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渠县校际教研联谊初中阶段S校初三联考二语文试卷(解析版)

初中语文考试
考试时间: 分钟 满分: 5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共4题,共20分)

1、

下列词语没有别字的一项是(   )

A.飘渺  险象迭生  眼花缭乱  因地制宜

B.砭骨  更胜一筹  一反既往  笑聚山林

C.诀别  闲情逸致  原形必露  一视同仁

D.告罄  应接不暇  尽态极妍  瞑思遐想

2、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在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有识之土提醒人们要警惕日本右翼势力起死回生。

B.听到这消息,他觉得天在旋,地在转,头重脚轻,身子情不自禁地摇晃起来。

C.“善行渠县”活动深得人心,渠城百姓为此弹冠相庆。

D.这本拼凑起来的《名家小说集》中几无精彩之作,只有一两篇还算差强人意。

3、

下列词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晕车(yūn)  贮满(zhù)  忍俊不禁(jīn)   踉踉跄跄(liàng)

B.亘古(gèn)  脐带(qí) 怏怏不乐(yàng) 浑身解数(xiè)

C.炽痛(cì) 羁绊(bàn)  锐不可当(dāng) 目光灼灼(zhuó)

D.诘问(jié)  刹那(chà)  吹毛求疵(cī) 蹑手蹑脚(liè)

4、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国际互联网虽然给我们带来了不少商务、交通上的便利,但是我们对网上信息的真实性和安全性越来越怀疑。

B.不知是曾几何时,报纸书刊杂志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缅怀往事的文章,慨叹现代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漠。

C.中宣部有关人士指出,如果不加强网络道德建设,一些消极落后的思想就可能通过网络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扰乱正常的社会秩序,损害改革发展的大局。

D.两会代表们期盼国家药医管理局尽快制定措施,尽量降低药品的价格和流通环节,让老百姓看得起病,更好地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的问题。

二、现代文阅读(共3题,共15分)

5、

阅读琦君的《儿子的礼物》一文,完成小题。(12分)

儿子的礼物   作者:琦君

(1)一位好友的女儿,寄来她在报上发表的一篇文章给我看。内容是写她十几岁的儿子在幼年时亲手雕了一对烛台送给她,做母亲的当然是万分珍爱。儿子渐渐长大了,有一天,他发脾气,顺手拿起一只烛台扔向母亲。母亲于吃惊与盛怒之下,拾起地上的烛台,竟连同柜子上的另一只一起扔进垃圾桶。儿子怔在那里,怨怒的眼神仿佛在说:“你扔吧,给你的东西,你爱怎么扔就怎么扔。”第二天一早,她后悔了,去垃圾桶边想把烛台拾回来,却已被清洁工收拾走了。

(2)她心头感到无比的刺痛,尤其是想起儿子当时雕刻的那番心意和所花的工夫。她叹息道:“为什么美好的东西,总是在失去之后才觉得格外可爱?”

(3)看着她的文章,我止不住泪水涔涔而下。我感触于母心之苦涩,也悔恨自己既不是一个孝顺体贴的女儿,又不曾扮演好母亲的角色。如今垂暮之年,任纵横老泪也冲不去心头的伤痛。

(4)和作者一样,我也有一件儿子送的礼物,那是他在童年时用火柴棒搭起来的立体“快乐”二字。那真是玲珑剔透、巧夺天工。我是那么珍惜它,把它放在玻璃橱最妥帖最显眼的地方。年复一年,火柴棒的红蒂头褪色,骨架因胶水渐渐脱落而松散了,它已不能竖起放,我只好把它小心地收在一只盒子里。几度搬迁,我总是小心地带着它。现在,它就放在床边书架上,我常常端起盒子细看,真不能相信这是儿子的杰作。悠悠二十年岁月的痕迹,都刻在那一根根带有微尘的暗淡火柴棒上,而它所给予我的是一份诚挚的“快乐”。我心里有太多的感激,也有太多的感慨。

(5)记得那个深夜,他把房门关得紧紧的,亮着灯不睡。我以为他在偷看从摊上借来的脏兮兮的“小人书”,几次敲门催他睡,他只是不理,我气得一夜未睡好。次日早晨他上学了,却见书桌上端端正正摆着这件精致的手工,边上一张卡片上写着:“妈妈,给你快乐。”我的感动无法名状,我真是快乐了好多时日啊!

(6)他渐渐长大了,我们母子时有争吵,他曾愤怒地出走,数日不归,我守着虚掩的大门,通宵达旦,看着“快乐”二字泫然而泣。固然儿子并没像这位朋友的孩子那样,拿起自己做的手工扔向我,但他对我珍惜这件礼物所表现的无动于衷,却使我心酸。每次央求他修补一下火柴棒的骨架,他总是漫不经心地一再拖延。我了解这是无法勉强的,时光不会倒流,童稚亲情不复可得。儿子成人了,我已老了。当年母亲说得对,“一代归一代,茄子拔掉种芥菜”,母亲那时已知代沟无法逾越了。

(7)我再想想这篇文章的作者,我是看着她长大的。她在初中时,每周两次放学后,带了两个弟弟,背着书包到我家来读古文。他们专注的神情都还在眼前,一下子他们也将近中年了。她现在是两个孩子的母亲,也尝到了做母亲的滋味。但在给我的信中,她仍幽默地说:“母亲来时,总是事事看我不顺眼。”这就是两代的不同吧。

(8)她在文章结尾时说:“希望儿子成长为一个有用而快乐的人。”足见母心尽管苦涩,却是永远满怀希望的。

(9)她道出了天下父母心,也给了我一份温暖与启示。

(10)我也不再为儿子送我的那一对骨架松散的“快乐”二字而感触万千了。

【1】围绕儿子的礼物作者讲述了两个故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这两个故事。(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简析第(3)段在全文中的作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分别写出第(4)段中两个加引号的快乐的含义。(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体会第(6)段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表达效果。(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选文内容,写一段作者儿子看到这篇文章的心理描写。(3分)

6、

植物本是有情物

①植物学家们通过大量的试验和观测得出一个结论:植物是有着丰富感情的。

②动物长着眼睛,植物长着“眼睛”没有呢?其实植物也有“眼睛”,它的眼睛就是植株细胞上的一种光感受器。植物依靠自己的这双“眼睛”,不仅能够“看见”光,还能感受到光的波长以及光照的时间和强度。正因为植物有了“眼睛”,它才能根据时间开花、换叶和生根,在感光的过程中,植物“眼睛”对光照的需求量是各不相同的。有的植物光照时间超过12小时以上才能开花,例如稻子、小麦等;但也有光照时间不足12小时开花的,例如大豆、豌豆等;还有对光照要求并不高的“给点阳光就灿烂”的植物。当然植物学家们发现所有植物的“眼睛”都喜欢阳光。只不过不同的植物偏好光照时长不同的阳光。

③如今,植物学家们从植物细胞内提取出一种感光视觉色素,它是一种带着染色体的蛋白质,它就是植物的“眼睛”。这种“眼睛”能使每一个细胞都成为一个光感受器,这样不仅能“看见”光,还能识别光的强度和光照时间。早晨,太阳冉冉升起,“眼睛”显得特别活泼;黄昏时分,视觉混沌,植物就闭上“眼睛”。随着色素的变化。“眼睛”就能分辨出是早晨还是夜晚了。

④飞机、轮船遇到紧急情况时能紧急求援,那么植物也会求援吗?2011年春天,南亚湄公河闹旱灾,中国、美国和日本植物学家赶赴越南进行探测研究。他们用遥感装置检测植物,发现这些受干旱的植物都在发出一种特殊的信号。这种信号声发自植物体内,由植物体导管震动所引发,近似于人的呻吟声,这就是植物在危急时刻发出的呼救信号。

⑤为了了解植物的“语言”,植物学家制造出一种别出心裁的“植物活性翻译机”。这种机器也是通过遥感装置,不同的是装上一种合成器,人们就可以直接听到植物发出的不同声音。例如,当植物受到强烈的光照时,会发出“惊讶”的声音;当植物遇上雨水泛滥的天气时,会发出“痛苦”的声音。“植物活性翻译机”不仅可以对植物所处的环境进行判断,而且对植物本身是否遇上疾病等也能帮助判断。

⑥人累了要休息,那么植物要不要睡眠呢?近年来,人们通过研究发现,植物长期处在阳光或月光下会对自身的生长速度带来影响,植物生长必须要有“睡眠状态”。例如合欢,一到夜晚便垂下叶片。其实,植物通过“睡眠”不但有利于生长,而且还能更好地保护自己。例如花生、山芋等植物的叶子在夜幕中下垂,既减少了热量的散发,又避免了水分的蒸腾;牡丹等花瓣在晚间闭拢,也是为了防止自然灾害的侵袭。这是植物生长过程中的一种适应。经研究还发现,植物在夜间的温度往往比白天低1℃。正是这细微的温差变化成为影响植物叶子生长的重要因素,也才能使这种植物更能适应环境,有利于生长。

【1】下面对句中引号和加点的代词指代内容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实植物也有‘眼睛’”,“眼睛”加引号,表示特殊的意义,有别于动物的“眼睛”。

B.“还有对光照要求并不高,‘给点阳光就灿烂’的植物”,“给点阳光就灿烂”加引号,标明是引用的话。

C.“它的眼睛就像是植物细胞上的一种光感受器”,句中加点的“它”指的是“植物”。

D.“这就是植物在危急时刻发出的呼救信号”,句中加点的“这”指的是“人的呻吟声”。

【2】本文从哪些方面介绍了植物的“有情”?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植物有“眼睛”,能够感受光照。

B.植物能够发出求救信号。

C.植物学家用“植物活性翻译机”来了解植物的“语言”。

D.植物能够利用“睡眠”来使得自己适1应环境,有利于生长。

【3】对本文的结构安排及层次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文采用总分式的结构方式。第①段总起,概括说明中心;第②段到第⑥段分述。

B.第②段到第⑥段的分述,分两个层次进行具体说明。

C.第一层说明植物也有“眼睛”,它的眼睛就是植株细胞上的一种光感受器。

D.第二层说明植物在危急时刻会发出呼救信号。

7、

阅读下面《“舌尖”上的争议》一文,完成小题。(11分)

“舌尖”上的争议 作者:常江

①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开播,最终变成了一场全民狂欢。所谓树大招风,与第一季几乎是一边倒的赞美相比,第二季争议颇多。最大的争议有两个。一是食物与故事之间的关联性。不少观众批评该片在一味用痕迹明显的故事大肆煽情的同时,却忽略了最重要的主题:食物。一些食物被指做法错误,一些食物匆匆登场又匆匆离场,令人直呼“看都没看饱”。第二个较为隐晦,不少观察者和评论者认为该片一味追求对各种菜系的“全面”、“公正”呈现,其实已演变成了一种国家主义的教育,背离了其作为美食节目的初衷。其实无论哪种争议,最终都可归结为一个命题:在“好看”的前提下,电视节目应当在多大程度上发挥教化的功能。

②这个命题并不新鲜,它几乎伴随着中国电视发展的全部历史。早在第一季中,“舌尖”便已流露出与上世纪80年代的“文人电视”十分相似的气质:唯美的画面、华丽的解说词、借物咏志的手法,并最终落脚于知识分子的家国意识。在多数人将看电视首要地视为娱乐的背景下,这种气质显得有点不合时宜,甚至矫情。当解说词把“去买菜”这么一个简单明了的动作,说成是“去市场上挑选新鲜时令食材”时,很多观众就崩溃了。而这种表达方式,在上世纪80年代被认为是改造日常生活,将日常生活美学化的重要手段。虽然有些浮夸,但对快节奏的、粗鄙的现代生活,未尝不是一种矫正。

③很多人说第二季不如第一季,因为它变“复杂”了,创作者要表达的东西太多,这话说得对。任何事情都有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一个节目从默默无闻到名满天下,也需要面对很多随之而来的东西:权力的介入、资本的力量、观众的干预,以及创作者微妙的心态。就像一个无人问津的穷小子突然中了巨奖,身边一定会冒出许多莫名其妙的亲戚朋友簇拥着他一样。因此,渴望“舌尖”在中国的电视经济与电视文化领域保持纯粹几乎是一个悖论。④尽管第二季还没有播完,且已经播出的几集水准并不完全一致,但我本人总体上还是对这一类型的纪录片持欢迎的态度。“舌尖”的成功,意味着在电视文化领域,几乎消失殆尽的文人气质的强势回归,尽管这一过程不可避免地伴随着商业、娱乐和各种意识形态的博弈。毕竟,它在梳理一项民族文化传统的同时,源源不断地提供着建设性的力量。如果你是家长,你更希望自己的孩子看美轮美奂的益智片,还是那个名叫“喜羊羊与灰太狼”的卡通片呢?答案不言自明。

⑤在时下浓重的商业主义氛围中,“舌尖”透露出的十分稀薄的文人气质,我们应当珍惜。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①②段,说说“舌尖”第二季的“教化功能”主要表现为哪两点?(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③段用比喻论证的方法得出了怎样的结论?请作简要分析。(4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5分)

8、

古诗文默写(5分,每小题1分)

(1)瀚海阑干百丈冰,____________________。(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不畏浮云遮望眼,____________________。(王安石《登飞来峰》)

(3)_____________________,芳草萋萋鹦鹉洲。(崔颢《黄鹤楼》)

(4)《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此事古难全”里的“此事”是指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杜甫《登楼》中借古讽今,表达对朝廷昏庸不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共1题,共5分)

9、

诗歌鉴赏(5分)

山行(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1)诗中“远上”一词能否改为“远看”?为什么?(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赏析“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作文(共1题,共5分)

10、

按要求从以下二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题一】煤在火炉上尽情燃烧,壶在火炉上不停地欢叫……

要求:

1、依据提供的情景,以其作为文章的开头或结尾,写一篇散文;或从中提炼一个观点,写篇议论性的文章,不少与600字。

2、自拟题目,围绕情景展开联想,注意文章蕴涵的哲理。

【题二】“邂逅_________”或“_________的邂逅”

要求:补全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

六、其他(共1题,共5分)

11、

拓展探究(3分)

孟子说“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请结合选文内容谈谈你对孟子这句话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川渠县校际教研联谊初中阶段S校初三联考二语文试卷(解析版)

初中语文考试
一、选择题(共4题,共20分)

1、

下列词语没有别字的一项是(   )

A.飘渺  险象迭生  眼花缭乱  因地制宜

B.砭骨  更胜一筹  一反既往  笑聚山林

C.诀别  闲情逸致  原形必露  一视同仁

D.告罄  应接不暇  尽态极妍  瞑思遐想

【考点】
【答案】

A

【解析】

试题分析:B中应是“啸聚山林”;C中应是“原形毕露”;D中应是“冥思遐想”。

2、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在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有识之土提醒人们要警惕日本右翼势力起死回生。

B.听到这消息,他觉得天在旋,地在转,头重脚轻,身子情不自禁地摇晃起来。

C.“善行渠县”活动深得人心,渠城百姓为此弹冠相庆。

D.这本拼凑起来的《名家小说集》中几无精彩之作,只有一两篇还算差强人意。

【考点】
【答案】

D

【解析】

试题分析:A中“起死回生”比喻手段高超。这里不合语境;B中“情不自禁”感情激动,无法控制。这里不合语境;C中“弹冠相庆”指即将做官相互庆贺。这里不合语境。

3、

下列词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晕车(yūn)  贮满(zhù)  忍俊不禁(jīn)   踉踉跄跄(liàng)

B.亘古(gèn)  脐带(qí) 怏怏不乐(yàng) 浑身解数(xiè)

C.炽痛(cì) 羁绊(bàn)  锐不可当(dāng) 目光灼灼(zhuó)

D.诘问(jié)  刹那(chà)  吹毛求疵(cī) 蹑手蹑脚(liè)

【考点】
【答案】

B

【解析】

试题分析:A中应是“晕车(yùn)”;C中应是“炽痛(chì)”;D中应是“蹑手蹑脚(niè)”

4、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国际互联网虽然给我们带来了不少商务、交通上的便利,但是我们对网上信息的真实性和安全性越来越怀疑。

B.不知是曾几何时,报纸书刊杂志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缅怀往事的文章,慨叹现代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漠。

C.中宣部有关人士指出,如果不加强网络道德建设,一些消极落后的思想就可能通过网络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扰乱正常的社会秩序,损害改革发展的大局。

D.两会代表们期盼国家药医管理局尽快制定措施,尽量降低药品的价格和流通环节,让老百姓看得起病,更好地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的问题。

【考点】
【答案】

C

【解析】

试题分析:A中语序混乱,应是“虽然国际互联网给我们带来了不少商务、交通上的便利,但是网上信息的真实性和安全性越来越让我们怀疑。”B中语义重复,应删去“不知是”;D中搭配不当,应删去“和流通环节”

二、现代文阅读(共3题,共15分)

5、

阅读琦君的《儿子的礼物》一文,完成小题。(12分)

儿子的礼物   作者:琦君

(1)一位好友的女儿,寄来她在报上发表的一篇文章给我看。内容是写她十几岁的儿子在幼年时亲手雕了一对烛台送给她,做母亲的当然是万分珍爱。儿子渐渐长大了,有一天,他发脾气,顺手拿起一只烛台扔向母亲。母亲于吃惊与盛怒之下,拾起地上的烛台,竟连同柜子上的另一只一起扔进垃圾桶。儿子怔在那里,怨怒的眼神仿佛在说:“你扔吧,给你的东西,你爱怎么扔就怎么扔。”第二天一早,她后悔了,去垃圾桶边想把烛台拾回来,却已被清洁工收拾走了。

(2)她心头感到无比的刺痛,尤其是想起儿子当时雕刻的那番心意和所花的工夫。她叹息道:“为什么美好的东西,总是在失去之后才觉得格外可爱?”

(3)看着她的文章,我止不住泪水涔涔而下。我感触于母心之苦涩,也悔恨自己既不是一个孝顺体贴的女儿,又不曾扮演好母亲的角色。如今垂暮之年,任纵横老泪也冲不去心头的伤痛。

(4)和作者一样,我也有一件儿子送的礼物,那是他在童年时用火柴棒搭起来的立体“快乐”二字。那真是玲珑剔透、巧夺天工。我是那么珍惜它,把它放在玻璃橱最妥帖最显眼的地方。年复一年,火柴棒的红蒂头褪色,骨架因胶水渐渐脱落而松散了,它已不能竖起放,我只好把它小心地收在一只盒子里。几度搬迁,我总是小心地带着它。现在,它就放在床边书架上,我常常端起盒子细看,真不能相信这是儿子的杰作。悠悠二十年岁月的痕迹,都刻在那一根根带有微尘的暗淡火柴棒上,而它所给予我的是一份诚挚的“快乐”。我心里有太多的感激,也有太多的感慨。

(5)记得那个深夜,他把房门关得紧紧的,亮着灯不睡。我以为他在偷看从摊上借来的脏兮兮的“小人书”,几次敲门催他睡,他只是不理,我气得一夜未睡好。次日早晨他上学了,却见书桌上端端正正摆着这件精致的手工,边上一张卡片上写着:“妈妈,给你快乐。”我的感动无法名状,我真是快乐了好多时日啊!

(6)他渐渐长大了,我们母子时有争吵,他曾愤怒地出走,数日不归,我守着虚掩的大门,通宵达旦,看着“快乐”二字泫然而泣。固然儿子并没像这位朋友的孩子那样,拿起自己做的手工扔向我,但他对我珍惜这件礼物所表现的无动于衷,却使我心酸。每次央求他修补一下火柴棒的骨架,他总是漫不经心地一再拖延。我了解这是无法勉强的,时光不会倒流,童稚亲情不复可得。儿子成人了,我已老了。当年母亲说得对,“一代归一代,茄子拔掉种芥菜”,母亲那时已知代沟无法逾越了。

(7)我再想想这篇文章的作者,我是看着她长大的。她在初中时,每周两次放学后,带了两个弟弟,背着书包到我家来读古文。他们专注的神情都还在眼前,一下子他们也将近中年了。她现在是两个孩子的母亲,也尝到了做母亲的滋味。但在给我的信中,她仍幽默地说:“母亲来时,总是事事看我不顺眼。”这就是两代的不同吧。

(8)她在文章结尾时说:“希望儿子成长为一个有用而快乐的人。”足见母心尽管苦涩,却是永远满怀希望的。

(9)她道出了天下父母心,也给了我一份温暖与启示。

(10)我也不再为儿子送我的那一对骨架松散的“快乐”二字而感触万千了。

【1】围绕儿子的礼物作者讲述了两个故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这两个故事。(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简析第(3)段在全文中的作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分别写出第(4)段中两个加引号的快乐的含义。(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体会第(6)段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表达效果。(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选文内容,写一段作者儿子看到这篇文章的心理描写。(3分)

【考点】
【答案】

【1】好友女儿的儿子拿自己做的送给母亲的礼物扔向母亲,母亲把礼物扔进垃圾桶。(1分)“我”的儿子送我礼物却对我珍惜这份礼物的情感无动于衷,这让我感到心酸。(1分)

【2】具有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1分)从内容上承接上文的那封来信,同时引出下文“我”看到文章后的反应,从而引出作者的故事,为后面的情感抒发做好铺垫。(1分)

【3】第一个“快乐”指的是儿子在童年时用火柴棒搭起来的立体“快乐”二字。(1分)第二个“快乐”指的是儿子的礼物带给“我”的欣慰、愉悦感觉。(1分)

【4】“守着”意思是等着,守候着。“通宵达旦”意思是整整一夜,从天黑到天亮。“泫然而泣”意思是眼泪一滴滴的流下来。(1分)这三个词语是非常感人的细节描写,作者从情态和动作两方面刻画了我盼着儿子回家的情感,(1分)表现出“我”因母子之间出现代沟而难过的心理,从另一个角度表现了“我”对儿子的爱。(1分)

【5】提示:第一人称,对母亲的歉意,对母爱的渴望,对文中“礼物”的态度,文从字顺。

【解析】

【1】

试题分析:概括文章的内容,一定要围绕具体描写的事件来概括,比如本题,学生应围绕“儿子礼物”这一主题事物线索来概括。当然,在概括时,还要注意语言的简洁性。

6、

植物本是有情物

①植物学家们通过大量的试验和观测得出一个结论:植物是有着丰富感情的。

②动物长着眼睛,植物长着“眼睛”没有呢?其实植物也有“眼睛”,它的眼睛就是植株细胞上的一种光感受器。植物依靠自己的这双“眼睛”,不仅能够“看见”光,还能感受到光的波长以及光照的时间和强度。正因为植物有了“眼睛”,它才能根据时间开花、换叶和生根,在感光的过程中,植物“眼睛”对光照的需求量是各不相同的。有的植物光照时间超过12小时以上才能开花,例如稻子、小麦等;但也有光照时间不足12小时开花的,例如大豆、豌豆等;还有对光照要求并不高的“给点阳光就灿烂”的植物。当然植物学家们发现所有植物的“眼睛”都喜欢阳光。只不过不同的植物偏好光照时长不同的阳光。

③如今,植物学家们从植物细胞内提取出一种感光视觉色素,它是一种带着染色体的蛋白质,它就是植物的“眼睛”。这种“眼睛”能使每一个细胞都成为一个光感受器,这样不仅能“看见”光,还能识别光的强度和光照时间。早晨,太阳冉冉升起,“眼睛”显得特别活泼;黄昏时分,视觉混沌,植物就闭上“眼睛”。随着色素的变化。“眼睛”就能分辨出是早晨还是夜晚了。

④飞机、轮船遇到紧急情况时能紧急求援,那么植物也会求援吗?2011年春天,南亚湄公河闹旱灾,中国、美国和日本植物学家赶赴越南进行探测研究。他们用遥感装置检测植物,发现这些受干旱的植物都在发出一种特殊的信号。这种信号声发自植物体内,由植物体导管震动所引发,近似于人的呻吟声,这就是植物在危急时刻发出的呼救信号。

⑤为了了解植物的“语言”,植物学家制造出一种别出心裁的“植物活性翻译机”。这种机器也是通过遥感装置,不同的是装上一种合成器,人们就可以直接听到植物发出的不同声音。例如,当植物受到强烈的光照时,会发出“惊讶”的声音;当植物遇上雨水泛滥的天气时,会发出“痛苦”的声音。“植物活性翻译机”不仅可以对植物所处的环境进行判断,而且对植物本身是否遇上疾病等也能帮助判断。

⑥人累了要休息,那么植物要不要睡眠呢?近年来,人们通过研究发现,植物长期处在阳光或月光下会对自身的生长速度带来影响,植物生长必须要有“睡眠状态”。例如合欢,一到夜晚便垂下叶片。其实,植物通过“睡眠”不但有利于生长,而且还能更好地保护自己。例如花生、山芋等植物的叶子在夜幕中下垂,既减少了热量的散发,又避免了水分的蒸腾;牡丹等花瓣在晚间闭拢,也是为了防止自然灾害的侵袭。这是植物生长过程中的一种适应。经研究还发现,植物在夜间的温度往往比白天低1℃。正是这细微的温差变化成为影响植物叶子生长的重要因素,也才能使这种植物更能适应环境,有利于生长。

【1】下面对句中引号和加点的代词指代内容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实植物也有‘眼睛’”,“眼睛”加引号,表示特殊的意义,有别于动物的“眼睛”。

B.“还有对光照要求并不高,‘给点阳光就灿烂’的植物”,“给点阳光就灿烂”加引号,标明是引用的话。

C.“它的眼睛就像是植物细胞上的一种光感受器”,句中加点的“它”指的是“植物”。

D.“这就是植物在危急时刻发出的呼救信号”,句中加点的“这”指的是“人的呻吟声”。

【2】本文从哪些方面介绍了植物的“有情”?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植物有“眼睛”,能够感受光照。

B.植物能够发出求救信号。

C.植物学家用“植物活性翻译机”来了解植物的“语言”。

D.植物能够利用“睡眠”来使得自己适1应环境,有利于生长。

【3】对本文的结构安排及层次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文采用总分式的结构方式。第①段总起,概括说明中心;第②段到第⑥段分述。

B.第②段到第⑥段的分述,分两个层次进行具体说明。

C.第一层说明植物也有“眼睛”,它的眼睛就是植株细胞上的一种光感受器。

D.第二层说明植物在危急时刻会发出呼救信号。

【考点】
【答案】

【1】D

【2】C

【3】B

【解析】

【1】

试题分析:D中应是““这”指的是发自植物体内,由植物体导管震动所引发的信号”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C中应是“植物也有语言”而不是说明“植物活性翻译机”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B中应是“还有植物也要睡眠”。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7、

阅读下面《“舌尖”上的争议》一文,完成小题。(11分)

“舌尖”上的争议 作者:常江

①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开播,最终变成了一场全民狂欢。所谓树大招风,与第一季几乎是一边倒的赞美相比,第二季争议颇多。最大的争议有两个。一是食物与故事之间的关联性。不少观众批评该片在一味用痕迹明显的故事大肆煽情的同时,却忽略了最重要的主题:食物。一些食物被指做法错误,一些食物匆匆登场又匆匆离场,令人直呼“看都没看饱”。第二个较为隐晦,不少观察者和评论者认为该片一味追求对各种菜系的“全面”、“公正”呈现,其实已演变成了一种国家主义的教育,背离了其作为美食节目的初衷。其实无论哪种争议,最终都可归结为一个命题:在“好看”的前提下,电视节目应当在多大程度上发挥教化的功能。

②这个命题并不新鲜,它几乎伴随着中国电视发展的全部历史。早在第一季中,“舌尖”便已流露出与上世纪80年代的“文人电视”十分相似的气质:唯美的画面、华丽的解说词、借物咏志的手法,并最终落脚于知识分子的家国意识。在多数人将看电视首要地视为娱乐的背景下,这种气质显得有点不合时宜,甚至矫情。当解说词把“去买菜”这么一个简单明了的动作,说成是“去市场上挑选新鲜时令食材”时,很多观众就崩溃了。而这种表达方式,在上世纪80年代被认为是改造日常生活,将日常生活美学化的重要手段。虽然有些浮夸,但对快节奏的、粗鄙的现代生活,未尝不是一种矫正。

③很多人说第二季不如第一季,因为它变“复杂”了,创作者要表达的东西太多,这话说得对。任何事情都有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一个节目从默默无闻到名满天下,也需要面对很多随之而来的东西:权力的介入、资本的力量、观众的干预,以及创作者微妙的心态。就像一个无人问津的穷小子突然中了巨奖,身边一定会冒出许多莫名其妙的亲戚朋友簇拥着他一样。因此,渴望“舌尖”在中国的电视经济与电视文化领域保持纯粹几乎是一个悖论。④尽管第二季还没有播完,且已经播出的几集水准并不完全一致,但我本人总体上还是对这一类型的纪录片持欢迎的态度。“舌尖”的成功,意味着在电视文化领域,几乎消失殆尽的文人气质的强势回归,尽管这一过程不可避免地伴随着商业、娱乐和各种意识形态的博弈。毕竟,它在梳理一项民族文化传统的同时,源源不断地提供着建设性的力量。如果你是家长,你更希望自己的孩子看美轮美奂的益智片,还是那个名叫“喜羊羊与灰太狼”的卡通片呢?答案不言自明。

⑤在时下浓重的商业主义氛围中,“舌尖”透露出的十分稀薄的文人气质,我们应当珍惜。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①②段,说说“舌尖”第二季的“教化功能”主要表现为哪两点?(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③段用比喻论证的方法得出了怎样的结论?请作简要分析。(4分)

【考点】
【答案】

【1】我们应当珍惜“舌尖”的文人气质。(3分)

【2】进行国家主义(国家意识)的教育。(2分)纠正快节奏的、粗鄙的现代生活。(2分)

【3】结论:渴望“舌尖”在中国的电视经济与电视文化领域保持纯粹几乎是一个悖论.(2分)以无人问津的穷小子比喻默默无闻的“舌尖”节目一中了巨奖的富小子比喻名满天下的舌尖节目(1分)富小子身边一定簇拥许多亲戚朋友成功后的舌尖必定要面对很多随之而来的东西无法保持纯粹。(1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中心论点”是一篇议论文的灵魂,所以读懂一篇议论文,概括中心论点是考试常见的题型。分析中心论点,可以从文章的标题、开头、结尾,有时也可以根据文章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就是从文章的结尾部分来概括的。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5分)

8、

古诗文默写(5分,每小题1分)

(1)瀚海阑干百丈冰,____________________。(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不畏浮云遮望眼,____________________。(王安石《登飞来峰》)

(3)_____________________,芳草萋萋鹦鹉洲。(崔颢《黄鹤楼》)

(4)《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此事古难全”里的“此事”是指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杜甫《登楼》中借古讽今,表达对朝廷昏庸不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
【答案】

(1)愁云惨淡万里凝(2)自缘身在最高层(3)晴川历历汉阳树(4)——(5)略

【解析】

试题分析:此类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诗词文名句的背诵与填写能力。直接填写考查了突破书写障碍字的能力,理解填写还考查了学生的理解诵读能力。填写名句漏填和错填均不得分,学生填写时应重点突破“凝”等这些重点字词的书写。还要注意“杜甫《登楼》中借古讽今,表达对朝廷昏庸不满”等命题理解点。

四、诗歌鉴赏(共1题,共5分)

9、

诗歌鉴赏(5分)

山行(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1)诗中“远上”一词能否改为“远看”?为什么?(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赏析“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
【答案】

(1)不能。因为“远看”表明诗人在山下驻足而望;而“远上”写出诗人由山下来到山上,(1分)既紧扣题目,又为下文描写山间景色并借景抒情做好铺垫。(1分)

(2)1、此句描绘了一幅深秋傍晚的山间枫林图:深秋的枫叶在夕阳的照耀下红如火焰,诗人停车欣赏,陶醉其中。(1分)2、表达了对山间枫林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1分)3、借景抒情,表达人生理趣:历经风霜后的生意盎然和从容成熟更加美丽。(1分)

【解析】

(1)试题分析:学生应留心字词在诗中的意思,体会该字词在诗中创设的意境,学会分析该字词所传达的情感。此处“远上”写出诗人由山下来到山上,既紧扣题目,又为下文描写山间景色并借景抒情做好铺垫。

五、作文(共1题,共5分)

10、

按要求从以下二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题一】煤在火炉上尽情燃烧,壶在火炉上不停地欢叫……

要求:

1、依据提供的情景,以其作为文章的开头或结尾,写一篇散文;或从中提炼一个观点,写篇议论性的文章,不少与600字。

2、自拟题目,围绕情景展开联想,注意文章蕴涵的哲理。

【题二】“邂逅_________”或“_________的邂逅”

要求:补全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

【考点】
【答案】

参考例文

邂逅友谊  

种子

和她相遇是在学校里,每次和几个要好的朋友到操场上完都会在篮球场上看到一个英姿飒爽的身影。就这样,脑海中边有个这样的一个人。

发芽

和她相识是在一次运动会。由于每个运动员必须要选两个项目,然后也只有跑步,跑跳,扔实心球这三个项目。我扔实心球肯定是不行的,所以我选择了跑步和跑跳。因为没练过跑跳,所以有时我便会和同样也报了跑跳的几个同学到学校的沙地里去练习跑跳。突然有天,看到她和一个同学也来到了这边。于是,我们便让她给我们示范了一次,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便认识了她。

开花

后来不知怎么就和她熟悉起来,并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有了烦恼我们会向对方倾诉,遇到困难我们会共同解决,遇到开心的事情会与对方分享……记得那天下午,她生病了,不舒服,头疼,要我陪她聊天。当我得知她不舒服时便极力要她休息,随后在网上查——怎样才能缓轻头的疼痛。其中有一条就是睡一觉,好好的休息一下,和我的看法一致。可她却偏偏不要睡觉,说她现在已经躺在床上了。还记得当时我被她气死了——因为她不听话,不好好的休息。第二天上学的时候看到她又恢复了生气,活泼开朗的样子,嘴角不禁洋溢着一丝微笑。渐渐地,我知道了我们俩用真诚浇灌的友谊之花已经开放了。

知道她是谁么?她是我永远的死党——黄方樱子。朋友就像片片拼图,结合后构成一幅美丽的图画,如果不见一片,就永远都不会完整,她就是我不想遗失的那重要的一片!

【解析】

试题分析:“邂逅_________”是一篇半命题作文,学生在写作时,立意方面容易产生消极的甚至不健康的情绪而导致文章思想价值不高,没有生命力,所以,本文要求学生立意时,选择美好的令人向往的写作角度,这样才能有所突破。

六、其他(共1题,共5分)

11、

拓展探究(3分)

孟子说“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请结合选文内容谈谈你对孟子这句话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
【答案】

提示:1、解释孟子这句话1分;2、从“穷”和“达”两个方面列举选文实例论述2分。

【解析】

试题分析:所谓“理解文中的句子”,就是能够根据上下文的语境、领会某一个文言句子在文中的意思,能从思想内容、表达效果等方面对这个句子作深入的分析。要想理解文中的句子,就要留心句中的关键性词语,弄明白句中有关词语的指代义,把握句子间的关系,看是否有活用现象,明确使用的文言句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