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必修一 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单元测试

高中历史考试
考试时间: 分钟 满分: 5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共9题,共45分)

1、

大熊猫是中国的国宝,曾被作为最高规格的国礼赠送给给外国(见下表)。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1

A.亚非拉国家不是中国外交工作的重点

B.中国外交重心从倒向苏联到倒向西方

C.熊猫外交反映了中国外交政策的变化

D.美国先于日本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2、

到2013年底,我国共参加了13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缔结了300多项多边条约,累计派出参加联合国维和官兵和警察14500多人次。我国积极参与反恐、防止核扩散和应对气候变化、金融危机、能源安全等领域的国际合作。这反映出新时期我国外交的特征之一是

A. 多边外交日益丰富多彩   B. 与世界大国的关系不断发展

C. 经济外交取得丰硕成果   D. 同发展中国家关系更加巩固

3、

“它取得了亚洲邻国的信任,取消了缅甸、泰国等周边国家对中国这个大国的‘恐惧’心理,与新独立的亚非国家结成了战略方阵,开创了中国外交的新天地。”材料中“它”最有可能是

A. “一边倒”的方针

B.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 求同存异方针

D. 不结盟政策

4、

2014年1月,英国广播公司(BBC)《新闻之夜》邀请中国驻英国大使刘晓明和日本驻英国大使林景一共同作客。在节目中,刘晓明以史实驳斥林景一为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参拜靖国神社所作的辩护,获得在场观众的广泛认同。这说明( )

A.日本认识到参拜靖国神社行为的错误

B.中国所持立场得到所有英国人的支持

C.反对右翼势力抬头是世界各国的共同目标

D.中国运用史实在国际舞台上维护国家主权

5、

“缔约国双方同意……不迟于一九五二年末,苏联军队即自共同使用的旅顺口海军根据地撤退,并将该地区的设备移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现时大连所有财产,凡为苏联方面临时代管或苏联方面租用者,应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接收。”其主要背景是(  )

A.“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C.中苏关系的逐步恶化 D.独立自主外交方针的确立

6、

吉尔伯特·罗兹曼在《中国的现代化》一文中宣称:中国共产党人是在20世纪的民族主义和反对帝国主义的气氛中成长起来的,它强调反对强权,与弱小、不发达的“农村”国家为伍,反对“城市”国家。支撑这一观点的典型事例是( )

A.实行“一边倒”的方针   B.出席日内瓦会议

C.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参加亚非万隆会议

7、

20世纪70年代,美国国家安全顾问布热津斯基说:“如果苏联多担心一点我们的对华政策,我们就可以少担心一点对苏政策。”这一说法说明美国(  )

A.外交重心由对苏转向对华

B.逐步放弃反苏反共政策

C.积极谋求世界和平与稳定

D.试图利用中国牵制苏联

8、

1970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对其助手基辛格说:“我想请你的助理人员起草一份研究材料,对我们在联合国接纳中国问题上将采取什么方针提出建议……我认为,我们没有足够的票数去阻挡。接纳的时间比我们预料的要来得快。”这说明

A. 两极格局已经被打破

B. 美国已丧失了世界霸主的地位

C. 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

D. 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发生动摇

9、

1978年7月,中国政府停止了对两个社会主义国家越南和阿尔巴尼亚的无偿援助;10月,邓小平访问日本,《中日和平友好条约》正式生效;12月16日,中美发表建交联合公报。我国外交政策的一系列微妙变化表明:

A. 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

B. 当时我国外交逐渐摆脱僵化的意识形态的束缚

C. 国际格局的重大变化直接影响中国的外交方针

D. 中国不再对其它的社会主义国家给予无偿援助

二、非选择题(共2题,共10分)

10、

60多年来,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和外交事业不但在理论上不断创新发展,而且在实践中不断开创新局面。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新中国的建立,使中国实现了从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政治、近代以来照搬西方民主政治模式的失败到尝试向新型人民民主政治的伟大跨越

——《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

材料二:无论中国愿意或者不愿意,承认还是不承认,中国都已经被卷入到冷战之中。中国在苏美争霸中扮演的角色可能与其他国家都有所不同,它并不是苏美任何一个国家的附庸或走卒,但却又是苏美两国都想拉拢又都曾与之对抗的国家,至少在冷战中它根本没有“称霸”的意图,最终它似乎没有站到苏美任何一边

——《冷战与中国》

材料三: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的国家数增长曲线图:

1

材料四:中国改革开放后,日本给予中国的无息贷款或低息贷款甚至无偿的援助,都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中国经济的发展。而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明显增加了中国的购买能力,在中日贸易中,中国出现了巨额逆差,在一定程度上,也帮助日本走出了经济徘徊不前的困境。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后,日本的资本大量涌入中国,日本大量的工厂从东南亚迁往中国,又进一步加快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新中国成立初期建设“新型人民民主政治”的主要成就有哪些?

(2)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中国在冷战中外交政策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出美苏两国“拉拢”和“对抗”中国的表现。

(3)读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哪个时期与中国建交的国家数增长最快?并分析其主要原因。

(4)根据材料四分析,中日和平友好有何重大影响?

11、

在中美两国长期交往的历史中,两种对立的中国观在美国交替出现。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1784年以前,美国与中国没有直接往来。但这一时期……中国出产的丝绸、瓷器和茶叶在北美殖民地享有很高的声誉,它们把中国的美好形象传达给美国人。……如果说《马可.波罗游记》中描绘的古老、文明、智慧、富庶的中国仅仅给美国人一个直观形象的话,伏尔泰、莱布尼兹和魁耐这些美国人耳熟能详的名字则从理论上建立了中国在美国人思想中的崇高地位。1784年“中国皇后号”来华后,美国人开始有机会亲眼目睹中国的“庐山真面目”,……中国崇拜偶像,盛行迷信,笃信吉日以及一夫多妻……他们发现眼见的中国与耳闻的中国相去甚远,顿令第一批美国商人产生一种失望感。

材料二、战争爆发不久,《纽约时报》在一篇社论中满怀希望地说,尽管美国最初遭受了损失,但它决不是孤立的:“我们有像中国那样忠诚的战友,它有着取之不尽的人力资源……。中国依靠其吃苦耐劳、足智多谋的人民,将十倍地报偿我们以前给它的援助。……”长期以来一直备受美国蔑视和施舍的中国迎来了最佳时光。

材料三、伴随着朝鲜战场烽烟四起,成吉思汗的好战形象重新在在美国人脑海中浮起中国被视为莫斯科的“傀儡”和忘恩负义的“侵略者”。中国在美形象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据王立新《试论美国人中国观的演变(18世纪~1950)》

材料四、美国公众对中国、日本、俄罗斯的感情“温度”:

年份

中国

日本

俄罗斯

1990年

45

52

59

1994年

46

53

54

1998年

47

55

49

2002年

48

60

55

——余建军《美国公众的中国观与美国对华政策(1990-2002)》

(1)根据材料一,概括1784年以前美国人可能通过哪些渠道了解中国。“中国皇后号”来华后,中国社会的哪些现象可能“令第一批美国商人产生一种失望感。”?

(2)材料二反映了哪一时期美国人的中国观?简要分析这一时期美国人的中国观形成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指出这一时期美国人的中国观,并简述其形成的历史背景。

(4)根据材料四,指出这一时期美国公众对中国感情“温度”的特点。

(5)综合上述材料及结合所学概括影响美国人“中国观”的主要因素,以及谈谈你对中美关系的展望。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 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单元测试

高中历史考试
一、选择题(共9题,共45分)

1、

大熊猫是中国的国宝,曾被作为最高规格的国礼赠送给给外国(见下表)。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1

A.亚非拉国家不是中国外交工作的重点

B.中国外交重心从倒向苏联到倒向西方

C.熊猫外交反映了中国外交政策的变化

D.美国先于日本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考点】
【答案】

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表格中只是列举了部分国家,并不代表没有亚非拉,故A项错误;熊猫外交体现了中国外交变化,并不是倒向西方,故B项错误;从熊猫外交说明中国由建国初期“一边倒”到20世纪80年代的“多边外交”的变化,故C项正确;日本于中国建交是1972年,美国与中国建交是1979年,故D项错误。

2、

到2013年底,我国共参加了13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缔结了300多项多边条约,累计派出参加联合国维和官兵和警察14500多人次。我国积极参与反恐、防止核扩散和应对气候变化、金融危机、能源安全等领域的国际合作。这反映出新时期我国外交的特征之一是

A. 多边外交日益丰富多彩   B. 与世界大国的关系不断发展

C. 经济外交取得丰硕成果   D. 同发展中国家关系更加巩固

【考点】
【答案】

A

【解析】

试题分析:依据材料中“13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300多项多边条约”、“联合国维和”的信息归纳可知,这是多边外交的成就,故A项正确;材料中“130多个”“300多项”表明,外交涉及的不可能都是世界大国,故B项错误;“联合国维和”、“反恐”不是经济方面,概念错误,故C项错误;以上外交对象应该包括世界大国、发展中国家、国际组织等,以偏概全,故D项错误。故答案选A。

3、

“它取得了亚洲邻国的信任,取消了缅甸、泰国等周边国家对中国这个大国的‘恐惧’心理,与新独立的亚非国家结成了战略方阵,开创了中国外交的新天地。”材料中“它”最有可能是

A. “一边倒”的方针

B.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 求同存异方针

D. 不结盟政策

【考点】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亚洲邻国”、“周边国家”和“亚非国家”可知这一举措是为了同邻近国家积极发展友好关系而提出的,这正符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目的,故B项正确; A项主要针社会主义国家,与材料无关,故A项错误;C项出现于80年代,强调同任何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与材料内容不符合,故C项错误;D项是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多极化趋势背景下提出的外交战略构想,与材料背景不符合,故D项错误。

4、

2014年1月,英国广播公司(BBC)《新闻之夜》邀请中国驻英国大使刘晓明和日本驻英国大使林景一共同作客。在节目中,刘晓明以史实驳斥林景一为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参拜靖国神社所作的辩护,获得在场观众的广泛认同。这说明( )

A.日本认识到参拜靖国神社行为的错误

B.中国所持立场得到所有英国人的支持

C.反对右翼势力抬头是世界各国的共同目标

D.中国运用史实在国际舞台上维护国家主权

【考点】
【答案】

D

【解析】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并作出正确判断。提炼解读材料关键信息,“刘晓明以史实驳斥林景一为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参拜靖国神社所作的辩护”,据此可以判断出中国运用史实在国际舞台上维护国家主权的认识。其余选项均不符合史实。

5、

“缔约国双方同意……不迟于一九五二年末,苏联军队即自共同使用的旅顺口海军根据地撤退,并将该地区的设备移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现时大连所有财产,凡为苏联方面临时代管或苏联方面租用者,应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接收。”其主要背景是(  )

A.“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C.中苏关系的逐步恶化 D.独立自主外交方针的确立

【考点】
【答案】

D

【解析】

试题分析:因为在建国初期,中国实行结盟政策,故A错误。因为“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指的是:先清除帝国主义在华的残余势力和特权,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问题,而材料反映的是中苏问题,故B错误。因为C出现于1953年,故C错误。因为新中国成立后,提出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故选D。

6、

吉尔伯特·罗兹曼在《中国的现代化》一文中宣称:中国共产党人是在20世纪的民族主义和反对帝国主义的气氛中成长起来的,它强调反对强权,与弱小、不发达的“农村”国家为伍,反对“城市”国家。支撑这一观点的典型事例是( )

A.实行“一边倒”的方针   B.出席日内瓦会议

C.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参加亚非万隆会议

【考点】
【答案】

D

【解析】

试题分析:从材料“与弱小、不发达的“农村”国家为伍,反对“城市”国家”等信息可以看出,中国注意团结发展中国家,反对西方的霸权。四个选项中,参加亚非万隆会议,是亚非发展中国家召开的国际会议,支持亚非国家反对殖民主义,故D符合题意。

7、

20世纪70年代,美国国家安全顾问布热津斯基说:“如果苏联多担心一点我们的对华政策,我们就可以少担心一点对苏政策。”这一说法说明美国(  )

A.外交重心由对苏转向对华

B.逐步放弃反苏反共政策

C.积极谋求世界和平与稳定

D.试图利用中国牵制苏联

【考点】
【答案】

D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形象地表明了中国在牵制美苏力量上的重要性,从美国角度来说与中国交流就牵制了苏联,影响到中苏关系的变化。

8、

1970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对其助手基辛格说:“我想请你的助理人员起草一份研究材料,对我们在联合国接纳中国问题上将采取什么方针提出建议……我认为,我们没有足够的票数去阻挡。接纳的时间比我们预料的要来得快。”这说明

A. 两极格局已经被打破

B. 美国已丧失了世界霸主的地位

C. 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

D. 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发生动摇

【考点】
【答案】

D

【解析】

试题分析: 1991 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故A项错误;美国在二战后至今都是世界霸主, 故B项错误;1972 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故C 项错误;1970 年,“我们没有 足够的票数去阻挡”,新独立的发展中国家支持中国重返联合国,说明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发 生动摇,故D 项正确。

9、

1978年7月,中国政府停止了对两个社会主义国家越南和阿尔巴尼亚的无偿援助;10月,邓小平访问日本,《中日和平友好条约》正式生效;12月16日,中美发表建交联合公报。我国外交政策的一系列微妙变化表明:

A. 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

B. 当时我国外交逐渐摆脱僵化的意识形态的束缚

C. 国际格局的重大变化直接影响中国的外交方针

D. 中国不再对其它的社会主义国家给予无偿援助

【考点】
【答案】

B

【解析】

材料提到,停止了对两个社会主义国家越南和阿尔巴尼亚的无偿援助;《中日和平友好条约》,中美发表建交联合公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新时期我国外交逐渐摆脱僵化意识形态的束缚,故B项正确。A选项与材料叙述的内容无关;C选项错误,当时的国际格局依然是两极对峙,没有发生改变;D选项错误,材料只提到了两个国家。

二、非选择题(共2题,共10分)

10、

60多年来,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和外交事业不但在理论上不断创新发展,而且在实践中不断开创新局面。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新中国的建立,使中国实现了从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政治、近代以来照搬西方民主政治模式的失败到尝试向新型人民民主政治的伟大跨越

——《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

材料二:无论中国愿意或者不愿意,承认还是不承认,中国都已经被卷入到冷战之中。中国在苏美争霸中扮演的角色可能与其他国家都有所不同,它并不是苏美任何一个国家的附庸或走卒,但却又是苏美两国都想拉拢又都曾与之对抗的国家,至少在冷战中它根本没有“称霸”的意图,最终它似乎没有站到苏美任何一边

——《冷战与中国》

材料三: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的国家数增长曲线图:

1

材料四:中国改革开放后,日本给予中国的无息贷款或低息贷款甚至无偿的援助,都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中国经济的发展。而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明显增加了中国的购买能力,在中日贸易中,中国出现了巨额逆差,在一定程度上,也帮助日本走出了经济徘徊不前的困境。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后,日本的资本大量涌入中国,日本大量的工厂从东南亚迁往中国,又进一步加快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新中国成立初期建设“新型人民民主政治”的主要成就有哪些?

(2)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中国在冷战中外交政策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出美苏两国“拉拢”和“对抗”中国的表现。

(3)读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哪个时期与中国建交的国家数增长最快?并分析其主要原因。

(4)根据材料四分析,中日和平友好有何重大影响?

【考点】
【答案】

(1)政治: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共同纲领》,建立了人民民主国家;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制定了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特点:独立自主;灵活性。

拉拢:苏联第一个承认中国并与中国建交;中美关系缓和并建交。

对抗:中苏关系恶化。新中国成立初期,美国敌视遏制中国。

(3)20世纪70年代增长最快。主要是由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得到恢复和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的影响。

(4)中日和平促进了双方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亚洲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有利于构建和谐世界。

【解析】

(1)“新型人民民主政治”的主要成就主要体现在三大基本政治制度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这三个制度基础上,我们可以回答出《共同纲领》、54年宪法等法律文件。

(2)中国在冷战中外交政策主要凸显出的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对待两个超级大国,我们采取的政策十分灵活,不是一成不变的。“拉拢”和“对抗”需要结合具体历史史实来回答,围绕着中美关系和中苏关系来谈。

(3)从图中给出的表格中,我们可以看出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曲线的斜率最大,由此可以得出在20世纪70年代增长最快。这一变化体现出的是外交方面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中美关系,中日关系和联合国外交上。

(4)从“日本给予中国的无息贷款或低息贷款甚至无偿的援助,都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中国经济的发展。而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明显增加了中国的购买能力”可以看出,中日和平促进了双方经济的发展。这有利于亚洲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以及构建和谐世界。

11、

在中美两国长期交往的历史中,两种对立的中国观在美国交替出现。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1784年以前,美国与中国没有直接往来。但这一时期……中国出产的丝绸、瓷器和茶叶在北美殖民地享有很高的声誉,它们把中国的美好形象传达给美国人。……如果说《马可.波罗游记》中描绘的古老、文明、智慧、富庶的中国仅仅给美国人一个直观形象的话,伏尔泰、莱布尼兹和魁耐这些美国人耳熟能详的名字则从理论上建立了中国在美国人思想中的崇高地位。1784年“中国皇后号”来华后,美国人开始有机会亲眼目睹中国的“庐山真面目”,……中国崇拜偶像,盛行迷信,笃信吉日以及一夫多妻……他们发现眼见的中国与耳闻的中国相去甚远,顿令第一批美国商人产生一种失望感。

材料二、战争爆发不久,《纽约时报》在一篇社论中满怀希望地说,尽管美国最初遭受了损失,但它决不是孤立的:“我们有像中国那样忠诚的战友,它有着取之不尽的人力资源……。中国依靠其吃苦耐劳、足智多谋的人民,将十倍地报偿我们以前给它的援助。……”长期以来一直备受美国蔑视和施舍的中国迎来了最佳时光。

材料三、伴随着朝鲜战场烽烟四起,成吉思汗的好战形象重新在在美国人脑海中浮起中国被视为莫斯科的“傀儡”和忘恩负义的“侵略者”。中国在美形象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据王立新《试论美国人中国观的演变(18世纪~1950)》

材料四、美国公众对中国、日本、俄罗斯的感情“温度”:

年份

中国

日本

俄罗斯

1990年

45

52

59

1994年

46

53

54

1998年

47

55

49

2002年

48

60

55

——余建军《美国公众的中国观与美国对华政策(1990-2002)》

(1)根据材料一,概括1784年以前美国人可能通过哪些渠道了解中国。“中国皇后号”来华后,中国社会的哪些现象可能“令第一批美国商人产生一种失望感。”?

(2)材料二反映了哪一时期美国人的中国观?简要分析这一时期美国人的中国观形成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指出这一时期美国人的中国观,并简述其形成的历史背景。

(4)根据材料四,指出这一时期美国公众对中国感情“温度”的特点。

(5)综合上述材料及结合所学概括影响美国人“中国观”的主要因素,以及谈谈你对中美关系的展望。

【考点】
【答案】

(1)因素:中国的商品,如瓷器、丝绸、茶叶等;来华的欧洲旅行家、传教士或商人;启蒙思想家涉及中国的作品。

现象:闭关锁国政策;官僚腐败;天朝上国的观念;中国人的某些习俗和信仰等。

(2)时期:抗日战争时期或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时期)。(其他表述,可酌情给分)原因:太平洋战争爆发,共同抗击日军;中国抗战有力支持了美国;中国政府的亲美政策;抗战中中国军民表现出的优良品质等。

(3)形象:莫斯科的“傀儡”;忘恩负义的“侵略者”。(其他表述,可酌情给分)背景:美苏冷战;中国“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朝鲜战争爆发,中国抗美援朝等。

(4)美国公众对中国的好感程度较低,一直处于“微冷”状态;而且和日本与俄罗斯这两个国家相比,中国的“温度”升温不快;但中国的“温度”一直保持上升状态。

(5)影响因素:国家利益、综合国力、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地缘政治、历史传统等。展望:观点1:认为中美关系的前景是美好的,由于种种原因,中美双方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隔阂、误解乃至摩擦,但双方可以保持冷静和理智,加强沟通,减少猜疑,求同存异,发展中美友好合作关系。观点2:认为中美之间存在着根本上的差异,如美国希望谋求世界霸权,而中国反对任何国家称霸,现阶段双方的合作是建军立在共同的利益之上,但不同的目标最终会使双方分道扬镳。……

【解析】

(1)据材料“中国出产的丝绸、瓷器和茶叶在北美殖民地享有很高的声誉,它们把中国的美好形象传达给美国人。……如果说《马可·波罗游记》中描绘的古老、文明、智慧、富庶的中国仅仅给美国人一个直观形象的话,伏尔泰、莱布尼茨和魁奈这些美国人耳熟能详的名字则从理论上建立了中国在美国人思想中的崇高地位”可知外国人可以从中国的商品,如瓷器、丝绸、茶叶等;来华的欧洲旅行家、传教士或商人;启蒙思想家涉及中国的作品。“中国崇拜偶像,盛行迷信,笃信吉日以及一夫多妻”分析得出答案。

(2)据材料“战争爆发不久”可知是在中国的抗日战争时期。据“尽管美国最初遭受了损失,但它决不是孤立的:‘我们有像中国那样忠诚的战友,它有着取之不尽的人力资源……中国依靠其吃苦耐劳、足智多谋的人民,将十倍地报偿我们以前给它的援助’”可知中国抗战有力支持了美国;抗战中中国军民表现出的优良品质等。

(3)根据材料“中国被视为莫斯科的‘傀儡’和忘恩负义的‘侵略者’”可知这一时期的中国观。对于原因“伴随着朝鲜战场烽烟四起”可知,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还有中国的一边倒政策和美苏冷战的大环境。

(4)根据材料中的表格可知,中国在1992年到2002年中间,美国人对中国的态度一直保持在较低水平,比同时期的日本和俄罗斯都低;但是从横向上比较可以看出中国、日本和俄罗斯相比在缓慢上升。

(5)材料中强调的是“主要因素”。所谓的“主要因素”我们应围绕国家利益、社会制度等方面作答,结合所学知识来一一分析;“展望”部分我们可以围绕着材料和所学知识得出相应的观点,并做到史论结合,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