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单元 单元检测-学易试卷君之K三关高二历史人教版

高中历史考试
考试时间: 分钟 满分: 5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共9题,共45分)

1、

1946年,中国高等院校中工科学生仅占在校生总数的18.9%,到1952年达到35.4%,为各科学生之首。1947年,政法科在校生占大学在校学生总数的24%,到了1952年这一比例下降到2%,20世纪80、90年代,工科院校在大学体系中的地位尤为突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人才的培养有其时代特点 

B.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即将展开

C.贯彻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成果

D.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初步形成

2、

“985工程”是1998年中国政府为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而实施的建设工程。国家启动这一工程具体是为了(   )

A. 落实过渡时期总路线

B. 贯彻“双百”方针

C.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D. 实现“十二五”规划

3、

下表为全国1977—1982年参加高考人数和录取率

时间(年)

参加高考人数(万人)

录取人数(万人)

录取率(%)

1977

570

27

5%

1978

610

13.2

7%

1979

468

28

6%

1980

333

28

8%

1981

259

28

11%

1982

187

32

17%

对参加高考人数的变化影响最大的历史事件是

A. 文化大革命

B. 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C. 恢复高考制度

D. 改革开放

4、

新中国头17年教育与旧中国教育的比较

1965年在校生

比旧中国最多时增长

高等学校

67.4万人

1947年的3.3倍

中等学校

1432万人

1946年的6.9倍

小学

11626.9万人

1946年的3.9倍

对上表解读无误的是

A. 我国已经形成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B. 为我国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者

C. 人民政府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成果

D. 直接为新时期教育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5、

近年来,80后作家的“青春文学”和魔幻小说兴起,网络艺术风起云涌,丰富着当下文艺创作的题材、方法和传播途径。这一现象表明我国

A. 网络主导文艺创作

B. 传统文学已趋向衰落

C. 文艺创作趋向成熟

D. 文艺创作走向大众化

6、

1956年5月26日,中宣部部长陆定一在阐述毛泽东提出的一项方针时指出:“文艺工作,如果‘一花独放’,不论那朵花怎么好,也是不会繁荣的。……有了对独立思考的鼓励,有了自由讨论,学术就能迅速发展。春秋战国时代同现在的情况是大不相同的。”从中可以看出,当时提出这一方针的主要目的是

A. 继承和发扬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

B. 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

C. 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学艺术水平

D. 指出文艺工作要为工农阶级服务

7、

2016年是中国航天大年,新火箭、新飞船升空,同时还有新的发射场启用等。根据国家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需要,中国历史上曾拟定了57项重点任务的科技发展规划,其中特别强调发展当时最先进科技的重点项目:

1

这一规划最有可能制订于

A. 新中国建立初期

B.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初期

C. 对内改革对外开放初期

D. 科技体制改革实行之后

8、

中国的农民说,吃饭靠“两平”(邓小平、袁隆平)。这主要是因为他们分别作出了如下贡献(   )

1   2

A.解放思想,杂交水稻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杂交水稻

C.改革开放、勤俭节约 D.“一国两制”、转基因技术

9、

某一年的《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有这样的文字:“这是我国发展空间技术的一个良好开端……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又一丰硕成果。”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报纸报道的是

A.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 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C. 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D. 我国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成功发射

二、非选择题(共1题,共5分)

10、

历史是由人创造的,追寻历史人物的踪迹,有助于加深我们对历史的理解。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人物1:史学家司马迁

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写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对于经济活动,他认为“‘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泛指开发山泽资源的人)不出则财匮少’,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故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此宁有政教发征期会哉?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

(1)根据材料,概括司马迁的主要经济观点。

人物2:科学家钱学森

1950年,旅美科学家钱学森开始争取回归祖国,而当时美国海军次长金布尔说:钱学森无论走到哪里,都抵得上5个师的兵力,我宁可把他击毙在美国,也不能让他离开。1955年,在新中国的外交斡旋下,钱学森终于冲破种种阻力回到了祖国。国外评论家指出,“钱学森的归来,使红色中国的‘两弹一星’提前了20年”。

(2)结合所学,分析美国阻挠钱学森回归祖国的原因;概括我国取得“两弹一星”成就的历史意义。

人物3:一位普通的中国青年

美国《时代周刊》在1984年4月30日的杂志封面上刊登了一位普通的中国青年的照片,他手里拿着可口可乐,面露微笑。图中的英文为:“中国的新面貌,里根将会看到什么?”

(3)根据图片并结合所学,分析时任美国总统里根可能会在中国看到什么。

第单元 单元检测-学易试卷君之K三关高二历史人教版

高中历史考试
一、选择题(共9题,共45分)

1、

1946年,中国高等院校中工科学生仅占在校生总数的18.9%,到1952年达到35.4%,为各科学生之首。1947年,政法科在校生占大学在校学生总数的24%,到了1952年这一比例下降到2%,20世纪80、90年代,工科院校在大学体系中的地位尤为突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人才的培养有其时代特点 

B.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即将展开

C.贯彻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成果

D.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初步形成

【考点】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中“1952年达到35.4%,为各科学生之首。”说明教育适应了新中国进行经济建设的需要,“1947年,政法科在校生占大学在校学生总数的24%,到了1952年这一比例下降到2%,”说明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一定成就,根据材料中“到20世纪80、90年代,工科院校在大学体系中的地位尤为突出”是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充分说明人才的培养根据时代发展而变化,故A项正确;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全面发展教育方针是50年代的教育方针,材料反映的是教育发展与时代变迁,故C项错误;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初步形成是在20世纪80年代形成的,与题目不符,故D项错误。

2、

“985工程”是1998年中国政府为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而实施的建设工程。国家启动这一工程具体是为了(   )

A. 落实过渡时期总路线

B. 贯彻“双百”方针

C.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D. 实现“十二五”规划

【考点】
【答案】

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现代中国教育政策方针知识点,旨在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注意题干时间“1998年”。依据所学知识判断选项:过渡时期总路线是1953年到1957年的路线,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双百”方针是1956年确立的文艺方针,“985工程”是教育方针,时间、内容均不符,排除B;“十二五”也就是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它的时间段就是:2011-2015年,排除D;“科教兴国”战略是1995年提出的,C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故选C。

3、

下表为全国1977—1982年参加高考人数和录取率

时间(年)

参加高考人数(万人)

录取人数(万人)

录取率(%)

1977

570

27

5%

1978

610

13.2

7%

1979

468

28

6%

1980

333

28

8%

1981

259

28

11%

1982

187

32

17%

对参加高考人数的变化影响最大的历史事件是

A. 文化大革命

B. 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C. 恢复高考制度

D. 改革开放

【考点】
【答案】

A

【解析】

表格数据反映了“文革”后恢复高考制度,参加高考的人数以及录取人数、录取率不断提高的趋势,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文革”期间高考制度完全废止,教育体制、教育秩序、教学活动皆被破坏,大学招收的是无需经过考试的工农兵学员,“文革”结束后,在邓小平主持下恢复了传统的高校招生制度,使青年学子平等地获得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高考,A项正确。B、C、D三项都是“文革”后有利于参加高考人数增加的事件,都不符合题意,均排除。

4、

新中国头17年教育与旧中国教育的比较

1965年在校生

比旧中国最多时增长

高等学校

67.4万人

1947年的3.3倍

中等学校

1432万人

1946年的6.9倍

小学

11626.9万人

1946年的3.9倍

对上表解读无误的是

A. 我国已经形成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B. 为我国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者

C. 人民政府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成果

D. 直接为新时期教育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考点】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根据材料可以判断出到1965年,我国教育事业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为国家造就了一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者,因此B项说法正确,A项说法错误;C项说法错误,科教兴国是在1995年提出的,与题中时间不符,可以排除;D项说法错在“新时期”,新时期一般指改革开放以后,可以排除。本题答案为B。

5、

近年来,80后作家的“青春文学”和魔幻小说兴起,网络艺术风起云涌,丰富着当下文艺创作的题材、方法和传播途径。这一现象表明我国

A. 网络主导文艺创作

B. 传统文学已趋向衰落

C. 文艺创作趋向成熟

D. 文艺创作走向大众化

【考点】
【答案】

D

【解析】

材料强调为适应大众化的需求,兴起“青春文学”和“魔幻小说”,可见此现象表明中国文艺创作走向大众化,D项正确。材料提及网络艺术,但未体现其成为主导,A项排除。B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网络艺术的兴起,不代表文学创作的成熟,C项排除。

6、

1956年5月26日,中宣部部长陆定一在阐述毛泽东提出的一项方针时指出:“文艺工作,如果‘一花独放’,不论那朵花怎么好,也是不会繁荣的。……有了对独立思考的鼓励,有了自由讨论,学术就能迅速发展。春秋战国时代同现在的情况是大不相同的。”从中可以看出,当时提出这一方针的主要目的是

A. 继承和发扬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

B. 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

C. 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学艺术水平

D. 指出文艺工作要为工农阶级服务

【考点】
【答案】

B

【解析】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双百方针的目的,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的能力。根据题干中“有了对独立思考的鼓励,有了自由讨论,学术就能迅速发展”可知政府提出双百方针主要目的是促进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符合题意的是B项,ACD项不是主要目的。

7、

2016年是中国航天大年,新火箭、新飞船升空,同时还有新的发射场启用等。根据国家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需要,中国历史上曾拟定了57项重点任务的科技发展规划,其中特别强调发展当时最先进科技的重点项目:

1

这一规划最有可能制订于

A. 新中国建立初期

B.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初期

C. 对内改革对外开放初期

D. 科技体制改革实行之后

【考点】
【答案】

B

【解析】

新中国建立初期主要任务是恢复和发展经济,无力进行大规模科技发展,排除A;从原子能、电子计算机、自动化等看,都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代表性成就,半导体则是新中 国建立初期重点发展的科技成就,故可以推断是在新中国1956年制订的科技十二年远景发展规划,故B项正确;对内改革对外开放初期,无力进行大规模科技发展,排除C;科技体制改革实行之后我国主要瞄准新兴科技,排除D。

8、

中国的农民说,吃饭靠“两平”(邓小平、袁隆平)。这主要是因为他们分别作出了如下贡献(   )

1   2

A.解放思想,杂交水稻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杂交水稻

C.改革开放、勤俭节约 D.“一国两制”、转基因技术

【考点】
【答案】

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解读图片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邓小平领导中国人民实行改革开放,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民走向富裕之路。袁隆平进行杂交水稻的实验成功,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故B项符合题意。

9、

某一年的《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有这样的文字:“这是我国发展空间技术的一个良好开端……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又一丰硕成果。”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报纸报道的是

A.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 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C. 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D. 我国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成功发射

【考点】
【答案】

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根据材料关键信息“空间技术的一个良好开端”和“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又一丰硕成果”可知,此项成就发生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属于空间技术,故C项正确;A、B两项不属于空间成就,故排除;我国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成功是在1984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共1题,共5分)

10、

历史是由人创造的,追寻历史人物的踪迹,有助于加深我们对历史的理解。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人物1:史学家司马迁

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写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对于经济活动,他认为“‘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泛指开发山泽资源的人)不出则财匮少’,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故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此宁有政教发征期会哉?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

(1)根据材料,概括司马迁的主要经济观点。

人物2:科学家钱学森

1950年,旅美科学家钱学森开始争取回归祖国,而当时美国海军次长金布尔说:钱学森无论走到哪里,都抵得上5个师的兵力,我宁可把他击毙在美国,也不能让他离开。1955年,在新中国的外交斡旋下,钱学森终于冲破种种阻力回到了祖国。国外评论家指出,“钱学森的归来,使红色中国的‘两弹一星’提前了20年”。

(2)结合所学,分析美国阻挠钱学森回归祖国的原因;概括我国取得“两弹一星”成就的历史意义。

人物3:一位普通的中国青年

美国《时代周刊》在1984年4月30日的杂志封面上刊登了一位普通的中国青年的照片,他手里拿着可口可乐,面露微笑。图中的英文为:“中国的新面貌,里根将会看到什么?”

(3)根据图片并结合所学,分析时任美国总统里根可能会在中国看到什么。

【考点】
【答案】

(1)人都有追求财富利益的本性;农、工、商、虞都是人民的生活来源;发展经济要顺其自然。

(2)原因:二战后,美国推行冷战政策,中美关系处于敌对状态,钱学森具有突出的科学才能。

历史意义:打破了美、苏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加强了中国的国防能力,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安全保障;振奋中华民族精神和自信心,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培养出一批科学人才,为后来和平利用原子能和空间技术奠定基础。

(3)改革开放初期,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增加,中国人心态更加开放包容。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和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1)据材料“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可得出人都有追求财富利益的本性;据材料“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可得出农、工、商、虞都是人民的生活来源;据材料“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可得出发展经济要顺其自然。

(2)第一小问,材料“钱学森无论走到哪里,都抵得上5个师的兵力”是指钱学森具有突出的科学才能;据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美苏冷战,新中国成立后,美国敌视新中国,中美关系恶化。第二小问,应从国际和国内两个方面分析。国际上打破了美、苏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国内应从国防、经济、精神、国际地位以及科技发展等角度迁移所学知识即可。

(3)据材料“1984年……他手里拿着可口可乐,面露微笑”可得出改革开放初期,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增加,中国人心态更加开放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