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第一中学高三上期中语文试卷(解析版)

高中语文考试
考试时间: 分钟 满分: 4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共2题,共10分)

1、

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①书法是中国传统的艺术形式,风格各异的书法精品,或古朴,或隽秀,或雄浑,或俊逸,将汉字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

②在竞争如火如荼的“互联网+”时代,众多的网络设备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用户体验在其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UI设计师因此成为大热的新兴职业之一。

③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磨刀、补锅等许多曾与人们生活休戚相关的传统手工业正逐渐从我们的视线中消失。

④电影《湄公河行动》凭借创新的艺术表达、精彩的视觉呈现、商业化的包装手段实现了口碑和市场的双赢,是一部不落窠臼的佳作。

⑤历史如同一条长河,从源头连绵不断地流来,每一个“段”都具有特立独行的标志。

⑥这几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似乎放弃了纯粹的诗学考量,开始把目光从修辞转向情怀,对作家中的“少数”乃至“例外”青眼有加。

A.①②④   B.①②⑤ C.③④⑥ D.③⑤⑥

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中国最大的沙漠淡水湖”红碱淖位于毛乌素沙漠边缘,是全世界最大的遗鸥栖息地与繁殖地,水位下降速度是平均30~60厘米,预测未来十年或将干涸。

B.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促成了宋代的“文官政治”;但是“文官政治”也导致了军事建设的轻视,造成宋代的“积贫积弱”。

C.偶像明星在公共空间中的言行同样是整个流行文化产业链的一部分,对社会尤其是未成年人起着示范作用。

D.据研究人员最新研究数据显示,长有亮蓝色叶子的秋海棠可能代表植物进化的一个新阶段,可能超越普通的绿色植物。

二、现代文阅读(共3题,共15分)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宅  男

陈力娇

家里有两台电脑,儿子一台,父亲一台。父亲的在南屋,儿子的在北屋。父子从不见面,从不交谈,所有的联络都通过电脑。父亲做好了饭,在QQ上写道,吃饭了。儿子回答,你先吃。父亲很听话,从不勉强,就先吃。吃过了,把儿子的一份放在桌上,上班去了。

儿子听到门响,知道父亲出去了,就从屋里走出来。他先上卫生间,把一泡尿歪嘴壶一样抖了出去;之后他开始洗脸,洗脸只是胡乱抹两把;再之后他就坐在饭桌前有条不紊地用早餐。

早餐很简单,就是一只蛋,一杯奶,一块早点。这些都是用微波炉热过的,如果父亲不热,他是不会热的。他很懒,父亲放在桌上什么他吃什么,父亲不放的,他从不去寻找,哪怕那东西就在冰箱或锅里,伸手可及,他也决不去触碰。他吃过饭打开电视看一会儿体育新闻,看完摇控器一扔,就又回到自己的小屋。

父亲每天都十一点回家,自妻子死后他为照顾儿子,都是早半小时回家。单位同事都知道他的儿子足不出户,一切交易在网上进行,去银行取钱在网上,交友在网上,买衣服在网上,就照顾他,给他别人没有的方便。他们说,是妻子的死对儿子有些剌激。但只有做父亲的心里明白,妻子没去世前,儿子也这样。

父亲这天中午提着两条鲫鱼进屋,一进门换掉拖鞋就开始插电饭锅。父亲都是早上走之前就把大米淘好,回来才插闸,然后做菜正赶趟。父亲做鱼好吃,葱花大料放好,还要放几根香菜,放几滴醋,还要放一撮糖。可是放糖时糖没有了,做鱼没有糖怎么行,父亲决定下楼去仓买(哈尔滨方言,即超市、小商店)买糖。

父亲闭掉煤气灶去了仓买,走时父亲望了一眼儿子的房间。

父亲由于走神儿,走时忘带钥匙了。他买完糖站在单元门跟前按门铃,可是不管他怎么按,门铃怎么响,儿子就是不给他开门,无奈他只有重回仓买给儿子打电话。家里的电话儿子不接,手机也不接,父亲站在柜台前好一顿发愣。

最终他只有走了出来,直奔街头的网吧。儿子的QQ头像果然亮着,父亲写道,我忘记带钥匙了,我再按门铃时你给我开门,别让我在外面冻着。儿子没说行不行,给父亲一个生气的QQ表情。父亲管这种东西叫“黄豆”,不管怎样儿子总算答应了。

父亲在冷风中急急地走着,他出来时只穿着绒衣,仓买就在楼下,他没想到要去网吧。父亲走到自己家楼下时,几乎是一溜儿小跑,却忽然从头顶哗啦啦掉下来一件东西,险些砸在他的头上,父亲定睛一看,原来是自己的那串钥匙,儿子从窗口扔给了他。

父亲没有生气,他对儿子的举动早已习以为常,父亲有最低底线,只要儿子活着,别像妻子一样离开他,他就知足了。

父亲做好菜,上班的时间也快到了,他吃了几口鱼,扒了两碗饭,走时在电脑上给儿子留了话。告诉他,鱼,好吃极了。父亲很幽默,也给儿子留了一粒“黄豆”。那黄豆是眯眯笑的表情。

儿子吃鱼时很潦草,他的心里想着事。他想他怎样才能和小美把他们俩的事完成了。小美是他在网上认识的女朋友,两个人从没有见过面,感情却极好,谁也离不开谁。小美提出过想见见他,他不同意,他怕见了面,他们那些美好的感觉消失殆尽。

有几次他也曾想过,走出去和小美成婚,可是一想结婚后他很可能对不起小美,就打消了念头。他从心里不愿意走出自己的屋子,屋子是他的天空和领地,他只有在自己的屋子里才感到世界的安全,他对外界没有兴趣。但是有了小美就不一样了,比如有病,自己病了,可以在网上购药,小美病了,大概网上购药就不成体统了。还有是不是得要一个孩子,小美坚持生个健康的宝宝,如果有了宝宝,那就更麻烦了,他就守不住他的宅子和他的内心了。

可是他又太爱小美了,爱到了极致。从视频上看小美长得那个美呀,笑起来那个甜呀,简直就是天上的仙女。

桌上的手机响了,这是一种特殊的语音提示,只有小美发来短信时才是这种醉人的提示。他拿起来,看到小美的话传了过来。小美说,我想你都想疯了,我在你家对面的五楼,你不出来,我就跳下去。

他一伸头,果然看到,小美极其美艳地站在五楼的楼顶。他打了个愣,也只是打了个愣。之后他就有了决定,他想找个最佳的角度,看小美如何飞燕展翅。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父亲无法和儿子交流,却极其负责、极其宽容地抚养着儿子,因为他对儿子的举动早已习以为常,只要儿子活着他就心满意足了。

B.儿子生活在封闭的境况中,他从不想走出自己的屋子,从不愿走出自己的天地和领域,他对外界没有兴趣,他认为只有在自己的屋子里才感到安全。

C.儿子一方面封闭在自己的领域之中,另一方面却能在开放的网络空间网购、网恋,这正是现代人矛盾性格的缩影。

D.小说多次运用细节描写,如“歪嘴壶一样”撒尿,“胡乱抹两把式”的洗脸,特别是结尾“打了个愣”的细节和后面的心理活动,都为人物的性格的形成提供了注脚。

【2】小说写父亲烹鱼过程中下楼买糖的情节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3】小说结尾“他想找个最佳的角度,看小美如何飞燕展翅。”你觉得这样的结尾是否合理?请作出你的判断,并简要分析。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中国的户口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当时诸国征战,人口成为最重要的资源之一,赋税、夫役、兵丁皆出于人口。秦国在商鞅的主持下,率先建立了严密的户口登记制度,“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禁止民众自由迁徙,“废逆旅”“使民无得擅徙”,人民不得已外出住店,必须持有官方开具的介绍信,否则。客人和店家一起治罪。秦国由此获得了强大的财税汲取能力和全民动员能力,在争霸中胜出。秦末,刘邦的军队攻进咸阳,诸将忙着抢金银财宝,萧何则抢先收缴了秦王朝的户籍档案。“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也,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汉代继承了秦朝的全民户口登记制度,将全国的地主、自耕农、雇民、佣工、商人,全部编入国家的户籍,叫做“编户齐民”。国家要求各县在每年的仲秋,都要进行“案比”,更造户籍。户籍的登记信息包括户主姓名、性别、年龄、身份、籍贯,家庭成员的数量、性别及与户主的关系,财产(包括奴婢数目)等等,然后县衙将各户户籍造册上报郡国,郡国汇总又上报朝廷,朝廷则设立“计相”与“户曹”,管辖全国户籍。

从法律意义上说,所谓“编户齐民”,是指所有编入户籍的大汉居民,不论东西南北,不分男女老幼,都是国家的公民。“公民”一词早在先秦时就已出现,与隶属贵族的“私民”相对,意为国家的人。公民具有平等的权利与义务,其中最重要的义务就是向国家提供赋税与徭役。汉代实行过按家赀多少“算赀”的财产税,但主要还是征收人头税,包括向15至56岁男子征收的“算赋”和按户征收的“户赋”。另外,每一个成年男丁还必须为国家服“正卒”役二年,戍边一年,并在本县服一个月的无偿劳役。汉代也限制自由迁徙,人户要迁移户籍,需经“乡啬夫”批准。脱籍流亡是触犯法律的。

“编户齐民”的出现,乃是中国自封建制进入郡县制的一大嬗变。在西周封建制下,是不存在全国性户籍制度的,全民登记户口,既不必要,也不可能。因为周天子除了保留王畿的土地,其余的大部分土地与人口,都分给无数的诸侯国。而诸侯也是只保留一小块封邑,将其余土地分封给各个大夫。也就是说,周天子能够直接控制的土地,只有狭小的王畿。虽然周朝设有“司民”之官,“掌登万民之数,自生齿以上,皆书于版”,但这里“书于版”(计入户籍)的人口,显然只是生活于王畿的臣民而已。至于各诸侯国的人口,诸侯也是管不着的。这样,经典封建制下的人口,分属于不同层次的贵族(周天子、诸侯与大夫),他们是各级贵族的“私民”,而不是国家的公民。这样的社会,也是一个多层次的塔状社会。

先秦封建制瓦解之后,社会结构变得扁平化,不再有贵族,因而也不再有“私民”,全体臣民都成了国家的编户齐民。这可以看成是时代的进步,因为编户齐民意味着将国民从隶属于贵族的人生依附状态中解放出来。但同时这也可能是一个历史的陷阱,因为失去了贵族这个中间阶层,国家直接统辖无数的编户齐民,极容易造成国家对国民的奴役和国民对国家的依附。

(摘自《户籍上的中国》,作者吴钩)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春秋战国时期,秦国最先建立了严格周密的户籍登记制度,要求国内无论男女老少,都需登记,出生要及时注册,死亡要及时销户。

B.秦国通过废旅店的方式来禁止百姓擅自迁徙,百姓若不得已外出需要持介绍信住店,店家如果让没有户籍的人住店,双方都要被治罪。

C.秦国在诸侯争霸中胜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实行了户口登记制度,获得了全民动员的能力和丰厚的财力。

D.汉代的“编户齐民”制度是对秦朝全民户口登记制度的继承和完善,在逐级加强户籍管理的基础上,汉代还设立了专门管理户籍的官员。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汉代公民最主要的义务是向国家提供赋税和徭役,其中赋税最主要的就是向15岁至56岁的男子征收的“算赋”和按每户征收的“户赋”。

B.西周在客观上不具备实行全民户籍登记制度的可能性,因为国家的土地和人口被天子、诸侯和大夫层层分封。

C.先秦贵族阶层的消失,带来了塔状社会的瓦解,贵族和私民都成为公民,社会结构呈现出扁平化的特点。

D.先秦时代的百姓出生之后均由“司民”之官负责登记户籍,以便向国家尽赋税和徭役的义务。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邦的大军攻进咸阳时,萧何没有像其他将领一样疯抢财物,而是抢先收缴了秦国的户籍档案资料,这体现了他过人的政治远见。

B.西周和汉代都存在着全国性的户籍制度,都设有专门管理户籍和人口的官员,只是相比较而言,西周管理的人口数量比汉代少。

C.从秦国与汉代的户口制度可以看出,国家赋税的征收与徭役的实现,都必须通过有效的户籍制度来支持。

D.编户齐民制度让奴隶脱离贵族的掌控,获得了人身的自由,但也极易让国民进入另一种新的奴役状态。

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启功:九十三年长路人间一场游戏

有人给启功写信,上书:“爱新觉罗·启功收”,因为众人皆知启功的祖先是雍正的儿子、乾隆的弟弟。启功开始只是一笑,不以为意。后来这种写法的信件来得越来越多,启功索性标明“查无此人,请退回”。还说:“不信你查查我的身份证、户口本以及所有正式的档案材料,从来没有‘爱新觉罗·启功’那样一个人。”

后来,启功特意在《中华读书报》上写文昭告天下:“我叫启功,爱新觉罗如果真的能作为一个姓,它的辱也罢,荣也罢,完全要听政治的摆布,这还有什么好夸耀的呢……”

启功自小便在祖父的督促下练习书法。开始他与一般的小孩没有两样,悬腕运笔老哆嗦,描“红字”的成绩也不理想,以致后来他的画比字好。对他刺激最大的是,一次他的表舅请他作画,却事先叮嘱再三:画好后千万别在上面题款,他要另找人写。此事促使他立志勤奋练字。

虽然在少年时期,便独创“启”姓,自当“始祖”,但启功依然能够福荫于深厚的家学渊源,从十五岁到二十五岁,他便逐渐结识了一些当时知名的艺术家、诗人、学者,如贾羲民、吴镜汀、戴姜福、溥心、溥雪斋、齐白石等先生,按启功的说法,是在这些大家的教诲下,启功日后比较见长的那些知识、技艺才打下根基、得到培养。

启功21岁时中学毕业,正忙于四处求职,在母亲的包办下,便与从未见过面的章宝琛成婚了。章宝琛不通文墨,而且是带着可怜的小弟弟一起嫁过来的。

启功曾有回忆曰:“我的老伴儿叫章宝琛,比我大两岁,也是满人,我习惯地叫她姐姐。我母亲和姑姑在1957年相继病倒,重病的母亲和姑姑几乎就靠我妻子一个人来照顾,累活儿脏活儿、端屎端尿都落在她一人身上。成年累月,她日益消瘦,直到送终发丧,才稍微松了一口气。我无以为报只有请她坐在椅子上,恭恭敬敬地叫她“姐姐”,给她磕一个头。

一次夫人章宝琛对他开玩笑说:“我死后一定有不少人为你介绍对象,你信不信?”启功笑曰:“老朽如斯,哪会有人又傻又疯这样子做呢?”夫人问:“如果你不信,我俩可以赌下输赢账。”启功笑言:“万一你输了,那赌债怎么能生还?”夫人便说:“我自信必赢。”不料这一戏言果然灵验。当夫人撒手人寰后,启功家中可谓“门庭若市”,不少热心朋友乐呵呵地手拿“红丝线”,进门就往启功的脚脖上系。更有人不经同意便领女方前来“会面”。这可吓坏了启功,于是他先以幽默自嘲谢客,此招不能挡驾,他干脆撤掉双人床,换成一张单人床,以此明志,谢绝盈门说客。

启功曾言,这也许正应了元稹的两句诗:“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在启功被任命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后,有人祝贺说,这是“部级”呢。启功则利用谐音风趣地说:“不急,我不急,真不急!”更为幽默风趣的是启功外出讲学时,听到会议主持人常说的“现在请启老作指示”,他接下去的话便是:“指示不敢当。本人是满族,祖先活动在东北,属少数民族,历史上通称‘胡人’。因此在下所讲,全是不折不扣的‘胡言’……”启功的学生总爱称他为“博导”,启功言:“我是‘拨倒’,一拨就倒,一驳就倒。”

启功说:这个世界上面对我的字大体有三种人,有一种是不认识我的人,他们对我的生存是无所谓的;另一种人是对我感兴趣并且已经拿到我的字的人,他们盼我赶紧死;第三种人是对我感兴趣但还没拿到我的字的人,所以他们盼望我先别死。

有一次在京西宾馆开会,启功与几位朋友一起去八宝山为一位故去的友人送别。回到京西宾馆,他就在沙发上躺下了。大伙儿关心地问他怎么啦?他说:“就当我现在去世了,你们来说‘你安息吧’,我立马站起来致答词。”

(节选自《新京报》,有删改)

链接1

启功集诗、书、画和文物鉴赏于一身,是享誉国内外的文化泰斗。他著作丰富,通晓语言文字学,甚至对已成为历史陈迹的八股文也很有研究;他作得一手好诗词,同时又是古书画鉴定家,尤精碑帖之学。

链接2

启功说:“我在书画上能取得这点微末的成就,除了我个人的原因,还要感谢那些一直提点我的前辈先生以及在背后一直支持我的家人和学生。他们一样功不可没。”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启功不赞成他人称呼他为爱新觉罗•启功,是担心其皇族背景会对他造成不好的政治影响。

B.启功的学生总爱称他为“博导”,启功言:“我是‘拨倒’,一拨就倒,一驳就倒。”这种风趣诙谐的语言既表现了他对人生沉浮的洒脱乐观,也表现了他对学术的开明。

C.启功夫人跟他说自己逝世后会有很多人给启功介绍对象,这说明夫人对启功的依恋不舍和对自己离开人世后没人照顾启功的担忧。她在语言上明显表露出不希望启功在他死后“续弦”。

D.从启功讨论三种人对待他生死的态度上,可以看出启功对人性、名利和生死的淡然态度。但他更不认同第二种人。

【2】阅读全文,你认为启功性格有哪些主要特点?请概括并做简要分析

【3】有哪些原因共同促成了启功在中国书画和文物鉴赏界的鼎盛地位?请做简要分析。

三、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5分)

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李信圭,字君信,泰和人。洪熙时举贤良,授清河知县。县瘠而冲,官艘日相衔,役夫动以千计。前令请得沭阳五百人为助然去家远艰于衣食信圭请免其助役代输清河浮征三之二两邑便之。俗好发冢纵火,信圭设教戒十三条,令里民书于牌,月朔望儆戒之。且令书其民勤惰善恶以闻,俗为之变。

宣德三年上疏言:“本邑地广人稀,地当冲要,使节络绎,日发民挽舟。丁壮既尽,役及老稚,妨废农桑。前年兵部有令,公事亟者舟予五人,缓者则否。今此令不行,役夫无限,有一舟至四五十人者。凶威所加,谁敢诘问。或遇快风,步追不及,则官舫人役没其所赍衣粮,俾受寒馁。”从之。八年春,又言:“自江、淮达京师,沿河郡县悉令军民挽舟,若无卫军则民夫尽出有司,州县岁发二三千人,昼夜以俟。而上官又不分别杂泛差役,一体派及。致土田荒芜,民无蓄积。稍遇歉岁,辄老稚相携,缘道乞食,实可悯伤。请自仪真抵通州,尽免其杂徭,俾得尽力农田,兼供夫役。”帝亦从之。自是,他郡亦蒙其泽。

正统元年,用侍郎章敞荐,擢知蕲州。清河民诣阙乞留,命以知州理县事。民有湖田数百顷,为淮安卫卒所夺,民代输租者六十年。信圭奏之,诏还民。饥民攘食人一牛,御史论死八人。信圭奏之,免六人。天久雨,淮水大溢,没庐舍畜产甚众。信圭奏请振贷,并停岁办物件及军匠厨役、浚河人夫,报可。南北往来道死不葬者,信圭为三大冢瘗之。十一年冬,尚书金濂荐擢处州知府,其在清河已二十二年矣。处州方苦旱,信圭至辄雨。未几,卒于官。清河民为立祠祀之。

(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六十九·循吏》)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前令请得沭阳五百人为助/然去家远/艰于衣食/信圭请免其助役/代输清河浮征三之二/两邑便之

B.前令请得沭阳五百人为助/然去家/远艰于衣食/信圭请免其助役/代输清河浮征三之二/两邑便之

C.前令请得沭阳五百人为助/然去家/远艰于衣食/信圭请免/其助役代输清河/浮征三之二/两邑便之

D.前令请得沭阳五百人为助/然去家远/艰于衣食/信圭请免/其助役代输清河/浮征三之二/两邑便之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朔望,朔是农历每月的初一,望一般在农历每月十五。类似还有晦、既望。晦指农历每月最后一天。既望指望前一天。

B.理即署理,指本任官员出缺或离任时,由其它官员暂时代理该职务。奉旨署理的官员办事权力与本任无异。

C.乞留,百姓向朝廷请求挽留官员。官员可因百姓乞留而被朝廷提升官级,但仍留任原职。

D.振贷,即赈贷,指官府借贷钱物给百姓。是古代传统的救荒方式之一,西汉时赈贷开始较为广泛的实施。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信圭任清河知县时,当地风俗好盗墓和纵火,李信圭设立了十三条教导和训诫,命令村民书写在牌上,定期警戒;又将百姓的品行公之于众,风俗因此得以改变。

B.李信圭曾上书朝廷,言及清河县人口稀少,每天又征调百姓拖挽船只,以致丁壮尽死,连老人和小孩都被征调为役夫,妨碍了农业发展。

C.宣德八年,李信圭再次上书朝廷,请求免去从仪真到通州一带的百姓的全部杂徭,皇上听从了他的请求。其他郡县也因此蒙受恩泽。

D.李信圭在清河任上二十二年,被尚书金濂举荐提拔担任处州知府,不久就死于处州知府任上,清河县百姓为他立祠祭祀。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或遇快风,步追不及,则官舫人役没其所赍衣粮,俾受寒馁。

(2)民有湖田数百顷,为淮安卫卒所夺,民代输租者六十年。信圭奏之,诏还民。

四、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5分)

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岳阳楼记》中能体现岳阳楼长联上“范希文两字关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甫的《登高》中,诗人用“__________,_________”分别从时间和空间维度抒发自己的多重愁苦,被宋代学者罗大经认为“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

(3)庄子在《逍遥游》结尾中列举出三类人的“无所待”才是真正的逍遥的句子是(任答一类人即可):________________。

五、语言表达(共1题,共5分)

8、

下图为某电商的工作流程,请根据示意图写一段文字简要说明电商的工作过程,要求内容完整,表述正确,语言连贯,不超过60个字。1

重庆市第一中学高三上期中语文试卷(解析版)

高中语文考试
一、选择题(共2题,共10分)

1、

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①书法是中国传统的艺术形式,风格各异的书法精品,或古朴,或隽秀,或雄浑,或俊逸,将汉字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

②在竞争如火如荼的“互联网+”时代,众多的网络设备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用户体验在其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UI设计师因此成为大热的新兴职业之一。

③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磨刀、补锅等许多曾与人们生活休戚相关的传统手工业正逐渐从我们的视线中消失。

④电影《湄公河行动》凭借创新的艺术表达、精彩的视觉呈现、商业化的包装手段实现了口碑和市场的双赢,是一部不落窠臼的佳作。

⑤历史如同一条长河,从源头连绵不断地流来,每一个“段”都具有特立独行的标志。

⑥这几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似乎放弃了纯粹的诗学考量,开始把目光从修辞转向情怀,对作家中的“少数”乃至“例外”青眼有加。

A.①②④   B.①②⑤ C.③④⑥ D.③⑤⑥

【考点】
【答案】

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成语的运用。①淋漓尽致:形容文章或谈话详尽透彻,也指暴露得很彻底。②如火如荼:原比喻军容之盛,现用来形容旺盛、热烈或激烈。③休戚相关:彼此间祸福相关连。此处错在不合语境,应用息息相关来表示密切关联。④特立独行:指有操守有见识不随波逐流。此处错在对象误用。⑤不落窠臼:比喻文章艺术等有独创风格,不落俗套。⑥青眼有加:表示对人喜欢或重视。

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中国最大的沙漠淡水湖”红碱淖位于毛乌素沙漠边缘,是全世界最大的遗鸥栖息地与繁殖地,水位下降速度是平均30~60厘米,预测未来十年或将干涸。

B.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促成了宋代的“文官政治”;但是“文官政治”也导致了军事建设的轻视,造成宋代的“积贫积弱”。

C.偶像明星在公共空间中的言行同样是整个流行文化产业链的一部分,对社会尤其是未成年人起着示范作用。

D.据研究人员最新研究数据显示,长有亮蓝色叶子的秋海棠可能代表植物进化的一个新阶段,可能超越普通的绿色植物。

【考点】
【答案】

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病。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A年平均;B介词残缺:对军事建设的轻视;D杂糅据……数据或……数据显示

二、现代文阅读(共3题,共15分)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宅  男

陈力娇

家里有两台电脑,儿子一台,父亲一台。父亲的在南屋,儿子的在北屋。父子从不见面,从不交谈,所有的联络都通过电脑。父亲做好了饭,在QQ上写道,吃饭了。儿子回答,你先吃。父亲很听话,从不勉强,就先吃。吃过了,把儿子的一份放在桌上,上班去了。

儿子听到门响,知道父亲出去了,就从屋里走出来。他先上卫生间,把一泡尿歪嘴壶一样抖了出去;之后他开始洗脸,洗脸只是胡乱抹两把;再之后他就坐在饭桌前有条不紊地用早餐。

早餐很简单,就是一只蛋,一杯奶,一块早点。这些都是用微波炉热过的,如果父亲不热,他是不会热的。他很懒,父亲放在桌上什么他吃什么,父亲不放的,他从不去寻找,哪怕那东西就在冰箱或锅里,伸手可及,他也决不去触碰。他吃过饭打开电视看一会儿体育新闻,看完摇控器一扔,就又回到自己的小屋。

父亲每天都十一点回家,自妻子死后他为照顾儿子,都是早半小时回家。单位同事都知道他的儿子足不出户,一切交易在网上进行,去银行取钱在网上,交友在网上,买衣服在网上,就照顾他,给他别人没有的方便。他们说,是妻子的死对儿子有些剌激。但只有做父亲的心里明白,妻子没去世前,儿子也这样。

父亲这天中午提着两条鲫鱼进屋,一进门换掉拖鞋就开始插电饭锅。父亲都是早上走之前就把大米淘好,回来才插闸,然后做菜正赶趟。父亲做鱼好吃,葱花大料放好,还要放几根香菜,放几滴醋,还要放一撮糖。可是放糖时糖没有了,做鱼没有糖怎么行,父亲决定下楼去仓买(哈尔滨方言,即超市、小商店)买糖。

父亲闭掉煤气灶去了仓买,走时父亲望了一眼儿子的房间。

父亲由于走神儿,走时忘带钥匙了。他买完糖站在单元门跟前按门铃,可是不管他怎么按,门铃怎么响,儿子就是不给他开门,无奈他只有重回仓买给儿子打电话。家里的电话儿子不接,手机也不接,父亲站在柜台前好一顿发愣。

最终他只有走了出来,直奔街头的网吧。儿子的QQ头像果然亮着,父亲写道,我忘记带钥匙了,我再按门铃时你给我开门,别让我在外面冻着。儿子没说行不行,给父亲一个生气的QQ表情。父亲管这种东西叫“黄豆”,不管怎样儿子总算答应了。

父亲在冷风中急急地走着,他出来时只穿着绒衣,仓买就在楼下,他没想到要去网吧。父亲走到自己家楼下时,几乎是一溜儿小跑,却忽然从头顶哗啦啦掉下来一件东西,险些砸在他的头上,父亲定睛一看,原来是自己的那串钥匙,儿子从窗口扔给了他。

父亲没有生气,他对儿子的举动早已习以为常,父亲有最低底线,只要儿子活着,别像妻子一样离开他,他就知足了。

父亲做好菜,上班的时间也快到了,他吃了几口鱼,扒了两碗饭,走时在电脑上给儿子留了话。告诉他,鱼,好吃极了。父亲很幽默,也给儿子留了一粒“黄豆”。那黄豆是眯眯笑的表情。

儿子吃鱼时很潦草,他的心里想着事。他想他怎样才能和小美把他们俩的事完成了。小美是他在网上认识的女朋友,两个人从没有见过面,感情却极好,谁也离不开谁。小美提出过想见见他,他不同意,他怕见了面,他们那些美好的感觉消失殆尽。

有几次他也曾想过,走出去和小美成婚,可是一想结婚后他很可能对不起小美,就打消了念头。他从心里不愿意走出自己的屋子,屋子是他的天空和领地,他只有在自己的屋子里才感到世界的安全,他对外界没有兴趣。但是有了小美就不一样了,比如有病,自己病了,可以在网上购药,小美病了,大概网上购药就不成体统了。还有是不是得要一个孩子,小美坚持生个健康的宝宝,如果有了宝宝,那就更麻烦了,他就守不住他的宅子和他的内心了。

可是他又太爱小美了,爱到了极致。从视频上看小美长得那个美呀,笑起来那个甜呀,简直就是天上的仙女。

桌上的手机响了,这是一种特殊的语音提示,只有小美发来短信时才是这种醉人的提示。他拿起来,看到小美的话传了过来。小美说,我想你都想疯了,我在你家对面的五楼,你不出来,我就跳下去。

他一伸头,果然看到,小美极其美艳地站在五楼的楼顶。他打了个愣,也只是打了个愣。之后他就有了决定,他想找个最佳的角度,看小美如何飞燕展翅。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父亲无法和儿子交流,却极其负责、极其宽容地抚养着儿子,因为他对儿子的举动早已习以为常,只要儿子活着他就心满意足了。

B.儿子生活在封闭的境况中,他从不想走出自己的屋子,从不愿走出自己的天地和领域,他对外界没有兴趣,他认为只有在自己的屋子里才感到安全。

C.儿子一方面封闭在自己的领域之中,另一方面却能在开放的网络空间网购、网恋,这正是现代人矛盾性格的缩影。

D.小说多次运用细节描写,如“歪嘴壶一样”撒尿,“胡乱抹两把式”的洗脸,特别是结尾“打了个愣”的细节和后面的心理活动,都为人物的性格的形成提供了注脚。

【2】小说写父亲烹鱼过程中下楼买糖的情节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3】小说结尾“他想找个最佳的角度,看小美如何飞燕展翅。”你觉得这样的结尾是否合理?请作出你的判断,并简要分析。

【考点】
【答案】

【1】C

【2】(1)在情节方面,买糖是整篇小说重要的情节,让前文的情节顺理成章,也为后文小美跳楼的情节做了铺垫和打下了伏笔。(2)在人物性格塑造方面:最能突出儿子的冷漠自私封闭和父亲的无条件的宽容。(3)在主旨方面:呼应了标题,也升华了小说对沉溺网络现象的人性警醒的主旨。

【3】(1)合理。从人物的性格上分析:儿子性格的冷漠、自私、封闭会产生后边选择当看客的必然结果。从情节设计上分析:开头父子交流全靠网络的情节,到买糖情节的铺垫和伏笔,使最后结尾儿子当看客的情节出现顺理成章。从主旨上分析:通过对“宅男”沉溺网络现象的聚焦,表达了作者对生命和人性冷漠的警醒。

(2)不合理。人物性格上分析:儿子本性的天真,单纯,有对美好爱情追求的渴望与执着。产生看客结果应该是偶然因素产生。从情节上分析:中间对儿子和小美相识相爱情节的描述,表现了儿子和小美的爱情的真挚。最后跳楼情节的出现应该是作者为了形成出乎意料之外的结尾,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而故意设计出来的。从主旨上分析:这种对美好事物的毁灭主题,歪曲了人们对真善美以及真挚爱情的追求。是对现实社会绝对化极端化的片面看法,不符合大众对美的评判标准。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综合考查文章的艺术特色。C.儿子的个性不能代表“现代人”,属于以偏概全。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中国的户口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当时诸国征战,人口成为最重要的资源之一,赋税、夫役、兵丁皆出于人口。秦国在商鞅的主持下,率先建立了严密的户口登记制度,“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禁止民众自由迁徙,“废逆旅”“使民无得擅徙”,人民不得已外出住店,必须持有官方开具的介绍信,否则。客人和店家一起治罪。秦国由此获得了强大的财税汲取能力和全民动员能力,在争霸中胜出。秦末,刘邦的军队攻进咸阳,诸将忙着抢金银财宝,萧何则抢先收缴了秦王朝的户籍档案。“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也,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汉代继承了秦朝的全民户口登记制度,将全国的地主、自耕农、雇民、佣工、商人,全部编入国家的户籍,叫做“编户齐民”。国家要求各县在每年的仲秋,都要进行“案比”,更造户籍。户籍的登记信息包括户主姓名、性别、年龄、身份、籍贯,家庭成员的数量、性别及与户主的关系,财产(包括奴婢数目)等等,然后县衙将各户户籍造册上报郡国,郡国汇总又上报朝廷,朝廷则设立“计相”与“户曹”,管辖全国户籍。

从法律意义上说,所谓“编户齐民”,是指所有编入户籍的大汉居民,不论东西南北,不分男女老幼,都是国家的公民。“公民”一词早在先秦时就已出现,与隶属贵族的“私民”相对,意为国家的人。公民具有平等的权利与义务,其中最重要的义务就是向国家提供赋税与徭役。汉代实行过按家赀多少“算赀”的财产税,但主要还是征收人头税,包括向15至56岁男子征收的“算赋”和按户征收的“户赋”。另外,每一个成年男丁还必须为国家服“正卒”役二年,戍边一年,并在本县服一个月的无偿劳役。汉代也限制自由迁徙,人户要迁移户籍,需经“乡啬夫”批准。脱籍流亡是触犯法律的。

“编户齐民”的出现,乃是中国自封建制进入郡县制的一大嬗变。在西周封建制下,是不存在全国性户籍制度的,全民登记户口,既不必要,也不可能。因为周天子除了保留王畿的土地,其余的大部分土地与人口,都分给无数的诸侯国。而诸侯也是只保留一小块封邑,将其余土地分封给各个大夫。也就是说,周天子能够直接控制的土地,只有狭小的王畿。虽然周朝设有“司民”之官,“掌登万民之数,自生齿以上,皆书于版”,但这里“书于版”(计入户籍)的人口,显然只是生活于王畿的臣民而已。至于各诸侯国的人口,诸侯也是管不着的。这样,经典封建制下的人口,分属于不同层次的贵族(周天子、诸侯与大夫),他们是各级贵族的“私民”,而不是国家的公民。这样的社会,也是一个多层次的塔状社会。

先秦封建制瓦解之后,社会结构变得扁平化,不再有贵族,因而也不再有“私民”,全体臣民都成了国家的编户齐民。这可以看成是时代的进步,因为编户齐民意味着将国民从隶属于贵族的人生依附状态中解放出来。但同时这也可能是一个历史的陷阱,因为失去了贵族这个中间阶层,国家直接统辖无数的编户齐民,极容易造成国家对国民的奴役和国民对国家的依附。

(摘自《户籍上的中国》,作者吴钩)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春秋战国时期,秦国最先建立了严格周密的户籍登记制度,要求国内无论男女老少,都需登记,出生要及时注册,死亡要及时销户。

B.秦国通过废旅店的方式来禁止百姓擅自迁徙,百姓若不得已外出需要持介绍信住店,店家如果让没有户籍的人住店,双方都要被治罪。

C.秦国在诸侯争霸中胜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实行了户口登记制度,获得了全民动员的能力和丰厚的财力。

D.汉代的“编户齐民”制度是对秦朝全民户口登记制度的继承和完善,在逐级加强户籍管理的基础上,汉代还设立了专门管理户籍的官员。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汉代公民最主要的义务是向国家提供赋税和徭役,其中赋税最主要的就是向15岁至56岁的男子征收的“算赋”和按每户征收的“户赋”。

B.西周在客观上不具备实行全民户籍登记制度的可能性,因为国家的土地和人口被天子、诸侯和大夫层层分封。

C.先秦贵族阶层的消失,带来了塔状社会的瓦解,贵族和私民都成为公民,社会结构呈现出扁平化的特点。

D.先秦时代的百姓出生之后均由“司民”之官负责登记户籍,以便向国家尽赋税和徭役的义务。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邦的大军攻进咸阳时,萧何没有像其他将领一样疯抢财物,而是抢先收缴了秦国的户籍档案资料,这体现了他过人的政治远见。

B.西周和汉代都存在着全国性的户籍制度,都设有专门管理户籍和人口的官员,只是相比较而言,西周管理的人口数量比汉代少。

C.从秦国与汉代的户口制度可以看出,国家赋税的征收与徭役的实现,都必须通过有效的户籍制度来支持。

D.编户齐民制度让奴隶脱离贵族的掌控,获得了人身的自由,但也极易让国民进入另一种新的奴役状态。

【考点】
【答案】

【1】B

【2】D

【3】B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概括信息的能力。B项中“通过废旅店的方式”禁止擅自迁徙太绝对。让没有介绍信的人住店才会被治罪,由原文第一节中“禁止民众自由迁徙,‘废逆旅’‘使民无得擅徙’,人民不得已外出住店,必须持有官方开具的介绍信,否则。客人和店家一起治罪。”可以知道。

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启功:九十三年长路人间一场游戏

有人给启功写信,上书:“爱新觉罗·启功收”,因为众人皆知启功的祖先是雍正的儿子、乾隆的弟弟。启功开始只是一笑,不以为意。后来这种写法的信件来得越来越多,启功索性标明“查无此人,请退回”。还说:“不信你查查我的身份证、户口本以及所有正式的档案材料,从来没有‘爱新觉罗·启功’那样一个人。”

后来,启功特意在《中华读书报》上写文昭告天下:“我叫启功,爱新觉罗如果真的能作为一个姓,它的辱也罢,荣也罢,完全要听政治的摆布,这还有什么好夸耀的呢……”

启功自小便在祖父的督促下练习书法。开始他与一般的小孩没有两样,悬腕运笔老哆嗦,描“红字”的成绩也不理想,以致后来他的画比字好。对他刺激最大的是,一次他的表舅请他作画,却事先叮嘱再三:画好后千万别在上面题款,他要另找人写。此事促使他立志勤奋练字。

虽然在少年时期,便独创“启”姓,自当“始祖”,但启功依然能够福荫于深厚的家学渊源,从十五岁到二十五岁,他便逐渐结识了一些当时知名的艺术家、诗人、学者,如贾羲民、吴镜汀、戴姜福、溥心、溥雪斋、齐白石等先生,按启功的说法,是在这些大家的教诲下,启功日后比较见长的那些知识、技艺才打下根基、得到培养。

启功21岁时中学毕业,正忙于四处求职,在母亲的包办下,便与从未见过面的章宝琛成婚了。章宝琛不通文墨,而且是带着可怜的小弟弟一起嫁过来的。

启功曾有回忆曰:“我的老伴儿叫章宝琛,比我大两岁,也是满人,我习惯地叫她姐姐。我母亲和姑姑在1957年相继病倒,重病的母亲和姑姑几乎就靠我妻子一个人来照顾,累活儿脏活儿、端屎端尿都落在她一人身上。成年累月,她日益消瘦,直到送终发丧,才稍微松了一口气。我无以为报只有请她坐在椅子上,恭恭敬敬地叫她“姐姐”,给她磕一个头。

一次夫人章宝琛对他开玩笑说:“我死后一定有不少人为你介绍对象,你信不信?”启功笑曰:“老朽如斯,哪会有人又傻又疯这样子做呢?”夫人问:“如果你不信,我俩可以赌下输赢账。”启功笑言:“万一你输了,那赌债怎么能生还?”夫人便说:“我自信必赢。”不料这一戏言果然灵验。当夫人撒手人寰后,启功家中可谓“门庭若市”,不少热心朋友乐呵呵地手拿“红丝线”,进门就往启功的脚脖上系。更有人不经同意便领女方前来“会面”。这可吓坏了启功,于是他先以幽默自嘲谢客,此招不能挡驾,他干脆撤掉双人床,换成一张单人床,以此明志,谢绝盈门说客。

启功曾言,这也许正应了元稹的两句诗:“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在启功被任命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后,有人祝贺说,这是“部级”呢。启功则利用谐音风趣地说:“不急,我不急,真不急!”更为幽默风趣的是启功外出讲学时,听到会议主持人常说的“现在请启老作指示”,他接下去的话便是:“指示不敢当。本人是满族,祖先活动在东北,属少数民族,历史上通称‘胡人’。因此在下所讲,全是不折不扣的‘胡言’……”启功的学生总爱称他为“博导”,启功言:“我是‘拨倒’,一拨就倒,一驳就倒。”

启功说:这个世界上面对我的字大体有三种人,有一种是不认识我的人,他们对我的生存是无所谓的;另一种人是对我感兴趣并且已经拿到我的字的人,他们盼我赶紧死;第三种人是对我感兴趣但还没拿到我的字的人,所以他们盼望我先别死。

有一次在京西宾馆开会,启功与几位朋友一起去八宝山为一位故去的友人送别。回到京西宾馆,他就在沙发上躺下了。大伙儿关心地问他怎么啦?他说:“就当我现在去世了,你们来说‘你安息吧’,我立马站起来致答词。”

(节选自《新京报》,有删改)

链接1

启功集诗、书、画和文物鉴赏于一身,是享誉国内外的文化泰斗。他著作丰富,通晓语言文字学,甚至对已成为历史陈迹的八股文也很有研究;他作得一手好诗词,同时又是古书画鉴定家,尤精碑帖之学。

链接2

启功说:“我在书画上能取得这点微末的成就,除了我个人的原因,还要感谢那些一直提点我的前辈先生以及在背后一直支持我的家人和学生。他们一样功不可没。”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启功不赞成他人称呼他为爱新觉罗•启功,是担心其皇族背景会对他造成不好的政治影响。

B.启功的学生总爱称他为“博导”,启功言:“我是‘拨倒’,一拨就倒,一驳就倒。”这种风趣诙谐的语言既表现了他对人生沉浮的洒脱乐观,也表现了他对学术的开明。

C.启功夫人跟他说自己逝世后会有很多人给启功介绍对象,这说明夫人对启功的依恋不舍和对自己离开人世后没人照顾启功的担忧。她在语言上明显表露出不希望启功在他死后“续弦”。

D.从启功讨论三种人对待他生死的态度上,可以看出启功对人性、名利和生死的淡然态度。但他更不认同第二种人。

【2】阅读全文,你认为启功性格有哪些主要特点?请概括并做简要分析

【3】有哪些原因共同促成了启功在中国书画和文物鉴赏界的鼎盛地位?请做简要分析。

【考点】
【答案】

【1】B

【2】(答出2点3分,3点4分)(1)对生活风趣幽默。自称一拨就倒,部级就是不急。(2)对爱情专一。妻子死后拒绝再娶。(3)对名利淡泊、豁达、洒脱。不喜人称他爱新觉罗氏,对博导副部不在乎。(4)对病痛生死超脱达观。要求别人对他搞活体告别。

【3】(答出2点3分,3点5分)外因:(1)家学:显赫的家族福荫和良好的家学渊源,培养了启功书法学习的浓厚兴趣。(2)名师:少年时期大家名师的指点为他的知识和技艺才打下了坚实的根基、并得到了系统的培养。(3)家人:表舅不让题字的小事触发了启功极强的自尊心和内省力并把它转化为学习的内动力。内因:(1)自我的奋发立志(2)性格的大度豁达,对名利和生死的超脱。

【解析】

【1】

试题分析:A项中“”表述错误,由原文第一节“因为众人皆知启功的祖先是雍正的儿子、乾隆的弟弟。启功开始只是一笑,不以为意。”可知,表现的是他的低调。C项曲解文意,“她在语言上明显表露出不希望启功在他死后‘续弦’”表述不准确;D项“但他更不认同第二种人。”原文没有这个意思。

三、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5分)

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李信圭,字君信,泰和人。洪熙时举贤良,授清河知县。县瘠而冲,官艘日相衔,役夫动以千计。前令请得沭阳五百人为助然去家远艰于衣食信圭请免其助役代输清河浮征三之二两邑便之。俗好发冢纵火,信圭设教戒十三条,令里民书于牌,月朔望儆戒之。且令书其民勤惰善恶以闻,俗为之变。

宣德三年上疏言:“本邑地广人稀,地当冲要,使节络绎,日发民挽舟。丁壮既尽,役及老稚,妨废农桑。前年兵部有令,公事亟者舟予五人,缓者则否。今此令不行,役夫无限,有一舟至四五十人者。凶威所加,谁敢诘问。或遇快风,步追不及,则官舫人役没其所赍衣粮,俾受寒馁。”从之。八年春,又言:“自江、淮达京师,沿河郡县悉令军民挽舟,若无卫军则民夫尽出有司,州县岁发二三千人,昼夜以俟。而上官又不分别杂泛差役,一体派及。致土田荒芜,民无蓄积。稍遇歉岁,辄老稚相携,缘道乞食,实可悯伤。请自仪真抵通州,尽免其杂徭,俾得尽力农田,兼供夫役。”帝亦从之。自是,他郡亦蒙其泽。

正统元年,用侍郎章敞荐,擢知蕲州。清河民诣阙乞留,命以知州理县事。民有湖田数百顷,为淮安卫卒所夺,民代输租者六十年。信圭奏之,诏还民。饥民攘食人一牛,御史论死八人。信圭奏之,免六人。天久雨,淮水大溢,没庐舍畜产甚众。信圭奏请振贷,并停岁办物件及军匠厨役、浚河人夫,报可。南北往来道死不葬者,信圭为三大冢瘗之。十一年冬,尚书金濂荐擢处州知府,其在清河已二十二年矣。处州方苦旱,信圭至辄雨。未几,卒于官。清河民为立祠祀之。

(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六十九·循吏》)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前令请得沭阳五百人为助/然去家远/艰于衣食/信圭请免其助役/代输清河浮征三之二/两邑便之

B.前令请得沭阳五百人为助/然去家/远艰于衣食/信圭请免其助役/代输清河浮征三之二/两邑便之

C.前令请得沭阳五百人为助/然去家/远艰于衣食/信圭请免/其助役代输清河/浮征三之二/两邑便之

D.前令请得沭阳五百人为助/然去家远/艰于衣食/信圭请免/其助役代输清河/浮征三之二/两邑便之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朔望,朔是农历每月的初一,望一般在农历每月十五。类似还有晦、既望。晦指农历每月最后一天。既望指望前一天。

B.理即署理,指本任官员出缺或离任时,由其它官员暂时代理该职务。奉旨署理的官员办事权力与本任无异。

C.乞留,百姓向朝廷请求挽留官员。官员可因百姓乞留而被朝廷提升官级,但仍留任原职。

D.振贷,即赈贷,指官府借贷钱物给百姓。是古代传统的救荒方式之一,西汉时赈贷开始较为广泛的实施。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信圭任清河知县时,当地风俗好盗墓和纵火,李信圭设立了十三条教导和训诫,命令村民书写在牌上,定期警戒;又将百姓的品行公之于众,风俗因此得以改变。

B.李信圭曾上书朝廷,言及清河县人口稀少,每天又征调百姓拖挽船只,以致丁壮尽死,连老人和小孩都被征调为役夫,妨碍了农业发展。

C.宣德八年,李信圭再次上书朝廷,请求免去从仪真到通州一带的百姓的全部杂徭,皇上听从了他的请求。其他郡县也因此蒙受恩泽。

D.李信圭在清河任上二十二年,被尚书金濂举荐提拔担任处州知府,不久就死于处州知府任上,清河县百姓为他立祠祭祀。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或遇快风,步追不及,则官舫人役没其所赍衣粮,俾受寒馁。

(2)民有湖田数百顷,为淮安卫卒所夺,民代输租者六十年。信圭奏之,诏还民。

【考点】
【答案】

【1】A

【2】A

【3】B

【4】(1)有时(行船)遇到快风,(役夫)步行追赶不上,官船上的差役就没收他们带的衣服粮食,让他们受饥寒。(或:有时,补充主语:役夫,赍:带,俾:使、让,馁:饥饿)

(2)百姓有数百顷湖田,被淮安卫卒侵夺,百姓代替缴纳税租六十年。信圭上奏此事,皇帝诏令还田于民。(为所:表被动,夺:夺取、侵夺;代:代替,输:缴纳,奏:上奏;)

【解析】

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六十九•循吏》   作者:张廷玉   朝代:清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可以根据句子的意思和结构进行判断。正确断句为“前令请得沭阳五百人为助/然去家远/艰于衣食/信圭请免其助役/代输清河浮征三之二/两邑便之”,断句抓住主语“信圭”“两邑”。

四、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5分)

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岳阳楼记》中能体现岳阳楼长联上“范希文两字关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甫的《登高》中,诗人用“__________,_________”分别从时间和空间维度抒发自己的多重愁苦,被宋代学者罗大经认为“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

(3)庄子在《逍遥游》结尾中列举出三类人的“无所待”才是真正的逍遥的句子是(任答一类人即可):________________。

【考点】
【答案】

(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3)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解析】

试题分析: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作”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每句1分,句中有误该句不得分。要求学生养成回头望的习惯,避免笔误。

五、语言表达(共1题,共5分)

8、

下图为某电商的工作流程,请根据示意图写一段文字简要说明电商的工作过程,要求内容完整,表述正确,语言连贯,不超过60个字。1

【考点】
【答案】

配送前供应商负责进货并储存货物,然后根据订单拣货,若没有货则需补货.最后出货并配送给客户。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情景扩写的能力。图文转换的题型主要以下几种:描述内容,拟标题,品寓意。本题要求的是描述内容,要求做到客观、全面,即把所呈现内容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说明。这个示意图主要表明沼气的来源及作用。观察这个示意图时,要注意箭头的指向和具体内容。描述画面时,要注意把握层次问题,依据箭头先后顺序,描述电商的工作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