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高安市第二中学高三第二次段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高中语文考试
考试时间: 分钟 满分: 4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共3题,共15分)

1、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时近傍晚,立于河的上游遥望:__________  。不久,太阳如红球一般摇晃着落到山后,残照把树林上空抹得一片通红,河水也映出红光。

①太阳已挂在小坪山峰

②潮水上涨,满河的水花,如白雪浮游,溯流而上

③河对岸,张着提网,渔夫躲在青芦之中,不见人影

④落日在村庄的远方徐徐下沉

⑤网每提一次,网上映着夕阳,闪着紫金色光芒,水珠如玉,点点滴人河中

⑥村里郁郁苍苍的树梢上,露出又青又紫的山色

A.④①⑥②③⑤   B.①④⑥②③⑤   C.⑥④②③⑤①   D.④⑥③⑤②①

2、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中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3分)

(1)9月3日北京天安门广场的活动将是一场盛典,而不是一出________剧。中国崛起以及与之相关的现阶段外交形势是既定的,中国人的注意力不会纠结在与之相关的一些细节上。

(2)2014年,瑞昌采用外引内留、_________的策略,全方位、多渠道为企业“招兵买马”。截止目前,该市工业园人力资源充足,缺工不足百人。

(3)北京_________,在南海再造两岛。根据既定作业计划,中国在南沙群岛部分驻守岛礁上的建设将于近期完成陆域吹填工程。

A.纵横捭阖兵不厌诈远交近攻

B.远交近攻纵横捭阖兵不厌诈

C.纵横捭阖远交近攻兵不厌诈

D.远交近攻兵不厌诈纵横捭阖

3、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在这部作品中,并没有给人们多少正面的鼓励和积极的启示,相反,其中的一些情节的负面作用倒是不少。

B.“脑活动绘图”计划将历时10年,耗资约30亿美元,其目的旨在探索人类大脑的工作机制,为脑活动绘制全图。

C.中国不是通过9·3阅兵搞地缘政治,我们邀请有关国家领导人前来出席活动也不是讲排场,显示中国的外交实力,而是因为这是世界各国二战纪念活动的通行做法。

D.奥巴马政府已向韩国施压,要求韩总统朴槿惠不要参加将在北京举行的9月3日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活动。韩官员进一步表示,朴槿惠尚未就是否出席中国政府的纪念活动做出任何决定。

二、现代文阅读(共3题,共15分)

4、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小题。

伪创新会毁了互联网+

王为

一股喷薄的创业创新浪潮正在全国兴起。其中,有积极、正能量的创新,也有充满投机和赌博性质的伪创新。两创经济,是中国经济最具活力的新引擎,但如果是伪创新、乱创新,以创新之名,图投机、炒作之实,那还不如不创新。

最近,我收到几个创业创新项目的邀请,都是希望得到投资、支持、背书;融资方式都是众筹;都是希望我可以做领投人,并可以在社会和互联网圈转发一下,以便获得更多众筹投资。我看了下项目,啼笑皆非……

一个是互联网保险套,商业模式是以保险套为载体,用自媒体+APP的方式,聚集注册用户成为社群,然后通过几轮融资,走向上市。我问:你们的保险套,品质怎样?谁生产的?创业者答:别人代工生产;我问:怎么销售?答:免费送;我问:送给谁?答:高端人群;我问:免费,你们图什么?钱从哪来?答:找投资嘛,A轮B轮C轮,烧别人的钱,直到上市;我再问:你们凭什么上市?答:我们要用保险套为载体,打造最具价值的社交体验,然后做最具价值的互联网社群;我实在听不下去了,一股脑反问他们:拿免费保险套的,能有高端人群吗?保险套,能承载高端社交吗?你们要做的,难道是色情产业?

有一个互联网地产众筹项目,口气很大,要做全球首家众筹地产的标杆和榜样。我看了商业计划,他们连容积率、绿化率、建安成本这些基本的房地产常识都不懂。所谓众筹,就是融资卖楼。我一搜项目发现,花里胡哨的众筹背后,其实就是几年前一个定位失败的死项目,3年间现房一套也没卖得掉,现在导入众筹,就是希望趁社会的创业创新热潮,把烂尾楼卖出去。

还有一个要做互联网抗衰老辣椒酱的项目,计划先众筹,然后面对白领女性市场,以小米式的价格、苹果式创新,3年做到百亿收入、千亿市值。我一算,全国白领女性,每人每年要吃1500瓶辣椒酱,还只能吃他们家的,这个目标才有可能实现。

这些振振有词、煞有介事的互联网创新,频繁出没于国内各大论坛、峰会、自媒体上,会议公司无节操地炒作和自媒体泛滥的自由,为这种伪创新提供了丰富的土壤,如果全社会任由这些名为创新、实为炒作、变相投机的伪创新招摇,不仅无法落实经济新常态的目标,无法促进产业转型、提升实体经济活力、带动就业,还会有可能带来新的社会性欺诈,使公众利益受损。

互联网大幕拉开后,第一幕桌面互联网时代已经结束了,第二幕移动互联网现在正处在一个让人兴奋、能够看到很多高潮、也有很多不确定性的阶段。互联网+也不是万能的,互联网+也并不是方法论,互联网+既不高大上也高冷酷,只是当下很多互联网产品的一种形态表现而已。互联网+实质上是创新下互联网发展的新形势、新业态。它代表着一种先进的生产力,在社会实践中促进经济的发展。“互联网+”的提法是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而“把一批新兴产业培育成主导产业”出现在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是第一次。

众筹好,但无约束、伪创新的众筹,就是非法集资;创业好,但如果不能实现技术、服务、产品的价值提升,创业可能就是资源浪费的低水平重复;创新好,但如果创新都是为了一夜暴富而进行的投机炒作、混淆视听、煞有介事……那就是伪创新。这样的创新还是不要的好。

(节选自环球时报2015/8/10,有删改)

【1】根据文章内容分析,下列对“互联网+”的理解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3分)

A.“互联网+”是互联网思维的进一步实践成果,它代表一种先进的生产力,推动经济形态不断的发生演变。从而带动社会经济实体的生命力,为改革、创新、发展提供广阔的网络平台。

B.互联网+并不是指导人们认识世界的方法,它蕴含创新思想,在创新的基础下来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拉动国民就业,维护公众利益。

C.“互联网+”代表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即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

D.充满互联网气息的行业热词“互联网+”被写入了总理政府工作报告,这推动了互联网+掀起一股创新创业浪潮,其中也促进了伪创新的蓬勃兴起。

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有关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保险套作为商业活动的载体,在注册用户的聚集下通过别人代工生产免费送给高端人群,并以此来打造最具价值的社交体验,然后做最具价值的互联网社群。

B.众筹实质上是融资卖楼。有一个互联网地产众筹项目,口气很大,要做全球首家众筹地产的标杆和榜样;他们的真实目的是希望趁社会的创业创新热潮,把烂尾楼卖出去。

C.一个要做互联网抗衰老辣椒酱的项目,计划先众筹,然后面对白领女性市场,以小米式的价格、苹果式创新,3年做到千亿市值。实际上这个目标具有空想性,很难实现。

D.要想让创业发挥积极作用,就需要明确通过创业实现技术服务产品的价值提升这一目标,而不是打着创业的幌子来招摇撞骗。

3.结合全文,下列对有关原文内容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缺乏约束的众筹,就是非法集资,就是伪创新。为了一夜暴富而进行的投机炒作、混淆视听、煞有介事的伪创新我们不应提倡,而应摒弃。

B.全社会任由变相投请机的伪创新招摇,不仅无法落实经济新常态的目标,还会有可能带来新的社会性欺诈,使公众利益严重受损。

C.频繁出没于国内各大论坛、峰会、自媒体上,会议公司无节操地炒作和自媒体泛滥的自由其实就是煞有介事的互联网+另外一种表现。

D.两创经济,是中国经济最具活力的新引擎,而作者收到的创业创新项目其实是伪创新、乱创新,以创新之名,图投机、炒作之实。

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我的父亲罗家伦

父亲是浙江绍兴人,出生于江西南昌一个读书家庭。1915年,父亲考进复旦公学中学部,国学功底很深。1917年夏天,父亲投考北京大学。那一年,蔡元培先生到北大上任。

1919年1月1日,父亲和北大高年级学生出版了《新潮》杂志,总编辑是傅斯年,父亲任编辑,两人写了很多关于妇女解放、婚姻自由等文章,《新潮》杂志在当时成为继《新青年》之后,倡导新文化运动第二种有影响的刊物。蔡元培、李大钊、胡适等人都给予父亲他们极大支持。蔡元培批准由北大经费中每月拨3000元给《新潮》,《新潮》的编辑部,就是李大钊北大图书馆的办公室。

1919年4月,中国在巴黎和会失利的消息传到北大,父亲和一些同学商定5月7日联合市民游行抗议。5月3日,蔡元培校长得知北洋政府同意对山东问题做出退让,立即通知了父亲、段锡朋、傅斯年等人。当天深夜,大家决议改在5月4日去天安门集合游行。父亲与江绍原、张廷济一道,被各校代表推举为总代表。5月4日那天上午,父亲站在一个长桌旁边,写好了《北京学界全体宣言》。宣言只有180字,却写得大气磅礴,极富号召力。5月26日,父亲在《每周评论》第23期发表了题为《五四运动的精神》的短文,第一次提出了“五四运动”概念。从此,“五四事件”被定格为“五四运动”。

1920年秋,父亲和四个北大应届毕业生得到蔡校长的推荐和企业家穆藕初基金的资助,出国留学。在美、英、德、法等国深造了六年,父亲回国。1928年,任国民政府教育部长的蔡元培,让父亲任清华大学校长,那一年父亲只有31岁。

10月12日新学年开学时,校园中除了新校长外,新生中首次出现了十五名女生;原有的五十五名教授中,三十七位(包括外籍人士在内)遭到解聘,却进来了二十多位新的教授;有些系和课程被取消,中国课门数增多;本国和外籍教职员之间待遇及居住条件的差别得到改正;权力大过于教授的职员地位和人数也重新调整。

父亲说:“罗致良好教师,是大学校长第一个责任。”父亲为清华求才的苦心,从毛子水根据何基鸿(清华法学教授)转述的一个小故事中可见一斑:“志希从北平到南开去请蒋廷黻先生。蒋先生本不愿离开南开的。蒋先生不答应,志希便坐着不走。熬了一夜,蒋先生终于答应了。”

父亲选拔人才,也不拘泥于分数。除了对钱钟书的破格录取外,还有报考清华历史系的吴晗,他的数学考了0分,但中文和英文竟是两个满分。父亲大笔一挥,将吴晗也破格录取。

1929年4月,父亲和教授会代表冯友兰联袂出席清华大学董事会议,坚持立场,对抗由外交部高级官员把持的董事会,在校中发动废除董事会的舆论。父亲以壮士断腕的精神,三次向教育部提出辞呈,表示不挠的决心。当局终于在6月下令取消基金会,改由教育部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管辖。

父亲在清华时最大的贡献之一,是使原隶属于外交部的“清华学校”,升格为“国立清华大学”。1930年,处于复杂政治形势下的父亲被迫辞职。在不到两年时间里,父亲对清华所做的成绩,依旧被肯定。当年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的导师陈寅恪先生说:“志希在清华,把清华正式地成为一座国立大学,功德是很高的。”

1932年8月,父亲就任中央大学校长。他到任之初,广揽名师,优化学科,兴建校舍,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在他的主持下,中央大学迎来了建校史上辉煌鼎盛的黄金时代。他又力排众议,将中央大学西迁重庆,中央大学在当时是全国高校中院系最多、规模最大的一所大学。1941年夏,筋疲力尽的父亲辞去中央大学校长的职务。

1969年12月25日,父亲离开了他热爱的这个世界。我抚着他柔软尚温的手,生离死别,像是梦幻,却又无情地逼真!父亲安葬在台北近郊山旁的阳明山第一公墓,四周丛林环绕,放眼远望观音山和淡水河,云边深处,便是隔海的大陆故乡。(摘编自罗久芳《我的父亲罗家伦》,有删改)

【相关链接】

1.罗家伦(1897~1969),字志希,我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社会活动家。1950年赴中国台湾,任国民党中央党史编纂委员会主任委员、考试院副院长、总统府国策顾问、中央评议委员。 (百度百科)

2.罗家伦延揽了一大批学有专长的著名教授,如蒋廷黻、张奚若、萧公权、冯友兰、朱自清、张子高、翁文灏、华罗庚等等,多达数十人。这些人的到校,大大强化了教授阵容。

【1】下面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正确的两项是( )

A.在这部亲情回忆录里,作者全面地展现了罗家伦不平凡的北大学生生活、组织学生运动、留学欧美、实践教育经历等,表现了他的教育理想之梦。

B.北大讲究学术自由精神的熏陶和蔡元培校长的感召长远地影响了罗家伦的信念和事业,这从他在新文化运动和政治民主方面的表现能够看得出。

C.罗家伦是一个有事业心的学者,无论是任清华校长还是中央大学校长,他都革故鼎新,创造了当时的辉煌鼎盛,但是最后他都被迫辞去了校长职务。

D.罗家伦破格录取了中文和英文满分、数学零分的钱钟书和吴晗,体现了他对人才的爱惜,让他们能在清华深造,为他们以后成才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E.作者以丰富的积累和真挚的感情写出了关于父亲的回忆录,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表达了女儿对父亲的敬仰和怀念,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2】罗家伦在清华大学任职只有两年,却被称为有开拓之功,请结合材料简述他为清华做出了哪些成就。

【3】罗家伦除在清华做出了巨大成就外,在其他方面,他还有哪些突出贡献?请结合材料概述分析。【4】罗家伦认为“罗致良好教师,是大学校长第一个责任”,并做到言行一致。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5分)

邻居吴老先生叶圣陶

一天早晨,太阳很好,可没见同院的邻居吴老先生出来,像往常一样晒他的手提皮箱。一打听知道他病倒了。说是病其实不大贴切,胸口有些闷,就懒得起来。他那儿子任夫先生,一个公务员,对我解释道:“只为昨天表兄来了,随随便便说了一句话。”

“什么话呢?”

“家父问他家乡情形怎么样,他说秩序还不错,地方上跟日本人处得很好,日本人常常说,你们这儿的人是最出色的中国人。就是这么一句话。”

“他老先生听了怎么说?”

“他听了闭上眼睛皱着眉,不说什么。半晌才看定了我,‘我决意做迁川第一世祖了’,他说。最出色的中国人,日本人口里评定的,咱们不能跟他们一伙儿住。我是老了,无所谓,四川也好,就住四川吧。往后有人问你贵处哪儿,你就说鄙籍四川。千万不要把家乡的名儿说出来,打这会子起,我对家乡的名儿感到羞惭,我不好意思再说我是某地方人。”他老人家说了这么些话,到夜就没有吃晚饭。”

“他老先生原是最巴望回去的,听说成渝铁路又将动工他高兴,听说盟国在计划发展民航事业他高兴,今儿胜利等不到明儿动身似的。”

“你看他见着太阳总不忘晒他的手提皮箱,只怕动身日子一到,为了晒皮箱耽搁。”

“他老先生真的就横了心,不想回去了吗?”

“我想也不过说说罢了。昨天他说了,我当然顺着他,说做四川人也好。到那一天把日本人赶了出去,我们还不是钻头觅缝想办法,最好挤上头一班下水船?我们为什么不回去?你想,人家是动也没动一动,死守在本乡本土,当顺民,当小汉奸,到了那个时候,你们哪儿还说得嘴响?我们可完全不一样,我们是吃尽辛苦,跑了几千里路,跟着政府内迁来的,我们是义民——谁说的,一下子想不起来了。总之没有错,我们是义民。地方上什么事啊务的,还不该由我们来承担?就是说两句公众话,我们当然也特别有力量,我们为什么不回去?”

我虽然跟他们吴氏父子一样,家乡还在沦陷中,自己是寄寓在四川,可没有想到将来回去可以享受特殊权益,像任夫先生说的。我想这个想头有些妙,一时说不下去,只见任夫先生嫌他的身材不够高似的,狠狠地挺了一挺。

两天过去,吴老先生好了,可是从此以后,太阳虽好,再没见他晒他的手提皮箱。廊沿前种着两盆石斛,以前几乎见我一回说一回,石斛这东西滋阴,清内热,煎汤喝是最妙的饮料,回去的时候一定要带着走,哪怕多花些脚力,川石斛,在下江是太名贵了,这些话,现在也不再说了。

他改变了不出门的习惯,正月初七游草堂寺,春二、三月青羊宫赶花会,四月初八望江楼看放生,有什么应景的名目他都要去看看。回来就气吁吁的躺在廊下那张竹榻上,见着我或是他儿子,往往说:“成都确也不错,成都确也不错。”有时还加上说:“只是菜吃不惯,吃了足足六个年头还没有惯,样样要加上些花椒面和辣子,还有葱蒜,简直是跟舌头鼻子为难。”

门前有挑着树苗卖的,随便讲价讲成了,他老先生买了两株橘树苗。他叫他儿子种在院子里,他在一旁相度,两株该距离多少远将来才可以各自发展。种停当了,他坐下来,自言自语道:“开花,总得七八年,结果,总得十来年吧。不过没关系,反正有人闻它的香味,吃它的橘子,就是了。”

从橘子谈到了四川的果子。他说除了橘子、广柑、苹果、龙眼以外,其他都不好吃,尤其是枇杷,一层厚皮包着颗核儿,单单忘了长肉。他说他们家里有两株大枇杷树,每年结上五六担,红毛白沙,个儿有核桃大,甜得胜过冰糖,冰糖没有它那股鲜味。他说现在是采枇杷的时令了。

他沉默了一会儿,突然朝我说:“叶先生,古人说到处为家,你看是不是有些道理?”

“人不比树木,树木生根在地里,移动不得,人当然可以到哪儿住哪儿。”我迎合着老先生的意思。

“你看,这儿四川这么多的人,打听他们的祖先,都是旁的地方来的。他们来了,住下了,一样在这儿成立了家室,长养了子孙。”老先生说。

任夫先生朝我看看,同时擦掉他掌心的土。

吴老先生低下头,喃喃地念着不知道哪儿来的文句:“其俗柔靡,人轻节义。”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因为从家乡来的表兄随便的一句话,吴老先生气得大病了一场,并由此对家乡的地名感到羞惭,表示再也不说回家乡的事儿。

B.作品前半部分借助“我”与任夫先生的对话,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和起因,并巧妙地体现了吴老先生的思想认识和心理活动。

C.吴老先生融入当地生活,决意“做迁川第一世祖”,他的儿子任夫先生虽不赞同这决定,但一直不明确表态,说明他儿子很孝顺。

D.作品注重用细节表现人物心理,吴老先生买橘树苗叫儿子种在院子里,表现出吴老先生从巴望回家乡到要以成都为家的变化。

E.作品通过人物的言行、心理及环境描写,形象描绘出抗战时期的社会众生相,表明作者对底层人民既同情又批判的态度。

(2)作品开头写吴老先生“晒他的手提皮箱”,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3)作品中的吴老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

(4)作品为什么以吴老先生喃喃念着文句为结尾?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5分)

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诸葛亮集》中有这样的话:“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这与《出师表》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意思一致。

(2)在《赤壁赋》中,苏轼用“________,_________”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而下的军容之盛。

 (3)《诗经·氓》中以桑叶的枯黄飘落,比喻女子的憔悴和被弃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共1题,共5分)

8、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小题。

沧浪亭怀贯之

苏舜钦

  沧浪独步亦无悰【注】,聊上危台四望中。

秋色入林红黯淡,日光穿竹翠玲珑。

酒徒飘落风前燕,诗社凋零霜后桐。

君又暂来还径往,醉吟谁复伴衰翁。

【注】悰(cóng):欢乐;乐趣。

【1】这首诗刻画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简要赏析。(5分)

【2】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五、语言表达(共1题,共5分)

9、

阅读材料,在空白处填写适当的语句使得上写文内容一致、连贯通顺。每空填写字数不多于20字。(6分)

日前,“一带一路”倡议的牵头设计单位之一国家发改委在网站刊文称,以“五个一”为标志,_______①________。成果的取得,说明“一带一路”是时代的要求,是适应中国自身发展与世界需求应运而生的。正如2015年3月,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发表演讲时指出的,“一带一路”合作倡议契合中国、沿线国家和本地区发展需要,符合有关各方共同利益,________②________。“一带一路”无疑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而稳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让其更好造福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人民,仍需要更多的战略耐力。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后,中国周边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方面,中国同周边国家的经贸联系更加紧密;________③________,以及美国及其军事同盟的战略调整的影响,中国周边安全形势趋向复杂化。

江西省高安市第二中学高三第二次段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高中语文考试
一、选择题(共3题,共15分)

1、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时近傍晚,立于河的上游遥望:__________  。不久,太阳如红球一般摇晃着落到山后,残照把树林上空抹得一片通红,河水也映出红光。

①太阳已挂在小坪山峰

②潮水上涨,满河的水花,如白雪浮游,溯流而上

③河对岸,张着提网,渔夫躲在青芦之中,不见人影

④落日在村庄的远方徐徐下沉

⑤网每提一次,网上映着夕阳,闪着紫金色光芒,水珠如玉,点点滴人河中

⑥村里郁郁苍苍的树梢上,露出又青又紫的山色

A.④①⑥②③⑤   B.①④⑥②③⑤   C.⑥④②③⑤①   D.④⑥③⑤②①

【考点】
【答案】

A

【解析】

试题分析:先分析六个句子描写的大致内容:落日、树林、河面、捕鱼,最后一句话就可以看作是对上文的总结。这样,就要先从落日写起,选④;接着“落日下沉”的位置,后面应该接①,由山到树梢头漏出的山色,接⑥。后面几句,先是河面,再渔人张网,再收网——②③⑤。

2、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中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3分)

(1)9月3日北京天安门广场的活动将是一场盛典,而不是一出________剧。中国崛起以及与之相关的现阶段外交形势是既定的,中国人的注意力不会纠结在与之相关的一些细节上。

(2)2014年,瑞昌采用外引内留、_________的策略,全方位、多渠道为企业“招兵买马”。截止目前,该市工业园人力资源充足,缺工不足百人。

(3)北京_________,在南海再造两岛。根据既定作业计划,中国在南沙群岛部分驻守岛礁上的建设将于近期完成陆域吹填工程。

A.纵横捭阖兵不厌诈远交近攻

B.远交近攻纵横捭阖兵不厌诈

C.纵横捭阖远交近攻兵不厌诈

D.远交近攻兵不厌诈纵横捭阖

【考点】
【答案】

C

【解析】

试题分析:此类词语使用判断的题目,要在整体把握句意的情况下,根据语境,结合着成语的解释来判断。(1)纵横捭阖(hé):“捭阖”是开和合,字面上理解成“自如地横竖开合”(达到操纵控制对方的目的)。不过,“纵横”有其特殊含义,是指战国时的“合纵”与“连横”的谋毠。战国时有七国争霸,齐、楚、燕、韩、赵、魏等六国采取了联合对抗强秦的作法谓之“合纵”;秦国则执行分化六国,使其服从秦国而个个击破谓“连横”。因此,这成语用“纵横”(合纵和连横)两大策略指称国际间错综复杂的政治和外交斗争。(2)远交近攻,联络距离远的国家,进攻邻近的国家。后也指待人处世的一种手段。(3)兵不厌诈,指用兵作战不排斥运用诡变、欺诈的策略或手段克敌制胜,也指用巧妙的手段骗人。本题难度较大,考查高中必学成语。

3、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在这部作品中,并没有给人们多少正面的鼓励和积极的启示,相反,其中的一些情节的负面作用倒是不少。

B.“脑活动绘图”计划将历时10年,耗资约30亿美元,其目的旨在探索人类大脑的工作机制,为脑活动绘制全图。

C.中国不是通过9·3阅兵搞地缘政治,我们邀请有关国家领导人前来出席活动也不是讲排场,显示中国的外交实力,而是因为这是世界各国二战纪念活动的通行做法。

D.奥巴马政府已向韩国施压,要求韩总统朴槿惠不要参加将在北京举行的9月3日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活动。韩官员进一步表示,朴槿惠尚未就是否出席中国政府的纪念活动做出任何决定。

【考点】
【答案】

C

【解析】

试题分析:此类考查句子语病的题目,在分析思考时,要注意句子成分在搭配,句式杂糅等方面的错误,要仔细琢磨,推敲。解析A项,缺主语,去掉“在……中”,B.句式杂糅,“其目的”与“旨在”杂糅。D,语序混乱,“9月3日”作为时间状语应放在“不要参加”的后面。

二、现代文阅读(共3题,共15分)

4、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小题。

伪创新会毁了互联网+

王为

一股喷薄的创业创新浪潮正在全国兴起。其中,有积极、正能量的创新,也有充满投机和赌博性质的伪创新。两创经济,是中国经济最具活力的新引擎,但如果是伪创新、乱创新,以创新之名,图投机、炒作之实,那还不如不创新。

最近,我收到几个创业创新项目的邀请,都是希望得到投资、支持、背书;融资方式都是众筹;都是希望我可以做领投人,并可以在社会和互联网圈转发一下,以便获得更多众筹投资。我看了下项目,啼笑皆非……

一个是互联网保险套,商业模式是以保险套为载体,用自媒体+APP的方式,聚集注册用户成为社群,然后通过几轮融资,走向上市。我问:你们的保险套,品质怎样?谁生产的?创业者答:别人代工生产;我问:怎么销售?答:免费送;我问:送给谁?答:高端人群;我问:免费,你们图什么?钱从哪来?答:找投资嘛,A轮B轮C轮,烧别人的钱,直到上市;我再问:你们凭什么上市?答:我们要用保险套为载体,打造最具价值的社交体验,然后做最具价值的互联网社群;我实在听不下去了,一股脑反问他们:拿免费保险套的,能有高端人群吗?保险套,能承载高端社交吗?你们要做的,难道是色情产业?

有一个互联网地产众筹项目,口气很大,要做全球首家众筹地产的标杆和榜样。我看了商业计划,他们连容积率、绿化率、建安成本这些基本的房地产常识都不懂。所谓众筹,就是融资卖楼。我一搜项目发现,花里胡哨的众筹背后,其实就是几年前一个定位失败的死项目,3年间现房一套也没卖得掉,现在导入众筹,就是希望趁社会的创业创新热潮,把烂尾楼卖出去。

还有一个要做互联网抗衰老辣椒酱的项目,计划先众筹,然后面对白领女性市场,以小米式的价格、苹果式创新,3年做到百亿收入、千亿市值。我一算,全国白领女性,每人每年要吃1500瓶辣椒酱,还只能吃他们家的,这个目标才有可能实现。

这些振振有词、煞有介事的互联网创新,频繁出没于国内各大论坛、峰会、自媒体上,会议公司无节操地炒作和自媒体泛滥的自由,为这种伪创新提供了丰富的土壤,如果全社会任由这些名为创新、实为炒作、变相投机的伪创新招摇,不仅无法落实经济新常态的目标,无法促进产业转型、提升实体经济活力、带动就业,还会有可能带来新的社会性欺诈,使公众利益受损。

互联网大幕拉开后,第一幕桌面互联网时代已经结束了,第二幕移动互联网现在正处在一个让人兴奋、能够看到很多高潮、也有很多不确定性的阶段。互联网+也不是万能的,互联网+也并不是方法论,互联网+既不高大上也高冷酷,只是当下很多互联网产品的一种形态表现而已。互联网+实质上是创新下互联网发展的新形势、新业态。它代表着一种先进的生产力,在社会实践中促进经济的发展。“互联网+”的提法是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而“把一批新兴产业培育成主导产业”出现在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是第一次。

众筹好,但无约束、伪创新的众筹,就是非法集资;创业好,但如果不能实现技术、服务、产品的价值提升,创业可能就是资源浪费的低水平重复;创新好,但如果创新都是为了一夜暴富而进行的投机炒作、混淆视听、煞有介事……那就是伪创新。这样的创新还是不要的好。

(节选自环球时报2015/8/10,有删改)

【1】根据文章内容分析,下列对“互联网+”的理解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3分)

A.“互联网+”是互联网思维的进一步实践成果,它代表一种先进的生产力,推动经济形态不断的发生演变。从而带动社会经济实体的生命力,为改革、创新、发展提供广阔的网络平台。

B.互联网+并不是指导人们认识世界的方法,它蕴含创新思想,在创新的基础下来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拉动国民就业,维护公众利益。

C.“互联网+”代表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即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

D.充满互联网气息的行业热词“互联网+”被写入了总理政府工作报告,这推动了互联网+掀起一股创新创业浪潮,其中也促进了伪创新的蓬勃兴起。

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有关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保险套作为商业活动的载体,在注册用户的聚集下通过别人代工生产免费送给高端人群,并以此来打造最具价值的社交体验,然后做最具价值的互联网社群。

B.众筹实质上是融资卖楼。有一个互联网地产众筹项目,口气很大,要做全球首家众筹地产的标杆和榜样;他们的真实目的是希望趁社会的创业创新热潮,把烂尾楼卖出去。

C.一个要做互联网抗衰老辣椒酱的项目,计划先众筹,然后面对白领女性市场,以小米式的价格、苹果式创新,3年做到千亿市值。实际上这个目标具有空想性,很难实现。

D.要想让创业发挥积极作用,就需要明确通过创业实现技术服务产品的价值提升这一目标,而不是打着创业的幌子来招摇撞骗。

3.结合全文,下列对有关原文内容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缺乏约束的众筹,就是非法集资,就是伪创新。为了一夜暴富而进行的投机炒作、混淆视听、煞有介事的伪创新我们不应提倡,而应摒弃。

B.全社会任由变相投请机的伪创新招摇,不仅无法落实经济新常态的目标,还会有可能带来新的社会性欺诈,使公众利益严重受损。

C.频繁出没于国内各大论坛、峰会、自媒体上,会议公司无节操地炒作和自媒体泛滥的自由其实就是煞有介事的互联网+另外一种表现。

D.两创经济,是中国经济最具活力的新引擎,而作者收到的创业创新项目其实是伪创新、乱创新,以创新之名,图投机、炒作之实。

【考点】
【答案】

【1】D

【2】B

【3】C

【解析】

【1】

试题分析:D,总理政府工作报告提及“互联网+”只是为了促进经济的发展,带动新一轮产业升级。并没有促进伪创新的蓬勃兴起。所以D项不合题意。本题难度适中。

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我的父亲罗家伦

父亲是浙江绍兴人,出生于江西南昌一个读书家庭。1915年,父亲考进复旦公学中学部,国学功底很深。1917年夏天,父亲投考北京大学。那一年,蔡元培先生到北大上任。

1919年1月1日,父亲和北大高年级学生出版了《新潮》杂志,总编辑是傅斯年,父亲任编辑,两人写了很多关于妇女解放、婚姻自由等文章,《新潮》杂志在当时成为继《新青年》之后,倡导新文化运动第二种有影响的刊物。蔡元培、李大钊、胡适等人都给予父亲他们极大支持。蔡元培批准由北大经费中每月拨3000元给《新潮》,《新潮》的编辑部,就是李大钊北大图书馆的办公室。

1919年4月,中国在巴黎和会失利的消息传到北大,父亲和一些同学商定5月7日联合市民游行抗议。5月3日,蔡元培校长得知北洋政府同意对山东问题做出退让,立即通知了父亲、段锡朋、傅斯年等人。当天深夜,大家决议改在5月4日去天安门集合游行。父亲与江绍原、张廷济一道,被各校代表推举为总代表。5月4日那天上午,父亲站在一个长桌旁边,写好了《北京学界全体宣言》。宣言只有180字,却写得大气磅礴,极富号召力。5月26日,父亲在《每周评论》第23期发表了题为《五四运动的精神》的短文,第一次提出了“五四运动”概念。从此,“五四事件”被定格为“五四运动”。

1920年秋,父亲和四个北大应届毕业生得到蔡校长的推荐和企业家穆藕初基金的资助,出国留学。在美、英、德、法等国深造了六年,父亲回国。1928年,任国民政府教育部长的蔡元培,让父亲任清华大学校长,那一年父亲只有31岁。

10月12日新学年开学时,校园中除了新校长外,新生中首次出现了十五名女生;原有的五十五名教授中,三十七位(包括外籍人士在内)遭到解聘,却进来了二十多位新的教授;有些系和课程被取消,中国课门数增多;本国和外籍教职员之间待遇及居住条件的差别得到改正;权力大过于教授的职员地位和人数也重新调整。

父亲说:“罗致良好教师,是大学校长第一个责任。”父亲为清华求才的苦心,从毛子水根据何基鸿(清华法学教授)转述的一个小故事中可见一斑:“志希从北平到南开去请蒋廷黻先生。蒋先生本不愿离开南开的。蒋先生不答应,志希便坐着不走。熬了一夜,蒋先生终于答应了。”

父亲选拔人才,也不拘泥于分数。除了对钱钟书的破格录取外,还有报考清华历史系的吴晗,他的数学考了0分,但中文和英文竟是两个满分。父亲大笔一挥,将吴晗也破格录取。

1929年4月,父亲和教授会代表冯友兰联袂出席清华大学董事会议,坚持立场,对抗由外交部高级官员把持的董事会,在校中发动废除董事会的舆论。父亲以壮士断腕的精神,三次向教育部提出辞呈,表示不挠的决心。当局终于在6月下令取消基金会,改由教育部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管辖。

父亲在清华时最大的贡献之一,是使原隶属于外交部的“清华学校”,升格为“国立清华大学”。1930年,处于复杂政治形势下的父亲被迫辞职。在不到两年时间里,父亲对清华所做的成绩,依旧被肯定。当年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的导师陈寅恪先生说:“志希在清华,把清华正式地成为一座国立大学,功德是很高的。”

1932年8月,父亲就任中央大学校长。他到任之初,广揽名师,优化学科,兴建校舍,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在他的主持下,中央大学迎来了建校史上辉煌鼎盛的黄金时代。他又力排众议,将中央大学西迁重庆,中央大学在当时是全国高校中院系最多、规模最大的一所大学。1941年夏,筋疲力尽的父亲辞去中央大学校长的职务。

1969年12月25日,父亲离开了他热爱的这个世界。我抚着他柔软尚温的手,生离死别,像是梦幻,却又无情地逼真!父亲安葬在台北近郊山旁的阳明山第一公墓,四周丛林环绕,放眼远望观音山和淡水河,云边深处,便是隔海的大陆故乡。(摘编自罗久芳《我的父亲罗家伦》,有删改)

【相关链接】

1.罗家伦(1897~1969),字志希,我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社会活动家。1950年赴中国台湾,任国民党中央党史编纂委员会主任委员、考试院副院长、总统府国策顾问、中央评议委员。 (百度百科)

2.罗家伦延揽了一大批学有专长的著名教授,如蒋廷黻、张奚若、萧公权、冯友兰、朱自清、张子高、翁文灏、华罗庚等等,多达数十人。这些人的到校,大大强化了教授阵容。

【1】下面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正确的两项是( )

A.在这部亲情回忆录里,作者全面地展现了罗家伦不平凡的北大学生生活、组织学生运动、留学欧美、实践教育经历等,表现了他的教育理想之梦。

B.北大讲究学术自由精神的熏陶和蔡元培校长的感召长远地影响了罗家伦的信念和事业,这从他在新文化运动和政治民主方面的表现能够看得出。

C.罗家伦是一个有事业心的学者,无论是任清华校长还是中央大学校长,他都革故鼎新,创造了当时的辉煌鼎盛,但是最后他都被迫辞去了校长职务。

D.罗家伦破格录取了中文和英文满分、数学零分的钱钟书和吴晗,体现了他对人才的爱惜,让他们能在清华深造,为他们以后成才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E.作者以丰富的积累和真挚的感情写出了关于父亲的回忆录,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表达了女儿对父亲的敬仰和怀念,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2】罗家伦在清华大学任职只有两年,却被称为有开拓之功,请结合材料简述他为清华做出了哪些成就。

【3】罗家伦除在清华做出了巨大成就外,在其他方面,他还有哪些突出贡献?请结合材料概述分析。【4】罗家伦认为“罗致良好教师,是大学校长第一个责任”,并做到言行一致。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考点】
【答案】

【1】A E

【2】①革故鼎新,勇于改革。他苦心求才,裁汰冗员,提高待遇;②裁并学系,增加中国课程;③招收女生,不拘一格选拔人才。④废除外交部高级官员把持的董事会,使清华改归教育部;⑤整顿基金,解决了清华教育经费由不懂教育的外交部官僚控制的问题。⑥促成了国立清华大学的体制转变,原隶属于外交部的“清华学校”,升格为“国立清华大学”。

【3】①倡导新文化运动方面:他与傅斯年创办的《新潮》杂志,使之成为当时继《新青年》后倡导新文化运动最有影响的刊物之一。②政治民主方面:他起草了“五四宣言”,是“五四”爱国运动的主要领导者之一,“五四运动”的命名人。③ 教育改革方面: 他担任国立中央大学校长,广揽名师,优化学科,兴建校舍,十年重建,创造了中央大学的黄金时代。

【4】观点:罗家伦认为,教师是学校的灵魂,一个大学办得好坏,要看教师的水平,选拔好的教授是校长的首要任务。具体表现在:①吐故纳新,重聘教授。为了提高清华的教授水准,重新选聘教授,充实新鲜血液。②公平待人,提高教授待遇。本国和外籍教职员之间待遇及居住条件的差别得到改正,权力大过于教授的职员地位和人数也重新调整。③唯才是举,苦心求才。坚持学术和人格上的高标准,他延揽了一大批学有专长的著名教授,如蒋廷黻,张奚若、萧公权,冯友兰,张子高等,增强了清华大学教授阵容;一些名教授如蒋廷黻,是罗家伦亲自请来的。

【解析】

【1】试题分析:B项,“在新文化运动和政治民主方面”不够全面,还包括当校长的教育经历。C项,原文只是说“中央大学迎来了建校史上辉煌鼎盛的黄金时代”,而清华“辉煌鼎盛”依据不足。D项,原文只说了吴晗的数学0分而中文和英文满分,至于钱钟书的成绩,文中未具体说。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5分)

邻居吴老先生叶圣陶

一天早晨,太阳很好,可没见同院的邻居吴老先生出来,像往常一样晒他的手提皮箱。一打听知道他病倒了。说是病其实不大贴切,胸口有些闷,就懒得起来。他那儿子任夫先生,一个公务员,对我解释道:“只为昨天表兄来了,随随便便说了一句话。”

“什么话呢?”

“家父问他家乡情形怎么样,他说秩序还不错,地方上跟日本人处得很好,日本人常常说,你们这儿的人是最出色的中国人。就是这么一句话。”

“他老先生听了怎么说?”

“他听了闭上眼睛皱着眉,不说什么。半晌才看定了我,‘我决意做迁川第一世祖了’,他说。最出色的中国人,日本人口里评定的,咱们不能跟他们一伙儿住。我是老了,无所谓,四川也好,就住四川吧。往后有人问你贵处哪儿,你就说鄙籍四川。千万不要把家乡的名儿说出来,打这会子起,我对家乡的名儿感到羞惭,我不好意思再说我是某地方人。”他老人家说了这么些话,到夜就没有吃晚饭。”

“他老先生原是最巴望回去的,听说成渝铁路又将动工他高兴,听说盟国在计划发展民航事业他高兴,今儿胜利等不到明儿动身似的。”

“你看他见着太阳总不忘晒他的手提皮箱,只怕动身日子一到,为了晒皮箱耽搁。”

“他老先生真的就横了心,不想回去了吗?”

“我想也不过说说罢了。昨天他说了,我当然顺着他,说做四川人也好。到那一天把日本人赶了出去,我们还不是钻头觅缝想办法,最好挤上头一班下水船?我们为什么不回去?你想,人家是动也没动一动,死守在本乡本土,当顺民,当小汉奸,到了那个时候,你们哪儿还说得嘴响?我们可完全不一样,我们是吃尽辛苦,跑了几千里路,跟着政府内迁来的,我们是义民——谁说的,一下子想不起来了。总之没有错,我们是义民。地方上什么事啊务的,还不该由我们来承担?就是说两句公众话,我们当然也特别有力量,我们为什么不回去?”

我虽然跟他们吴氏父子一样,家乡还在沦陷中,自己是寄寓在四川,可没有想到将来回去可以享受特殊权益,像任夫先生说的。我想这个想头有些妙,一时说不下去,只见任夫先生嫌他的身材不够高似的,狠狠地挺了一挺。

两天过去,吴老先生好了,可是从此以后,太阳虽好,再没见他晒他的手提皮箱。廊沿前种着两盆石斛,以前几乎见我一回说一回,石斛这东西滋阴,清内热,煎汤喝是最妙的饮料,回去的时候一定要带着走,哪怕多花些脚力,川石斛,在下江是太名贵了,这些话,现在也不再说了。

他改变了不出门的习惯,正月初七游草堂寺,春二、三月青羊宫赶花会,四月初八望江楼看放生,有什么应景的名目他都要去看看。回来就气吁吁的躺在廊下那张竹榻上,见着我或是他儿子,往往说:“成都确也不错,成都确也不错。”有时还加上说:“只是菜吃不惯,吃了足足六个年头还没有惯,样样要加上些花椒面和辣子,还有葱蒜,简直是跟舌头鼻子为难。”

门前有挑着树苗卖的,随便讲价讲成了,他老先生买了两株橘树苗。他叫他儿子种在院子里,他在一旁相度,两株该距离多少远将来才可以各自发展。种停当了,他坐下来,自言自语道:“开花,总得七八年,结果,总得十来年吧。不过没关系,反正有人闻它的香味,吃它的橘子,就是了。”

从橘子谈到了四川的果子。他说除了橘子、广柑、苹果、龙眼以外,其他都不好吃,尤其是枇杷,一层厚皮包着颗核儿,单单忘了长肉。他说他们家里有两株大枇杷树,每年结上五六担,红毛白沙,个儿有核桃大,甜得胜过冰糖,冰糖没有它那股鲜味。他说现在是采枇杷的时令了。

他沉默了一会儿,突然朝我说:“叶先生,古人说到处为家,你看是不是有些道理?”

“人不比树木,树木生根在地里,移动不得,人当然可以到哪儿住哪儿。”我迎合着老先生的意思。

“你看,这儿四川这么多的人,打听他们的祖先,都是旁的地方来的。他们来了,住下了,一样在这儿成立了家室,长养了子孙。”老先生说。

任夫先生朝我看看,同时擦掉他掌心的土。

吴老先生低下头,喃喃地念着不知道哪儿来的文句:“其俗柔靡,人轻节义。”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因为从家乡来的表兄随便的一句话,吴老先生气得大病了一场,并由此对家乡的地名感到羞惭,表示再也不说回家乡的事儿。

B.作品前半部分借助“我”与任夫先生的对话,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和起因,并巧妙地体现了吴老先生的思想认识和心理活动。

C.吴老先生融入当地生活,决意“做迁川第一世祖”,他的儿子任夫先生虽不赞同这决定,但一直不明确表态,说明他儿子很孝顺。

D.作品注重用细节表现人物心理,吴老先生买橘树苗叫儿子种在院子里,表现出吴老先生从巴望回家乡到要以成都为家的变化。

E.作品通过人物的言行、心理及环境描写,形象描绘出抗战时期的社会众生相,表明作者对底层人民既同情又批判的态度。

(2)作品开头写吴老先生“晒他的手提皮箱”,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3)作品中的吴老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

(4)作品为什么以吴老先生喃喃念着文句为结尾?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考点】
【答案】

(1)BD。答B给3分,D给2分,A1分,C.E不给分。

(2)

①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好奇心和阅读兴趣;②引出下文,为情节的展开作铺垫;③用细节开头,初步显示吴老先生的思想性格。(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3)①吴老先生眷念故土,见着太阳总不忘晒他的手提皮箱,他曾急切地巴望着回去。

②吴老先生正直爱国,因为家乡被日本人评价为“最出色的中国人”,他痛心失望,以提家乡名为耻。

③吴老先生重视气节。尽管思念家乡,但他不愿回去与那样的家乡人为伍,喃喃地念着:“其俗柔靡,人轻节义。”(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4)①人物形象上,表现吴老先生对世风的不满,形象更别丰满;②情节结构上,暗示家乡人轻视节义的行为,与前文呼应;③思想内容上,以普通百姓正直爱国反衬家乡人深化主题;④情感表现上,借吴老先生之口巧妙地表明作者的态度。(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1)试题分析:

C项,“他的儿子任夫先生虽不赞同这决定,但一直不明确表态,说明他儿子很孝顺”分析错误。E项,“形象描绘出抗战时期的社会众生相,表明作者对底层人民既同情又批判的态度”分析错误。A项“气得大病了一场”表述不准确。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5分)

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诸葛亮集》中有这样的话:“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这与《出师表》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意思一致。

(2)在《赤壁赋》中,苏轼用“________,_________”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而下的军容之盛。

 (3)《诗经·氓》中以桑叶的枯黄飘落,比喻女子的憔悴和被弃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
【答案】

(1)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2)舳舻千里,荆旗蔽空。

(3)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解析】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要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尤其是注意一些生僻字,近似字的写法,不能出现错别字或漏字、多字。

四、诗歌鉴赏(共1题,共5分)

8、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小题。

沧浪亭怀贯之

苏舜钦

  沧浪独步亦无悰【注】,聊上危台四望中。

秋色入林红黯淡,日光穿竹翠玲珑。

酒徒飘落风前燕,诗社凋零霜后桐。

君又暂来还径往,醉吟谁复伴衰翁。

【注】悰(cóng):欢乐;乐趣。

【1】这首诗刻画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简要赏析。(5分)

【2】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考点】
【答案】

【1】这首诗刻画了一个孤独寂寞的诗人形象。(2分)诗人在园中独步觉得无聊,这是因为友人离去产生了一种若有所失的空虚之感。继而登高四望,则属于寻觅怅望,自我排遣。(3分)

【评分标准】答出形象特点得2分,有具体分析得3分,共5分。意思对即可。

【2】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诗人借助对“秋色”“日光”以及“红林”“翠竹”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观色彩,营造出了清幽萧疏的氛围,表现出对友人深沉的怀念。(4分)另外,用语形象,富有动态。不说霜林自红,而说秋色入林;日光穿过竹间,竹色更显玲珑。(回答为拟人手法也可以)(2分)

【评分标准】答出“情景交融”并简析得4分,用语特点得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1】

试题分析:这是诗人登沧浪亭怀念朋友之作。一开始就出现了诗人孤独寂寞的形象。他在园中独步觉得无聊,正是因为友人离去产生了一种若有所失的空虚之感。继而登高四望,则属于寻觅怅望,自我排遣。由于心境寂寥,望中的景色也偏于清冷。霜林自红,而说秋色入林,在拟人化的同时,着重强调了秋色已深。竹色至秋依然青翠,而日光穿过其间,更显得玲珑。林红竹翠,本来正宜会集朋友把酒吟诗,但酒友离散,如同秋风中的燕子;诗社亦已凋零,正像霜后梧桐。颈联两句写景,比兴意味很重,零落的秋景中带有人事象征,因而自然地过渡到末联,引起诗人惋惜聚散匆匆,慨叹无人伴其醉吟。

五、语言表达(共1题,共5分)

9、

阅读材料,在空白处填写适当的语句使得上写文内容一致、连贯通顺。每空填写字数不多于20字。(6分)

日前,“一带一路”倡议的牵头设计单位之一国家发改委在网站刊文称,以“五个一”为标志,_______①________。成果的取得,说明“一带一路”是时代的要求,是适应中国自身发展与世界需求应运而生的。正如2015年3月,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发表演讲时指出的,“一带一路”合作倡议契合中国、沿线国家和本地区发展需要,符合有关各方共同利益,________②________。“一带一路”无疑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而稳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让其更好造福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人民,仍需要更多的战略耐力。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后,中国周边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方面,中国同周边国家的经贸联系更加紧密;________③________,以及美国及其军事同盟的战略调整的影响,中国周边安全形势趋向复杂化。

【考点】
【答案】

①“一带一路”建设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果

②顺应了地区和全球合作潮流

③另一方面,受亚太地区力量格局的变化。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补写式的扩展语句类试题,此类试题一般可以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和前后语句的句式,补写出一句合适的话即可。本题难度适中,填写把握突破口。如填写①时注意上下文“成果的取得”“一带一路”;②照应“契合中国、沿线国家和本地区发展需要”“造福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人民”;③注意上文“一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