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八市重点高中高二月“领军考试”生物试卷

高中生物考试
考试时间: 分钟 满分: 13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共23题,共115分)

1、

大豆利用氮素的能力很强,其主要原因是它的根部有根瘤菌,该细菌可以把空气中的氮气转化为氨,再被大豆转化为有机氮。单独种植大豆和大豆、玉米间行种植,大豆感染尖孢镰刀菌(生活在土壤中)后的发病情况如下图。下列相关表述,不正确的是

1

A.调查大豆发病率和根瘤菌种群密度的方法分别是样方法和抽样检测法

B.大豆为根瘤菌的生长和增殖提供有机营养,两者的种间关系为寄生

C.大豆和玉米间行种植,从利用光能的角度考虑体现的是群落的垂直结构

D.玉米根部可能产生了某些化学物质,抑制了尖孢镰刀菌数量的增长

2、

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A.数量不断增长的种群各个阶段的增长率一定大于1

B.年龄组成可以反映取样期间各年龄段个体所占比例

C.群落的水平结构只与地形的起伏、土壤湿度等环境有关

D.稳定性较高的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中群落的演替将停止

3、

下列对生物种群密度调查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都是通过抽样来调查种群密度的

B.动物活动范围都较大,一定不能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

C.为方便调查统计,调查植物种群密度的样方大小是固定不变的

D.调查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时,将培养液滴入计数室后直接用显微镜计数

4、

下列哪项不属于对种群特征描述的是

A.一片草原上生活着羊、兔子等动物 B.沼泽地边成群结队的某种小昆虫

C.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往往差异很大 D.出生率越高,种群数量增长不一定越快

5、

植物的生长发育受多种激素调控,某科研小组通过实验探究了一定浓度的生长素(50ppm的IAA溶液)和细胞分裂素(50ppm的CTK)对水稻不定根的形成和生长的影响,实验结果如下图。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1

A.一定浓度的生长素对不定根的形成和生长方面均有促进作用

B.一定浓度的细胞分裂素抑制不定根的形成但能促进其生长

C.一定浓度的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在促进根的形成方面是协同作用

D.一定浓度的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在促进根的生长方面是协同作用

6、

生长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赤霉素和乙烯五大类激素密切合作,共同完成植物体生命活动的调节。以下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促进胚芽鞘生长的方式相同

B.种子萌发初期,脱落酸含量降低,赤霉素含量升高

C.生长素可以通过促进乙烯的合成来抑制植物的生长

D.植物体内各种激素含量的变化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7、

为研究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某研究小组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处理黄豆芽胚轴切段,一段时间后胚轴长度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1

生长素浓度2

A.设置甲组的目的是排除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B.生长素是通过参与细胞内的代谢来影响胚轴生长的

C.图示实验结果不能说明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

D.促进胚轴生长的最适生长素浓度在3之间

8、

某高二生物兴趣小组在探究促进某种植物幼苗生长的最适NAA浓度的实验中,发现溶液甲的NAA浓度低于乙,但甲、乙对幼苗生长的促进作用效果相同。现分别对甲、乙进行相应的处理后,再重复实验过程,下列相关处理和可能的实验结果不相符的是

A.分别向甲、乙中加入等量的水稀释,甲、乙保持相同的促进作用

B.分别向甲、乙中加入等量的水稀释,甲、乙的促进作用效果不同

C.分别向甲、乙中加入等量的NAA使其浓度增加,甲的促进作用效果高于乙

D.分别向甲、乙中加入等量的NAA使其浓度增加,乙的抑制作用效果高于甲

9、

下列生理过程不可用双向箭头表示的是

A.剧烈运动过程中,组织液和血浆之间的物质交换

B.寒冷环境条件下,垂体和甲状腺之间的相互调节

C.神经元中部某点受到电刺激后,产生的兴奋在神经元上的传导

D.病原体侵入机体后,吞噬细胞与淋巴细胞之间的信息传递

10、

与X染色体相关的严重复合型免疫缺陷疾病是一种罕见的先天性遗传疾病,该病患者丧失细胞免疫功能。对此类疾病描述不当的是

A.患者体内的浆细胞数量可能减少,抗体水平也较低

B.可通过定期补充正常人的血清增强患者的免疫力

C.由于患者免疫力不全,因此需避免接种活性太强的疫苗

D.患者的大部分B细胞可以在抗原的直接刺激后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

11、

胃炎是人体较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幽门螺旋杆菌感染、食用过冷或过热的食物均是常见胃炎的影响因素,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若在某患者血清中检测到了针对胃组织的抗体,则该胃炎可能属于自身免疫病

B.由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胃炎可能属于传染病

C.把好病从口入关是预防胃炎的有效途径

D.胃酸对幽门螺旋杆菌的杀伤作用属于第二道防线

12、

春秋季流感大爆发时期,老人和体弱儿童接种流感疫苗可预防流感,这是因为接种流感疫苗后人体内将

A.产生抗原,获得免疫力 B.由B细胞产生抗体,获得免疫力

C.产生大量的巨噬细胞,消灭流感病毒 D.产生大量的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

13、

下列关于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特点,正确的是

A.变形虫、草履虫等单细胞生物的体内只有体液调节,没神经调节

B.人体中神经细胞遍布全身,神经调节的作用范围比体液调节更广泛

C.体液调节过程中的激素发挥作用后即被灭活,激素作用时间短暂

D.神经调节过程中没有信号分子的参与,体液调节过程中有信号分子的参与

14、

当人体细胞外液渗透压略低于正常值时,会发生的生理变化是

A.大脑皮层产生渴感 B.血液中抗利尿激素含量降低

C.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升高 D.组织细胞的渗透压会升高

15、

Ⅱ型糖尿病患者体内的胰岛素浓度偏高,但组织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一定的运动量能影响Ⅱ型糖尿病患者对胰岛素的敏感程度,并使Ⅱ型糖尿病患者体内的血糖浓度降低。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一定的运动量可以增强Ⅱ型糖尿病患者对胰岛素的敏感程度

B.一定的运动量能直接使Ⅱ型糖尿病患者体内胰岛素分泌增加

C.Ⅱ型糖尿病患者组织细胞的细胞膜上的胰岛素受体数量可能不足

D.取Ⅱ型糖尿病患者的尿液与斐林试剂共热可能会出现砖红色沉淀

16、

下列关于人体内的激素和激素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某些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可以影响到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

B.血液中某激素的浓度可以反映分泌该激素的腺体的健康状况

C.激素通过与靶细胞膜上或内部的受体结合使其代谢发生变化

D.人类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促胰液素,该激素是由垂体分泌的

17、

下列关于常见的动物激素或腺体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甲状腺激素能提高神经元的兴奋性

B.胰岛素可促进肝脏和肌肉细胞合成糖原

C.垂体中有多种具有不同功能的内分泌细胞

D.促甲状腺激素的靶细胞数量多于甲状腺激素

18、

用针刺激人的手指可产生痛觉,用热水刺激人的手指可产生热觉。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两种感觉的形成过程就是非条件反射过程

B.大脑皮层没有参与痛觉和热觉的形成过程

C.不同感觉产生的原因与接收刺激的感受器不同有关

D.针和热水直接刺激神经中枢使其产生了相应的感觉

19、

下列有关神经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在反射活动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单向的

B.反射弧中任何环节在功能上受损,反射就不能完成

C.在神经纤维膜外,兴奋的传导方向与局部电流的方向相同

D.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与神经递质结合后会引起突触后膜电位改变

20、

下列关于人体中枢神经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A.脊髓损伤可导致身体平衡失调

B.人的中枢神经系统指的就是大脑皮层

C.冷觉、渴觉由相应部位的感受器产生

D.下丘脑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联系的枢纽

21、

内环境稳态的维持是细胞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生命现象中,有利于内环境稳态维持的是

A.健康人体中,组织液、血浆和淋巴中各种化学成分保持恒定不变

B.在寒冷环境中,机体通过神经体液调节使散热量低于炎热环境中的散热量

C.在缺水状态下,下丘脑合成的抗利尿激素减少,机体尿量也随之减少

D.处于饥饿状态下,血液中的葡萄糖浓度下降,胰岛素的浓度也会下降

22、

人体内发生在内环境中的生理过程是

A.血液中的糖转化成肝糖原 B.体液免疫抗体发挥作用

C.食用淀粉在口腔中被水解 D.激素和神经递质的合成

23、

下列关于内环境与稳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无机盐数目的多少是决定血浆渗透压的唯一因素

B.细胞内发生的生化反应影响着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C.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的渗透压与细胞内液的相近

D.内环境稳态的维持需要多个器官和系统共同完成

二、非选择题(共4题,共20分)

24、

如图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存在的食物网,据图回答以下问题:

1

(1)图中共存在__________条食物链。该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除图中所列出的成分外,还缺少______________。鹰与蛇之间存在_____________关系。

(2)当蛇被大量捕杀后,蛙的数量变化是____________。

(3)根据“收割理论”所述的观点,对维持该食物网中各种生物数量的相对稳定贡献最大的生物是_____。

25、

在农业生产上常利用一定浓度的1来促进扦插枝条生根。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当使用低浓度1处理时常用__________法,当使用高浓度1处理时常用___________法。

(2)1和__________(填植物激素)具有相似的生理效应,该激素在植物体内可由__________通过一系列反应转变而来。

(3)1能够促进扦插枝条生根,说明其不仅具有__________的作用,还可以推测其能够促进_______(从细胞的生命历程角度回答)。

26、

高血糖也是通常大家所说“三高”中的一高。餐后两小时血糖的正常值在7.8mmo/L以下,如果高于这一范围,称为高血糖。正常情况下,人体能够通过激素调节和神经调节来确保血糖的来源与去路保持平衡,使血糖维持在一定水平。但是当调节功能发生紊乱时,就可能出现血糖水平的升高现象。下图是两种糖尿病病理图,请分析回答:

1

(1)图中Ⅰ型糖尿病病理是_____________。图中Ⅱ型糖尿病病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血糖调节时,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属于拮抗作用。胰岛素分泌量增加时_____________(填“促进”或“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胰高血糖素分泌量增加时_____________(填“促进”或“抑制”)胰岛素分泌。

(3)现有甲、乙两人,甲的胰岛B细胞被自身免疫反应破坏,乙的胰岛B细胞功能正常,但体内含有抗胰岛素受体的抗体。这两人中,血糖浓度超出正常范围的是_____________,胰岛素含量较高的是_____________。

(4)通过注射胰岛素治疗图中Ⅱ型糖尿病,从发病机理看,治疗效果__________(填“好”或“不好”),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

T细胞表面有一种名为CTLA-4的蛋白质,具有抑制T细胞的作用。研究人员研发了某种能抑制CTLA-4发挥作用的药物X,药物X对癌症的治疗起到积极作用。请回答下列问题:

(1)T细胞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中的作用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研究发现,某癌症患者在注射药物X后,其体内效应T细胞数量增多,肿瘤体积缩小,这一结果说明药物X能增强人体_____________(填“体液”、“细胞”或“非特异”)免疫能力。在肿瘤体积缩小过程中,效应T细胞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自身免疫疾病是指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而导致自身组织损害所引起的疾病。据此推测,自身免疫病患者T细胞表面的CTLA-4会_____________(填“增多”、“减少”或“无变化”),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河南省八市重点高中高二月“领军考试”生物试卷

高中生物考试
一、选择题(共23题,共115分)

1、

大豆利用氮素的能力很强,其主要原因是它的根部有根瘤菌,该细菌可以把空气中的氮气转化为氨,再被大豆转化为有机氮。单独种植大豆和大豆、玉米间行种植,大豆感染尖孢镰刀菌(生活在土壤中)后的发病情况如下图。下列相关表述,不正确的是

1

A.调查大豆发病率和根瘤菌种群密度的方法分别是样方法和抽样检测法

B.大豆为根瘤菌的生长和增殖提供有机营养,两者的种间关系为寄生

C.大豆和玉米间行种植,从利用光能的角度考虑体现的是群落的垂直结构

D.玉米根部可能产生了某些化学物质,抑制了尖孢镰刀菌数量的增长

【考点】
【答案】

B

【解析】

分析曲线,随着时间的延长,单作或间作两种方式的发病率都增加,但是单作的发病率高于间作。

A、调查蚕豆植株的患病率(患病个体数/被调查个体总数)可用样方法进行调查,土壤微生物数量测定可采用抽样检测法,进而运用稀释涂布平板法进行测定,A正确;

B、大豆为根瘤菌的生长和增殖提供有机营养,根瘤菌为大豆提供氮,两者的种间关系为互利共生,B错误;

C、玉米植株较高,大豆和玉米间行种植,从利用光能的角度考虑体现的是群落的垂直结构,C正确;

D、据图分析可知,间作后发病率较单种低,玉米根部可能产生了某些化学物质,抑制了尖孢镰刀菌数量的增长,D正确;

故选B。

2、

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A.数量不断增长的种群各个阶段的增长率一定大于1

B.年龄组成可以反映取样期间各年龄段个体所占比例

C.群落的水平结构只与地形的起伏、土壤湿度等环境有关

D.稳定性较高的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中群落的演替将停止

【考点】
【答案】

B

【解析】

1、估算种群密度时,常用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其中样方法适用于调查植物或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而标记重捕法适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2、生物群落的结构包括空间结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群落的外貌和时间节律,群落中的动植物在垂直方向上有分层现象,水平方向上有镶嵌分布现象,且其中的动植物的种类也不同。

3、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性别比例直接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年龄组成预测种群密度变化。

4、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A、数量不断增长的种群各个阶段的增长率一定大于0,A错误;

B、年龄组成可以反映取样期间各年龄段个体所占比例,以及预测该种群以后的种群密度,B正确;

C、群落水平结构: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C错误;

D、演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当一个群落演替到与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处于平衡状态的时候,演替就不再进行,如果环境条件改变,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中群落的演替将继续进行,群落演替是一个动态系统,它是不断发展变化的,D错误;

故选B。

3、

下列对生物种群密度调查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都是通过抽样来调查种群密度的

B.动物活动范围都较大,一定不能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

C.为方便调查统计,调查植物种群密度的样方大小是固定不变的

D.调查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时,将培养液滴入计数室后直接用显微镜计数

【考点】
【答案】

A

【解析】

1、样方法的注意点:①随机取样;②样方大小适中;③样方数量不易太少;④一般选易辨别的双子叶植物(叶脉一般网状);⑤常用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

2、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常用的是样方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方→计数→计算种群密度;活动能力大的动物常用标志重捕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捕获并标志个体→重捕并计数→计算种群密度。

3、酵母菌的种群密度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稍待片刻,待酵母菌细胞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的中央,计数一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再以此为根据,估算试管中的酵母菌总数。

4、许多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因此不适于用样方法或标记重捕法进行调查。在进行这类研究时,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即用一定规格的捕虫器(如采集罐、吸虫器等)进行取样,通过调查样本中小动物的种类和数量来推测某一区域内土壤动物的丰富度。

A、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都是通过抽样来调查种群密度的,A正确;

B、有的动物如跳蝻,活动范围小、活动能力弱,因此调查其种群密度时应用样方法,B错误;

C、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样方大小应该根据被调查对象而定,不能用统一大小的样方面积,C错误;

D、用血细胞计数板调查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时,应先盖盖玻片再滴加培养液让其自行渗入,D错误。

故选A。

4、

下列哪项不属于对种群特征描述的是

A.一片草原上生活着羊、兔子等动物 B.沼泽地边成群结队的某种小昆虫

C.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往往差异很大 D.出生率越高,种群数量增长不一定越快

【考点】
【答案】

A

【解析】

种群特征包括数量特征、空间特征和遗传特征,其中种群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都会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但年龄组成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数量变化的,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影响数量变化的。

A、种群是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一片森林里有多种动植物不属于种群,因此一片草原上生活着羊、兔子等动物不属于种群特征,A错误;

B、沼泽地边成群结队的某种小昆虫属于种群的空间特征,B正确;

C、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往往差异很大属于种群的数量特征,C正确;

D、出生率越高,种群数量增长不一定越快,还要看死亡率,这属于种群的数量特征,D正确。

故选A。

5、

植物的生长发育受多种激素调控,某科研小组通过实验探究了一定浓度的生长素(50ppm的IAA溶液)和细胞分裂素(50ppm的CTK)对水稻不定根的形成和生长的影响,实验结果如下图。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1

A.一定浓度的生长素对不定根的形成和生长方面均有促进作用

B.一定浓度的细胞分裂素抑制不定根的形成但能促进其生长

C.一定浓度的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在促进根的形成方面是协同作用

D.一定浓度的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在促进根的生长方面是协同作用

【考点】
【答案】

C

【解析】

生长素和赤霉素在促进植物生长方面具有协同作用,其促进生长的机理是促进细胞纵向伸长。细胞分裂素的生理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使细胞数目增加。

A、由图可知,与对照相比,一定浓度的生长素对不定根的形成和生长方面均有促进作用,A正确;

B、由图可知,与对照相比,一定浓度的细胞分裂素抑制不定根的形成,但能促进其生长,B正确;

C、由图可知,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的促进效果要高于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混合使用,说明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在促进根的形成方面不是协同作用,C错误;

D、由图可知,一定浓度的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在促进根的生长要高于单一激素的促进作用,说明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在促进根的生长方面是协同作用,D正确;

故选C。

6、

生长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赤霉素和乙烯五大类激素密切合作,共同完成植物体生命活动的调节。以下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促进胚芽鞘生长的方式相同

B.种子萌发初期,脱落酸含量降低,赤霉素含量升高

C.生长素可以通过促进乙烯的合成来抑制植物的生长

D.植物体内各种激素含量的变化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考点】
【答案】

A

【解析】

目前公认的植物激素共有五大类,分别是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和乙烯。生长素和赤霉素在促进植物生长方面具有协同作用,其促进生长的机理是促进细胞纵向伸长。细胞分裂素的生理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使细胞数目增加。脱落酸的作用是促进叶片和果实脱落。乙烯的作用是促进果实的成熟。植物生长素,一般而言适宜浓度范围内促进植物生长,超过一定范围抑制植物生长,具有两重性。

A、生长素是促进细胞伸长进而达到生长,细胞分裂素促细胞分裂进而使胚芽鞘生长,两者促进生长的的方式不同,A错误;

B、脱落酸使得种子休眠,而赤霉素能够打破种子休眠,因而种子萌发初期,脱落酸含量降低,赤霉素含量升高,B正确;

C、高浓度的生长素可以通过促进乙烯的合成来抑制植物的生长,C正确;

D、植物体内各种激素含量的变化的根本原因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D正确;

故选A。

7、

为研究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某研究小组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处理黄豆芽胚轴切段,一段时间后胚轴长度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1

生长素浓度2

A.设置甲组的目的是排除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B.生长素是通过参与细胞内的代谢来影响胚轴生长的

C.图示实验结果不能说明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

D.促进胚轴生长的最适生长素浓度在3之间

【考点】
【答案】

B

【解析】

据图分析可知,甲组为对照组,只要比甲组效果好,说明就是促进作用,比甲组差就是抑制作用。

A、甲组为对照实验,目的是排除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A正确;

B、生长素是通过促进细胞伸长进而使胚轴生长的,B错误;

C、图示实验结果说明生长素具有促进作用,不能说明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C正确;

D、由图可知,促进胚轴生长的最适生长素浓度在1之间,D正确;

故选B。

8、

某高二生物兴趣小组在探究促进某种植物幼苗生长的最适NAA浓度的实验中,发现溶液甲的NAA浓度低于乙,但甲、乙对幼苗生长的促进作用效果相同。现分别对甲、乙进行相应的处理后,再重复实验过程,下列相关处理和可能的实验结果不相符的是

A.分别向甲、乙中加入等量的水稀释,甲、乙保持相同的促进作用

B.分别向甲、乙中加入等量的水稀释,甲、乙的促进作用效果不同

C.分别向甲、乙中加入等量的NAA使其浓度增加,甲的促进作用效果高于乙

D.分别向甲、乙中加入等量的NAA使其浓度增加,乙的抑制作用效果高于甲

【考点】
【答案】

A

【解析】

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主要表现为: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可以疏花蔬果,也可以防止落花落果;既能促进生根,也能抑制生根。

某研究小组在探究促进某植物幼苗生长的生长素类似物最适浓度的实验中,发现甲、乙两种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对幼苗生长的作用效果相同,且溶液甲的NAA浓度低于乙。若向等量的甲、乙溶液中加入等量的水稀释后再重复实验过程,生长素类似物溶液浓度降低,仍然为促进作用,且甲、乙保持不同的促进作用。故选A。

9、

下列生理过程不可用双向箭头表示的是

A.剧烈运动过程中,组织液和血浆之间的物质交换

B.寒冷环境条件下,垂体和甲状腺之间的相互调节

C.神经元中部某点受到电刺激后,产生的兴奋在神经元上的传导

D.病原体侵入机体后,吞噬细胞与淋巴细胞之间的信息传递

【考点】
【答案】

D

【解析】

本题是对具有联系的两个概念之间功能关系的考查,根据选项涉及的内容梳理相关知识点,分析综合进行判断。

A、剧烈运动过程中,组织液中的营养物质可以进入血浆,血浆中的代谢废物可以进入组织液,组织液和血浆之间的物质交换是双向的,A正确;

B、寒冷环境条件下,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当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时,能够作用于垂体,减少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B正确;

C、神经元中部某点受到电刺激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C正确;

D、病原体侵入机体后,吞噬细胞吞噬病原体,使得病原体暴露后呈递给淋巴细胞,此过程是单向的,D错误;

故选D。

10、

与X染色体相关的严重复合型免疫缺陷疾病是一种罕见的先天性遗传疾病,该病患者丧失细胞免疫功能。对此类疾病描述不当的是

A.患者体内的浆细胞数量可能减少,抗体水平也较低

B.可通过定期补充正常人的血清增强患者的免疫力

C.由于患者免疫力不全,因此需避免接种活性太强的疫苗

D.患者的大部分B细胞可以在抗原的直接刺激后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

【考点】
【答案】

D

【解析】

1、自身免疫病:是指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而导致自身组织损害所引起的疾病。举例:风湿性心脏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2、体液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2)反应阶段: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3)效应阶段: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3、细胞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抗原,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然后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2)反应阶段: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同时T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增强免疫功能。(3)效应阶段:效应T细胞发挥效应。

A、由题干信息“患者丧失细胞免疫功能”可推出,患者的T细胞不能发挥正常作用,导致其体液免疫也受到影响,体内的浆细胞数量可能减少,抗体水平也较低,A正确;

B、血清中存在各种抗体,定期补充正常人的适宜血清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强患者的免疫力,B正确;

C、因为患者免疫力不全,活性太强的疫苗容易使患者进一步患病,所以需避免接种活性太强的疫苗,C正确;

D、患者的少部分B细胞可以在抗原的直接刺激后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D错误。

故选D。

11、

胃炎是人体较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幽门螺旋杆菌感染、食用过冷或过热的食物均是常见胃炎的影响因素,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若在某患者血清中检测到了针对胃组织的抗体,则该胃炎可能属于自身免疫病

B.由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胃炎可能属于传染病

C.把好病从口入关是预防胃炎的有效途径

D.胃酸对幽门螺旋杆菌的杀伤作用属于第二道防线

【考点】
【答案】

A

【解析】

1、由于幽门螺旋杆菌没有被核膜包被的成形的细胞核,所以属于原核生物,它寄生在患者的胃内,其代谢类型是异养厌氧型。

2、幽门螺旋杆菌侵入人体进入血液后,可作为抗原刺激机体产生体液免疫反应,即体内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合成并分泌抗体,所以在病人血清中可以检测到抗幽门螺旋杆菌抗体的存在。

3、人体的防卫功能由三道防线组成,第一道防线由皮肤和粘膜组成,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组成人体的第二道防线,第一、二道防线对多种病原体都起作用,不具有特异性,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借助于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组成,只对特定的病原体起作用,是特异性免疫,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A、幽门螺旋杆菌侵入人体进入血液后,可作为抗原刺激机体产生体液免疫反应,即体内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合成并分泌抗体,所以在病人血清中可以检测到抗幽门螺旋杆菌抗体的存在,该病不是自身免疫病,A错误;

B、细菌感染可能属于传染病,B正确;

C、幽门杆菌属于细菌,该细菌与胃炎有关,因而注意病从口入,C正确;

D、胃酸属于杀菌物质,对幽门螺旋杆菌的杀伤作用属于第二道防线,D正确;

故选A。

12、

春秋季流感大爆发时期,老人和体弱儿童接种流感疫苗可预防流感,这是因为接种流感疫苗后人体内将

A.产生抗原,获得免疫力 B.由B细胞产生抗体,获得免疫力

C.产生大量的巨噬细胞,消灭流感病毒 D.产生大量的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

【考点】
【答案】

D

【解析】

根据题意分析可知:接种流感疫苗是经过处理后其毒性减少或失去了活性的病原体,进入人体后不会使人得病,但能刺激免疫系统产生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浆细胞产生相应的抗体进而清除抗原,记忆B细胞在人体内存留,当流感病毒第二次入侵时,能更快的做出反应,很快分裂产生新的浆细胞和新的记忆细胞,浆细胞再次产生抗体抗体和流感病毒结合,导致流感病毒失去毒性,进而被吞噬细胞消灭,将流感病毒清除,人体就不会患流感了。这就是二次免疫反应。它比初次反应更快,也更强烈。

A、人体接种流感疫苗后不能产生抗原,A错误;

B、人体接种牛痘后,体内形成的浆细胞将产生相应的抗体,获得免疫力,B错误;

C、产生大量的浆细胞产生抗体,抗体和流感病毒结合,导致流感病毒失去毒性,进而被吞噬细胞消灭,C错误;

D、产生大量的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继而产生抗体,抗体和流感病毒结合,导致流感病毒失去毒性,进而被吞噬细胞消灭,D正确。

故选D。

13、

下列关于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特点,正确的是

A.变形虫、草履虫等单细胞生物的体内只有体液调节,没神经调节

B.人体中神经细胞遍布全身,神经调节的作用范围比体液调节更广泛

C.体液调节过程中的激素发挥作用后即被灭活,激素作用时间短暂

D.神经调节过程中没有信号分子的参与,体液调节过程中有信号分子的参与

【考点】
【答案】

A

【解析】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比较:

比较项目

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

传递方式

电信号(神经冲动)、化学信号(递质)

激素及其他化学物质

调节方式

反射

激素--特定的组织细胞

作用途径

反射弧

体液运输

作用对象

效应器

靶细胞膜上的受体

反应速度

迅速

较缓慢

作用范围

准确、比较局限

较广泛

作用时间

短暂

比较长

联系

神经调节对体液调节起调控和主导作用;体液调节也能影响神经调节,二者是相辅相成,共同调节的

A、变形虫、草履虫等单细胞生物功能单一,其体内只有体液调节,没神经调节,A正确;

B、神经调节的范围比体液调节具有局限性,体液调节范围较广泛,B错误;

C、体液调节过程中的激素发挥作用后即被灭活,激素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时间较长,C错误;

D、神经调节过程中突触处有神经递质等信号分子,D错误;

故选A。

14、

当人体细胞外液渗透压略低于正常值时,会发生的生理变化是

A.大脑皮层产生渴感 B.血液中抗利尿激素含量降低

C.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升高 D.组织细胞的渗透压会升高

【考点】
【答案】

B

【解析】

水盐平衡调节

1

A、当人体细胞外液渗透压略低于正常值时,大脑皮层不产生渴感,A错误;

B、当人体细胞外液渗透压略低于正常值时,尿量增加,血液中抗利尿激素含量降低,B正确;

C、当人体细胞外液渗透压略低于正常值时,血液中抗利尿激素含量降低,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C错误;

D、血液中抗利尿激素含量降低,组织细胞吸水增多,组织细胞的渗透压会有所下降,D错误;

故选B。

15、

Ⅱ型糖尿病患者体内的胰岛素浓度偏高,但组织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一定的运动量能影响Ⅱ型糖尿病患者对胰岛素的敏感程度,并使Ⅱ型糖尿病患者体内的血糖浓度降低。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一定的运动量可以增强Ⅱ型糖尿病患者对胰岛素的敏感程度

B.一定的运动量能直接使Ⅱ型糖尿病患者体内胰岛素分泌增加

C.Ⅱ型糖尿病患者组织细胞的细胞膜上的胰岛素受体数量可能不足

D.取Ⅱ型糖尿病患者的尿液与斐林试剂共热可能会出现砖红色沉淀

【考点】
【答案】

B

【解析】

1、Ⅱ型糖尿病患者体中细胞膜上胰岛素受体数目减少或亲和力下降,使胰岛素无法与受体结合,无法促进血糖进细胞,所以其血浆渗透压高于健康人水平。

2、血糖平衡的调节:由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分布在胰岛外围)提高血糖浓度,促进血糖来源;由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分布在胰岛内)降低血糖浓度,促进血糖去路,减少血糖来源,两者激素间是拮抗关系。

A、由题可知,一定的运动量可以影响胰岛素的敏感度进而降低血糖,因此一定的运动量可以增强Ⅱ型糖尿病患者对胰岛素的敏感程度,A正确;

B、Ⅱ型糖尿病患者体内胰岛素含量高于正常人,由题可知,一定的运动量可以影响胰岛素的敏感度进而降低血糖,B错误;

C、Ⅱ型糖尿病患者对胰岛素敏感度下降,有可能组织细胞的细胞膜上的胰岛素受体数量不足,C正确;

D、取Ⅱ型糖尿病患者的尿液有葡萄糖,因此与斐林试剂共热可能会出现砖红色沉淀,D正确;

故选B。

16、

下列关于人体内的激素和激素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某些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可以影响到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

B.血液中某激素的浓度可以反映分泌该激素的腺体的健康状况

C.激素通过与靶细胞膜上或内部的受体结合使其代谢发生变化

D.人类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促胰液素,该激素是由垂体分泌的

【考点】
【答案】

D

【解析】

激素调节的特点:

1、微量和高效:激素在血液中含量很低,但却能产生显著生理效应,这是由于激素的作用被逐级放大的结果。

2、通过体液运输:内分泌腺没有导管,所以激素扩散到体液中,由血液来运输。

3、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激素的作用具有特异性,它有选择性地作用于靶器官、靶腺体或靶细胞。

A、甲状腺激素可以影响到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A正确

B、血液中某激素的浓度可以反映分泌该激素的腺体的健康状况,如胰岛素的浓度,可以反映出胰岛B细胞的状态,B正确;

C、激素通过与靶细胞膜上或内部的受体结合使其代谢发生变化,如甲状腺激素的受体在靶细胞的表面,性激素的受体在细胞内部,C正确;

D、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促胰液素,它是由小肠黏膜分泌的,不是是由垂体分泌的,D错误;

故选D。

17、

下列关于常见的动物激素或腺体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甲状腺激素能提高神经元的兴奋性

B.胰岛素可促进肝脏和肌肉细胞合成糖原

C.垂体中有多种具有不同功能的内分泌细胞

D.促甲状腺激素的靶细胞数量多于甲状腺激素

【考点】
【答案】

D

【解析】

1、甲状腺激素:由甲状腺分泌,功能是促进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尤其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具有重要影响,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2、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下丘脑分泌,作用于垂体,功能是促进垂体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

3、胰岛素:胰岛B细胞分泌,功能是调节糖类代谢,促进组织细胞摄取、利用、贮存葡萄糖,促进血糖合成糖原,抑制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含量降低。

4、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神经细胞分泌,垂体后叶释放,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功能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

A、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神经系统的发育,也能提高神经元的兴奋性,A正确;

B、胰岛素可促进肝脏和肌肉细胞合成糖原进而降低血糖,B正确;

C、垂体可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以及生长激素等激素,因而其中有多种具有不同功能的内分泌细胞,C正确;

D、促甲状腺激素的靶细胞是甲状腺,而甲状腺激素几乎可以作用于全身所有的细胞,因而甲状腺激素的靶细胞远远大于促甲状腺激素的靶细胞,D错误;

故选D。

18、

用针刺激人的手指可产生痛觉,用热水刺激人的手指可产生热觉。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两种感觉的形成过程就是非条件反射过程

B.大脑皮层没有参与痛觉和热觉的形成过程

C.不同感觉产生的原因与接收刺激的感受器不同有关

D.针和热水直接刺激神经中枢使其产生了相应的感觉

【考点】
【答案】

C

【解析】

1、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足反射的两种类型,条件反射是高级神经活动的方式,主要区别见下表。

比较项目

非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

区别

形成过程

先天具有的

后天形成的

刺激

非条件刺激

条件刺激(信号刺激)

神经联系

永久性的

暂时性的(可变的)

神经中枢

大脑皮层以下中枢

大脑皮层

联系

条件反射建立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没有非条件反射,就没有条件反射

A、痛觉和热觉都需要大脑皮层参与,属于条件反射,A错误;

B、大脑皮层是感觉中枢,参与痛觉和热觉的形成过程,B错误;

C、不同的感受器导致最终产生不同的感觉,C正确;

D、针和热水刺激感受器,最终导致大脑皮层产生了相应的感觉,D错误;

故选C。

19、

下列有关神经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在反射活动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单向的

B.反射弧中任何环节在功能上受损,反射就不能完成

C.在神经纤维膜外,兴奋的传导方向与局部电流的方向相同

D.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与神经递质结合后会引起突触后膜电位改变

【考点】
【答案】

C

【解析】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构成。反射弧中神经冲动传到的方向是: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反射弧只有在完整的时候,反射才能完成。

A、在反射活动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单向的,在离体神经纤维上是双向的,A正确;

B、反射必需依赖于完整的反射弧,B正确;

C、在神经纤维的膜外,兴奋传导的方向是兴奋部位→未兴奋部位,局部电流的方向是未兴奋部位→兴奋部位,C错误;

D、当兴奋性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会引起突触后膜上钠离子内流,导致膜电位从“外正内负”转变成“外负内正”,D正确;

故选C。

20、

下列关于人体中枢神经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A.脊髓损伤可导致身体平衡失调

B.人的中枢神经系统指的就是大脑皮层

C.冷觉、渴觉由相应部位的感受器产生

D.下丘脑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联系的枢纽

【考点】
【答案】

D

【解析】

各级中枢的分布与功能:

①大脑: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结构基础。其上由语言、听觉、视觉、运动等高级中枢。

②小脑: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

③脑干:有许多重要的生命活动中枢,如心血管中枢、呼吸中枢等。

④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渗透压感受器(水平衡中枢)、血糖平衡调节中枢,是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总枢纽。

⑤脊髓: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

A、脊髓是低级中枢,损伤可导致失去运动能力,A错误;

B、人的大脑皮层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B错误;

C、冷觉、渴觉由大脑皮层产生的,C错误;

D、下丘脑可作为中枢,也可作为产生激素的腺体,因而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联系的枢纽,D正确;

故选D。

21、

内环境稳态的维持是细胞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生命现象中,有利于内环境稳态维持的是

A.健康人体中,组织液、血浆和淋巴中各种化学成分保持恒定不变

B.在寒冷环境中,机体通过神经体液调节使散热量低于炎热环境中的散热量

C.在缺水状态下,下丘脑合成的抗利尿激素减少,机体尿量也随之减少

D.处于饥饿状态下,血液中的葡萄糖浓度下降,胰岛素的浓度也会下降

【考点】
【答案】

D

【解析】

1、内环境稳态的概念:正常集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2、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共同作用。

3、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中血糖含量、温度、pH等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是细胞代谢正常进行和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A、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的各器官,系统的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内环境的温度、渗透压、酸碱度以及各种化学成分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A错误;

B、寒冷环境下机体通过各种途径减少散热,但散热量高于炎热环境,B错误;

C、饮水不足、体内失水过多时抗利尿激素释放增加,C错误;

D、人在饥饿状态下,血液中葡萄糖下降,胰高血糖素含量增加,胰岛素含量下降,D正确;

故选D。

22、

人体内发生在内环境中的生理过程是

A.血液中的糖转化成肝糖原 B.体液免疫抗体发挥作用

C.食用淀粉在口腔中被水解 D.激素和神经递质的合成

【考点】
【答案】

B

【解析】

本题是对发生在内环境中的生化反应的总结,内环境由血浆、组织液、淋巴组成,能发生在血浆、组织液或者淋巴液内的反应属于发生在内环境中的反应。

A、血液中的糖转化成肝糖原是在细胞内进行的,A错误;

B、体液免疫抗体发挥作用的场所是内环境,抗原和抗体结合就在内环境中,B正确;

C、食用淀粉在口腔中被水解,口腔是外部环境,C错误;

D、激素和神经递质的合成是在细胞内合成的,D错误;

故选B。

23、

下列关于内环境与稳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无机盐数目的多少是决定血浆渗透压的唯一因素

B.细胞内发生的生化反应影响着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C.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的渗透压与细胞内液的相近

D.内环境稳态的维持需要多个器官和系统共同完成

【考点】
【答案】

A

【解析】

1、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

2、肽键的结构简式为-CO-NH-。

3、细胞中的主要能源物质是糖类,良好的储能物质是脂肪,直接能源物质是ATP。

A、决定血浆渗透压除了无机盐以外还有蛋白质,A错误;

B、细胞内发生的生化反应对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有较大的影响,B正确;

C、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的渗透压与细胞内液的相近,也使得细胞能够维持相对稳定的形态,C正确;

D、内环境稳态的维持需要多个器官和系统共同完成,D正确;

故选A。

二、非选择题(共4题,共20分)

24、

如图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存在的食物网,据图回答以下问题:

1

(1)图中共存在__________条食物链。该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除图中所列出的成分外,还缺少______________。鹰与蛇之间存在_____________关系。

(2)当蛇被大量捕杀后,蛙的数量变化是____________。

(3)根据“收割理论”所述的观点,对维持该食物网中各种生物数量的相对稳定贡献最大的生物是_____。

【考点】
【答案】

7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以及分解者   捕食和竞争   先增加后减少最后欧趋于稳定   鹰  

【解析】

1、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2、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3、所谓“精明的捕食者”策略中包括捕食者大多捕食年老、体弱或年幼的个体,捕食者多数在个体数量较多的种群中捕食,捕食者往往选择个体体积较小的猎物,捕食者一般不会将所有的猎物都吃掉等。

(1)据图分析,图中共存在7条食物链。该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除图中所列出的成分外,还缺少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鹰与蛇之间存在捕食和竞争关系。

(2)蛇捕食蛙,当蛇被大量捕杀后,蛙的数量变化是先增加后减少,最后趋于稳定。

(3)根据“收割理论”所述的观点,营养级越高食性越广,对食物网维持各种生物数量的相对稳定贡献就越大,因此对维持该食物网中各种生物数量的相对稳定贡献最大的生物是鹰。

25、

在农业生产上常利用一定浓度的1来促进扦插枝条生根。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当使用低浓度1处理时常用__________法,当使用高浓度1处理时常用___________法。

(2)1和__________(填植物激素)具有相似的生理效应,该激素在植物体内可由__________通过一系列反应转变而来。

(3)1能够促进扦插枝条生根,说明其不仅具有__________的作用,还可以推测其能够促进_______(从细胞的生命历程角度回答)。

【考点】
【答案】

浸泡法   沾蘸法   生长素   色氨酸   促进细胞分裂   细胞分化  

【解析】

植物激素具有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的两重性,2,4-D属于生长素类似物。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在较低浓度范围内起促进作用,较高浓度起抑制作用,在最适宜浓度条件下促进作用最大,低于最适宜浓度,随生长素浓度增大,促进作用增强,高于最适宜浓度后,随生长素浓度增大,促进作用减弱,甚至起抑制作用。

(1)与沾蘸法相比,浸泡法所用的浓度低,处理时间长。

(2)1是一种生长素类似物,色氨酸是合成生长素的前体物质。

(3)1能够促进扦插枝条生根,说明其不仅具有促进细胞分裂的作用,还可以推测其能够促进细胞分化。

26、

高血糖也是通常大家所说“三高”中的一高。餐后两小时血糖的正常值在7.8mmo/L以下,如果高于这一范围,称为高血糖。正常情况下,人体能够通过激素调节和神经调节来确保血糖的来源与去路保持平衡,使血糖维持在一定水平。但是当调节功能发生紊乱时,就可能出现血糖水平的升高现象。下图是两种糖尿病病理图,请分析回答:

1

(1)图中Ⅰ型糖尿病病理是_____________。图中Ⅱ型糖尿病病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血糖调节时,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属于拮抗作用。胰岛素分泌量增加时_____________(填“促进”或“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胰高血糖素分泌量增加时_____________(填“促进”或“抑制”)胰岛素分泌。

(3)现有甲、乙两人,甲的胰岛B细胞被自身免疫反应破坏,乙的胰岛B细胞功能正常,但体内含有抗胰岛素受体的抗体。这两人中,血糖浓度超出正常范围的是_____________,胰岛素含量较高的是_____________。

(4)通过注射胰岛素治疗图中Ⅱ型糖尿病,从发病机理看,治疗效果__________(填“好”或“不好”),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
【答案】

胰岛素分泌不足   胰岛素受体数量不足   抑制   促进   甲乙   乙   不好   Ⅱ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含量和正常人相同甚至高于正常人,主要是靶细胞表面胰岛素的受体数量不足,对胰岛素不敏感所致  

【解析】

血糖平衡调节过程中,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分布在胰岛外围)提高血糖浓度,促进血糖来源;由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分布在胰岛内)降低血糖浓度,促进血糖去路,减少血糖来源,两者激素间是拮抗关系。据图分析可知,胰岛B细胞合成分泌胰岛素异常,而导致Ⅰ型糖尿病;Ⅱ型糖尿病是由于靶细胞膜上的胰岛素受体不足。

(1)据图分析可知,胰岛B细胞合成分泌胰岛素异常,而导致Ⅰ型糖尿病;Ⅱ型糖尿病是由于靶细胞膜上的胰岛素受体不足。

(2)在血糖调节时,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属于拮抗作用。胰岛素要降低血糖,其分泌量增加时会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胰高血糖素分泌量增加时血糖升高,会促进胰岛素分泌。

(3)据题意可知,甲为Ⅰ型糖尿病,乙为Ⅱ型糖尿病,因而甲乙血糖浓度超出正常范围,乙属于胰岛素受体不足,其分泌量正常,因而胰岛素含量较高。

(4)通过注射胰岛素治疗图中Ⅱ型糖尿病,从发病机理看,治疗效果不好,因为Ⅱ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含量和正常人相同甚至高于正常人,主要是靶细胞表面胰岛素的受体数量不足,对胰岛素不敏感所致。

27、

T细胞表面有一种名为CTLA-4的蛋白质,具有抑制T细胞的作用。研究人员研发了某种能抑制CTLA-4发挥作用的药物X,药物X对癌症的治疗起到积极作用。请回答下列问题:

(1)T细胞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中的作用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研究发现,某癌症患者在注射药物X后,其体内效应T细胞数量增多,肿瘤体积缩小,这一结果说明药物X能增强人体_____________(填“体液”、“细胞”或“非特异”)免疫能力。在肿瘤体积缩小过程中,效应T细胞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自身免疫疾病是指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而导致自身组织损害所引起的疾病。据此推测,自身免疫病患者T细胞表面的CTLA-4会_____________(填“增多”、“减少”或“无变化”),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
【答案】

识别抗原并释放淋巴因子   增殖分化为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   细胞   杀死癌变的细胞   减少   T细胞表面有一种名为CTLA-4的蛋白质,具有抑制T细胞的作用,若CTLA-4缺失,则能引起T细胞过度活化,导致严重的自身免疫病  

【解析】

1、癌细胞是指受到致癌因子的作用,细胞中遗传物质发生变化,变成不受机体控制的、连续进行分裂的恶性增殖细胞。细胞癌变的原因包括外因和内因,外因是各种致癌因子,内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癌细胞的特征:能够无限增殖;形态结构发生显著改变;细胞表面发生变化,细胞膜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

2、体液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2)反应阶段: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3)效应阶段: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细胞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抗原,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然后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2)反应阶段: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同时T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增强免疫功能。(3)效应阶段:效应T细胞发挥效应。

3、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

(1)过敏反应: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叫做过敏原。如花粉、油漆、鱼虾等海鲜、青霉素、磺胺类药物等(因人而异)。

(2)自身免疫病:是指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而导致自身组织损害所引起的疾病。举例:风湿性心脏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3)免疫缺陷病是指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起疾病。一类是由于遗传而使机体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免疫缺陷病;一类是由于疾病和其他因素引起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病,如艾滋病。

(1)T细胞在体液免疫中的作用是识别抗原并释放淋巴因子,在细胞免疫中的作用是增殖分化为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

(2)药物X能使T细胞数目增多,说明药物与特异性免疫有关,进而能使癌细胞数目减少,癌细胞的清除属于细胞免疫,效应T细胞能够识别并杀死癌变的细胞。

(3)据题意可知,自身免疫病是T细胞数量过多引起的,因而CTLA-4蛋白含量会减少,T细胞表面有一种名为CTLA-4的蛋白质,具有抑制T细胞的作用,若CTLA-4缺失,则能引起T细胞过度活化,导致严重的自身免疫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