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高三教学质量检测(一)文综历史试卷

高中历史考试
考试时间: 分钟 满分: 6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共12题,共60分)

1、

据统计,在1989年到1996年期间,仅流到俄罗斯和阿根廷的美钞就分别达到了44。亿和350亿美元。据此可以推知

A. 市场经济体制在全球范围建立

B. 经济全球化推动政治格局的巨变

C. 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空前强化

D. 政治格局演变助推了经济全球化

2、

下图是一幅1933年的苏联漫画。该漫画的寓意是

1

A. 经济危机使西方国家遭到严重破坏

B. 国家干预在苏联经济建设中的巨大优势

C. 经济萧条促使资本主义国家向苏联学习

D. 美苏在经济领域处于冷战对峙状态

3、

从17世纪开始,一场“农业革命”如火如茶地展开。这场革命中,资本主义型的农场在农业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农业的耕作和栽培技术经历了重大改革,如:农业机械的采用、畜种的改良。这场“农业革命”的主要作用在于

A. 推动贩卖黑奴活动的开展

B. 使“圈地运动”得以终结

C. 为工业革命准备重要条件

D. 促使殖民争夺不断地加剧

4、

15世纪后期以来,古登堡(注:西方活字印刷术发明人)版《圣经》发行,学者们能得到可靠和标准的《圣经》进行讨论和争论,阅读《圣经》的人也越来越多,这是以前从未有过的。由上述材料推断

A. 科学知识为神职人员垄断

B. 印刷技术推动了宗教改革

C. 启蒙运动启迪了人们思维

D. 宗教迷信在欧洲广泛流行

5、

1988年,中国政府先后批准建立了53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又先后制定了“星火计划”、“863计划”、“火炬计划”、“攀登计划”重大项目攻关计划、重点成果推广计划等一系列重要计划,并建立中国自然科学基金制度。这主要表明我国

A. 科技发展新格局逐步推进

B. 优先发展航天和国防科技

C. 体制改革向科技领域扩展

D. “科教兴国”战略得到贯彻

6、

下表中数据的变化,反映了1935年和1941年中国民族工业资本状况对比表

1

A. 工业生产为军事服务

B. 工业结构日趋合理化

C. 轻工业衰退未获得发展

D. 民族经济遭到日本破坏

7、

石约翰对《清季外交史料》中的“主权”二字进行统计,发现从1875年至1$94年间,“主权”二字仅在每百页出现“一次”,而从甲午之后的1895年起,“主权”二字的出现频率显著增加。这反映出

A. 甲午战后中华民族意识逐渐觉醒

B. 晚清政府坚持“天朝上国”思想

C. 甲午中日战争是近代中国分水岭

D. 西方的“主权”思想已引人中国

8、

明代泰州学派的代表何心隐《寡欲》载:“寡欲,以尽性也。尽天之性以天乎人之性,而味乃嗜乎天下之味风味。而色,而声,而安佚,乃又偏于欲之多者之旷于恋色恋声,而苟安苟逸已乎?凡欲所欲,而若有所节,节而和也,自不庚乎欲于欲之多也,非寡欲乎?”该观点

A. 超越了程朱理学的范畴

B. 主张有节制地释放人欲

C. 动摇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D. 表达了新兴阶级的诉求

9、

1583年意大利籍传教士利玛窦为了能吸引人们到教堂,在接待室里陈设了西方制造的时钟、时暑、浑天仪等物,又在墙上悬挂了用汉文标明地方的世界地图,后又译著了《几何原本》《乾坤体义况万国舆图》等图书。材料表明利玛窦

A. 顺应了中国新经济方式的产生

B. 主张“西学东渐”以改造中国

C. 借传教为名推广西方近代文明

D. 促进了西方文明在中国的传播

10、

隋、唐时代的皇帝常常要携宫廷到洛阳“就食”。如682年关中地区饥荒,高宗让太子留守长安,自己率宫廷到洛阳“就食”。因为情况紧急,出行仓促,随从人员竟有半途饿死者。这种现象

A. 推动政治中心东移

B. 促使政府加强黄河下游管理

C. 导致唐朝由盛转衰

D. 表明经济重心已经移到南方

11、

《后汉书》记载,东汉时,有个叫赵宜的人,葬亲后不久就关闭墓道,在墓道中守丧20年,博得”乡邑称“的美名,“州郡数礼请之”,他推托。太守亲自登门求见,才知其有五个孩子,都是在守墓期间生的,太守大怒,以“诳时惑众,诬污鬼神”将其治罪。这个事件主要反映

A. 汉朝选官依据儒家思想

B. 汉朝选官注重孝行与廉德

C. 汉朝察举制存在消极影响

D. 汉朝注重对官员的监督

12、

杜佑《通典》卷一九《职官》载:“周成王既黜殷命,参改殷官,制为周礼,以作天地四时之名,谓之六卿。立天官冢宰掌邦治,地官司徒掌邦教,春官宗伯掌邦礼,夏官司马掌邦政,秋官司寇掌邦刑,冬官司空掌邦事。各有徒属,周于百事。”材料主要表明西周。

A. 践行了“阴阳五行”之说

B. 确立了森严的等级制度

C. 官僚政治日趋完善成熟

D. 官员职责明确分工细化

二、非选择题(共1题,共5分)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近代英、法、美、德四国历史事件简表

1

从上表中提取相关信息,围绕四国近代历史发展的特点,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

陕西省高三教学质量检测(一)文综历史试卷

高中历史考试
一、选择题(共12题,共60分)

1、

据统计,在1989年到1996年期间,仅流到俄罗斯和阿根廷的美钞就分别达到了44。亿和350亿美元。据此可以推知

A. 市场经济体制在全球范围建立

B. 经济全球化推动政治格局的巨变

C. 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空前强化

D. 政治格局演变助推了经济全球化

【考点】
【答案】

D

【解析】

A选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市场经济体制在全球范围内建立的内容;B选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到政治格局的内容,故排除;C选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到美国霸权的问题;D选项说法正确,政治格局演变助推了经济全球化,符合材料内容和历史事实,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

2、

下图是一幅1933年的苏联漫画。该漫画的寓意是

1

A. 经济危机使西方国家遭到严重破坏

B. 国家干预在苏联经济建设中的巨大优势

C. 经济萧条促使资本主义国家向苏联学习

D. 美苏在经济领域处于冷战对峙状态

【考点】
【答案】

B

【解析】

由材料中“五年计划”、“不切实际的幻想”,表明五年计划目标不好实现,但事实上1933年实现了1928年制定的五年计划,说明计划经济(国家干预)在苏联经济建设中的大优势,故B选项正确;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苏冷战,D选项时间错误;A选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西方国家经济发展状况;C选项材料没有体现出这一点,故排除。

3、

从17世纪开始,一场“农业革命”如火如茶地展开。这场革命中,资本主义型的农场在农业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农业的耕作和栽培技术经历了重大改革,如:农业机械的采用、畜种的改良。这场“农业革命”的主要作用在于

A. 推动贩卖黑奴活动的开展

B. 使“圈地运动”得以终结

C. 为工业革命准备重要条件

D. 促使殖民争夺不断地加剧

【考点】
【答案】

C

【解析】

农业革命发生在17世纪,这场农业革命使得经济基础得到提升,为后面的工业革命做好充足的准备,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错误,黑奴运动早在此之前就已经开展;B选项错误,圈地运动依旧存在;D选项错误,农业革命与殖民扩张无直接关系,故排除。

4、

15世纪后期以来,古登堡(注:西方活字印刷术发明人)版《圣经》发行,学者们能得到可靠和标准的《圣经》进行讨论和争论,阅读《圣经》的人也越来越多,这是以前从未有过的。由上述材料推断

A. 科学知识为神职人员垄断

B. 印刷技术推动了宗教改革

C. 启蒙运动启迪了人们思维

D. 宗教迷信在欧洲广泛流行

【考点】
【答案】

B

【解析】

活字印刷术使得《圣经》更加普及,使得人们自己读到了圣经,开始怀疑教皇的解释,由此引发了宗教改革,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错误,活字印刷术推广使得神职人员垄断被打破;C选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与启蒙运动相关的内容;D选项错误,宗教并不能算作迷信,在此之前宗教也传播广泛。

5、

1988年,中国政府先后批准建立了53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又先后制定了“星火计划”、“863计划”、“火炬计划”、“攀登计划”重大项目攻关计划、重点成果推广计划等一系列重要计划,并建立中国自然科学基金制度。这主要表明我国

A. 科技发展新格局逐步推进

B. 优先发展航天和国防科技

C. 体制改革向科技领域扩展

D. “科教兴国”战略得到贯彻

【考点】
【答案】

A

【解析】

材料中的各个项目都是与科技有关的,说明中国科技发展出现了新的格局,因此本题选择A选项。B选项错误,53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并不只是航天和国防科技;C选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改革的内容;D选项错误,“科教兴国”战略提出于1995年。

6、

下表中数据的变化,反映了1935年和1941年中国民族工业资本状况对比表

1

A. 工业生产为军事服务

B. 工业结构日趋合理化

C. 轻工业衰退未获得发展

D. 民族经济遭到日本破坏

【考点】
【答案】

A

【解析】

材料中轻工业反映了纺织业和食品业,不能代表整个轻工业,故C选项错误;从材料可以看出轻工业发展缓慢,而机械金属业和冶金业发展快,巩固B选项错误;材料未看出日本对民族经济的破坏,故D选项错误;根据材料中机械金属业和冶金业投资总额上升,而纺织和食品业投资总额下降,再结合时间可知是战争需要,故A选项正确。

7、

石约翰对《清季外交史料》中的“主权”二字进行统计,发现从1875年至1$94年间,“主权”二字仅在每百页出现“一次”,而从甲午之后的1895年起,“主权”二字的出现频率显著增加。这反映出

A. 甲午战后中华民族意识逐渐觉醒

B. 晚清政府坚持“天朝上国”思想

C. 甲午中日战争是近代中国分水岭

D. 西方的“主权”思想已引人中国

【考点】
【答案】

A

【解析】

A选项正确,甲午战争以后民族危机加深,中国的民族意识觉醒,对主权的认识也更加深刻。B选项错误,甲午战争洋务运动失败中国国际地位迅速下降,清朝政府放弃了天朝上国的思想;C选项错误,材料只能反映甲午战争对当时中国民族意识觉醒的影响,体现不出是近代中国的分水岭;D选项错误,西方主权思想引入中国在甲午战争之前就开始了。

8、

明代泰州学派的代表何心隐《寡欲》载:“寡欲,以尽性也。尽天之性以天乎人之性,而味乃嗜乎天下之味风味。而色,而声,而安佚,乃又偏于欲之多者之旷于恋色恋声,而苟安苟逸已乎?凡欲所欲,而若有所节,节而和也,自不庚乎欲于欲之多也,非寡欲乎?”该观点

A. 超越了程朱理学的范畴

B. 主张有节制地释放人欲

C. 动摇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D. 表达了新兴阶级的诉求

【考点】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何心隐认为“寡欲”是一种自然人性论,反对程朱理学关于“存天理、灭人欲”的说教,主张有节制地释放人欲,排除A选项,本题选择B选项。何心隐主张有节制地释放人欲,在当时不可能动摇儒学的正统地位,排除C选项。材料没有体现何心隐代表新兴阶级,他也是儒家的代表,而不是新兴阶级的代表,排除D选项。

9、

1583年意大利籍传教士利玛窦为了能吸引人们到教堂,在接待室里陈设了西方制造的时钟、时暑、浑天仪等物,又在墙上悬挂了用汉文标明地方的世界地图,后又译著了《几何原本》《乾坤体义况万国舆图》等图书。材料表明利玛窦

A. 顺应了中国新经济方式的产生

B. 主张“西学东渐”以改造中国

C. 借传教为名推广西方近代文明

D. 促进了西方文明在中国的传播

【考点】
【答案】

D

【解析】

利玛窦在教堂中放置的这些东西都是西方的先进文化,这使得中国人认识到更多的西方先进的内容,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A选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利玛窦对经济方面的努力;B选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西学东渐”的思想,更提不上“改造”中国;C选项错误,错误,利玛窦的最初目的就是为了传教,其他的都是手段。

10、

隋、唐时代的皇帝常常要携宫廷到洛阳“就食”。如682年关中地区饥荒,高宗让太子留守长安,自己率宫廷到洛阳“就食”。因为情况紧急,出行仓促,随从人员竟有半途饿死者。这种现象

A. 推动政治中心东移

B. 促使政府加强黄河下游管理

C. 导致唐朝由盛转衰

D. 表明经济重心已经移到南方

【考点】
【答案】

A

【解析】

隋、唐都城长安的粮食主要依靠关中平原,虽然关中平原被称为富庶之地,但毕竟狭小,容量有限,一旦人口膨胀超过了它的承载能力,或者遇到旱灾就会产生粮荒。。隋朝迁都洛阳,由于经济、地理位置等原因,长安就此没落,故A选项正确。材料与黄河治理无关,排除B选项;C选项错误,唐朝由盛转衰是安史之乱的原因;南宋时我国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故D错误。

11、

《后汉书》记载,东汉时,有个叫赵宜的人,葬亲后不久就关闭墓道,在墓道中守丧20年,博得”乡邑称“的美名,“州郡数礼请之”,他推托。太守亲自登门求见,才知其有五个孩子,都是在守墓期间生的,太守大怒,以“诳时惑众,诬污鬼神”将其治罪。这个事件主要反映

A. 汉朝选官依据儒家思想

B. 汉朝选官注重孝行与廉德

C. 汉朝察举制存在消极影响

D. 汉朝注重对官员的监督

【考点】
【答案】

C

【解析】

题干反映了汉朝实行察举制,注重孝廉一科,但从材料看,赵宣实际上品德并不好,所以说明汉朝察举制存在着消极影响,因此选C选项。A选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到儒家思想的内容;B选项说法没错,但是材料反映的现象与此不符;D选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到监督问题。

12、

杜佑《通典》卷一九《职官》载:“周成王既黜殷命,参改殷官,制为周礼,以作天地四时之名,谓之六卿。立天官冢宰掌邦治,地官司徒掌邦教,春官宗伯掌邦礼,夏官司马掌邦政,秋官司寇掌邦刑,冬官司空掌邦事。各有徒属,周于百事。”材料主要表明西周。

A. 践行了“阴阳五行”之说

B. 确立了森严的等级制度

C. 官僚政治日趋完善成熟

D. 官员职责明确分工细化

【考点】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西周的职官制度参考了商朝的职官制度,设六官掌管不同的事务,体现官员职责明确分工细化,D选项正确。材料强调西周官员职责明确分工细化,与践行“阴阳五行”无关,故A选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西周确立了森严的社会等级体制,而是强调了西周官员职责的分工细化,排除B选项。C选项错误,西周的统治属于贵族政治而不是官僚政治。

二、非选择题(共1题,共5分)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近代英、法、美、德四国历史事件简表

1

从上表中提取相关信息,围绕四国近代历史发展的特点,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

【考点】
【答案】

示例一:

论题:英法美德民主制度具有多样性。

阐述:近代英法美德四国先后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但是具体制度各不相同。英国建立的是君主立宪制度,法国最终确立了民主共和制,美国确立了三权分立的共和制,德国则是君主立宪制度。即使都是君主立宪制度,英德一也有不同:英国的议会居于权力中心,国王逐渐统而不治;德国则是皇帝掌握国家最高权力。这种不同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四国的资本主义发展程度不同,例如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程度较高,德国较低。各国的阶级力量对比不同,例如德国的容克地主力量强大,资产阶级力量较弱。各国的历史传统不同,英国很早就有限制王权的传统,德国则保留了普鲁士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传统,美国是英国的殖民地,没有经历封建社会。

总之,英法美德国情不同,这就形成了各具特点的政治制度,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

示例二:

论题:法律在英法美德民主制度的建立、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

阐述:英国经过资产阶级革命,1689年通过颁布《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1701年的《王位继承法》则发展了君主立宪制。法国通过大革命暴力推翻封建统治,颁布《人权宣言》,随后又经历了激烈的国内政治斗争,于1875年颁布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最终确立了共和政体。美国通过独立战争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建立美利坚合众国,1787年颁布了美利坚合众国宪法,建立民主共和制,后又不断通过宪法修正案巩固和完善了民主制度。德国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建立了德意志帝国,颁布了《1871年宪法》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总之,英法美德国情不同,走上民主政治的道路不同,但法律都在其民主政治的确立和完善中起了重要作用,从而保证了政治的稳定与经济的发展。

(“示例”仅作参考,学生若从四国民主制度的统一性、经济发展与制度创新之间的关系、制度创新等角度拟定论题加以阐述并言之有理亦可)

【解析】

本题的要求是“围绕四国近代历史发展的特点”,因此我们要围绕着这个整体来谈,不能单单分析某个国家。我们要整体把握近代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状况,分析出其发展的特点,我们可以围绕民主问题来谈,也可以围绕着权力分配问题来谈,只要结合具体史实,言之有物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