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大联考新课标高三理综冲刺(一)生物试卷

高中生物考试
考试时间: 分钟 满分: 3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共4题,共20分)

1、

一块稻田弃耕几年后,形成了杂草地。下面有关该杂草地的形成及其生态状况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动植物在杂草地中都有分层现象

B.形成杂草地的主要原因是受人类活动的影响

C.杂草之间可能存在信息传递,不存在能量流动

D.此过程属于次生演替,最终不一定能演替成为森林

2、

下列对有关实验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

A.格里菲斯和赫尔希、蔡斯都是将DNA和蛋白质分开,研究各自的效应

B.离心技术可用于分离各种细胞器和探究DNA的复制方式

C.荧光标记技术可用于探究细胞膜的流动性和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

D.伞藻的核移植实验说明单细胞生物体形态结构的建成主要与细胞核有关

3、

下列关于细胞在其生命历程中的变化,叙述错误的是(   )

A.有丝分裂时,细胞内会发生染色体的形态和数量发生变化

B.细胞分化时,细胞中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会发生变化,但是遗传物质没有变化

C.细胞衰老时,细胞核的体积增大,染色质收缩,端粒逐渐延长

D.细胞凋亡时,细胞核和细胞质之间需进行信息交流,基因发生选择性表达

4、

下列关于细胞结构与成分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线粒体膜上没有葡萄糖的载体,但是有运输ATP和ADP的载体

B.植物细胞中的光合色素只分布在叶绿体中,不分布在液泡中

C.所有的细胞器中都含有蛋白质,但是不一定有脂质或者核酸

D.元素可参与某些复杂化合物的组成,如叶绿体中的色素都含有Mg

二、非选择题(共2题,共10分)

5、

某雌雄异株植物为二倍体(2n),花色由两对等位基因(A、a和B、b)控制,其中B、b位于X染色体上,A和B同时存在时开红花,B存在而A不存在时开粉花,其他情况下开白花。该植物的叶片中圆叶(T)对掌状叶(t)为显性。

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某生物小组进行了如下杂交实验:

亲本

F1

红花

红花∶粉花=1∶1

红花

红花

①A、a位于____________染色体上,F1红花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

②控制花色的两对基因的遗传____________(填“遵循”或“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2)某植株中t基因中部分碱基对缺失,引起的变异属于____________,染色体缺失一条时会形成单体,单体可用于基因的染色体定位。现人工构建该种植物的圆叶单体系,欲通过实验确定掌状叶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实验的设计思路为____________,可将掌状叶基因定位于____染色体上。

6、

斜纹夜蛾幼虫、粘虫是小麦、水稻、玉米等粮食作物的主要害虫,益蝽每年繁殖一代,以卵越冬,幼虫和成虫均可捕食这两类害虫。研究人员在玉米、大豆套作的农田中研究不同龄期的益蝽对粘虫的捕食能力,结果如下表。

龄期

3

4

5

成虫

日平均捕食量(头)

3.33

4.23

8.00

6.50

瞬时攻击率

1.2

0.8

2.0

1.6

回答下列问题:

(1)在冬季调查益蝽的种群密度应采用_______________法。

(2)在该农田中益蝽属于________营养级,益蝽摄入的有机物中的能量,一部分流向_______,另一部分被益蝽同化后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析研究结果可知,若要通过在农田中释放益蝽来防治粘虫,则选择龄期为5的益蝽效果最好,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农田中种植大豆可增加土壤肥力,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全国大联考新课标高三理综冲刺(一)生物试卷

高中生物考试
一、选择题(共4题,共20分)

1、

一块稻田弃耕几年后,形成了杂草地。下面有关该杂草地的形成及其生态状况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动植物在杂草地中都有分层现象

B.形成杂草地的主要原因是受人类活动的影响

C.杂草之间可能存在信息传递,不存在能量流动

D.此过程属于次生演替,最终不一定能演替成为森林

【考点】
【答案】

B

【解析】

群落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群落演替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群落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A、该杂草地动植物都有分层现象,该杂草地也存在垂直结构,A正确;

B、根据题意可知,形成杂草地的主要原因人类弃耕后导致自然演替发生的,B错误;

C、杂草之间可能存在信息传递,杂草都属于第一营养级,因此之间不存在能量流动,C正确;

D、根据题意可知,弃耕的农田上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但最终是否能演替成为森林,还有看环境条件,因此不一定能够形成森林,D正确。

故选B。

2、

下列对有关实验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

A.格里菲斯和赫尔希、蔡斯都是将DNA和蛋白质分开,研究各自的效应

B.离心技术可用于分离各种细胞器和探究DNA的复制方式

C.荧光标记技术可用于探究细胞膜的流动性和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

D.伞藻的核移植实验说明单细胞生物体形态结构的建成主要与细胞核有关

【考点】
【答案】

A

【解析】

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斯的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体内存在着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2.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步骤:首先获得35S和32P标记的T2噬菌体,再分别与未标记的大肠杆菌混合培养,适时保温后再搅拌、离心,最后通过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高低,从而得出结论。

A、格里菲斯的肺炎双球菌的体内转化实验没有将DNA和蛋白质分开,A错误;

B、分离细胞器时用的是差速离心法,探究DNA的复制方式也用到了离心法,B正确;

C、探究细胞膜的流动性和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都用到了荧光标记技术,C正确;

D、伞藻的核移植实验结果可以说明单细胞生物体形态结构的建成主要与细胞核有关,D正确。

故选A。

3、

下列关于细胞在其生命历程中的变化,叙述错误的是(   )

A.有丝分裂时,细胞内会发生染色体的形态和数量发生变化

B.细胞分化时,细胞中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会发生变化,但是遗传物质没有变化

C.细胞衰老时,细胞核的体积增大,染色质收缩,端粒逐渐延长

D.细胞凋亡时,细胞核和细胞质之间需进行信息交流,基因发生选择性表达

【考点】
【答案】

C

【解析】

1.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也称为细胞编程性死亡。是细胞核生物体的正常的生命现象,与细胞坏死不同

2.衰老细胞的特征:(1)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但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2)细胞膜通透性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3)细胞内的色素随着细胞衰老逐渐累积,某些酶的活性降低,呼吸速率减慢,新陈代谢减慢。

A、细胞有丝分裂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形态和数量会发生变化, A正确;

B、细胞分化时,由于基因选择性表达,细胞内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会发生变化,这个过程中细胞内遗传物质没有发生变化,B正确;

C、细胞衰老时,细胞核的体积增大,染色质收缩,端粒缩短,C错误;

D、由分析可知,细胞凋亡是由遗传物质控制的,所以细胞核和细胞质之间需要进行信息交流,需要基因发生选择性表达,D正确。

故选C。

4、

下列关于细胞结构与成分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线粒体膜上没有葡萄糖的载体,但是有运输ATP和ADP的载体

B.植物细胞中的光合色素只分布在叶绿体中,不分布在液泡中

C.所有的细胞器中都含有蛋白质,但是不一定有脂质或者核酸

D.元素可参与某些复杂化合物的组成,如叶绿体中的色素都含有Mg

【考点】
【答案】

D

【解析】

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葡萄糖只能在细胞质基质中被分解为丙酮酸,然后再到线粒体中彻底氧化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细胞中含有色素的细胞器是叶绿体和液泡,但其中的色素的功能并不相同。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镁元素是叶绿素的组分,而不是类胡萝卜素的组分。

A、线粒体膜上没有葡萄糖的载体,葡萄糖不能进入线粒体,但是有运输ATP和ADP的载体,线粒体中生成的ATP要运出线粒体,细胞质基质中的ADP要运输到线粒体中,A正确;

B、植物细胞中的光合色素都分布在叶绿体中,液泡中的花青素不能参与光合作用,B正确;

C、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据此可知,所有的细胞器中都含有蛋白质,但是不一定有脂质或者核酸,C正确;

D、叶绿素中含有Mg元素,但是类胡萝卜素中没有,D错误。

故选D。

二、非选择题(共2题,共10分)

5、

某雌雄异株植物为二倍体(2n),花色由两对等位基因(A、a和B、b)控制,其中B、b位于X染色体上,A和B同时存在时开红花,B存在而A不存在时开粉花,其他情况下开白花。该植物的叶片中圆叶(T)对掌状叶(t)为显性。

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某生物小组进行了如下杂交实验:

亲本

F1

红花

红花∶粉花=1∶1

红花

红花

①A、a位于____________染色体上,F1红花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

②控制花色的两对基因的遗传____________(填“遵循”或“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2)某植株中t基因中部分碱基对缺失,引起的变异属于____________,染色体缺失一条时会形成单体,单体可用于基因的染色体定位。现人工构建该种植物的圆叶单体系,欲通过实验确定掌状叶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实验的设计思路为____________,可将掌状叶基因定位于____染色体上。

【考点】
【答案】

X   XABXAB、XABXaB、XAB Y   不遵循   基因突变   将掌状叶植株与圆叶缺体系中的全部单体分别杂交,留种并单独种植,当子代出现圆叶∶掌状叶为1∶1时   该单体所缺少的  

【解析】

基因突变是指DNA分子中发生的碱基对的增添、缺失和改变,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基因突变通常发生在DNA复制的过程中,基因突变能为生物的变异提供最初的原材料。

(1)①假设A、a位于常染色体上,则亲本基因型为A_XBY和A_XBX—两者杂交,不能得出题中F1的表现型及比例;假设A、a位于X染色体上,则亲本基因型为XABXaB和XABY,两者杂交后,F1中雌性的基因型为XABXAB、XABXaB,均为红花,雄性中红花(XABY):粉花(XaBY)=1:1,符合题意,故A、a位于X染色体上,F1红花的基因型为XABXAB、XABXaB、XABY。

②根据前面的分析可知,两对等位基因都位于X染色体上,所以它们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2)某植株中t基因中部分碱基对缺失,根据基因突变的概念可知,该变异属于基因突变,现利用缺体确定掌状叶基因(t)在染色体上的位置,设计思路是利用一系列圆叶单体植株与正常掌状叶植株杂交,留种并单独种植,观察统计子代植株的性状。若子代植株中出现掌状叶植株大约占全部植株一半的现象,说明缺体圆叶中T基因正好位于该缺失染色体的同源染色体上,即掌状叶基因位于该单体所缺少的染色体上。

6、

斜纹夜蛾幼虫、粘虫是小麦、水稻、玉米等粮食作物的主要害虫,益蝽每年繁殖一代,以卵越冬,幼虫和成虫均可捕食这两类害虫。研究人员在玉米、大豆套作的农田中研究不同龄期的益蝽对粘虫的捕食能力,结果如下表。

龄期

3

4

5

成虫

日平均捕食量(头)

3.33

4.23

8.00

6.50

瞬时攻击率

1.2

0.8

2.0

1.6

回答下列问题:

(1)在冬季调查益蝽的种群密度应采用_______________法。

(2)在该农田中益蝽属于________营养级,益蝽摄入的有机物中的能量,一部分流向_______,另一部分被益蝽同化后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析研究结果可知,若要通过在农田中释放益蝽来防治粘虫,则选择龄期为5的益蝽效果最好,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农田中种植大豆可增加土壤肥力,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
【答案】

样方   第三   分解者   自身呼吸作用和生长发育繁殖   龄期为5的益蝽对粘虫的日平均捕食量和瞬时攻击率都最大   根瘤菌将空气中的氮转化为含氮的养料,增加土壤中的氮肥  

【解析】

1、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有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

2、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途径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传递,有三条去路:被分解者利用一部分,被自身呼吸作用消耗一部分,传递至下一营养级。

(1)由于益蝽在冬季以卵的形式过冬,在冬季调查益蝽的种群密度应采用样方法。

(2)根据题意可知,在该农田中益蝽的幼虫和成虫均可捕食斜纹夜蛾幼虫、粘虫这两类害虫,即说明益蝽属于第三营养级,益蝽摄入的有机物中的能量减去粪便中的能量,该部分能量流向分解者,另一部分被益蝽同化后用于自身呼吸作用和生长发育繁殖等各项生命活动。

(3)分析研究结果可知,若要通过在农田中释放益蝽来防治粘虫,则选择龄期为5的益蝽效果最好,原因是龄期为5的益蝽对粘虫的日平均捕食量和瞬时攻击率都最大。

(4)农田中种植大豆可增加土壤肥力,原因是豆科植物与根瘤菌互利共生,根瘤菌将空气中的氮转化为含氮的养料,增加土壤中的氮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