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顺义牛栏山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月月考历史试卷

高中历史考试
考试时间: 分钟 满分: 18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共23题,共115分)

1、

人类的思想和文化是在继承与创新中发展的。下列选项表述正确的是

A. 亚里士多德发展了柏拉图的三段论

B. 宗教改革继承了“人是万物的尺度”的观念

C. 法国《民法典》继承了罗马法的精神

D. 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是空想社会主义

2、

法国思想家狄德罗、卢梭等人编写的《百科全书》于1751年到1772年共计出版17卷文字和11卷图解。该书编者的信念是人类具有可完善性,通过不断扩充知识能够实现人类的进步。该书编撰反映了

A. 启蒙运动理性与科学的主张

B. 法国大革命促进文化的普及

C. 工业革命推进印刷技术发展

D. 世界市场对文化发展的推动

3、

17、18世纪,中、法两国都出现了思想的启蒙。两者的相同之处有

①都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反映②都批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③都提出了限制君权的设想④都引发了反封建的社会革命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4、

在欧洲近代早期,一些国家的君主专制统治被称为“国王的神圣权利”。17、18世纪,启蒙思想的倡导者开始质疑这些观念,认为国王应该为他们统治的人民负责。启蒙思想家提出这一主张的理论依据是

A. 依法治国原则

B. 社会契约学说

C. 三权分立理论

D. 反抗暴政观念

5、

历史学家黄仁宇认为“李贽与路德确有相通之处”,这主要因为二人都

A. 敢于公开挑战当时权威思想

B. 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C. 代表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

D. 引领了近代思想解放的潮流

6、

第二次工业革命给资本主义世界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伴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工业结构方面发生的最大变化是

A. 轻工业的生产逐步下降

B. 重工业的地位逐渐上升

C. 交通运输业获得巨大发展

D. 电力工业的发展最为迅速

7、

《共产党宣言》有7篇序言,均是根据历史的发展不断做的修改补充。如1872年序言:“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所以第二章末尾提出的那些革命措施根本没有特别的意义。如果是在今天,这一段在许多方面都会有不同的写法了。”这体现出,马克思和恩格斯

A. 具有自我批判与革新的意识与精神

B. 使工人运动有了科学的理论指导

C. 始终以科学社会主义运动为研究重点

D. 把理论运用与历史发展完美结合

8、

18世纪前,德国工人一半到四分之三的收入必须用来购买食物。到20世纪初,德国工人的工资中平均支出25%来缴房租,25%-30%为饭费。这表明德国

A. 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

B. 工人阶级的生活得到明显改善

C. 国内外各种矛盾相对缓和

D. 工人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

9、

1732年英国通过了《帽子法案》禁止将帽子从一个殖民地输往另一个殖民地;1750年英国通过《钢铁法案》,鼓励殖民地为英国市场生产生铁,但禁止建设可能与工业竞争的钢厂及炼钢高炉。上述法案的颁布表明,英国意在

A. 取消自由贸易

B. 保护专利技术

C. 垄断国际贸易

D. 保障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

10、

1651年,克伦威尔颁布《航海条例》规定:“无论为英国人或别国殖民地,所生长、出产或制造的任何货物和商品,如非由属于本共和国人民所有的任何种类船舶载运,皆不准输入或带进英吉利共和国……殖民地或领土。”英国政府颁布《航海条例》的直接原因是

A. 打击荷兰的海上贸易活动

B. 与法国争夺海上霸权

C. 与西班牙争夺海上霸权

D. 推动资产阶级革命的进行

11、

钱乘旦认为,英国历史上曾出现“国王大权独揽,议会是一种节制力量,但它服从国王。”的时期。这一时期的英国

A. 打败无敌舰队,拓展海外贸易

B. 进行英荷战争,垄断海上航运

C. 责任制内阁出现,两党制确立

D. 打败法国,确立世界殖民霸权

12、

荷兰东印度公司是世界上第一个可以自组佣兵、发行货币,并被获准与其他国家订立正式条约、建立殖民地的股份有限公司。由此可知,荷兰东印度公司

A. 推动了荷兰的对外殖民扩张

B. 是当时规模最大的商业公司

C. 成为了现代意义的跨国公司

D. 是荷兰海外贸易兴盛的根源

13、

1508年,威尼斯人和埃及人力图帮助印度王公把葡萄牙人赶出印度洋。后来,土耳其人也参与到反对葡萄牙人的运动来。葡萄牙人受到反对的主要原因在于

A. 天主教与伊斯兰教的宗教冲突

B. 新航路开辟导致的经济利益矛盾

C. 葡萄牙参与了欧洲大陆争霸战争

D. 亚洲和非洲民族独立运动的兴起

14、

新航路的开辟让欧洲各国在世界舞台上扮演的角色发生了变化,出现了新的名称,如“黄金的漏斗”、“现代金融和商业制度创立者”、“新航路的受害者”等。其中“新航路的受害者”应是

A. 西班牙

B. 英国

C. 荷兰

D. 意大利,

15、

《金融的逻辑》一书写道:“新航路开辟后,航海贸易风险太大,可能有些船会沉没,船员沿途可能死去,如果由众多个人共同参股集资,每位股东的责任最多是损失掉所投入的股金,不承担更多的风险。”以上现象反映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出现了

A. 海上贸易频繁

B. 商品价格上涨

C. 经营方式变革

D. 商路中心转移

16、

美国通过1787宪法构建了一套“地域和体制的双向平衡机制”,从而来实现各种政治权力之间的全面制衡,以防止任何一个政治势力单独控制全国的政治生活。当时,这种平衡机制主要表现在

①各州和联邦政府之间

②民主党和共和党之间

③参议院和众议院之间

④立法、行政、司法部门之间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17、

美国宪法制定者认为:联邦权力机构中,“由于司法部门最弱,故最易遭到立法和行政两部门的干预和影响,所以必须加以保障”。下列各项能体现上述原则的是:司法部门

A. 拥有最高司法解释权

B. 任命政府高级官员

C. 审查国家财政预决算

D. 组织法庭弹劾总统

18、

(题文)1689年威廉和玛丽加冕为英国国王时,宣誓“根据议会同意的法规”进行统治,而以往的誓词只要求国王宣誓维护“先王批准的法律和习惯”。这一新誓词反映出

A. 议会至上原则

B. 先王法律被废弃

C. 国王统而不治

D. 内阁专横局面出现

19、

一场“女婿登陆,丈人逃亡”的宫廷政变以最小的牺牲完成了政权更替,该事件

A. 确立了英国君主立宪政体

B. 使国王成为统而不治的“虚君”

C. 迎来了英国新王荷兰执政威廉二世

D. 使得国王权力的来源发生转变

20、

《西方政治制度史》中提到:“总统虽由两院议员选举产生,并在某些方面受到议会两院制约,但仍拥有巨大的权力。”材料反映的政治制度依据的法律是

A. 《权利法案》

B. 1787年宪法

C. 1875年宪法

D. 1871年宪法

21、

重划选举区,建立十个地区部落;新设五百人会议,代替过去的四百人会议;创立所谓“贝壳流放制”,这些改革内容在雅典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主要体现在

A. 使雅典成为希腊文化中人文主义的滥觞

B. 为新兴工商业奴隶主夺取政权奠定基础

C. 使雅典的奴隶制民主政治正式确立起来

D. 兼顾了各阶级的利益,缓和了社会矛盾

22、

考古发现古希腊的一口井里,有190块陶片写着公元前5世纪一位著名政治家的名字,但陶片上的字迹仅出于14个不同的笔迹。由此可以推论这些陶片

A. 是雅典进行民主选举的选票

B. 验证了陶片放逐法的伟大性

C. 主要被用于古希腊书法练习

D. 被用作反对某人的政治手腕

23、

历史叙述一般包括史料呈现、史实陈述和历史解释等。下表是不同时期的学者对李贽形象的历史叙述,这反映出

李贽形象

形象特点

评论者(生卒年代)

“异端”、“妖孽”、“罪人”、“小人”

离经叛道、带坏士风、颠倒是非

黄宗羲(1610—1695)

乱天下、导致国家灭亡

方以智(1611—1671)

反封建、反专制斗士

具有人道主义,又有封建主义的局限性

侯外庐(1903—1987)

思想具有近代原理和近代精神的思想家

发现新的人伦物理,突破儒家的伦理规范,具有近代意识的“欲”、“利”等概念

岛田虔次(1917—2000)

A. 历史叙述应当尊重历史事实

B. 历史解释目的在于揭示历史事实

C. 时代立场不同影响历史解释

D. 历史叙述的差异性揭示历史本质

二、(共1题,共5分)

24、

中共十九大确定什么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

A. 毛泽东理论 B. 三个代表

C. 科学发展观 D.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三、(共13题,共65分)

25、

材料:西汉统治时期,御史大夫专门行使监督权,其下属御史中丞专门负责监督王室和宫廷,也可以说是监察皇帝的;另一下属御史丞则负责监督政府,不论中央、地方都在内。……唐代单独设立御史台,其职权限于监察政府。但在政府中,仍存在专责监督皇帝的,那就是谏官,谏官由宰相任命,宋朝谏官改由皇帝任命,他们就不再监督皇帝,反过来监督宰相。

——《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宪法学透视》

请回答:

根据材料,概括从汉朝到宋朝监察制度的变化趋势。简要评价我国古代的监察制度。

26、

材料一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织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明初以铜钱、纸钞为法定货币,白银在禁止流通之列。但纸钞因政府未能控制投放量而渐至名存实亡,铜钱则因币材缺乏,铸币量难以满足流通的需要。明朝中期中国精美的丝瓷等商品通过几条航线大批输往海外,世界各地的白银源源不断地输入中国,一个以白银为中心的全球贸易网络逐步形成,大量流入中国的白银弥补了国内银矿不足的缺陷。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时,即规定赋税折银征收,说明民间使用白银已较普遍。清朝用银之势也已不可遏制。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材料二1550年后,由入股组成的企业在英国和尼德兰普遍确立起来。1553年,英国成立了第一个股份公司——莫斯科公司。16世纪,近代商品和证券交易所首先在尼德兰出现。在相对较弱的封建王权与人文精神的苏醒的背景下,商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西欧商业资本的发展,成为“促使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过渡的一个主要因素”。

——马世力《世界史纲》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商业革命与西方商业革命在影响上的不同。

27、

材料一战国时期,国家强制诸子均分土地,从而分割成若干小家庭,适应征税、服役的需要。汉代允许诸侯将土地分给诸子,以削弱分化诸侯,推动了古代家产均分制度。后世律令规定土地继承基本沿用诸子均分的方式,但受传统习俗影响,长子往往被赋予双倍的继承份额。《名公判清明集》记载了一个宋代案例:王有成“因不能孝养父母,遂致其父母老病无归,依栖女婿,养生皆赖其力”,因此官府判决土地等家产“当归之婿”。家庭的土地代代均分,阻碍了大规模地产的传承,也使夫妻为主要核心的小家庭成为社会主体。人们依赖土地、满足于拥有少量的生产资料,难以开启新的生产与经营。

——摘编自《浅谈中国古代继承制度的演进》等

材料二进入16世纪世纪以来,英国的土地继承逐渐普及了长子继承制。此后,英国规定土地只能由长子继承,长子继承制使贵族大地产代代相传,基本固定。圈地运动就是以贵族普遍世代保持着土地所有权为前提的,只有这样,他们才有权力驱赶佃农,圈占土地。长子继承制避免了家庭财产的平均分配,单传给长子有利于家庭财富的积累,并向资本转化。大地产的稳定性固化了贵族群体,强大的贵族群体逐渐形成了限制王权的反对派组织,最终促使了英国议会的产生。

——摘编自《英国长子继承制及其对社会经济政治的影响》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土地继承制度与中国的不同之处,并简析中英土地继承制度对两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2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明朝太祖废丞相,皇帝精力有限,无法高效处理政务。到了明成祖时代,皇帝选拔翰林院官员入职文渊阁,随侍皇帝并参与机密事物的决策。明朝内阁由此出現。主持内阁的首辅,更是权压群臣,地位非常之高。英国内阁是政府的高级官员。大多被冠以“大臣”的称号,由议会下院中多数党领袖组阁,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其实君主同意只是象征性的,实则对议会负责。

——刘骞、蒋媛萍《英国式政治民主制的发展特性及文化溯源》

根据材料,指出中英两国内阁产生方式的主要区别并从推动社会进步的角度来拟定一个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需有史实依据。)

29、

“如何”和“为何”之间有何不同?描述“如何”的时候,是要重建一连串从一点导致另一点的事件顺序。至于要解释“为何”的时候,则是要找出因果关系,看看究竟为什么发生的是这一连串的事,而不是另一连串的事件。

——尤瓦尔·赫拉利《人类简史》

(2)谈谈你对“如何”和“为何”的理解。请以秦到元中央政府对地方管理的变化为例,选择“如何”或“为何”进行史论结合的简单论述。

30、

材料一司马迁撰述《史记》时,“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对于纷杂无凭的说法则依据传说与“古文”相对应,“择其言尤雅者”成编。叙事情节曲折,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其编著目的在于“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稽(考证)其成败兴坏之理”。

古希腊史学家修昔底德认为他的责任是对所列各种事件的每一细枝末节进行精心审核。叙述时不能为引人入胜而虚构。历史编著是为了让那些希望清晰地了解业已发生的事件以及希望知道将在某一天以同样或相似的方式再次发生类似事件的人从中获益。

(1)依据材料一,概括司马迁和修昔底德编著史书的相同主张。

31、

材料二大约在17、18世纪,新的儿童观念逐渐形成。卢梭认为:“在自然的秩序中,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儿童时代有属于它自己的独特观察、思维、感知方式。”

18世纪末,童工约占西方工人总数的1/10,平均每天工作13-14小时。1821年,法国爆发了反对雇佣童工的抗议。19世纪,英法等国先后颁布一系列法律,限定童工的最低工作年龄及工作时间,并规定儿童要接受教育。1884年,伦敦防止虐待儿童协会成立。在此前后,英法等国先后制定法律,保护儿童免受肉体及精神侵害;剥夺虐待儿童的家长的监护权。

(2)阅读材料,概括18-19世纪儿童保护方面取得的成就,并结合所学分析其背景

32、

从技术的角度来看,人类社会发展决定性的转折是从生命能源(即人力和畜力)为主转向对无生命能源的使用。我们所说的工业革命其实更好的名称是能源革命。

——(英)马丁·沃尔夫《全球化为什么可行》

概括材料中的观点,并结合两次工业革命的相关史实进行简要论证。

33、

材料16世纪欧洲的历史表明……属于欧洲旧社会的一切开始瓦解,为欧洲在17世纪的社会变化和文明进步奠定了基础。17世纪的欧洲已经进入其近现代历史范畴,社会的变化和文明的进步基本表现在这三个方面:思想上的自由探索、社会制度方面的实验和科学领域的革命。

——徐新《西方文化史》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运用相关史实说明16、17世纪的社会变化和文明进步。

34、

材料1833年,英国皇家委员会经调查后,认为应进行大规模的公共空间建设,建议由私营业主来负责具体的建设工作,由政府给予必要的支持。据此,1835年,议会通过了《私人法令》,允许在任何一个大多数纳税人要求建公园的城镇建立公共园林;1838年要求在所有未来的圈地中,必需留出足够的开敞空间,“足够为当地居民的锻炼和娱乐之用”,“以提高居民的身体健康与生活舒适”。1845年,柴郡切斯特市获得议会法令,建设公园与娱乐用地;1846年,曼彻斯特也获得此项权利。1859年,议会通过《娱乐地法》允许地方当局为建设公园而征收地方税。在全国上下形成共识的情况下,全国范围内各城市掀起了公园建设的热潮。

——摘编自陆伟芳《城市公共空间与大众健康》

根据材料,概括19世纪英国公园建设热潮形成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加强城市公园建设的历史背景。

3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果知识包括了一切的善,那么我们认为知识即美德就将是对的。

——苏格拉底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

材料二  古代希腊思想家的每个学派,亚里士多德学派、柏拉图学派等等,都在文艺复兴那个时候找到它的信徒……在14至15世纪,对人体、天文、地理以及自然世界其他领域的研究普遍得到了加强。……一些有远见的哲学家及时地汲取了新科学的成果,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具有自然哲学倾向的新哲学体系,成为近代哲学的先驱。

——吴仁平、彭隆辉《欧洲哲学史简明教程》

材料三  日本学者宫崎市定在《东洋近代史》说:“中国宋代实现了社会经济的跃进,都市的发达,知识的普及,与欧洲文艺复兴现象比较,应该理解为并行和等值的发展,因而宋代是十足的“东方的文艺复兴时代”。

(1)据材料一,苏格拉底和孟子他们对美德的认识有何不同?

(2)依据材料二,指出文艺复兴时期哲学研究呈现的特点。

(3)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论证宋代是十足的“东方的文艺复兴时代”这一观点。

36、

节庆活动承载了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和价值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法国大革命的节日表现出日益强烈的世俗化或非基督教化倾向,理性神崇拜、反宗教化装舞会等节日的出现,显然也直接体现着人民大众狂欢文化的这种反基督教传统。1790年7月l4日的联盟节庆典,也已出现了数万人共同宣誓效忠祖国之类世俗的新因素,这是一个反映了旧时代向新时代过渡的节日。革命节日的人民大众文化特质还表现为人民大众对节日的广泛参与,卢梭认为剧院里的演出决不是人民的节日,人民的节日应当在光天化日之下进行,让群众自己变成演员,“让每个人都走到别人当中并使自己得到愉悦,以便使大家更紧密地团结起来。”

——摘编自高毅《法兰西风格:大革命的政治文化》

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近代法国节庆文化的新特点和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

37、

材料一古希腊集市广场是公民们经常出没的地方,它布置着一些相关的设施:突出的柱廊长厅、存放国家圣火的议会大厦、体操竞技场以及各种神庙,它们共同构成城市以及城市生活的中心,广场往往呈不规则形状,也不存在明确的控制性建筑物。

——摘编自蔡永洁《空间的权利与权力的空间》

材料二中国传统广场的主要形态是扩大了的、四周合围的院落,传统广场,尤其是礼制性广场(如天安门广场,太和殿广场),往往具有严格纵直的中轴线,广场与宫殿、坛庙构成井井有条、重重叠叠的空间序列。

——摘编自曹文明《中国传统广场与社会文化生活》

阅读材料,概括古希腊集市广场和中国传统礼制广场在布局上的不同特点。结合所学,从政治和思想观念的角度,分析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

北京市顺义牛栏山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月月考历史试卷

高中历史考试
一、选择题(共23题,共115分)

1、

人类的思想和文化是在继承与创新中发展的。下列选项表述正确的是

A. 亚里士多德发展了柏拉图的三段论

B. 宗教改革继承了“人是万物的尺度”的观念

C. 法国《民法典》继承了罗马法的精神

D. 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是空想社会主义

【考点】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法国《民法典》,旨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罗马法是高度理性的体现,法国《民法典》继承和发扬了这一精神,罗马法是法典化的体系,并为后世开启和树立了法典编纂的先河和楷模,C项正确;三段论就是亚里士多德的观点,A项错误;“人是万物的尺度”是智者学派的观点,同宗教改革关系不大,B项错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是德国古典哲学,D项错误。故选C。

2、

法国思想家狄德罗、卢梭等人编写的《百科全书》于1751年到1772年共计出版17卷文字和11卷图解。该书编者的信念是人类具有可完善性,通过不断扩充知识能够实现人类的进步。该书编撰反映了

A. 启蒙运动理性与科学的主张

B. 法国大革命促进文化的普及

C. 工业革命推进印刷技术发展

D. 世界市场对文化发展的推动

【考点】
【答案】

A

【解析】

由材料“该书编者的信念是人类具有可完善性,通过不断扩充知识能够实现人类的进步”可以得出其主张用知识来完善人类,体现了启蒙运动的理性与科学的主张,A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法国大革命的影响,B不正确;题干所涉及时期的法国工业革命尚未展开,C不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世界市场的作用问题,D不正确。

3、

17、18世纪,中、法两国都出现了思想的启蒙。两者的相同之处有

①都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反映②都批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③都提出了限制君权的设想④都引发了反封建的社会革命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考点】
【答案】

A

【解析】

由于受经济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当时的中国没有发生革命,而西方的启蒙思想成为欧美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所以④都引发了反封建的社会革命

说法错误,排除含有④的选项BCD,故本题答案选A项。

4、

在欧洲近代早期,一些国家的君主专制统治被称为“国王的神圣权利”。17、18世纪,启蒙思想的倡导者开始质疑这些观念,认为国王应该为他们统治的人民负责。启蒙思想家提出这一主张的理论依据是

A. 依法治国原则

B. 社会契约学说

C. 三权分立理论

D. 反抗暴政观念

【考点】
【答案】

B

【解析】

根据题干“国王应该为他们统治的人民负责”体现了人民主权思想,与人民主权相关的理论依据在于社会契约论,在《社会契约论》中卢梭指出主权是不可转让,不可分割,不可代表,主权是绝对的、至高无上和不可侵犯的,故答案选B。依法治国就是依照律治理国家,而不是依照个人意志,排除A;三权分立主张立法、行政和司法三种国家权力分别由不同机关掌握,各自独立行使、相互制约制衡,排除C;题干没有体现反抗残酷的暴政观念,排除D。

5、

历史学家黄仁宇认为“李贽与路德确有相通之处”,这主要因为二人都

A. 敢于公开挑战当时权威思想

B. 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C. 代表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

D. 引领了近代思想解放的潮流

【考点】
【答案】

A

【解析】

李贽反对盲目崇拜孔子,否定儒学权威,挑战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路德主张“因信称义”,挑战教皇的权威,因此可知二人的相同点是都敢于公开挑战当时权威思想,故A项正确。李贽的思想没有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故B项排除。李贽不是新兴资产阶级,故C项错误。李贽的思想没有引领了近代思想解放的潮流,故D项错误。

6、

第二次工业革命给资本主义世界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伴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工业结构方面发生的最大变化是

A. 轻工业的生产逐步下降

B. 重工业的地位逐渐上升

C. 交通运输业获得巨大发展

D. 电力工业的发展最为迅速

【考点】
【答案】

B

【解析】

题干问的是工业结构,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了钢铁等工业的发展,导致了重工业在工业中的比重上升,故选B。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轻工业也是不断发展的,排除A;CD不符合工业生产结构变化,排除。

7、

《共产党宣言》有7篇序言,均是根据历史的发展不断做的修改补充。如1872年序言:“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所以第二章末尾提出的那些革命措施根本没有特别的意义。如果是在今天,这一段在许多方面都会有不同的写法了。”这体现出,马克思和恩格斯

A. 具有自我批判与革新的意识与精神

B. 使工人运动有了科学的理论指导

C. 始终以科学社会主义运动为研究重点

D. 把理论运用与历史发展完美结合

【考点】
【答案】

A

【解析】

“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所以第二章末尾提出的那些革命措施根本没有特别的意义。如果是在今天,这一段在许多方面都会有不同的写法了”,这说明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不断完善自己的理论,具有自我批判与革新的意识,故A项正确;《共产党宣言》是工人运动的科学理论,但从材料中体现不出,故B项错误;马克思、恩格斯的研究重点除了科学社会主义运动还资本主义经济,故C项错误;D项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故错误。

8、

18世纪前,德国工人一半到四分之三的收入必须用来购买食物。到20世纪初,德国工人的工资中平均支出25%来缴房租,25%-30%为饭费。这表明德国

A. 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

B. 工人阶级的生活得到明显改善

C. 国内外各种矛盾相对缓和

D. 工人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

【考点】
【答案】

B

【解析】

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工人用于购买食物的支出比例不断下降,说明工人阶级的生活得到明显改善,故B项正确;材料只涉及到工人阶级的生活变化,并没有与其它阶级进行对比,故无法得出贫富差距加大,故A项错误;德国工人生活状况的变化与国外的情况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收入与经济发展的同步性,故D项错误;

9、

1732年英国通过了《帽子法案》禁止将帽子从一个殖民地输往另一个殖民地;1750年英国通过《钢铁法案》,鼓励殖民地为英国市场生产生铁,但禁止建设可能与工业竞争的钢厂及炼钢高炉。上述法案的颁布表明,英国意在

A. 取消自由贸易

B. 保护专利技术

C. 垄断国际贸易

D. 保障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

【考点】
【答案】

D

【解析】

为了抑制殖民地的工业发展,英国出台如材料中措施,主要是保障殖民地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故D项正确;材料的措施是鼓励自由贸易,故A项错误;材料目的不是保护专利技术,故B项错误;材料主要目的是保护殖民地销售市场,不是垄断国际贸易,故C项错误。

10、

1651年,克伦威尔颁布《航海条例》规定:“无论为英国人或别国殖民地,所生长、出产或制造的任何货物和商品,如非由属于本共和国人民所有的任何种类船舶载运,皆不准输入或带进英吉利共和国……殖民地或领土。”英国政府颁布《航海条例》的直接原因是

A. 打击荷兰的海上贸易活动

B. 与法国争夺海上霸权

C. 与西班牙争夺海上霸权

D. 推动资产阶级革命的进行

【考点】
【答案】

A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英国政府颁布《航海条例》的直接原因是打击荷兰的海上贸易活动,故A项正确;18世纪英国开始与法国争夺海上霸权,故B项错误;16世纪英国与西班牙争夺海上霸权,故C项错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于1640年,故D项错误。

11、

钱乘旦认为,英国历史上曾出现“国王大权独揽,议会是一种节制力量,但它服从国王。”的时期。这一时期的英国

A. 打败无敌舰队,拓展海外贸易

B. 进行英荷战争,垄断海上航运

C. 责任制内阁出现,两党制确立

D. 打败法国,确立世界殖民霸权

【考点】
【答案】

A

【解析】

根据“国王大权独揽,议会是一种节制力量,但它服从国王。”可知,英国议会受国王制约,这一时期应该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1588年英国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拓展海外贸易,时间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君主专制时期,英国实行重商主义政策,A正确;英荷战争开始于1652~1654年,处于资产阶级革命期间,议会和王权进行斗争,不符合“议会是一种节制力量,但它服从国王”,排除B;1721年责任制内阁开始形成,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君主立宪制已经确立,国王的权力受到制约,C不符合题意,排除;18世纪中期英国打败法国,确立世界殖民霸权,此时英国君主立宪制已经确立,国王的权力受到制约,D不符合题意,排除。

12、

荷兰东印度公司是世界上第一个可以自组佣兵、发行货币,并被获准与其他国家订立正式条约、建立殖民地的股份有限公司。由此可知,荷兰东印度公司

A. 推动了荷兰的对外殖民扩张

B. 是当时规模最大的商业公司

C. 成为了现代意义的跨国公司

D. 是荷兰海外贸易兴盛的根源

【考点】
【答案】

A

【解析】

荷兰对外扩张属于商业资本扩张,“被获准与其他国家订立正式条约、建立殖民地的股份有限公司”说明该公司可以直接与国外殖民地进行商业往来,这有利于推动荷兰对外殖民扩张发展,故A项正确;东印度公司并不是当时世界上最大商业公司,故B项错误;荷兰东印度公司属于殖民性质公司,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跨国公司,故C项错误;荷兰海外贸易兴盛的根源是荷兰经济发展,故D项错误。

13、

1508年,威尼斯人和埃及人力图帮助印度王公把葡萄牙人赶出印度洋。后来,土耳其人也参与到反对葡萄牙人的运动来。葡萄牙人受到反对的主要原因在于

A. 天主教与伊斯兰教的宗教冲突

B. 新航路开辟导致的经济利益矛盾

C. 葡萄牙参与了欧洲大陆争霸战争

D. 亚洲和非洲民族独立运动的兴起

【考点】
【答案】

B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葡萄牙走上了早期殖民扩张的道路,掠夺了大量财富,

在征服印度时遭到强烈反对,体现了新航路开辟导致经济利益矛盾,故正确选项为B。A项不是主要原因;题干涉及的是葡萄牙对印度的殖民侵略,不是参与欧洲大陆争霸战争,排除C;亚洲和非洲民族独立运动的兴起于一战后,排除D。

14、

新航路的开辟让欧洲各国在世界舞台上扮演的角色发生了变化,出现了新的名称,如“黄金的漏斗”、“现代金融和商业制度创立者”、“新航路的受害者”等。其中“新航路的受害者”应是

A. 西班牙

B. 英国

C. 荷兰

D. 意大利,

【考点】
【答案】

D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后,欧洲的商贸中心由地中海地区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意大利逐渐衰落,被称为“新航路的受害者”,故D项正确;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从美洲掠夺了大量黄金白银,但是转手流入英法和亚洲,被称为“黄金的漏斗”,故A项错误;英国走上了殖民掠夺的道路,故B项错误;荷兰成为现代银行和商业制度的开创者,故C项错误。

15、

《金融的逻辑》一书写道:“新航路开辟后,航海贸易风险太大,可能有些船会沉没,船员沿途可能死去,如果由众多个人共同参股集资,每位股东的责任最多是损失掉所投入的股金,不承担更多的风险。”以上现象反映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出现了

A. 海上贸易频繁

B. 商品价格上涨

C. 经营方式变革

D. 商路中心转移

【考点】
【答案】

C

【解析】

根据“如果由众多个人共同参股集资,每位股东的责任最多是损失掉所投入的股金,不承担更多的风险”可知,这种高风险贸易为现代股份有限责任公司的出现创造了环境,说明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经营方式出现,故C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海上贸易频繁、商品价格上涨,排除AB;材料说明股份有限责任公司出现的背景,与商路中心转移无关,排除D。

16、

美国通过1787宪法构建了一套“地域和体制的双向平衡机制”,从而来实现各种政治权力之间的全面制衡,以防止任何一个政治势力单独控制全国的政治生活。当时,这种平衡机制主要表现在

①各州和联邦政府之间

②民主党和共和党之间

③参议院和众议院之间

④立法、行政、司法部门之间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考点】
【答案】

D

【解析】

1787年宪法规定美国是联邦制国家,联邦权力高于各州权力,联邦政府拥有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大权,各州也有一定的自治权,故①正确;政党制度不符合1787年宪法主旨,故②错误;参众两院可各自反对对方的法案,③正确;宪法规定国家权力分为立法、司法和行政三个部分,立法权归国会,行政权归总统,司法权归法院,体现三权分立原则,三个部门行使权力时,彼此互相牵制,以达到权力平衡,故④正确。所以答案选D。

17、

美国宪法制定者认为:联邦权力机构中,“由于司法部门最弱,故最易遭到立法和行政两部门的干预和影响,所以必须加以保障”。下列各项能体现上述原则的是:司法部门

A. 拥有最高司法解释权

B. 任命政府高级官员

C. 审查国家财政预决算

D. 组织法庭弹劾总统

【考点】
【答案】

A

【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美国宪法制定者认为必须对联邦宪法加以保护,以增强其坚定性与独立性。

结合所学最高法院经过审查可以宣布国会的立法违宪,可以宣布总统或政府行为违宪,对法律拥有最高司法解释权,故答案选A。美国政府高级官员主要是选举产生,排除B;CD均是美国国会的权利,排除。

18、

(题文)1689年威廉和玛丽加冕为英国国王时,宣誓“根据议会同意的法规”进行统治,而以往的誓词只要求国王宣誓维护“先王批准的法律和习惯”。这一新誓词反映出

A. 议会至上原则

B. 先王法律被废弃

C. 国王统而不治

D. 内阁专横局面出现

【考点】
【答案】

A

【解析】

依据材料中的宣誓“根据议会同意的法规”进行统治,说明了国王的权利来自议会,反映了议会至上原则,故选A;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先王法律被废弃,所以B的说法与材料不符,故可排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威廉和玛丽为英国国王时,是拥有行政权的,并不是“国王统而不治”,在内阁出现后,国王才“国王统而不治”,故可排除C;内阁出现在1721,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而且英国的内阁也不是专横的,故排除D。

19、

一场“女婿登陆,丈人逃亡”的宫廷政变以最小的牺牲完成了政权更替,该事件

A. 确立了英国君主立宪政体

B. 使国王成为统而不治的“虚君”

C. 迎来了英国新王荷兰执政威廉二世

D. 使得国王权力的来源发生转变

【考点】
【答案】

C

【解析】

材料“女婿登基,丈人逃亡”“宫廷政变”“政权更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场政变是指1688年的“光荣革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688年,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联合不满国王专制统治的人士发动宫廷政变,推翻国王詹姆士二世的封建专制,另立他的女儿玛丽和女婿荷兰执政威廉担任国王,故C项正确;AD项是1689年《权利法案》的影响,排除;18世纪中叶责任内阁制形成并得以完善,使国王成为统而不治的“虚君”,故B项错误。

20、

《西方政治制度史》中提到:“总统虽由两院议员选举产生,并在某些方面受到议会两院制约,但仍拥有巨大的权力。”材料反映的政治制度依据的法律是

A. 《权利法案》

B. 1787年宪法

C. 1875年宪法

D. 1871年宪法

【考点】
【答案】

C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根据法国1875年宪法,总统由参议院和众议员联席会议选出,是国家元首和军队的最高统帅,有权任命文武官员、缔结条约、实行大赦等,因此C项正确;A、D两项分别为英国和德国的法律,两国是君主立宪制,没有总统,可以排除;B项为美国宪法,美国总统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不符合“总统虽由两院议员选举产生”,排除。

21、

重划选举区,建立十个地区部落;新设五百人会议,代替过去的四百人会议;创立所谓“贝壳流放制”,这些改革内容在雅典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主要体现在

A. 使雅典成为希腊文化中人文主义的滥觞

B. 为新兴工商业奴隶主夺取政权奠定基础

C. 使雅典的奴隶制民主政治正式确立起来

D. 兼顾了各阶级的利益,缓和了社会矛盾

【考点】
【答案】

C

【解析】

从材料“建立十个地区部落;新设五百人会议” “贝壳流放制”中可以分析出材料中的改革是指克里斯提尼改革;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六世纪,克里斯提尼改革使雅典确立了民主政治,故C项正确;A项是指公元前5至公元前4世纪智者学派,排除;BD项是指梭伦改革,排除。

22、

考古发现古希腊的一口井里,有190块陶片写着公元前5世纪一位著名政治家的名字,但陶片上的字迹仅出于14个不同的笔迹。由此可以推论这些陶片

A. 是雅典进行民主选举的选票

B. 验证了陶片放逐法的伟大性

C. 主要被用于古希腊书法练习

D. 被用作反对某人的政治手腕

【考点】
【答案】

D

【解析】

陶片放逐法是雅典民主的表现,是用来反对威胁民主的人的方式,A项表述中“选票”错误,故A项错误;根据题意,本来是190个人的民主意见,但却变为14个人的笔记,故B项错误;C项表述有违历史事实,故C项错误;根据“190块陶片”“14个人笔记”,得出陶片放逐法被用作反对某人的政治手腕,故D项正确。

23、

历史叙述一般包括史料呈现、史实陈述和历史解释等。下表是不同时期的学者对李贽形象的历史叙述,这反映出

李贽形象

形象特点

评论者(生卒年代)

“异端”、“妖孽”、“罪人”、“小人”

离经叛道、带坏士风、颠倒是非

黄宗羲(1610—1695)

乱天下、导致国家灭亡

方以智(1611—1671)

反封建、反专制斗士

具有人道主义,又有封建主义的局限性

侯外庐(1903—1987)

思想具有近代原理和近代精神的思想家

发现新的人伦物理,突破儒家的伦理规范,具有近代意识的“欲”、“利”等概念

岛田虔次(1917—2000)

A. 历史叙述应当尊重历史事实

B. 历史解释目的在于揭示历史事实

C. 时代立场不同影响历史解释

D. 历史叙述的差异性揭示历史本质

【考点】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基本史学素养。本题从不同时代的学者对晚明李贽的不同评价来考查学生的史学素养.。历史解释是历史叙述的一部分,基于同一历史事实,历史解释由于学者所处时代、所持立场以及学识等各方面的原因呈现多元化,故答案为C.。

二、(共1题,共5分)

24、

中共十九大确定什么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

A. 毛泽东理论 B. 三个代表

C. 科学发展观 D.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考点】
【答案】

D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17年,中共十九大在北京召开,大会指出现在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D符合题意,1945年中共七大确定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2002年中共十六大确定江泽民的三个代表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2007年中共十七大确定胡锦涛的科学发展观为党的指导思想,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三、(共13题,共65分)

25、

材料:西汉统治时期,御史大夫专门行使监督权,其下属御史中丞专门负责监督王室和宫廷,也可以说是监察皇帝的;另一下属御史丞则负责监督政府,不论中央、地方都在内。……唐代单独设立御史台,其职权限于监察政府。但在政府中,仍存在专责监督皇帝的,那就是谏官,谏官由宰相任命,宋朝谏官改由皇帝任命,他们就不再监督皇帝,反过来监督宰相。

——《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宪法学透视》

请回答:

根据材料,概括从汉朝到宋朝监察制度的变化趋势。简要评价我国古代的监察制度。

【考点】
【答案】

(1)趋势:从全面监察皇帝、宫廷、政府到只监察宰相与政府;制度发展逐渐严密,监察制、谏官制相配合。

(2)评价:积极:有利于反贪防腐,加强中央集权;消极:维护君主专制的工具,很难起到真正的监察作用。

【解析】

本题考查古代的监察制度,意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和知识的迁移和运用的能力。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关键词“西汉统治时期、监督王室和宫廷、监察皇帝、监督政府、‘不论中央、地方都在内。监察权是相权的一部分’”、“唐代、限于监察政府、没有监察皇帝和宫廷、‘仍存在专责监督皇帝的,那就是谏官,谏官由宰相任命’”、“宋朝谏官改由皇帝任命,他们就不再监督皇帝,反过来监督宰相”等信息归纳概括即可;第二小问,从积极和消极两个角度,结合所学反贪防腐、加强中央集权和古代中国监察制度的本质等简要评价。

26、

材料一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织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明初以铜钱、纸钞为法定货币,白银在禁止流通之列。但纸钞因政府未能控制投放量而渐至名存实亡,铜钱则因币材缺乏,铸币量难以满足流通的需要。明朝中期中国精美的丝瓷等商品通过几条航线大批输往海外,世界各地的白银源源不断地输入中国,一个以白银为中心的全球贸易网络逐步形成,大量流入中国的白银弥补了国内银矿不足的缺陷。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时,即规定赋税折银征收,说明民间使用白银已较普遍。清朝用银之势也已不可遏制。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材料二1550年后,由入股组成的企业在英国和尼德兰普遍确立起来。1553年,英国成立了第一个股份公司——莫斯科公司。16世纪,近代商品和证券交易所首先在尼德兰出现。在相对较弱的封建王权与人文精神的苏醒的背景下,商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西欧商业资本的发展,成为“促使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过渡的一个主要因素”。

——马世力《世界史纲》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商业革命与西方商业革命在影响上的不同。

【考点】
【答案】

不同:中国古代的商业革命没有突破农耕经济的范畴,自然经济仍然是经济主体;资本主义萌芽只出现在手工业和江南地区;虽然推动了反封建民主思想的出现,但没有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未能推动社会向近代转型。

西方的商业革命推动封建制度的瓦解和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了人文主义的传播,有利于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促进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商业革命与西方商业革命在影响上的不同,旨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分析的能力。依据材料一“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织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和材料二 “在相对较弱的封建王权与人文精神的苏醒的背景下,商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西欧商业资本的发展,成为‘促使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过渡的一个主要因素’”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中国:主要从未突破农耕经济的范畴、资本主义萌芽只出现在个别地区和个别行业、没有推动社会向近代转型思考;西方:从推动封建制度瓦解、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人文主义的传播、利于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促进世界市场开始形成等角度对比分析回答即可。

27、

材料一战国时期,国家强制诸子均分土地,从而分割成若干小家庭,适应征税、服役的需要。汉代允许诸侯将土地分给诸子,以削弱分化诸侯,推动了古代家产均分制度。后世律令规定土地继承基本沿用诸子均分的方式,但受传统习俗影响,长子往往被赋予双倍的继承份额。《名公判清明集》记载了一个宋代案例:王有成“因不能孝养父母,遂致其父母老病无归,依栖女婿,养生皆赖其力”,因此官府判决土地等家产“当归之婿”。家庭的土地代代均分,阻碍了大规模地产的传承,也使夫妻为主要核心的小家庭成为社会主体。人们依赖土地、满足于拥有少量的生产资料,难以开启新的生产与经营。

——摘编自《浅谈中国古代继承制度的演进》等

材料二进入16世纪世纪以来,英国的土地继承逐渐普及了长子继承制。此后,英国规定土地只能由长子继承,长子继承制使贵族大地产代代相传,基本固定。圈地运动就是以贵族普遍世代保持着土地所有权为前提的,只有这样,他们才有权力驱赶佃农,圈占土地。长子继承制避免了家庭财产的平均分配,单传给长子有利于家庭财富的积累,并向资本转化。大地产的稳定性固化了贵族群体,强大的贵族群体逐渐形成了限制王权的反对派组织,最终促使了英国议会的产生。

——摘编自《英国长子继承制及其对社会经济政治的影响》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土地继承制度与中国的不同之处,并简析中英土地继承制度对两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考点】
【答案】

不同之处:英国以长子继承制为主;中国均分土地为主。

影响:中国古代诸子均分土地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巩固和社会稳定;有利于维护团结和睦的家庭关系,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客观上助长了人们的惰性(安土重迁,依赖家庭,封闭保守)。

英国“长子继承制”维护了贵族制度,促进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有利于限制王权,为英国近代政治制度的转型奠定了基础。

【解析】

本题考查英国土地继承制度与中国的土地继承,旨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分析的能力。不同之处一问,根据材料一中“战国时期,国家强制诸子均分土地,从而分割成若干小家庭,适应征税、服役的需要”得出以诸子均分为主要方式;根据材料二“进入 16 世纪世纪以来,英国的土地继承逐渐普及了长子继承制” 得出是以长子继承制为主。 第二小问影响, 对中国的影响:注意从积极和局限两个角度思考:积极从对中国将土地均分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巩固和社会稳定、 有利于家庭的团结、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消极从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形成保守的思想回答。对英国的影响:注意从维护贵族制度、对资本的原始积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有利于政治上民主政治的确立等角度思考。

2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明朝太祖废丞相,皇帝精力有限,无法高效处理政务。到了明成祖时代,皇帝选拔翰林院官员入职文渊阁,随侍皇帝并参与机密事物的决策。明朝内阁由此出現。主持内阁的首辅,更是权压群臣,地位非常之高。英国内阁是政府的高级官员。大多被冠以“大臣”的称号,由议会下院中多数党领袖组阁,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其实君主同意只是象征性的,实则对议会负责。

——刘骞、蒋媛萍《英国式政治民主制的发展特性及文化溯源》

根据材料,指出中英两国内阁产生方式的主要区别并从推动社会进步的角度来拟定一个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需有史实依据。)

【考点】
【答案】

区别:明朝内阁成员由皇帝任命,阁臣权力大小取决于皇帝;英国内阁成员由议会下院多数党领袖(首相)任命,形式上需要得到国王的承认。

论题:中英两国的内阁与社会管理

明朝的内阁部分地限制了君权,有利于国家决策一定的民主科学性,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推动中国封建经济继续发展;英国的内阁维护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使君主立宪制更加完善,为英国资本主义社会发展提供了保证。两国的内阁制度都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治,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进一步发展。综上所述,中英两国的内阁都推动了加强了对社会的有效管理。

【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皇帝选拔翰林院官员入职文渊阁,随侍皇帝并参与机密事物的决策”和“由议会下院中多数党领袖组阁,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其实君主同意只是象征性的,实则对议会负责”等信息,并联系所学有关史实可知,中英两国内阁产生方式存在很大区别,明朝内阁成员由皇帝任命,阁臣权力大小取决于皇帝;英国内阁成员由首相任命。从推动社会进步的角度阐述不同内阁的作用,应当联系所学,从明朝内阁部分限制君权、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英国内阁维护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使君主立宪制更加完善、为英国资本主义社会发展提供了保证等方面来论述二者的不同。还可以从维护统治、稳定社会秩序等方面来论述二者都推动了对社会的有效管理。本题的解答还要根据材料信息拟定论题,然后联系史实进行论述。

29、

“如何”和“为何”之间有何不同?描述“如何”的时候,是要重建一连串从一点导致另一点的事件顺序。至于要解释“为何”的时候,则是要找出因果关系,看看究竟为什么发生的是这一连串的事,而不是另一连串的事件。

——尤瓦尔·赫拉利《人类简史》

(2)谈谈你对“如何”和“为何”的理解。请以秦到元中央政府对地方管理的变化为例,选择“如何”或“为何”进行史论结合的简单论述。

【考点】
【答案】

(2)“如何”是指描述历史事件的过程。“为何”是指分析历史事件中的因果关系,是探究历史事件之所以发生的原因。

“如何”:能够全面梳理秦到元地方管理变化的过程,即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建立了一套地方官僚机构。汉初,地方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实行郡县、封国并存。汉武帝推恩令后,中央集权得到加强。唐朝中期后,在地方设置节度使,形成藩镇割据局面,持续一百多年。北宋初年,将地方的行政权、财政权、军权收归中央,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的藩镇割据的局面。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为何”:能够运用史论结合的方法,说明上述过程中某两重大事件的原因即可。

【解析】

本题考查秦到元的中央集权的加强,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根据材料审清题目要求: “如何”是指描述历史事件的过程;“为何”是指分析历史事件中的因果关系,是探究历史事件之所以发生的原因。所以,论述如何时:结合秦到元的中央集权加强的有关史实回答即可; 论述“为何”时:能够运用史论结合的方法,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上述过程中某两重大事件的原因即可。如:汉初的郡国并行制,主要是西汉建立后,汉高祖刘邦为了巩固刘氏天下的地位,分封同姓王。

30、

材料一司马迁撰述《史记》时,“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对于纷杂无凭的说法则依据传说与“古文”相对应,“择其言尤雅者”成编。叙事情节曲折,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其编著目的在于“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稽(考证)其成败兴坏之理”。

古希腊史学家修昔底德认为他的责任是对所列各种事件的每一细枝末节进行精心审核。叙述时不能为引人入胜而虚构。历史编著是为了让那些希望清晰地了解业已发生的事件以及希望知道将在某一天以同样或相似的方式再次发生类似事件的人从中获益。

(1)依据材料一,概括司马迁和修昔底德编著史书的相同主张。

【考点】
【答案】

(1)相同主张:对史料的收集要广泛、细致;对历史事件记述要言之有据;编写史书的目的是总结经验教训、以供后人借鉴。

【解析】

本题考查司马迁和修昔底德编著史书的相同主张,旨在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对知识的综合分析比较的能力。根据材料“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择其言尤雅者”、“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稽(考证)其成败兴坏之理”、“每一细枝末节进行精心审核”、“已发生的事件以及希望知道将在某一天以同样或相似的方式再次发生类似事件的人从中获益”等信息,可以对史料的收集、对历史事件的记述、对史书编写的目的等概括出两者共同的主张。

31、

材料二大约在17、18世纪,新的儿童观念逐渐形成。卢梭认为:“在自然的秩序中,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儿童时代有属于它自己的独特观察、思维、感知方式。”

18世纪末,童工约占西方工人总数的1/10,平均每天工作13-14小时。1821年,法国爆发了反对雇佣童工的抗议。19世纪,英法等国先后颁布一系列法律,限定童工的最低工作年龄及工作时间,并规定儿童要接受教育。1884年,伦敦防止虐待儿童协会成立。在此前后,英法等国先后制定法律,保护儿童免受肉体及精神侵害;剥夺虐待儿童的家长的监护权。

(2)阅读材料,概括18-19世纪儿童保护方面取得的成就,并结合所学分析其背景

【考点】
【答案】

19世纪的成就:人们认识到儿童是与成人不同的特殊群体;社会采取行动保护儿童;国家通过立法保护儿童的身心健康;注重儿童的受教育权利。

背景:启蒙运动的“天赋人权”观念,成为儿童权利保护的思想基础;工业革命时期,大量使用童工引起社会关注;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国家直接采取措施,保护儿童。

【解析】

本题考查18-19世纪儿童保护方面取得的成就及背景,旨在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成就一问,根据材料 “1821年法国爆发了反对雇佣童工的抗议英法等国先后颁布一系列法律”、“1884 年, 伦敦防止虐待儿童协会成立”、“保护儿童免受肉体及精神侵害;剥夺虐待儿童的家长的监护权”等信息,可以概括出成就;背景一问,根据材料时间内,与儿童保护关系密切的大事件分析即可,包括思想文化领域的启蒙运动、经济社会领域的工业革命、政治领域的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等。

32、

从技术的角度来看,人类社会发展决定性的转折是从生命能源(即人力和畜力)为主转向对无生命能源的使用。我们所说的工业革命其实更好的名称是能源革命。

——(英)马丁·沃尔夫《全球化为什么可行》

概括材料中的观点,并结合两次工业革命的相关史实进行简要论证。

【考点】
【答案】

观点:工业革命期间,能源的变革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

论证: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煤炭的大规模使用和蒸汽机的改进,推动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发电机和电动机研制成功,电力在人们生产生活中得以广泛使用,推动人类进入“电气时/代”:以石油为燃料的内燃机的创制,为汽车和飞机的发明奠定基础,引发了交通运输领域的革新。

【解析】

本题考查两次工业革命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知识的综合评价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根据材料“从生命能源(即人力和畜力)为主转向对无生命能源的使用。我们所说的工业革命其实更好的名称是能源革命”概括出观点:工业革命期间,能源的变革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然后结合两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标志和主要成就的相关的史实进行具体的分析即可。但注意要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观点论证要逻辑严密,不可简单的一笔带过。

33、

材料16世纪欧洲的历史表明……属于欧洲旧社会的一切开始瓦解,为欧洲在17世纪的社会变化和文明进步奠定了基础。17世纪的欧洲已经进入其近现代历史范畴,社会的变化和文明的进步基本表现在这三个方面:思想上的自由探索、社会制度方面的实验和科学领域的革命。

——徐新《西方文化史》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运用相关史实说明16、17世纪的社会变化和文明进步。

【考点】
【答案】

思想上:文艺复兴打破了宗教神学的束缚,宗教改革否定了罗马教会的绝对权威,为启蒙思想奠定基础,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社会制度:西欧封建制度逐渐瓦解,英国较早建立君主立宪制,实践了资产阶级代议民主制度;科学领域:在伽利略的天文学、力学研究成果基础上,牛顿建立经典力学体系,标志着人类科学时代的开始。

【解析】

本题考查16、17世纪的社会变化和文明进步,意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和知识的迁移和运用的能力。根据题干时间“16、17世纪”和 “社会的变化和文明的进步基本表现在这三个方面:思想上的自由探索、社会制度方面的实验和科学领域的革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思想、社会制度和科学领域等方面的史实及知识来归纳出答案。

34、

材料1833年,英国皇家委员会经调查后,认为应进行大规模的公共空间建设,建议由私营业主来负责具体的建设工作,由政府给予必要的支持。据此,1835年,议会通过了《私人法令》,允许在任何一个大多数纳税人要求建公园的城镇建立公共园林;1838年要求在所有未来的圈地中,必需留出足够的开敞空间,“足够为当地居民的锻炼和娱乐之用”,“以提高居民的身体健康与生活舒适”。1845年,柴郡切斯特市获得议会法令,建设公园与娱乐用地;1846年,曼彻斯特也获得此项权利。1859年,议会通过《娱乐地法》允许地方当局为建设公园而征收地方税。在全国上下形成共识的情况下,全国范围内各城市掀起了公园建设的热潮。

——摘编自陆伟芳《城市公共空间与大众健康》

根据材料,概括19世纪英国公园建设热潮形成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加强城市公园建设的历史背景。

【考点】
【答案】

(1)特点:中央和地方政府重视和主导;以法令的形式推动;由个别城市到全国推广;全国上下的支持。

(2))背景: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经济实力增强;政治民主进程不断发展;人们对日常文化娱乐生活的要求提高;工业化和城市化加剧了城市环境恶化,危害到人们的健康。

【解析】

本题考查19世纪英国公园建设热潮形成的特点及原因,意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和知识的迁移和运用的能力。特点一问,从材料“议会通过了《私人法令》”、“由政府给予必要的支持”、“1845年,柴郡切斯特市获得议会法令,建设公园与娱乐用地;1846年,曼彻斯特也获得此项权利”、“在全国上下形成共识”中可以概括出19世纪英国公园建设热潮形成的特点。历史背景一问,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和工业革命后社会环境状况等方面来分析。

3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果知识包括了一切的善,那么我们认为知识即美德就将是对的。

——苏格拉底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

材料二  古代希腊思想家的每个学派,亚里士多德学派、柏拉图学派等等,都在文艺复兴那个时候找到它的信徒……在14至15世纪,对人体、天文、地理以及自然世界其他领域的研究普遍得到了加强。……一些有远见的哲学家及时地汲取了新科学的成果,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具有自然哲学倾向的新哲学体系,成为近代哲学的先驱。

——吴仁平、彭隆辉《欧洲哲学史简明教程》

材料三  日本学者宫崎市定在《东洋近代史》说:“中国宋代实现了社会经济的跃进,都市的发达,知识的普及,与欧洲文艺复兴现象比较,应该理解为并行和等值的发展,因而宋代是十足的“东方的文艺复兴时代”。

(1)据材料一,苏格拉底和孟子他们对美德的认识有何不同?

(2)依据材料二,指出文艺复兴时期哲学研究呈现的特点。

(3)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论证宋代是十足的“东方的文艺复兴时代”这一观点。

【考点】
【答案】

(1)不同点:苏格拉底认为知识即美德,孟子强调协调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2)特点:继承、创新了古典哲学(文化);与自然科学结合产生了新的哲学体系。

(3)论证:经济方面:商品经济发达,城市商业活动的时间与空间被打破,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商业市镇发展。思想文化方面:儒学复兴,理学兴盛,文学艺术朝世俗化、平民化方向发展;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等发明在宋代推广应用,古代科技发展达到高峰。

【解析】

(1)本题考查苏格拉底和孟子对美德认识的不同,旨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分析和比较的能力。根据材料一“我们认为知识即美德就将是对的”、“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可以概括出两者对美德认识的不同。

(2)本题考查文艺复兴时期哲学研究呈现的特点,旨在考查学生分析和解读材料的能力。根据材料二“都在文艺复兴那个时候找到它的信徒”、“及时地汲取了新科学的成果,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具有自然哲学倾向的新哲学体系”,可以概括出特点。

(3)本题考查对宋代是十足的“东方的文艺复兴时代”的认识,旨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评价和认识的能力。本题属于评述型试题,以“关于宋代观点”的文字材料为依托,考查了学生史论结合、多角度分析问题的学科综合能力。解答本题注意结合宋代的经济上的商品经济和城市的发展;思想文化上的理学和文艺成就、科技成就等相关知识,史论结合,逻辑严谨,条理清晰即可。

36、

节庆活动承载了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和价值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法国大革命的节日表现出日益强烈的世俗化或非基督教化倾向,理性神崇拜、反宗教化装舞会等节日的出现,显然也直接体现着人民大众狂欢文化的这种反基督教传统。1790年7月l4日的联盟节庆典,也已出现了数万人共同宣誓效忠祖国之类世俗的新因素,这是一个反映了旧时代向新时代过渡的节日。革命节日的人民大众文化特质还表现为人民大众对节日的广泛参与,卢梭认为剧院里的演出决不是人民的节日,人民的节日应当在光天化日之下进行,让群众自己变成演员,“让每个人都走到别人当中并使自己得到愉悦,以便使大家更紧密地团结起来。”

——摘编自高毅《法兰西风格:大革命的政治文化》

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近代法国节庆文化的新特点和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

【考点】
【答案】

特点:①摆脱基督教的影响,呈现出世俗化;②强调爱国主义的政治情感;③群众的广泛、主动参与。

原因: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启蒙运动的影响;法国大革命的氛围。

【解析】

本题考查近代法国节庆文化的新特点和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旨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特点一问,根据材料“法国大革命的节日表现出日益强烈的世俗化或非基督教化倾向”、“出现了数万人共同宣誓效忠祖国之类世俗的新因素”、“革命节日的人民大众文化特质还表现为人民大众对节日的广泛参与”等信息,概括出新特点;原因一问,结合所学时代背景,可以从政治、经济、思想的角度入手,答出: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启蒙运动的影响、法国大革命的氛围。

37、

材料一古希腊集市广场是公民们经常出没的地方,它布置着一些相关的设施:突出的柱廊长厅、存放国家圣火的议会大厦、体操竞技场以及各种神庙,它们共同构成城市以及城市生活的中心,广场往往呈不规则形状,也不存在明确的控制性建筑物。

——摘编自蔡永洁《空间的权利与权力的空间》

材料二中国传统广场的主要形态是扩大了的、四周合围的院落,传统广场,尤其是礼制性广场(如天安门广场,太和殿广场),往往具有严格纵直的中轴线,广场与宫殿、坛庙构成井井有条、重重叠叠的空间序列。

——摘编自曹文明《中国传统广场与社会文化生活》

阅读材料,概括古希腊集市广场和中国传统礼制广场在布局上的不同特点。结合所学,从政治和思想观念的角度,分析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

【考点】
【答案】

不同特点:古希腊集市广场开放、随意;中国传统礼制广场封闭,规整。

原因:在政治上,古希腊实行城邦制度,公民政治盛行;中国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思想文化上,古希腊孕育了人文精神;中国古代严格的等级尊卑纲常伦理.

【解析】

(1)本题考查雅典的民主政治和中国的传统礼制的比较,考查学生横向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一“它们共同构成城市以及城市生活的中心,广场往往呈不规则形状,也不存在明确的控制性建筑物”得出:古希腊集市广场开放、随意;根据材料二“传统广场,尤其是礼制性广场(如天安门广场、太和殿广场),往往具有严格纵直的中轴线,广场与宫殿、坛庙构成井井有条、重重叠叠的空间序列”得出:中国传统礼制广场封闭、规整。 第二小问原因,从政治和思想两个角度政治上:古希腊是西方民主的源头,实行公民政治;中国古代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思想:古希腊是人文精神的滥觞;中国古代重视等级纲常的儒家思想占据主导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