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第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同步练习

高中历史考试
考试时间: 分钟 满分: 3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共5题,共25分)

1、

1953年1月,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会议指出:“教育是文教工作中的重点,而教育工作的重点是高等教育。必须研究解决高等学校教学改革中的问题,大力整顿中等技术学校,并吸收大量工人进入学校。”这一会议

A. 确立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目标

B. 顺应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要求

C. 决定重点促进中学教学的发展

D. 提出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并举

2、

1951年10月,中国的政务院公布了《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把技术学校、专科学校列入正规的学校教育系统。同时对高等学校的院系也进行了调整,特别是高等工业院校得到很大的加强。中国进行上述学制调整的主要目的是

A. 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

B. 引进“苏联模式”培养人才

C. 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

D. 贯彻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3、

下表是1975~1995年我国各级学校中女生占学生总数比例(%)的统计表。结合所学,可以推断

1

A. 在80年代,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出现明显减少

B. “双百”方针的提出推动了我国基础教育的快速发展

C. 改革开放后我国才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D. 教育改革和观念进步是我国女性教育发展的重要原因

4、

电影《高考1977》反映了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考试。如果让你来设计这场考试的场景可能出现的是

A. 入场:考生年龄参差不齐,有的考生已三十六七岁

B. 外景:考场门口悬挂着“改革开放送春风”的横幅

C. 内景:考场中张贴有“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标语

D. 特写:作文题目“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5、

以下哪一教育方针最符合我国新民主主义建设时期的国情

A.“教育为工农服务,为生产建设服务”

B.“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

C.“知识分子工农化,工农干部知识化”

D.“使受教育者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二、非选择题(共1题,共5分)

6、

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是在社会变革中不断演变和逐步形成的。一方面学习外来先进的教育思想和制度;另一方面又受到传统教育思想和制度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民国元年,教育部公布了新的教育宗旨:“注意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教育。”……不久又颁布了有关高等教育的《大学令》。《大学令》中规定:大学以“教授高深学术,养成硕学闳材,应国家需要”为宗旨。大学分文、理、法、商、医、农、工七科。大学设预科及本科,预科修业三年,本科修业年限按各科性质,三年或四年不等。本科毕业称学士。大学另设大学院,培养研究生。大学设校长一人及各科学长一人;教师分教授、助教授及讲师三种;各科设讲座。大学设评议会,由各科学长及各科教授组成,负责评议大学的一切重大问题。从《大学令》的整个内容可以看到,这个高等教育体系完全抄袭自邻国日本。而日本的学制又是以欧洲高等教育体系为蓝本。这个学制公布以后没有实行多久,就被美国式的学制所代替,称《壬子癸丑学制》,整个体系都是抄自美国。

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高等教育进入了一个发展的新阶段。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对高等学校的领导.建立了政治工作机构,开设了马列主义课程,明确了高等教育为工农开门,为生产服务的方向。从1952年起,教育部规定大学从一年级开始采用苏联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组织教师翻译苏联教材,成立教研室。另外,批判了“通才”教育和理论脱离实际的思想,明确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1952年下半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院系调整。经过调整,综合大学由49所调整为14所,工业院校由28所增加到38所,农业院校由18所增加到29所,医药院校由22所增加到29所……1958年又建立了一批新的工科院校。到1966年以前,我国初步形成了一个包括基础学科、技术学科、社会学科、艺术、体育、外语、师范教育的高等教育体系。1953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关于高等学校领导关系的决定》中规定,高等教育部颁发的有关全国高等学校的建设计划、财务计划、财务制度、人事制度、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生产实习规程以及其他重要法规、指示或命令,全国高等学校均应执行。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顾明远《中国高等教育传统的演变和形成》

(1)材料一,概括民国初年高等教育的基本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背景。

(2)依据材料二,归纳新中国建立初期高等教育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第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同步练习

高中历史考试
一、选择题(共5题,共25分)

1、

1953年1月,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会议指出:“教育是文教工作中的重点,而教育工作的重点是高等教育。必须研究解决高等学校教学改革中的问题,大力整顿中等技术学校,并吸收大量工人进入学校。”这一会议

A. 确立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目标

B. 顺应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要求

C. 决定重点促进中学教学的发展

D. 提出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并举

【考点】
【答案】

B

【解析】

材料中的“大力整顿中等技术学校,并吸收大量工人进入学校”说明当时中国注重技术教育并注重对工人的教育,这和当时中国优先发展重工业,实施“一五”计划方针有关,故B项正确;ACD项是改革开放后实行的,排除。

2、

1951年10月,中国的政务院公布了《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把技术学校、专科学校列入正规的学校教育系统。同时对高等学校的院系也进行了调整,特别是高等工业院校得到很大的加强。中国进行上述学制调整的主要目的是

A. 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

B. 引进“苏联模式”培养人才

C. 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

D. 贯彻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考点】
【答案】

C

【解析】

试题解析:新中国成立后建立了新的教育制度,完善学制改革,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培养大批国家经济建设的新生骨干力量,目的是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因此选择C。

3、

下表是1975~1995年我国各级学校中女生占学生总数比例(%)的统计表。结合所学,可以推断

1

A. 在80年代,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出现明显减少

B. “双百”方针的提出推动了我国基础教育的快速发展

C. 改革开放后我国才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D. 教育改革和观念进步是我国女性教育发展的重要原因

【考点】
【答案】

D

【解析】

表格反映了女性教育在发展,男女平等的观念、教育自身改革等因素均会促进女性教育的发展,即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从高等教育这一栏具体数据来看在80年代,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出现明显增加而非减少,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双百”方针和基础教育的发展无关联,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表格只是强调各级学校中女生占学生总数比例而非涉及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的问题,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4、

电影《高考1977》反映了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考试。如果让你来设计这场考试的场景可能出现的是

A. 入场:考生年龄参差不齐,有的考生已三十六七岁

B. 外景:考场门口悬挂着“改革开放送春风”的横幅

C. 内景:考场中张贴有“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标语

D. 特写:作文题目“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考点】
【答案】

A

【解析】

由于多年大学不招生,1977恢复高考时会出现考生年龄参差不齐,有的考生已三十六七岁的情况,所以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1977年尚未开始改革开放,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在1995年才提出的,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是在1978年,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5、

以下哪一教育方针最符合我国新民主主义建设时期的国情

A.“教育为工农服务,为生产建设服务”

B.“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

C.“知识分子工农化,工农干部知识化”

D.“使受教育者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考点】
【答案】

A

【解析】

试题分析:抓住关键词“新民主主义建设时期”,即1949年-1956年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是我国处于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工业化建设阶段,因此在教育上提出了“为人民服务,首先为工农服务,为当前的革命斗争与建设服务”的方针,故A项正确;“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是1958年教育大革命时期提出的,故B项错误;党中央到达延安以后,针对广大工农阶级的干部普遍存在着文化水平较低、工作能力不足的问题,1938年提出了“工农干部知识化,知识分子工农化”的口号,引导知识分子和工农群众相结合,确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引导工农干部向知识分子学习军事、政治、文化、科技等知识,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司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共1题,共5分)

6、

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是在社会变革中不断演变和逐步形成的。一方面学习外来先进的教育思想和制度;另一方面又受到传统教育思想和制度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民国元年,教育部公布了新的教育宗旨:“注意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教育。”……不久又颁布了有关高等教育的《大学令》。《大学令》中规定:大学以“教授高深学术,养成硕学闳材,应国家需要”为宗旨。大学分文、理、法、商、医、农、工七科。大学设预科及本科,预科修业三年,本科修业年限按各科性质,三年或四年不等。本科毕业称学士。大学另设大学院,培养研究生。大学设校长一人及各科学长一人;教师分教授、助教授及讲师三种;各科设讲座。大学设评议会,由各科学长及各科教授组成,负责评议大学的一切重大问题。从《大学令》的整个内容可以看到,这个高等教育体系完全抄袭自邻国日本。而日本的学制又是以欧洲高等教育体系为蓝本。这个学制公布以后没有实行多久,就被美国式的学制所代替,称《壬子癸丑学制》,整个体系都是抄自美国。

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高等教育进入了一个发展的新阶段。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对高等学校的领导.建立了政治工作机构,开设了马列主义课程,明确了高等教育为工农开门,为生产服务的方向。从1952年起,教育部规定大学从一年级开始采用苏联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组织教师翻译苏联教材,成立教研室。另外,批判了“通才”教育和理论脱离实际的思想,明确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1952年下半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院系调整。经过调整,综合大学由49所调整为14所,工业院校由28所增加到38所,农业院校由18所增加到29所,医药院校由22所增加到29所……1958年又建立了一批新的工科院校。到1966年以前,我国初步形成了一个包括基础学科、技术学科、社会学科、艺术、体育、外语、师范教育的高等教育体系。1953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关于高等学校领导关系的决定》中规定,高等教育部颁发的有关全国高等学校的建设计划、财务计划、财务制度、人事制度、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生产实习规程以及其他重要法规、指示或命令,全国高等学校均应执行。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顾明远《中国高等教育传统的演变和形成》

(1)材料一,概括民国初年高等教育的基本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背景。

(2)依据材料二,归纳新中国建立初期高等教育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考点】
【答案】

(1)特点:道德教育和功利性教育并重(传统文化的教育和西方文化教育并举);强调综合人才培养并适应国家需要;仿效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大学具备教育自主权。

背景:辛亥革命时期思想启蒙不足,对封建文化批判不彻底,民国初期国民教育水平低下;西方文化和高等教育制度不断传人并深刻影响中国;19世纪末以来,日本、美国发展迅速,成为中国学习西方高等教育的重要对象。

(2)变化:中国共产党确立对高等教育的领导权;高等教育面向工农,为社会服务;借鉴苏联经验,专才教育逐渐取代了通才教育;重理轻文,理工科院校大幅度增加;教育权集中于教育部门。

原因:新中国建立,由中国共产党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实行人民民主专政;外交上实行一边倒,强调学习苏联;大规模工业化展开,急需相关建设人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形成。

【解析】

试题分析:(1)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一“‘注意道德教育……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教育’,‘……养成硕学闳材,应国家需要‘为宗旨。大学设评议会……负责评议大学的一切重大问题。这个高等教育体系完全抄袭自邻国日本……被美国式的学制所代替”等关键信息,可从教育宗旨、教育管理、教育体制渊源等方面归纳即可;第二小问背景,结合所学知识,从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内的缺陷、西学东渐等方面分析。

(2)第一小问变化,根据材料二“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对高等学校的领导……高等教育为工农开门,为生产服务的方向。……采用苏联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明确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工业院校由28所增加到38所……1958年又建立了一批新的工科院校。高等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均应执行”等关键信息,从教育领导权、教育方向、学校类别等方面归纳;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所学知识,从新中国的政治、经济、外交等角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