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大附中上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高中历史考试
考试时间: 分钟 满分: 14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共25题,共125分)

1、

下面文艺作品中,与市民阶层的产生无关的是

A. 《子虚赋》

B. 《雨霖铃》

C. 《窦娥冤》

D. 《红楼梦》

2、

以下关于中国古代文化的表述,正确的是

A. 甲骨文是“字母文字”,具有记事功能

B. 北宋《清明上河图》追求“得意忘形”

C. 王羲之的行书作品兼具审美与实用价值

D. 京剧是宋元时期流行的主要艺术形式

3、

读下图,以下关于从秦朝到清朝都城和畿辅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1

A. 手工业和商业发达是建都的原因

B. 缺乏防范敌人进攻的天然屏障

C. 水利工程是都城经济的重要支撑

D. 地理位置偏僻不利于控制中原

4、

以下经济现象,出现最早的是

A. “庶人食力,工商食官。”

B. “乃作翻车,令童儿转之,而灌水自覆。”

C. “街南桑家瓦子……瓦中多有……饮食、剃剪、纸画、令曲之类。”

D. “时商贾至京师……以轻装趋四方,合券乃取之,号‘飞钱’。”

5、

乾隆25年,为禁止官民私自出海,向中国商人发放海外渡航证明书,并规定由特许“公行”统一管理对外贸易一切事务。这主要是为了

A. 保护中国商人经济安全

B. 扩大海外贸易

C. 严格限制中外贸易往来

D. 打击海上走私活动

6、

清朝前期,中国出现了人口迅猛增长的现象。对下表解读正确的是

年代

人口(亿)

耕地(亿亩)

人均耕地(亩/人)

1650年

1-1.5

6

6-4

1750年

2-2.5

9

4.5-3.6

1850年

4.1

12.1

2.95

①重农政策促进耕地增长

②康乾盛世为人口增长创造了条件

③当时中国人地矛盾突出

④战败割地造成了人均耕地的减少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7、

“上联:溯姚江一派,斯为正印;下联:集心学大成,共仰宗师。”此对联评价的是

A. 董仲舒

B. 朱熹

C. 王阳明

D. 顾炎武

8、

明代私家藏书目录突破以往范围,收录了官修藏书目录中较少涉及的小说曲艺类典籍。由此可知

A. 小说戏曲适应各阶层欣赏要求

B. 官修编目冲破了传统思想的影响

C. 小说戏曲的价值受到部分肯定

D. 官修藏书目录全面反映社会需求

9、

元朝王桢的《农书》被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农书之一,书中最有特色也最有价值的是占全书4/5的《农器图谱》部分,收录农业和手工业工具100多种,绘图306幅。下列各项中反映元朝新技术成就的是

1

A. 水排   B. 曲辕犁   C. 筒车   D. 木棉纺车

10、

观察下图,下列选项中不符合本时期的史实是

1

A. 泉州被誉为世界第一大港

B. 地方实行行省制

C. 赵孟頫的行书备受世人喜爱

D. 古代经济重心没有完全南移

11、

西方学者称中国古代某学说为“Neo-Confucianism”,这是一种融儒家、佛教和道教等诸因素于一体的哲学,提供了一套维护儒家伦理秩序的形而上学体系。该“学说”是指

A. 孔孟儒学   B. 董仲舒的新儒学

C. 程朱理学   D. 明末清初的儒学

12、

据《东京梦华录》等记载,宋代都城多见“当街列床凳,堆垛冰雪”,出售凉食和专向客商出租铺席宅舍等现象。这反映了

A. 生活习俗改变

B. 城市商业功能增强

C. 宫府鼓励经商

D. 经商方式不受限制

13、

费正清在其著作《中国:传统与变革》中提出了这样的一个观点:宋朝经济的大发展,特别是商业方面的发展,或许可以恰当地称之为中国的“商业革命”。下列史实能作为其论据的是

①城市商业活动从封闭的“市”中解放出来

②贵金属白银成为主要的流通货币

③柜坊,飞钱开始出现

④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的出现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14、

下表为唐江南九州户数表(单位:户),由此可知

州名

苏州

鄂州

洪州

饶州

吉州

衡州

邵州

泉州

汉州

开元户数

68093

19190

55404

14062

34381

13513

12330

30754

477

元和户数

100808

38618

91129

46116

41025

18047

18000

35571

889

A. 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

B. 江南经济进一步开发

C. 北方人口大量锐减

D. 江南农业比工商业发达

15、

唐太宗晚年曾自我评价:“济育苍生,其益多;平定寰宇,其功大;益多损少,人不怨。”唐太宗的主要功绩有

①重用人才,善于纳谏

②文德治国,完善科举

③不夺农时,轻徭薄赋

④崇尚佛教,敕封活佛

A. ①②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16、

以下关于秦汉时期所取得的科学技术成就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西汉的“蔡侯纸”便于书写,是书写材料的革命

B. 西汉的《氾胜之书》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农业著作

C. 东汉张仲景的《黄帝内经》创造性地提出了辩证施治的方法

D. 中国古代以计算为中心的数学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17、

“公元9年,西汉人口达到6000万,帝国粮仓囤积的粮食已经多得吃不完了”。下列史实与上述观象无关的是

A. 政府在黄河流域大力营建灌溉渠系

B. 耦犁、代田法等先进耕作方式的推广

C. 先进的播种工具耧车的使用

D. 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推行均田制

18、

汉武帝时期,大一统局面形成,主要表现在

①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威胁

②中枢机构内外相制,加强君权

③独尊儒术,加强了思想控制

④广设羁縻州府,管辖民族地区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19、

下图是中国某一时期的政治形势图,该时期应是

1

A. 战国晚期

B. 西汉初期

C. 西汉晚期

D. 东汉初期

20、

先秦时期,科技文化成就斐然,下列各项不属于这个时期的是

A. 留下了世界上最早的哈雷彗星记录

B. 编出了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星表

C. 书法艺术由自发开始进入自觉阶段

D. 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

21、

柏杨称商鞅变法是在黄金大时代的一次惊心动魄的大魔术。这次变法使秦国

A. 出现迁徙与择业的相对宽松环境

B. 私人工商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C. 士人阶层冲破束缚出现思想争鸣

D. 创建新权力结构实现富国强兵

22、

某古代水利工程“旱时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后来三国时蜀相诸葛亮“征丁十二百人护之”,据此判断,这项水利工程是

A. 都江堰

B. 郑国渠

C. 灵渠

D. 芍陂

23、

战国时一位思想家认为:挺直的木材,不需要矫直,因为它的本性挺直;弯曲的木材,必定需要蒸烤、矫揉,才能挺直。一般人的本性恶劣,必定需要圣人的礼义教化,才能归于善良。这位思想家是

A. 孟子   B. 韩非子   C. 荀子   D. 庄子

24、

“士”原是西周贵族的一个等级,到春秋战国时期该阶层发生了很大变化。士阶层的崛起从本质上反映了

A. 养士之风盛行

B.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C. 宗法制,分封制的瓦解

D. 私学的兴起

25、

春秋战国时期是重大的社会转型期,这一时期的变化有

①从土地国有到土地私有

②从石器锄耕到铁犁牛耕

③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

④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A. ①②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共3题,共15分)

26、

1602年,明末思想家李贽在狱中自尽身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人之是非,初无定质……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李贽《藏书》

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也。若失却童真,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故谓人有男女则可,谓见(见:见识)有男女;岂可乎?谓见有长短则可,谓男子见尽长,女子见尽短,又岂可乎?

——李贽《焚书》

(1)据材料概括李贽的基本主张,指出这些主张产生的时代背景。

(2)有学者认为,李贽的著作尽管在当时影响很大,但并没能在历史上开拓出一条新路。结合明清之际中国社会的实际状况,从政治、经济和思想三方面予以说明。

27、

城市、城镇的发展,反映出社会的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洛阳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城市,西晋后一度衰落,北魏统治时期洛阳再次走向兴盛。

1

(1)依据示意图,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指出北魏孝文帝时期洛阳城兴盛的具体表观。运用所学分析此时期洛阳城兴盛的历史意义。

材料二扬州地当冲要,多富商大贾,珠翠珍怪之产……商贾如织。故谚称“扬一益二”,谓天下之盛,扬为一而蜀次之也……张祜诗云:“十里长街市并连,月明桥上看神仙。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唐置盐铁转运使在扬州,判官多至数十人……(唐朝大历)十四年七月,(朝廷)令王公百官及天下长吏,无得与民争利,先于扬州置邸肆贸易者,罢之。

——摘编自《旧唐书》、《唐会要》、(宋)洪迈《容斋随笔》

(2)依据材料二,提炼反映唐代扬州经济状况的信息。结合所学,依据材料,分析唐代扬州经济繁荣的原因。

材料三

2

(3)依据材料三,指出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的发展的特点。概括明万历年间苏州丝织业呈现出的新现象。

28、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国家,在制度建设上体现了高超的政治智慧。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

(1)阅读下图至下图,以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为视角,结合所学,对地图中所蕴含的历史信息进行解读。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材料二

2

(2)判断图3、图4反映的历史时期,归纳这两个时期中央机构设置的共同特点及其作用。

材料三

3

(3)十七世纪中叶至十八世纪中叶,是中国作为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过程的最后阶段,少年即位的康熙在此过程中居功至伟。请结合图片及所学,说明康熙是如何处理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

北京师大附中上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高中历史考试
一、选择题(共25题,共125分)

1、

下面文艺作品中,与市民阶层的产生无关的是

A. 《子虚赋》

B. 《雨霖铃》

C. 《窦娥冤》

D. 《红楼梦》

【考点】
【答案】

A

【解析】

《子虚赋》是汉赋的代表作,属于贵族文学,北宋以后,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扩大,导致文学世俗化趋势明显,选择A符合题意。

2、

以下关于中国古代文化的表述,正确的是

A. 甲骨文是“字母文字”,具有记事功能

B. 北宋《清明上河图》追求“得意忘形”

C. 王羲之的行书作品兼具审美与实用价值

D. 京剧是宋元时期流行的主要艺术形式

【考点】
【答案】

C

【解析】

行书兼具草书和楷书的特点,作品兼具审美与实用价值,C正确;甲骨文是象形文字,A错误;《清明上河图》是风俗画,B错误;京剧是清朝时期流行的主要艺术形式,D错误。

3、

读下图,以下关于从秦朝到清朝都城和畿辅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1

A. 手工业和商业发达是建都的原因

B. 缺乏防范敌人进攻的天然屏障

C. 水利工程是都城经济的重要支撑

D. 地理位置偏僻不利于控制中原

【考点】
【答案】

C

【解析】

图片显示黄河、大运河从元明清时期朝都城和畿辅地区的重要纽带,说明水利工程是都城经济的重要支撑,C正确;A不符合图片信息;都城显然不是防范外敌入侵,B错误;地理位置不是主要因素,D错误。

4、

以下经济现象,出现最早的是

A. “庶人食力,工商食官。”

B. “乃作翻车,令童儿转之,而灌水自覆。”

C. “街南桑家瓦子……瓦中多有……饮食、剃剪、纸画、令曲之类。”

D. “时商贾至京师……以轻装趋四方,合券乃取之,号‘飞钱’。”

【考点】
【答案】

A

【解析】

“庶人食力,工商食官。”属于工商食官制度,出现于商周时期,B是三国时期翻车;C出现北宋时期;D是唐朝时期,选择A符合题意。

5、

乾隆25年,为禁止官民私自出海,向中国商人发放海外渡航证明书,并规定由特许“公行”统一管理对外贸易一切事务。这主要是为了

A. 保护中国商人经济安全

B. 扩大海外贸易

C. 严格限制中外贸易往来

D. 打击海上走私活动

【考点】
【答案】

C

【解析】

清时期我国的对外政策是闭关锁国,即严格限制一切对外交往,多次颁布禁海令,对外国采取“非系贡献,概不准贸易”的态度,只允许广州一处海关通商,并规定由政府特许的“公行”,统一管理对外贸易的一切事务。故答案为C。其他不符合题意,排除。

6、

清朝前期,中国出现了人口迅猛增长的现象。对下表解读正确的是

年代

人口(亿)

耕地(亿亩)

人均耕地(亩/人)

1650年

1-1.5

6

6-4

1750年

2-2.5

9

4.5-3.6

1850年

4.1

12.1

2.95

①重农政策促进耕地增长

②康乾盛世为人口增长创造了条件

③当时中国人地矛盾突出

④战败割地造成了人均耕地的减少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考点】
【答案】

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据所学知识可知,清代前期继续推行重农政策,促进了耕地增长;康乾盛世为人口增长创造了物质条件;据表格,人口增长迅速,人均耕地面积在迅速下降;当时没有战败割地。综上,A项正确;B、C、D三项错误。

7、

“上联:溯姚江一派,斯为正印;下联:集心学大成,共仰宗师。”此对联评价的是

A. 董仲舒

B. 朱熹

C. 王阳明

D. 顾炎武

【考点】
【答案】

C

【解析】

王阳明属于姚江一派,心学集大成者,C正确;A是汉代儒学创立者;B是理学思想集大成者;D是明清时期批判儒学思想者。

8、

明代私家藏书目录突破以往范围,收录了官修藏书目录中较少涉及的小说曲艺类典籍。由此可知

A. 小说戏曲适应各阶层欣赏要求

B. 官修编目冲破了传统思想的影响

C. 小说戏曲的价值受到部分肯定

D. 官修藏书目录全面反映社会需求

【考点】
【答案】

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辉煌灿烂的文学。材料主旨是明代私家藏书目录收录了小说曲艺类典籍,说明小说戏曲的价值受到部分肯定,故C项正确;小说和戏曲最能够反映市民阶层思想感情和复杂的社会生活,故A项错误;B项与材料“官修藏书目录中较少涉及”矛盾,故排除;D项材料未体现,故排除。

9、

元朝王桢的《农书》被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农书之一,书中最有特色也最有价值的是占全书4/5的《农器图谱》部分,收录农业和手工业工具100多种,绘图306幅。下列各项中反映元朝新技术成就的是

1

A. 水排   B. 曲辕犁   C. 筒车   D. 木棉纺车

【考点】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水排是东汉杜诗发明,与设问要求不符,排除A。曲辕犁、筒车是唐朝时发明,与设问要求不符,排除BC。木棉纺车是元代黄道婆发明的,故选D。

10、

观察下图,下列选项中不符合本时期的史实是

1

A. 泉州被誉为世界第一大港

B. 地方实行行省制

C. 赵孟頫的行书备受世人喜爱

D. 古代经济重心没有完全南移

【考点】
【答案】

D

【解析】

图片中通惠河河会通河可知是元朝时期大运河,古代经济重心完全南移字啊南宋时期已经完成,D错误,符合题意,其他均是元朝时期出现,排除A、B和C。

11、

西方学者称中国古代某学说为“Neo-Confucianism”,这是一种融儒家、佛教和道教等诸因素于一体的哲学,提供了一套维护儒家伦理秩序的形而上学体系。该“学说”是指

A. 孔孟儒学   B. 董仲舒的新儒学

C. 程朱理学   D. 明末清初的儒学

【考点】
【答案】

C

【解析】

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孔孟儒学并没有吸收佛教和道教的观点, A项错误。董仲舒的新儒学吸收了法家、道家、阴阳五行家的思想,B项错误。程朱理学是宋代由儒、道、佛融合而成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符合题意,C项正确。明末清初的儒学是对传统儒学的批判和继承, D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

12、

据《东京梦华录》等记载,宋代都城多见“当街列床凳,堆垛冰雪”,出售凉食和专向客商出租铺席宅舍等现象。这反映了

A. 生活习俗改变

B. 城市商业功能增强

C. 宫府鼓励经商

D. 经商方式不受限制

【考点】
【答案】

B

【解析】

“当街列床凳,堆垛冰雪”说明商业经营界限别打破。“凉食和专向客商出租铺席宅舍”说明城市里从事商业功能增强,B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习俗变迁,A错误;政府是重农抑商,C和D错误。

13、

费正清在其著作《中国:传统与变革》中提出了这样的一个观点:宋朝经济的大发展,特别是商业方面的发展,或许可以恰当地称之为中国的“商业革命”。下列史实能作为其论据的是

①城市商业活动从封闭的“市”中解放出来

②贵金属白银成为主要的流通货币

③柜坊,飞钱开始出现

④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的出现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考点】
【答案】

C

【解析】

贵金属白银成为主要的流通货币是明朝时期,柜坊,飞钱开始出现时唐朝时期出现, ②③错误,①④均是北宋时期商业发展表现,C正确。

14、

下表为唐江南九州户数表(单位:户),由此可知

州名

苏州

鄂州

洪州

饶州

吉州

衡州

邵州

泉州

汉州

开元户数

68093

19190

55404

14062

34381

13513

12330

30754

477

元和户数

100808

38618

91129

46116

41025

18047

18000

35571

889

A. 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

B. 江南经济进一步开发

C. 北方人口大量锐减

D. 江南农业比工商业发达

【考点】
【答案】

B

【解析】

表格显示江南地区人口户口数量逐渐增加,说明江南地区经济得到进一步开放,B正确;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是南宋时期,A错误;表格不能说明北方人口大量锐减,C错误;表格显示的是农业发展状况,D错误。

15、

唐太宗晚年曾自我评价:“济育苍生,其益多;平定寰宇,其功大;益多损少,人不怨。”唐太宗的主要功绩有

①重用人才,善于纳谏

②文德治国,完善科举

③不夺农时,轻徭薄赋

④崇尚佛教,敕封活佛

A. ①②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考点】
【答案】

C

【解析】

崇尚佛教,敕封活佛死武则天在位时期表现,④错误,①②③均是唐太宗时期功绩,C正确。

16、

以下关于秦汉时期所取得的科学技术成就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西汉的“蔡侯纸”便于书写,是书写材料的革命

B. 西汉的《氾胜之书》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农业著作

C. 东汉张仲景的《黄帝内经》创造性地提出了辩证施治的方法

D. 中国古代以计算为中心的数学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考点】
【答案】

D

【解析】

中国古代以计算为中心的数学形成了完整的体系是东汉时期《九章算术》出现,D正确,符合题意;蔡侯纸是东汉时出现,A错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农业著作是《农书》,B错误;创造性地提出了辩证施治的方法是《伤寒杂病论》,C错误。

17、

“公元9年,西汉人口达到6000万,帝国粮仓囤积的粮食已经多得吃不完了”。下列史实与上述观象无关的是

A. 政府在黄河流域大力营建灌溉渠系

B. 耦犁、代田法等先进耕作方式的推广

C. 先进的播种工具耧车的使用

D. 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推行均田制

【考点】
【答案】

D

【解析】

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推行均田制是在北魏时期实行,D错误,符合题意;A、B和C均是西汉时期出现。排除。

18、

汉武帝时期,大一统局面形成,主要表现在

①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威胁

②中枢机构内外相制,加强君权

③独尊儒术,加强了思想控制

④广设羁縻州府,管辖民族地区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考点】
【答案】

A

【解析】

广设羁縻州府,管辖民族地区是唐太宗时期实行错误,排除④;①②③分别是从中央集权、君主集权和思想控制角度实现大一统,A正确。

19、

下图是中国某一时期的政治形势图,该时期应是

1

A. 战国晚期

B. 西汉初期

C. 西汉晚期

D. 东汉初期

【考点】
【答案】

B

【解析】

图片中“济南郡”“胶东国”说明是郡国并行机构,应该是西汉初期,B正确;其他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20、

先秦时期,科技文化成就斐然,下列各项不属于这个时期的是

A. 留下了世界上最早的哈雷彗星记录

B. 编出了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星表

C. 书法艺术由自发开始进入自觉阶段

D. 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

【考点】
【答案】

C

【解析】

书法艺术由自发开始进入自觉阶段是魏晋时期,C错误,符合题意;A、B和D均是战国时期,符合先秦时期时间界定。

21、

柏杨称商鞅变法是在黄金大时代的一次惊心动魄的大魔术。这次变法使秦国

A. 出现迁徙与择业的相对宽松环境

B. 私人工商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C. 士人阶层冲破束缚出现思想争鸣

D. 创建新权力结构实现富国强兵

【考点】
【答案】

D

【解析】

商鞅变法最大作用是在战国纷争的时代,促使秦国富国强兵,实现了争霸的实力,D正确;商鞅变法实行重农抑商,限制工商业发展,A、B错误;百家争鸣是商鞅变法的背景,C错误。

22、

某古代水利工程“旱时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后来三国时蜀相诸葛亮“征丁十二百人护之”,据此判断,这项水利工程是

A. 都江堰

B. 郑国渠

C. 灵渠

D. 芍陂

【考点】
【答案】

A

【解析】

材料中蜀相诸葛亮可知该水利工程位于成都,应该是都江堰,A正确;B位于关中;C是沟通湘水和漓水工程;D是江南地区灌溉工具。

23、

战国时一位思想家认为:挺直的木材,不需要矫直,因为它的本性挺直;弯曲的木材,必定需要蒸烤、矫揉,才能挺直。一般人的本性恶劣,必定需要圣人的礼义教化,才能归于善良。这位思想家是

A. 孟子   B. 韩非子   C. 荀子   D. 庄子

【考点】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人的本性恶劣,必定需要圣人的礼义教化,才能归于善良”可知是荀子的人性本恶,故需要“圣人的礼义教化,才能归于善良”,C项正确。孟子主张人性本善,与材料人性本恶矛盾,排除A。韩非子主张人性本恶,应用法律来规范人的行为,与材料中“圣人的礼义教化,才能归于善良”矛盾,排除B。庄子主张无善无恶论,要遵循自然,无为而治,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

24、

“士”原是西周贵族的一个等级,到春秋战国时期该阶层发生了很大变化。士阶层的崛起从本质上反映了

A. 养士之风盛行

B.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C. 宗法制,分封制的瓦解

D. 私学的兴起

【考点】
【答案】

C

【解析】

西周时期贵族世袭制,下层民众很难进入上层,士阶层的崛起说明原先维护宗法等级制度的分封制逐渐走向瓦解,C正确;A不是本质体现;B属于思想解放表现;D是教育方面表现。

25、

春秋战国时期是重大的社会转型期,这一时期的变化有

①从土地国有到土地私有

②从石器锄耕到铁犁牛耕

③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

④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A. ①②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考点】
【答案】

D

【解析】

春秋战国时期是大变革、大动荡和大转型时期,经济上铁犁牛耕出现,土地私有制确立政治上官僚政治逐步确立;教育上私学出现,. ①②③④符合题意,选择D正确。

二、非选择题(共3题,共15分)

26、

1602年,明末思想家李贽在狱中自尽身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人之是非,初无定质……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李贽《藏书》

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也。若失却童真,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故谓人有男女则可,谓见(见:见识)有男女;岂可乎?谓见有长短则可,谓男子见尽长,女子见尽短,又岂可乎?

——李贽《焚书》

(1)据材料概括李贽的基本主张,指出这些主张产生的时代背景。

(2)有学者认为,李贽的著作尽管在当时影响很大,但并没能在历史上开拓出一条新路。结合明清之际中国社会的实际状况,从政治、经济和思想三方面予以说明。

【考点】
【答案】

(1)主张:反对将儒学教条化;提出“童心说”;反对歧视妇女。

时代背景:商品经济活跃;市民阶层进一步壮大;倡导个性解放的新思想出现。

(2)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正统思想仍占据统治地位。

李贽没有从根本上否定现存秩序,没有对未来社会提出自己的设想。

【解析】

(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失却童真,便失却真心”“故谓人有男女则可”的信息归纳回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经济发展、思想解放等角度回答。

(2)政治从君主专制强化、经济从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思想从理学思想影响以及李贽个人思想局限性回答即可。

27、

城市、城镇的发展,反映出社会的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洛阳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城市,西晋后一度衰落,北魏统治时期洛阳再次走向兴盛。

1

(1)依据示意图,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指出北魏孝文帝时期洛阳城兴盛的具体表观。运用所学分析此时期洛阳城兴盛的历史意义。

材料二扬州地当冲要,多富商大贾,珠翠珍怪之产……商贾如织。故谚称“扬一益二”,谓天下之盛,扬为一而蜀次之也……张祜诗云:“十里长街市并连,月明桥上看神仙。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唐置盐铁转运使在扬州,判官多至数十人……(唐朝大历)十四年七月,(朝廷)令王公百官及天下长吏,无得与民争利,先于扬州置邸肆贸易者,罢之。

——摘编自《旧唐书》、《唐会要》、(宋)洪迈《容斋随笔》

(2)依据材料二,提炼反映唐代扬州经济状况的信息。结合所学,依据材料,分析唐代扬州经济繁荣的原因。

材料三

2

(3)依据材料三,指出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的发展的特点。概括明万历年间苏州丝织业呈现出的新现象。

【考点】
【答案】

(1)表现:成为北方政治中心;城市设有专门的贸易市场;教育发展;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

意义:推动孝文帝改革走向深入,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2)商人聚集、店铺林立、货物丰富;城市繁华,经济地位高(扬一益二)。

原因:位于大运河交通枢纽,地理位置优越;政府设置盐铁转运使,有保护商旅的政策;南方经济的发展为其繁荣奠定了基础。

(3)特点:数量增长,类型多样,集散型和生产型市镇突出,与周边农村联系密切。

新现象: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

【解析】

(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洛阳城布局并结合孝文帝改革措施回答即可;第二小问从孝文帝改革意义回答即可。

(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扬州地当冲要,多富商大贾,珠翠珍怪之产……商贾如织”“唐置盐铁转运使在扬州”的信息归纳回答;第二小问从交通位置、政府管理以及经济重心变化等角度思考回答。

  (3)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三图片中信息从数量、种类和市镇发达角度回答;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三“计日受值”可知是雇佣关系出现。

28、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国家,在制度建设上体现了高超的政治智慧。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

(1)阅读下图至下图,以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为视角,结合所学,对地图中所蕴含的历史信息进行解读。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材料二

2

(2)判断图3、图4反映的历史时期,归纳这两个时期中央机构设置的共同特点及其作用。

材料三

3

(3)十七世纪中叶至十八世纪中叶,是中国作为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过程的最后阶段,少年即位的康熙在此过程中居功至伟。请结合图片及所学,说明康熙是如何处理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

【考点】
【答案】

(1)西周建立后,实行等级森严的分封制,把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和人民分被授予王族、功臣等,建立诸侯国,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北伐匈奴,南征越族,设桂林、南海、象郡;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的直接有效控制,奠定了中国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2)时期:唐朝、宋朝。共同特点:对中央机构进行分权,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皇权独尊。

(3)平定三藩之乱;收复台湾,设置台湾府,使台湾重新统一于中央政府管辖之下;平定准噶尔部葛尔丹叛乱;册封四大活佛,分掌蒙藏教务,分而治之,加强与蒙藏民族的团结。

【解析】

(1)依据材料一图一从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进行解读,图二围绕秦朝郡县制进行分析回答。

  (2)第一小问依据图三三省六部制度可知唐朝,依据图四枢密院可知是北宋时期,第二小问从分散相权,加强君权回答。

(3)依据材料三图六从康熙帝处理边关具体措施回答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