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历史高二选修三第三单元第课战争的扩大与转折同步练习

高中历史考试
考试时间: 分钟 满分: 9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共14题,共70分)

1、

中央电视台播出纪实片《转折之战》,回顾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一系列重大战役。其中扭转三大战场形势的是( )

①不列颠空战 ②列宁格勒保卫战

③斯大林格勒战役 ④阿拉曼战役 ⑤中途岛海战

A.①②③

B.①④⑤

C.②③④

D.③④⑤

2、

下图漫画《葬礼》描绘的是博克、古德里安、伦德施泰特等战败的德国高级将领,抬着上面写有“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的棺材,在寒冬的苏联大地上狼狈溃退的场景。该漫画最早出现于( )

1

A.苏德战争爆发后

B.莫斯科保卫战后

C.库尔斯克战役后

D.斯大林格勒战役后

3、

《探索·发现》之“战争警报”中叙述道:“苏军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部署变革正在进行,大量兵力和兵器要在短时间内进行一万公里以上的超长距离跨洲调动。”这次行动的意义是( )

A.推翻拿破仑帝国

B.苏俄退出战争,实现和平

C.导致苏德战场的转折

D.促进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

4、

山本五十六曾说:“凭日本的工业,根本不能与美国为敌,同其抗衡。如果(日美)非打不可,在开始的当年或一年中可以奋战一番,并有信心争取打胜。但战争如果持续下去,以致拖到二年三年,那就毫无把握了。”结果,不到一年他的预言就应验了。下列战役中最早应验他的预言的是( )

A.突袭珍珠港

B.中途岛战役

C.武汉会战

D.菲律宾战役

5、

右图为二战时期日本对外侵略扩张示意图。图中序号所示地区发生的事件,标志第二次 世界大战达到了真正世界规模的是( )

1

A.①

B.②

C.③

D.④

6、

下图是某一时期的欧洲地图(局部)这一时期最有可能是( ) 1

A.1916—1917年

B.1940—1941年

C.1942—1943年

D.1946—1947年

7、

图14是反映二战时某著名战役的电影海报。以下关于该战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1

A.这是出现于欧洲的一次著名空战

B.德国实施了名为“海狮”的作战计划

C.希特勒的侵略计划第一次未能得逞

D.宣告了德国“闪电战”的破产

8、

1941年6月,英国首相丘吉尔在得知纳粹德国进攻苏联后说:“如果希特勒入侵地狱,我也会在下院为恶魔说几句好话。”这反映出丘吉尔( )

A.愿意承担绥靖政策失败的责任

B.希望尽快开辟第二战场

C.认为支持苏联符合英国利益

D.尼古拉二世已经宣布退位

9、

苏德战争与太平洋战争使得第二次世界大战规模不断扩大。苏德战争与太平洋战争爆发的相同点是( )

A.都是绥靖政策的必然结果

B.都有利于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

C.直接决定法西斯轴心国的失败命运

D.都是法西斯军队实施的突然袭击

10、

1941年3月11日,美国参众两院分别通过了租借法案。根据法案规定,总统可以向“对美国国防至关重要的任何国家出售、转让、交换、租借或以其他方法处理……任何国防物资”。该法案的实施( )

A.使美国总统突破了宪法赋予的权力

B.扩大了美国对受援国的影响

C.推动了美国战后资本的扩张

D.表明美国终止了中立立场

11、

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二十六国共同宣言发表后……已成为反侵略之中心,于是我国遂列为四强之一;国家之声誉及地位,实为有史以来空前未有之提高,甚恐受虚名之害,能不戒惧乎哉。”文中省略的是( )

A.苏、美、英、法

B.中、美、英、法

C.中、美、英、苏

D.英、美、苏、意

12、

《全球通史》记载:“到9月中旬,德国人已经打到这座城市的中心,但也正是在那里他们陷入了困境。正当士兵们在地下室,在屋顶上,在下水道里短兵相接时,两支苏联军队……以巨大的钳形包围了德军。”“这座城市”是( )

A.莫斯科

B.库尔斯克

C.斯大林格勒

D.雅尔塔

13、

1940年8月,美国政府决定对日本实行冻结财产和禁运钢铁、石油等措施,其直接原因是( )

A.日本与德、意结成三国轴心

B.日军趁机开始向东南亚扩张

C.法国宣布向德国法西斯投降

D.日军对珍珠港发动突然袭击

14、

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成立,增强了反法西斯国家的力量,加速了法西斯的灭亡,下列战场最早出现转折的是( )

A.苏德战场

B.北非战场

C.太平洋战场

D.中国战场

二、简答题(共5题,共25分)

15、

阅读下列材料:

蒙哥马利……跟我谈起了阿拉曼战役和斯大林格勒会战的情况。在他的概念里,这两个战役具有同样的意义。虽然我丝毫不想贬低英军的功绩,然而我仍不得不给他说明:阿拉曼战役只是一个集团军规模的战役,而参加斯大林格勒会战的却有好几个方面军。他们进行的是具有巨大战略意义的战役,其结果是在伏尔加河、顿河地域,并随后在北高加索地域消灭了人数众多的德军及其盟军的集团。如同大家所知道的那样,这一战役是战争形势发生根本转折的开端……

——《朱可夫元帅回忆录》下册

(1)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交战双方战争优势转化的表现及原因。

(2)依据材料,如何理解“这两个战役具有同样的意义”?

16、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下图为1941年流传于美国的海报《美国,睁开你的眼》,画面中只有一个人的头部特写,他的眼睛被蒙住了,上面写着“一切照旧”,而画面背景中象征着法西斯的乌云已笼罩在了他的头上。

1

材料二 1942年2月,美国国会通过了《兵役法修正法案》,废止了其中关于禁止派兵赴西半球以外的规定。截止到战争结束,陆军人数由战前的500万扩展到1000万人;海军由不足50万人扩展到460万人,拥有的各类舰只由几千艘增加到91000艘,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陆军航空队服役人数由30万扩展到230万,作战飞机由1500架增加到70000架。

——《轮椅总统罗斯福》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该海报发表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征兵政策变化的原因及影响。

1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利坚合众国参议院及众议院集会于国会,联合决议: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外国之中间,发生战争,或战争在进行之中,总统应宣布此项事实,宣布以后,凡以军械、军火或军备,自美国之任何地方,或其属地之任何地方,输出而运至该交战国之任何港口,或运至任何中立国港口以备转运至任一交战国,或运至任何交战国所利用之任何中立国港口者,均为违法。

——《两院联席决议案》(节录)(1935年8月31日)

材料二 1941年1月,罗斯福在向国会作的年度咨文中提出美国的三大政策:(一) 全面加强国防;(二)全面支援抵抗侵略而使战争保持在本半球之外的各地一切坚定的民族;(三)美国不能默许一个由侵略者颐指气使和绥靖主义者发起的和平,持久的和平是不能以别人的自由为代价买来的。

——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两院联席决议案出台的历史背景。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美国政府政策的变化并分析原因。

18、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940年春,法国和荷兰的陷落,使法属印度支那和荷属东印度群岛成为孤立无援的殖民地。英国的地位被严重削弱,只好屈从日本的要求,关闭了中国同海外联系的最后通道——滇缅公路。从来不赞成陆军在大陆冒险的日本帝国海军如今也看准了一个向东印度群岛扩张的机会,以夺取石油、锡、橡胶和奎宁。日军侵略者早已沿着中国的海岸向南推进。1939年初,日军就占领了海南岛。法国失陷后不久,维希政府控制的印度支那当局就同意日本占领法属印度支那的北部。1940年9月,日本和轴心国结成同盟,显而易见,这是警告美国不要干涉欧洲和亚洲的事务。

在美国看来,日军进驻印度支那是个严重问题。1941年7月,当日本宣布维希政府已经同意整个印度支那为其“共同保护领地”时,美国、英国和流亡的荷兰政府予以反对,它们冻结了日本的资产,还禁止从美国、波斯湾和东印度群岛向日本提供石油。

这一步骤加速了最后的危机,日本必须作出抉择:要么获得石油,要么看着它的军事机器停转。10月,近卫内阁总辞职,代之而起的是以东条英机为首相的军事政权。11月,日本特使到达华盛顿,协助野村大使进行恢复石油输出的谈判。这些谈判的破裂直接导致了珍珠港事件。

——【美】E·B·波特《海上力量——世界海军史》

材料二 他们不知道他们的武装部队已遭到外敌造成的美国历史上最屈辱的失败,也不知道那种迫使日本人从事自杀战争的危急情况。美国人民只以为他们受到背信弃义的袭击。愤怒之中,他们忘掉一切党派之争,而辩论起如何长期分裂他们的外交政策来,并决心坚定不移地打赢这场日本人发动的战争。疑虑之苦过去了,现在的问题是全心全意参加战斗。

——【美】阿瑟·林克等《1900年以来的美国史》

(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珍珠港事件爆发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这一历史事件的影响。

19、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美利坚合众国参议院及众议院集会于国会,联合决议,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外国之间发生战争,或战争在进行中,总统应宣布此项事实;宣布之后,凡以军械、军火或军备,由美国之任何地方,或其属地之任何地方,输出而运至该交战国之任何港口,或运至任何中立国港口以备转运任一交战国,或运至任何交战国所利用之任何中立国之港口,均为非法。

——《现代国际关系史参考资料(1933~1939)》

材料二 如果英国倒下去,轴心国就会控制欧、亚、非和澳大利亚等各大洲以及各大洋——他们也就处于可以使用巨大海陆军力量进攻本半球的地位。到那时候,整个美洲,我们所有的人就将生活在枪口的威胁下……我们必须成为民主制度的伟大兵工厂……我们已经向英国人提供了巨大的物质援助,将来还将提供更多的物质支援。

——《罗斯福选集》

(1)材料一反映了美国实行怎样的政策?概括指出这一政策的主要影响。

(2)材料二说明美国的政策发生了什么变化?简要说明这一变化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的问题,谈谈美国对外政策调整所产生的重大影响。

岳麓版历史高二选修三第三单元第课战争的扩大与转折同步练习

高中历史考试
一、选择题(共14题,共70分)

1、

中央电视台播出纪实片《转折之战》,回顾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一系列重大战役。其中扭转三大战场形势的是( )

①不列颠空战 ②列宁格勒保卫战

③斯大林格勒战役 ④阿拉曼战役 ⑤中途岛海战

A.①②③

B.①④⑤

C.②③④

D.③④⑤

【考点】
【答案】

D

【解析】

欧洲战场转折的事件是斯大林格勒战役,太平洋战场转折的事件是中途岛海战,北非战场转折的事件是阿拉曼战役。

2、

下图漫画《葬礼》描绘的是博克、古德里安、伦德施泰特等战败的德国高级将领,抬着上面写有“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的棺材,在寒冬的苏联大地上狼狈溃退的场景。该漫画最早出现于( )

1

A.苏德战争爆发后

B.莫斯科保卫战后

C.库尔斯克战役后

D.斯大林格勒战役后

【考点】
【答案】

B

【解析】

由题干中“德国高级将领”“苏联大地上狼狈溃退”可知,与德军在苏德战场上的溃败有关,这最早应出现于莫斯科保卫战后。

3、

《探索·发现》之“战争警报”中叙述道:“苏军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部署变革正在进行,大量兵力和兵器要在短时间内进行一万公里以上的超长距离跨洲调动。”这次行动的意义是( )

A.推翻拿破仑帝国

B.苏俄退出战争,实现和平

C.导致苏德战场的转折

D.促进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

【考点】
【答案】

D

【解析】

从材料信息看,苏军的这次行动,跨洲调动兵力,时间短,作战任务较大,只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的对日作战与之相符。苏军参加对日作战,促进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故选D。

4、

山本五十六曾说:“凭日本的工业,根本不能与美国为敌,同其抗衡。如果(日美)非打不可,在开始的当年或一年中可以奋战一番,并有信心争取打胜。但战争如果持续下去,以致拖到二年三年,那就毫无把握了。”结果,不到一年他的预言就应验了。下列战役中最早应验他的预言的是( )

A.突袭珍珠港

B.中途岛战役

C.武汉会战

D.菲律宾战役

【考点】
【答案】

B

【解析】

美日战争开始于1941年的太平洋战争,在1942年的中途岛海战中,美军获胜,中途岛战役成为太平洋战争的转折点,符合题干中“不到一年他的预言就应验了”这一信息。

5、

右图为二战时期日本对外侵略扩张示意图。图中序号所示地区发生的事件,标志第二次 世界大战达到了真正世界规模的是( )

1

A.①

B.②

C.③

D.④

【考点】
【答案】

C

【解析】

①是日本入侵中国东三省,属于日本局部侵华,故A项错误;②是淞沪会战,是日军迅速灭亡中国战役,故B项错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对日宣战,这是战争规模继苏德战争开始后的进一步扩大,使得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了真正的世界规模,图中③是中途岛海战,故C项正确;④是入侵印度洋区域国家战争,不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了真正的世界规模战争,故D项错误。

6、

下图是某一时期的欧洲地图(局部)这一时期最有可能是( ) 1

A.1916—1917年

B.1940—1941年

C.1942—1943年

D.1946—1947年

【考点】
【答案】

C

【解析】

依据材料中的图例“轴心国占领区”、“盟国区”可知是二战时期的欧洲,1916—1917年是一战期间,故A项错误;依据地图中苏联部分领土被轴心国占领的信息可知苏德战争已爆发(1941年6月),地图显示战线已推至斯大林格勒一线,而斯大林格勒会战于1942—1943年进行,故B项错误;地图反映了1942—1943年进行的斯大林格勒会战,故C项正确;1945年二战结束,1946—1947年已是战后,不应出现“轴心国占领区”,故D项错误。

7、

图14是反映二战时某著名战役的电影海报。以下关于该战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1

A.这是出现于欧洲的一次著名空战

B.德国实施了名为“海狮”的作战计划

C.希特勒的侵略计划第一次未能得逞

D.宣告了德国“闪电战”的破产

【考点】
【答案】

D

【解析】

不列颠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0年至1941年)纳粹德国对英国发动的大规模空战,而这次战争亦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的空战,在战争前,德国实施了名为“海狮”的作战计划,战争以德国的失败告终,希特勒的侵略计划第一次未能得逞,故A.B.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1941年9月30日至1942年4月20日,在苏联莫斯科战役中德国战败,宣告了德国“闪电战”的破产,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8、

1941年6月,英国首相丘吉尔在得知纳粹德国进攻苏联后说:“如果希特勒入侵地狱,我也会在下院为恶魔说几句好话。”这反映出丘吉尔( )

A.愿意承担绥靖政策失败的责任

B.希望尽快开辟第二战场

C.认为支持苏联符合英国利益

D.尼古拉二世已经宣布退位

【考点】
【答案】

C

【解析】

因为从时间断定,“地狱”“恶魔”指的是原来英国仇视的苏联,“说几句好话”意味着英国要改变对苏联的态度,而一切外交政策均以国家利益为根本出发点,丘吉尔上台后逐渐放弃绥靖政策,开始对德强硬。德国进攻苏联后英国开始对苏联提供一些援助。由此判断C正确,A、B、D三项显然与题干不符。

9、

苏德战争与太平洋战争使得第二次世界大战规模不断扩大。苏德战争与太平洋战争爆发的相同点是( )

A.都是绥靖政策的必然结果

B.都有利于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

C.直接决定法西斯轴心国的失败命运

D.都是法西斯军队实施的突然袭击

【考点】
【答案】

D

【解析】

绥靖政策于1939年破产,故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并不是绥靖政策的必然结果,排除A;B、C与史实不符,排除;不论苏德战争还是太平洋战争都是德、日两国针对苏联和美国的突然袭击,故正确答案为D。

10、

1941年3月11日,美国参众两院分别通过了租借法案。根据法案规定,总统可以向“对美国国防至关重要的任何国家出售、转让、交换、租借或以其他方法处理……任何国防物资”。该法案的实施( )

A.使美国总统突破了宪法赋予的权力

B.扩大了美国对受援国的影响

C.推动了美国战后资本的扩张

D.表明美国终止了中立立场

【考点】
【答案】

B

【解析】

A项与史实不符;C项与材料无关;D项说法错误,当时美国并未终止中立立场;只有B项符合题意。

11、

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二十六国共同宣言发表后……已成为反侵略之中心,于是我国遂列为四强之一;国家之声誉及地位,实为有史以来空前未有之提高,甚恐受虚名之害,能不戒惧乎哉。”文中省略的是( )

A.苏、美、英、法

B.中、美、英、法

C.中、美、英、苏

D.英、美、苏、意

【考点】
【答案】

C

【解析】

抓住关键信息“二十六国共同宣言”“我国遂列为四强之一”可得出答案,中、美、英、苏四大国在反法西斯联盟中起了特殊作用。

12、

《全球通史》记载:“到9月中旬,德国人已经打到这座城市的中心,但也正是在那里他们陷入了困境。正当士兵们在地下室,在屋顶上,在下水道里短兵相接时,两支苏联军队……以巨大的钳形包围了德军。”“这座城市”是( )

A.莫斯科

B.库尔斯克

C.斯大林格勒

D.雅尔塔

【考点】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所提供的信息“9月中旬”“德国人已经打到这座城市的中心”“短兵相接”“苏联军队……钳形包围了德军”及所学知识,容易判断该战争是斯大林格勒战役。所以答案是C。

13、

1940年8月,美国政府决定对日本实行冻结财产和禁运钢铁、石油等措施,其直接原因是( )

A.日本与德、意结成三国轴心

B.日军趁机开始向东南亚扩张

C.法国宣布向德国法西斯投降

D.日军对珍珠港发动突然袭击

【考点】
【答案】

B

【解析】

日军在东南亚地区的扩张直接威胁着美国利益,美国政府决定对日本实行制裁,禁运钢铁等战略物资。其余各项与题意不对应。

14、

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成立,增强了反法西斯国家的力量,加速了法西斯的灭亡,下列战场最早出现转折的是( )

A.苏德战场

B.北非战场

C.太平洋战场

D.中国战场

【考点】
【答案】

C

【解析】

1943年春天斯大林格勒战役是苏德战场的转折点,1943年秋阿拉曼战役是北非战场的转折点,1942年6月中途岛海战是太平洋战场的转折点,中国战场转入战略反攻是1945年,故C项正确。

二、简答题(共5题,共25分)

15、

阅读下列材料:

蒙哥马利……跟我谈起了阿拉曼战役和斯大林格勒会战的情况。在他的概念里,这两个战役具有同样的意义。虽然我丝毫不想贬低英军的功绩,然而我仍不得不给他说明:阿拉曼战役只是一个集团军规模的战役,而参加斯大林格勒会战的却有好几个方面军。他们进行的是具有巨大战略意义的战役,其结果是在伏尔加河、顿河地域,并随后在北高加索地域消灭了人数众多的德军及其盟军的集团。如同大家所知道的那样,这一战役是战争形势发生根本转折的开端……

——《朱可夫元帅回忆录》下册

(1)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交战双方战争优势转化的表现及原因。

(2)依据材料,如何理解“这两个战役具有同样的意义”?

【考点】
【答案】

(1)

①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期,战争优势在德意日法西斯一方。

原因:英法长期以来对法西斯采取纵容的绥靖政策;德意日法西斯在充分准备的前提下发动突然袭击。②1942年,战争优势转化到了世界反法西斯联盟一方。

原因:苏联和美国参战;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建立,中途岛海战、阿拉曼战役、斯大林格勒战役扭转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局面。

(2)

衡量一场战役的历史意义,不能单纯强调其规模和伤亡数字,而必须考虑它对战争的总体进程和全局的影响。

【解析】

第(1)题要结合“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及前面几课所学的内容来回答。从法西斯与反法西斯力量对比及战争准备等方面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期战争优势在法西斯势力一方,而1942年由于苏联、美国等大国的参战以及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等原因,使得苏德战场、太平洋战场和北非战场都发生了转折性战役,从而扭转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局面。第(2)题需要结合材料的含义认识战役的地位是由它对战争的总体进程和对全局的影响来衡量的。

16、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下图为1941年流传于美国的海报《美国,睁开你的眼》,画面中只有一个人的头部特写,他的眼睛被蒙住了,上面写着“一切照旧”,而画面背景中象征着法西斯的乌云已笼罩在了他的头上。

1

材料二 1942年2月,美国国会通过了《兵役法修正法案》,废止了其中关于禁止派兵赴西半球以外的规定。截止到战争结束,陆军人数由战前的500万扩展到1000万人;海军由不足50万人扩展到460万人,拥有的各类舰只由几千艘增加到91000艘,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陆军航空队服役人数由30万扩展到230万,作战飞机由1500架增加到70000架。

——《轮椅总统罗斯福》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该海报发表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征兵政策变化的原因及影响。

【考点】
【答案】

(1)背景:二战全面爆发;美国面临法西斯战争的威胁;美国国内“孤立主义”倾向严重,对战争威胁无动于衷。

(2)原因: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卷入二战;《联合国家宣言》发表,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成立。

影响:世界反法西斯力量增强;加速二战(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为战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奠定基础。

【解析】

(1)根据材料的时间“1941年”和画面的内容比如“法西斯的乌云”“蒙住眼睛的美国”可以推出背景:二战已经爆发;法西斯的威胁;美国仍然对战争无动于衷。(2)第一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中所提供的时间“1942年2月”回答即可。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被卷入太平洋战争;1942年1月1日中苏美英等26国签订《联合国家宣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正式形成。第二小问影响,美国征兵政策的变化,反映了美国积极扩军备战,参与反法西斯战争,推动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1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利坚合众国参议院及众议院集会于国会,联合决议: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外国之中间,发生战争,或战争在进行之中,总统应宣布此项事实,宣布以后,凡以军械、军火或军备,自美国之任何地方,或其属地之任何地方,输出而运至该交战国之任何港口,或运至任何中立国港口以备转运至任一交战国,或运至任何交战国所利用之任何中立国港口者,均为违法。

——《两院联席决议案》(节录)(1935年8月31日)

材料二 1941年1月,罗斯福在向国会作的年度咨文中提出美国的三大政策:(一) 全面加强国防;(二)全面支援抵抗侵略而使战争保持在本半球之外的各地一切坚定的民族;(三)美国不能默许一个由侵略者颐指气使和绥靖主义者发起的和平,持久的和平是不能以别人的自由为代价买来的。

——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两院联席决议案出台的历史背景。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美国政府政策的变化并分析原因。

【考点】
【答案】

(1)背景: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对美国的冲击;美国国内孤立主义势力占上风,实行“中立”政策;美国希望祸水东引。

(2)变化:由中立自保(或绥靖)政策转向积极援助反法西斯侵略。

原因:法西斯的侵略危害了美国的海外利益(或出于美国国家利益的需要);美国国内积极和平主义逐渐取代了孤立主义思潮;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使美国经济逐步复苏;国内矛盾有所缓和。

【解析】

(1)根据材料一内容和“《两院联席决议案》(节录)(1935年8月31日)”可知这是美国在1935年出台的《中立法》,结合所学知识,美国此时奉行中立主义政策有其深刻的经济根源,20世纪30年代的世界性经济危机把美国从“柯立芝繁荣”的发展高峰一下子抛到了谷底,此时绝大多数美国人只关心一项外交政策:即如何向昔日的欧洲盟国收回战争贷款。中立主义的旗号可以给美国与法西斯国家之间维持密切的经济关系进行的交易披上一层合法的外衣;美国推行中立主义政策是由于美国国内“孤立主义”情绪的影响,因为历史地理等诸方面的因素,美国国内一直流行一种以本土安全为主的“孤立主义”情绪。不为欧洲人打仗、“坐视狂热的、堕落的欧洲人自相残杀”的观念在普通老百姓中根深蒂固;最后,美国推行中立主义政策与当时世界上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并存和对立这一时代背景有密切关系。同英法一样美国统治集团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对社会主义、对苏联怀有一种本能的敌意和仇视,为了削弱苏联社会主义对本国以及世界的影响,他们一直企图把法西斯这股祸水引向苏联。(2)第一小问变化,根据材料二“全面支援抵抗侵略而使战争保持在本半球之外的各地一切坚定的民族;(三)美国不能默许一个由侵略者颐指气使和绥靖主义者发起的和平,持久的和平是不能以别人的自由为代价买来的”可知美国政府的政策从中立自保变为积极援助反法西斯侵略;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因为日本严重侵犯了美国在太平洋的战略利益,即使日本不出手打美国,美国也会打日本的,在这一时期美国国内舆论方向是积极的和平主义取代了孤立主义思潮,1933年开始罗斯福推行新政,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到1941年经济已经有所恢复,国内矛盾也有所缓和,因此美国开始改变原来的中立政策。

18、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940年春,法国和荷兰的陷落,使法属印度支那和荷属东印度群岛成为孤立无援的殖民地。英国的地位被严重削弱,只好屈从日本的要求,关闭了中国同海外联系的最后通道——滇缅公路。从来不赞成陆军在大陆冒险的日本帝国海军如今也看准了一个向东印度群岛扩张的机会,以夺取石油、锡、橡胶和奎宁。日军侵略者早已沿着中国的海岸向南推进。1939年初,日军就占领了海南岛。法国失陷后不久,维希政府控制的印度支那当局就同意日本占领法属印度支那的北部。1940年9月,日本和轴心国结成同盟,显而易见,这是警告美国不要干涉欧洲和亚洲的事务。

在美国看来,日军进驻印度支那是个严重问题。1941年7月,当日本宣布维希政府已经同意整个印度支那为其“共同保护领地”时,美国、英国和流亡的荷兰政府予以反对,它们冻结了日本的资产,还禁止从美国、波斯湾和东印度群岛向日本提供石油。

这一步骤加速了最后的危机,日本必须作出抉择:要么获得石油,要么看着它的军事机器停转。10月,近卫内阁总辞职,代之而起的是以东条英机为首相的军事政权。11月,日本特使到达华盛顿,协助野村大使进行恢复石油输出的谈判。这些谈判的破裂直接导致了珍珠港事件。

——【美】E·B·波特《海上力量——世界海军史》

材料二 他们不知道他们的武装部队已遭到外敌造成的美国历史上最屈辱的失败,也不知道那种迫使日本人从事自杀战争的危急情况。美国人民只以为他们受到背信弃义的袭击。愤怒之中,他们忘掉一切党派之争,而辩论起如何长期分裂他们的外交政策来,并决心坚定不移地打赢这场日本人发动的战争。疑虑之苦过去了,现在的问题是全心全意参加战斗。

——【美】阿瑟·林克等《1900年以来的美国史》

(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珍珠港事件爆发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这一历史事件的影响。

【考点】
【答案】

(1)原因:法国、荷兰的陷落,英国关闭滇缅公路,日本扩大对印度支那的侵略,美、英、荷对日实行制裁措施。

(2)日本暂时获得太平洋上的制海权;标志着太平洋战争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扩大;美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加速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第(1)题需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印度群岛成为孤立无援的殖民地……屈从日本的要求”,美、英、荷冻结日本的资产等角度予以分析。第(2)题除结合材料中的“全心全意参加战斗”等信息外,还应结合所学,予以回答。

19、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美利坚合众国参议院及众议院集会于国会,联合决议,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外国之间发生战争,或战争在进行中,总统应宣布此项事实;宣布之后,凡以军械、军火或军备,由美国之任何地方,或其属地之任何地方,输出而运至该交战国之任何港口,或运至任何中立国港口以备转运任一交战国,或运至任何交战国所利用之任何中立国之港口,均为非法。

——《现代国际关系史参考资料(1933~1939)》

材料二 如果英国倒下去,轴心国就会控制欧、亚、非和澳大利亚等各大洲以及各大洋——他们也就处于可以使用巨大海陆军力量进攻本半球的地位。到那时候,整个美洲,我们所有的人就将生活在枪口的威胁下……我们必须成为民主制度的伟大兵工厂……我们已经向英国人提供了巨大的物质援助,将来还将提供更多的物质支援。

——《罗斯福选集》

(1)材料一反映了美国实行怎样的政策?概括指出这一政策的主要影响。

(2)材料二说明美国的政策发生了什么变化?简要说明这一变化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的问题,谈谈美国对外政策调整所产生的重大影响。

【考点】
【答案】

(1)

政策:制定“中立法案”,禁止把武器卖给交战国家。

影响:使反法西斯国家得不到应有的支援,纵容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加剧了二战前国际局势的紧张。

(2)

变化:向英国等反法西斯国家提供各种援助。

原因:法西斯国家的扩张直接威胁美国安全;联合英国等国家抵抗法西斯国家的侵略;美国总统罗斯福长期不懈的积极努力。

(3)

影响:支援了英、苏、中等国进行的反法西斯斗争,推动了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进程,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发挥了重大作用。

【解析】

第(1)问中的“政策”可依据材料一中“输出而运至该交战国之任何港口……均为非法”等信息进行归纳,“影响”需要从直接影响和深远影响等角度进行概括。第(2)问中“变化”可结合材料二中“我们已经向英国人提供了巨大的物质援助”等信息进行思考,“原因”可联系“我们所有的人就将生活在枪口的威胁下”等信息进行分析。第(3)问实质考查美国《租借法案》的作用,可从直接影响和深远影响等方面进行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