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高二第五册第三单元第九课说“木叶”同步练习

高中语文考试
考试时间: 分钟 满分: 9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共13题,共65分)

1、

下列句子横线上的词,与现在常用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老船夫打量着自己被死亡抓走以后的情形,痴痴地看望天南角上一颗星子,心想:“七月八月天上方有流星,人也会在七月八月死去吧?”

B.她便同祖父生气似的,很放肆的去想到这样一件不可能事情。且想象她出走后,祖父用各种方法寻觅她,都无结果,到后无可奈何躺在渡船上。

C.(老船夫)很快乐地说:“大老,你这个人,又走车路又走马路,是怎样一个狡猾东西。”

D.若当真有谁来在对溪高崖上为你唱歌,你预备怎么样?

2、

选出标点符号没有错误的一项( )

A.在船上的祖父听到这种带着娇有点儿埋怨的声音,一面粗声粗气的答道:“翠翠,我就来,我就来!”一面心中却自言自语:“翠翠,爷爷不在了,你将怎么样?”

B.老船夫回到家中时,见家中还黑黝黝的,只灶间有火光,见翠翠坐在灶边矮条凳上,用手蒙着眼睛。

C.愿意参加革命的,我们欢迎;愿意回家的,我们发给路费。一切由大家自己决定。

D.最近多名省部级高官因贪污受贿被判处死刑,人民群众无不拍手称快,但人们还在关注着检察机关对那些行贿者将如何处置?

3、

下列句子中句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华航电子有限公司,以人为本利用各种渠道培养和提高在职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B.如果国家有计划地多生产这类配件,就可以省下许多外汇用以进口国内暂时还不能生产的仪器。

C.“神舟”号飞船发射成功,谁能否认中国没有进入国际载人航天技术领域的能力?

D.与传统艺术不同,现代书法艺术追求的是视觉艺术性,更注重以造型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和个性。

4、

下列句中加线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有些人的科学见解,远远超出同时代的人,对一些问题的看法洞若观火。

B.英国选手接连刷新世界纪录,使一向独霸短跑比赛的美国人黯然失色。

C.中央电视台的“开心一刻”栏目,确实办得妙趣横生,每当我陶醉其中时,就真有点乐不思蜀。

D.千姿万态、造型各异的紫砂壶,圆无一相,方非一式,真是出神入化。

5、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①科学家发现,用某些细菌产生的蛋白质作的模板,能将纳米微粒_________成秩序井然的结构。

②奥委会的规模和成本必须压缩,以便这场全球最重要的体育盛会能_________健康发展下去。

③朝鲜半岛南北卓有成效的互访,促进了双方关系的_________,进而走向合作。

A.组建 继续 和解

B.组装 继续 缓和

C.组建 持续 缓和

D.组装 持续 缓和

6、

选出下列各项中有错别字的一项( )

A.明月皎皎 红花灼灼 细雨蒙蒙 风度翩翩

B.北风萧萧 炊烟袅袅 红日冉冉 红尘滚滚

C.奥妙无穷 丰富多彩 晴空爽朗 游子漂泊

D.文意棉密 情意缠绵 文字洗练 诗句精彩

7、

选择注音正确的一项( )

A.陆厥(jué) 招徕(lái) 橘颂(jú)

B.寒砧(zhēn) 涔阳(qīn) 锭药(dìng)

C.窸窣(cui) 曙光(shǔ) 号咷(táo)

D.亭皋(gāo) 竹筌(quán) 干燥(cao)

8、

下列对加线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武功县公安局普集街派出所民警马忠年勇斗歹徒、血染警服的感人事迹在祖国广为传诵。

B.“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是大家都很熟习的诗句。

C.人应当讲信用,对已经作出的允诺就决不失言。

D.魅力几乎是每个女人的梦想,然而魅力却并不钟情于所有的女人。

9、

下列各句中标点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

A.至于王褒《渡河北》的名句:“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则其所受的影响更是明显了。

B.我们无妨这么说:“无边落叶萧萧下”,岂不更为明白吗?

C.事实上,杜甫之前,庾信在《哀江南赋》里已经说过:“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

D.它不同于“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曹植《美女篇》)中的落叶,因为那是春夏之交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了。

10、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她的歌声清亮、甜美、质朴、亲切,焕发着泥土的芬香,把人们带到了那美丽富饶的河西走廊。

B.近年来,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学生的培养深受社会广大用人单位的欢迎,就业率明显提高。

C.实施名牌战略,精心打造世界知名品牌,是加入WTO之后,面对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形势,我国各大企业相继制定的发展策略。

D.学校抓不抓青少年理想教育的问题 ,是关系到祖国建设事业后继有人的大事,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11、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①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________。

②在这里我们乃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________的形象。

③自从屈原以惊人的天才发现了“木叶”的________,此后的诗人们也就再不肯轻易把它放过。

A.启示 钟爱 奥秘

B.启发 钟爱 奥妙

C.启发 喜爱 奥秘

D.启示 喜爱 奥妙

12、

下列各句中加线的虚词,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惟其因为诗歌语言的精妙不同于一般的概念,“木叶”与“树叶”有了这么大的差别。

B.姚雪垠同志宏伟创作计划及其老当益壮、埋头苦干的精神,使与会者无不受到教育和鼓舞。

C.在对这些问题作了一定分析之后,从而思考深层问题是十分必要的。

D.宁可将可写长篇的材料缩成短篇,决不可将短篇的材料拉成长篇。

13、

选出下列句子中语义明确、没有语病的一项( )

A.老师向我们讲述了已经死去了的翠翠的母亲的爱情故事,我们听得唏嘘不已。

B.他很后悔,不该和自己同过患难,共过生死的好朋友分道扬镳。

C.这本杂志主要是面向中小学语文教师及其他语文工作者。

D.这个村连续两年获得大丰收,不但向国家交售了六万斤大米,而且不吃国家的救济粮了。

二、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5分)

14、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练习题

首先我们似乎应该研究一下,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也就是说都在什么场合“木”字才恰好能构成精妙的诗歌语言?事实上他们并不是随处都用的,要是那样,就成了“万应锭”了。而且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此后的诗人们无论谢庄、陆厥、柳恽、王褒、沈佺期、杜甫、黄庭坚,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这就不是偶然的了。例如吴均的《答柳恽》说:“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这里用“高树”是不是可以呢?当然也可以;曹植的《野田黄雀行》就说:“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这也是千古名句,可是这里的“高树多悲风”却没有落叶的形象,而“寒风扫高木”则显然是落叶的景况了。前者正要借满树叶子的吹动,表达出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这里叶子越多,感情才越饱满;而后者却是一个叶子越来越少的局面,所谓“扫高木”者岂不正是“落木千山”的空阔吗?然则“高树”则饱满,“高木”则空阔;这就是“木”与“树”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木”在这里要比“树”更显得单纯,所谓“枯桑知天风”这样的树,似乎才更近于“木”,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要说明“木”它何以会场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它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我们,它之富于感染性启发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而“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所谓“午阴嘉树清圆”(周邦彦《满庭芳》),这里如果改用木字就缺少了“午阴”更为真实的形象。然则“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也正因为它们之间太多的一致,“树叶”也就不会比一个单独的“叶”字多带来一些什么,在习于用单词的古典诗歌中,因此也就从来很少见“树叶”这个词汇了。至于“木叶”呢,则全然不同。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要形象上的2的个艺术特征。

(1)古代的诗人们在什么场合才用“木”而不用“树”呢?

(2)吴均《答柳恽》有“寒风扫高木”的诗句,为什么诗人在这里用“高木”而不用“高树”?)

(3)曹植《野田黄雀行》有“高树多悲风”的诗句,为什么诗人在这里用“高树”而不用“高木”?

(4)“要说明木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这个特征具体指什么?

(5)为什么在古诗句里很少见到“树叶”这个词汇?

三、(共5题,共25分)

15、

读《说“木叶”》,作者在文章里着重说明了树和木的不同,它们的不同之处是______

16、

读课文《说“木叶”》,在古代的作品当中,“木”一般情况下在形象上的特征是______;二是______。

17、

《说“木叶”》这个题目中,“说”的解释是______;木叶是文章的______ , 本文就是根据______。

18、

林庚,原籍福建闽侯,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他主要研究唐诗、楚辞以及文学史等方面,主要著作收集在______里。他的其它作品还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等。

19、

读《说“木叶”》,文章共有个自然段,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3)主要举______;第二部分(4——6)说明______;第7自然段时课文小结。

人教版语文高二第五册第三单元第九课说“木叶”同步练习

高中语文考试
一、选择题(共13题,共65分)

1、

下列句子横线上的词,与现在常用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老船夫打量着自己被死亡抓走以后的情形,痴痴地看望天南角上一颗星子,心想:“七月八月天上方有流星,人也会在七月八月死去吧?”

B.她便同祖父生气似的,很放肆的去想到这样一件不可能事情。且想象她出走后,祖父用各种方法寻觅她,都无结果,到后无可奈何躺在渡船上。

C.(老船夫)很快乐地说:“大老,你这个人,又走车路又走马路,是怎样一个狡猾东西。”

D.若当真有谁来在对溪高崖上为你唱歌,你预备怎么样?

【考点】
【答案】

D

【解析】

A项打量的现代意思是“从上到下,仔仔细细地,不疏忽地看”,在句中的意思是“思考、想象”;B项放肆的现代汉语的意思是“指任意作为,不加拘束”,而句中的放肆的意思是“自由”;C项狡猾的现代意思是“诡诈不可信,狡诈刁钻”,在句中的意思是“机灵;D项预备的现代意思与在句中的意思都是“预先安排或筹划;打算”。

2、

选出标点符号没有错误的一项( )

A.在船上的祖父听到这种带着娇有点儿埋怨的声音,一面粗声粗气的答道:“翠翠,我就来,我就来!”一面心中却自言自语:“翠翠,爷爷不在了,你将怎么样?”

B.老船夫回到家中时,见家中还黑黝黝的,只灶间有火光,见翠翠坐在灶边矮条凳上,用手蒙着眼睛。

C.愿意参加革命的,我们欢迎;愿意回家的,我们发给路费。一切由大家自己决定。

D.最近多名省部级高官因贪污受贿被判处死刑,人民群众无不拍手称快,但人们还在关注着检察机关对那些行贿者将如何处置?

【考点】
【答案】

A

【解析】

B“只灶间有火光”后用分号;C“我们发给路费”后用冒号;D为陈述句,句末用句号。

3、

下列句子中句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华航电子有限公司,以人为本利用各种渠道培养和提高在职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B.如果国家有计划地多生产这类配件,就可以省下许多外汇用以进口国内暂时还不能生产的仪器。

C.“神舟”号飞船发射成功,谁能否认中国没有进入国际载人航天技术领域的能力?

D.与传统艺术不同,现代书法艺术追求的是视觉艺术性,更注重以造型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和个性。

【考点】
【答案】

B

【解析】

A项动宾搭配不当,“培养”不能与“水平”搭配;C项滥用否定词;D项删“更”。

4、

下列句中加线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有些人的科学见解,远远超出同时代的人,对一些问题的看法洞若观火。

B.英国选手接连刷新世界纪录,使一向独霸短跑比赛的美国人黯然失色。

C.中央电视台的“开心一刻”栏目,确实办得妙趣横生,每当我陶醉其中时,就真有点乐不思蜀。

D.千姿万态、造型各异的紫砂壶,圆无一相,方非一式,真是出神入化。

【考点】
【答案】

C

【解析】

“乐不思蜀”,比喻乐而忘返或乐而忘本。用来形容在家中看电视,语意不合。

5、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①科学家发现,用某些细菌产生的蛋白质作的模板,能将纳米微粒_________成秩序井然的结构。

②奥委会的规模和成本必须压缩,以便这场全球最重要的体育盛会能_________健康发展下去。

③朝鲜半岛南北卓有成效的互访,促进了双方关系的_________,进而走向合作。

A.组建 继续 和解

B.组装 继续 缓和

C.组建 持续 缓和

D.组装 持续 缓和

【考点】
【答案】

B

【解析】

组建:组织,建设;组装:安装;继续:指活动连下去,不间断;持续:延续;不断;缓和:局势、气氛等变缓和;和解:不再争执,归于和好。

6、

选出下列各项中有错别字的一项( )

A.明月皎皎 红花灼灼 细雨蒙蒙 风度翩翩

B.北风萧萧 炊烟袅袅 红日冉冉 红尘滚滚

C.奥妙无穷 丰富多彩 晴空爽朗 游子漂泊

D.文意棉密 情意缠绵 文字洗练 诗句精彩

【考点】
【答案】

D

【解析】

“文意棉密”应为“文意绵密”

7、

选择注音正确的一项( )

A.陆厥(jué) 招徕(lái) 橘颂(jú)

B.寒砧(zhēn) 涔阳(qīn) 锭药(dìng)

C.窸窣(cui) 曙光(shǔ) 号咷(táo)

D.亭皋(gāo) 竹筌(quán) 干燥(cao)

【考点】
【答案】

A

【解析】

B项的“涔”读cén;C项的“窣”读sū;D项的“燥”读zào

8、

下列对加线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武功县公安局普集街派出所民警马忠年勇斗歹徒、血染警服的感人事迹在祖国广为传诵。

B.“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是大家都很熟习的诗句。

C.人应当讲信用,对已经作出的允诺就决不失言。

D.魅力几乎是每个女人的梦想,然而魅力却并不钟情于所有的女人。

【考点】
【答案】

D

【解析】

A:传诵,诵,诵读,称道;传颂,颂,颂扬。B:熟习,对业务或技术熟练掌握,对象一般为学问、技术、技能、语言知识等;熟悉指知道得很清楚、详细,既可用于人,也可用于物(包括具体事物和抽象事物)。C:失言,无意中说出不该说的话;食言,指不履行诺言。:衷情,指内心的感情,名词;钟情,感情专注,动词。

9、

下列各句中标点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

A.至于王褒《渡河北》的名句:“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则其所受的影响更是明显了。

B.我们无妨这么说:“无边落叶萧萧下”,岂不更为明白吗?

C.事实上,杜甫之前,庾信在《哀江南赋》里已经说过:“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

D.它不同于“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曹植《美女篇》)中的落叶,因为那是春夏之交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了。

【考点】
【答案】

C

【解析】

冒号管到句末,故A 、B均错,A、B处冒号取消;这两处是课本的标点,但对课本也不可迷信。D项引用的诗句在句内,“落叶何翩翩”后句号取消。

10、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她的歌声清亮、甜美、质朴、亲切,焕发着泥土的芬香,把人们带到了那美丽富饶的河西走廊。

B.近年来,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学生的培养深受社会广大用人单位的欢迎,就业率明显提高。

C.实施名牌战略,精心打造世界知名品牌,是加入WTO之后,面对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形势,我国各大企业相继制定的发展策略。

D.学校抓不抓青少年理想教育的问题 ,是关系到祖国建设事业后继有人的大事,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考点】
【答案】

C

【解析】

A、B、D三项都犯了搭配不当的语病。A项主谓搭配不当,“歌声”不能“焕发着泥土的芳香”B项中受欢迎的不是“培养”而是“高校的学生”,应把原句中“学生”与“培养”对调位置。D项中两面与一面不搭配,应在“后继有人”前面加上“是否(或能否)”

11、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①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________。

②在这里我们乃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________的形象。

③自从屈原以惊人的天才发现了“木叶”的________,此后的诗人们也就再不肯轻易把它放过。

A.启示 钟爱 奥秘

B.启发 钟爱 奥妙

C.启发 喜爱 奥秘

D.启示 喜爱 奥妙

【考点】
【答案】

B

【解析】

“启示”,启发指示,使有所领悟;“启发”,阐明事例,引起对方联想而有所领悟;“钟爱”比“喜爱”程度更深;“奥秘”,奥妙神秘;“奥妙”,(道理、内容)深奥微妙。

12、

下列各句中加线的虚词,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惟其因为诗歌语言的精妙不同于一般的概念,“木叶”与“树叶”有了这么大的差别。

B.姚雪垠同志宏伟创作计划及其老当益壮、埋头苦干的精神,使与会者无不受到教育和鼓舞。

C.在对这些问题作了一定分析之后,从而思考深层问题是十分必要的。

D.宁可将可写长篇的材料缩成短篇,决不可将短篇的材料拉成长篇。

【考点】
【答案】

D

【解析】

虚词的考查注意从使用易混处下手,注意考查求异思维能力,考查形式多是在动态的语境中考查虚词的使用。虚词的考查重点也从关联词逐渐转移到副词、连词、介词的使用上。

13、

选出下列句子中语义明确、没有语病的一项( )

A.老师向我们讲述了已经死去了的翠翠的母亲的爱情故事,我们听得唏嘘不已。

B.他很后悔,不该和自己同过患难,共过生死的好朋友分道扬镳。

C.这本杂志主要是面向中小学语文教师及其他语文工作者。

D.这个村连续两年获得大丰收,不但向国家交售了六万斤大米,而且不吃国家的救济粮了。

【考点】
【答案】

C

【解析】

A“死去了的翠翠的母亲”,有歧义,在课文中,短语“死去了的翠翠的母亲”处在特写的上下文中,没有歧义,在这个句子里,失去了特定的上下文,就有了歧义。B缺少必要的介词,“和”与“自己”构成介宾短语,“朋友”没有介词了。在“和”前加上“跟”。D“不但”“而且”后的内容对调

二、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5分)

14、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练习题

首先我们似乎应该研究一下,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也就是说都在什么场合“木”字才恰好能构成精妙的诗歌语言?事实上他们并不是随处都用的,要是那样,就成了“万应锭”了。而且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此后的诗人们无论谢庄、陆厥、柳恽、王褒、沈佺期、杜甫、黄庭坚,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这就不是偶然的了。例如吴均的《答柳恽》说:“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这里用“高树”是不是可以呢?当然也可以;曹植的《野田黄雀行》就说:“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这也是千古名句,可是这里的“高树多悲风”却没有落叶的形象,而“寒风扫高木”则显然是落叶的景况了。前者正要借满树叶子的吹动,表达出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这里叶子越多,感情才越饱满;而后者却是一个叶子越来越少的局面,所谓“扫高木”者岂不正是“落木千山”的空阔吗?然则“高树”则饱满,“高木”则空阔;这就是“木”与“树”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木”在这里要比“树”更显得单纯,所谓“枯桑知天风”这样的树,似乎才更近于“木”,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要说明“木”它何以会场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它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我们,它之富于感染性启发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而“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所谓“午阴嘉树清圆”(周邦彦《满庭芳》),这里如果改用木字就缺少了“午阴”更为真实的形象。然则“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也正因为它们之间太多的一致,“树叶”也就不会比一个单独的“叶”字多带来一些什么,在习于用单词的古典诗歌中,因此也就从来很少见“树叶”这个词汇了。至于“木叶”呢,则全然不同。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要形象上的2的个艺术特征。

(1)古代的诗人们在什么场合才用“木”而不用“树”呢?

(2)吴均《答柳恽》有“寒风扫高木”的诗句,为什么诗人在这里用“高木”而不用“高树”?)

(3)曹植《野田黄雀行》有“高树多悲风”的诗句,为什么诗人在这里用“高树”而不用“高木”?

(4)“要说明木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这个特征具体指什么?

(5)为什么在古诗句里很少见到“树叶”这个词汇?

【考点】
【答案】

(1)

秋风叶落的季节。

(2)

“高树”饱满,是满树叶子的形象,而“高木”则空阔,是落叶的形象。作者在“寒

风扫高木”的诗句里用“高木”而不用“高树”,正是要借“高木”创造“落木千山”这样

一个空阔的艺术境界。

(3)

作者要借满树叶子的吹动,表达出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叶子越多,感情才越饱满。

(4)

空阔、单纯,含有落叶的因素。

(5)

树具有繁茂的枝叶,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树”和“叶”之间有太多的一致,而古典诗歌又习惯于用单词。

【解析】

(1)最好的场合是能够使“木”字恰好能构成精妙的诗歌语言的时候。追溯文学史,最早是屈原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此后的诗人们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例如吴均的《答柳恽》说:“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2)做该题时,要仔细体会高木和高树的区别,以及它们各自不同的内涵和适用环境。高木这个词语为我们营造了一个秋风萧瑟、落叶纷飞的萧索、感伤的氛围,而高树就没有这个意思。因此,高木比高树更适合吴均《答柳恽》这首诗歌的意境。(3)高木代表着数目枝叶茂盛,而风吹刮茂密的树叶的声涛就像行者满怀的悲思,这种饱满的感情不是风吹叶落能恰当的表达出来的。(4)学生在做该题时,可以把这个句子还原到文段里面,根据上下文语境就可以找出“这个特征”所指代的内容。(5)古代诗歌习惯于用单音节词,现代文中的树叶完全可以用“木”或者“叶”来代替;不管是古人用落叶来表达自己的感伤、失落之情,还是描绘绿树成荫的景象,涉及到叶子,都不会用树叶,可能是缘于古人的语言习惯与现代人大不相同。

三、(共5题,共25分)

15、

读《说“木叶”》,作者在文章里着重说明了树和木的不同,它们的不同之处是______

【考点】
【答案】

在意味上,木一般是在秋风叶落的情境中取得鲜明的形象,而树则要借助树叶得多来表达饱满的情感。

【解析】

作者在原文中这样说树和木的区别:“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

16、

读课文《说“木叶”》,在古代的作品当中,“木”一般情况下在形象上的特征是______;二是______。

【考点】
【答案】

第一:木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第二:“木”还暗含了它的颜色,可能是透着黄色,在触觉上可能它还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

【解析】

古代作品中“木”经常被赋予落叶的涵义:“木”只有在风吹叶落的季节才能体现出最精妙的意境。因此,它本身仿佛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另外,“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树的颜色,即就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色,它可能还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我们所习见的门栓、棍子、桅杆等,就都是这个样子;这里带着“木”字的更为普遍的性格。尽管在这里“木”是作为“树”这样一个特殊概念而出现的,而“木”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却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

17、

《说“木叶”》这个题目中,“说”的解释是______;木叶是文章的______ , 本文就是根据______。

【考点】
【答案】

属于议论文体,本文是文化随笔(文艺短评);论题;古诗中“木叶”意象进行分析说理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题目含义的理解能力。本文是一篇文艺随笔,属于议论文的范畴,“说”是这种文体的标志。“木叶”是文章论述的中心,文章就是根据“木叶”在文学作品中的意象进行分析。

18、

林庚,原籍福建闽侯,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他主要研究唐诗、楚辞以及文学史等方面,主要著作收集在______里。他的其它作品还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等。

【考点】
【答案】

《夜》;《唐诗综论》;《春野与窗》;《问路集》;《诗人李白》;《中国文学简史》

【解析】

林庚,字静希。诗人,现代诗人、古代文学学者、文学史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原籍福建闽侯(今福州市),毕生精力在于研究唐诗、楚辞以及中国文学史等方面,著作颇丰,主要有《诗人李白》、《唐诗综论》《春野与窗》、《问路集》以及《中国文学简史》等等。

19、

读《说“木叶”》,文章共有个自然段,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3)主要举______;第二部分(4——6)说明______;第7自然段时课文小结。

【考点】
【答案】

第一部分列举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个现象:就是“木叶”称为诗人笔下钟爱的形象;第二部分说明“木”的两个艺术特征,以及为什么会有这两个特征。

【解析】

本文是一篇文艺随笔,属于议论文的范畴。那么,作者的思路一定是本着议论文的结构来布局谋篇的。议论文的结构通常是三部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本文也是三部分,也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需要学生用合适的语言总结每一部分的大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