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市十三中教育集团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

初中语文考试
考试时间: 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共3题,共15分)

1、

下面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文笔隽永,是中国现代散文的经典作品之一,其中的《藤野先生》作者用满含深情的笔触回忆了在日本留学时给予他无私帮助的老师,这也是鲁迅先生唯一一篇写到自己老师的文章。

B.古诗中常常运用典故来表达情感,如《野望》中用“采薇”表达诗人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使至寨上》 用“征蓬”表达自己的孤寂之感。

C.律诗共有八句,依次为首联、颔联、 颈联、尾联,其中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

D.苏子瞻是南宋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记承天寺夜游》描写一个秋日月夜的美景,表达了被贬黄州的郁闷心境以及豁达中的闲适乐观。

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一个人的英语水平的高低与其词汇量成正比,听、说、读、写、译的能力从根本上取决于词汇量的大小。

B.他潜心研究,反复试验,终于成功研发了具有预防及治疗肠胃病的药粥系列产品。

C.尼泊尔产生8.1级强震的主要原因是因为该国位于全球著名的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地震带上。

D.广受好评的电视节目《经典咏流传》不但提高了大众对经典诗词的鉴赏水平,而且唤起了人们对经典诗词的记忆。

3、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法网恢恢,疏而不漏,以身试法的犯罪分子终究逃不过法律的仲裁。

B.作为二十世纪最成功的革命家,毛泽东在政治、战略、军事、理论、外交等方面,均有独创的理论与实践。准确理解毛泽东,需要全面把握他在各个方面的建树。

C.秃鹤挺着瘦巴巴的胸脯,有节奏地迈着长腿,直朝人群走来。现在最吸引人的就是那顶帽子:雪白的一顶帽子,这样的白,在夏天就显得很稀罕,格外的显眼,使秃鹤显得鹤立鸡群。

D.美国加快战略东移的步伐,实际上就是不想失去亚洲这块蛋糕,拼命遏制中国在该地区的影响力,殚精竭虑要抑制中国崛起的势头。

二、字词书写(共1题,共5分)

4、

阅读下面这段文字,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他外表平庸,面容忧郁,滞(______)留着愚钝和压抑,但他却是俄罗斯最伟大的作家,xī(______)利的目光令人zhì (______)息,他伟大的灵魂令人敬仰,他笔耕不辍(______),为世人留下了《复活》《战争与和平》等经典作品。对于现实他深恶(______)痛疾,最终离家出走,病逝于一个小站。他的墓地只是树林里一个小小长方形土丘,没有鲜花,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这里,逼人的朴素禁锢住任何一种观赏的闲情,然而却让任何一个来到这里的人感到深深的震hàn(______)并肃然起敬。

三、现代文阅读(共2题,共10分)

5、

名著阅读

(材料一)

(1)红军正在保安盖起几所新建筑。但当我在那里的时候,住处是非常原始的。毛泽东和他的夫人住在两间洞里,四壁简陋,空无所有,只挂了一些地图。

(2)我曾几次同毛泽东一起去参加过村民和红军学员的群众大会,去过红色剧院。他毫不惹眼地坐在观众的中间,玩得很高兴。我记得有一次在抗日剧社看戏、休息的时候,群众一致要求毛泽东和林彪来一次合唱。

(3)我记得有一两次当他讲到已死的同志或回忆到少年时代湖南由于饥荒引起的大米暴动中发生死人事件的时候,他的眼睛是湿润的。

(节选自《红星照耀中国》第三篇《在保安》,有删减)

(材料二)

(4)长征的统计数据是触目惊心的。几乎平均每天就有一次遭遇战,发生在路上某个地方,总共有十五个整天用在打大决战上。路上一共三百六十八天,有二百三十五天用在白天行军上,十八天用在夜间行军上。剩下来的一百天—其中有许多天打遭遇战一有五十六天在四川西北,因此总长五千英里的路上只休息了四十四天,平均每走一百一十四英里休息一次。平均每天行军七十一华里,即近二十四英里,一支大军和它的辎重要在一个地球上最险峻的地带保持这样的平均速度,可以说近乎奇迹。

(5)机不可失。必须在敌人援军到达之前把桥占领。于是再一次征求志愿人员。红军战士一个个站出来愿意冒生命危险,于是在报名的人中最后选了三十个人。他们身上背了毛瑟枪和手榴弹,马上就爬到沸腾的河流上去了,紧紧地抓住了铁锁一步一抓地前进。红军机枪向敌军碉堡开火,子弹都飞迸在桥头堡上。敌军也以机枪回报,狙击手向着河流上空摇晃地向他们慢慢爬行前进的红军射击。第一个战士中了弹,掉到了下面的急流中,接着又有第二个、第三个。但是别的人越来越爬近到桥中央,桥上的木板对这些敢死队起了一点保护作用,敌人的大部分子弹都迸了开去,或者落在对岸的悬崖上。

(节选自《红星照耀中国》第五篇《长征》,有删减)

(材料三)

(6)大火封住了桥头。火势凶猛,映红了渐渐暗下来的黄昏天色。南岸的杨成武大声喊:“同志们!这是最后的关头!莫怕火!冲过去!冲呀!敌人垮了!冲呀南岸所有的红军官兵都呐喊起来:“冲呀!莫怕火!冲过去就是胜利!”攀在最前面的廖大珠连长喊了一声:“同志们,跟我前进!”然后他站起身第一个冲进火海。第二个迎着火海冲进去的是一个苗族小战士。接着突击队员一个接着一个冲进了大火中。

(节选自《长征》王树增著,删减)

【1】选文(5)描写了什么事件?并结合《红星闪耀中国》简要概括这事件。

【2】试分析选文(5)中加点字词以及选文(4)中具体数据的表达效果。

【3】比较选文(5)(6),你更喜欢哪一种关于战争场面的描写,说明理由。

【4】根据选文(1)(2)(3)概括毛泽东的形象特征,并结合全书中毛泽东的形象分析他在中国苹命的“奇迹”中的重要作用。

6、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下列小题。

飘逝的风筝

徐国平

三月的暖风一吹,催着万物,都跟长了翅膀一样。

鹞爷也感觉到了,一大早儿就拿起那只“年年有余”的风筝,迈出了家门。

整个村庄像被掏空了身子一样,甚至连声犬吠鸡鸣都听不到。鹞爷一边走着,一边四下观望着。若在以往,身后总会尾随着一群欢天喜地的孩子,一个个抢夺着他手中的风筝。

唉,娃们一个个都去哪儿了?

一路上,那些残墙断壁、破砖瓦砾、树林和那些废弃的打麦场,被风吹过,尘土飞扬,凌乱不堪。两台从早到晚狂叫不止的挖掘机,正一口口地蚕食着那一排排早已空无一人的院落。

鹞爷瞧着心痛,就像被抽筋剥皮一般难受。很快,自家那二间旧屋也难逃一劫了,只是满屋子的风筝,又将栖身何处?

鹞爷忧心忡忡,步履沉缓,一直走出村外。村外的那大片麦地,整整荒废了一个冬天,听说要建飞机场。

一阵春风吹来,那只风筝有些急不可待地拽紧了他的手。若在过去,鹞爷早就手脚利落地将风筝放飞起来,心也随着风筝,飞到天上去了。如今,鹞爷却攥紧风筝,迟迟不肯撒手。

鹞爷又想到过去。他自幼就跟师傅扎风筝。这辈子,连他自己也数不清扎了多少只风筝。每只风筝经过他的手,都活灵活现,千姿百态。那些走在归途上的人老远瞅着,就觉得离家近了,浑身的疲惫便飞到九霄云外。

后来,鹞爷成了民间艺人,还上过电视报纸,甚至大洋彼岸的一些老外都来参观他的手艺。只是,他手艺慢慢失传了,现在的年轻人谁还学这些费事的玩意。而且,大都跑到城里,一走就像断了线的风筝,心也收不回来了。

最初,儿子大龙还跟他学扎风筝。可刚刚学了个皮毛,便被一帮记者吹捧成风筝世家的传人。大龙心高气燥,觉得小村子施展不开,跑到城里开了一家风筝作坊。好几次,大龙苦口婆心劝他也搬到城里去赚大钱,鹞爷却一口回绝了,他知道儿子无非让他去做招牌,糊弄人。

唉,不想这么多了,趁着天暖风轻,还是放风筝吧。

鹞爷仰着脖梗,望着蔚蓝的夭空,正专心致志地操弄着风筝,突然,一声嫩生生的童音传来,老爷爷,放风筝好玩吗?

你玩一下,就知道了。他连忙将手中的风筝线递给男孩,有些蛊惑地说。

男孩牵着那只风筝在麦地里奔跑起来,风筝越飞越高。鹞爷远远地望着,眼前一会儿闪过儿子的影子,一会儿又闪过孙子的影子。

突然,男孩像是被脚下的什么东西给绊倒了,风筝线随之撒手松开。男孩爬起来,紧追了几步,却没有拽住随风筝渐渐升起的风筝线,只好哭着跑回鹞爷跟前。

鹞爷没有责备,一脸温和地劝慰着男孩,没关系,风筝早晚要飞走的。

男孩用手抹了一下眼角的泪,问,风筝还能飞回来吗?鹞爷望着那只风筝摇了摇头,没有吱声。

男孩撅着小嘴,有些难过。许久,鹞爷才开口问男孩,你家在哪里,怎么一个人跑出来了?男孩晃了晃脑壳说,他的家在很远的城里,学校放假,父亲开车带他回来寻根祭祖的。说着,男孩伸手指了指麦地远处。果真,有一辆轿车,停在一块老坟地前,几个人正在烧香焚纸。

鹞爷心一动,随口问,告诉爷爷,根是啥?

男孩一脸迷茫,摇头不知。

鹞爷就仰头指了指天上的风筝说,根是啥?根就是你手中的那根风筝线,人就是天上的风筝。有根线扯着还能落回来,如果那根线断了,就四处漂泊,永远也飞不回来了。

男孩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此刻,就见那只摆脱了束缚的风筝有些飘摇不定地朝下沉落了一会儿,最后猛然折了一个方向,有些留恋地渐渐飞高了,飞远了,最终淡出了鹞爷的视线。

恍然间,鹞爷觉得手心一湿,低头一看,是一滴滚落的老泪,他揉了揉眼睛,那么困惑,那么茫然……

【1】根据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简要评价鹞爷的人物形象。

【2】读文中的画线句,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1)你玩一下,就知道了。他连忙将手中的风筝线递给男孩,有些蛊惑地说。(结合加点词揣摩人物心理)

(2)每只风筝经过他的手,都活灵活现,千姿百态。(分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3】第(5)段环境描写在全文中有何作用,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一路上,那些残墙断壁、破砖瓦砾、树林和那些废弃的打麦场,被风吹过,尘土飞扬,凌乱不堪。两台从早到晚狂叫不止的挖掘机,正一口口地蚕食着那一排排早已空无一人的院落。

【4】题目“飘逝的风筝”含义丰富,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四、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5分)

7、

古诗文积累,根据要求默写或填写理解性内容。

(1)晴川历历汉阳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烟波江上使人愁。 (《 黄鹤楼》崔颢)

(2)______________,猿鸟乱鸣,夕日欲颓,_______________。 (《答谢中书书》陶弘景)

(3)王维在《使至塞上》一诗中,描绘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水”是古诗文中意趣丰富的风景,你能写出两句本书中所出现的描写水的语句吗?(选择两篇不同的诗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诗歌鉴赏(共1题,共5分)

8、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雨后池上

北宋 刘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

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

更作荷心万点声。

【1】诗中从哪些方面表现了“雨后”二字?

【2】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本诗进行赏析。

六、综合性学习(共1题,共5分)

9、

阅读下面的新,完成后面的题目。 

11月4日,2018杭州马拉松在黄龙体育馆鸣枪开跑,来自48个国家和地区的3.5万多人浩浩荡荡的开跑,场面相当壮观。

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的杭马有了一些新气象,此次比赛与垃圾分类工作紧密结合,在所有比赛补给点、人流聚集地、赛道沿线均设置了垃圾分类投放点,据悉,赛事现场共设放点98组,其中黄龙主会场内40组,每个投放点分别放置餐厨垃圾、其他垃圾、可回收物三个垃圾箱,并有联运环境的志愿者开展现场宣传引导,帮助居民及参赛选手正确投故,确保垃圾分类工作准确无误。

现场分好后的垃圾被统一送往垃圾回收站,由联运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分拣、称重、打包并实时记录相关数据。此外,联运环境还将活动现场收集的可回收物按市场价售卖,所得款项,将全部无偿捐献给公益组织用于环境保护。

(1)请给上面的新闻拟写一个标题,不超过15个字。

(2)“杭马赛道”一直被誉为“最美赛道”,“杭马”是杭州的一张名片,目前杭州市正在积极实行垃圾分类,请围绕“垃圾分类、保护环境”的主题,为“杭马”拟一则倡议书(只写正文)

七、作文(共1题,共5分)

10、

作文 

人生如奔驰的列车,欣赏窗外变幻不定的景色是很有意思的事。然而总有人抱怨着,抱怨天气  抱怨命运,抱怨机会,甚至抱怨这个世界没有意思。其实那一轮明月很有意思,慰藉着贬谪而居的苏轼;那富春江的奇山异水也很有意思,它荡涤着世人追名逐利的心。还有那一朵艳丽的花、一句温馨的话、一些爱我们的人……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世界,或许,我们只是没有一双“有意思”的眼睛罢了。

请以“这很有意思”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不少于600字;②自选文体(诗歌除外);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和校名。

八、(共2题,共10分)

11、

阅读下面二则古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选自苏轼 《记承天寺夜游》 )

(乙)余尝寓居惠州嘉佑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当恁么时也不妨熟歇。

(选自苏轼《记游松风亭》)

(注)①惠州:今属广东,苏轼曾贬为建昌军司马惠州安置。②木末:树梢。③死法:死于军法。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欣然起行

②相与步于中庭

③余尝寓居惠州嘉佑寺

④虽兵阵相接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

【3】(甲)(乙)两文都是苏轼的作品,虽然写作的时间不同,地点也不同,但所展露的胸怀却有共同之处,请结合文意,简要分析

12、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虽乘奔御风 ___________________  ②晓雾将歇 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自非亭午夜分 ___________________  ④窥谷忘反 ____________________

浙江省杭州市十三中教育集团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

初中语文考试
一、选择题(共3题,共15分)

1、

下面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文笔隽永,是中国现代散文的经典作品之一,其中的《藤野先生》作者用满含深情的笔触回忆了在日本留学时给予他无私帮助的老师,这也是鲁迅先生唯一一篇写到自己老师的文章。

B.古诗中常常运用典故来表达情感,如《野望》中用“采薇”表达诗人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使至寨上》 用“征蓬”表达自己的孤寂之感。

C.律诗共有八句,依次为首联、颔联、 颈联、尾联,其中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

D.苏子瞻是南宋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记承天寺夜游》描写一个秋日月夜的美景,表达了被贬黄州的郁闷心境以及豁达中的闲适乐观。

【考点】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的积累,需要学生平时要注意积累文学常识。

A“藤野先生”并不是“鲁迅先生唯一一篇写到自己老师的文章”,故选项A错误;

B选 “征蓬”只是诗人的自喻,并不是典故,故选项B错误;

D苏轼是北宋的文学家,故选项D错误;

故选C。

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一个人的英语水平的高低与其词汇量成正比,听、说、读、写、译的能力从根本上取决于词汇量的大小。

B.他潜心研究,反复试验,终于成功研发了具有预防及治疗肠胃病的药粥系列产品。

C.尼泊尔产生8.1级强震的主要原因是因为该国位于全球著名的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地震带上。

D.广受好评的电视节目《经典咏流传》不但提高了大众对经典诗词的鉴赏水平,而且唤起了人们对经典诗词的记忆。

【考点】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病句的辨析。

B.成分残缺,“具有”缺少一个宾语,应在“肠胃病”后加上“功效”,充当其宾语;

C.句式杂糅,“主要原因”和“是因为”句式杂糅,应去掉“因为”;

D.语序不当,根据关联词的递进关系,应该先“唤起记忆”再“提高鉴赏水平”;

故选A。

3、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法网恢恢,疏而不漏,以身试法的犯罪分子终究逃不过法律的仲裁。

B.作为二十世纪最成功的革命家,毛泽东在政治、战略、军事、理论、外交等方面,均有独创的理论与实践。准确理解毛泽东,需要全面把握他在各个方面的建树。

C.秃鹤挺着瘦巴巴的胸脯,有节奏地迈着长腿,直朝人群走来。现在最吸引人的就是那顶帽子:雪白的一顶帽子,这样的白,在夏天就显得很稀罕,格外的显眼,使秃鹤显得鹤立鸡群。

D.美国加快战略东移的步伐,实际上就是不想失去亚洲这块蛋糕,拼命遏制中国在该地区的影响力,殚精竭虑要抑制中国崛起的势头。

【考点】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思。

A.“仲裁”是指由第三者对争议的是非曲直进行评判并作出裁决的一种解决争议,而犯罪分子的犯罪不具争议应制裁,所以选项A错误;

C.“鹤立鸡群”是比喻仪表或才能在人群里很突出,这里望文生义,故选项C错误;

D.“殚精竭虑”是指用尽精力、费尽心思,是褒义词。与句子中的感情色彩不符,故选项D错误;

故选B。

二、字词书写(共1题,共5分)

4、

阅读下面这段文字,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他外表平庸,面容忧郁,滞(______)留着愚钝和压抑,但他却是俄罗斯最伟大的作家,xī(______)利的目光令人zhì (______)息,他伟大的灵魂令人敬仰,他笔耕不辍(______),为世人留下了《复活》《战争与和平》等经典作品。对于现实他深恶(______)痛疾,最终离家出走,病逝于一个小站。他的墓地只是树林里一个小小长方形土丘,没有鲜花,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这里,逼人的朴素禁锢住任何一种观赏的闲情,然而却让任何一个来到这里的人感到深深的震hàn(______)并肃然起敬。

【考点】
【答案】

zhì   犀   窒   chuò   wù   撼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汉字的字音、字形的掌握情况,是语文学习中最基础的知识。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多读、多记、多写,注意易错字,平时多积累。其中“犀”、“撼”需重点强调,学生容易写错。“恶”作为多音字也需要学生了解和掌握多音字不同音的意思和用法。

三、现代文阅读(共2题,共10分)

5、

名著阅读

(材料一)

(1)红军正在保安盖起几所新建筑。但当我在那里的时候,住处是非常原始的。毛泽东和他的夫人住在两间洞里,四壁简陋,空无所有,只挂了一些地图。

(2)我曾几次同毛泽东一起去参加过村民和红军学员的群众大会,去过红色剧院。他毫不惹眼地坐在观众的中间,玩得很高兴。我记得有一次在抗日剧社看戏、休息的时候,群众一致要求毛泽东和林彪来一次合唱。

(3)我记得有一两次当他讲到已死的同志或回忆到少年时代湖南由于饥荒引起的大米暴动中发生死人事件的时候,他的眼睛是湿润的。

(节选自《红星照耀中国》第三篇《在保安》,有删减)

(材料二)

(4)长征的统计数据是触目惊心的。几乎平均每天就有一次遭遇战,发生在路上某个地方,总共有十五个整天用在打大决战上。路上一共三百六十八天,有二百三十五天用在白天行军上,十八天用在夜间行军上。剩下来的一百天—其中有许多天打遭遇战一有五十六天在四川西北,因此总长五千英里的路上只休息了四十四天,平均每走一百一十四英里休息一次。平均每天行军七十一华里,即近二十四英里,一支大军和它的辎重要在一个地球上最险峻的地带保持这样的平均速度,可以说近乎奇迹。

(5)机不可失。必须在敌人援军到达之前把桥占领。于是再一次征求志愿人员。红军战士一个个站出来愿意冒生命危险,于是在报名的人中最后选了三十个人。他们身上背了毛瑟枪和手榴弹,马上就爬到沸腾的河流上去了,紧紧地抓住了铁锁一步一抓地前进。红军机枪向敌军碉堡开火,子弹都飞迸在桥头堡上。敌军也以机枪回报,狙击手向着河流上空摇晃地向他们慢慢爬行前进的红军射击。第一个战士中了弹,掉到了下面的急流中,接着又有第二个、第三个。但是别的人越来越爬近到桥中央,桥上的木板对这些敢死队起了一点保护作用,敌人的大部分子弹都迸了开去,或者落在对岸的悬崖上。

(节选自《红星照耀中国》第五篇《长征》,有删减)

(材料三)

(6)大火封住了桥头。火势凶猛,映红了渐渐暗下来的黄昏天色。南岸的杨成武大声喊:“同志们!这是最后的关头!莫怕火!冲过去!冲呀!敌人垮了!冲呀南岸所有的红军官兵都呐喊起来:“冲呀!莫怕火!冲过去就是胜利!”攀在最前面的廖大珠连长喊了一声:“同志们,跟我前进!”然后他站起身第一个冲进火海。第二个迎着火海冲进去的是一个苗族小战士。接着突击队员一个接着一个冲进了大火中。

(节选自《长征》王树增著,删减)

【1】选文(5)描写了什么事件?并结合《红星闪耀中国》简要概括这事件。

【2】试分析选文(5)中加点字词以及选文(4)中具体数据的表达效果。

【3】比较选文(5)(6),你更喜欢哪一种关于战争场面的描写,说明理由。

【4】根据选文(1)(2)(3)概括毛泽东的形象特征,并结合全书中毛泽东的形象分析他在中国苹命的“奇迹”中的重要作用。

【考点】
【答案】

【1】描写了长征中强渡大渡河的事件,红军遭遇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成功与否决定了共产是否能够继续下去。在党的镇定领导下,百余人的敢死队先上桥,为后面的大部队提供杀敌的有利时机。成功粉碎了蒋介石想让共产党军队成为第二个石达开军队的愿望。

【2】第五则材料中“一个个,第二个,第三个”突出了红军战士的英勇无畏,体现了战士为了革命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努力争取和平的形象。第四则材料中的数据写出了长征途中的艰辛,也体现了路途之远,体现了战士的顽强意志以及坚定的信念。在经过长征的艰辛战士还能够爆发出强大的战斗力,所以从第四则和第五则材料更能够体现战士的形象。

【3】选(5)第五则材料运用了细节描写以及动作描写,从战士开始背上枪支开始用了一系列的动作,写出了战士的坚定以及不畏艰险的精神,后面对战争场面的细节描写,写出了当时战争的惨烈,也能够让我们体会到和平的来之不易,对现在的日子要更加珍惜。

选(6)第六则材料运用了语言描写以及环境描写,从语言描写中能够体会出战士的必胜的决心,以及战士们的万众一心;环境描写突出战争的残酷,反衬出战士的大无畏精神,也能够让我们体会到和平的来之不易,对现在的日子要更加珍惜。

【4】毛泽东的人物形象:从第一则材料中可以看出毛泽东是一位生活简朴、不贪图享受的人;从第二则材料中可以看出毛泽东是一位不摆架子、和蔼可亲、开朗乐观的人;从第三则材料可以看出毛泽东是一位关爱战士和基层人民、感性的人。

毛泽东革命中的作用:毛泽东是一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是全党和人民的精神领袖;他有着远大的政治才略和伟大的见解,能够临危不乱,镇定的指挥前线作战的战士们;他能够统一全国的战线,结合一切可以结合的力量,共同为国家的和平付诸努力。

【解析】

【1】本题考查情节的概括。这题的情节是强渡大渡河的情节,对于这个事件概括,要明确知道其中的细节:人数、方式;以及这个事件的意义:为后面的大部队提供杀敌的有利时机。成功粉碎了蒋介石想让共产党军队成为第二个石达开军队的愿望。需要学生对于这个历史事件以及全书有一个比较清楚地认识。

【2】本题是字词的赏析题,并且能够结合相关的材料,从材料的链接来进行系统的分析。要求学生能够从重点字词体会人物的一个形象,要求学生能够体会长征中的辛苦以及现在和平的来之不易。阅读选文(5)可知,面对强度的生命危险,红军战士仍“一个个,第一个,第二个”勇敢冲锋,表现了为了革命牺牲的大无畏精神;选文(4)中所列的具体数据,具体介绍了红军行军的强度,路程的遥远,遭遇的困难危险,从而具体生动的表现了红军战士坚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

【3】本题考察的是赏析句段的作用。通过句段中的人物描写,环境描写等方面去体会句段中体现出的人物形象以及人物的情感。本题可以任选一则进行赏析,可以根据句段赏析的要求并且结合自身的感受来组织本题的答案。选文5通过“背”“爬”“抓住”“前进”等一系列动词,描写了红军敢死队飞夺泸定桥的过程,表现了红军战士的勇敢无畏。选文6则通过火势、红军战士的语言等细节,生动的表现了夺桥的艰辛,红军战士的勇敢无畏,说明新中国的建立来之不易。

【4】本题考察的是人物形象并且结合名著分析人物的作用。分析人物形象要结合文本的材料从文本材料中去分析人物的形象,在名著中评析人物的作用,要求学生对名著的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并且对于人物的主要事迹能够了解,进而去评析人物的形象以及作用。选文1描写了毛泽东居住条件的简陋,可见毛泽东艰苦朴素的精神;选文2叙述和群众一起看戏的事情,表现了毛泽东的平易近人;选文3写通过毛泽东讲起死去的同志流泪的细节,可见毛泽东是一位关爱战士和基层人民、感性的人。毛泽东是一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是全党和人民的精神领袖;他有着远大的政治才略和伟大的见解,能够临危不乱,镇定的指挥前线作战的战士们;他能够统一全国的战线,结合一切可以结合的力量,共同为国家的和平付诸努力。

6、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下列小题。

飘逝的风筝

徐国平

三月的暖风一吹,催着万物,都跟长了翅膀一样。

鹞爷也感觉到了,一大早儿就拿起那只“年年有余”的风筝,迈出了家门。

整个村庄像被掏空了身子一样,甚至连声犬吠鸡鸣都听不到。鹞爷一边走着,一边四下观望着。若在以往,身后总会尾随着一群欢天喜地的孩子,一个个抢夺着他手中的风筝。

唉,娃们一个个都去哪儿了?

一路上,那些残墙断壁、破砖瓦砾、树林和那些废弃的打麦场,被风吹过,尘土飞扬,凌乱不堪。两台从早到晚狂叫不止的挖掘机,正一口口地蚕食着那一排排早已空无一人的院落。

鹞爷瞧着心痛,就像被抽筋剥皮一般难受。很快,自家那二间旧屋也难逃一劫了,只是满屋子的风筝,又将栖身何处?

鹞爷忧心忡忡,步履沉缓,一直走出村外。村外的那大片麦地,整整荒废了一个冬天,听说要建飞机场。

一阵春风吹来,那只风筝有些急不可待地拽紧了他的手。若在过去,鹞爷早就手脚利落地将风筝放飞起来,心也随着风筝,飞到天上去了。如今,鹞爷却攥紧风筝,迟迟不肯撒手。

鹞爷又想到过去。他自幼就跟师傅扎风筝。这辈子,连他自己也数不清扎了多少只风筝。每只风筝经过他的手,都活灵活现,千姿百态。那些走在归途上的人老远瞅着,就觉得离家近了,浑身的疲惫便飞到九霄云外。

后来,鹞爷成了民间艺人,还上过电视报纸,甚至大洋彼岸的一些老外都来参观他的手艺。只是,他手艺慢慢失传了,现在的年轻人谁还学这些费事的玩意。而且,大都跑到城里,一走就像断了线的风筝,心也收不回来了。

最初,儿子大龙还跟他学扎风筝。可刚刚学了个皮毛,便被一帮记者吹捧成风筝世家的传人。大龙心高气燥,觉得小村子施展不开,跑到城里开了一家风筝作坊。好几次,大龙苦口婆心劝他也搬到城里去赚大钱,鹞爷却一口回绝了,他知道儿子无非让他去做招牌,糊弄人。

唉,不想这么多了,趁着天暖风轻,还是放风筝吧。

鹞爷仰着脖梗,望着蔚蓝的夭空,正专心致志地操弄着风筝,突然,一声嫩生生的童音传来,老爷爷,放风筝好玩吗?

你玩一下,就知道了。他连忙将手中的风筝线递给男孩,有些蛊惑地说。

男孩牵着那只风筝在麦地里奔跑起来,风筝越飞越高。鹞爷远远地望着,眼前一会儿闪过儿子的影子,一会儿又闪过孙子的影子。

突然,男孩像是被脚下的什么东西给绊倒了,风筝线随之撒手松开。男孩爬起来,紧追了几步,却没有拽住随风筝渐渐升起的风筝线,只好哭着跑回鹞爷跟前。

鹞爷没有责备,一脸温和地劝慰着男孩,没关系,风筝早晚要飞走的。

男孩用手抹了一下眼角的泪,问,风筝还能飞回来吗?鹞爷望着那只风筝摇了摇头,没有吱声。

男孩撅着小嘴,有些难过。许久,鹞爷才开口问男孩,你家在哪里,怎么一个人跑出来了?男孩晃了晃脑壳说,他的家在很远的城里,学校放假,父亲开车带他回来寻根祭祖的。说着,男孩伸手指了指麦地远处。果真,有一辆轿车,停在一块老坟地前,几个人正在烧香焚纸。

鹞爷心一动,随口问,告诉爷爷,根是啥?

男孩一脸迷茫,摇头不知。

鹞爷就仰头指了指天上的风筝说,根是啥?根就是你手中的那根风筝线,人就是天上的风筝。有根线扯着还能落回来,如果那根线断了,就四处漂泊,永远也飞不回来了。

男孩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此刻,就见那只摆脱了束缚的风筝有些飘摇不定地朝下沉落了一会儿,最后猛然折了一个方向,有些留恋地渐渐飞高了,飞远了,最终淡出了鹞爷的视线。

恍然间,鹞爷觉得手心一湿,低头一看,是一滴滚落的老泪,他揉了揉眼睛,那么困惑,那么茫然……

【1】根据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简要评价鹞爷的人物形象。

【2】读文中的画线句,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1)你玩一下,就知道了。他连忙将手中的风筝线递给男孩,有些蛊惑地说。(结合加点词揣摩人物心理)

(2)每只风筝经过他的手,都活灵活现,千姿百态。(分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3】第(5)段环境描写在全文中有何作用,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一路上,那些残墙断壁、破砖瓦砾、树林和那些废弃的打麦场,被风吹过,尘土飞扬,凌乱不堪。两台从早到晚狂叫不止的挖掘机,正一口口地蚕食着那一排排早已空无一人的院落。

【4】题目“飘逝的风筝”含义丰富,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考点】
【答案】

【1】鹞爷是一个扎风筝技艺精湛、淡泊名利、固守传统技艺、渴望亲情、对农村前景深感忧虑的民间老艺人。

【2】(1)“蛊惑”的意思是迷惑、诱惑某人。在这里体现出鹞爷对男孩放风筝的急切期盼,以及又担心小男孩不想放风筝的慌忙的心理。(2)突出了鹞爷做的风筝的栩栩如生,惟妙惟肖,体现出鹞爷的手艺精湛。

【3】运用环境描写,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渲染了一种荒凉、寂寞的氛围;为下文鹞爷的手艺失传做铺垫,奠定凄凉的基调;烘托人物悲凉、失落的心情,深化文章主旨。

【4】表层:指鹞爷送给小男孩的风筝飘走了。深层:飘逝的不仅仅是风筝。飘逝的是乡村文明的生机和活力。由于城市化的进程,社会经济的发展,年轻人不愿学习如扎风筝一般费事的传统技艺,他们纷纷进城。美丽乡村日渐荒芜,传统技艺面临消失。

【解析】

【1】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题关键是了解文章内容,找出描写人物的语句与相关事件,然后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根据文中“鹞爷成了民间艺人,还上过电视报纸,甚至大洋彼岸的一些老外都来参观他的手艺”可以看出鹞爷是一个扎风筝技艺精湛的人;根据文中“好几次,大龙苦口婆心劝他也搬到城里去赚大钱,鹞爷却一口回绝了,他知道儿子无非让他去做招牌,糊弄人”可以看出鹞爷淡泊名利、固守传统技艺;根据文中“鹞爷就仰头指了指天上的风筝说,根是啥?根就是你手中的那根风筝线,人就是天上的风筝。有根线扯着还能落回来,如果那根线断了,就四处漂泊,永远也飞不回来”可以看出鹞爷渴望亲情;根据文中“鹞爷觉得手心一湿,低头一看,是一滴滚落的老泪,他揉了揉眼睛,那么困惑,那么茫然……”可以看出鹞爷对农村前景深感忧虑。

【2】(1)本题考查人物心理的揣摩。“蛊惑”在句中有诱惑之意,根据前文第十、十一段内容来看,可以看出鹞爷之所以想让男孩玩,与他的扎风筝手艺没有一个孩子愿意玩有关。再根据后段中的“鹞爷远远的望着,眼前一会儿闪过儿子的影子,一会儿又闪过孙子的影子”一句,可以确定如此做,是表现鹞爷想让男孩喜欢上风筝。

(2)本题考查词语的赏析。这个句子要突出的是鹞爷扎风筝的手艺,而加点的词“活灵活现”表现其扎的风筝逼真,如同真的一样,“千姿百态”突出其扎的风筝的形状多,二者结合都具体地表现其手艺的精湛。

【3】本题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环境描写的作用要从环境本身、人物、情节、主题这四个角度结合文章具体内容综合分析筛选。本段“残墙断壁、破砖瓦砾、树林和那些废弃的打麦场”等景物渲染了渲染了一种荒凉、寂寞的氛围;“那一排排早已空无一人的院落”说明年轻人不愿待在村庄,都搬到城里生活了,这为下文鹞爷的手艺失传做铺垫,奠定凄凉的基调;联系下文“鹞爷瞧着心痛,就像被抽筋剥皮一般难受”可知,此处环境描写还烘托了鹞爷悲凉、失落的心情,深化文章主旨。

【4】本题考查的是对标题含义的理解,标题中的关键词往往为一种具体事物,具有多层含义,除了表面上意义之外,文章还赋予了它一种深刻的内涵,甚至还有第三种更深刻、更深远的内涵。学生能理解标题的手法,明确标题的风格特点和作用。从文章前五段内容来看,标题“飘逝的风筝”指的是乡村生机和活力所消逝;根据九到十一段的内容,可以看出“飘逝的风筝”还指扎风筝传统技艺的消失;再根据第十二到文段的内容,“人就是天上的风筝。有根线拉着还能落回来,如果那根线断了,就四处漂泊,永远也飞不回来了”,可知“飘逝的风筝”指的是农村人纷纷进城,让美丽乡村日渐荒芜。据此综合表述即可。

四、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5分)

7、

古诗文积累,根据要求默写或填写理解性内容。

(1)晴川历历汉阳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烟波江上使人愁。 (《 黄鹤楼》崔颢)

(2)______________,猿鸟乱鸣,夕日欲颓,_______________。 (《答谢中书书》陶弘景)

(3)王维在《使至塞上》一诗中,描绘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水”是古诗文中意趣丰富的风景,你能写出两句本书中所出现的描写水的语句吗?(选择两篇不同的诗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
【答案】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晓雾将歇   沉鳞竞跃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急湍甚箭   猛浪若奔   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古诗文的能力。传统的记忆型默写题,要求学生直接默写出指定的文句。这类题目要求考生日常加强背诵识记,尤其是不仅能背诵,还要能默写。而理解性默写则摒弃了死记硬背,要求考生通过反复诵读,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理解文意,难度要大一些。答题时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重点字“萋”“鹦鹉”“孤”“湍”“荒”。

五、诗歌鉴赏(共1题,共5分)

8、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雨后池上

北宋 刘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

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

更作荷心万点声。

【1】诗中从哪些方面表现了“雨后”二字?

【2】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本诗进行赏析。

【考点】
【答案】

【1】①池塘水面上涨;②池水更清澈;③杨树上缀满雨珠。

【2】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对诗歌所述内容的理解,首句“池塘水面平”写出了池塘水面上涨,二句“写出了”池水在雨后更加清澈了,三四句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写出了杨树上缀满了雨珠。解答时要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语来点评,可以从词性、色彩、修辞以及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上去把握它的内涵。

【2】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表现手法的理解运用程度,要求从动、静两方面来对本诗进行赏析,首先分析动与静在诗句中的具体体现,一般要结合词语分析。然后分析动静各自所写的内容分析动静结合在写景中的关系及其作用什么是动和静+动和静分别写什么+本诗动和静的关系及表达作用。如: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六、综合性学习(共1题,共5分)

9、

阅读下面的新,完成后面的题目。 

11月4日,2018杭州马拉松在黄龙体育馆鸣枪开跑,来自48个国家和地区的3.5万多人浩浩荡荡的开跑,场面相当壮观。

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的杭马有了一些新气象,此次比赛与垃圾分类工作紧密结合,在所有比赛补给点、人流聚集地、赛道沿线均设置了垃圾分类投放点,据悉,赛事现场共设放点98组,其中黄龙主会场内40组,每个投放点分别放置餐厨垃圾、其他垃圾、可回收物三个垃圾箱,并有联运环境的志愿者开展现场宣传引导,帮助居民及参赛选手正确投故,确保垃圾分类工作准确无误。

现场分好后的垃圾被统一送往垃圾回收站,由联运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分拣、称重、打包并实时记录相关数据。此外,联运环境还将活动现场收集的可回收物按市场价售卖,所得款项,将全部无偿捐献给公益组织用于环境保护。

(1)请给上面的新闻拟写一个标题,不超过15个字。

(2)“杭马赛道”一直被誉为“最美赛道”,“杭马”是杭州的一张名片,目前杭州市正在积极实行垃圾分类,请围绕“垃圾分类、保护环境”的主题,为“杭马”拟一则倡议书(只写正文)

【考点】
【答案】

(1)杭马与垃圾分类相得益彰。(2)“杭马赛道”一直被誉为“最美赛道”,此次比赛与垃圾分类工作紧密结合,记保护环境又奉献爱心,何乐而不为呢?在此我向所有人发出倡议:让我们手拉手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美丽星球吧!垃圾分类,保护环境、受益你我,请您给环境多一些关爱!让我们的地球永葆生机!

【解析】

该素材从身边事件出发,拉近了学生与素材之间的距离,同时也启学生日常生活中关注身边的新闻事件,并能够发表自己的看法,让语文的学习更加生活化。

(1)本题考查给新闻拟写标题。这相当于概括这篇新闻。要注意的是把握这篇新闻的主题,体现出新闻的主要内容。新闻里除了写马拉松比赛还有垃圾分类,而且垃圾分类是新闻的重点,不能忽略,还要注意字数限制,不能超过15个字。

(2)本题考查拟写倡议书的能力。倡议书的格式包括:标题、写倡议书必要性的分析(从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现实意义两个部分进行把握)、具体的倡议内容、结束语、落款(制作单位+日期)五个部分。本题只写正文部分。写作的重点是具体的倡议内容。倡议书具体的倡议内容更多的应该是从“倡议某个群体如何做”这个角度进行阐述,还要与新闻“杭马”相结合,阐述后可以在总结上文的基础上发出倡议,升华主旨。

七、作文(共1题,共5分)

10、

作文 

人生如奔驰的列车,欣赏窗外变幻不定的景色是很有意思的事。然而总有人抱怨着,抱怨天气  抱怨命运,抱怨机会,甚至抱怨这个世界没有意思。其实那一轮明月很有意思,慰藉着贬谪而居的苏轼;那富春江的奇山异水也很有意思,它荡涤着世人追名逐利的心。还有那一朵艳丽的花、一句温馨的话、一些爱我们的人……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世界,或许,我们只是没有一双“有意思”的眼睛罢了。

请以“这很有意思”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不少于600字;②自选文体(诗歌除外);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和校名。

【考点】
【答案】

这很有意思

前段时间,听闻北京大学某位教授,宣称“李清照不是才女,而是酒鬼。庄子是个负心汉”等言论,在网上引起轩然大波,之后此人出书,立即登上排行榜前列。此番言论打破常规,让人听闻很有意思。再加上他北大的教授这一身份,不禁让我“兴趣大增”。

于是,我上网搜索了他有关的文章及评论。“李清照是酒鬼,”言出有据。“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庄子妻死后,敲锣打鼓,因为他有婚外情。这样反常规的言论,不仅没有引起骂声一片,反而支持率倍增。这“有意思”的情形,让我不禁沉思:文学到底怎么了?社会的审美品味到底怎么了?

李清照,是中国杰出的女词人。“以女人之身,求人格平等。爱情之尊,”梁衡如实的评价树立了易安崇高,伟大的形象。她又以平民的身份,思国家之安,公卿之责。她思项羽,至今不肯过江东,因丈夫的苟且偷安而愤愤不平,因秦桧的爱慕虚荣而宁漂泊无依,也不要苟延残喘地生活。她惆怅,因为她深深爱着她的明诚;她悲愤,因为金人南下;他悲伤,因为国破家亡。她以酒化愁,以酒消忧,这愁之愁,忧之忧,使之内心凄苦,无人可诉。这样的文人节气,民族之巾帼,怎么是一个酒鬼?!老庄为妻回归人的本初,万物之根源而庆幸,此乃“无为而治”的道家之精髓,怎么是负心汉呢?!

北大教授的评价怎一个“谎谬”了得!而青年学生之顶礼膜拜又怎是一个“有趣”了得!其自封大家更让人深觉“有意思”!

文革十年动荡,多少文人因此而受磨难!可是,又有多少位文人始终保有这一分文化人的节气,至死不灭其凌云之志!杨绛在十年中,写下《干校六记》,当西班牙政府要为她译著领奖,发放救济金时,她微笑拒绝,“不吃嗟来之食”!韩美林被打断手脚筋骨,他无法作画,以脚代笔,画为心声。当他被还清白,在北京开个人画展时,启动大师泪流满面地说:“我今天看的不仅是几幅画啊,更是中华被人凌辱而又重新振兴的民族气节啊!”他们,一心不为名,不为利。此等大家,却只是笑说“一个爱艺术,爱创作”的人,不敢承受“大家”的封号。曾经的浩动,未灭人格之尊,而今的苦尽甘来,未消人性光辉!而那位教授又怎么能承受这样的民族之躯啊!

而今真正让人悲哀的,不仅仅是北大教授为炒作而侮辱文学,所显现出来的浮躁心态,更是全社会文化品位的本末倒置,民族精神的数典忘祖,是一次对于中国五千年历史文化的“集体性失忆”!

打破常规的言论,固然“有意思”,整个社会的追逐成风,固然“有趣”。而真正流芳百世,让人深觉有趣的,应该是他们!

季羡林,冯骥才…这样一批又一批的文人,为中国传统文化鞠躬尽粹之人,是我们全社会真正应该崇拜的人,也是只有他们才是真的大家!

真的传统文化,真的中国文学,才是真的很有意思!

【解析】

审题立意:我们应该把“意思”定义为有“情趣、趣味”,继而可以衍生出诸如“审美追求,娱乐追求,感官享受“等,更深入一些可以理解为“有意义”。

审题的时候可以用“添加因素法”,可以写:

1.童年生活(青春年华)的“有意思”和“有意义”;答案是“童年(青春年华)不能只有嬉戏,嬉戏的童年,经历的磨练的童年更有意义”;

2.阅读经典有意思更有意义,阅读“精神快餐”有意思而缺乏意义;

3.我们的生活更应该关注“有意思”;

思路点拨:可以这样写:

1.“有意思”是虚的,可以把它具体化为“名士的风度”“名士的狂狷做法”,进一步探讨其“有意义”;而今的“行为艺术”有意思,有些只为赚眼球;

2.“有意思”可以具体化为城市的消费生活“酒绿灯红”,只能虚耗光阴,老大徒伤悲;“有意义”可以具体化为“大漠中的两弹研究”,为国家民族立下功勋;

3.“有意思”可以具体化为电视剧改编或者媒体的娱乐化,可以具体化为踏踏实实,默默无闻地投身学问很事业,更有意义。

文体选择:记叙文和议论文都可以。

八、(共2题,共10分)

11、

阅读下面二则古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选自苏轼 《记承天寺夜游》 )

(乙)余尝寓居惠州嘉佑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当恁么时也不妨熟歇。

(选自苏轼《记游松风亭》)

(注)①惠州:今属广东,苏轼曾贬为建昌军司马惠州安置。②木末:树梢。③死法:死于军法。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欣然起行

②相与步于中庭

③余尝寓居惠州嘉佑寺

④虽兵阵相接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

【3】(甲)(乙)两文都是苏轼的作品,虽然写作的时间不同,地点也不同,但所展露的胸怀却有共同之处,请结合文意,简要分析

【考点】
【答案】

【1】①高兴的样子 ②共同,与……一起 ③曾经 ④即使

【2】①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大概是庭院里的竹子和松柏树枝的影子。②于是我好像已经挂在渔钩上的鱼儿,忽然得到了解脱。

【3】乐观、旷达(或“豁达、洒脱”等);随缘自适(或“随遇而安”“善于自我排遣”等)。

【解析】

【1】本题考查课内和课外文言比较阅读中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①题中“……然”应记为“……的样子”,“尝”“虽”等词在平时课内文言文以及课外练习中也应多积累。

【2】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如①句中“庭院”需要补充成“庭院中的月光”,“盖”应翻译为“大概是”;②句中需要补充主语,译为“于是我好像挂钩上的鱼”。

【3】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文章的大意,然后结合甲乙两文的内容概括出其中有关人物胸怀的共同之处即可。甲文“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以及乙文中“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当恁么时也不妨熟歇”这几句话分析出虽然时间不同,地点不同,但所展露的胸怀就是一样的,那就是“乐观”“豁达”等。

参考译文: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射进来,不由得生出夜游的兴致,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俩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那是庭院里的竹子和松柏树枝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乙:我曾经住在惠州的嘉祐寺,信步走到松风亭下,感到腿酸疲乏,很想找个能躺下的地方休息一下。抬头望向松风亭,还在高处,心想这么高,我可如何爬上去休息呢?就这样想了一会儿,忽然对自己说:“这里为什么就不能休息呢?为何要到亭子里才能休息。”于是心情一下子放松了,好像已经挂在渔钩上的鱼儿忽然得到了解脱。如果人们都能领悟随遇而安的道理,即便是马上就要上阵杀敌,耳边听得战鼓声声,想到前进杀敌也是死,逃跑受到军法处置也是死,到那时,一样能放下顾虑,很好地休息一番。

12、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虽乘奔御风 ___________________  ②晓雾将歇 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自非亭午夜分 ___________________  ④窥谷忘反 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
【答案】

①善跑的马   ②消歇,停止   ③如果   ④通“返”,返回  

【解析】

本题考查课内文言文中实词含义,要求学生对课内文言非常熟悉并且要严格按课下注释进行回答。①③出自《三峡》,②出自《答谢中书书》,④出自《与朱元思书》 。文言实词常见考点为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比如①为动词活用做名词,动词“奔”意为名词“飞奔的马”,④为通假字,同“返”,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