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沙市明德中学高一(文化班)下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卷

高中化学考试
考试时间: 分钟 满分: 9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共12题,共60分)

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Li是最活泼金属,F是最活泼非金属

B. Mg(OH)2碱性比Ca(OH)2强

C. 元素周期表有7个主族,7个副族,1个0族,1个Ⅷ族,共16纵行

D. X2+的核外电子数目为18,则X在第四周期第ⅡA族

2、

镁铝合金在碱性溶液中开始反应缓慢,后反应加快,经分析是氧化膜及微电池作用的结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微电池的负极是Mg   B. 微电池的负极是Al

C. 铝的电极反应式为2H++2e-===H2↑   D. 镁的电极反应式为Mg-2e-===Mg2+

3、

下右图是氢氧燃料电池构造示意图。关于该电池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1

A. a极是负极

B. 正极的电极反应是:O2+2H2O+4e-=4OH-

C. 电流由b通过灯泡流向a

D. 氢氧燃料电池是环保电池

4、

下列各图中,表示正反应是吸热反应的图是( )

1

2

A. A   B. B   C. C   D. D

5、

下图中a、b分别是原电池的两极,接通电路后发现a极板质量增加,b极板溶解,符合这一情况的是(  )

a极板

b极板

a电极

Z溶液

A

石墨

负极

CuSO4

B

石墨

石墨

负极

NaOH

C

正极

AgNO3

D

石墨

正极

CuCl2

  1

A. A   B. B   C. C   D. D

6、

根据化学反应的实质——旧键的断裂和新键的形成,判断下列变化不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 固态硫S8加热变成S2蒸气   B. 金刚石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石墨

C. 干冰变成CO2气体   D. Na2O转化为Na2O2

7、

下列变化不需要破坏化学键的是( )

A. 加热氯化铵   B. 冰融化成水

C. 水通电分解   D. 氯化氢溶于水

8、

2011年3月17日,因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生核辐射泄漏,放射碘可能被附近居民吸入,引发甲状腺疾病或甲状腺癌。我国香港和内地出现抢购碘盐的疯狂热潮,用于防护

核辐射,医疗专家提醒:由于碘盐中碘含量相对较低,根本起不到预防放射性碘的作用,不可盲目过量吃碘盐或碘片,否则可能诱发甲状腺毒症、甲状腺技能减退、甲状腺肿等疾病。已知核辐射中放射性碘(碘­131)的核电荷数为53,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碘 131I原子核所含中子数是78

B. 核能的利用证实原子的可分性

C. 碘 127I原子和放射性碘原子 131I属于同位素

D. 碘 127I原子和碘 131I原子的质子数不同

9、

A、B、C为三种短周期元素,A、B在同周期, A、C的最低价离子分别为A2-和C-,B2+和C-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 原子序数:A>B>C   B. 原子半径:A>B>C

C. 离子半径:A2->C->B2+   D. 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数:A>C>B

10、

对于ⅣA族元素,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CO2在常温下是气体,SiO2在常温下是固体

B. C、Si、Ge的最外层电子数都是4,次外层电子数都是8

C. CO2和SiO2都是酸性氧化物,在一定条件下都能和氧化钙反应

D. 该族元素的主要化合价是+4和+2

11、

一定条件下,可逆反应2A1B+3C,在以下四种情况中处于平衡状态的是( )

正反应速率

逆反应速率

A

v(A)=2 mol·L-1·min-1

v(B)=2 mol·L-1·min-1

B

v(A)=2 mol·L-1·min-1

v(C)=2 mol·L-1·min-1

C

v(A)=1 mol·L-1·min-1

v(B)=2 mol·L-1·min-1

D

v(A)=1 mol·L-1·min-1

v(C)=1.5 mol·L-1·min-1

A. A   B. B   C. C   D. D

12、

几种短周期元素的原子半径及主要化合价如下表:

元素代号

X

Y

Z

W

原子半径/pm

160

143

70

66

主要化合价

+2

+3

+5、+3、-3

-2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X、Y元素的金属性X<Y

B. 一定条件下,Z单质与W的常见单质直接生成ZW2

C. Y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能溶于稀氨水

D. 四种元素形成的单核离子半径由大到小的顺序为:Z3->W2->X2+>Y3+

二、综合题(共5题,共25分)

13、

(1)已知锌与稀硫酸反应为放热反应,某学生为了探究其反应过程中的速率变化,用排水集气法收集反应放出的氢气,实验记录如下:

时间 (min)

1

2

3

4

5

氢气体积(mL)

30

120

280

350

370

①反应速率最大的(即0 min~1 min、1 min~2 min、2 min~3 min、3 min~4 min、4 min~

5 min)时间段为____________,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反应速率最小的时间段为____________,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另一学生也做同样的实验,由于反应太快,测量氢气的体积时不好控制,他就事先在硫酸溶液中分别加入以下物质以减缓反应速率

A.蒸馏水 B.更加细小的锌粒 C.NaCl溶液

你认为他的做法可行的是______(填相应字母);做法不可行的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在元素周期表第三周期中,置换酸中氢能力最强的元素的元素符号为_____,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最强的化合物的化学式是__________,碱性最强的化合物的化学式是__________,显两性的氢氧化物的化学式是__________,该两性氢氧化物与盐酸、氢氧化钠溶液分别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子半径最大的金属元素的名称是________,离子半径最小的离子结构示意图是________。

15、

有A、B、C、D、E五种短周期元素,它们的核电荷数按C、A、B、D、E的顺序增大。C、D都能分别与A按原子个数比为1∶1或2∶1形成化合物;CB可与EA2反应生成C2A与气态物质EB4;E的M层电子数是K层电子数的2倍。

(1)写出下列元素的名称:B:________E:________。

(2)写出EB4的化学式:__________。

(3)D2A2中含有的化学键类型为____________。

(4)由A、C、D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M属于________(填“离子”或“共价”)化合物,M溶于水后________(填“能”或“不能”)发生化学变化,原因是(从化学键变化的角度解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

已知以下信息:①1 mol N2的共价键断裂吸收946 kJ的能量;1 mol H2的共价键断裂吸收436 kJ的能量;形成1 mol NH3中的化学键释放1 173 kJ的能量。②将一定量的N2和H2投入一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进行反应,测得有关数据如下:

N2(mol·L-1)

H2(mol·L-1)

NH3(mol·L-1)

起始时

3

3

0

2s末

2.6

1.8

0.8

根据以上相关数据回答问题:

(1)用H2表示该反应2 s内的平均反应速率为________

(2)______(填“能”或“不能”)确认该反应2 s末已达化学平衡状态。

(3)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氮气和氢气生成氨气的过程______(填“释放”或“吸收”)能量。

17、

短周期元素Q、R、T、W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如图所示,其中T所处的周

期序数与族序数相等,请回答下列问题:

Q

R

T

W

(1)T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____________

(2)元素原子的得电子能力为Q____W(填“>”或“<”)。

(3)W的单质与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浓溶液共热能发生反应,生成两种物质,其中一种是具有漂白性的气体,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原子序数比R多1的元素的一种氢化物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易分解为它的另一种氢化物,此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将12 g Q单质在足量的氧气中燃烧,所得气体通入1 L 1.5 mol·L-1NaOH溶液中,完全吸收后,溶液中大量存在的离子有______________。

三、计算题(共1题,共5分)

18、

将化合物A的蒸气2 mol充入0.5 L容器中加热,发生分解反应2A(g)1B(g)+nC(g),反应到3 min时,容器中A的浓度为1.6 mol·L-1,测得这段时间内,用C的浓度变化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v(C)=1.2 mol·L-1·min-1。

(1)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n的值是__________。

(2)以B的浓度变化表示的该反应的平均速率为______。

湖南省长沙市明德中学高一(文化班)下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卷

高中化学考试
一、选择题(共12题,共60分)

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Li是最活泼金属,F是最活泼非金属

B. Mg(OH)2碱性比Ca(OH)2强

C. 元素周期表有7个主族,7个副族,1个0族,1个Ⅷ族,共16纵行

D. X2+的核外电子数目为18,则X在第四周期第ⅡA族

【考点】
【答案】

C

【解析】

试题分析:A.最活泼的金属是Cs,最活泼的非金属是F,错误;B.同主族从上到下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的碱性逐渐增强,所以Mg(OH)2碱性比Ca(OH)2弱,错误;C.元素周期表共有18纵行其中7个主族,7个副族,1个0族,1个Ⅷ族,一个Ⅷ族占三列,错误;D.X2+的核外电子数目为18,则X的核内质子数为20,是钙元素,在第四周期第ⅡA族,正确。

2、

镁铝合金在碱性溶液中开始反应缓慢,后反应加快,经分析是氧化膜及微电池作用的结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微电池的负极是Mg   B. 微电池的负极是Al

C. 铝的电极反应式为2H++2e-===H2↑   D. 镁的电极反应式为Mg-2e-===Mg2+

【考点】
【答案】

B

【解析】

A.该原电池中,铝易失电子作负极,Mg作正极,故A错误;B.该原电池中,在碱性条件下,铝易失电子而作负极,故B正确;C.铝为负极,负极上电极反应式为Al+4OH--3e-=AlO2-+2H2O,故C错误;D.Mg为正极,正极上电极反应式为2H++2e-=H2↑(或2H2O+2e-=H2↑+2OH-),故D错误;故选B。

3、

下右图是氢氧燃料电池构造示意图。关于该电池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1

A. a极是负极

B. 正极的电极反应是:O2+2H2O+4e-=4OH-

C. 电流由b通过灯泡流向a

D. 氢氧燃料电池是环保电池

【考点】
【答案】

B

【解析】

试题分析:A.氢氧燃料电池中,H2在负极a上被氧化,O2在正极b上被还原,正确;B.通入氧气的一极为原电池的正极,由于电解质溶液为酸性,故正极的电极反应是:O2+ 4H+ +4e- =2H2O,错误;C.原电池工作时,电子由负极经外电路流向正极,即由a通过灯泡流向b,错误;D.氢氧燃料电池的总反应为:2H2+O2=2H2O,属于环保电池,正确。

4、

下列各图中,表示正反应是吸热反应的图是( )

1

2

A. A   B. B   C. C   D. D

【考点】
【答案】

A

【解析】

反应物的总能量>生成物的总能量,反应为放热反应;反应物的总能量<生成物的总能量,反应为吸热反应,故选A。

5、

下图中a、b分别是原电池的两极,接通电路后发现a极板质量增加,b极板溶解,符合这一情况的是(  )

a极板

b极板

a电极

Z溶液

A

石墨

负极

CuSO4

B

石墨

石墨

负极

NaOH

C

正极

AgNO3

D

石墨

正极

CuCl2

  1

A. A   B. B   C. C   D. D

【考点】
【答案】

C

【解析】

通电后发现a极板质量增加,所以金属阳离子在a极上得电子,a极是阴极,溶液中金属阳离子对应元素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处于氢元素后边;b极是阳极,b极板溶解,电极材料必须是活泼的金属,电解质溶液中的阴离子可以是任何离子;A.b是石墨电极,故A错误;B.b是石墨电极,故B错误;C.阳极上Fe放电,阴极上银离子放电,故C正确;D.b是石墨电极,故D错误;故选C。

6、

根据化学反应的实质——旧键的断裂和新键的形成,判断下列变化不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 固态硫S8加热变成S2蒸气   B. 金刚石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石墨

C. 干冰变成CO2气体   D. Na2O转化为Na2O2

【考点】
【答案】

C

【解析】

A.固态S8加热到444.6℃时变成硫蒸气S2,是同素异形体的相互转化,转化过程中旧化学键键断裂同时形成了新化学键,是化学变化,故A错误;B.金刚石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石墨,既有旧化学键断裂,又有新化学键形成,故B错误;C.干冰转变为CO2气体是分子间距离增大,没有化学键的破坏与形成,是物理变化,故C正确;D.Na2O转化为Na2O2断裂氢钠键键,形成氧氧键,故D错误;答案为C。

7、

下列变化不需要破坏化学键的是( )

A. 加热氯化铵   B. 冰融化成水

C. 水通电分解   D. 氯化氢溶于水

【考点】
【答案】

B

【解析】

A.加热氯化铵反应生成氨气和HCl,发生化学变化,化学键一定破坏,故A不选;B. 冰融化成水破坏的是分子间作用力,不破坏化学键,故B选;C.水通电分解破坏共价键,故C不选;D.HCl溶于水破坏共价键,故D不选;故选B。

8、

2011年3月17日,因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生核辐射泄漏,放射碘可能被附近居民吸入,引发甲状腺疾病或甲状腺癌。我国香港和内地出现抢购碘盐的疯狂热潮,用于防护

核辐射,医疗专家提醒:由于碘盐中碘含量相对较低,根本起不到预防放射性碘的作用,不可盲目过量吃碘盐或碘片,否则可能诱发甲状腺毒症、甲状腺技能减退、甲状腺肿等疾病。已知核辐射中放射性碘(碘­131)的核电荷数为53,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碘 131I原子核所含中子数是78

B. 核能的利用证实原子的可分性

C. 碘 127I原子和放射性碘原子 131I属于同位素

D. 碘 127I原子和碘 131I原子的质子数不同

【考点】
【答案】

D

【解析】

A.因为原子核电荷数=质子数=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碘-131原子的核电荷数为53,相对原子质量为131,则中子数=131-53=78,故A正确;B.核能的利用证实原子的可分性,说法正确,故B正确;C.127I和131I具有相同质子数,不同中子数,互为同位素,故C正确;D.碘I-127原子和放射性碘原子I-133质子数相同,都是53,故D错误;故选D。

9、

A、B、C为三种短周期元素,A、B在同周期, A、C的最低价离子分别为A2-和C-,B2+和C-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 原子序数:A>B>C   B. 原子半径:A>B>C

C. 离子半径:A2->C->B2+   D. 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数:A>C>B

【考点】
【答案】

AC

【解析】

试题分析:由离子带的电荷可知,A、C为非金属元素,B为金属元素,又阳离子B2+和阴离子C-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则C元素在B的上一周期,A、B在同一个周期,所以可推知原子序数A>B>C,A正确;据元素周期律电子层数越多半径越大,可得原子半径B>C>A,B错误;电子层数相同时核电荷数越大半径反而小,则离子半径A2->C->B2+ ,C正确;原子核外电子数C>A>B,D错误;故选AC。

10、

对于ⅣA族元素,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CO2在常温下是气体,SiO2在常温下是固体

B. C、Si、Ge的最外层电子数都是4,次外层电子数都是8

C. CO2和SiO2都是酸性氧化物,在一定条件下都能和氧化钙反应

D. 该族元素的主要化合价是+4和+2

【考点】
【答案】

B

【解析】

A.常温下CO2是气体,SiO2是固体,故A正确;B.最外层都是4没错,但是Ge次外层不是18,故B错误;C.酸性氧化物和碱性氧化物一定条件可以反应,故C正确;D.碳族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为4,所以最高正价为+4价,当然也能形成+2价,故D正确;故选B。

11、

一定条件下,可逆反应2A1B+3C,在以下四种情况中处于平衡状态的是( )

正反应速率

逆反应速率

A

v(A)=2 mol·L-1·min-1

v(B)=2 mol·L-1·min-1

B

v(A)=2 mol·L-1·min-1

v(C)=2 mol·L-1·min-1

C

v(A)=1 mol·L-1·min-1

v(B)=2 mol·L-1·min-1

D

v(A)=1 mol·L-1·min-1

v(C)=1.5 mol·L-1·min-1

A. A   B. B   C. C   D. D

【考点】
【答案】

D

【解析】

化学反应到达平衡时,同一物质的正逆反应速率相等;A.A物质的正反应速率υA=2mol/(l·min),逆反应速率υB=2mol/(l·min),则逆反应速率υA=4mol/(l·min),A的正逆反应速率不相等,所以该反应未达到平衡状态,故A错误;B.同一反应中,各物质的反应速率之比等于计量数之比,A物质的正反应速率是2mol/(L·min),C的逆反应速率为2mol/(L·min),A的逆反应速率为1mol/(L°·min),所以A的正逆反应速率不等,故B错误;C.同一反应中,各物质的反应速率之比等于计量数之比,A物质的正反应速率是1 mol/(L·min),B的逆反应速率为2mol/(L·min),A的逆反应速率为4mol/(L·min),所以A的正逆反应速率不等,故C错误;D.同一反应中,各物质的反应速率之比等于计量数之比,A物质的正反应速率是1 mol/(L·min),C的逆反应速率为1.5mol/(L·min),A的逆反应速率为1mol/(L·min),所以A的正逆反应速率相等,故D正确;故选D。

12、

几种短周期元素的原子半径及主要化合价如下表:

元素代号

X

Y

Z

W

原子半径/pm

160

143

70

66

主要化合价

+2

+3

+5、+3、-3

-2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X、Y元素的金属性X<Y

B. 一定条件下,Z单质与W的常见单质直接生成ZW2

C. Y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能溶于稀氨水

D. 四种元素形成的单核离子半径由大到小的顺序为:Z3->W2->X2+>Y3+

【考点】
【答案】

D

【解析】

W的化合价只有-2价,故W为氧元素;Z具有-3、+5价,原子半径大于氧元素且相差不大,故Z为氮元素;X只有+2价,Y只有+3价,X、Y原子半径相差不大,原子半径较氮元素、氧元素大很多,可知X、Y位于第三周期相邻主族,故X为镁元素,Y为铝元素;A.X为镁元素,Y为铝元素,同周期自左而右,金属性减弱,故金属性X>Y,故A错误;B.W为氧元素、Z为氮元素,两者的单质一定条件下直接生成NO,故B错误;C.Y是Al,Al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是氢氧化铝,氢氧化铝是两性氢氧化物,溶于强酸强碱,不溶于弱酸弱碱,氢氧化铝不溶于氨水,故C错误;D.O2-、N3-、Mg2+、Al3+的离子结构均相同,核电荷数大,离子半径小,则四种元素形成的单核离子半径由大到小的顺序为:N3->O2->Mg2+>Al3+,故D正确;故选D。

二、综合题(共5题,共25分)

13、

(1)已知锌与稀硫酸反应为放热反应,某学生为了探究其反应过程中的速率变化,用排水集气法收集反应放出的氢气,实验记录如下:

时间 (min)

1

2

3

4

5

氢气体积(mL)

30

120

280

350

370

①反应速率最大的(即0 min~1 min、1 min~2 min、2 min~3 min、3 min~4 min、4 min~

5 min)时间段为____________,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反应速率最小的时间段为____________,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另一学生也做同样的实验,由于反应太快,测量氢气的体积时不好控制,他就事先在硫酸溶液中分别加入以下物质以减缓反应速率

A.蒸馏水 B.更加细小的锌粒 C.NaCl溶液

你认为他的做法可行的是______(填相应字母);做法不可行的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
【答案】

  2 min~3 min  因该反应是放热反应,此时温度高  4 min~5 min  此时H+浓度小  AC  加入更细小的锌粒,增大接触面积,会导致反应速率加快

【解析】

(1)①从表中数据看出2 min~3 min收集的氢气比其他时间段多,原因是Zn置换H2的反应是放热反应,温度升高;

②4 min~5 min收集的氢气最少是因为随反应进行c(H+)下降,反应物浓度越低,反应速率越小;

(2)向H2SO4中加水或NaCl溶液都使c(H+)下降,降低反应速率,而加入更加细小的锌粒,增大接触面积,使反应速率加快,故答案为AC;不可行的原因为加入更细小的锌粒,增大接触面积,会导致反应速率加快。

14、

在元素周期表第三周期中,置换酸中氢能力最强的元素的元素符号为_____,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最强的化合物的化学式是__________,碱性最强的化合物的化学式是__________,显两性的氢氧化物的化学式是__________,该两性氢氧化物与盐酸、氢氧化钠溶液分别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子半径最大的金属元素的名称是________,离子半径最小的离子结构示意图是________。

【考点】
【答案】

  Na  HClO4  NaOH  Al(OH)3  Al(OH)3+3H+===Al3++3H2O  Al(OH)3+OH-===AlO1+2H2O  钠  2

【解析】

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则置换酸中氢的能力最强的元素为金属性最强的元素为Na;碱性最强的化合物为NaOH;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最强的化合物对应的元素为Cl元素,对应的酸为HClO4;第三周期中的两性氢氧化物为Al(OH)3;与盐酸、氢氧化钠溶液分别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Al(OH)3+3H+=Al3++3H2O、Al(OH)3+OH-===AlO1+2H2O;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元素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则原子半径最大的是Na;离子半径最小的离子为Al3+,离子结构示意图是2

15、

有A、B、C、D、E五种短周期元素,它们的核电荷数按C、A、B、D、E的顺序增大。C、D都能分别与A按原子个数比为1∶1或2∶1形成化合物;CB可与EA2反应生成C2A与气态物质EB4;E的M层电子数是K层电子数的2倍。

(1)写出下列元素的名称:B:________E:________。

(2)写出EB4的化学式:__________。

(3)D2A2中含有的化学键类型为____________。

(4)由A、C、D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M属于________(填“离子”或“共价”)化合物,M溶于水后________(填“能”或“不能”)发生化学变化,原因是(从化学键变化的角度解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
【答案】

  氟  硅  SiF4  离子键、共价键  离子  不能  只有旧键的断裂(离子键被破坏)而无新键的形成

【解析】

E的M层电子数是K层电子数的2倍,则E应为Si;C、D都能分别与A按原子个数比为1:1或2:1形成化合物,且A、B、C、D、E五种短周期元素,它们的核电荷数按C、A、B、D、E的顺序依次增大,故C为H,D为Na,A为O;EA2为SiO2,CB可与SiO2反应生成C2A(H2O)和气态物质SiB4,气态SiB4为SiF4,则B为F;

(1)根据分析可知B为氟,E为硅;

(2)EB4为四氟化硅,化学式为SiF4;

(3)D2A2为Na2O2,Na2O2是钠离子和过氧根离子构成的离子化合物,存在的化学键有离子键和共价键;

(4)Na、H、O形成的化合物为NaOH,属于离子化合物,NaOH溶解于水,只有旧键的断裂(离子键被破坏)而无新键的形成,故没有发生化学变化。

16、

已知以下信息:①1 mol N2的共价键断裂吸收946 kJ的能量;1 mol H2的共价键断裂吸收436 kJ的能量;形成1 mol NH3中的化学键释放1 173 kJ的能量。②将一定量的N2和H2投入一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进行反应,测得有关数据如下:

N2(mol·L-1)

H2(mol·L-1)

NH3(mol·L-1)

起始时

3

3

0

2s末

2.6

1.8

0.8

根据以上相关数据回答问题:

(1)用H2表示该反应2 s内的平均反应速率为________

(2)______(填“能”或“不能”)确认该反应2 s末已达化学平衡状态。

(3)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氮气和氢气生成氨气的过程______(填“释放”或“吸收”)能量。

【考点】
【答案】

  0.6 mol·L-1·s-1  不能  N2+3H212NH3  释放

【解析】

(1)因反应速率V(H2)=1=2=0.6 mol•L-1•s-1;

(2)因无化学平衡状态的标志,所以不能确认该反应2s末已达化学平衡状态;

(3)因反应物的浓度减少,生成物的浓度增加来,所以反应物为:N2、H2,生成物为NH3,N2、H2,NH3在2S内改变的物质的量浓度之比为:0.4:1.2:0.8=1:3:2,所以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2+3H232NH3;

(4)对于合成氨的反应,破坏化学键吸收的总能量为:946kJ+436kJ×3=2254kJ,形成化学键释放的总能量为:1173kJ×2=2346kJ,由于释放的总能量大于吸收的总能量,所以该反应为释放能量的反应。

17、

短周期元素Q、R、T、W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如图所示,其中T所处的周

期序数与族序数相等,请回答下列问题:

Q

R

T

W

(1)T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____________

(2)元素原子的得电子能力为Q____W(填“>”或“<”)。

(3)W的单质与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浓溶液共热能发生反应,生成两种物质,其中一种是具有漂白性的气体,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原子序数比R多1的元素的一种氢化物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易分解为它的另一种氢化物,此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将12 g Q单质在足量的氧气中燃烧,所得气体通入1 L 1.5 mol·L-1NaOH溶液中,完全吸收后,溶液中大量存在的离子有______________。

【考点】
【答案】

  1  <  S+2H2SO4(浓)3SO2↑+2H2O  2H2O22H2O+O2↑  Na+、HCO2、CO3

【解析】

T所处的周期序数与族序数相等,应为第三周期第ⅢA族元素Al,根据元素所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可知Q为C,R为N,W为S元素,则:

(1)T为Al,为周期表13号元素,原子核外有3个电子层,最外层电子数为3,原子结构示意图为1

(2)根据S、C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酸性硫酸强于碳酸,则可得非金属性S强于C;

(3)S与浓H2SO4发生反应,从元素守恒看,肯定有水生成,另外为一气体,从化合价和性质看,只能是SO2,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S+2H2SO4(浓)23SO2↑+2H2O;

(4)比R质子数多1的元素为O,存在H2O2转化为H2O的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32H2O+O2↑;

(5)12g碳是1mol,燃烧生成1molCO2,与1.5molNaOH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O2+3NaOH=NaHCO3+Na2CO3,生成碳酸钠、碳酸氢钠各0.5mol,溶液中大量存在的离子有Na+、HCO3-、CO32-。

三、计算题(共1题,共5分)

18、

将化合物A的蒸气2 mol充入0.5 L容器中加热,发生分解反应2A(g)1B(g)+nC(g),反应到3 min时,容器中A的浓度为1.6 mol·L-1,测得这段时间内,用C的浓度变化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v(C)=1.2 mol·L-1·min-1。

(1)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n的值是__________。

(2)以B的浓度变化表示的该反应的平均速率为______。

【考点】
【答案】

  3  0.4 mol·L-1·min-1

【解析】

(1)3min内用物质A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v(A)=1=0.8mol/(L•min),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所以:0.8mol/(L•min):1.2mol/(L•min)=2︰n,解得:n=3;

(2)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所以v(B)=2v(A)=3×0.8mol/(L•min)=0.4mol/(L•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