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滁州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高中历史考试
考试时间: 分钟 满分: 14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共25题,共125分)

1、

1990年美国记者迈克尔・梅尔“站在那片变革的土地上目睹了卷在历史洪流中的细微变化,将……这一重大改变中人的命运、国家命运的改变以及对美国影响更为长远的改变收录于《改变世界的一年》。”据此判断,这里的“改变”指

A. 两极格局终结

B. 苏联国家解体

C. 德国走向分裂

D. 东欧社会剧变

2、

随着日本于20世纪70年代成为世界第三经济大国,日本逐步将过去的“对美一边倒”的“被动外交”转变为追求国家战略目标的“自主外交”。这实质上反映了

A. 两极格局已开始逐步瓦解

B. 美国资本主义霸主地位受到冲击

C. 美日同盟关系的日益松动

D. 日本谋求政治军事大国地位

3、

“今日世界的所有国家都面临着对两种不同生活方式的选择,一种是以大多数人的意志为基础的自由制度,另一种是以强加于大多数人的意志为基础的极权政体,而美国政策必须支持那些自由国家人民抵抗武装的少数人。”材料表明

A. 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已经形成

B. 美国要对社会主义制度进行战略遏制

C. 美国要对苏联进行军事打击

D. 美苏为首的军事政治集团开始对抗

4、

1917年3月15日,尼古拉二世宣布退位,把王朝交给了弟弟。沙皇没有搞清楚,民众的抗议不是仅仅对着他一个沙皇的,而是对整个罗曼诺夫王朝的不满,对整个专制制度不满。第二天,尼古拉二世的弟弟刚刚当上沙皇不到24小时就被愤怒的民众逼下王位。这反映了当时

A. 俄国已经出现两个政权

B. 无产阶级已经掌握政权

C. 追求民主成为俄国潮流

D. 暴力革命席卷全俄罗斯

5、

《英国工人阶级的状况》中说:“富裕市民的‘占有阶级’,即‘资产阶级’,和依赖工资的工人的‘劳动阶级’,即‘无产阶级’,这两个阶级之间不可避免地要发生斗争和战争。和平解决问题已经为时过迟。”可见,当时形势的发展说明

A. 社会主义革命高潮已经到来

B. 西方代议制民主已然走向没落

C. 建立工农联盟成为必然趋势

D. 武装斗争成为无产阶级必然选择

6、

根据宪法,普鲁士有能力否决不利于它的议案,其他中小邦也可以联合起来以多数票制约普鲁士。甚至只要巴伐利亚、萨克森和符滕堡三个邦联合起来就可以否决对其不利的议案。这反映了德意志帝国

A. 组织形式具有一定的民主性

B. 各邦具有很强的独立性

C. 体现普鲁士的专制主义传统

D. 继续呈现分裂割据的局面

7、

1877年法国总统麦克马洪迫使亲共和的内阁辞职,并解散众议院。但共和派在重选中获胜,麦克马洪不得不承认:“不能将行使解散众议院之权树立为治国的体制”。该事件

A. 导致君主派退出历史舞台

B. 标志着共和政体的确立

C. 说明共和政体得到了巩固

D. 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

8、

在下列有关美国的国家事务中,总统无权决断的是

A. 宣布某法律不合宪法

B. 强制执行联邦法律

C. 宣布对外战争和缔约

D. 提名任命联邦法官

9、

"《十二铜表法》保留了许多原始的陈规陋习,如同态复仇、巫术惩罚,对债务人的残酷处置,禁止平民与贵族通婚等”。这说明

A. 贵族依然可以任意解释法律

B. 此法根本上保护贵族的利益

C. 此法制定体现了平民的胜利

D. 此法看不出任何进步的意义

10、

在梭伦改革后的百余年间,雅典始终遵循着他开辟的这条道路,继续进行一些民主改革。这说明梭伦改革

A. 为民主政体奠定了社会基础

B. 最终在雅典确立了民主制

C. 为君主制走向贵族制做了准备

D. 完善了雅典民主的基本形式

11、

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的大会上,国家主席习近平指出:“两岸同胞是血脉相连的骨肉兄弟。两岸是割舍不断的命运共同体。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维护两岸和平、促进共同发展、造福两岸同胞的正确道路。”从现实看,“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关键在于

A. 进一步加强经济合作

B. 践行“一国两制”构想

C. 尽早实现直接“三通”

D.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12、

1964年,中国政府和社团与部分国家政府和社团签订的条约和协定的数量如下:同社会主义国家签订了71个,同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包括未建交的)签订了16个。这反映出当时

A. 中国外交的重点是社会主义国家

B. 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破产

C. 新中国在联合国内的地位提升

D. 和平已经取代了战争威胁

13、

那个时期,大批红小兵走上街头,高呼“革命无罪,造反有理”,相当一部分人凭借“根正苗红”而被推荐到各个大学。这一局而

A. 导致新时期对“文革”全盘否定

B. 促进了革命青年的成长

C. 使社会主义建设缺乏必要的人才

D. 推动了教育的迅速发展

14、

“它既不同于西方国家的两党或多党竞争制,也有别于有的国家实行的一党制。这一制度在中国长期的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是适合中国国情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材料反映的是中国的

A. 抗战期间的党派合作

B. 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

C.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 民主政治建设的开始

15、

“旌旗南指大江边,不尽洪流涌上天。直下金陵澄六合,万方争颂换人间。”陈毅元帅描写的历史事件应该是

A. 关门打狗,东北全境解放

B. 百万雄师过大江

C. 民众支前,淮海战役胜利

D. 千里挺进大别山

16、

1942年5月,日军切断了滇缅公路,中美被迫共同开辟“驼峰航线”,这是世界战争空运史上持续时问最长、条件最艰苦、付出代价最大的一次悲壮的空运,继续为中国提供战略物资。一材料说明

A. 美国充分发扬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

B. 中国抗战主要是依靠外国援助

C. "驼峰航线”适宜做中外联络通道

D. 中国抗战得到了同盟国的支援

17、

孙中山坦率地承认:“倘近数日内,无足够之资金以解燃眉之急……虽经种种筹划,而时光荏苒,交涉迄无结果……于军队解散、革命政府崩溃之前,作为最后之手段,唯有与袁世凯缔结和议,以防天下大乱。”这说明孙中山让位给袁世凯的主要目的是

A. 维护既得革命成果

B. 实现和平建国

C. 顺利通过《临时约法》

D. 缓解财政困难

18、

1898年,一位法国商人来到中国。此时,他可能

①按中美协定税率交纳商货的关税

②到外务部办理相关手续

③在各国“势力范围”内自由贸易

④参观英人在重庆开设的工厂

A. ①③

B. ①②

C. ②③

D. ①④

19、

有人认为,巨大的灾难总是以历史进步作为补偿,甲午战争加速了中国近代化进程。下列不能支持这一观点的史实是

A. 甲午战争促进中华民族的觉醒

B. 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

C. 促使了维新思想的广泛传播

D. 清政府开始与外国侵略者勾结

20、

某事件被称作以反满的汉民族主义为主要号召的“传统民变的特殊标本.中西碰撞的旁生枝节”,该事件

A. 倡导“申民权,设议院,行君主立宪”

B. 提出中国最早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C. 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迷梦

D. 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主张

21、

"我们反思这场战争,不是计较一场军事战争的胜负.它不仅是一个军事问题,而且是一个思想问题。中国文明,经历内部的改良与革命,以及外来的侵略和支援,从清朝的封闭和黑暗的中世纪文化,向全面开放和多样化的近代文明转型口”“这场战争”

A. 促进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萌发

B. 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C. 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了

D. 使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的走狗

22、

军机处是清朝官署名,也称“军机房”、“总理处”,是清朝中后期的中枢机关,经历了180余年。下列关于军机处的表述有误的是

A. 进一步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B. 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达到了顶峰

C. 主要职责是“跪受笔录,然后传达”

D. 拥有决策权,可以决定国家政务

23、

北宋派文臣以朝臣身份出守州郡,官名为“权知军、州事”。“权”,有临时之意,意谓随时可以罢去。又在州郡设通判,作为副职,与权知军、州事共同处理政事;设转运使为路级财政长官,兼具监察官的身份。这些措施的实质是

A. 对地方行政加以监察

B. 剥夺节度使的行政权

C. 将地方财政权收归中央

D. 防止了分裂割据,加强中央集权

24、

分封制也称分封制度或封建制,即狭义的“封建”,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给宗族姻亲、功臣子弟、前朝遗民分封领地和相当的治权。分封一词的“分”字,是说受封的诸侯是由中央王朝分出去的。“封建”一词的“建”,是说由王室派出的受封者所建立的是国家。这说明西周分封制

A. 主张建立若干独立的诸侯国家

B. 否认诸侯国对周王的隶属关系

C. 肯定诸侯国是周王室的臣属地

D. 使诸侯国彻底独立于周王室

25、

《春秋公羊传》记载:“立适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这是嫡长子继承制度的基本原则。这个原则体现

A. 才能是宗法观念的核心

B. 长幼有序是宗法观念的核心

C. 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的核心

D. 品德是宗法观念的核心

二、非选择题(共3题,共15分)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的剧烈厮杀后,昔日称雄于世界的欧洲列强均已降为二等国、三等国,它们面对的是一个疲弱不堪、支离破碎的欧洲。在东方,来自苏联和东欧联盟的威胁加重;在西方,来自美国的经济渗透和控制不断加强。欧洲政治家们清醒地认识到,如此下去,欧洲将不再是欧洲人的欧洲。

材料二如果我们欧洲人不想在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上走下玻路的话……欧洲的联合是绝对必要的。没有政治上的一致,欧洲各国人民将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必须在联合起来的欧洲建立一个第三种力量。这种力量虽然远不如这两个国家那样强大,但是它们在经济上和政治上都是如此有力,一旦潜在的分歧发展成为严重的紧张局势,在面临这种威胁时,为了和平,它可以在天平中投下举足轻重的砝码。

―联邦德国总理阿登纳

材料三1967年,三个机构合并,统称为欧洲共同体。欧洲共同体的主要目标是争取成员国之间逐步实现商品、人员、劳务和资本的自由交流,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发展。

1991年底,欧共体12国在荷兰的马斯特里赫特举行的首脑会议上通过了《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决定在12国范围内实现经济货币联盟和政治联盟,即建立“欧洲联盟”。

(1)根据材料一、二,分析促成欧洲走向联合的原因。

(2)材料三反映了欧洲一体化进程的什么特征?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洲的联合产生了什么影响?

27、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负责审议并决定一切国家大事。所有合法公民均有参与权、发言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所有公职人员从30岁以上的公民中选举产生,各机构内部实行集体负责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通过抽签从数个部落中各选数十人组成的,每数十人为一组,轮流执政,处理一些日常事务。”

―整理自雅典相关改革

材料二“私有对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除非由于合法认定的公共需要的明显要求,并且在事先公平补偿的条件下,任何人的财产不能被剥夺。”死者的遗产按其遗嘱进行处理・・・・・一家之主有权将他的遗产遗留给任何他所喜爱的人。

―《罗马法》

(1)根据材料一指出,雅典公民所能享受到的权利。并结合所学知识,对雅典民主制度进行评价。

(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雅典民主政治和罗马法对后世的影响。

2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对现有其他政党,应采取独立的、攻击的政策,・・…我们应始终站在完全独立的立场上,只能维护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其他党派建立任何关系。

——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决议(1921年7月)

中国现有的党,只有国民党比较是一个国民革命的党“工人阶级尚未强大起来,自然不能发生一个强大的共产党―一个大群众的党,以应目前革命之需要.因此,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议决中国共产党须与中国国民党合作,共产党党员应加入国民党。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曾感此必要,遵行此决议。

―《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决议案X1923年6月)

材料二国共两党于1935年至1936年就进行了接触,但蒋介石的反共决心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在“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共思想下继续对共产党的军队进行围剿。直到1936年12月的西安事变后,蒋介石才于1937年逐浙接受了共产党的和平主张,停止了两党十年来的长期内战,最终实现了第二次国共合作。

材料三美国希望一个能维护美国利益,不挑衅祖国大陆但维持两岸关系适度紧张的政党在岛内执政。一般来讲,相对于有某种大陆情怀的国民党而言,民进党更符合美国的期待。进党不仅与美国有着深远的渊源,而且主张向美日靠拢并结合美日力量来杭衡大陆,这与美国的全球战略及其对华政策是相吻合的。

―《新形势下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共政策转变的原因。

(2)材料二中蒋介石对中共的态度有何变化?根据材料三,分析美国对中国海峡两岸实现统一的态度。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国共关系的因素。

安徽省滁州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高中历史考试
一、选择题(共25题,共125分)

1、

1990年美国记者迈克尔・梅尔“站在那片变革的土地上目睹了卷在历史洪流中的细微变化,将……这一重大改变中人的命运、国家命运的改变以及对美国影响更为长远的改变收录于《改变世界的一年》。”据此判断,这里的“改变”指

A. 两极格局终结

B. 苏联国家解体

C. 德国走向分裂

D. 东欧社会剧变

【考点】
【答案】

D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极格局终结是对以苏联国家解体为标志的,发生在1991年,据此可排除AB两项;德国走向分裂是在1949年,故可排除C;依据材料中的“1990年”、“国家命运的改变”可知,这里的“改变”指东欧剧变,故选D。

2、

随着日本于20世纪70年代成为世界第三经济大国,日本逐步将过去的“对美一边倒”的“被动外交”转变为追求国家战略目标的“自主外交”。这实质上反映了

A. 两极格局已开始逐步瓦解

B. 美国资本主义霸主地位受到冲击

C. 美日同盟关系的日益松动

D. 日本谋求政治军事大国地位

【考点】
【答案】

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和日本都是资本主义国家,属于资本主义阵营,所以材料没有涉及两极格局,故可排除A;依据材料意思可知,日本放弃了“对美一边倒”的政策,而追求国家战略目标的“自主外交”,说明了随着日本经济实力的增强,要求摆脱美国对日本的束缚,这就冲击了美国的霸主地位,故选B;美日同盟关系主要体现在军事上,所以C项说法是错误的,故可排除;日本谋求政治军事大国地位是20世纪80年代,这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故可排除D。

3、

“今日世界的所有国家都面临着对两种不同生活方式的选择,一种是以大多数人的意志为基础的自由制度,另一种是以强加于大多数人的意志为基础的极权政体,而美国政策必须支持那些自由国家人民抵抗武装的少数人。”材料表明

A. 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已经形成

B. 美国要对社会主义制度进行战略遏制

C. 美国要对苏联进行军事打击

D. 美苏为首的军事政治集团开始对抗

【考点】
【答案】

B

【解析】

对材料进行分析后可知,材料只表明了美国对“极权政体”的一种态度以及将要采取的政策,这些并不能说明当时国际就已形成新的政治格局,故可排除A;依据材料中的“而美国政策必须支持那些自由国家人民抵抗武装的少数人”这一信息,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要对社会主义制度进行战略遏制,故选B;二战后,美国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的是冷战,所以,“美国要对苏联进行军事打击”是不符合美国政策的,故可排除C;材料只涉及美国的态度和政策,没有提及苏联,故可排除D。

4、

1917年3月15日,尼古拉二世宣布退位,把王朝交给了弟弟。沙皇没有搞清楚,民众的抗议不是仅仅对着他一个沙皇的,而是对整个罗曼诺夫王朝的不满,对整个专制制度不满。第二天,尼古拉二世的弟弟刚刚当上沙皇不到24小时就被愤怒的民众逼下王位。这反映了当时

A. 俄国已经出现两个政权

B. 无产阶级已经掌握政权

C. 追求民主成为俄国潮流

D. 暴力革命席卷全俄罗斯

【考点】
【答案】

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俄国出现两个政权并立的局面是在二月革命后,材料所体现的时间是革命中,故可排除A;依据材料的内容,我们无法看到“无产阶级已经掌握政权”的情况,故可排除B;依据材料中的“民众的抗议不是仅仅对着他一个沙皇的,而是对整个罗曼诺夫王朝的不满,对整个专制制度不满”这些信息可知,反对专制,追求民主已经成为俄国的潮流,故选C;材料没有体现“革命席卷全俄罗斯”的情况,故可排除D。

5、

《英国工人阶级的状况》中说:“富裕市民的‘占有阶级’,即‘资产阶级’,和依赖工资的工人的‘劳动阶级’,即‘无产阶级’,这两个阶级之间不可避免地要发生斗争和战争。和平解决问题已经为时过迟。”可见,当时形势的发展说明

A. 社会主义革命高潮已经到来

B. 西方代议制民主已然走向没落

C. 建立工农联盟成为必然趋势

D. 武装斗争成为无产阶级必然选择

【考点】
【答案】

D

【解析】

依据材料中的“这两个阶级之间不可避免地要发生斗争和战争”、“和平解决问题已经为时过迟”这些信息可知,进行研究武装斗争已经不可避免了,故选D;依据材料中的“和依赖工资的工人的‘劳动阶级’,即‘无产阶级’”可知,材料反映了工业革命时期的阶级矛盾问题,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工业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高潮还没有到来,故排除B;材料中没有涉及到“工农联盟”的问题,故可排除C。

6、

根据宪法,普鲁士有能力否决不利于它的议案,其他中小邦也可以联合起来以多数票制约普鲁士。甚至只要巴伐利亚、萨克森和符滕堡三个邦联合起来就可以否决对其不利的议案。这反映了德意志帝国

A. 组织形式具有一定的民主性

B. 各邦具有很强的独立性

C. 体现普鲁士的专制主义传统

D. 继续呈现分裂割据的局面

【考点】
【答案】

A

【解析】

依据材料的意思可知,普鲁士与其他中小邦形成了一定的权利制约,这说明了德意志帝国组织形式具有一定的民主性,故选A;材料体现了普鲁士与其他中小邦形成了一定的权利制约,没有体现出各邦具有很强的独立性,故可排除B;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普鲁士的专制主义传统,故可排除C;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颁布时,德国已经实现了统一,所以D的说法是错误的,故可排除。

7、

1877年法国总统麦克马洪迫使亲共和的内阁辞职,并解散众议院。但共和派在重选中获胜,麦克马洪不得不承认:“不能将行使解散众议院之权树立为治国的体制”。该事件

A. 导致君主派退出历史舞台

B. 标志着共和政体的确立

C. 说明共和政体得到了巩固

D. 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

【考点】
【答案】

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颁布,就意味着君主派逐步退出历史舞台,故排除A;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颁布,从法律上正式确立了共和政体,据此可排除B;依据材料中的“共和派在重选中获胜麦克马洪不得不承认”等信息可知,共和政体得到了巩固,故选C;1875年颁布的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没有体现出三权分立的原则,故可排除D。

8、

在下列有关美国的国家事务中,总统无权决断的是

A. 宣布某法律不合宪法

B. 强制执行联邦法律

C. 宣布对外战争和缔约

D. 提名任命联邦法官

【考点】
【答案】

A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最高法院掌握司法权,对法律拥有最高的司法解释权,所以A项是最高法院的职权,故选A;BCD三项都是总统的职权,但不符合题目要求,故可排除。

9、

"《十二铜表法》保留了许多原始的陈规陋习,如同态复仇、巫术惩罚,对债务人的残酷处置,禁止平民与贵族通婚等”。这说明

A. 贵族依然可以任意解释法律

B. 此法根本上保护贵族的利益

C. 此法制定体现了平民的胜利

D. 此法看不出任何进步的意义

【考点】
【答案】

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十二铜表法》颁布后,贵族对法律的随意解释受到了限制,故可排除A;《十二铜表法》保留了许多原始的陈规陋习,这从根本上体现了《十二铜表法》的阶级性,也从根本上体现了保护贵族的利益,故选B;《十二铜表法》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平民的利益,但仅依据材料无法得出这一结论,故可排除C;《十二铜表法》的颁布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所以D说法明显错误,故可排除D。

10、

在梭伦改革后的百余年间,雅典始终遵循着他开辟的这条道路,继续进行一些民主改革。这说明梭伦改革

A. 为民主政体奠定了社会基础

B. 最终在雅典确立了民主制

C. 为君主制走向贵族制做了准备

D. 完善了雅典民主的基本形式

【考点】
【答案】

A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6世纪初,梭伦改革为雅典的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也深刻影响了后来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故本题选A;在雅典确立了民主制的克利斯提尼改革,故可排除B;从梭伦改革始,雅典的政治就开始走向民主,而不是走向贵族制,故排除C;完善了雅典民主的基本形式应是伯利克里改革,故可排除D。

11、

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的大会上,国家主席习近平指出:“两岸同胞是血脉相连的骨肉兄弟。两岸是割舍不断的命运共同体。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维护两岸和平、促进共同发展、造福两岸同胞的正确道路。”从现实看,“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关键在于

A. 进一步加强经济合作

B. 践行“一国两制”构想

C. 尽早实现直接“三通”

D.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考点】
【答案】

D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关键,故选D。加强经济合作也要以坚持一个中国为政治基础,所以A项并非“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关键,故排除A;两岸目前还没有实现统一,还不能践行“一国两制”构想,故排除B;两岸“三通”已2008年实现,而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是2016年召开的,故排除C。

12、

1964年,中国政府和社团与部分国家政府和社团签订的条约和协定的数量如下:同社会主义国家签订了71个,同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包括未建交的)签订了16个。这反映出当时

A. 中国外交的重点是社会主义国家

B. 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破产

C. 新中国在联合国内的地位提升

D. 和平已经取代了战争威胁

【考点】
【答案】

A

【解析】

依据材料中的“同社会主义国家签订了71个,同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包括未建交的)签订了16个”这一数据对比信息可知,当时中国外交的重点是社会主义国家,故选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标志着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破产,故可排除B;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地位是在1971年,所以C项所体现的时间与材料所体现的时间不符合,故可排除C;在上个世纪60年代,由于处于冷战时期,世界处于核战的威胁之下,所以D项的说法违背了史实,故可排除。

13、

那个时期,大批红小兵走上街头,高呼“革命无罪,造反有理”,相当一部分人凭借“根正苗红”而被推荐到各个大学。这一局而

A. 导致新时期对“文革”全盘否定

B. 促进了革命青年的成长

C. 使社会主义建设缺乏必要的人才

D. 推动了教育的迅速发展

【考点】
【答案】

C

【解析】

对材料进行分析后可知,材料没有涉及到对“文革”的评价问题,所以仅依据材料无法得出A项这一结论,故可排除A;B项的说法明显错误,可直接排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上个世纪70年代,高等院校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导致了我国大学教育水平严重下降,使社会主义建设缺乏必要的人才,故选C;D项的说法明显违背史实,故可排除。

14、

“它既不同于西方国家的两党或多党竞争制,也有别于有的国家实行的一党制。这一制度在中国长期的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是适合中国国情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材料反映的是中国的

A. 抗战期间的党派合作

B. 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

C.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 民主政治建设的开始

【考点】
【答案】

B

【解析】

依据材料中的“它既不同于西方国家的两党或多党竞争制,也有别于有的国家实行的一党制”这些信息可知,这一政治制度是与政党有关的,在四选项中涉及到政党的只有B,故选B;依据材料中的“这一制度在中国长期的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可知AD所体现的时间与材料中的时间都是符合的,故可排除AD;材料中没有涉及到民族问题,故排除C。

15、

“旌旗南指大江边,不尽洪流涌上天。直下金陵澄六合,万方争颂换人间。”陈毅元帅描写的历史事件应该是

A. 关门打狗,东北全境解放

B. 百万雄师过大江

C. 民众支前,淮海战役胜利

D. 千里挺进大别山

【考点】
【答案】

B

【解析】

依据材料中的“直下金陵”可知,这首诗反映的是渡江战役解放南京这一历史事件,故选B;A项所反映的是辽沈战役,与材料中的地点信息不对应,故可排除;C项所反映的是淮海战役,与材料中的地点信息不对应,故可排除;千里挺进大别山这一事件也与材料中的地点信息不对应,故可排除D。

16、

1942年5月,日军切断了滇缅公路,中美被迫共同开辟“驼峰航线”,这是世界战争空运史上持续时问最长、条件最艰苦、付出代价最大的一次悲壮的空运,继续为中国提供战略物资。一材料说明

A. 美国充分发扬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

B. 中国抗战主要是依靠外国援助

C. "驼峰航线”适宜做中外联络通道

D. 中国抗战得到了同盟国的支援

【考点】
【答案】

D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国际主义精神是马克思主义的一部分,所以,美国的行动不可能体现马克思主义的精神,故可排除A;中国抗日战争中接受了许多国家的帮助,但这不是中国抗战的主要依靠,主要依靠是中华民族的团结一致,故排除B;依据材料中的“条件最艰苦”这一信息可知,"驼峰航线”未必适宜做中外联络通道,故可排除C;依据材料中的“中美被迫共同开辟‘驼峰航线’”可知,中国抗战得到了同盟国的支援,故选D。

17、

孙中山坦率地承认:“倘近数日内,无足够之资金以解燃眉之急……虽经种种筹划,而时光荏苒,交涉迄无结果……于军队解散、革命政府崩溃之前,作为最后之手段,唯有与袁世凯缔结和议,以防天下大乱。”这说明孙中山让位给袁世凯的主要目的是

A. 维护既得革命成果

B. 实现和平建国

C. 顺利通过《临时约法》

D. 缓解财政困难

【考点】
【答案】

A

【解析】

材料反映了当时革命政府由于严重的财政危机,不得不与袁世凯议和,不然就会因为财政危机而导致“军队解散、革命政府崩溃”,这就说明了孙中山让位给袁世凯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维护既得革命成果,故选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孙中山让位给袁世凯之前,中华民国已经建立,而是用的暴力革命的手段,故可排除B;颁布实施《临时约法》的目的是为限制袁世凯,维护革命果实,所以,颁布实施《临时约法》是孙中山维护既得革命成果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故可排除C;缓解财政困难也是孙中山维护既得革命成果的手段,故可排除D。

18、

1898年,一位法国商人来到中国。此时,他可能

①按中美协定税率交纳商货的关税

②到外务部办理相关手续

③在各国“势力范围”内自由贸易

④参观英人在重庆开设的工厂

A. ①③

B. ①②

C. ②③

D. ①④

【考点】
【答案】

D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中规定关税协定,美国依据片面最惠国待遇也可以获得这项权利,所以①是正确的; ②是1900年《辛丑条约》的内容,与题中的时间不符,故可排除;③是1899年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的内容,与题中的时间不符,故可排除;④是1895年《马关条约》的内容,所以④的说法是正确的。故选D。

19、

有人认为,巨大的灾难总是以历史进步作为补偿,甲午战争加速了中国近代化进程。下列不能支持这一观点的史实是

A. 甲午战争促进中华民族的觉醒

B. 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

C. 促使了维新思想的广泛传播

D. 清政府开始与外国侵略者勾结

【考点】
【答案】

D

【解析】

材料中的观点是甲午战争在客观上也产生了一定的积极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BC三都是在甲午战争失败后出现的有利于中国近代化发展的因素,这些是能够支持材料中的观点,但不符合题目的要求,故可排除;清政府开始与外国侵略者勾结,这是不利中国近代化的,而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就已出现,所以D的说法不能支持材料中的观点,故选D。

20、

某事件被称作以反满的汉民族主义为主要号召的“传统民变的特殊标本.中西碰撞的旁生枝节”,该事件

A. 倡导“申民权,设议院,行君主立宪”

B. 提出中国最早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C. 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迷梦

D. 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主张

【考点】
【答案】

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再依据材料中的“反满”、“传统民变”、“中西碰撞”可知,这一事件是具有反对满清统治的农民起义,同时又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据此可知该事件是太平天国运动,故选B;A项是维新变法运动的主张,故可排除;太平天国运动并没有粉碎列强瓜分中国的迷梦,故可排除C;D项是孙中山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提出的,这不是传统民变,故可排除。

21、

"我们反思这场战争,不是计较一场军事战争的胜负.它不仅是一个军事问题,而且是一个思想问题。中国文明,经历内部的改良与革命,以及外来的侵略和支援,从清朝的封闭和黑暗的中世纪文化,向全面开放和多样化的近代文明转型口”“这场战争”

A. 促进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萌发

B. 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C. 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了

D. 使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的走狗

【考点】
【答案】

A

【解析】

依据材料中的“从清朝的封闭和黑暗的中世纪文化,向全面开放和多样化的近代文明转型口”这一信息可知,这场战争是中国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开端,所以这场战争是鸦片战争,故选A;B项是甲午战争的影响,故可排除;C项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故可排除;D项是八国联军侵华的影响,故可排除。

22、

军机处是清朝官署名,也称“军机房”、“总理处”,是清朝中后期的中枢机关,经历了180余年。下列关于军机处的表述有误的是

A. 进一步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B. 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达到了顶峰

C. 主要职责是“跪受笔录,然后传达”

D. 拥有决策权,可以决定国家政务

【考点】
【答案】

D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军机大臣每日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据此可知,D的说法是错误的,故选D。ABC三项的说法都是正确的,但不符合题目要求,故可排除。

23、

北宋派文臣以朝臣身份出守州郡,官名为“权知军、州事”。“权”,有临时之意,意谓随时可以罢去。又在州郡设通判,作为副职,与权知军、州事共同处理政事;设转运使为路级财政长官,兼具监察官的身份。这些措施的实质是

A. 对地方行政加以监察

B. 剥夺节度使的行政权

C. 将地方财政权收归中央

D. 防止了分裂割据,加强中央集权

【考点】
【答案】

D

【解析】

依据材料内容可知,材料不仅讲到了北宋加强对行政进行监察,还涉及到军事和财政,所以A是对材料片面的解读,故可排除;材料中没有涉及到节度使,故可排除B;将地方财政权收归中央是加强中央集权的具体措施,不是问题的实质,故排除C;材料描述了北宋时对地方行政、军事和财政的监察与强化管理,其实质用意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故选D。

24、

分封制也称分封制度或封建制,即狭义的“封建”,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给宗族姻亲、功臣子弟、前朝遗民分封领地和相当的治权。分封一词的“分”字,是说受封的诸侯是由中央王朝分出去的。“封建”一词的“建”,是说由王室派出的受封者所建立的是国家。这说明西周分封制

A. 主张建立若干独立的诸侯国家

B. 否认诸侯国对周王的隶属关系

C. 肯定诸侯国是周王室的臣属地

D. 使诸侯国彻底独立于周王室

【考点】
【答案】

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诸侯国并非独立的国家,而是对中央政尽一定政治义务的地方统治机构,据此可排除AD;诸侯国是周朝中央在地方设置的统治机构,隶属于周王,所以B的说法违背了史实,故可排除;依据材料可知,诸侯国是由中央派出或分封,这就肯定诸侯国是周王室的臣属地,故选C。

25、

《春秋公羊传》记载:“立适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这是嫡长子继承制度的基本原则。这个原则体现

A. 才能是宗法观念的核心

B. 长幼有序是宗法观念的核心

C. 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的核心

D. 品德是宗法观念的核心

【考点】
【答案】

C

【解析】

依据材料可知,嫡长子继承制度并不是突出强调才能,所以A的说法与材料意思不符,故可排除;长幼有序也不是材料所要强调的意思,故可排除B;“立适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强调了嫡长子是继承制度的标准,这就说明了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的核心,故选C;材料没有强调品德,故可排除D。

二、非选择题(共3题,共15分)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的剧烈厮杀后,昔日称雄于世界的欧洲列强均已降为二等国、三等国,它们面对的是一个疲弱不堪、支离破碎的欧洲。在东方,来自苏联和东欧联盟的威胁加重;在西方,来自美国的经济渗透和控制不断加强。欧洲政治家们清醒地认识到,如此下去,欧洲将不再是欧洲人的欧洲。

材料二如果我们欧洲人不想在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上走下玻路的话……欧洲的联合是绝对必要的。没有政治上的一致,欧洲各国人民将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必须在联合起来的欧洲建立一个第三种力量。这种力量虽然远不如这两个国家那样强大,但是它们在经济上和政治上都是如此有力,一旦潜在的分歧发展成为严重的紧张局势,在面临这种威胁时,为了和平,它可以在天平中投下举足轻重的砝码。

―联邦德国总理阿登纳

材料三1967年,三个机构合并,统称为欧洲共同体。欧洲共同体的主要目标是争取成员国之间逐步实现商品、人员、劳务和资本的自由交流,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发展。

1991年底,欧共体12国在荷兰的马斯特里赫特举行的首脑会议上通过了《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决定在12国范围内实现经济货币联盟和政治联盟,即建立“欧洲联盟”。

(1)根据材料一、二,分析促成欧洲走向联合的原因。

(2)材料三反映了欧洲一体化进程的什么特征?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洲的联合产生了什么影响?

【考点】
【答案】

(1)原因:二战后,西欧各国的国际地位普遍下降,需发展欧洲经济,提高自身地位;受到来自苏联和美国的威胁与控制.

(2)特征:由经济联合发展到经济政治联合,合作程度逐步加深。

(3)影响;提高了欧洲在世界上的地位;冲击了两极格局,使世界呈现多极化趋势:对于世界其他地区的联合也起到了一定的示范作用。

【解析】

(1)本小题主要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原因:依据“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的剧烈厮杀后,昔日称雄于世界的欧洲列强均已降为二等国、三等国,它们面对的是一个疲弱不堪、支离破碎的欧洲,如果我们欧洲人不想在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上走下玻路的话……欧洲的联合是绝对必要的”可概括出“二战后,西欧各国的国际地位普遍下降,需发展欧洲经济,提高自身地位”;依据“在东方,来自苏联和东欧联盟的威胁加重;在西方,来自美国的经济渗透和控制不断加强”可概括出“受到来自苏联和美国的威胁与控制”。

(2)本小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准确描述和阐释历史事物的能力。对材料三进行分析后可知,欧洲的联合由1967年的欧洲共同体发展到上个世纪90年代欧洲联盟,合作由经济领域发展到经济政治领域,程度逐步加深,所以其特是由经济联合发展到经济政治联合,合作程度逐步加深。

(3)本小题主要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欧洲的联合既提高了自身的国际地位,也冲击了两极格局,使世界呈现多极化趋势,同时也对于世界其他地区的联合也起到了一定的示范作用。

27、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负责审议并决定一切国家大事。所有合法公民均有参与权、发言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所有公职人员从30岁以上的公民中选举产生,各机构内部实行集体负责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通过抽签从数个部落中各选数十人组成的,每数十人为一组,轮流执政,处理一些日常事务。”

―整理自雅典相关改革

材料二“私有对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除非由于合法认定的公共需要的明显要求,并且在事先公平补偿的条件下,任何人的财产不能被剥夺。”死者的遗产按其遗嘱进行处理・・・・・一家之主有权将他的遗产遗留给任何他所喜爱的人。

―《罗马法》

(1)根据材料一指出,雅典公民所能享受到的权利。并结合所学知识,对雅典民主制度进行评价。

(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雅典民主政治和罗马法对后世的影响。

【考点】
【答案】

(1)权利:参加公民大会;享有参与权、发言权、选举权和被达举权等权利;30岁以上的公民还可以担任公职:通过抽签轮流执政。

评价;公民享有较广泛的民主权利;其民主原则有预防独裁统治的作用;直接民主存在导致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的弊端;民主具有狭隘性。

(2)影响:雅典民主政治为近现代西方的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罗马法尊重个人意愿,承认私有财产不可侵犯,提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些为后来的资产阶级所弘扬。

【解析】

(1)本小题主要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权利:依据“所有合法公民均有参与权、发言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可概括出“参加公民大会;享有参与权、发言权、选举权和被达举权等权利”;依据“所有公职人员从30岁以上的公民中选举产生”可概括出“30岁以上的公民还可以担任公职”;依据“通过抽签从数个部落中各选数十人组成的,每数十人为一组,轮流执政,处理一些日常事务”可概括出“通过抽签轮流执政”。评价: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积极和局限两个方面对雅典的民主进行评价。积极性体现在公民享有较广泛的民主权利、其民主原则有预防独裁统治的作用;局限性体现在直接民主存在导致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的弊端、民主具有狭隘性。

(2)本小题主要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影响:依据教材知识可知,雅典民主政治为近现代西方的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依据材料二可概括出罗马法“尊重个人意愿,承认私有财产不可侵犯,提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再结合教材知识可概括出,这些为后来的资产阶级所弘扬。

2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对现有其他政党,应采取独立的、攻击的政策,・・…我们应始终站在完全独立的立场上,只能维护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其他党派建立任何关系。

——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决议(1921年7月)

中国现有的党,只有国民党比较是一个国民革命的党“工人阶级尚未强大起来,自然不能发生一个强大的共产党―一个大群众的党,以应目前革命之需要.因此,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议决中国共产党须与中国国民党合作,共产党党员应加入国民党。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曾感此必要,遵行此决议。

―《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决议案X1923年6月)

材料二国共两党于1935年至1936年就进行了接触,但蒋介石的反共决心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在“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共思想下继续对共产党的军队进行围剿。直到1936年12月的西安事变后,蒋介石才于1937年逐浙接受了共产党的和平主张,停止了两党十年来的长期内战,最终实现了第二次国共合作。

材料三美国希望一个能维护美国利益,不挑衅祖国大陆但维持两岸关系适度紧张的政党在岛内执政。一般来讲,相对于有某种大陆情怀的国民党而言,民进党更符合美国的期待。进党不仅与美国有着深远的渊源,而且主张向美日靠拢并结合美日力量来杭衡大陆,这与美国的全球战略及其对华政策是相吻合的。

―《新形势下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共政策转变的原因。

(2)材料二中蒋介石对中共的态度有何变化?根据材料三,分析美国对中国海峡两岸实现统一的态度。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国共关系的因素。

【考点】
【答案】

(1)原因:工人阶级尚未强大;共产党在开展工人运动中,认识到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国民党具有革命性;共产国际的相关指示。

(2)变化:由继续“围剿”红军到联共抗日。

态度:两岸关系维持现状,既不主张两岸彻底分裂.更不希望两岸关系改善甚至实现统一。

(3)影响囚素: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国共双方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国际环境的影响。

【解析】

(1)本小题主要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通过对材料进行分析可知,1921年时,中共主张不与其他政党发生关,到1923年与国民党进行合作。其原因可依据材料概括得出。依据“工人阶级尚未强大起来”可概括出“工人阶级尚未强大”;依据“只有国民党比较是一个国民革命的党”可概括出“国民党具有革命性”;依据“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议决中国共产党须与中国国民党合作,共产党党员应加入国民党”可概括出“共产国际的相关指示”。再结合所学知识可归纳出共产党在开展工人运动中,认识到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

(2)本小题主要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变化:对材料进行分析后可看到蒋介石对中共的态度由继续“围剿”红军到联共抗日。态度:依据“美国希望一个能维护美国利益,不挑衅祖国大陆但维持两岸关系适度紧张的政党在岛内执政”可概括出美国的态度是“两岸关系维持现状,既不主张两岸彻底分裂.更不希望两岸关系改善甚至实现统一”。

(3)本小题主要考查了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和准确描述、阐释历史事物的能力。影响因素:对三则材料进行分析后可知,国共关系在各个时期时而合作,时而分裂;时而缓和,时而紧张,主要是受到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国共双方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国际环境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