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文科数学(天津卷)

高中数学考试
考试时间: 分钟 满分: 9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共7题,共35分)

1、

已知双曲线1的离心率为2,过右焦点且垂直于2轴的直线与双曲线交于3两点.设3到双曲线的同一条渐近线的距离分别为45,且6则双曲线的方程为

A. 7   B. 8

C. 9   D. 10

2、

将函数1的图象向右平移2个单位长度,所得图象对应的函数

A. 在区间3上单调递增   B. 在区间4上单调递减

C. 在区间5上单调递增   D. 在区间6上单调递减

3、

已知1,则2的大小关系为

A. 3   B. 4   C. 5   D. 6

4、

阅读如图所示的程序框图,运行相应的程序,若输入1的值为20,则输出2的值为

3

A. 1   B. 2   C. 3   D. 4

5、

1,则“2”是“3”的

A. 充分而不必要条件   B. 必要而不充分条件

C. 充要条件   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6、

设变量1满足约束条件2则目标函数3的最大值为

A. 6   B. 19

C. 21   D. 45

7、

设集合123,则4

A. 5   B. 6

C. 7   D. 8

二、填空题(共6题,共30分)

8、

已知a∈R,函数1若对任意x∈[–3,+2),f(x)≤3恒成立,则a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

9、

已知a,b∈R,且a–3b+6=0,则2a+1的最小值为__________.

10、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经过三点(0,0),(1,1),(2,0)的圆的方程为__________.

11、

如图,已知正方体ABCD–A1B1C1D1的棱长为1,则四棱锥A1–BB1D1D的体积为__________.

1

12、

已知函数f(x)=exlnx,1为f(x)的导函数,则2的值为__________.

13、

i是虚数单位,复数1___________.

三、解答题(共6题,共30分)

14、

设函数1,其中2,且3是公差为4的等差数列.

(I)若5求曲线6在点7处的切线方程;

(II)若8,求9的极值;

(III)若曲线10与直线   11有三个互异的公共点,求d的取值范围.

15、

设椭圆1的右顶点为A,上顶点为B.已知椭圆的离心率为23.

(I)求椭圆的方程;

(II)设直线4与椭圆交于5两点,6与直线7交于点M,且点P,M均在第四象限.若8的面积是9面积的2倍,求k的值.

16、

设{an}是等差数列,其前n项和为Sn(n∈N*);{bn}是等比数列,公比大于0,其前n项和为Tn(n∈N*).已知b1=1,b3=b2+2,b4=a3+a5,b5=a4+2a6.

(Ⅰ)求Sn和Tn;

(Ⅱ)若Sn+(T1+T2+…+Tn)=an+4bn,求正整数n的值.

17、

如图,在四面体ABCD中,△ABC是等边三角形,平面ABC⊥平面ABD,点M为棱AB的中点,AB=2,AD=1,∠BAD=90°.

(Ⅰ)求证:AD⊥BC;

(Ⅱ)求异面直线BC与MD所成角的余弦值;

(Ⅲ)求直线CD与平面ABD所成角的正弦值.

2

18、

在△ABC中,内角A,B,C所对的边分别为a,b,c.已知bsinA=acos(B–1).

(Ⅰ)求角B的大小;

(Ⅱ)设a=2,c=3,求b和sin(2A–B)的值.

19、

已知某校甲、乙、丙三个年级的学生志愿者人数分别为240,160,160.现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从中抽取7名同学去某敬老院参加献爱心活动.

(Ⅰ)应从甲、乙、丙三个年级的学生志愿者中分别抽取多少人?

(Ⅱ)设抽出的7名同学分别用A,B,C,D,E,F,G表示,现从中随机抽取2名同学承担敬老院的卫生工作.

(i)试用所给字母列举出所有可能的抽取结果;

(ii)设M为事件“抽取的2名同学来自同一年级”,求事件M发生的概率.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文科数学(天津卷)

高中数学考试
一、选择题(共7题,共35分)

1、

已知双曲线1的离心率为2,过右焦点且垂直于2轴的直线与双曲线交于3两点.设3到双曲线的同一条渐近线的距离分别为45,且6则双曲线的方程为

A. 7   B. 8

C. 9   D. 10

【考点】
【答案】

A

【解析】

分析:由题意首先求得A,B的坐标,然后利用点到直线距离公式求得b的值,之后求解a的值即可确定双曲线方程.

详解:设双曲线的右焦点坐标为1(c>0),则2

3可得:4

不妨设:5,双曲线的一条渐近线方程为6

据此可得:78

9,则10

双曲线的离心率:11

据此可得:12,则双曲线的方程为13.

本题选择A选项.

2、

将函数1的图象向右平移2个单位长度,所得图象对应的函数

A. 在区间3上单调递增   B. 在区间4上单调递减

C. 在区间5上单调递增   D. 在区间6上单调递减

【考点】
【答案】

A

【解析】

分析:首先确定平移之后的对应函数的解析式,然后逐一考查所给的选项是否符合题意即可.

详解:由函数1图象平移变换的性质可知:

2的图象向右平移3个单位长度之后的解析式为:

4.

则函数的单调递增区间满足:5

6

7可得函数的一个单调递增区间为8,选项A正确,B错误;

函数的单调递减区间满足:9

10

7可得函数的一个单调递减区间为11,选项C,D错误;

本题选择A选项.

3、

已知1,则2的大小关系为

A. 3   B. 4   C. 5   D. 6

【考点】
【答案】

D

【解析】

分析:由题意结合对数的性质,对数函数的单调性和指数的性质整理计算即可确定a,b,c的大小关系.

详解:由题意可知:1,即2

3,即4

5,即6

综上可得:7.

本题选择D选项.

4、

阅读如图所示的程序框图,运行相应的程序,若输入1的值为20,则输出2的值为

3

A. 1   B. 2   C. 3   D. 4

【考点】
【答案】

B

【解析】

分析:由题意结合流程图运行程序即可求得输出的数值.

详解:结合流程图运行程序如下:

首先初始化数据:1

2,结果为整数,执行34,此时不满足5

6,结果不为整数,执行7,此时不满足5

8,结果为整数,执行910,此时满足5

跳出循环,输出11.

本题选择B选项.

5、

1,则“2”是“3”的

A. 充分而不必要条件   B. 必要而不充分条件

C. 充要条件   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考点】
【答案】

A

【解析】

分析:求解三次不等式和绝对值不等式,据此即可确定两条件的充分性和必要性是否成立即可.

详解:求解不等式1可得2

求解绝对值不等式3可得24

据此可知:“1”是“5”的充分而不必要条件.

本题选择A选项.

6、

设变量1满足约束条件2则目标函数3的最大值为

A. 6   B. 19

C. 21   D. 45

【考点】
【答案】

C

【解析】

分析:由题意首先画出可行域,然后结合目标函数的解析式整理计算即可求得最终结果.

详解:绘制不等式组表示的平面区域如图所示,

结合目标函数的几何意义可知目标函数在点A处取得最大值,

联立直线方程:1,可得点A的坐标为:2

据此可知目标函数的最大值为:3.

本题选择C选项.

4

7、

设集合123,则4

A. 5   B. 6

C. 7   D. 8

【考点】
【答案】

C

【解析】

分析:由题意首先进行并集运算,然后进行交集运算即可求得最终结果.

详解:由并集的定义可得:1

结合交集的定义可知:2.

本题选择C选项.

二、填空题(共6题,共30分)

8、

已知a∈R,函数1若对任意x∈[–3,+2),f(x)≤3恒成立,则a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

【考点】
【答案】

1,2]

【解析】

分析:由题意分类讨论12两种情况,结合恒成立的条件整理计算即可求得最终结果.

详解:分类讨论:①当1时,3即:4

整理可得:5

由恒成立的条件可知:6

结合二次函数的性质可知:

7时,8,则9

②当10时,3即:11,整理可得:12

由恒成立的条件可知:13

结合二次函数的性质可知:

1415时,16,则17

综合①②可得18的取值范围是19.

9、

已知a,b∈R,且a–3b+6=0,则2a+1的最小值为__________.

【考点】
【答案】

1

【解析】

分析:由题意首先求得a-3b的值,然后结合均值不等式的结论整理计算即可求得最终结果,注意等号成立的条件.

详解:由1可知2

且:3,因为对于任意x,4恒成立,

结合均值不等式的结论可得:5.

当且仅当6,即7时等号成立.

综上可得8的最小值为9.

10、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经过三点(0,0),(1,1),(2,0)的圆的方程为__________.

【考点】
【答案】

1

【解析】

分析:由题意利用待定系数法求解圆的方程即可.

详解:设圆的方程为1

圆经过三点(0,0),(1,1),(2,0),则:

2,解得:3

则圆的方程为4.

11、

如图,已知正方体ABCD–A1B1C1D1的棱长为1,则四棱锥A1–BB1D1D的体积为__________.

1

【考点】
【答案】

1

【解析】

分析:由题意分别求得底面积和高,然后求解其体积即可.

详解:如图所示,连结1,交2于点3,很明显4平面5

6是四棱锥的高,且7

8

结合四棱锥体积公式可得其体积为:9.

10

12、

已知函数f(x)=exlnx,1为f(x)的导函数,则2的值为__________.

【考点】
【答案】

e

【解析】

分析:首先求导函数,然后结合导函数的运算法则整理计算即可求得最终结果.

详解:由函数的解析式可得:1

则:2.即3的值为e.

13、

i是虚数单位,复数1___________.

【考点】
【答案】

4–i  

【解析】

分析:由题意结合复数的运算法则整理计算即可求得最终结果.

详解:由复数的运算法则得:1.

三、解答题(共6题,共30分)

14、

设函数1,其中2,且3是公差为4的等差数列.

(I)若5求曲线6在点7处的切线方程;

(II)若8,求9的极值;

(III)若曲线10与直线   11有三个互异的公共点,求d的取值范围.

【考点】
【答案】

(Ⅰ)x+y=0;(Ⅱ)极大值为61;极小值为−62;(Ⅲ)3

【解析】
分析:(Ⅰ)由题意可得f(x)=x3−x,1=3x2−1,结合f(0)=0,2=−1,可得切线方程为x+y=0.

(Ⅱ)由已知可得:f(x)=x3−3t2x2+(3t22−9)x− t23+9t2.则3= 3x2−6t2x+3t22−9.令4=0,解得x= t2−5,或x= t2+6.据此可得函数f(x)的极大值为f(t2−7)=68;函数极小值为f(t2+9)=−610.

(III)原问题等价于关于x的方程(x−t2+d) (x−t2) (x−t2−d)+ (x−t2)+ 611=0有三个互异的实数解,令u= x−t2,可得u3+(1−d2)u+612=0.设函数g(x)= x3+(1−d2)x+613,则y=g(x)有三个零点.利用导函数研究g(x)的性质可得14的取值范围是15

详解:(Ⅰ)由已知,可得f(x)=x(x−1)(x+1)=x3−x,故16=3x2−1,因此f(0)=0,17=−1,又因为曲线y=f(x)在点(0,f(0))处的切线方程为y−f(0)=18 (x−0),故所求切线方程为x+y=0.

(Ⅱ)由已知可得

f(x)=(x−t2+3)(x−t2)(x−t2−3)=(x−t2)3−9(x−t2)=x3−3t2x2+(3t22−9)x−t23+9t2.

19=3x2−6t2x+3t22−9.令20=0,解得x=t2−21,或x=t2+22

当x变化时,23,f(x)的变化如下表:

x

(−∞,t2−24)

t2−25

(t2−26,t2+27)

t2+28

(t2+29,+∞)

30

+

0

0

+

f(x)

极大值

极小值

所以函数f(x)的极大值为f(t2−31)=(−32)3−9×(−33)=634;函数f(x)的极小值为f(t2+35)=(36)3−9×(37)=−638

(Ⅲ)曲线y=f(x)与直线y=−(x−t2)−639有三个互异的公共点等价于关于x的方程(x−t2+d)(x−t2)(x−t2−d)+(x−t2)+ 640=0有三个互异的实数解,令u=x−t2,可得u3+(1−d2)u+641=0.

设函数g(x)=x3+(1−d2)x+642,则曲线y=f(x)与直线y=−(x−t2)−643有三个互异的公共点等价于函数y=g(x)有三个零点.

44=3x3+(1−d2).

当d2≤1时,45≥0,这时46在R上单调递增,不合题意.

当d2>1时,47=0,解得x1=48,x2=49

易得,g(x)在(−∞,x1)上单调递增,在[x1,x2]上单调递减,在(x2,+∞)上单调递增.

g(x)的极大值g(x1)=g(50)=51>0.

g(x)的极小值g(x2)=g(52)=−53

若g(x2)≥0,由g(x)的单调性可知函数y=g(x)至多有两个零点,不合题意.

5455,也就是56,此时575859,从而由60的单调性,可知函数61在区间62内各有一个零点,符合题意.

所以,63的取值范围是64

15、

设椭圆1的右顶点为A,上顶点为B.已知椭圆的离心率为23.

(I)求椭圆的方程;

(II)设直线4与椭圆交于5两点,6与直线7交于点M,且点P,M均在第四象限.若8的面积是9面积的2倍,求k的值.

【考点】
【答案】

(Ⅰ)1;(Ⅱ)2.

【解析】

分析:(I)由题意结合几何关系可求得1.则椭圆的方程为2.

(II)设点P的坐标为3,点M的坐标为4,由题意可得5.

易知直线6的方程为7,由方程组8可得9.由方程组10可得11.结合5,可得12,或13.经检验14的值为15.

详解:(I)设椭圆的焦距为2c,由已知得16,又由17,可得18.由19,从而1

所以,椭圆的方程为2

(II)设点P的坐标为3,点M的坐标为4,由题意,20

21的坐标为22.由23的面积是24面积的2倍,可得25

从而26,即5

易知直线6的方程为7,由方程组8消去y,可得9.由方程组10消去27,可得11.由5,可得28,两边平方,整理得29,解得30,或31

30时,32,不合题意,舍去;当31时,3334,符合题意.

所以,14的值为35

16、

设{an}是等差数列,其前n项和为Sn(n∈N*);{bn}是等比数列,公比大于0,其前n项和为Tn(n∈N*).已知b1=1,b3=b2+2,b4=a3+a5,b5=a4+2a6.

(Ⅰ)求Sn和Tn;

(Ⅱ)若Sn+(T1+T2+…+Tn)=an+4bn,求正整数n的值.

【考点】
【答案】

(Ⅰ)12;(Ⅱ)4.

【解析】

分析:(I)由题意得到关于q的方程,解方程可得1,则2.结合题意可得等差数列的首项和公差为3,则其前n项和4.

(II)由(I),知5据此可得6解得7(舍),或8.则n的值为4.

详解:(I)设等比数列9的公比为q,由b1=1,b3=b2+2,可得10

因为11,可得1,故12.所以,13

设等差数列14的公差为15.由16,可得17.由18,可得19从而3,故20,所以,4

(II)由(I),有21

22可得23

整理得24解得25(舍),或8.所以n的值为4.

17、

如图,在四面体ABCD中,△ABC是等边三角形,平面ABC⊥平面ABD,点M为棱AB的中点,AB=2,AD=1,∠BAD=90°.

(Ⅰ)求证:AD⊥BC;

(Ⅱ)求异面直线BC与MD所成角的余弦值;

(Ⅲ)求直线CD与平面ABD所成角的正弦值.

2

【考点】
【答案】

(Ⅰ)证明见解析;(Ⅱ)1;(Ⅲ)2

【解析】

分析:(Ⅰ)由面面垂直的性质定理可得AD⊥平面ABC,则AD⊥BC.

(Ⅱ)取棱AC的中点N,连接MN,ND.由几何关系可知∠DMN(或其补角)为异面直线BC与MD所成的角.计算可得1.则异面直线BC与MD所成角的余弦值为2

(Ⅲ)连接CM.由题意可知CM⊥平面ABD.则∠CDM为直线CD与平面ABD所成的角.计算可得3.即直线CD与平面ABD所成角的正弦值为4

详解:(Ⅰ)证明:由平面ABC⊥平面ABD,平面ABC∩平面ABD=AB,AD⊥AB,可得AD⊥平面ABC,故AD⊥BC.

(Ⅱ)取棱AC的中点N,连接MN,ND.又因为M为棱AB的中点,故MN∥BC.所以∠DMN(或其补角)为异面直线BC与MD所成的角.

5

在Rt△DAM中,AM=1,故DM=6.因为AD⊥平面ABC,故AD⊥AC.

在Rt△DAN中,AN=1,故DN=7

在等腰三角形DMN中,MN=1,可得8

所以,异面直线BC与MD所成角的余弦值为9

(Ⅲ)连接CM.因为△ABC为等边三角形,M为边AB的中点,故CM⊥AB,CM=10.又因为平面ABC⊥平面ABD,而CM11平面ABC,故CM⊥平面ABD.所以,∠CDM为直线CD与平面ABD所成的角.

在Rt△CAD中,CD=12=4.

在Rt△CMD中,13

所以,直线CD与平面ABD所成角的正弦值为14

18、

在△ABC中,内角A,B,C所对的边分别为a,b,c.已知bsinA=acos(B–1).

(Ⅰ)求角B的大小;

(Ⅱ)设a=2,c=3,求b和sin(2A–B)的值.

【考点】
【答案】

(Ⅰ)B=1;(Ⅱ)b=23

【解析】

分析:(Ⅰ)由正弦定理有1,结合2,可得3.则B=4

(Ⅱ)在△ABC中,由余弦定理可得b=5.则67.结合两角差的正弦公式可得8

详解:(Ⅰ)在△ABC中,由正弦定理9,可得10,又由11,得12,即13,可得14.又因为15,可得B=4

(Ⅱ)在△ABC中,由余弦定理及a=2,c=3,B=4,有16,故b=5

11,可得17.因为a<c,故18.因此1920

所以,2122

19、

已知某校甲、乙、丙三个年级的学生志愿者人数分别为240,160,160.现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从中抽取7名同学去某敬老院参加献爱心活动.

(Ⅰ)应从甲、乙、丙三个年级的学生志愿者中分别抽取多少人?

(Ⅱ)设抽出的7名同学分别用A,B,C,D,E,F,G表示,现从中随机抽取2名同学承担敬老院的卫生工作.

(i)试用所给字母列举出所有可能的抽取结果;

(ii)设M为事件“抽取的2名同学来自同一年级”,求事件M发生的概率.

【考点】
【答案】

(Ⅰ)应从甲、乙、丙三个年级的学生志愿者中分别抽取3人,2人,2人;(Ⅱ)(i)答案见解析;(ii)1

【解析】

分析:(Ⅰ)结合人数的比值可知应从甲、乙、丙三个年级的学生志愿者中分别抽取3人,2人,2人.

(Ⅱ)(i)由题意列出所有可能的结果即可,共有21种.

(ii)由题意结合(i)中的结果和古典概型计算公式可得事件M发生的概率为P(M)=1

详解:(Ⅰ)由已知,甲、乙、丙三个年级的学生志愿者人数之比为3∶2∶2,由于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从中抽取7名同学,因此应从甲、乙、丙三个年级的学生志愿者中分别抽取3人,2人,2人.

(Ⅱ)(i)从抽出的7名同学中随机抽取2名同学的所有可能结果为

{A,B},{A,C},{A,D},{A,E},{A,F},{A,G},{B,C},{B,D},{B,E},{B,F},{B,G},{C,D},{C,E},{C,F},{C,G},{D,E},{D,F},{D,G},{E,F},{E,G},{F,G},共21种.

(ii)由(Ⅰ),不妨设抽出的7名同学中,来自甲年级的是A,B,C,来自乙年级的是D,E,来自丙年级的是F,G,则从抽出的7名同学中随机抽取的2名同学来自同一年级的所有可能结果为{A,B},{A,C},{B,C},{D,E},{F,G},共5种.

所以,事件M发生的概率为P(M)=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