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峨山彝族自治县第一中学高三月份月考文综历史试卷

高中历史考试
考试时间: 分钟 满分: 2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共4题,共20分)

1、

1947年,马歇尔宣称,欧洲国家应主动联合起草一个欧洲复兴计划,这是欧洲各国自己的事,但需要美国的帮助。1950年,美国国务院指出,目前欧洲一体化的发展不足以解决德国问题,希望欧洲国家能有实质性举措,给欧洲一体化新的活力。这说明美国

A. 以实际行动干预欧洲一体化的进程

B. 对欧洲的联合起到了一定推动作用

C. 希望德国对欧洲一体化发挥主导作用

D. 把欧洲一体化作为其经济援助的前提

2、

1935年,中国共产党人认为必须“使我们的政策,具有明确的人民性质和深刻的民族性质”,必须使苏维埃本身适应目前策略变动的各种需要。中国共产党人这一认识

A. 强调了土地革命的重要性

B. 为国共双方和解创造条件

C. 指引红军战略转移的胜利

D. 为持久抗战奠定思想基础

3、

宋、元以来,八仙的故事越来越丰富、离奇和神采飞扬,差不多成了老百姓心目中神仙代表。而到了明、清时期,出现了许多以八仙故事为题材的文学作品,使八仙故事受到群众喜爱、流传不衰。这种现象表明

A. 古代文学世俗化趋势加强

B. 民间故事迎合了统治阶级的需求

C. 民间文学提升了道教的政治地位

D. 世俗文化整合了社会的价值取向

4、

曹操创立屯田制,利用士兵和农民垦种荒地,以取得军队供养和税粮。到了曹丕时期,“屯田区和郡县并置,典农本人的身份已不再是带有军事性质的农官,而是和郡守、县令(长)一体看待的地方行政官员”。这种变化说明

A. 屯田制度成功实现转型

B. 中央集权得到有效维系

C. 地方行政权力不断扩张

D. 军事职能范围逐渐缩小

二、非选择题(共1题,共5分)

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表1西方中国观的变迁

16—18世纪

西方传教士赞美儒家思想,中国社会政治制度(科举)开明,极少宗教战争,物质生活丰富。

启蒙思想家赞美孔子“只诉诸道德,不宣传神怪”,推崇儒家道德和规范,中国是一个由开明君主统治的理想国家。

19世纪

西方传教士、外交官把落后腐败麻木的中国称为“睡狮”,封闭、邪恶、停滞、堕落。

20世纪初

传教士、军人和政府眼中的中国基本是贫困、肮脏、混乱、残暴、危险的地狱。

20世纪30—40年代

美国军政界某些人士描述了一个大有希望的新中国形象:纯朴、智慧的传统社会,“崛起的英雄”。

——摘编自邱世兵《中国国际舆论环境的历史变迁——略论西方的中国观的演变》

表1为16~20世纪30—40年代西方中国观的变迁有关言论。请从表中提取2个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云南省峨山彝族自治县第一中学高三月份月考文综历史试卷

高中历史考试
一、选择题(共4题,共20分)

1、

1947年,马歇尔宣称,欧洲国家应主动联合起草一个欧洲复兴计划,这是欧洲各国自己的事,但需要美国的帮助。1950年,美国国务院指出,目前欧洲一体化的发展不足以解决德国问题,希望欧洲国家能有实质性举措,给欧洲一体化新的活力。这说明美国

A. 以实际行动干预欧洲一体化的进程

B. 对欧洲的联合起到了一定推动作用

C. 希望德国对欧洲一体化发挥主导作用

D. 把欧洲一体化作为其经济援助的前提

【考点】
【答案】

B

【解析】

马歇尔计划是美国实施的欧洲援助计划,客观上推进了西欧国家的进一步联合,故B正确;美国并不是干预欧洲一体化,A错误;C项于材料中信息不符合;欧洲一体化并不是美国的最初目的,美国的目的是遏制共产主义,D错误。

2、

1935年,中国共产党人认为必须“使我们的政策,具有明确的人民性质和深刻的民族性质”,必须使苏维埃本身适应目前策略变动的各种需要。中国共产党人这一认识

A. 强调了土地革命的重要性

B. 为国共双方和解创造条件

C. 指引红军战略转移的胜利

D. 为持久抗战奠定思想基础

【考点】
【答案】

B

【解析】

从题干信息“具有明确的人民性质和深刻的民族性质”,联系所学知识,1935年中日民族矛盾已经上升为国内的主要矛盾,为了适应这一主要矛盾的变化,中共的政策进行了调整,这为国共第二次合作创造了条件,故B项正确;AC两项与题干“深刻的民族性质”的信息不符,故排除;D项是1938年论《持久战》的发表,故D项错误。

点睛 :中国共产党从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矛盾分析法,不断调整政策,指引中国革命的前进。

3、

宋、元以来,八仙的故事越来越丰富、离奇和神采飞扬,差不多成了老百姓心目中神仙代表。而到了明、清时期,出现了许多以八仙故事为题材的文学作品,使八仙故事受到群众喜爱、流传不衰。这种现象表明

A. 古代文学世俗化趋势加强

B. 民间故事迎合了统治阶级的需求

C. 民间文学提升了道教的政治地位

D. 世俗文化整合了社会的价值取向

【考点】
【答案】

A

【解析】

材料中“宋、元以来,人们不断把民间的种种传说加到八仙的身上,成了老百姓心目中神仙的总汇与顶级代表。而到了明、清时期,更是出现了许多以八仙故事为题材的文学作品”说明文学作品日趋世俗化,故本题选择A。B项中“迎合了统治阶级的需要”错误,应该是迎合了市民阶层;C项不选,题干中看不出社会价值取向;D项错误,材料讲述的是民间文学的发展,不是道教的地位。

4、

曹操创立屯田制,利用士兵和农民垦种荒地,以取得军队供养和税粮。到了曹丕时期,“屯田区和郡县并置,典农本人的身份已不再是带有军事性质的农官,而是和郡守、县令(长)一体看待的地方行政官员”。这种变化说明

A. 屯田制度成功实现转型

B. 中央集权得到有效维系

C. 地方行政权力不断扩张

D. 军事职能范围逐渐缩小

【考点】
【答案】

B

【解析】

材料说明屯田制和郡县制并置主要目的是加强对地方的管理,促进中央集权的有效维系,B正确;材料中并没有说明屯田制度成功实现转型,A错误;地方权力并不是扩张,B错误;屯田制带有军事性质,并不是缩小,D错误。

二、非选择题(共1题,共5分)

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表1西方中国观的变迁

16—18世纪

西方传教士赞美儒家思想,中国社会政治制度(科举)开明,极少宗教战争,物质生活丰富。

启蒙思想家赞美孔子“只诉诸道德,不宣传神怪”,推崇儒家道德和规范,中国是一个由开明君主统治的理想国家。

19世纪

西方传教士、外交官把落后腐败麻木的中国称为“睡狮”,封闭、邪恶、停滞、堕落。

20世纪初

传教士、军人和政府眼中的中国基本是贫困、肮脏、混乱、残暴、危险的地狱。

20世纪30—40年代

美国军政界某些人士描述了一个大有希望的新中国形象:纯朴、智慧的传统社会,“崛起的英雄”。

——摘编自邱世兵《中国国际舆论环境的历史变迁——略论西方的中国观的演变》

表1为16~20世纪30—40年代西方中国观的变迁有关言论。请从表中提取2个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考点】
【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示例一:

论题:明末清初到19世纪在西方人眼中中国由开明变为堕落

论据和论证:16到18世纪的明清之际,一方面由于中国是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国家,政治相对稳定,科举制度盛行,社会流动相对畅通;工农业生产高度发达,商业繁荣;思想统一,文化繁荣;另一方面,此时的西方社会,政治上多数处于天主教和封建专制的统治之下,社会矛盾尖锐,国家间战争不断;经济上与中国的贸易处于不利地位;同时启蒙运动兴起,由于批判封建专制和天主教统治的需要,中国儒家思想部分被采纳。加上此时西方对中国政治制度、科举、思想文化等了解的不全面,此时中国在西方的眼中是值得借鉴和学习的。

19世纪初,中国专制统治腐朽,对外闭关锁国。中期开始,在对外战争中屡屡战败,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的附庸,且国人吸食鸦片,身体素质低下,社会落后和保守。而同时期的西方民主政治逐步确立和完善,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人文主义、自由平等等思想广泛传播,在西方人眼中中国的形象由开明变成了封闭、邪恶、堕落。

示例二:

论题:20世纪初到20世纪30-40年代在西方人眼中中国由混乱变为崛起

论据和论证:20世纪初,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辛亥革命后军阀混战,社会统治黑暗,各种斗争风起云涌,经济凋敝,民生艰难。而同时期西方国家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完成,进入到“电气时代”,加紧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资本输出和瓜分,民主政治逐步成熟,此时在西方人眼中中国被贴上了贫困、肮脏、混乱等不良标签。

20世纪30—40年代,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全民族团结一致,坚持抵抗,争取民族独立和民主解放,有力地配合了英美等西方国家的反法西斯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也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所以此时在西方人眼中的中国的形象是纯朴、智慧的,是“崛起的英雄”。

【解析】

本题属于开放题型,依据材料文字信息从16-20世纪西方中国观作为论点,如“明末清初到19世纪在西方人眼中中国由开明变为堕落”或者“20世纪初到20世纪30-40年代在西方人眼中中国由混乱变为崛起”等;论述依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从16到18世纪的明清之际、19世纪初期、20世纪30—40年代社会事实从政治、经济以及思想等进行分析;最后从结论角度进行总结说明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