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昌平区度第一学期高三历史期末试卷

高中历史考试
考试时间: 分钟 满分: 13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共24题,共120分)

1、

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史实

结论

A

魏晋以后,汉字由隶书衍生出楷书、行书、草书等字体,书写者可以利用其特点,融入自己所要表达的情感,形成自己的风格与审美情趣

中国的书法兼具审美功能与实用功能,自觉地创造书法美成为体现中华族文化特色的一种艺术形式

B

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批判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明末清初思想家提出了以民主为核心的治国方案

C

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展现了19世纪上半期法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被称作资本主义的“社会百科全书”

欧洲的浪漫主义文学盛行

D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电气技术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与生活中

蒸汽时代结束,蒸汽机被内燃机彻底取代

A. A

B. B

C. C

D. D

2、

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各国进步人士称赞新生的苏联是“一块让人类再次得救的新大陆”“代表着人类精神的新方向”。但也有一些西方进步人士对苏联国内政策进行了坦率地批评。这些现象出现是由于

①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②资本主义出现危机急需调整

③计划经济推动苏联迅速发展

④农业集体化存在着严重弊端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3、

俾斯麦领导了1871年的德意志统一,建立了一个普鲁士为主的德意志民族国家。1888年继位的新皇威廉二世与俾斯麦的政见大相径庭,于是决定革除权倾一世的俾斯麦首相职务,同年俾斯麦被迫辞职。对此事件最为合理的解释是

A. 俾斯麦失去了德意志民众的支持

B. 德意志帝国议会的权力极其有限

C. 德意志帝国皇帝拥有官员任免权

D. 帝国宪法具有浓厚军国主义色彩

4、

《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下列历史事件体现这一历史使命的是

1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5、

恩格斯说:“启蒙学者是‘非常革命’的,他们不承认任何外界权威,不管这种权威是什么样的。宗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一切都受到了最无情的批判;一切都必须在理性法庭面前为自己的存在做辩护或者放弃存在的权利。”对启蒙学者的“非常革命”,理解正确的是

A. 一切已有的认知都是不正确的

B. 在法律面前每个人都是平等的

C. 理性法庭的裁决是不可质疑的

D. 人要充分运用理性去判断事物

6、

丘吉尔在《英语民族史》中谈到英国革命时说:“这场斗争从来不是专制和共和制的斗争,用兰克的话来说,‘一方维护有君主存在的议会制,另一方维护有议会存在的君主制’。”这场斗争的结果是英国

①保留传统并进行制度创新

②开始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度

③明确了国王与议会之间的权力划分

④国王最终成为“统而不治”的虚君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7、

一位西方历史学家说:他的宇宙理论如此完善和令人信服,对解释和预见物理现象具有决定性意义,以至于它的影响远远超越了科学领域。他谈到的科学成就是

A. 哥白尼的“日心说”

B. 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定律

C. 牛顿的经典力学体系

D. 达尔文的生物进化理论

8、

1608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和明朝官员李之藻共同绘制了《坤舆万国全图》,是中国最早的彩绘世界地图。图中有五大洲、四大洋等地理信息,还绘有16艘船,8种海洋生物。据此材料可以判断

A. 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已经最终形成

B. 新式交通工具蒸汽轮船广泛应用于航海

C. 中国人广泛接受了西方先进的绘图技术

D. 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海陆轮廓日渐清晰

9、

雅典执政官梭伦废除债务奴隶,罗马共和国颁布第一部成文法《十二铜表法》。上述史实反映出古代雅典和罗马管理社会的共同智慧是

①通过制定法律来管理社会秩序

②协调贵族与平民关系来稳定社会

③创立司法陪审制度来稳定社会

④依据财产多寡来划分公民的等级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10、

依据下图判断,以下选项正确的是

1

——出自徐中约的《中国近代史》

A.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导致粮食产量减少

B. 文革时期的粮食生产遭到了严重破坏

C. 改革开放初期农业生产力得到了提高

D. 市场经济体制使粮食商品化程度加深

11、

1956至1964年,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关系不断加强,周恩来总理对亚非国家进行了三次正式友好访问。为此局面奠定基础的外交事件是

A. 日内瓦会议上中国发挥积极作用

B. 亚非万隆会议上中国外交的成功

C. 中国放弃“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D. 中美两国之间打破长期隔绝状态

12、

毛泽东是我国近现代史上的伟人,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正式确立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的是

A. 八七会议

B. 遵义会议

C. 中共七大

D. 中共八大

13、

1937年,学者姚绍华提出:“九一八事变后,自日本不顾国际之信誉,强占我国东北,远东的均势之局被打破……以吾民族历史文化之悠久,如能奋发图强,这种恐怖自然不足惧。吾民族每次都能发挥自己的力量,兀然生存于世界,而且每经一度祸患,吾民族之内容益加扩大而活跃。”下列选项能够为横线上的观点提供佐证的史实是

A. 国共两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B. 全国各党派各阶层团结一致抗战

C. 积极寻求英美等国军事上的支持

D. 邀请各国反法西斯人士前来相助

14、

以下是一位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列出的知识结构,其反映的历史时期是

领域

社会进步

存在问题

政治

共和制度的渐进

动荡裂变的时局

经济

民族工业的春天

昙花一现的凋零

思想

博大宽宏的气象

迷离彷徨的选择

习俗

移风易俗的时尚

抱残守缺的遗风

A. 晚清政府时期

B. 南京临时政府时期

C. 北洋政府时期

D.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15、

一位历史学家说:“民国的建立,虽说是由于人心的效顺,然以数千年专制的积重,说真能一朝涤除净尽,自然是无此理的。大约当时最易为大众所了解的,是民族革命。”他所说的“民族革命”是指

A. 推翻满清反动统治

B. 创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C. 驱逐列强在华势力

D. 颁布宪法以保障民权

16、

黄遵宪是晚清著名外交家,1884年,他出任驻美国旧金山的总领事时,评价美国的民主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但是在维新变法活动中,黄遵宪一跃而成为支持维新的开明官绅代表。他发生这种变化的客观因素是

A. 洋务运动的失败促使清政府立宪

B. “师夷长技”思想被彻底抛弃

C. 民族危机加深后变法潮流的推动

D. 黄遵宪与时俱进思想不断进步

17、

李鸿章在奏章中写道:“臣尤有所陈者,洋机器于耕织、刷印、陶埴诸器,皆能制造,有裨民生日用,原不专为军火而设……臣料数十年后,中国富农大贾,必有仿造洋机器制作以自求利益者,官法无从为之区处。”这一认识有利于

A. 军事企业的创办

B. 民用企业的创办

C. 近代海军的建立

D. 近代教育的创办

18、

著名历史学家徐中约说:“林则徐在他有机会对抗敌人之前就被撤职一事,导致许多人认为战争的失败只是一桩历史的偶然事件,拒不承认中国在军事上的劣势和在政治上的衰退,这样他们便让自己继续沉睡了二十年。在此期间只有少数特别警觉的人认识到需要了解西方。”于是这些“少数特别警觉的人”

A. 撰写了介绍西方历史、地理的著作

B. 主张与外国进行商战,发展工商业

C. 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

D. 提倡变革政治制度,兴民权、设议院

19、

以下《清朝前期的疆域图》中,其中四个序号代表四个重要历史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1

①安徽徽剧戏班进京演出

②清朝收复台湾并设立台湾府

③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

④英国向中国大肆地走私鸦片

A. ②①③④

B. ②③①④

C. ③②①④

D. ④①③②

20、

下表是某学者对明朝通俗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变异”研究的部分成果。其内容表现了明朝社会生活的“变异”主要是受到

社会价值观

“重利趋商”成为社会潮流,将商人视为“智杰”“豪杰”。

生活消费方式

衣食住行等方面发生剧烈变化,呈现“奢华”“逾制”的特点。

伦理道德观

对金钱、物欲的强烈追求,使传统道德观念受到冲击。

A. 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B. 近代西方文化的影响

C. 新引进农作物的影响

D. 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

21、

梁启超评价我国古代一位改革家的改革时说:他推行的一些措施与近代西方的一些方法极其类似。其中某项措施“颇有类于官办之劝业银行”……某项措施“与今世所谓警察者正相类”。他评价的是

A. 商鞅变法

B. 北魏孝文帝改革

C. 庆历新政

D. 王安石变法

22、

历史学家钱穆说:“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下列选项中,能为其提供证据的是

①汉朝丞相位高权重,为“百官之首”

②汉武帝设立中朝,首长制得到加强

③唐朝三省长官集体议事,相权分散

④从首长制到委员制,皇权得到加强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23、

据成书于西汉的《史记》等文献记载,秦二世是靠矫诏篡位当上皇帝的。考古学家在一枚秦代竹简上发现,秦二世称“朕奉遗诏”继位,这一说法得到了记载秦始皇临终前遗言的西汉初竹书《赵正书》的印证。根据上述材料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1

A. 《史记》关于秦朝的记载不可靠

B. 所有文献记载的历史都不是信史

C. 只有考古发现的材料才是可靠的

D. 考古发现能弥补历史文献的不足

24、

春秋战国是我国古代的社会大变革时期,诸子百家纷纷提出了治国思想。下列选项属于道家提出的是

A.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B.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垂死而不远徙”

C. “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若此则天下治”

D. “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二、非选择题(共3题,共15分)

25、

学校教育-课程教材-教育发展

材料一11世纪,欧洲的文化教育事业处于基督教垄断之中。中学与小学教育由修道院承担,高等教育由主教掌握。12世纪,经济发展需要数学计算知识和商业经营技能,但以宗教为主的教育无法满足现实的需要,一些商人集中的城镇逐渐打破宗教垄断教育的局面。13世纪,西欧出现了很多新创建的大学,有规模较小的专业学校,也有规模庞大的综合学校。大学教授可以自由讲授古典雅典或是阿拉伯的著作。之后越来越多的古代希腊、罗马的著作得到讲授和阅读。

——沈之兴《西方文化史》

(1)结合材料和所学,分析中世纪欧洲教育发展的历史条件及其对欧洲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

材料二1923年,我国出版了历史教材《高中本国史》。其中第一编绪论。第二编民族。第三编政治。第四编社会。第六编外交。此书采用从左至右的排版式样,全书用通俗白话文书写,配有多幅插图。纪年方式采用民国纪年,旁边加注公元纪年。

——王正瀚《民国时期中学教科书结构研究初探》

(2)结合材料和所学,说明民国时期历史教科书的编写反映出的当时的社会背景。

材料三严复提出:西方国民教育的成功做法是实行强迫的普及,而中国的国情是绝大多数国民没有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文盲占国民人数的90%以上。这样的国民素质不仅阻碍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而且由于国民不具备最基本的知识,因此在现代社会,甚至难以谋生和自立。

——隋淑芬《严复的中西国民素质及其教育比较研究》

(3)依据材料,概括严复认为近代中国国民教育的问题。结合史实,说明新中国成立以后到文革前我国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

26、

区域经济发展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社会发展的特征。

材料一北宋都城开封的道路较之唐朝都城长安的道路,在数量与宽度上都有所减少,较实用,不讲形式和气派,更符合市民的实际需要而非帝王要求。

材料二

1

北宋开封的水路交通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说明北宋都城开封城市内外交通建设的作用。

材料三新大陆的欧洲殖民地当局,为欧洲商人提供军事保护和政治组织花了相当多的费用。殖民公司尽其所能推动它们的产品在故乡的流行。英格兰、荷兰和法国政府强烈支持本国殖民公司获得这类商品再出口欧洲其他国家的权力。欧洲商人们追求利润最大化,并将大部分所得用于再投资,获得更大的利润,这就是资本主义精神。

东南亚的大部分地区,像新大陆一样,人口稀少,能够大量供给中国需求的土地密集型资源,去过那里的中国人数量很多,但东南亚从来没有成为中国的殖民地。中国政府没有兴趣为臣民的海外贸易提供直接的军事和政治援助。中国海外贸易的发展不同于欧洲公司与政府相连的资本主义。竞争性贸易使中国商人获得相当的回报,但是并没有促进利润的集中与再投资。

——编自彭慕兰《大分流》

(2)史学家彭慕兰认为18世纪是欧洲与中国的“大分流”时期,结合所学,概括“大分流”的含义。结合材料和所学,说明“大分流”的局面是如何形成的?

材料四

美国工农业的发展表

1880年

1899年

1909年

1919年

农产品的价值(10亿美元)

2.4

4.7

8.5

23.7

工业产品的价值(10亿美元)

9.3

11.4

20.6

60.4

农业人口(%)

65

51.7

45.3

36.4

材料五19世纪80年代后,大批新工业城市兴起于中西部,其中每一个工业城市都有一种或几种主要的工业作为自己的支柱。如匹兹堡以冶铁为主,底特律以汽车为主,克利夫兰以炼钢为主,芝加哥以机器制造为主。在钢铁工业中,创办于1873年的卡内基钢铁厂,到1894年已经控制了全美钢铁生产能力的四分之一。在石油企业中,洛克菲勒公司到19世纪末,控制了全美炼油企业的90%。1895-1904年间,美国被兼并企业平均每年达301家,合并的资产达6.9亿美元,其合并资产总额达总产值的八分之七。

——编自《美国历史十五讲》

(3)结合材料和所学,分析19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初美国经济发展的新变化。

27、

法治是人类政治文明的重要表现。

材料一从《法经》到《大清律》,中国封建法典具有明晰的因革关系,长期以来自成体系,独具特色,素有中华法系之称。中国古代“法自君出”,君主始终掌握国家的最高立法权,一切法典、法规皆以君主名义颁行,皇帝的诏书往往成为法律。中国古代法律,强调遵行礼教,强调纲纪伦常,礼的许多内容被直接写进法律。同样的行为不一定同罪,同样的罪名不一定同样处刑,行为人的等级身份和血缘关系成为定罪量刑的必要前提。皇帝掌握国家最高司法权。中央设司法机构,辅佐皇帝的重臣可以过问司法,但是司法长官不能过问行政。地方的行政官吏兼任司法审判。

——叶孝信《中国法制史》

(1)结合材料和所学,概括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特点,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材料二《人权宣言》节选《拿破仑法典》节选

1

(2)结合材料和所学,指出《人权宣言》与《拿破仑法典》两部法律文件内容的异同。

材料三梁启超认为:“以今日之中国视泰西,中国固为野蛮也。其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西方各国重视法治,能做到以法治国,所以西方各国日益强盛。而晚清统治,长期以来以守旧为荣,以变法为戒。久而久之,严重阻碍了社会的进步与国家的富强,形成国势日衰的局面。立宪法为一切法度的根源……国会是确立法治国家的基础……行司法独立为立宪政治之根本。”

孙中山认为:“宪法者,国家之构成法,亦即人民权利之保障书也。宪法是立国的基础,国家强弱之点尽在宪法。有了良好的宪法,才能建立一个真正的共和国。政治上的宪法,就是支配人事的机器……我们现在来讲民治,就是要把机器给予人民。”

李大钊认为:“现在的法律是阶级的法律,在法律的下面有经济的构造作它一切的基础。经济组织一有变动它就跟着变动。照法律而言,必须将旧的经济生活与秩序,废止之,扫除之,如私有权。另规定一种新的经济生活与秩序,将资本财产法、私有法改为公有法之一种制度。”

——贾孔会《中国近代法律思想与法制革新》

(3)结合所学,从社会发展与法律思想变迁的角度对材料进行解读。

北京市昌平区度第一学期高三历史期末试卷

高中历史考试
一、选择题(共24题,共120分)

1、

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史实

结论

A

魏晋以后,汉字由隶书衍生出楷书、行书、草书等字体,书写者可以利用其特点,融入自己所要表达的情感,形成自己的风格与审美情趣

中国的书法兼具审美功能与实用功能,自觉地创造书法美成为体现中华族文化特色的一种艺术形式

B

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批判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明末清初思想家提出了以民主为核心的治国方案

C

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展现了19世纪上半期法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被称作资本主义的“社会百科全书”

欧洲的浪漫主义文学盛行

D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电气技术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与生活中

蒸汽时代结束,蒸汽机被内燃机彻底取代

A. A

B. B

C. C

D. D

【考点】
【答案】

A

【解析】

结合所学,魏晋以后,汉字由隶书衍生出楷书、行书、草书等字体,书写者可以利用其特点,融入自己所要表达的情感,形成自己的风格与审美情趣,故选A;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批判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但没有上升到批判封建制度的高度,也不具备近代民主的高度,排除B;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属于现实主义流派,排除C;D结论中的“彻底”表述不当,排除。

2、

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各国进步人士称赞新生的苏联是“一块让人类再次得救的新大陆”“代表着人类精神的新方向”。但也有一些西方进步人士对苏联国内政策进行了坦率地批评。这些现象出现是由于

①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②资本主义出现危机急需调整

③计划经济推动苏联迅速发展

④农业集体化存在着严重弊端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考点】
【答案】

D

【解析】

注意题目中的“20世纪30年代”,此时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发生了严重的经济危机,而此时的苏联因为实行计划经济,迅速完成了工业化,所以西方进步人士称赞苏联。但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也使一些西方进步人士对苏联进行了批判,故本题选D。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结束时期,即19世纪末20世纪初,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④。

3、

俾斯麦领导了1871年的德意志统一,建立了一个普鲁士为主的德意志民族国家。1888年继位的新皇威廉二世与俾斯麦的政见大相径庭,于是决定革除权倾一世的俾斯麦首相职务,同年俾斯麦被迫辞职。对此事件最为合理的解释是

A. 俾斯麦失去了德意志民众的支持

B. 德意志帝国议会的权力极其有限

C. 德意志帝国皇帝拥有官员任免权

D. 帝国宪法具有浓厚军国主义色彩

【考点】
【答案】

C

【解析】

1871年德意志帝国统一,颁布了《德意志帝国宪法》,皇帝拥有国家的政治军事大权,宰相由皇帝任免,并对皇帝负责。俾斯麦与皇帝意见不同,被迫辞职,是皇帝拥有任免宰相权力的结果,C正确。德意志帝国宰相由皇帝任免,与民主意见无关,A错误。材料中宰相辞职与议会、军国主义色彩没有必然关联,BD错误。

4、

《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下列历史事件体现这一历史使命的是

1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考点】
【答案】

B

【解析】

材料的主旨是无产阶级用暴力革命的方式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政权。①是巴黎人民和无产阶级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的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扶额题意。②是俄国十月革命,无产阶级暴力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符合题意。④是中国共产党通过解放战争推翻国民政府,建立社会主义国家,符合题意。③的性质是反帝反封建革命,是国共合作共同参与的,没有建立无产阶级政权,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

5、

恩格斯说:“启蒙学者是‘非常革命’的,他们不承认任何外界权威,不管这种权威是什么样的。宗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一切都受到了最无情的批判;一切都必须在理性法庭面前为自己的存在做辩护或者放弃存在的权利。”对启蒙学者的“非常革命”,理解正确的是

A. 一切已有的认知都是不正确的

B. 在法律面前每个人都是平等的

C. 理性法庭的裁决是不可质疑的

D. 人要充分运用理性去判断事物

【考点】
【答案】

D

【解析】

材料中的“一切都必须在理性法庭面前为自己的存在做辩护或者放弃存在的权利”,可知启蒙思想家认为理性高于一切,人们应该用理性去判断事务,C正确。A项“一切”过于绝对,排除。B项中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的“不可质疑”过于绝对,排除。

6、

丘吉尔在《英语民族史》中谈到英国革命时说:“这场斗争从来不是专制和共和制的斗争,用兰克的话来说,‘一方维护有君主存在的议会制,另一方维护有议会存在的君主制’。”这场斗争的结果是英国

①保留传统并进行制度创新

②开始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度

③明确了国王与议会之间的权力划分

④国王最终成为“统而不治”的虚君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考点】
【答案】

A

【解析】

从材料中的“一方维护有君主存在的议会制,另一方维护有议会存在的君主制”,可知英国保留了君主制和议会制,①正确。从材料中可以得出,这场革命后,君主制和议会制都存在,可知这是光荣革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②正确。光荣革命后,颁布了《权利法案》,规定议会拥有立法权、财政权和军事权,国王仍保留行政权,③正确。国王依然保留了行政权,不是“统而不治”;真正成为“统而不治”的虚君是在1721年责任内阁制确立之后,④错误。故本题选A。

7、

一位西方历史学家说:他的宇宙理论如此完善和令人信服,对解释和预见物理现象具有决定性意义,以至于它的影响远远超越了科学领域。他谈到的科学成就是

A. 哥白尼的“日心说”

B. 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定律

C. 牛顿的经典力学体系

D. 达尔文的生物进化理论

【考点】
【答案】

C

【解析】

从材料中的“宇宙论”、“ 对解释和预见物理现象具有决定性意义”,可知这是牛顿的万有引力的影响,牛顿的经典力学成功解释了物理现象,预见了海王星的存在,C正确。AB与材料中的“对解释和预见物理现象具有决定性意义”不符,排除。D项是生物学领域,不是物理学领域,排除。

8、

1608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和明朝官员李之藻共同绘制了《坤舆万国全图》,是中国最早的彩绘世界地图。图中有五大洲、四大洋等地理信息,还绘有16艘船,8种海洋生物。据此材料可以判断

A. 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已经最终形成

B. 新式交通工具蒸汽轮船广泛应用于航海

C. 中国人广泛接受了西方先进的绘图技术

D. 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海陆轮廓日渐清晰

【考点】
【答案】

D

【解析】

从材料中的《坤舆万国全图》中涉及的“图中有五大洲、四大洋等地理信息”,可知利玛窦描绘的世界地图已包含了世界的基本地理信息,联系材料中的“1608年”,可知这是受到了新航路开辟的影响,D正确。材料并未涉及世界市场,A错误。蒸汽轮船出现于第一次工业革命,与材料时间不符,B错误。C项中的“广泛”材料中未涉及,且不符合史实,排除。

9、

雅典执政官梭伦废除债务奴隶,罗马共和国颁布第一部成文法《十二铜表法》。上述史实反映出古代雅典和罗马管理社会的共同智慧是

①通过制定法律来管理社会秩序

②协调贵族与平民关系来稳定社会

③创立司法陪审制度来稳定社会

④依据财产多寡来划分公民的等级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考点】
【答案】

A

【解析】

梭伦颁布了法律废除债奴制,罗马也制定了成文法,可知二者都通过法律制定来管理社会秩序,①正确。债奴制废除有利于缓解贵族和平民的矛盾,《十二铜表法》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随意解释法律的权利,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平民的利益,②正确。材料未涉及司法陪审制度,③错误。④是梭伦改革内容,与罗马无关,错误。故本题选A。

10、

依据下图判断,以下选项正确的是

1

——出自徐中约的《中国近代史》

A.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导致粮食产量减少

B. 文革时期的粮食生产遭到了严重破坏

C. 改革开放初期农业生产力得到了提高

D. 市场经济体制使粮食商品化程度加深

【考点】
【答案】

C

【解析】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发生在1953——1956年,根据材料可知,粮食产量增加,A项错误。材料中无法体现文革时期(1966——1976年)粮食生产数量,B错误。1978年改革开放,由图示可知粮食产量较以前有所提高,C正确。材料只能反映粮食产量,无法体现粮食的商品化程度,D错误。故本题选C。

11、

1956至1964年,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关系不断加强,周恩来总理对亚非国家进行了三次正式友好访问。为此局面奠定基础的外交事件是

A. 日内瓦会议上中国发挥积极作用

B. 亚非万隆会议上中国外交的成功

C. 中国放弃“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D. 中美两国之间打破长期隔绝状态

【考点】
【答案】

B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1955年的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总理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把会议推向高潮,会议圆满成功。会后,更多的亚非国家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这为后来周总理对亚非国家进行友好访问奠定了基础,B正确。日内瓦会议涉及的是朝鲜半岛和印度支那问题,与材料无关,A错误。C项与亚非国家无关,排除。D项是中美关系缓和的表现,与材料不符,排除。

12、

毛泽东是我国近现代史上的伟人,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正式确立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的是

A. 八七会议

B. 遵义会议

C. 中共七大

D. 中共八大

【考点】
【答案】

C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毛泽东思想在1945年的中共七大上被正式写入党纲,正式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C正确,排除ABD。

13、

1937年,学者姚绍华提出:“九一八事变后,自日本不顾国际之信誉,强占我国东北,远东的均势之局被打破……以吾民族历史文化之悠久,如能奋发图强,这种恐怖自然不足惧。吾民族每次都能发挥自己的力量,兀然生存于世界,而且每经一度祸患,吾民族之内容益加扩大而活跃。”下列选项能够为横线上的观点提供佐证的史实是

A. 国共两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B. 全国各党派各阶层团结一致抗战

C. 积极寻求英美等国军事上的支持

D. 邀请各国反法西斯人士前来相助

【考点】
【答案】

B

【解析】

通过材料可知,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略中国,中华民族团结一致,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同抗日,B正确。A项属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组成部分,不全面,排除。CD不属于中华民族发挥自己的力量的表现,排除。

14、

以下是一位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列出的知识结构,其反映的历史时期是

领域

社会进步

存在问题

政治

共和制度的渐进

动荡裂变的时局

经济

民族工业的春天

昙花一现的凋零

思想

博大宽宏的气象

迷离彷徨的选择

习俗

移风易俗的时尚

抱残守缺的遗风

A. 晚清政府时期

B. 南京临时政府时期

C. 北洋政府时期

D.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考点】
【答案】

C

【解析】

北洋政府时期,即1912年3月至1928年,政治上,其形式上仍是共和制度,但各地军阀割据,时局动荡裂变;经济上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思想上,封建传统儒家伦理和新文化思想针锋相对;习俗上,移风易俗,但仍受封建习俗的束缚,故C正确。A项不符合“共和制度的渐进”,排除。B项中的南京临时政府存在于1912年1月到3月,而民族工业的春天的主要时间是一战期间(1914——1918),排除B。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在1927年以后,与思想上“迷离彷徨的选择”不符,排除。

15、

一位历史学家说:“民国的建立,虽说是由于人心的效顺,然以数千年专制的积重,说真能一朝涤除净尽,自然是无此理的。大约当时最易为大众所了解的,是民族革命。”他所说的“民族革命”是指

A. 推翻满清反动统治

B. 创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C. 驱逐列强在华势力

D. 颁布宪法以保障民权

【考点】
【答案】

A

【解析】

从材料中的 “民国的建立”、“然以数千年专制的积重,说真能一朝涤除净尽,自然是无此理的”,可知这是在说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联系所学可知,材料中的“民族革命”是指推翻清政府,A正确。B是民权主义,C项在中华民国成立之初没有涉及,D项材料中无法体现。

16、

黄遵宪是晚清著名外交家,1884年,他出任驻美国旧金山的总领事时,评价美国的民主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但是在维新变法活动中,黄遵宪一跃而成为支持维新的开明官绅代表。他发生这种变化的客观因素是

A. 洋务运动的失败促使清政府立宪

B. “师夷长技”思想被彻底抛弃

C. 民族危机加深后变法潮流的推动

D. 黄遵宪与时俱进思想不断进步

【考点】
【答案】

C

【解析】

材料体现了黄遵宪思想的变化,体现了从反对民主到支持维新变法建立君主立宪制的转变。本题注意题目中的时间,1884年黄遵宪出任美国总领事,当时中国并未发生甲午战争;甲午战后,民族危机加深,维新变法兴起,他的态度发生了转变,这是受到了民族危机加深后变法潮流的推动,C正确。清政府的立宪运动发生在20世纪初期,与材料中时间不符,A错误。B项的“彻底”一词过于绝对,排除。D项与设问要求不符。

17、

李鸿章在奏章中写道:“臣尤有所陈者,洋机器于耕织、刷印、陶埴诸器,皆能制造,有裨民生日用,原不专为军火而设……臣料数十年后,中国富农大贾,必有仿造洋机器制作以自求利益者,官法无从为之区处。”这一认识有利于

A. 军事企业的创办

B. 民用企业的创办

C. 近代海军的建立

D. 近代教育的创办

【考点】
【答案】

B

【解析】

从材料中的“洋机器于耕织、刷印、陶埴诸器,皆能制造,有裨民生日用”,可知李鸿章认为机器也可以发展民用经济,从“必有仿造洋机器制作以自求利益者”,可知李鸿章认为利用机器发展民用企业会成为历史发展潮流,B正确。材料主旨并非军事企业的创办,排除A。材料不涉及CD,排除。

18、

著名历史学家徐中约说:“林则徐在他有机会对抗敌人之前就被撤职一事,导致许多人认为战争的失败只是一桩历史的偶然事件,拒不承认中国在军事上的劣势和在政治上的衰退,这样他们便让自己继续沉睡了二十年。在此期间只有少数特别警觉的人认识到需要了解西方。”于是这些“少数特别警觉的人”

A. 撰写了介绍西方历史、地理的著作

B. 主张与外国进行商战,发展工商业

C. 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

D. 提倡变革政治制度,兴民权、设议院

【考点】
【答案】

A

【解析】

从材料中可知,这些少数人在鸦片战争时期就认识到了了解西方的重要性,结合所学可知,这些人是林则徐、魏源等地主阶级抵抗派。林则徐主持翻译了《四洲志》、魏源编写了《海国图志》,都对西方的地理历史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A正确。B项是早期维新派的主张,C项是洋务派的主张,D是康梁维新派思想的主张,排除BCD。

19、

以下《清朝前期的疆域图》中,其中四个序号代表四个重要历史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1

①安徽徽剧戏班进京演出

②清朝收复台湾并设立台湾府

③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

④英国向中国大肆地走私鸦片

A. ②①③④

B. ②③①④

C. ③②①④

D. ④①③②

【考点】
【答案】

B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②发生在康熙年间1684年,③发生在康熙年间1689年,①发生在乾隆年间,④发生在道光年间。故本题选B。

20、

下表是某学者对明朝通俗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变异”研究的部分成果。其内容表现了明朝社会生活的“变异”主要是受到

社会价值观

“重利趋商”成为社会潮流,将商人视为“智杰”“豪杰”。

生活消费方式

衣食住行等方面发生剧烈变化,呈现“奢华”“逾制”的特点。

伦理道德观

对金钱、物欲的强烈追求,使传统道德观念受到冲击。

A. 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B. 近代西方文化的影响

C. 新引进农作物的影响

D. 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

【考点】
【答案】

D

【解析】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明朝的社会生活重视商人、重利趋商,衣食住行呈现奢华的特点,对金钱的追求强烈,这体现出了人们对于金钱的重视,联系所学可知,这是受到了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D正确。中国传统文化“重义轻利”,与材料观点不符,A错误。材料中涉及的是明朝人们的生活,此时中国受西方影响很小,且西方文化与材料观点不符,B错误。C项中新引进的农作物有玉米、甘薯等,与材料中的观点没有必然关联,排除。

21、

梁启超评价我国古代一位改革家的改革时说:他推行的一些措施与近代西方的一些方法极其类似。其中某项措施“颇有类于官办之劝业银行”……某项措施“与今世所谓警察者正相类”。他评价的是

A. 商鞅变法

B. 北魏孝文帝改革

C. 庆历新政

D. 王安石变法

【考点】
【答案】

D

【解析】

青苗法指州县在每年青黄不接时分两次借钱或粮食给农户,体现政府用金融借贷的方式为农业生产提供条件,与材料“有类于官办之劝业银行”相符;保甲法指政府把农民组织起来,编为保甲,农闲时保丁按时集合,练习技艺,维持治安,具有安保职能,与材料“与今世所谓警察者正相类”相符。青苗法和保甲法都是王安石变法的内容,故A项正确。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庆历新政中不涉及材料中所述措施,排除ABC。

22、

历史学家钱穆说:“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下列选项中,能为其提供证据的是

①汉朝丞相位高权重,为“百官之首”

②汉武帝设立中朝,首长制得到加强

③唐朝三省长官集体议事,相权分散

④从首长制到委员制,皇权得到加强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考点】
【答案】

C

【解析】

汉承秦制,设立三公九卿制,丞相是百官之首,①表述正确。汉武帝时期设立中外朝制度,分割了丞相的权力,②表述错误。唐朝设立三省六部制,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掌管决策、审议和执行,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分散,③表述正确。从汉代到秦代,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④表述正确。故本题选C。

23、

据成书于西汉的《史记》等文献记载,秦二世是靠矫诏篡位当上皇帝的。考古学家在一枚秦代竹简上发现,秦二世称“朕奉遗诏”继位,这一说法得到了记载秦始皇临终前遗言的西汉初竹书《赵正书》的印证。根据上述材料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1

A. 《史记》关于秦朝的记载不可靠

B. 所有文献记载的历史都不是信史

C. 只有考古发现的材料才是可靠的

D. 考古发现能弥补历史文献的不足

【考点】
【答案】

D

【解析】

从材料可以得知,考古发现的秦代竹简与《史记》记载有不同之处,可以证明考古发现能弥补历史文献的不足,D正确。材料只涉及了《史记》中关于秦二世做皇帝的途径的问题,而A选项否定了《史记》中关于秦朝所有事情记载的真实性,是以偏概全的表现,A错误。B项“所有”过于绝对,错误。C项中的“只有”过于绝对,错误。

24、

春秋战国是我国古代的社会大变革时期,诸子百家纷纷提出了治国思想。下列选项属于道家提出的是

A.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B.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垂死而不远徙”

C. “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若此则天下治”

D. “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考点】
【答案】

B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A是儒家思想,强调以德治国;B是道家思想,强调小国寡民、无为而治;C是墨家思想,强调兼爱;D是法家思想,强调法治。故本题选B。

二、非选择题(共3题,共15分)

25、

学校教育-课程教材-教育发展

材料一11世纪,欧洲的文化教育事业处于基督教垄断之中。中学与小学教育由修道院承担,高等教育由主教掌握。12世纪,经济发展需要数学计算知识和商业经营技能,但以宗教为主的教育无法满足现实的需要,一些商人集中的城镇逐渐打破宗教垄断教育的局面。13世纪,西欧出现了很多新创建的大学,有规模较小的专业学校,也有规模庞大的综合学校。大学教授可以自由讲授古典雅典或是阿拉伯的著作。之后越来越多的古代希腊、罗马的著作得到讲授和阅读。

——沈之兴《西方文化史》

(1)结合材料和所学,分析中世纪欧洲教育发展的历史条件及其对欧洲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

材料二1923年,我国出版了历史教材《高中本国史》。其中第一编绪论。第二编民族。第三编政治。第四编社会。第六编外交。此书采用从左至右的排版式样,全书用通俗白话文书写,配有多幅插图。纪年方式采用民国纪年,旁边加注公元纪年。

——王正瀚《民国时期中学教科书结构研究初探》

(2)结合材料和所学,说明民国时期历史教科书的编写反映出的当时的社会背景。

材料三严复提出:西方国民教育的成功做法是实行强迫的普及,而中国的国情是绝大多数国民没有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文盲占国民人数的90%以上。这样的国民素质不仅阻碍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而且由于国民不具备最基本的知识,因此在现代社会,甚至难以谋生和自立。

——隋淑芬《严复的中西国民素质及其教育比较研究》

(3)依据材料,概括严复认为近代中国国民教育的问题。结合史实,说明新中国成立以后到文革前我国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

【考点】
【答案】

(1)历史条件:欧洲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作用:为欧洲早期资本主义的发展培养了商业人才。推动了以人文主义为核心的文艺复兴运动的产生。

(2)社会背景:中华民国成立,开始采用公元纪年和民国纪年的纪年方式。新文化运动倡导文学革命,提倡用白话文撰写文章与书籍。

(3)问题:国民受教育程度低。

解决:新中国建立初期,进行了扫盲;文革前我国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育体系。

【解析】

(1)第一小问,结合中世纪欧洲的时代背景,从经济是哪个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等方面进行归纳。第二小问,结合材料“经济发展需要数学计算知识和商业经营技能,但以宗教为主的教育无法满足现实的需要,一些商人集中的城镇逐渐打破宗教垄断教育的局面”可知,教育的发展为欧洲经济发展培养人才;从“大学教授可以自由讲授古典雅典或是阿拉伯的著作。之后越来越多的古代希腊、罗马的著作得到讲授和阅读”,可得出推动了以人文主义为核心的文艺复兴运动的产生。

(2)从材料中的“1923年”、“ 纪年方式采用民国纪年,旁边加注公元纪年”可知,中华民国成立,开始采用公元纪年和民国纪年的纪年方式。从“全书用通俗白话文书写,配有多幅插图”,可得出新文化运动倡导文学革命,提倡用白话文撰写文章与书籍。

(3)第一小问,从材料中的“中国的国情是绝大多数国民没有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文盲占国民人数的90%以上”,可得出问题是国民受教育程度低。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新中国建立初期,进行了扫盲、文革前我国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育体系等角度进行归纳。

26、

区域经济发展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社会发展的特征。

材料一北宋都城开封的道路较之唐朝都城长安的道路,在数量与宽度上都有所减少,较实用,不讲形式和气派,更符合市民的实际需要而非帝王要求。

材料二

1

北宋开封的水路交通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说明北宋都城开封城市内外交通建设的作用。

材料三新大陆的欧洲殖民地当局,为欧洲商人提供军事保护和政治组织花了相当多的费用。殖民公司尽其所能推动它们的产品在故乡的流行。英格兰、荷兰和法国政府强烈支持本国殖民公司获得这类商品再出口欧洲其他国家的权力。欧洲商人们追求利润最大化,并将大部分所得用于再投资,获得更大的利润,这就是资本主义精神。

东南亚的大部分地区,像新大陆一样,人口稀少,能够大量供给中国需求的土地密集型资源,去过那里的中国人数量很多,但东南亚从来没有成为中国的殖民地。中国政府没有兴趣为臣民的海外贸易提供直接的军事和政治援助。中国海外贸易的发展不同于欧洲公司与政府相连的资本主义。竞争性贸易使中国商人获得相当的回报,但是并没有促进利润的集中与再投资。

——编自彭慕兰《大分流》

(2)史学家彭慕兰认为18世纪是欧洲与中国的“大分流”时期,结合所学,概括“大分流”的含义。结合材料和所学,说明“大分流”的局面是如何形成的?

材料四

美国工农业的发展表

1880年

1899年

1909年

1919年

农产品的价值(10亿美元)

2.4

4.7

8.5

23.7

工业产品的价值(10亿美元)

9.3

11.4

20.6

60.4

农业人口(%)

65

51.7

45.3

36.4

材料五19世纪80年代后,大批新工业城市兴起于中西部,其中每一个工业城市都有一种或几种主要的工业作为自己的支柱。如匹兹堡以冶铁为主,底特律以汽车为主,克利夫兰以炼钢为主,芝加哥以机器制造为主。在钢铁工业中,创办于1873年的卡内基钢铁厂,到1894年已经控制了全美钢铁生产能力的四分之一。在石油企业中,洛克菲勒公司到19世纪末,控制了全美炼油企业的90%。1895-1904年间,美国被兼并企业平均每年达301家,合并的资产达6.9亿美元,其合并资产总额达总产值的八分之七。

——编自《美国历史十五讲》

(3)结合材料和所学,分析19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初美国经济发展的新变化。

【考点】
【答案】

(1)作用:开封城内道路建设,满足了商业发展与市民生活的需要;城外修建运河,促进了南北方经济文化的交流。

(2)含义:欧洲进入资本主义时代,中国固守小农经济逐渐落后于西方。

形成原因: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对外进行殖民扩张,推动重商主义政策,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欧洲各国政府为海外贸易提供军事支持和政治保障。欧洲商人注重资本积累,为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资金。)中国对外推动重农抑政策,对外闭关锁国,导致中国逐渐落后于欧洲。(中国没有对外进行殖民,(政府不支持海外贸易或是没有为中国商人在海外的发展贸易提供有力保障)。中国商人没有把利润作为再投资的资本。)

(3)新变化:工业革命促使美国工业发展超过农业,逐步实现工业化。大批专业化工业城市建立,推动了美国的城市化进程。在工业中,生产与资本的高度集中,促进垄断组织产生。

【解析】

(1)从材料和所学知识,从促进商业发展、满足市民生活需要和促进南北经济交流等方面归纳开封城内道路修建和城外运河修建的作用。

(2)第一小问,根据所学知识,结合18世纪中国和欧洲发展的背景,可知欧洲进入资本主义时代,中国固守小农经济逐渐落后于西方。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欧洲从经济上的新航路开辟、欧洲殖民扩张和重商主义政策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等方面归纳;中国从重农抑商、闭关锁国等角度进行归纳。

(3)从材料四中的工农业的产值数字,可得出工业革命促使美国工业发展超过农业,逐步实现工业化。从材料中的农业人口比例,可得出推动了美国的城市化进程;从材料五中的“在钢铁工业中,创办于1873年的卡内基钢铁厂,到1894年已经控制了全美钢铁生产能力的四分之一。在石油企业中,洛克菲勒公司到19世纪末,控制了全美炼油企业的90%”,可得出促进垄断组织产生。

27、

法治是人类政治文明的重要表现。

材料一从《法经》到《大清律》,中国封建法典具有明晰的因革关系,长期以来自成体系,独具特色,素有中华法系之称。中国古代“法自君出”,君主始终掌握国家的最高立法权,一切法典、法规皆以君主名义颁行,皇帝的诏书往往成为法律。中国古代法律,强调遵行礼教,强调纲纪伦常,礼的许多内容被直接写进法律。同样的行为不一定同罪,同样的罪名不一定同样处刑,行为人的等级身份和血缘关系成为定罪量刑的必要前提。皇帝掌握国家最高司法权。中央设司法机构,辅佐皇帝的重臣可以过问司法,但是司法长官不能过问行政。地方的行政官吏兼任司法审判。

——叶孝信《中国法制史》

(1)结合材料和所学,概括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特点,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材料二《人权宣言》节选《拿破仑法典》节选

1

(2)结合材料和所学,指出《人权宣言》与《拿破仑法典》两部法律文件内容的异同。

材料三梁启超认为:“以今日之中国视泰西,中国固为野蛮也。其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西方各国重视法治,能做到以法治国,所以西方各国日益强盛。而晚清统治,长期以来以守旧为荣,以变法为戒。久而久之,严重阻碍了社会的进步与国家的富强,形成国势日衰的局面。立宪法为一切法度的根源……国会是确立法治国家的基础……行司法独立为立宪政治之根本。”

孙中山认为:“宪法者,国家之构成法,亦即人民权利之保障书也。宪法是立国的基础,国家强弱之点尽在宪法。有了良好的宪法,才能建立一个真正的共和国。政治上的宪法,就是支配人事的机器……我们现在来讲民治,就是要把机器给予人民。”

李大钊认为:“现在的法律是阶级的法律,在法律的下面有经济的构造作它一切的基础。经济组织一有变动它就跟着变动。照法律而言,必须将旧的经济生活与秩序,废止之,扫除之,如私有权。另规定一种新的经济生活与秩序,将资本财产法、私有法改为公有法之一种制度。”

——贾孔会《中国近代法律思想与法制革新》

(3)结合所学,从社会发展与法律思想变迁的角度对材料进行解读。

【考点】
【答案】

(1)特点:中国古代的法律自成体系,特色鲜明。从立法上看:皇帝掌握立法权;从内容上看:以礼入法;以礼入刑,礼法并行。从司法上看:司法权不独立。

原因:中国古代实行君主专制制度,皇权至上;儒家思想是正统思想,法律受其伦理纲常思想的影响。

(2)异:前者强调的是政治权利。后者强调的是民事权利。

同:都有自由平等、保护私有财产的内容。

(3)水平一:12—史料、史实充分,史料与论述内在联系紧密。

近代以来,中国人的法律思想随着社会发展逐渐地认识深入。

(1)分析材料:梁启超认为宪法是所有法律的基础;(设议会是法治社会的根本)。

(2)结合所学:甲午战败后民族危机加深,维新变法运动兴起。

(3)论证:他的主张成为维新运动的重要思想。

(1)分析材料:孙中山把宪法与民权结合,(把宪法作为保障民权的工具)。

(2)结合所学:革命派以推翻满清统治和创立民国为奋斗目标。

(3)论证:他的法律思想,促进了《临时约法》的制定。

(1)分析材料:李大钊认为法律受经济基础的影响,具有阶级性。

(2)结合所学: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马克思主义思想传入中国。

(3)论证:他的法律思想已具备了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特征。但过于强调法律的阶级性

论述合理,分析深入,结构完整,逻辑严密。

水平二: 史实、史料充分,基本梳理出近代法律思想演变的历史脉络。但在材料的使用、分析及结合教材方面不够完整或不够深入或准确。论述较合理,逻辑清楚。

水平三: 只能使用部分史实和史料,对近代法律思想演变的历史脉络梳理不完整或不清晰,或有史实错误。且在材料的使用、分析及结合教材方面有明显缺陷。

水平四: 没有运用史料,或者史料存在明显史实错误,论述结构很不完整,逻辑混乱。

【解析】

(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中的“中国封建法典具有明晰的因革关系,长期以来自成体系,独具特色”,可得出中国古代的法律自成体系,特色鲜明。从“中国封建法典具有明晰的因革关系,长期以来自成体系,独具特色”,可得出皇帝掌握立法权;从“强调遵行礼教,强调纲纪伦常,礼的许多内容被直接写进法律”,可得出以礼入法;以礼入刑,礼法并行;从“中央设司法机构,辅佐皇帝的重臣可以过问司法,但是司法长官不能过问行政。地方的行政官吏兼任司法审判”,可得出司法权不独立。第二小问,结合中国古代的时代背景,从政治上君主专制和思想上儒家思想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

(2)根据材料二的《人权宣言》中的“任何政治结合的目的都在于保存人的……权力、所有公民有权参与政府”和《拿破仑法典》中的“所有法国人都想有民事权利……都享有民事行为能力……给予动产和不动产所有人以充分广泛的权力和保障”,可得出前者强调的是政治权利。后者强调的是民事权利。从《人权宣言》中的“任免生来就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对私有财产的保护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和《拿破仑法典》中的“都享有平等的民事行为能力……给予动产和不动产所有人以充分广泛的权力和保障”,可得出二者都有自由平等、保护私有财产的内容。

(3)首先注意题目的要求,即从社会发展与法律思想变迁的角度对材料进行解读。再从材料入手,结合三个材料归纳出一个观点。从材料中三个人对法律的认识,可以得出观点:近代以来,中国人的法律思想随着社会发展逐渐地认识深入。再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从时代背景和个人经历等方面进行归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