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钦州市第二中学春季学期月份考试高一历史试卷

高中历史考试
考试时间: 分钟 满分: 3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共4题,共20分)

1、

宋代文献记载,真宗时,“诏商旅自京[携]便钱至诸州者,所在即给付,无得稽滞。按,太祖开宝三年置便钱务(机构),许民入钱左藏(国库),给以券,于诸州便换。”文中“便钱”是

A. 自由流通的支票   B. 中国最早的纸币

C. 国家发行的债券   D. 兑换货币的凭证

2、

据《苏州府风俗考》记载:明朝苏州“郡城之东,旨习机业。……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若机房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材料不能反映当时

A. 存在失业现象

B. 出现劳动力市场

C. 实行计时工资

D. 工匠技术水平高

3、

明代张居正说:“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则农病;农不得力本穑以资商,则商病。故商农之势,常若权衡。”这种农商并重的言论

A. 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B. 表现了重农抑商政策的瓦解

C. 表明政府十分重视商业

D. 代表了士大夫对商业的态度

4、

“帝王们也是‘经济人’,也要追求效用最大化,他们的政策‘选择’也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社会结构和政治经济制度,都是‘经济人’在特定资源环境下‘理性选择’的结果。”按此观点来解释“重农抑商”政策的话,下列结论中可以成立的是

A. “重农抑商”政策实现了古代经济政策效用的最大化

B. “重农抑商”政策是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时的必然选择

C. “重农抑商”政策始终是中国古代帝王的明智选择

D. “重农抑商”贯穿于整个中国古代史

二、非选择题(共3题,共15分)

5、

诗是时代的产物,既是诗人独特的人生体验与感情抒发,也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环境、社会生活的思索。所谓“用诗说史,以诗证史”,就是以诗入史,即将诗作为史料来说史、证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六街鼓歇行人绝,九衢茫茫空有月。九衢生人何劳劳,长安土尽槐根高。

——《全唐诗》卷866长安中鬼《秋夜吟》

材料二万国仰神京。礼乐纵横。葱葱佳气锁龙城。日御明堂天子圣,朝会簪缨。九陌六街平。万国充盈。青楼弦管酒如渑。别有隋堤烟柳暮,千古含情。

——【宋】裴湘《浪淘沙•咏汴州》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事实与观点两方面概括“六街鼓歇行人绝,九衢茫茫空有月”所反映的信息。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北宋东京在城市布局与商业活动方面与唐长安城的不同。分析发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

6、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永乐二年(1404)正月】禁民下海。,时福建濒海居民,私栽海舡(注:舡即船),交通外国,因而为寇。郡县以闻,遂下令禁民间海船,原有海船悉改为平头船,所在有司防其出入。

——《永乐实录》卷二十七

材料二顺治元年

清政府颁布“迁海令”,将北起山东,南至广东的沿海居民,内迁三四十里,并且将所有沿海船只悉行烧毁,寸板不许下水。凡溪河装栅,货物不许越界。时刻嘹望,违者死无赦。

——《台湾外记》卷十二

材料三夷货非衣食所急,何谓中国不缺耶。绝之则内外隔而相构之恤无由生矣,夷虽欲窥伺我,何可得哉!

——《海防纂要》卷七

(1)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明清政府海外贸易政策的相同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政府采取这一政策的根本原因。

(2)明清的海外贸易政策反映当时何种显著的社会特征?这种政策的沿用和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7、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墨子》中说:“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业寝,纺绩积纴,多治麻丝葛绪捆布縿,此其分事也。”

材料二:自耕农是封建国家直接剥削的对象。为了保证赋税、徭役和供应,封建国家历来关注这一阶层的存在。“稳定小农”是封建王朝长治久安的良策,每一个新王朝建立时,对此尤为关注。他们总是采取鼓励垦荒等政策,积极培植自耕农。……自耕农这一阶层很不稳定,经常分化。

——叶显恩《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

请回答:

(1)材料一描述的是中国古代社会怎样的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2)结合材料二,分析自耕农经济在古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3)依据材料二,指出中国古代社会有利于和不利于自耕农经济存在的因素。

(4)结合所学的知识,说说自耕农经济的优越性和局限性何在?

广西钦州市第二中学春季学期月份考试高一历史试卷

高中历史考试
一、选择题(共4题,共20分)

1、

宋代文献记载,真宗时,“诏商旅自京[携]便钱至诸州者,所在即给付,无得稽滞。按,太祖开宝三年置便钱务(机构),许民入钱左藏(国库),给以券,于诸州便换。”文中“便钱”是

A. 自由流通的支票   B. 中国最早的纸币

C. 国家发行的债券   D. 兑换货币的凭证

【考点】
【答案】

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B是交子,只在局部地区使用,材料强调“诸州”,因此该券不是交子;飞钱是在唐代诞生的,排除B;材料未提及因国家财政的需要而向民间举债,也无发放利息的说明,因此并不是国家发行的债券,排除C;材料中的“券”是专门代替钱币的一种凭证,商人携带这种券可以免去携带大量现金交易的麻烦。因此D符合题意。该券不具备流通职能,排除A。

2、

据《苏州府风俗考》记载:明朝苏州“郡城之东,旨习机业。……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若机房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材料不能反映当时

A. 存在失业现象

B. 出现劳动力市场

C. 实行计时工资

D. 工匠技术水平高

【考点】
【答案】

D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雇佣关系,但材料并未体现出工匠技术水平高的信息,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若机房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足以证明是存在失业现象的,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匠有常主”等字眼说明是存在劳动力市场的,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计日受值”说明是实行计时工资的,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3、

明代张居正说:“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则农病;农不得力本穑以资商,则商病。故商农之势,常若权衡。”这种农商并重的言论

A. 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B. 表现了重农抑商政策的瓦解

C. 表明政府十分重视商业

D. 代表了士大夫对商业的态度

【考点】
【答案】

A

【解析】

从材料“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则农病;农不得力本穑以资商,则商病。故商农之势,常若权衡”可以看出,张居正认为商业与农业之间应该“常若权衡”,这体现出明朝商品经济发展,与农业同为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对社会经济产生了重要的作用, 所以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重农抑商政策一直存在,没有改变;C选项材料无法体现政府的态度;D选项错误,这只是张居正个人的意见,不能代表所有士大夫。

4、

“帝王们也是‘经济人’,也要追求效用最大化,他们的政策‘选择’也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社会结构和政治经济制度,都是‘经济人’在特定资源环境下‘理性选择’的结果。”按此观点来解释“重农抑商”政策的话,下列结论中可以成立的是

A. “重农抑商”政策实现了古代经济政策效用的最大化

B. “重农抑商”政策是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时的必然选择

C. “重农抑商”政策始终是中国古代帝王的明智选择

D. “重农抑商”贯穿于整个中国古代史

【考点】
【答案】

B

【解析】

材料强调的是“重农抑商”政策是帝王们受到“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这个客观条件的制约而必然的选择,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只是强调要追求效用最大化而未明确指出实现了效用的最大化,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错在“始终是”,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题意,排除;“重农抑商”也并未贯穿于整个中国古代史,选项D不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二、非选择题(共3题,共15分)

5、

诗是时代的产物,既是诗人独特的人生体验与感情抒发,也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环境、社会生活的思索。所谓“用诗说史,以诗证史”,就是以诗入史,即将诗作为史料来说史、证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六街鼓歇行人绝,九衢茫茫空有月。九衢生人何劳劳,长安土尽槐根高。

——《全唐诗》卷866长安中鬼《秋夜吟》

材料二万国仰神京。礼乐纵横。葱葱佳气锁龙城。日御明堂天子圣,朝会簪缨。九陌六街平。万国充盈。青楼弦管酒如渑。别有隋堤烟柳暮,千古含情。

——【宋】裴湘《浪淘沙•咏汴州》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事实与观点两方面概括“六街鼓歇行人绝,九衢茫茫空有月”所反映的信息。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北宋东京在城市布局与商业活动方面与唐长安城的不同。分析发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

【考点】
【答案】

(1)官府对长安城的管理,即定时贸易与夜禁制度。说明当时长安城的时间、空间限制不仅存在而且严格,城市功能中的政治中心色彩比较突出。

(2)不同:坊市界限被打破,市分散于宅屋之间;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城市经济功能大大增强;商贸繁盛,娱乐活动增多。

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人口的增加,社会需求的提高,政策的因势变化。

【解析】

(1)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事实方面反映的信息主要是贸易是有时间限制的并且还实行夜禁制度,而观点方面则要突出官府对长安城管理严格、也说明当时城市的政治色彩、政治功能浓厚等。

(2)北宋东京在城市布局与商业活动方面与唐长安城的不同要按照材料分层次概括即可,例如,北宋东京在城市布局方面打破了坊市界限,商业活动在时间方面不受限制等,至于原因则要从北宋商品经济的发展、北宋相对宽松的经济政策等多方面分析即可。

6、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永乐二年(1404)正月】禁民下海。,时福建濒海居民,私栽海舡(注:舡即船),交通外国,因而为寇。郡县以闻,遂下令禁民间海船,原有海船悉改为平头船,所在有司防其出入。

——《永乐实录》卷二十七

材料二顺治元年

清政府颁布“迁海令”,将北起山东,南至广东的沿海居民,内迁三四十里,并且将所有沿海船只悉行烧毁,寸板不许下水。凡溪河装栅,货物不许越界。时刻嘹望,违者死无赦。

——《台湾外记》卷十二

材料三夷货非衣食所急,何谓中国不缺耶。绝之则内外隔而相构之恤无由生矣,夷虽欲窥伺我,何可得哉!

——《海防纂要》卷七

(1)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明清政府海外贸易政策的相同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政府采取这一政策的根本原因。

(2)明清的海外贸易政策反映当时何种显著的社会特征?这种政策的沿用和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考点】
【答案】

(1)相同点:都不许民间船只出海;禁止对外贸易。

根本原因:明清时期封建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2)社会特征:反映了明清时期中国封建制度的日趋衰落。

影响:这种政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来侵略,防止东南沿海的反清活动,但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扼杀了对外贸易推动经济进步的可能性,也使得中国社会在19世纪以极端保守和封闭的面貌走向近代化的世界。

【解析】

(1)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明清政府海外贸易政策的相同点要从禁止对外贸易特别是禁止私人对外贸易即不许民间船只出海的角度进行分析,至于根本原因则要从经济角度进行分析,即突出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使统治者认为没有必要发展对外贸易即可。

(2)明清的海外贸易政策不是积极进取而是闭关锁国,这也体现了当时中国封建制度的日趋衰落的社会特征,这种政策的沿用和发展产生的影响要分对经济方面的影响和对政治方面的影响分别解释,例如,经济方面的影响要突出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等。

7、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墨子》中说:“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业寝,纺绩积纴,多治麻丝葛绪捆布縿,此其分事也。”

材料二:自耕农是封建国家直接剥削的对象。为了保证赋税、徭役和供应,封建国家历来关注这一阶层的存在。“稳定小农”是封建王朝长治久安的良策,每一个新王朝建立时,对此尤为关注。他们总是采取鼓励垦荒等政策,积极培植自耕农。……自耕农这一阶层很不稳定,经常分化。

——叶显恩《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

请回答:

(1)材料一描述的是中国古代社会怎样的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2)结合材料二,分析自耕农经济在古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3)依据材料二,指出中国古代社会有利于和不利于自耕农经济存在的因素。

(4)结合所学的知识,说说自耕农经济的优越性和局限性何在?

【考点】
【答案】

(1)生产方式: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特点:封闭性、分散性、落后性;自给自足、以家庭为单位,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地位:自耕农是封建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

作用:大批自耕农的存在是社会稳定的重要条件。

有利因素:自耕农的大量存在是封建国家富强、社会安定的基础条件,封建统治者不得不采取措施培植、保护自耕农经济。(其它:自给自足的小农经营方式适应古代生产力水平的需要,是自耕农经济能够长期存在的根本原因;农民阶级的反抗斗争,对于维护自耕农的利益产生了积极影响)

不利因素:自耕农是一个不稳定的阶层,经常发生分化。(其它:封建地主阶级享有种种特权,农民的小块土地常常受到来自地主贵族的威胁;自耕农经营规模小,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薄弱;土地私有制决定了土地兼并不可避免。)

(4)它的优越性在于:“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可以使农民勉强自给自足,生活较为稳定;农民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

它的缺陷在于:它的生产规模小,按性别简单分工,难以抵挡自然灾害,也难以扩大再生产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到近代以后,它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成了阻碍中国进入近代文明的重要原因。

【解析】

(1)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材料一描述了男子耕田、女子织布,所以料一描述的是中国古代社会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的主要特点是很多的,要突出分散性、脆弱性、自给自足等常见的特点即可。

(2)材料二中的“为了保证赋税、徭役和供应”等字眼足以证明自耕农是封建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所以自耕农的地位问题也就明白了。而材料二中的“稳定小农”是封建王朝长治久安的良策”等字眼足以证明自耕农经济的作用主要突出稳定社会、稳定统治、使封建王朝长治久安之类的答案均可。

(3)需要注意的是材料二中强调了统治者对自耕农的重视,显然这属于利于自耕农经济存在的因素,而材料二也强调了自耕农这一阶层很不稳定,经常分化,这属于利于自耕农经济存在的因素。

(4)自耕农经济的优越性和局限性均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在材料中并没有答案,例如,优越性主要从自耕农经济和当时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吻合的,而自耕是能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的等角度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