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眉山中学高一月月考文科综合历史试卷

高中历史考试
考试时间: 分钟 满分: 2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共2题,共10分)

1、

汪林茂在《层次递进的晚清三次新政》中评论某一历史事件时说:“其最大的意义并不是产生了‘自强’的效用,而是在古老的封建主义的‘体’上撕开了一道口子,开动了现代化的这辆列车。”据此可见,他认为

A. 洋务运动的进步作用主要体现在开启了近代化进程

B. 戊戌变法冲击了陈旧腐朽的旧文化,具有启蒙意义

C. 辛亥革命乃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显著的里程碑

D. 反帝爱国的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2、

《三国志》载,东吴孙休(公元235一264年在位)在诏令中说到,“自建兴以来,吏民…… 去本就末,不循古道”“自顷年以来,州郡吏民及诸营兵……皆浮船长江,贾作上下”。由此可知

A. 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发生动摇

B. 人们经商逐利的商业意识浓厚

C. 官吏涉足工商业活动滋生腐败

D. 三国时期的商品经济发展较快

二、非选择题(共2题,共10分)

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与明代省级设三司、分理事务不同,清代按省设置督抚为最高长官并成为定制。皇帝以奏折之朱批及廷寄上谕直接指挥督抚,督抚亦将重大军政要务先行奏闻,以得到皇帝密谕的指示。乾隆年间将前代巡按制度永行停止,赋予督抚监察所辖省区的最高监察权力,同时督抚之间、督抚与藩臬两司间通过密折相互监督制约,道府州县等官遇督抚不公亦可揭发,盐政、织造等内府官员也负有监察地方的特殊使命。督抚、布政使及重要的道府官员之选任,由吏部、军机处开列候选名单,呈皇帝选定。官员定期考核,三年一次,以定其奖惩及升降补调,激励其尽职守法。因清初军费开支巨大,中央留给地方所用的赋税收入、衙署办公经费、官员薪俸比明代大为减少,全国平定后,留给地方经费仍然很少,且在使用上严格控制。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明清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清代前期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的举措。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清代前期对地方控制举措的影响。

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朝中后期,玉米、番薯等“种出西土”,在不少地方开始种植。丝织业发达的江南地方,如苏州等地,出现了一些以生产商品为目的的富裕机户,购买织机,雇佣机工进行生产。随着江南经济的发展,在交通便利的地方,市镇逐渐兴起,到万历以后,其市镇总数不下200个。

——据【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徐光启《农政全书》等

材料二盛宣怀(1844~1916),江苏武进人。1896年,他将自办银行的见解向清廷作了系统的表述:“银行昉(开始)于泰西,其大旨在流通一国之货财,以应上下之求给。立法既善于中国之票号、钱庄,而国家任保护,权利无旁挠,故能维持不敝。各国通商以来,华人不知务此,英、法、德、俄、日本之银行乃推行来华,攘我大利……商务枢机所系,现又举办铁路,造端宏大,非急设中国银行,无以通华商之气脉,杜洋商之挟持。”

——摘编自《中国通商银行》

材料三1897年5月27日,中国自办的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在上海正式成立。它以上海总行为中心,积极开展业务。

中国通商银行(上海总行)各类放款占其放款总额百分比

年份

国内工商业、交通业及其他

钱庄

外国洋行

外国在华银行

合计

1897年底

70

14

12

4

100

1898年底

51

11

38

0

100

1899年底

85

0

15

0

100

——摘编自《中国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的初创时期》

(1)根据材料一,联系所学知识,试揭示明朝中后期在经济领域中(含农业、手工业、商业)日益凸显出来的新气象和政府实行的老政策。

(2)根据材料二,归纳盛宣怀提出的中国自办银行的理由。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中国通商银行初创时期放款的重点领域。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行在重点领域放款所起的作用,

四川省眉山中学高一月月考文科综合历史试卷

高中历史考试
一、选择题(共2题,共10分)

1、

汪林茂在《层次递进的晚清三次新政》中评论某一历史事件时说:“其最大的意义并不是产生了‘自强’的效用,而是在古老的封建主义的‘体’上撕开了一道口子,开动了现代化的这辆列车。”据此可见,他认为

A. 洋务运动的进步作用主要体现在开启了近代化进程

B. 戊戌变法冲击了陈旧腐朽的旧文化,具有启蒙意义

C. 辛亥革命乃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显著的里程碑

D. 反帝爱国的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考点】
【答案】

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材料的主题是认为洋务运动在古老的封建主义的‘体’上撕开了一道口子,开动了现代化的这辆列车,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所以本题答案就是A。

2、

《三国志》载,东吴孙休(公元235一264年在位)在诏令中说到,“自建兴以来,吏民…… 去本就末,不循古道”“自顷年以来,州郡吏民及诸营兵……皆浮船长江,贾作上下”。由此可知

A. 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发生动摇

B. 人们经商逐利的商业意识浓厚

C. 官吏涉足工商业活动滋生腐败

D. 三国时期的商品经济发展较快

【考点】
【答案】

B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去本就末,不循古道”不难判断,指的是弃农经商的现象;而“州郡吏民及诸营兵”说明了人员的广泛性,证明人们的商业意识浓厚。A项不符合史实,重农抑商的政策一直是最基本的经济政策;C项中的“滋生腐败”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与材料不符,材料讲的是经商的人员多不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快。

二、非选择题(共2题,共10分)

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与明代省级设三司、分理事务不同,清代按省设置督抚为最高长官并成为定制。皇帝以奏折之朱批及廷寄上谕直接指挥督抚,督抚亦将重大军政要务先行奏闻,以得到皇帝密谕的指示。乾隆年间将前代巡按制度永行停止,赋予督抚监察所辖省区的最高监察权力,同时督抚之间、督抚与藩臬两司间通过密折相互监督制约,道府州县等官遇督抚不公亦可揭发,盐政、织造等内府官员也负有监察地方的特殊使命。督抚、布政使及重要的道府官员之选任,由吏部、军机处开列候选名单,呈皇帝选定。官员定期考核,三年一次,以定其奖惩及升降补调,激励其尽职守法。因清初军费开支巨大,中央留给地方所用的赋税收入、衙署办公经费、官员薪俸比明代大为减少,全国平定后,留给地方经费仍然很少,且在使用上严格控制。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明清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清代前期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的举措。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清代前期对地方控制举措的影响。

【考点】
【答案】

(1)举措:设立督抚,事权归一;通过奏折和廷寄由皇帝直接指挥;建立严密完备的地方监察系统;重视地方官员的选用和考核;削弱地方财权,将之收归中央。

(2)影响:积极:有利于政令畅达,提高行政效率;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有利于提高官吏素质,吏治清明。消极:中央过分集权,地方官员懒政怠政,抑制了治政的主动性和创造精神;对地方财权限制过严,导致加征滥派,贪污贿赂,败坏吏治。

【解析】

(1)根据材料“清代按省设置督抚为最高长官并成为定制”归纳为设立督抚,事权归一;根据材料“皇帝以奏折之朱批及廷寄上谕直接指挥督抚,督抚亦将重大军政要务先行奏闻,以得到皇帝密谕的指示”归纳为通过奏折和廷寄由皇帝直接指挥;根据材料“乾隆年间将前代巡按制度永行停止,……盐政、织造等内府官员也负有监察地方的特殊使命。”可以归纳为建立严密完备的地方监察系统;根据材料“督抚、布政使及重要的道府官员之选任,由吏部、军机处开列候选名单,呈皇帝选定。官员定期考核,三年一次,以定其奖惩及升降补调,激励其尽职守法”归纳为重视地方官员的选用和考核;“因清初军费开支巨大,中央留给地方所用的赋税收入、衙署办公经费、官员薪俸比明代大为减少,全国平定后,留给地方经费仍然很少,且在使用上严格控制”归纳为削弱地方财权,将之收归中央。

(2)材料反映了清朝中央政府将地方权力集中于皇帝直接控制的督抚手中,加强对地方的监察和地方官政绩的考核,同时严格限制地方财权。依据以上对材料的理解,结合相关的所学知识并根据宋代中央集权加强的利弊分析的迁移推导,辩证地分析清朝中央加强对地方控制上述措施产生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朝中后期,玉米、番薯等“种出西土”,在不少地方开始种植。丝织业发达的江南地方,如苏州等地,出现了一些以生产商品为目的的富裕机户,购买织机,雇佣机工进行生产。随着江南经济的发展,在交通便利的地方,市镇逐渐兴起,到万历以后,其市镇总数不下200个。

——据【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徐光启《农政全书》等

材料二盛宣怀(1844~1916),江苏武进人。1896年,他将自办银行的见解向清廷作了系统的表述:“银行昉(开始)于泰西,其大旨在流通一国之货财,以应上下之求给。立法既善于中国之票号、钱庄,而国家任保护,权利无旁挠,故能维持不敝。各国通商以来,华人不知务此,英、法、德、俄、日本之银行乃推行来华,攘我大利……商务枢机所系,现又举办铁路,造端宏大,非急设中国银行,无以通华商之气脉,杜洋商之挟持。”

——摘编自《中国通商银行》

材料三1897年5月27日,中国自办的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在上海正式成立。它以上海总行为中心,积极开展业务。

中国通商银行(上海总行)各类放款占其放款总额百分比

年份

国内工商业、交通业及其他

钱庄

外国洋行

外国在华银行

合计

1897年底

70

14

12

4

100

1898年底

51

11

38

0

100

1899年底

85

0

15

0

100

——摘编自《中国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的初创时期》

(1)根据材料一,联系所学知识,试揭示明朝中后期在经济领域中(含农业、手工业、商业)日益凸显出来的新气象和政府实行的老政策。

(2)根据材料二,归纳盛宣怀提出的中国自办银行的理由。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中国通商银行初创时期放款的重点领域。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行在重点领域放款所起的作用,

【考点】
【答案】

(1)蚕桑、棉花种植面积普遍扩大;外来作物开始传入我国;资本主义萌芽;市镇经济兴起;会馆出现,商帮势力强大。(答对三点即可)   重农抑商。

(2)银行比中国传统金融机构优越;有利于抵制洋商独揽中国银行利权;有利于促进铁路建设等事业的发展。

(3)民族工商业及交通业。推动了民族工商业及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促进了中国经济的近代化。

【解析】

(1)第一小问新气象,根据材料一“玉米、番薯等‘种出西土’,在不少地方开始种植”可知是高产作物的引进和推广;根据材料一“如苏州等地,出现了一些以生产商品为目的的富裕机户,购买织机,雇佣机工进行生产”可知资本主义萌芽;根据材料一“在交通便利的地方,市镇逐渐兴起”可知市镇经济兴起;根据材料一“丝织业发达”可知是蚕桑、棉花种植面积普遍扩大;结合所学知识还可从会馆出现,商帮势力强大方面作答。第二小问老政策,结合所学知识可从重农抑商方面思考作答。

(2)根据材料二“银行昉(开始)于泰西,其大旨在流通一国之货财,以应上下之求给。立法既善于中国之票号、钱庄,而国家任保护,权利无旁挠,故能维持不敝”可知近代银行比中国传统金融机构优越;根据材料二“现又举办铁路,造端宏大,非急设中国银行,无以通华商之气脉,杜洋商之挟持”可得出银行较强的融资能力有利于促进铁路建设等事业的发展;根据材料二“华人不知务此,英、法、德、俄、日本之银行乃推行来华,攘我大利”“杜洋商之挟持”可得出民族银行的建设有利于抵制洋商独揽中国银行利权。

(3)第一小问领域,根据材料三“中国通商银行(上海总行)各类放款占其放款总额百分比”可知通商银行初期着重投资民族工商业及交通业;第二小问作用,银行资金向工商业和交通业倾斜,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民族工商业及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和促进了中国经济的近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