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 必修二 第一单元 第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 同步测试

高中历史考试
考试时间: 分钟 满分: 3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共5题,共25分)

1、

1567年,明朝隆庆皇帝朱载垕同时开放了“海禁”和“银禁”,诏令“朝野上下率用银”,从此中国开始了大规模的白银进口。据统计,自16世纪中叶至19世纪初,西班牙从美洲横越太平洋,经菲律宾运到中国的白银,占新大陆白银总产量的3/4。由此可见,当时(  )

A.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B. 中国和西班牙垄断了世界贸易

C. 中国的航运和对外贸易发达

D. 中国是商品经济相对发达国家

2、

日本学者内藤湖南提出的“唐宋变革说”认为,自唐朝开始,中国社会发生深刻的变化,宋朝以后进入到“近世”时期,中国历史的方方面面都呈现出新的特征。以下关于唐宋时期中国社会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商品货币在经济中影响增大

②文化生活明显出现市民化趋势

③经济重心转移逐渐完成

④中枢机构分权制约了君主专制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3、

瓦肆又称“瓦舍”,南宋吴自牧在《梦梁录》中说:“瓦舍者,谓其‘来时瓦合,去时瓦解’之义,易聚易散也。不知起于何时。顷者京师甚为士庶放荡不羁之所,亦为子弟流连破坏之门。”据此得出“瓦舍”

①取名与建筑无关   ②数量多,规模大   ③标志着市民阶层的形成   ④是一种游乐商业集散场所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4、

历史老师要求同学们开展一堂题为“大唐长安商业”的探究课,以下是同学们收集的部分史料,其中不符合探究课主题的是

A.“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响,而众以会”

B.“皆云西市有贾胡及波斯邸,能辨识珠宝”

C.“夜三更,东市失火,烧东市曹门以西十二行四千余家”

D.“草市多樵客,渔家足水禽”

5、

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为30多为春秋以来的著名大商人立传。这表明他

A.肯定“工商食官”政策 B.肯定“重农抑商”政策  

C.肯定商人的社会价值    D.否定小人物的社会作用

二、非选择题(共2题,共10分)

6、

在学习中国古代的经济史时,如果对一些历史名词或历史概念浅尝辄止,不求甚解,往往难以全面客观地认识当时的历史现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古至今,谈到“重农抑商”总是将农业和商业对立起来。但从整体上来说,中国大部分时间是重农不抑商,农业固然受到重视,但商业也并没有受到抑制,私人工商业一直有充分发展的空间。

——《中国古代真的“重农抑商”么?》

材料二 “城市”是由“城”与“市”这两个事物、两个功能要素结合为一的产物。《说文》中载:“城,以盛民地。”“市,买卖之所也。”中国农业时代的城市以政治行政管理功能为主,“城”的分量不仅大于“市”的分量,而且“市”的部分明显从属于“城”的部分。这些传统城市都是以绝对权力为基础,通过强制性贡赋等形式来维持城市运行。

——唐茂华《东西方城市化进程差异性比较及借鉴》

材料三 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大部分时间里,中国其本身就是一个世界,一个尽可能不与外界往来的世界。然而,尽管除知识名流外,其他中国人对外部世界不感兴趣,而到中国传教则成为耶稣会士的荣耀……作为一个有名无实的闭关锁国的国家,有着甚至更为封闭的儒家思想的明代中国,正在丧失它的自主性,开始依附于一个非它所创造的世界体系。

——【美】阿谢德《中国在世界历史之中》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宋及明清时期虽然受“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但这一时期的私人工商业仍“一直有充分发展的空间”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传统城市中“城”与“市”的关系。请以唐朝以后的史实说明农业时代的“城”与“市”关系的演变。

7、

社会生活的变迁是历史发展的一面镜子。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长安城实行严格的“坊”“市”隔离制度。政府规定:“其市当以午时击鼓二百下而众大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下散。”市内除了唐人外,还有许多高鼻深目的波斯人、大食人,以及日本人、高丽人,还有黑人。回鹘衣装、胡旋舞、高丽乐等深受唐人喜爱,广为流行。

——《唐前期长安城的商业》

材料二 《东京梦华录》记载,在北宋汴京城里,有桑家瓦子、中瓦、里瓦以及小勾栏50余座。其中大的可容数千人。在京瓦肆伎艺就有小唱、傀儡、般杂剧、小说等人们喜闻乐见的丰富内容。

材料三 闽省土窄人稠,五谷稀少,故边海之民皆以船为家,以海为田,以贩番为命。……自一旦禁之,则利源阻塞,生计萧条;情困计穷,势必啸聚。

——《明神宗实录》

(1)据材料一归纳唐朝前期长安的城市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2)概括材料二反映的文化现象,据所学知识指出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

人教版 必修二 第一单元 第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 同步测试

高中历史考试
一、选择题(共5题,共25分)

1、

1567年,明朝隆庆皇帝朱载垕同时开放了“海禁”和“银禁”,诏令“朝野上下率用银”,从此中国开始了大规模的白银进口。据统计,自16世纪中叶至19世纪初,西班牙从美洲横越太平洋,经菲律宾运到中国的白银,占新大陆白银总产量的3/4。由此可见,当时(  )

A.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B. 中国和西班牙垄断了世界贸易

C. 中国的航运和对外贸易发达

D. 中国是商品经济相对发达国家

【考点】
【答案】

D

【解析】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从材料获取信息和历史问题分析解决能力.由于“海禁”和“银禁”的开放,大量白银流入中国,与中国开展商品贸易往来,说明D正确.A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材料只反映西班牙大量白银流入中国,不能说明中国和西班牙垄断了世界贸易;材料没有体现航运业情况.,C可排除。综上,本题选D.

2、

日本学者内藤湖南提出的“唐宋变革说”认为,自唐朝开始,中国社会发生深刻的变化,宋朝以后进入到“近世”时期,中国历史的方方面面都呈现出新的特征。以下关于唐宋时期中国社会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商品货币在经济中影响增大

②文化生活明显出现市民化趋势

③经济重心转移逐渐完成

④中枢机构分权制约了君主专制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考点】
【答案】

B

【解析】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唐宋社会变化,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唐宋时期,商品经济得到发展,出现了最早的纸币交子,市民文化中逐渐世俗化,在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所以符合题意的是①②③,唐宋中枢机构分权,加强了皇权,不是制约了君主专制,排除④项即可。

3、

瓦肆又称“瓦舍”,南宋吴自牧在《梦梁录》中说:“瓦舍者,谓其‘来时瓦合,去时瓦解’之义,易聚易散也。不知起于何时。顷者京师甚为士庶放荡不羁之所,亦为子弟流连破坏之门。”据此得出“瓦舍”

①取名与建筑无关   ②数量多,规模大   ③标志着市民阶层的形成   ④是一种游乐商业集散场所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考点】
【答案】

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商业的发展。从材料“瓦舍者,谓其‘来时瓦合,去时瓦解’之义,易聚易散也。……顷者京师甚为士庶放荡不羁之所,亦为子弟流连破坏之门”可知,①、④与题意相符;②、③材料中没有体现。所以应选D。

4、

历史老师要求同学们开展一堂题为“大唐长安商业”的探究课,以下是同学们收集的部分史料,其中不符合探究课主题的是

A.“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响,而众以会”

B.“皆云西市有贾胡及波斯邸,能辨识珠宝”

C.“夜三更,东市失火,烧东市曹门以西十二行四千余家”

D.“草市多樵客,渔家足水禽”

【考点】
【答案】

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阅读分析和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分析能力。题干要求所选史料反映了唐朝都城长安商业发展的概况,A项说明了市的发展有时间的限制,B项反映了长安是国际化的大都市,C项反映了长安市场有空间的限制,故三项符合题意。D项草市是地处农村的自然市场,不能反映城市商业发展的情况,故选D。

5、

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为30多为春秋以来的著名大商人立传。这表明他

A.肯定“工商食官”政策 B.肯定“重农抑商”政策  

C.肯定商人的社会价值    D.否定小人物的社会作用

【考点】
【答案】

C

【解析】

试题分析: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为春秋以来的30多个大商人立传,赞扬商人的智慧和经营艺术。他的这一做法有利于商业的发展和社会进步;AB不对,“工商食官”是指官府垄断工商业,“重农抑商”是指抑制商业发展,都与题干不符;D在题干中也无从体现。因此选C.

二、非选择题(共2题,共10分)

6、

在学习中国古代的经济史时,如果对一些历史名词或历史概念浅尝辄止,不求甚解,往往难以全面客观地认识当时的历史现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古至今,谈到“重农抑商”总是将农业和商业对立起来。但从整体上来说,中国大部分时间是重农不抑商,农业固然受到重视,但商业也并没有受到抑制,私人工商业一直有充分发展的空间。

——《中国古代真的“重农抑商”么?》

材料二 “城市”是由“城”与“市”这两个事物、两个功能要素结合为一的产物。《说文》中载:“城,以盛民地。”“市,买卖之所也。”中国农业时代的城市以政治行政管理功能为主,“城”的分量不仅大于“市”的分量,而且“市”的部分明显从属于“城”的部分。这些传统城市都是以绝对权力为基础,通过强制性贡赋等形式来维持城市运行。

——唐茂华《东西方城市化进程差异性比较及借鉴》

材料三 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大部分时间里,中国其本身就是一个世界,一个尽可能不与外界往来的世界。然而,尽管除知识名流外,其他中国人对外部世界不感兴趣,而到中国传教则成为耶稣会士的荣耀……作为一个有名无实的闭关锁国的国家,有着甚至更为封闭的儒家思想的明代中国,正在丧失它的自主性,开始依附于一个非它所创造的世界体系。

——【美】阿谢德《中国在世界历史之中》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宋及明清时期虽然受“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但这一时期的私人工商业仍“一直有充分发展的空间”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传统城市中“城”与“市”的关系。请以唐朝以后的史实说明农业时代的“城”与“市”关系的演变。

【考点】
【答案】

(1)宋代打破了市坊的限制,促进了商业的发展;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日益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在部分地区出现并发展;明朝中期,私人工商业超过了官营工商业。

(2)关系:“市”从属于“城”;“城”的分量大于“市”。

唐朝时,在坊市制度下,“城”“市”,分开,但“城”外出现草市;到宋朝,“城”“市”界限打破;明清时期,市镇出现,突破“城”与“市”的限制。

【解析】

(1)由材料信息及已学知识可知两宋时期体现在:宋代打破了坊市界限,促进了商业的发展。明清时期则表现为:商品经济的日益繁荣,随着而产生的资本主义萌芽在部分地区出现并发展。到了明朝中期,私人工商业甚至超过了官营工商业。

(2)由材料分析可知“‘城’的分量不仅大于‘市’的分量,而且‘市’的部分明显从属于‘城’的部分”即“市”从属于“城”;“城”的分量大于“市”。唐之后城市发展可以结合两宋、明清城市发展特点回答,讨论“市”的发展状况。

7、

社会生活的变迁是历史发展的一面镜子。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长安城实行严格的“坊”“市”隔离制度。政府规定:“其市当以午时击鼓二百下而众大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下散。”市内除了唐人外,还有许多高鼻深目的波斯人、大食人,以及日本人、高丽人,还有黑人。回鹘衣装、胡旋舞、高丽乐等深受唐人喜爱,广为流行。

——《唐前期长安城的商业》

材料二 《东京梦华录》记载,在北宋汴京城里,有桑家瓦子、中瓦、里瓦以及小勾栏50余座。其中大的可容数千人。在京瓦肆伎艺就有小唱、傀儡、般杂剧、小说等人们喜闻乐见的丰富内容。

材料三 闽省土窄人稠,五谷稀少,故边海之民皆以船为家,以海为田,以贩番为命。……自一旦禁之,则利源阻塞,生计萧条;情困计穷,势必啸聚。

——《明神宗实录》

(1)据材料一归纳唐朝前期长安的城市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2)概括材料二反映的文化现象,据所学知识指出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

【考点】
【答案】

(1)特点:坊市分离;商业繁荣但商业活动受到限制;国际大都会;文化多元。成因:国家统一;经济发达;包容开放;丝路畅通。

(2)现象:市民文化繁荣。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

【解析】

(1)唐朝长安的城市特点直接依据材料信息概括,如实行严格的“坊”、“市”隔离制度,有来自各国的人士和各国的文化,“衣装、胡旋舞、高丽乐等深受唐人喜爱,广为流行”等。原因:可以结合唐朝的政治、经济、外交等社会状况分析说明。

(2)材料“在北宋汴京城里,有桑家瓦子、中瓦、里瓦以及小勾栏50余座”反映了宋都东京市民文化的繁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与商品经济发达、市民兴起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