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自治区拉萨中学高二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高中历史考试
考试时间: 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共13题,共65分)

1、

华丽的活动戏台上,京剧扮相的提线木偶,活灵活现地表现着戏剧外台上的意境和神韵。以下有关京剧产生原因的表达正确的是

①符合当时统治者的口味

②汉调、徽调合流并逐渐融入北京语汇

③艺术家博采众长、兼收并蓄

④“同光十三绝”努力

A. ②③④

B. ②③

C. ①②③

D. ①③④

2、

假如你生活在春秋时期,你可以享受到的文明成果是

①印刷发行你的个人自传

②旅行用“司南”指示方向

③可以借助《石氏星表》相关资料确定100多颗恒星位置

④借助《黄帝内经》医治病人

A. ②③

B. ③

C. ②④

D. 全部无法享受

3、

顾炎武说:“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焉耳矣。”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 君主国家与民族的兴亡含义不同

B. 改朝换代只与既得利益集团有关

C. 由于阶级是属性不同,君臣与老百姓在民族兴亡问题上是对立的

D. 顾炎武具有民主思想

4、

顾炎武针对明代八股取士,严重脱离社会社会现实的情况,主张

A. 把土地按肥瘠高下分为几等,定出不同的税则来征税

B. “严以治吏,宽以养民”

C. “工商皆本”的学说

D. 为学应求务实,应关乎国计民生,治理与社会变革

5、

明末思想家黄宗羲被尊为“中国思想启蒙之父”,他的思想主要反映在《明夷待访录》中。“明夷”本为《周易》中的一卦,“明”即是太阳(离),“夷”损伤之意。“明”又意“大明”,“夷”有“诛锄”之解。作者为自己的作品取这样的名字的意图

①暗含作者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愤懑和指责,对太阳再度升起照临天下的期盼

②反映出封建社会走向衰弱,有识之士身处患难,壮志难序

③对明亡包含悲痛,企图从历史中寻找经验教训,光复故国

④鉴于明亡的教训,为清朝统治者提供治国的宝贵经验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④

6、

明朝后期思想家李贽认为“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材料反映出李贽的观点是

A. 反对以孔子的言论作为衡量是非的标准

B. 认为要以孔子的言论作为衡量是非的标准

C. 认为时代不同了,但孔子的儒家学说应该继续得到尊重

D. 主张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

7、

朱熹和王阳明都对“理”进行了不同阐释,两者相同的本质意图是(   )

A. 否定佛教、道教的教义   B. 发扬光大儒家学说

C. 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D. 激励人们奋发立志

8、

“孽海茫茫,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与禅宗这一理论类似的是

A. 道家思想

B. 程朱理学

C. 王阳明心学

D. 格物之学

9、

(题文)荀子思想杂取百家,与孔孟思想并不完全一致,但仍把他作为儒家代表人物,主要是因为他主张

A. “人之性恶”

B. “礼法并用”

C. “天道自然”

D. 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

10、

假设西汉太学生在研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问题,下列不可能出现的观点是

A. 巩固了大一统的国家

B. 儒学成为立国之本

C. 儒学得以推广

D. 一定程度上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11、

下列符合孟子学说的是

①“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

②“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③“人无有不善”

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A. 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12、

下列对孟子与荀子的分析,正确的是

A. 都主张性善论

B. 都强调礼法并用

C. 都主张“仁”“德”治天下

D. 都主张性恶论

13、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孔子此语的含义是

A.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 民贵君轻

C. 以法为本

D. 贵贱有序

二、(共1题,共5分)

1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汉书·董仲舒传》中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异)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无)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那些)不在六艺(六经)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一致)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以矣。”

(1)董仲舒对汉武帝所提建议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2)结合材料,概述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正统地位是怎样确立的?

西藏自治区拉萨中学高二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高中历史考试
一、选择题(共13题,共65分)

1、

华丽的活动戏台上,京剧扮相的提线木偶,活灵活现地表现着戏剧外台上的意境和神韵。以下有关京剧产生原因的表达正确的是

①符合当时统治者的口味

②汉调、徽调合流并逐渐融入北京语汇

③艺术家博采众长、兼收并蓄

④“同光十三绝”努力

A. ②③④

B. ②③

C. ①②③

D. ①③④

【考点】
【答案】

C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京剧的形成吸收了汉调、徽调的成就,京剧符合当时统治者的口味,这和艺术家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的努力也有跟大的关系,故①②③正确;“同光十三绝”是京剧产生后的成就,与题意不符,故④错误。所以本题答案为C项,ABD错误。

2、

假如你生活在春秋时期,你可以享受到的文明成果是

①印刷发行你的个人自传

②旅行用“司南”指示方向

③可以借助《石氏星表》相关资料确定100多颗恒星位置

④借助《黄帝内经》医治病人

A. ②③

B. ③

C. ②④

D. 全部无法享受

【考点】
【答案】

D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雕版印刷出现于唐代,故①错误;“司南”是战国时期的发明,故②错误;《石氏星表》是战国时期的成就,是现知世界上最古老的星表之一,故③错误;《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医书中最早的典籍之一,成书于战国至秦汉时期,故④错误。故D项正确,ABC错误。

3、

顾炎武说:“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焉耳矣。”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 君主国家与民族的兴亡含义不同

B. 改朝换代只与既得利益集团有关

C. 由于阶级是属性不同,君臣与老百姓在民族兴亡问题上是对立的

D. 顾炎武具有民主思想

【考点】
【答案】

C

【解析】

材料信息体现了“亡国”与“亡天下”的区别。“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焉耳矣”体现了君主国家与民族的兴亡含义不同,故A项正确,但是不符合题意;这说明改朝换代与既得利益集团有关,体系了顾炎武的民主思想,故BD正确,但是不符合题意;“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焉耳矣”说明君臣与老百姓在民族兴亡问题上是一致的,故C项错误,但是符合题意。所以本题答案为C项。

4、

顾炎武针对明代八股取士,严重脱离社会社会现实的情况,主张

A. 把土地按肥瘠高下分为几等,定出不同的税则来征税

B. “严以治吏,宽以养民”

C. “工商皆本”的学说

D. 为学应求务实,应关乎国计民生,治理与社会变革

【考点】
【答案】

D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顾炎武针对明末地主豪强兼并土地、赋税不均的情况,提出了把土地按肥瘠高下分为几等,定出不同的税则来征税,故A项错误;王夫之提出“严以治吏,宽以养民”,企望以削弱权贵势力、关注民生来缓和阶级矛盾,故B项错误;“工商皆本”的学说是黄宗羲的主要主张,故C项错误;经世致用的学风,是顾炎武针对明代八股取士,严重脱离社会社会现实的情况提出的,故D项正确。

5、

明末思想家黄宗羲被尊为“中国思想启蒙之父”,他的思想主要反映在《明夷待访录》中。“明夷”本为《周易》中的一卦,“明”即是太阳(离),“夷”损伤之意。“明”又意“大明”,“夷”有“诛锄”之解。作者为自己的作品取这样的名字的意图

①暗含作者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愤懑和指责,对太阳再度升起照临天下的期盼

②反映出封建社会走向衰弱,有识之士身处患难,壮志难序

③对明亡包含悲痛,企图从历史中寻找经验教训,光复故国

④鉴于明亡的教训,为清朝统治者提供治国的宝贵经验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④

【考点】
【答案】

B

【解析】

试题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题型而言该题属于组合型选择题宜用排除法,结合材料中文字“明”又意“大明”,“夷”有“诛锄”之解和所学知识可知黄宗羲在政治上坚决主张反对清政府外族统治,希求“反清复明”,所以④项说法明显错误与史实不符,①②③三项说法正确符合史实和题意要求,故排除④项答案选C,A B D三项组合错误。

6、

明朝后期思想家李贽认为“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材料反映出李贽的观点是

A. 反对以孔子的言论作为衡量是非的标准

B. 认为要以孔子的言论作为衡量是非的标准

C. 认为时代不同了,但孔子的儒家学说应该继续得到尊重

D. 主张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

【考点】
【答案】

A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李贽的“咸以孔子之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反映出反对盲从孔子的思想,故A项正确;B项明显不符合“咸以孔子之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的信息;材料体现不出孔子的儒家学说应该继续得到尊重,故C项错误;李贽批判了儒家思想,故D项不符合材料信息。

7、

朱熹和王阳明都对“理”进行了不同阐释,两者相同的本质意图是(   )

A. 否定佛教、道教的教义   B. 发扬光大儒家学说

C. 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D. 激励人们奋发立志

【考点】
【答案】

C

【解析】

试题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信息,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信息,本题考查的是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共同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均是对儒学的的发展,均是把封建伦理纲常上升到“天理”的高度。区别仅在于,得到“理”的方法不一样,前者“格物致知”,后者“发明本心”。二者的根本目的,均是为维护封建统治秩序服务,故,本题正确答案选C。

8、

“孽海茫茫,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与禅宗这一理论类似的是

A. 道家思想

B. 程朱理学

C. 王阳明心学

D. 格物之学

【考点】
【答案】

C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信息“孽海茫茫,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体现了“致良知”的心学主张,故C项正确;道家思想主张顺其自然,故A项不符合材料信息;程朱理学就是格物之学,主张通过外在的事物求得理,这和材料信息明显不符,故BD错误。

9、

(题文)荀子思想杂取百家,与孔孟思想并不完全一致,但仍把他作为儒家代表人物,主要是因为他主张

A. “人之性恶”

B. “礼法并用”

C. “天道自然”

D. 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

【考点】
【答案】

D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荀子的“人之性恶” 、“礼法并用”和“天道自然”都突破了孔孟儒学的主张,因此这不是把他作为儒家代表人物的理由,故ABC错误;荀子主张的“仁义”和“王道”继承了孔孟儒学的基本核心思想,这是把他作为儒家代表人物的理由,故D项正确。

10、

假设西汉太学生在研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问题,下列不可能出现的观点是

A. 巩固了大一统的国家

B. 儒学成为立国之本

C. 儒学得以推广

D. 一定程度上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考点】
【答案】

D

【解析】

西汉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通过思想的统一达到了巩固政治的统一目的,儒学成为统治的正统思想得到广泛的推广,故ABC正确,但是不符合题意;“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定程度上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但是这是后人的评价,不可能是西汉太学生的看法,故D项错误,但是符合题意。所以本题答案为D项。

11、

下列符合孟子学说的是

①“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

②“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③“人无有不善”

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A. 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考点】
【答案】

C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孟子发挥孔子的“仁”的学说,提出了“仁政”,即“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在此基础上孟子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即“民贵君轻”;在伦理上,孟子提出“人无有不善”的性善论。由此可知,①②③正确;“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孔子的主张,故④错误。所以本题答案为C项正确,ABD错误。

12、

下列对孟子与荀子的分析,正确的是

A. 都主张性善论

B. 都强调礼法并用

C. 都主张“仁”“德”治天下

D. 都主张性恶论

【考点】
【答案】

C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孟子主张性善论,荀子主张性恶论,故AD项错误;荀子强调礼法并用,故B项错误;孟子主张“仁政”、荀子主张“王道”,两人都主张“仁”“德”治天下,故C项正确。

13、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孔子此语的含义是

A.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 民贵君轻

C. 以法为本

D. 贵贱有序

【考点】
【答案】

D

【解析】

试题本题重在考查孔子的观点主张,依据“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强调严格的等级观,而孔子主张维护周礼,也就是周朝的尊卑等级制度,以便维护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利益,所以选D。

二、(共1题,共5分)

1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汉书·董仲舒传》中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异)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无)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那些)不在六艺(六经)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一致)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以矣。”

(1)董仲舒对汉武帝所提建议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2)结合材料,概述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正统地位是怎样确立的?

【考点】
【答案】

(1)董仲舒对汉武帝所提建议的核心内容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2)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①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起用了文学儒者数百 人参与国家大政。②规定《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使教育为儒家所垄断。③兴办太学,学完经考试合格合即可到政府任官,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④汉武帝在各郡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使儒学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的地位。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它也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解析】

第(1)问,“核心内容”,由材料信息“臣愚以为诸(那些)不在六艺(六经)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可以得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第(2)问,“怎样确立”,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规定《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兴办太学、在各郡设立学校等角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