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九江市十校高三联考一语文卷(解析版)

高中语文考试
考试时间: 分钟 满分: 5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共1题,共5分)

1、

下面一段文字如果加上一些虚词,表达会更完整、表达效果会更好。请将下面的虚词插入文中适当的位置。插入后,将紧跟虚词后的词语或短语填在横线上。

尊重劳动和劳动者,不限于是针对某个阶层的劳动和劳动者,“所有劳作的人”,它包括体力劳动者,也包括脑力劳动者。在提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今天,劳动与劳动者的“外延”进一步延伸,劳动者所创造的价值以更多不同的形式来体现和影响社会的进程。

而是______②既______③更是______④特别是______⑤也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共3题,共15分)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拜祭先祖,其来有自。从甲骨文时代就有文字的证明,延绵至清末,始终未断。纵观古今,拜祭的形式随着时间、世情的变化而有所演变。但是万变不离其宗:拜祭先祖理念的根基,也就是为何拜祭先祖,没有改变。

炎黄文化成型于农耕时代。农耕生产的发展、家庭和家族的繁衍,很重要的是要靠继承。从财产到技能、知识,都需要承接先人和前辈的成果。重继承,是中华民族文化区别于世界上很多民族文化的特征。不仅继承宗祖给自己的知识,还要延续他们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追求。正是由于重继承,在继承中发展,所以中国被称为一个文化“早熟”的民族。这是以希伯来系列文化为标杆,而且出于历史线性发展观。前工业化时期希伯来文化与希腊罗马文化结合,经过文艺复兴,形成了西方的观念体系,包括西方哲学所说的宇宙观、价值观、伦理观和审美观。而中国早在农耕还比较原始的时候,就已经有了自己的哲学思考体系,这一体系的定型者就是孔子。我们的文化至少五千年来延绵未绝。定型早,有足够的时间深入到民众心里,渗透在人们衣食住行的每一个习惯里。因此,尽管有外族入侵和内乱,仍然无法使它中断和消灭。

中华民族一代一代举行拜祭,反映了人们对于社会发展、进步的思考。我们对于先祖先烈为社会所作的贡献和对今天的影响,有着富于理性的认识。这就是,社会要通过劳动,构成和谐的气氛,加强继承和传播,并且不断地创造。今天无论是拜祭伏羲、黄帝,还是拜祭孔子,没有人想回到那个时代的状况中去生活,先祖的精神是在激励我们不断前进。

我是从哪里来的?将要归于何处?至今这还是人类思考的头等问题。中华民族长期思考得出的结论是:我们来自大自然与先祖;自己也会沿着这条路走下去;人终有一死,尸骨灭而精神存;时间、空间转变了,此理则依然。例如清明节的家祭,实质和拜祭民族共同祖先相同。用宋朝哲学家的话说,这叫“理一分殊”。理一,就是寻根溯源,想象未来,想到自己如何继承先祖的精神,如何继续创造,而这一切都围绕着如何完善人生的价值;“分殊”,就是拜祭黄帝、伏羲、家祖和父母等等,对象、形式各有特色。

但是,当一个社会只有小家庭拜祭祖先,久之,这个社会就呈现出一种离散趋势,凝聚力减弱。想想过去,思考现在,有心人都会认识到,我们今天的生活、学术、社会,都是对古代的继承和发展。未来的发展,也离不开今天的基础。既然如此,我们这个时代的人就要想到,应该如何做人,一百年后的后代将如何议论现在的我们。一想到此,我们越发感到一种敬畏,应该感谢列祖列宗,应该给后人留下点什么。

【1】下列关于“拜祭先祖”的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华民族拜祭先祖的历史极其悠久,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甲骨文时代。

B.拜祭先祖,虽说拜祭对象和形式可以不同,但在精神实质上却是一致的。

C.尽管拜祭先祖的形式会因时代和世情的不同而有所改变,但拜祭先祖的理念一直未变。

D.拜祭先祖,缅怀先祖,是为了延续他们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追求,用先祖的精神激励我们不断前进。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华文化是“早熟”的文化,而且定型早,所以才能历经外族入侵和内乱,仍然延绵不断。

B.中华文化是农耕文化。农耕生产的发展、家庭和家族的繁衍,很重要的是要靠继承。所以注重继承是中华文化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的根本区别。

C.中华民族拜祭先祖,无论是拜祭伏羲、黄帝、孔子,还是拜祭自己的祖先,都是为了对先祖的贡献有理性的认识,并将先祖的精神继承和传播下去。

D.拜祭先祖既是寻根溯源,继承先祖的精神,又是想象未来如何继续创造,最终指向是完善人生的价值。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华民族拜祭先祖的传统绵延不绝,反映出炎黄子孙对先祖开创的中华文明的热爱,缅怀先祖的精神,渴望从先祖的精神中得到激励。

B.中国文化被认为“早熟”的文化,这是以希伯来系列文化为标杆得出的观点。如果以中华文化为标杆,也可以说西方的文明是“晚熟”的。

C.拜祭先祖,要求我们想想过去,我们今天的生活、学术、社会,都是对古代的继承和发展。同时也要求我们想想现在,我们应当给后人留下点什么。

D.一个只有小家庭拜祭祖先的社会是一个人心离散的社会,因此,只有恢复全社会对民族共同祖先的祭拜仪式,才能增强民族凝聚力。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启明小学

侯发明

靠山屯小学原来是一座庙,有些年头了。墙是那种用土和麦秸混合后夯起来的,只有四边墙角是用规则不一的石头垒起来的,屋顶是用红瓦一块一块铺上去的,说是红瓦,颜色已经变得淡了许多。窗户是用塑料薄膜蒙上去的,稍微有一点风吹草动,呼啦呼啦响,像是出鬼了。若是冬天,屋子成了冰窖,冷得坐不住人;若是雨天,屋外大雨,屋里小雨……像是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看着就让人心酸。

村主任老贵愁得不行,没少往乡里跑。弄得到了后来,乡政府的人见了老贵,能躲就躲,不能躲就拖。也不能怪乡政府不作为,本来就是穷乡僻壤,交通不便,没有厂矿,去哪里弄钱?有一任乡长曾对老贵说过这样的话:“老贵,我要是能屙钱,谁不给你屙谁就是龟孙。”

就在老贵绝望的时候,他的眼里又有了火苗——从靠山屯小学走出的赵启明大学毕业了,分配到了本县教育局。这可是本村唯一在外干事的人。

不单是老贵,不单是靠山屯的男女老少,连乡里的人也觉得这一次大有希望。

老贵去找赵启明,知道他是一般科员,让他给领导建议建议,政策给靠山屯倾斜一下。

对于靠山屯小学的情况,赵启明心里跟明镜似的,答应得很爽利,说靠山屯的校舍早就该翻修了……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

老贵听了这话,眼泪都差点掉出来。

春种了,秋收了,还不见有动静。老贵又去找赵启明。赵启明为难地说,他当不了老一的家,让老贵再等等,再等等。结果等了一年又一年,一直等到赵启明当上局长。都说,这下该有戏了。赵启明现在是局长了,老一了,建个小学那是小菜一碟,根本就不是个事。

没想到,秋去了,冬来了,赵启明愣是连个屁也没放。

老贵忍不住,又去找赵启明。

老贵去的时候,赵启明正在办公室练习书法。

赵启明放下毛笔,洗了洗手,一边给老贵倒水一边说,老贵叔,咱农村有句俗话,不当家不知柴米贵。我当了局长,才知道财政上那点钱用来开展全县的教育工作无异于杯水车薪,点眼都点不过来。

老贵不知道“杯水车薪”啥意思,但他知道“点眼”的意思。赵启明说,老贵叔,你难,我也难……不知道的人,以为我是爷,其实孙子都不如。老贵叔,求人不如求己,村里再想想其他办法。

没有办法可想了。老贵叹了口气,很是失望。

赵启明说,那就再等等,再等等。

一个月,两个月;一年,两年……老贵失望了,靠山屯的人也失望了。私下里都说

纪委揪走了那么多的贪官,咋没把姓赵的提溜走呢?说实话,村里人都巴着赵启明出事呢。

直到赵启明退休,他也没出事,靠山屯的小学还是闺女穿她娘的鞋,老样儿。

赵启明退休后,回到了靠山屯。村里人见了他仿佛不认识他似的,有的当面吐口水

有的指鸡子骂狗,有的气不过,还要冷嘲热讽几句,什么“好狗护三村,好汉护三邻,有的人竟连狗都不如”类似的话。遇到这样的情况,赵启明低着头,默默离开。有什么好辩解的呢?

赵启明知道村民对他没好感,也就不怎么出门,每天在家里练书法。到了春节,他给村里人免费送春联,有的直截了当,说有了,不要;有的接了,却没往大门上贴。村里人不稀罕他的书法,有人稀罕他的书法。经常有小车“日”得声来了“日”地声走了,都是来买的他书法作品的。

老贵曾拦住一个来买赵启明书法的人,说姓赵的字有啥看头?歪歪扭扭,跟老鳖爬似的。这个人笑话老贵不懂书法,说赵启明的书法,非隶非楷,非古非今,单个字体看似歪歪斜斜,但总体感觉错落有致,别有韵味,有郑板桥的遗风。

老贵摇摇头,他不懂得什么桥什么风的,他眼下最关心的是靠山屯小学。

有一天,赵启明交给老贵一个存折:“老贵叔,这是我的润笔费和积攒起来的工资,

三十万,把靠山屯小学翻修一下吧。”

接过存折,老贵的眼角湿润了。

等到学校竣工那天,赵启明拿着自己写好的“靠山屯小学”赶到现场,他忽然发现大门上挂着白底黑字的“启明小学”的牌子。在阳光的照射下,黑是黑,白是白,黑白是那样的分明。

(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老贵第一次去县城找赵启明,听赵启明说“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时眼泪差点掉下来,是感觉重修靠山屯小学有了希望的感动之泪。

B.一任乡长曾对老贵说过这样的话:“老贵,我要是能屙钱,谁不给你屙谁就是龟孙。”这是对某些乡干部不办实事却找冠冕堂皇的借口的辛辣讽刺。

C.一次,老贵去找赵启明的时候,赵启明正在办公室练习书法。练习书法为下文有人买赵启明的书法作品埋下伏笔。

D.当赵启明让老贵一等再等的时候,老贵感到很失望;当赵启明退休后把三十万存折交给老贵时,老贵眼角湿润了,充分说明老贵之前心胸狭窄。

E.退休后的赵启明给乡亲们送去自己写的春联,是为了表达自己以前没有帮到乡亲们的愧疚之情。

(2)小说中的赵启明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小说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3)作者在第一段不吝笔墨于靠山屯小学的环境描写,这样的描写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4)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赵启明,也有人认为是老贵,请谈谈你的看法并结合文本说明理由。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喧嚣之外的迟子建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陈涛

1986年,迟子建初登文坛。《北极村童话》是在她在1984年毕业于大兴安岭师范学院中文专业的前夕所写,在遭遇了两次退稿后,最终,《人民文学》在1986年将其发表。

次年作为年轻作家,她进入鲁迅文学院读研究生班,当时的同学还有莫言、余华、刘震云、严歌苓等。1990年在鲁迅文学院毕业后,她回到哈尔滨,做了几年《北方文学》的编辑,也开始在省作协工作并成为职业作家。长期游走于哈尔滨和老家的迟子建说,新作《群山之巅》只是天命之年的阶段性作品,“写作上的黄金时代或许才刚刚开始”。

作家迟子建有点像这个喧嚣时代的“古董”,平时不在北京的圈子里混,手机连微信也用不了。“我觉得生活已经够满的了,总要留很多的时间读书,哪怕发发呆。整天看着屏幕,抱着手机的感觉就不对头了。”

“一个安静的美女子”,哈尔滨本地媒体这样形容迟子建。她几乎是当下“黑土文化”最重要的代表作家,写了80部书,其中有7部长篇,最为人熟知的是获得第七届茅盾文学奖的《额尔古纳河右岸》。

51年前,1964年的元宵节,她出生在中国最北端的漠河县北极村。

“我出生的时候快天黑了,元宵节要挂灯,我爸爸就给我取了个小名叫迎灯。所以我的书迷们就自称‘灯谜’了。”灯谜们叫作家迟子建为“迟子”。曾经有60人联合手抄了《额尔古纳河右岸》,还有读者印制了统一样式的生日贺卡从全国各地寄给她。

“这个年代文如其人的作家已经不多了,世界上所有的夜晚我们都陪伴着你。”灯谜们这样说。

迟子建的父亲喜欢曹植,于是给元宵节出生的她取名为“子建”。童年时代,她在北极村度过,后来随家人搬到了临县塔河。对大兴安岭的社会生活以及少数民族鄂伦春人,也是迟子建一直关注的。在她童年时代,会经常看着鄂伦春人骑着马,桦皮篓里装着鹿肉什么的,下山来换盐,“那个时候他们还在山里生活,后来下山定居了也还喜欢骑马,他们的生活跟汉族人没什么不同,但他们的文化保留得比较完整。”而《额尔古纳河右岸》,她写的是大兴安岭另一边的至今还生活在山里的鄂温克人,这是一部反思现代文明进程的作品,“而不完全是怀旧”。

“文如其人”,像她风格扎实的作品一样,她本人对生活中很多事的态度也很认真。作为省作协主席,“有一些事情我就要去做,包括主持文艺评奖还有一些活动之类的。”她也提到为省里的青年作家做的《野草莓丛书》系列。春节期间,在电话那端,她对《中国新闻周刊》说,她还要准备省里的政协会议,以及去慰问老作家。在发表新作《群山之巅》时,她也只能抽几天时间来北京,参加自己的新书发布会。

北极村的夏天有极昼的风景,天黑了两个小时,阳光就会来打扰睡眠。而冬天的温度在零下30多度,推开窗户就能望到雪野,雪覆盖着木屋。在迟子建早期作品中常出现这样的意象。作家王安忆曾说迟子建的作品“意境特别美好,她好像直接从自然里面走出来的”。刘震云认为迟子建的作品“具有油画色彩、浓郁生活气氛及地域特色”,“从笔法的成熟和现代来讲,她已经在雪地和荒原上远远走过了萧红”。

十年前,她开始用电脑打字。而中短篇小说是她更为擅长的,短篇,《雾月牛栏》《清水洗尘》和中篇《世界上所有的夜晚》,让她成为唯一一个拿了三次鲁迅文学奖的作家。《世界上所有的夜晚》是她自己印象非常深刻的作品,跟她的个人生活比较接近。正如她在开头所写,“我想把脸涂上厚厚的泥巴,不让人看到我的哀伤”。这是迟子建的丈夫出车祸后,她以第一人称书写死亡及关注矿区底层人民的文字。

“如果我能感悟到我们的婚姻只有短短的四年光阴,我绝对不会在这期间花费两年去创作《伪满洲国》,我会把更多的时光留给他。”她曾在散文《温暖中流失的美》中写到。

虽然和这个喧嚣的时代有些故意疏离,但迟子建其实并不脱离现实。她偶尔会看看电视,上网看看新闻。球赛她最爱看,甚至写过球评。“充满悬念,每一场都不一样,即使踢得再臭都没有重复的,假球假得也不一样”,迟子建笑着说,“中国足球还没有反腐的时候我就看出来那时肯定有假球的,我当时还‘堕落’到看甲B联赛。”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自从1986年初登文坛,迟子建一直让自己的视野触及生于斯长于斯的黑龙江大地,80部书让她成为当下“黑土文化“最重要的代表作家。

B.文中交代迟子建小名“迎灯”和本名的由来,既使得文章内容丰富,吸引读者阅读兴趣,也使得文章充满诗情画意,传主形象更为鲜明。

C.作为一名文学创作者,迟子建的作品的作品风格扎实;作为黑龙江省作协主席,她事务繁忙,但她却为之倾心付出,生活中的她做事态度认真。

D.“我当时还‘堕落’到看甲B联赛中的‘堕落’一词,既表现了迟子建对甲A联赛中假球的无奈,也表现了她天性幽默风趣和对足球的热爱。

E.正是鲁迅文学院的求学和几年《北方文学》编辑的历练,才使得迟子建在天命之年完成了新作《群山之巅》,开始走上了或许是她写作的黄金时代。

(2)本文分别引用灯谜们、作家王安忆和刘震云的话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原文简析。

(3)请结合文本分析说明文中多次提到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的理由。

(4)喧嚣之外的迟子建给你怎样的人生启示?请结合文本并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三、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5分)

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叶嘉传

(宋)苏轼

叶嘉①,闽人也。其先处上谷。曾祖茂先,养高不仕,好游名山,至武夷,悦之,遂家焉。尝曰:“吾植功种德,不为时采,然遗香后世,吾子孙必盛于中土。”茂先葬郝源,子孙遂为郝源民。

至嘉,少植节操。或劝之业武。曰:“吾当为天下英武之精,一枪一旗,岂吾事哉!”因而游见陆先生②,先生奇之,为著其行录,传于时。上读其行录而善之,敕建安太守召嘉,给传③遣诣京师。

郡守始令采访嘉所在,命赍书示之。嘉未就,亲至山中,为之劝驾,始行。天子见之,曰:“吾久饫④卿名,但未知其实尔,我其试哉!”因顾谓侍臣曰:“视嘉容貌如铁,资质刚劲,难以遽用,必槌提顿挫之乃可。”遂以言恐嘉曰:“砧斧在前,鼎镬在后,将以烹子,子视之如何?”嘉勃然吐气,曰:“臣山薮⑤猥士,幸惟陛下采择至此,可以利生,虽粉身碎骨,臣不辞也。”上笑,命以名曹处之,又加枢要之务焉。

上敕御史欧阳高、金紫光禄大夫郑当时、甘泉侯陈平三人与之同事。欧阳疾嘉初进有宠,计欲倾之。嘉虽见侮,为之起立,颜色不变。上为责欧阳,怜嘉,视其颜色,久之,曰:“叶嘉真清白之士也。其气飘然,若浮云矣。”遂引而宴之。少顷,上鼓舌欣然,曰:“始吾见嘉,未甚好也,久味其言,殊令人爱,朕之精魄,不觉洒然而醒。《书》曰:启乃心,沃朕心。嘉之谓也。”于是封嘉钜合侯,位尚书,曰:“尚书,朕喉舌之任也。”由是宠爱日加。

后因侍宴苑中,上饮逾度,嘉辄苦谏。上不悦,曰:“卿司朕喉舌,而以苦辞逆我,余岂堪哉!”遂唾之,命左右仆于地。嘉正色曰:“陛下必欲甘辞利口然后爱耶?臣言虽苦,久则有效。陛下亦尝试之,岂不知乎!”上因含容之,然亦以是疏嘉。

嘉既不得志,退去闽中。上以不见嘉月余,劳于万机,神苶⑥思困,颇思嘉。因命召至,遂恩遇如故。居一年,嘉告老,上曰:“钜合侯,其忠可谓尽矣。”遂得爵其子,又令郡守择其宗支之良者,每岁贡焉。

赞曰:今叶氏散居天下,皆不喜城邑,惟乐山居。居于闽中者,盖嘉之苗裔也。天下叶氏虽多,然风味德馨为世所贵,皆不及闽。闽之居者又多,而郝源之族为甲。嘉以布衣遇天子爵彻侯位八座可谓荣矣然其正色苦谏竭力许国不为身计盖有以取之。 (选自《东坡全集》,有删改)

【注】①叶嘉:叶之嘉者,指茶叶。②陆先生:陆羽,唐朝人,著《茶经》,被后人称为“茶圣”。③传:传车,驿站的车马。④饫(yù):饱食,这里引申为听闻。⑤山薮:深山密林。⑥苶(niè):疲倦

【1】下列对文中加波浪线的句子的断句,正确的是( )

A.嘉以布衣/遇天子爵/彻侯位/八座/可谓荣矣/然其正色/苦谏竭力/许国不为身计/盖有以取之

B.嘉以布衣遇天子/爵彻侯位/八座/可谓荣矣/然其正色苦谏/竭力许国/不为身计/盖有以取之

C.嘉以布衣/遇天子爵/彻侯位/八座/可谓荣矣/然其正色/苦谏竭力/许国不为身计/盖有以取之

D.嘉以布衣遇天子/爵彻侯/位八座/可谓荣矣/然其正色苦谏/竭力许国/不为身计/盖有以取之

【2】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郡守:官名。郡的行政长官,始置于战国,原本是防守边地的官员,后渐成为地方行政长官。

B.《书》:即《尚书》,也称为《书经》,是我国第一部古典文集和最早的历史文献,以记言为主。后被列为“五经”之中,是儒家重要的经典。“尚”即为“上”,《尚书》就是上古之书的意思。

C.鼎镬:是鼎与镬的合称,二者都是古代的烹饪器。后来成了古代的一种酷刑,就是用鼎镬烹人。

D.告老:指封建时代臣子或官员因年老辞去职务,后专指官员因身体有病或政见不合而委婉地提出辞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为叶嘉作传,目的在于表达自己对高洁刚正、恬淡飘然的品格的追求,同时也通过对叶嘉生平的叙述,劝诫人们对名利不必汲汲以求,而应功成身退。

B.本文表面写人,实际写茶叶。通篇无一“茶”字,却又无处无茶,从茶的历史到茶的采摘、制作、品质、功效,其中蕴含着丰厚的茶文化内涵。

C.叶嘉出身布衣,从小树立气节操守。因品行出众被皇上征召入朝,在朝中他宠辱不惊,气度非凡,敢于直谏,忠心报国。

D.文章开篇介绍了叶嘉的家世,他的原籍是福建,祖先曾居上谷,曾祖父茂先迁居武夷,死后葬在郝源,从此茂先的子孙都成了郝源人。

【4】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因而游见陆先生,先生奇之,为著其行录,传于时。

(2)嘉虽见侮,为之起立,颜色不变。

四、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5分)

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用色彩鲜明的语言描绘山间春夏之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2)苏轼的《赤壁赋》中用精练的文字描绘月亮升起后江面水天一色的辽阔画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3)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写琵琶曲的演奏在短暂停歇之后又推向一个高潮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

五、诗歌鉴赏(共1题,共5分)

7、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第文后各题。

孤雁儿  世人作梅诗①

李清照

世人作梅词,下笔便俗。予试作一篇,乃知前言不妄耳。

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沈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

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注】①北宋朝廷南迁后,李清照丈夫赵明诚在移官湖州途中不幸病故,这首词即为悼亡之作。

【1】上片“沈香断续玉炉寒”一句中哪个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2】“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一句主要运用了哪种艺术手法?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六、作文(共1题,共5分)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016年7月,青岛胶州一中一位叫做常升的高三考生,报考了陕西师范大学的免费师范生,但到录取时,没有被录取,而他的同班同学郭某某报考了和他一样的大学,分数比他还要低,则已经被陕西师范大学录取,上网一查,才发现自己的志愿竟然被人偷偷篡改了,于是报了警。后经调查,原来是他的同学郭某某改了他的志愿。郭某某与常升在一个电脑上填志愿,等常升离开后,登陆常升的账号,篡改了他的志愿。因为陕西师范大学分配的名额少,郭某某篡改志愿的目的是减少竞争,增加自己录取的希望。郭某某因涉嫌触犯法律,被警方逮捕。据学校反映,郭某某在校表现良好,没想到会做出这样的事。事发后,郭某某的父亲向常升道歉,说自己没有教育好孩子。郭某某也十分后悔。此事发到网上后,引发了大家的热议,也引起了学生、家长、学校、社会的深层思考。

由这件事情,你想到了什么?请自选角度,自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七、其他(共2题,共10分)

9、

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①近年来,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迅速发展,股指期货市场呼之欲出。

②正是张老师这样的人几十年如一日,默默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奉献自己的青春年华,满城风雨,润物无声,才有今天人才辈出的盛世。

③莫言用一场精彩的演讲,充分展示了中国人的平实、淡定、从容、自信,让人见微知著,于“中国故事”中品味“中国精神”。

④新一届中央领导三令五申地强调,官员要率先垂范,坚决杜绝公款浪费,尤其要刹住一些机关年底突击消费的歪风。

⑤在那荒唐的十年中,说谎的艺术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谎言变成了真理,说真话倒犯了大罪。

⑥经济改革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不是一夜之间就能成功的,所以不能因噎废食,给改革一定的时间才是对待改革的正确态度。

A.①②③   B.①④⑤   C.①③⑤ D.③⑤⑥

10、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在《平凡的世界》中,着墨于夫妻情、父子情、兄弟姐妹情,也有家庭之外的乡里情,这些情感平淡到近乎自然,却在不经意间感人至深。

B.近来,男神女神领军高校招生宣传,即使有人质疑这种方式,但在有些人看来,这种具有视觉冲击力以及传播效果的宣传方式灵活、自然,值得肯定。

C.一段时间以来,利用虚假身份信息违法犯罪、危害社会的行为时有发生,老百姓反映强烈,制约了整个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

D.世界上已有100多个国家建立了完善的动物福利制度。作为农业大国,我国动物饲养、产品加工、出口企业自然应关注世界动物福利的动向。

江西省九江市十校高三联考一语文卷(解析版)

高中语文考试
一、选择题(共1题,共5分)

1、

下面一段文字如果加上一些虚词,表达会更完整、表达效果会更好。请将下面的虚词插入文中适当的位置。插入后,将紧跟虚词后的词语或短语填在横线上。

尊重劳动和劳动者,不限于是针对某个阶层的劳动和劳动者,“所有劳作的人”,它包括体力劳动者,也包括脑力劳动者。在提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今天,劳动与劳动者的“外延”进一步延伸,劳动者所创造的价值以更多不同的形式来体现和影响社会的进程。

而是______②既______③更是______④特别是______⑤也______

【考点】
【答案】

①而是“所有劳作的人”②既包括体力劳动者③更是进一步④特别是在提倡⑤也以更多不同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关联词语的用法。连词是用来做关联词语的主要词类,某些副词可充当关联词。3.有些短语也可以充当关联词语,如“而是”、“既”。关系类型:并列、承接、递进、选择、转折、假设、条件、因果等。考生要在整体把握内容的基础上考虑,不能一叶障目。

二、现代文阅读(共3题,共15分)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拜祭先祖,其来有自。从甲骨文时代就有文字的证明,延绵至清末,始终未断。纵观古今,拜祭的形式随着时间、世情的变化而有所演变。但是万变不离其宗:拜祭先祖理念的根基,也就是为何拜祭先祖,没有改变。

炎黄文化成型于农耕时代。农耕生产的发展、家庭和家族的繁衍,很重要的是要靠继承。从财产到技能、知识,都需要承接先人和前辈的成果。重继承,是中华民族文化区别于世界上很多民族文化的特征。不仅继承宗祖给自己的知识,还要延续他们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追求。正是由于重继承,在继承中发展,所以中国被称为一个文化“早熟”的民族。这是以希伯来系列文化为标杆,而且出于历史线性发展观。前工业化时期希伯来文化与希腊罗马文化结合,经过文艺复兴,形成了西方的观念体系,包括西方哲学所说的宇宙观、价值观、伦理观和审美观。而中国早在农耕还比较原始的时候,就已经有了自己的哲学思考体系,这一体系的定型者就是孔子。我们的文化至少五千年来延绵未绝。定型早,有足够的时间深入到民众心里,渗透在人们衣食住行的每一个习惯里。因此,尽管有外族入侵和内乱,仍然无法使它中断和消灭。

中华民族一代一代举行拜祭,反映了人们对于社会发展、进步的思考。我们对于先祖先烈为社会所作的贡献和对今天的影响,有着富于理性的认识。这就是,社会要通过劳动,构成和谐的气氛,加强继承和传播,并且不断地创造。今天无论是拜祭伏羲、黄帝,还是拜祭孔子,没有人想回到那个时代的状况中去生活,先祖的精神是在激励我们不断前进。

我是从哪里来的?将要归于何处?至今这还是人类思考的头等问题。中华民族长期思考得出的结论是:我们来自大自然与先祖;自己也会沿着这条路走下去;人终有一死,尸骨灭而精神存;时间、空间转变了,此理则依然。例如清明节的家祭,实质和拜祭民族共同祖先相同。用宋朝哲学家的话说,这叫“理一分殊”。理一,就是寻根溯源,想象未来,想到自己如何继承先祖的精神,如何继续创造,而这一切都围绕着如何完善人生的价值;“分殊”,就是拜祭黄帝、伏羲、家祖和父母等等,对象、形式各有特色。

但是,当一个社会只有小家庭拜祭祖先,久之,这个社会就呈现出一种离散趋势,凝聚力减弱。想想过去,思考现在,有心人都会认识到,我们今天的生活、学术、社会,都是对古代的继承和发展。未来的发展,也离不开今天的基础。既然如此,我们这个时代的人就要想到,应该如何做人,一百年后的后代将如何议论现在的我们。一想到此,我们越发感到一种敬畏,应该感谢列祖列宗,应该给后人留下点什么。

【1】下列关于“拜祭先祖”的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华民族拜祭先祖的历史极其悠久,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甲骨文时代。

B.拜祭先祖,虽说拜祭对象和形式可以不同,但在精神实质上却是一致的。

C.尽管拜祭先祖的形式会因时代和世情的不同而有所改变,但拜祭先祖的理念一直未变。

D.拜祭先祖,缅怀先祖,是为了延续他们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追求,用先祖的精神激励我们不断前进。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华文化是“早熟”的文化,而且定型早,所以才能历经外族入侵和内乱,仍然延绵不断。

B.中华文化是农耕文化。农耕生产的发展、家庭和家族的繁衍,很重要的是要靠继承。所以注重继承是中华文化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的根本区别。

C.中华民族拜祭先祖,无论是拜祭伏羲、黄帝、孔子,还是拜祭自己的祖先,都是为了对先祖的贡献有理性的认识,并将先祖的精神继承和传播下去。

D.拜祭先祖既是寻根溯源,继承先祖的精神,又是想象未来如何继续创造,最终指向是完善人生的价值。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华民族拜祭先祖的传统绵延不绝,反映出炎黄子孙对先祖开创的中华文明的热爱,缅怀先祖的精神,渴望从先祖的精神中得到激励。

B.中国文化被认为“早熟”的文化,这是以希伯来系列文化为标杆得出的观点。如果以中华文化为标杆,也可以说西方的文明是“晚熟”的。

C.拜祭先祖,要求我们想想过去,我们今天的生活、学术、社会,都是对古代的继承和发展。同时也要求我们想想现在,我们应当给后人留下点什么。

D.一个只有小家庭拜祭祖先的社会是一个人心离散的社会,因此,只有恢复全社会对民族共同祖先的祭拜仪式,才能增强民族凝聚力。

【考点】
【答案】

【1】C

【2】B

【3】D

【解析】

【1】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关于“拜祭先祖”的说法不正确的,这是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的能力。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C项结合原文内容“纵观古今,拜祭的形式随着时间、世情的变化而有所演变。但是万变不离其宗:拜祭先祖理念的根基,也就是为何拜祭先祖,没有改变”可知,原文是拜祭先祖理念的根基,也就是为何拜祭先祖,没有改变。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启明小学

侯发明

靠山屯小学原来是一座庙,有些年头了。墙是那种用土和麦秸混合后夯起来的,只有四边墙角是用规则不一的石头垒起来的,屋顶是用红瓦一块一块铺上去的,说是红瓦,颜色已经变得淡了许多。窗户是用塑料薄膜蒙上去的,稍微有一点风吹草动,呼啦呼啦响,像是出鬼了。若是冬天,屋子成了冰窖,冷得坐不住人;若是雨天,屋外大雨,屋里小雨……像是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看着就让人心酸。

村主任老贵愁得不行,没少往乡里跑。弄得到了后来,乡政府的人见了老贵,能躲就躲,不能躲就拖。也不能怪乡政府不作为,本来就是穷乡僻壤,交通不便,没有厂矿,去哪里弄钱?有一任乡长曾对老贵说过这样的话:“老贵,我要是能屙钱,谁不给你屙谁就是龟孙。”

就在老贵绝望的时候,他的眼里又有了火苗——从靠山屯小学走出的赵启明大学毕业了,分配到了本县教育局。这可是本村唯一在外干事的人。

不单是老贵,不单是靠山屯的男女老少,连乡里的人也觉得这一次大有希望。

老贵去找赵启明,知道他是一般科员,让他给领导建议建议,政策给靠山屯倾斜一下。

对于靠山屯小学的情况,赵启明心里跟明镜似的,答应得很爽利,说靠山屯的校舍早就该翻修了……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

老贵听了这话,眼泪都差点掉出来。

春种了,秋收了,还不见有动静。老贵又去找赵启明。赵启明为难地说,他当不了老一的家,让老贵再等等,再等等。结果等了一年又一年,一直等到赵启明当上局长。都说,这下该有戏了。赵启明现在是局长了,老一了,建个小学那是小菜一碟,根本就不是个事。

没想到,秋去了,冬来了,赵启明愣是连个屁也没放。

老贵忍不住,又去找赵启明。

老贵去的时候,赵启明正在办公室练习书法。

赵启明放下毛笔,洗了洗手,一边给老贵倒水一边说,老贵叔,咱农村有句俗话,不当家不知柴米贵。我当了局长,才知道财政上那点钱用来开展全县的教育工作无异于杯水车薪,点眼都点不过来。

老贵不知道“杯水车薪”啥意思,但他知道“点眼”的意思。赵启明说,老贵叔,你难,我也难……不知道的人,以为我是爷,其实孙子都不如。老贵叔,求人不如求己,村里再想想其他办法。

没有办法可想了。老贵叹了口气,很是失望。

赵启明说,那就再等等,再等等。

一个月,两个月;一年,两年……老贵失望了,靠山屯的人也失望了。私下里都说

纪委揪走了那么多的贪官,咋没把姓赵的提溜走呢?说实话,村里人都巴着赵启明出事呢。

直到赵启明退休,他也没出事,靠山屯的小学还是闺女穿她娘的鞋,老样儿。

赵启明退休后,回到了靠山屯。村里人见了他仿佛不认识他似的,有的当面吐口水

有的指鸡子骂狗,有的气不过,还要冷嘲热讽几句,什么“好狗护三村,好汉护三邻,有的人竟连狗都不如”类似的话。遇到这样的情况,赵启明低着头,默默离开。有什么好辩解的呢?

赵启明知道村民对他没好感,也就不怎么出门,每天在家里练书法。到了春节,他给村里人免费送春联,有的直截了当,说有了,不要;有的接了,却没往大门上贴。村里人不稀罕他的书法,有人稀罕他的书法。经常有小车“日”得声来了“日”地声走了,都是来买的他书法作品的。

老贵曾拦住一个来买赵启明书法的人,说姓赵的字有啥看头?歪歪扭扭,跟老鳖爬似的。这个人笑话老贵不懂书法,说赵启明的书法,非隶非楷,非古非今,单个字体看似歪歪斜斜,但总体感觉错落有致,别有韵味,有郑板桥的遗风。

老贵摇摇头,他不懂得什么桥什么风的,他眼下最关心的是靠山屯小学。

有一天,赵启明交给老贵一个存折:“老贵叔,这是我的润笔费和积攒起来的工资,

三十万,把靠山屯小学翻修一下吧。”

接过存折,老贵的眼角湿润了。

等到学校竣工那天,赵启明拿着自己写好的“靠山屯小学”赶到现场,他忽然发现大门上挂着白底黑字的“启明小学”的牌子。在阳光的照射下,黑是黑,白是白,黑白是那样的分明。

(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老贵第一次去县城找赵启明,听赵启明说“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时眼泪差点掉下来,是感觉重修靠山屯小学有了希望的感动之泪。

B.一任乡长曾对老贵说过这样的话:“老贵,我要是能屙钱,谁不给你屙谁就是龟孙。”这是对某些乡干部不办实事却找冠冕堂皇的借口的辛辣讽刺。

C.一次,老贵去找赵启明的时候,赵启明正在办公室练习书法。练习书法为下文有人买赵启明的书法作品埋下伏笔。

D.当赵启明让老贵一等再等的时候,老贵感到很失望;当赵启明退休后把三十万存折交给老贵时,老贵眼角湿润了,充分说明老贵之前心胸狭窄。

E.退休后的赵启明给乡亲们送去自己写的春联,是为了表达自己以前没有帮到乡亲们的愧疚之情。

(2)小说中的赵启明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小说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3)作者在第一段不吝笔墨于靠山屯小学的环境描写,这样的描写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4)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赵启明,也有人认为是老贵,请谈谈你的看法并结合文本说明理由。

【考点】
【答案】

(1)C.A。选C项得3分,选A项得2分,选E项得1分;选其他项不得分。

(2)①热爱家乡,心系教育。赵启明一直挂念着靠山屯小学的事情,并一直在为了重修小学而默默努力,是因为他热爱家乡、心系教育。②能力强,自力更生。赵启明凭个人的努力,从教育局的一般岗位一直做到了局长;在发现无法依靠政府财政解决小学的重修问题后,他“求人不如求己”,开始自己寻求解决办法。③奉献乡土,胸襟博大。赵启明用自己多年的润笔费和工资完成了村里翻修小学的愿望;当村民对他冷嘲热讽时,他不加辩解,还在春节时给村民送去春联。

(3)①以对靠山屯小学的环境描写,突出靠山屯小学的简陋和残破,是故事发生的背景;②对靠山屯小学环境的描写,为村主任老贵寻求乡里和之后找到赵启明寻求帮助的情节作铺垫;③以对靠山屯小学的环境描写,突出从靠山屯小学走出的赵启明在十分了解小学处境的情况下对老贵的请求却一拖再拖,为小说增加了波折,也使老贵的忧心和赵启明的沉默构成鲜明的对比。

(4)示例一:我认为赵启明才是小说的主人公。赵启明是从靠山屯小学走出来的,大学毕业后进入教育局,因而才成为乡亲们重修小学的希望。最后也是在他的帮助下,乡亲们才完成了重修小学的心愿。小说虽然对老贵的形象着墨很多,但都是为了完成对赵启明形象的烘托,突出赵启明的形象在乡亲们心中的多番变化,使其形象塑造更为丰满。小说题目,也是小说主人公为赵启明的明证。

示例二:我认为老贵才是小说的主人公。小说对老贵的描写篇幅远远超过了赵启明。老贵一直是重修靠山屯小学之事的主动承担者,是他一直心忧靠山屯小学,向乡政府、赵启明寻求帮助,而赵启明只是一直让老贵等等。小说主要是为了塑造关怀教育矢志不渝的村主任老贵的形象,赵启明的捐赠只是老贵不断努力的结果。

【解析】

(1)试题分析:E项于文无据;B项“辛辣讽刺”错,原文“也不能怪乡政府不作为”,实是一种无奈;D项,老贵的失望并不能说明是他心胸狭窄。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喧嚣之外的迟子建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陈涛

1986年,迟子建初登文坛。《北极村童话》是在她在1984年毕业于大兴安岭师范学院中文专业的前夕所写,在遭遇了两次退稿后,最终,《人民文学》在1986年将其发表。

次年作为年轻作家,她进入鲁迅文学院读研究生班,当时的同学还有莫言、余华、刘震云、严歌苓等。1990年在鲁迅文学院毕业后,她回到哈尔滨,做了几年《北方文学》的编辑,也开始在省作协工作并成为职业作家。长期游走于哈尔滨和老家的迟子建说,新作《群山之巅》只是天命之年的阶段性作品,“写作上的黄金时代或许才刚刚开始”。

作家迟子建有点像这个喧嚣时代的“古董”,平时不在北京的圈子里混,手机连微信也用不了。“我觉得生活已经够满的了,总要留很多的时间读书,哪怕发发呆。整天看着屏幕,抱着手机的感觉就不对头了。”

“一个安静的美女子”,哈尔滨本地媒体这样形容迟子建。她几乎是当下“黑土文化”最重要的代表作家,写了80部书,其中有7部长篇,最为人熟知的是获得第七届茅盾文学奖的《额尔古纳河右岸》。

51年前,1964年的元宵节,她出生在中国最北端的漠河县北极村。

“我出生的时候快天黑了,元宵节要挂灯,我爸爸就给我取了个小名叫迎灯。所以我的书迷们就自称‘灯谜’了。”灯谜们叫作家迟子建为“迟子”。曾经有60人联合手抄了《额尔古纳河右岸》,还有读者印制了统一样式的生日贺卡从全国各地寄给她。

“这个年代文如其人的作家已经不多了,世界上所有的夜晚我们都陪伴着你。”灯谜们这样说。

迟子建的父亲喜欢曹植,于是给元宵节出生的她取名为“子建”。童年时代,她在北极村度过,后来随家人搬到了临县塔河。对大兴安岭的社会生活以及少数民族鄂伦春人,也是迟子建一直关注的。在她童年时代,会经常看着鄂伦春人骑着马,桦皮篓里装着鹿肉什么的,下山来换盐,“那个时候他们还在山里生活,后来下山定居了也还喜欢骑马,他们的生活跟汉族人没什么不同,但他们的文化保留得比较完整。”而《额尔古纳河右岸》,她写的是大兴安岭另一边的至今还生活在山里的鄂温克人,这是一部反思现代文明进程的作品,“而不完全是怀旧”。

“文如其人”,像她风格扎实的作品一样,她本人对生活中很多事的态度也很认真。作为省作协主席,“有一些事情我就要去做,包括主持文艺评奖还有一些活动之类的。”她也提到为省里的青年作家做的《野草莓丛书》系列。春节期间,在电话那端,她对《中国新闻周刊》说,她还要准备省里的政协会议,以及去慰问老作家。在发表新作《群山之巅》时,她也只能抽几天时间来北京,参加自己的新书发布会。

北极村的夏天有极昼的风景,天黑了两个小时,阳光就会来打扰睡眠。而冬天的温度在零下30多度,推开窗户就能望到雪野,雪覆盖着木屋。在迟子建早期作品中常出现这样的意象。作家王安忆曾说迟子建的作品“意境特别美好,她好像直接从自然里面走出来的”。刘震云认为迟子建的作品“具有油画色彩、浓郁生活气氛及地域特色”,“从笔法的成熟和现代来讲,她已经在雪地和荒原上远远走过了萧红”。

十年前,她开始用电脑打字。而中短篇小说是她更为擅长的,短篇,《雾月牛栏》《清水洗尘》和中篇《世界上所有的夜晚》,让她成为唯一一个拿了三次鲁迅文学奖的作家。《世界上所有的夜晚》是她自己印象非常深刻的作品,跟她的个人生活比较接近。正如她在开头所写,“我想把脸涂上厚厚的泥巴,不让人看到我的哀伤”。这是迟子建的丈夫出车祸后,她以第一人称书写死亡及关注矿区底层人民的文字。

“如果我能感悟到我们的婚姻只有短短的四年光阴,我绝对不会在这期间花费两年去创作《伪满洲国》,我会把更多的时光留给他。”她曾在散文《温暖中流失的美》中写到。

虽然和这个喧嚣的时代有些故意疏离,但迟子建其实并不脱离现实。她偶尔会看看电视,上网看看新闻。球赛她最爱看,甚至写过球评。“充满悬念,每一场都不一样,即使踢得再臭都没有重复的,假球假得也不一样”,迟子建笑着说,“中国足球还没有反腐的时候我就看出来那时肯定有假球的,我当时还‘堕落’到看甲B联赛。”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自从1986年初登文坛,迟子建一直让自己的视野触及生于斯长于斯的黑龙江大地,80部书让她成为当下“黑土文化“最重要的代表作家。

B.文中交代迟子建小名“迎灯”和本名的由来,既使得文章内容丰富,吸引读者阅读兴趣,也使得文章充满诗情画意,传主形象更为鲜明。

C.作为一名文学创作者,迟子建的作品的作品风格扎实;作为黑龙江省作协主席,她事务繁忙,但她却为之倾心付出,生活中的她做事态度认真。

D.“我当时还‘堕落’到看甲B联赛中的‘堕落’一词,既表现了迟子建对甲A联赛中假球的无奈,也表现了她天性幽默风趣和对足球的热爱。

E.正是鲁迅文学院的求学和几年《北方文学》编辑的历练,才使得迟子建在天命之年完成了新作《群山之巅》,开始走上了或许是她写作的黄金时代。

(2)本文分别引用灯谜们、作家王安忆和刘震云的话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原文简析。

(3)请结合文本分析说明文中多次提到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的理由。

(4)喧嚣之外的迟子建给你怎样的人生启示?请结合文本并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考点】
【答案】

(1)CD。选C得3分,选D得2分,选B得1分。

(2)①灯谜们的话题既突出了迟子建“文如其人“的特点,也显示了灯谜们对其的喜爱;②王安忆和刘震云的话则分别突出了迟子建文学作品意境之美和文学地位。③引述他人的评价,有助于读者全面深刻地了解迟子建的性格和文学成就,也使得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突出,增加了传记的真实性和可读性。

(3)①《额尔古纳河右岸》在迟子建作品中具有重要地位,它为迟子建赢得第七届茅盾文学奖;②曾经有60人联合手抄《额尔古纳河右岸》,这见证了灯谜们与迟子建的深情厚谊;③北极村是迟子建的故乡,这部作品是以至今年还生活在故乡大山里的鄂温克人为主人公,反映了作者的故乡情结和社会责任。

(4)①生活需要沉淀来充实。迟子建不整天看着屏幕,不抱手机,总留很多时间来读书,在书籍里汲取生活的养分。②执着于自己的工作。30年来笔耕不辍,创作了丰硕的精神财富,也赢得了灯谜们的尊敬。③乐观面对生活不幸。丈夫离世,迟子建不沉溺于哀伤,而是能直面死亡,作品更关注底层人民。④不脱离现实,敢于指陈社会弊端。如迟子建最爱看球赛,甚至写过球评,其中就有对中国假球的尖锐批评。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综合考查文章的内容和手法。B项“也使得文章充满诗情画意”的解释牵强附会,应该是说明传主之名具有文学韵味。A项“80部书让她成为当下’黑土文化’最重要的代表作家”表述错误,原文有“几乎”限制。E项强加因果。正是鲁迅文学院的求学和几年《北方文学》编辑的历练,才使得迟子建在天命之年完成了新作《群山之巅》“于原文无根据。

三、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5分)

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叶嘉传

(宋)苏轼

叶嘉①,闽人也。其先处上谷。曾祖茂先,养高不仕,好游名山,至武夷,悦之,遂家焉。尝曰:“吾植功种德,不为时采,然遗香后世,吾子孙必盛于中土。”茂先葬郝源,子孙遂为郝源民。

至嘉,少植节操。或劝之业武。曰:“吾当为天下英武之精,一枪一旗,岂吾事哉!”因而游见陆先生②,先生奇之,为著其行录,传于时。上读其行录而善之,敕建安太守召嘉,给传③遣诣京师。

郡守始令采访嘉所在,命赍书示之。嘉未就,亲至山中,为之劝驾,始行。天子见之,曰:“吾久饫④卿名,但未知其实尔,我其试哉!”因顾谓侍臣曰:“视嘉容貌如铁,资质刚劲,难以遽用,必槌提顿挫之乃可。”遂以言恐嘉曰:“砧斧在前,鼎镬在后,将以烹子,子视之如何?”嘉勃然吐气,曰:“臣山薮⑤猥士,幸惟陛下采择至此,可以利生,虽粉身碎骨,臣不辞也。”上笑,命以名曹处之,又加枢要之务焉。

上敕御史欧阳高、金紫光禄大夫郑当时、甘泉侯陈平三人与之同事。欧阳疾嘉初进有宠,计欲倾之。嘉虽见侮,为之起立,颜色不变。上为责欧阳,怜嘉,视其颜色,久之,曰:“叶嘉真清白之士也。其气飘然,若浮云矣。”遂引而宴之。少顷,上鼓舌欣然,曰:“始吾见嘉,未甚好也,久味其言,殊令人爱,朕之精魄,不觉洒然而醒。《书》曰:启乃心,沃朕心。嘉之谓也。”于是封嘉钜合侯,位尚书,曰:“尚书,朕喉舌之任也。”由是宠爱日加。

后因侍宴苑中,上饮逾度,嘉辄苦谏。上不悦,曰:“卿司朕喉舌,而以苦辞逆我,余岂堪哉!”遂唾之,命左右仆于地。嘉正色曰:“陛下必欲甘辞利口然后爱耶?臣言虽苦,久则有效。陛下亦尝试之,岂不知乎!”上因含容之,然亦以是疏嘉。

嘉既不得志,退去闽中。上以不见嘉月余,劳于万机,神苶⑥思困,颇思嘉。因命召至,遂恩遇如故。居一年,嘉告老,上曰:“钜合侯,其忠可谓尽矣。”遂得爵其子,又令郡守择其宗支之良者,每岁贡焉。

赞曰:今叶氏散居天下,皆不喜城邑,惟乐山居。居于闽中者,盖嘉之苗裔也。天下叶氏虽多,然风味德馨为世所贵,皆不及闽。闽之居者又多,而郝源之族为甲。嘉以布衣遇天子爵彻侯位八座可谓荣矣然其正色苦谏竭力许国不为身计盖有以取之。 (选自《东坡全集》,有删改)

【注】①叶嘉:叶之嘉者,指茶叶。②陆先生:陆羽,唐朝人,著《茶经》,被后人称为“茶圣”。③传:传车,驿站的车马。④饫(yù):饱食,这里引申为听闻。⑤山薮:深山密林。⑥苶(niè):疲倦

【1】下列对文中加波浪线的句子的断句,正确的是( )

A.嘉以布衣/遇天子爵/彻侯位/八座/可谓荣矣/然其正色/苦谏竭力/许国不为身计/盖有以取之

B.嘉以布衣遇天子/爵彻侯位/八座/可谓荣矣/然其正色苦谏/竭力许国/不为身计/盖有以取之

C.嘉以布衣/遇天子爵/彻侯位/八座/可谓荣矣/然其正色/苦谏竭力/许国不为身计/盖有以取之

D.嘉以布衣遇天子/爵彻侯/位八座/可谓荣矣/然其正色苦谏/竭力许国/不为身计/盖有以取之

【2】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郡守:官名。郡的行政长官,始置于战国,原本是防守边地的官员,后渐成为地方行政长官。

B.《书》:即《尚书》,也称为《书经》,是我国第一部古典文集和最早的历史文献,以记言为主。后被列为“五经”之中,是儒家重要的经典。“尚”即为“上”,《尚书》就是上古之书的意思。

C.鼎镬:是鼎与镬的合称,二者都是古代的烹饪器。后来成了古代的一种酷刑,就是用鼎镬烹人。

D.告老:指封建时代臣子或官员因年老辞去职务,后专指官员因身体有病或政见不合而委婉地提出辞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为叶嘉作传,目的在于表达自己对高洁刚正、恬淡飘然的品格的追求,同时也通过对叶嘉生平的叙述,劝诫人们对名利不必汲汲以求,而应功成身退。

B.本文表面写人,实际写茶叶。通篇无一“茶”字,却又无处无茶,从茶的历史到茶的采摘、制作、品质、功效,其中蕴含着丰厚的茶文化内涵。

C.叶嘉出身布衣,从小树立气节操守。因品行出众被皇上征召入朝,在朝中他宠辱不惊,气度非凡,敢于直谏,忠心报国。

D.文章开篇介绍了叶嘉的家世,他的原籍是福建,祖先曾居上谷,曾祖父茂先迁居武夷,死后葬在郝源,从此茂先的子孙都成了郝源人。

【4】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因而游见陆先生,先生奇之,为著其行录,传于时。

(2)嘉虽见侮,为之起立,颜色不变。

【考点】
【答案】

【1】D

【2】D

【3】A

【4】(1)于是游学并拜见陆羽先生,先生认为他与众不同,为他写下了记录他特点的文章,并流传于后世。

(2)叶嘉虽然遭受羞辱并因而站起来,但容色并未改变。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嘉以布衣遇天子爵彻侯位八座可谓荣矣然其正色苦谏竭力许国不为身计盖有以取之”,这段话断句主要理解句意。联系起来,这句话的意思是“叶嘉以平民百姓的出身受到皇帝礼遇,被封为最高的侯的爵位,位居八大职位之列,可也说是相当荣耀了。那么他正直的本色、苦苦劝谏的精神,尽心尽力报效国家、不替自己考虑的品行,那是有值得学习借鉴的地方”。

四、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5分)

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用色彩鲜明的语言描绘山间春夏之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2)苏轼的《赤壁赋》中用精练的文字描绘月亮升起后江面水天一色的辽阔画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3)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写琵琶曲的演奏在短暂停歇之后又推向一个高潮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

【考点】
【答案】

(1)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2)白露横江,水光接天(3)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解析】

试题分析: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幽”“阴”“迸”“鸣”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每句1分,句中有误该句不得分。要求学生养成回头望的习惯,避免笔误。

五、诗歌鉴赏(共1题,共5分)

7、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第文后各题。

孤雁儿  世人作梅诗①

李清照

世人作梅词,下笔便俗。予试作一篇,乃知前言不妄耳。

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沈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

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注】①北宋朝廷南迁后,李清照丈夫赵明诚在移官湖州途中不幸病故,这首词即为悼亡之作。

【1】上片“沈香断续玉炉寒”一句中哪个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2】“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一句主要运用了哪种艺术手法?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考点】
【答案】

【1】“寒”字用得好。词人由于心情不好而没有添香,致使香消炉“寒”。一个“寒”字,既深化了对内心情绪的刻画,又突出了环境的凄冷(炉寒)与心境之痛苦(心寒)。

【2】运用了对比的艺术手法,一边是小风疏雨,一边是泪下千行,痛苦之深,使泪水多于雨水,表达了词人对丈夫赵明诚的深挚感情和凄楚哀思。

【解析】

【1】

试题分析:炼字,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其目的在于以最恰当的字词,贴切生动地表现人或事物。“沉香断续玉炉寒”,使人想起词人《醉花阴》中的“瑞胸销金兽”。然而这一“寒”字,更突出了环境的凄冷与心境之痛苦。此时室内唯有时断时续的香烟以及香烟灭了的玉炉相伴。“伴我情怀如水”一句,把悲苦之情变成具体可感的形象。

六、作文(共1题,共5分)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016年7月,青岛胶州一中一位叫做常升的高三考生,报考了陕西师范大学的免费师范生,但到录取时,没有被录取,而他的同班同学郭某某报考了和他一样的大学,分数比他还要低,则已经被陕西师范大学录取,上网一查,才发现自己的志愿竟然被人偷偷篡改了,于是报了警。后经调查,原来是他的同学郭某某改了他的志愿。郭某某与常升在一个电脑上填志愿,等常升离开后,登陆常升的账号,篡改了他的志愿。因为陕西师范大学分配的名额少,郭某某篡改志愿的目的是减少竞争,增加自己录取的希望。郭某某因涉嫌触犯法律,被警方逮捕。据学校反映,郭某某在校表现良好,没想到会做出这样的事。事发后,郭某某的父亲向常升道歉,说自己没有教育好孩子。郭某某也十分后悔。此事发到网上后,引发了大家的热议,也引起了学生、家长、学校、社会的深层思考。

由这件事情,你想到了什么?请自选角度,自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考点】
【答案】

遵纪守法

对于“法纪”这个名词,大家不陌生,但你是否感觉到其实它就在我们的身边,时时刻刻都在发挥着它重要的作用,维持着国家地区的长久安宁呢?假如没有法纪的规限,任由人们随心所欲,那最终引发的是社会的动荡与不安。

当遵纪守法已经渗入了你的思想深处,已经成为你的习惯,那么一切的平安顺意,幸福快乐就会降临。社会就会安定,人民就会快乐。而在学校同样有着各种规章制度,它们有着重要意义,它保证着我们有良好的学习环境而不受干扰,让每个学生感到安全,而且可以明白所享有的权利与应履行的义务,让学校的管理教育教学工作有据可查,有法可依,充分享受教育的权利。

可惜,在我们当中,也有部分同学不理解校规的意义,不明白学校依法管理的权利,总觉得是一种束缚,比如课堂上顶撞老师,在校园课室中乱扔垃圾,对门卫叔叔骂脏话,这些现象都是与学校的规章制度相违背的,更有损《中学生守则》的威严,是与国家所倡导的法治精神相冲突的。不配文明市民的称号。东莞是一座新兴的城市,东莞市也正在打造“文明东莞”的城市品牌,是使东莞市民的行为准则与文明意识达到更高的要求,让东莞真正成为一座民风朴实,民情温和,民意文明的具有国际吸引力的花园城市。东莞的经济可以创造无比优美的生活环境,但要塑造具有高尚品格,高度文明意识的市民,还需长久的努力。在场的各位,我们应该努力地让法纪观念,文明意识在我们的头脑里生根。做个遵纪守法,遵守学校规章制度,遵从领导老师管理的文明自觉的好学生。别让课堂上的老师生气,别让管理的班主任费心,别让清洁阿姨劳累,别让优美的校园添乱,别让我们快乐的生活打折扣。

遵纪守法是一种被人们公认的美德。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校有校纪,遵纪是守法的基础,青少年时代是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黄金时代,我们青少年学生要认真学习《中学生守则》、遵守校纪校规,遵纪守法,严以律己,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自强、自尊、自重、自爱,争当一个文明的新时代青少年。

同学们,行动起来吧,我们一起努力,把规章制度装在心上,把文明礼仪展现在我们的言行举止,做个快乐的学生——一个让家长,老师放心的文明青少年。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时事类新材料作文。作文立意参考:可以从郭某某的角度,谈成才先要修身,要知法懂法守法。从学校的角度,谈要加强对学生的品德教育、法制教育,也可以批判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从家庭、社会的角度,谈要树立好的价值观,不能为成功不择手段,损人利己。从常升的角度,也可以谈要有自我保护意识,要保护好自己的隐私。

七、其他(共2题,共10分)

9、

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①近年来,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迅速发展,股指期货市场呼之欲出。

②正是张老师这样的人几十年如一日,默默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奉献自己的青春年华,满城风雨,润物无声,才有今天人才辈出的盛世。

③莫言用一场精彩的演讲,充分展示了中国人的平实、淡定、从容、自信,让人见微知著,于“中国故事”中品味“中国精神”。

④新一届中央领导三令五申地强调,官员要率先垂范,坚决杜绝公款浪费,尤其要刹住一些机关年底突击消费的歪风。

⑤在那荒唐的十年中,说谎的艺术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谎言变成了真理,说真话倒犯了大罪。

⑥经济改革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不是一夜之间就能成功的,所以不能因噎废食,给改革一定的时间才是对待改革的正确态度。

A.①②③   B.①④⑤   C.①③⑤ D.③⑤⑥

【考点】
【答案】

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呼之欲出,形容画像非常逼真,也形容文学作品的人物描写十分生动。也指某事即将揭晓或出现,句中用最后的含义,正确。满城风雨,原形容重阳节前的雨景。后比喻某一事件(坏事)传播很广,到处议论纷纷。错误。见微知著,微:隐约;著:明显。意指看到微小的苗头,就知道可能会发生显著的变化。比喻小中见大、以小见大。正确。三令五申,令:命令;申:表达,说明。多次命令和告诫。与强调重复,错误。登峰造极,比喻学问、技能等达到最高的境界或成就,也比喻做坏事猖狂恶劣到极点。正确。因噎废食,比喻要做的事情由于出了点小毛病或怕出问题就索性不去干。不合语境,错误。

10、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在《平凡的世界》中,着墨于夫妻情、父子情、兄弟姐妹情,也有家庭之外的乡里情,这些情感平淡到近乎自然,却在不经意间感人至深。

B.近来,男神女神领军高校招生宣传,即使有人质疑这种方式,但在有些人看来,这种具有视觉冲击力以及传播效果的宣传方式灵活、自然,值得肯定。

C.一段时间以来,利用虚假身份信息违法犯罪、危害社会的行为时有发生,老百姓反映强烈,制约了整个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

D.世界上已有100多个国家建立了完善的动物福利制度。作为农业大国,我国动物饲养、产品加工、出口企业自然应关注世界动物福利的动向。

【考点】
【答案】

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病。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A项滥用介词,在《平凡的世界》中改为《平凡的世界》。B项关联词不搭配,即使有人质疑这种方式中的“即使”改为尽管。C项中途易辙,老百姓反映强烈改为引起老百姓强烈反响,因为制约了整个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不是老百姓反映强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