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课《伤仲永》同步练习

初中语文考试
考试时间: 分钟 满分: 6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共8题,共40分)

1、

比较下面句中划线的词,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并自为其名 贤于材人远矣

还自扬州 如此其贤也

A.两个“自”字含义相同,两个“贤”字含义也相同。

B.两个“自”字含义不同,两个“贤”字含义也不同。

C.两个“自”字含义相同,两个“贤”字含义不同。

D.两个“自”字含义不同,两个 “贤”字含义相同。

2、

下列划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并自为其名(写下)

B.父异焉(对此感到诧异)

C.即书诗四句(书具)

D.父利其然也(这样)

3、

读课文《伤仲永》,“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一句中“先人”指( )

A.王安石的父亲

B.王安石的舅舅

C.仲永的父亲

D.王安石死去的父亲

4、

“之”字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 )

A.或以钱币乞之

B.于舅家见之

C.忽啼求之

D.不能称前时之闻

5、

读课文《伤仲永》,从全文可以看出方仲永的才能是:( )

A.天资聪慧

B.平庸无奇

C.日益衰退

D.与日俱增

6、

读课文《伤仲永》,产生方仲永“泯然众人”这种结果的原因是:( )

A.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B.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C.邑人奇之

D.不使学

7、

对《伤仲永》一文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

A.方仲永由一个神童变成一个平庸之人的原因在于他的父亲对他不加教育和培养。

B.我们从方仲永这个故事要得出这样的道理:一个人无论先天条件怎样好,都不能放松后天的学习。

C.“玉不琢,不成器。”王安石的《伤仲永》一文,就是用一个神童的悲剧故事说明了这个道理。

D.《伤仲永》是一篇一事一议的议论文,作者主要议论了后天学习对人成长的重要性。

8、

文章《伤仲永》的议论部分,就事说理,表明了作者的才能观。你认为作者的才能观是怎样的?正确的的一项是

A.一个人的才能全靠后天学习的,而不是先天就有的。

B.一个人即使有很高的天赋,如果后天不努力学习,也不会取得成就。

C.一个人的才能是先天就有的,没有天赋,要想成才是不可能的。

D.一个人如果先天很好,即使后天不够努力,也可能取得好的成绩。

二、字词书写(共4题,共20分)

9、

读课文《伤仲永》,为仲永的变化埋下伏笔,点出其命运变化的关键的句子是:______。

10、

读课文《伤仲永》,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______。

11、

读课文《伤仲永》,最能表现仲永幼时天资过人的句子:______ , ______。

12、

读课文《伤仲永》,交代仲永籍贯、身份、姓名、家世的句子:______ , 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5分)

13、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丐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混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入,得为众人而已耶?

(1)仲永的天赋才能从哪些事情上说明,请列举出来。

(2)仲永的父亲“不使学”的原因是______ , 其具体做法是______。

(3)从最后一段的议论看,作者通过方仲永5岁到20岁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意在说明什么道理?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课《伤仲永》同步练习

初中语文考试
一、选择题(共8题,共40分)

1、

比较下面句中划线的词,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并自为其名 贤于材人远矣

还自扬州 如此其贤也

A.两个“自”字含义相同,两个“贤”字含义也相同。

B.两个“自”字含义不同,两个“贤”字含义也不同。

C.两个“自”字含义相同,两个“贤”字含义不同。

D.两个“自”字含义不同,两个 “贤”字含义相同。

【考点】
【答案】

B

【解析】

“自”指“自己”;“自”指“从”;“贤”指“超过”;“贤”指“贤能”。故选B。

2、

下列划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并自为其名(写下)

B.父异焉(对此感到诧异)

C.即书诗四句(书具)

D.父利其然也(这样)

【考点】
【答案】

C

【解析】

C项中“书”是“书写”的意思。故选C。

3、

读课文《伤仲永》,“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一句中“先人”指( )

A.王安石的父亲

B.王安石的舅舅

C.仲永的父亲

D.王安石死去的父亲

【考点】
【答案】

D

【解析】

“先人”指王安石死去的父亲。故选D。

4、

“之”字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 )

A.或以钱币乞之

B.于舅家见之

C.忽啼求之

D.不能称前时之闻

【考点】
【答案】

D

【解析】

前三项为代词,D项为助词。故选D。

5、

读课文《伤仲永》,从全文可以看出方仲永的才能是:( )

A.天资聪慧

B.平庸无奇

C.日益衰退

D.与日俱增

【考点】
【答案】

C

【解析】

文章分三个部分,写出了仲永才能日渐衰退。故选C。

6、

读课文《伤仲永》,产生方仲永“泯然众人”这种结果的原因是:( )

A.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B.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C.邑人奇之

D.不使学

【考点】
【答案】

D

【解析】

他的父亲不让他接受后天教育。所以应该选D。

7、

对《伤仲永》一文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

A.方仲永由一个神童变成一个平庸之人的原因在于他的父亲对他不加教育和培养。

B.我们从方仲永这个故事要得出这样的道理:一个人无论先天条件怎样好,都不能放松后天的学习。

C.“玉不琢,不成器。”王安石的《伤仲永》一文,就是用一个神童的悲剧故事说明了这个道理。

D.《伤仲永》是一篇一事一议的议论文,作者主要议论了后天学习对人成长的重要性。

【考点】
【答案】

C

【解析】

玉石不经过雕琢,成不了器物。比喻人如果不经历磨难,就会难以成为一个有用的人。该文主要说明后天教育对人成才的重要性。

8、

文章《伤仲永》的议论部分,就事说理,表明了作者的才能观。你认为作者的才能观是怎样的?正确的的一项是

A.一个人的才能全靠后天学习的,而不是先天就有的。

B.一个人即使有很高的天赋,如果后天不努力学习,也不会取得成就。

C.一个人的才能是先天就有的,没有天赋,要想成才是不可能的。

D.一个人如果先天很好,即使后天不够努力,也可能取得好的成绩。

【考点】
【答案】

B

【解析】

该文主要讲后天教育的重要性。故选B。

二、字词书写(共4题,共20分)

9、

读课文《伤仲永》,为仲永的变化埋下伏笔,点出其命运变化的关键的句子是:______。

【考点】
【答案】

不使学

【解析】

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文章结构。

10、

读课文《伤仲永》,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______。

【考点】
【答案】

不使学

【解析】

仲永天资聪颖,没有接受后天教育,才会“泯然众人”。

11、

读课文《伤仲永》,最能表现仲永幼时天资过人的句子:______ , ______。

【考点】
【答案】

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解析】

仲永小时出口成章。

12、

读课文《伤仲永》,交代仲永籍贯、身份、姓名、家世的句子:______ , ______。

【考点】
【答案】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解析】

文章一开始介绍方仲永的个人情况。

三、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5分)

13、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丐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混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入,得为众人而已耶?

(1)仲永的天赋才能从哪些事情上说明,请列举出来。

(2)仲永的父亲“不使学”的原因是______ , 其具体做法是______。

(3)从最后一段的议论看,作者通过方仲永5岁到20岁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意在说明什么道理?

【考点】
【答案】

(1)

三次叙写仲永才智超常、聪明过人。一是“未尝识书具”却“忽啼求之’;二是“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三是“指物作诗立就”。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3)

说明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强调后天的学习更为重要。

【解析】

这道题重在考查文章的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