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高二下学期期末生物试卷

高中生物考试
考试时间: 分钟 满分: 8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共17题,共85分)

1、

下列关于微生物培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获得纯净培养物的关键是防止外来杂菌入侵

B. 高温灭菌目的是杀死微生物的细胞、孢子、芽孢

C. 划线分离可在培养基上获得均匀分布的单菌落

D. 稀释涂布平板法易获得单菌落和计数活菌数目

2、

卷叶螟和褐飞虱是稻田中两种主要害虫,拟水狼蛛是这两种害虫的天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害虫与拟水狼蛛间的信息传递,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B. 防治稻田害虫,可提高能量传递效率

C. 精耕稻田与弃耕稻田的生物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都不同

D. 用性外激素专一诱捕卷叶螟,短期内褐飞虱种群密度会下降

3、

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自然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得到的能量必然大于消费者得到的

B. 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对所有捕食者都必然有利的

C. 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其体型必然越大

D. 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其体型必然越小

4、

人体对病原菌具有一定的防御功能,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唾液中的溶菌酶可杀死病原菌

B. 口腔黏膜对病原菌有一定的屏障作用

C. 吞噬细胞对多种病原菌具有吞噬作用

D. B细胞对病原菌的免疫应答属于细胞免疫

5、

关于人体体温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呼气是人体的主要散热途径 B. 骨骼肌和肝脏是人体的主要产热器官

C. 有机物的氧化分解是人体产热的重要途径 D. 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也有感受体温变化的功能

6、

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根尖能够产生细胞分裂素

B. 脱落酸能抑制马铃薯发芽

C. 色氨酸在某些部位可转变为生长素,故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

D. 赤霉素的施用可引起水稻植株疯长

7、

科学家通过研究植物向光性发现的激素是(  )

A. 脱落酸 B. 乙烯 C. 细胞分裂素 D. IAA

8、

下列是以酵母菌为材料进行的实验,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采用对比实验

B. 用酵母菌发酵酿制果酒,选择酸性重铬酸钾检测是否产生酒精

C. 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实验中无空白对照

D. 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结果绘制成的曲线为“J”型曲线

9、

下列有关生物群落的说法错误的是

A. 间种玉米和花生可以提高光能利用率,依据的原理是优化群落垂直结构

B. 退耕还林、还草、还湖体现了人类的活动改变了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C. 湖泊中的群落与草原中的群落的不同主要体现在群落丰富度

D. 豆科植物和根瘤菌的关系与蚂蚁共同协作筑巢的关系不一样

10、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可通过计数所有样方内的个体数,再除以这些样方的总面积的方法获得种群密度值

B. 样方的多少不会影响调查结果

C. 草原上某种羊的养殖密度不同,单位面积该羊的产量可能相同

D. 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逐渐减弱

11、

下列关于激素调节,叙述错误的是

A. 胰岛素可作用于脂肪细胞

B. 人体中各种激素的含量相对较少

C. 切断下丘脑和垂体的联系,对甲状腺影响较大

D. 激素只运输给相应的靶器官、靶细胞

12、

某成年人处于高温炎热的环境中,体温维持正常,该过程中不会出现的是

A. 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

B. 机体散热量等于产热量

C. 下丘脑感受到体温变化,通过神经-体液发送信息

D. 人体骨骼肌细胞中产热量最多的部位是细胞质基质

13、

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中,叙述正确的是

A. 标记T2噬菌体时,可把T2噬菌体直接接种在含35S或32P的培养基中

B. 搅拌和离心的目的是为了把蛋白质和DNA分开

C. 用T2噬菌体侵染酵母菌也可以得出DNA是遗传物质这一实验结论

D. 若用32P标记的大肠杆菌培养T2噬菌体,则释放的子代噬菌体100%含32P

14、

基因型为AaBb的二倍体雄性生物,其睾丸中的细胞进行分裂增殖,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有丝分裂后期A、a、B、b会移向细胞的同一极

B. 只有两对基因位于两对染色体上,才能产生Ab、AB、ab、aB四种精子

C. 减数分裂中A(a)与B(b)间发生重组,一定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

D. 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交换会导致染色体结构变异

15、

下列关于生活应用中,叙述正确的是

A. 包扎伤口要用透气的纱布,原因是促进伤口的有氧呼吸

B. 叶片呈现绿色的原因是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不吸收绿光所致

C. 体温的维持与细胞呼吸有关,但不需要ATP水解供能

D. 皮肤被锈钉扎伤后,要及时到医院注射破伤风抗毒血清

16、

下列有关病毒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病毒的核酸和蛋白质中都含有S元素

B. 病毒的核酸在核糖体上

C. 用吡罗红染色,可鉴别小肠上皮细胞是否被RNA病毒感染

D. 乙型肝炎病毒不能在人体血浆中增殖

17、

下列有关真核生物核糖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遗传信息表达的场所

B. 组成成分中含mRNA

C. 部分附着在内质网、核膜上

D. 核糖体上存在蛋白质和DNA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高二下学期期末生物试卷

高中生物考试
一、选择题(共17题,共85分)

1、

下列关于微生物培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获得纯净培养物的关键是防止外来杂菌入侵

B. 高温灭菌目的是杀死微生物的细胞、孢子、芽孢

C. 划线分离可在培养基上获得均匀分布的单菌落

D. 稀释涂布平板法易获得单菌落和计数活菌数目

【考点】
【答案】

C

【解析】

1、平板划线法通过接种环在琼脂固体培养基表面连续划线的操作,将聚集的菌种逐步稀释分散到培养基的表面。在数次划线后,可以分离到由一个细胞繁殖而来的肉眼可见的菌落。

2、稀释涂布平板法则是将菌液进行一系列的梯度稀释,然后将不同稀释度的菌液分别涂布到琼脂固体培养基的表面,进行培养。在稀释度足够高的菌液里,聚集的菌种被分散成单个细胞,从而能在培养基表面形成单个的菌落。

获得纯净培养物的关键是防止外来杂菌入侵,A正确;高温可杀死物体内外所有的微生物,包括芽孢和孢子,B正确;划线分离可在培养基上获得单菌落,但菌落是不均匀分布的,C错误;稀释涂布平板法可将聚集的菌种分散成单个细胞,从而在培养基表面形成单个的菌落,易于统计活菌数目,D正确。故选C。

2、

卷叶螟和褐飞虱是稻田中两种主要害虫,拟水狼蛛是这两种害虫的天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害虫与拟水狼蛛间的信息传递,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B. 防治稻田害虫,可提高能量传递效率

C. 精耕稻田与弃耕稻田的生物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都不同

D. 用性外激素专一诱捕卷叶螟,短期内褐飞虱种群密度会下降

【考点】
【答案】

B

【解析】

能量传递效率是指两个营养级同化能量的比值,与能量利用率不同。人类的活动会使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发生变化。

A、害虫与拟水狼蛛构成捕食关系,二者之间的信息传递,有利于维持二者数量的相对稳定,,A正确;

B、防治稻田害虫,可使能量更多的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但不能提高能量传递效率,B项错误;

C、精耕稻田向着生物种类少的方向演替,演替速度较快;弃耕稻田向着生物种类多的方向演替,演替速度较慢,C正确;

D、用性外激素专一诱捕卷叶螟,卷叶螟数量下降,拟水狼蛛更多的以褐飞虱为食,短期内褐飞虱种群密度会下降,D正确。

故选B。

3、

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自然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得到的能量必然大于消费者得到的

B. 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对所有捕食者都必然有利的

C. 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其体型必然越大

D. 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其体型必然越小

【考点】
【答案】

A

【解析】

A、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为单向流动,逐级递减,所以一般情况下,自然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得到的能量必然大于消费者得到的,A正确;

B、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具有双向性,不可能都对捕食者有利,有的对于被捕食者有利,如:鸟的叫声,提醒同伴有捕食者等,B错误;

C、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动物的体型与营养级的高低关系不大,如大象比狮子体型大,但是它的营养级比狮子低,C错误;

D、与C选项同理,动物的体型与营养级的高低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D错误。

故选:A。

4、

人体对病原菌具有一定的防御功能,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唾液中的溶菌酶可杀死病原菌

B. 口腔黏膜对病原菌有一定的屏障作用

C. 吞噬细胞对多种病原菌具有吞噬作用

D. B细胞对病原菌的免疫应答属于细胞免疫

【考点】
【答案】

D

【解析】

唾液中的溶菌酶的主要作用是水解病原菌,A正确;

口腔黏膜对病原菌的作用是一道物理屏障,B正确;

吞噬细胞不具有特异性识别作用,对多种病原菌具有吞噬作用,C正确;

B细胞对病原菌的免疫应答属于体液免疫,D错误。

故选D。

5、

关于人体体温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呼气是人体的主要散热途径 B. 骨骼肌和肝脏是人体的主要产热器官

C. 有机物的氧化分解是人体产热的重要途径 D. 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也有感受体温变化的功能

【考点】
【答案】

A

【解析】

皮肤散热是人体的主要散热途径,A错误;骨骼肌和肝脏是人体的主要产热器官,B正确;有机物的氧化分解是人体产热的重要途径,C正确;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也有感受体温变化的功能,D正确。

6、

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根尖能够产生细胞分裂素

B. 脱落酸能抑制马铃薯发芽

C. 色氨酸在某些部位可转变为生长素,故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

D. 赤霉素的施用可引起水稻植株疯长

【考点】
【答案】

C

【解析】

植物激素是植物体一定部位产生的微量有机物,对植物生命活动具有调节作用。各种激素共同作用,使植物体正常的生长、发育、繁殖。

A、根尖是细胞分裂素产生的主要部位,A正确;

B、脱落酸能促进器官脱落,抑制细胞分裂,抑制发芽,B正确;

C、生长素是色氨酸的衍生物,属于小分子有机物,不属于蛋白质,C错误;

D、赤霉素可促进植物的节间生长,施用赤霉素可引起水稻植株疯长,D正确。

故选C。

7、

科学家通过研究植物向光性发现的激素是(  )

A. 脱落酸 B. 乙烯 C. 细胞分裂素 D. IAA

【考点】
【答案】

D

【解析】

达尔文等科学家通过研究植物向光性发现的激素是生长素,即IAA,故选D。

8、

下列是以酵母菌为材料进行的实验,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采用对比实验

B. 用酵母菌发酵酿制果酒,选择酸性重铬酸钾检测是否产生酒精

C. 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实验中无空白对照

D. 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结果绘制成的曲线为“J”型曲线

【考点】
【答案】

D

【解析】

酵母菌属于兼性厌氧菌,在有氧条件下进行有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在无氧条件下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在空间、资源不受限制的理想条件下,种群的数量变化才会出现“J”型增长。

A、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可控制有氧和无氧条件,进行对比实验,A正确;

B、用酵母菌发酵酿制果酒,选择酸性重铬酸钾检测是否产生酒精,橙色的酸性重铬酸钾溶液与酒精反应产生灰绿色,B正确;

C、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实验中不需要没有酵母菌的空白对照,C正确;

D、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在有限条件下进行,根据实验结果绘制成的曲线为“S”型曲线,D错误。

故选D。

9、

下列有关生物群落的说法错误的是

A. 间种玉米和花生可以提高光能利用率,依据的原理是优化群落垂直结构

B. 退耕还林、还草、还湖体现了人类的活动改变了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C. 湖泊中的群落与草原中的群落的不同主要体现在群落丰富度

D. 豆科植物和根瘤菌的关系与蚂蚁共同协作筑巢的关系不一样

【考点】
【答案】

C

【解析】

不同群落中物种组成和物种丰富度不同,同一群落中的生物在垂直结构上表现为分层分布,在水平结构上表现为镶嵌分布。

A、间种玉米和花生,二者在垂直方向上分层分布,可以提高光能利用率,A正确;

B、遵循自然规律,退耕还林、还草、还湖,体现了人类的活动改变了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B正确;

C、湖泊中的群落与草原中的群落的不同主要体现在物种组成和物种丰富度上,C错误;

D、豆科植物和根瘤菌的关系属于种间的互利共生,蚂蚁共同协作筑巢属于种内互助,D正确。

故选C。

10、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可通过计数所有样方内的个体数,再除以这些样方的总面积的方法获得种群密度值

B. 样方的多少不会影响调查结果

C. 草原上某种羊的养殖密度不同,单位面积该羊的产量可能相同

D. 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逐渐减弱

【考点】
【答案】

C

【解析】

种群密度常用的调查方法包括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二者均属于估算的方法。使用样方法时,应注意随机取样,以使调查数据接近真实情况。

A、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常用样方法进行随机取样,而不是计数所有样方内的个体数,A错误;

B、样方法属于估算法,样方越多,调查数值越接近真实数值,B错误;

C、单位面积羊的产量与养殖密度、单位面积所能提供的食物有关,草原上某种羊的养殖密度不同,单位面积羊的产量可能相同,C正确;

D、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细菌密度越来越大,对空间、食物的争夺越来越剧烈,对其增长的制约逐渐增强,D错误。

故选C。

11、

下列关于激素调节,叙述错误的是

A. 胰岛素可作用于脂肪细胞

B. 人体中各种激素的含量相对较少

C. 切断下丘脑和垂体的联系,对甲状腺影响较大

D. 激素只运输给相应的靶器官、靶细胞

【考点】
【答案】

D

【解析】

激素是具有调节作用的微量的有机物,通过体液运输,与靶细胞的受体结合后发挥相应的作用。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存在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

A、胰岛素可促进脂肪细胞摄取、转化葡萄糖,A正确;

B、人体中各种激素不直接参与代谢,对各种生命活动具有调节作用,含量相对较少,B正确;

C、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可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进而促进甲状腺的分泌,切断下丘脑和垂体的联系,对甲状腺影响较大,C正确;

D、激素通过体液运输都全身各处,但只作用于相应的靶器官、靶细胞, D错误。

故选D。

12、

某成年人处于高温炎热的环境中,体温维持正常,该过程中不会出现的是

A. 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

B. 机体散热量等于产热量

C. 下丘脑感受到体温变化,通过神经-体液发送信息

D. 人体骨骼肌细胞中产热量最多的部位是细胞质基质

【考点】
【答案】

D

【解析】

人体体温的相对稳定是机体产热量和散热量大致相等的结果。下丘脑是人体体温的调节中枢,呼吸作用是人体产热的主要来源。

A、人处于高温炎热的环境中,会大量出汗,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此时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A正确;

B、体温正常时,机体散热量等于产热量,B正确;

C、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能感受到体温变化,通过神经-体液发送信息,调节体温的相对稳定,C正确;

D、人体骨骼肌细胞主要通过有氧呼吸释放能量,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D错误。

故选D。

13、

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中,叙述正确的是

A. 标记T2噬菌体时,可把T2噬菌体直接接种在含35S或32P的培养基中

B. 搅拌和离心的目的是为了把蛋白质和DNA分开

C. 用T2噬菌体侵染酵母菌也可以得出DNA是遗传物质这一实验结论

D. 若用32P标记的大肠杆菌培养T2噬菌体,则释放的子代噬菌体100%含32P

【考点】
【答案】

D

【解析】

T2噬菌体是细菌性病毒,专一侵染大肠杆菌,它没有细胞结构,必须寄生在大肠杆菌中,利用大肠杆菌提供的原料合成子代噬菌体。

A、T2噬菌体不能独立生活,培养基不能用来培养病毒,A错误;

B、搅拌和离心的目的是为了把大肠杆菌和T2噬菌体分开,B错误;

C、T2噬菌体不能侵染酵母菌,C错误;

D、合成子代噬菌体的原料来自大肠杆菌,若用32P标记的大肠杆菌培养T2噬菌体,则释放的子代噬菌体100%含32P,D正确。

故选D。

14、

基因型为AaBb的二倍体雄性生物,其睾丸中的细胞进行分裂增殖,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有丝分裂后期A、a、B、b会移向细胞的同一极

B. 只有两对基因位于两对染色体上,才能产生Ab、AB、ab、aB四种精子

C. 减数分裂中A(a)与B(b)间发生重组,一定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

D. 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交换会导致染色体结构变异

【考点】
【答案】

A

【解析】

睾丸中精原细胞通过有丝分裂增加数目,通过减数分裂产生精细胞。基因重组包括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和同源染色体中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

A、有丝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不分离,后期A、a、B. b会移向细胞的同一极,A正确;

B、若两对基因位于一对染色体上,通过交叉互换,会产生Ab、AB、ab、aB四种精子,B错误;

C、若两对基因位于一对染色体上,减数分裂中A(a)与B(b)可能由于交叉互换发生重组,此时不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C错误;

D、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交换会导致基因重组,D错误。

故选A。

15、

下列关于生活应用中,叙述正确的是

A. 包扎伤口要用透气的纱布,原因是促进伤口的有氧呼吸

B. 叶片呈现绿色的原因是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不吸收绿光所致

C. 体温的维持与细胞呼吸有关,但不需要ATP水解供能

D. 皮肤被锈钉扎伤后,要及时到医院注射破伤风抗毒血清

【考点】
【答案】

D

【解析】

人体各部位组织细胞所需要的氧气是通过血液循环运输的,而不是氧气分子直接穿过皮肤进入;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

A.、包扎伤口要用透气的纱布,目的是避免造成无氧环境,使破伤风杆菌大量繁殖,破伤风杆菌会产生对人体有害的物质,A错误;

B、叶片呈现绿色的原因是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吸收绿光很少,B错误;

C、寒冷刺激下,骨骼肌颤栗,以维持体温,该过程需要ATP水解供能,C错误;

D、皮肤被锈钉扎伤后,要及时到医院注射破伤风抗毒血清,避免感染破伤风杆菌,D正确。

故选D。

16、

下列有关病毒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病毒的核酸和蛋白质中都含有S元素

B. 病毒的核酸在核糖体上

C. 用吡罗红染色,可鉴别小肠上皮细胞是否被RNA病毒感染

D. 乙型肝炎病毒不能在人体血浆中增殖

【考点】
【答案】

D

【解析】

病毒是一种非细胞结构的生物,不能独立生活,必须寄生在活细胞内。其结构包括蛋白质外壳和核酸两部分。

A、病毒的核酸中没有S元素,A错误;

B、病毒没有核糖体,B错误;

C、吡罗红可以与RNA结合,但不能特异性的和病毒RNA结合,不能用于鉴别小肠上皮细胞是否被RNA病毒感染,C错误;

D、乙型肝炎病毒必须寄生在肝细胞内,不能在人体血浆中增殖,D正确。

故选D。

17、

下列有关真核生物核糖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遗传信息表达的场所

B. 组成成分中含mRNA

C. 部分附着在内质网、核膜上

D. 核糖体上存在蛋白质和DNA

【考点】
【答案】

C

【解析】

真核生物的核糖体有的游离在细胞质基质中,有的附着在内质网等部位,是蛋白质合成的场所,其化学成分包括rRNA和蛋白质。

A、遗传信息的表达需要经过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真核生物转录的场所主要在细胞核,A错误;

B、核糖体的化学组成中没有mRNA, B错误;

C、真核生物的核糖体部分游离在细胞质基质中,功能是合成胞内蛋白,部分附着在内质网、核膜上,主要合成分泌蛋白,C正确;

D、核糖体没有DNA,D错误。

故选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