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滕州十一中高三一轮复习第四周同步测语文试卷(解析版)

高中语文考试
考试时间: 分钟 满分: 4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共2题,共10分)

1、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语文考试能得高分的学生大都思维敏捷,______,并且综合能力较强。

②小王今天淋了雨,周身湿透了,______,应当赶快吃点防感冒的药。

③只要你能______为我想一想,就会同情我的处境,不会这样指责我了。

A.博闻强志  毫发不爽  身临其境

B.博闻强志  浑身颤抖  设身处地

C.博大精深  毫发不爽  身临其境

D.见多识广  浑身颤抖  设身处地

2、

下列词语中加横线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殷红/胭脂  缱绻/蜷伏  蹊跷/蹊径

B.脸颊/狡黠  莞尔/鲩鱼  迤逦/逶迤

C.萌芽/蒙昧  酒靥/梦魇  颤抖/颤栗

D.翩跹/悭吝  嬗变/擅长  稽首/稽查

二、现代文阅读(共2题,共10分)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湘绣旗袍  薛媛媛

薛师傅的案板上云集一堆红红绿绿的布料,都是些真丝布料。这些真丝布料经过他的手,变成一件件女人旗袍。

再过几天就是薛师傅的六十大寿,过完大寿就准备不碰针了。女儿薛蓝今天穿了件吊带旗袍,圆润的肩部以及半个胸部端出来,腰部间夹了大块薄如蝉翼的雪纺,隐约看到肚脐和整个腰部。薛师傅鼓起眼睛看,火就要从眼睛里冒出来。而年轻女人爱模仿薛蓝的派头,薛蓝穿什么,她们做什么,这样一来,找薛蓝做旗袍的人越来越多。

我想请您做件湘绣旗袍,做那种低领连袖圆摆。门口站着一个女人,手里拿着一块翠绿色缎面真丝布料。

你还喜欢那种旗袍。薛师傅疑惑地看着女人。薛师傅有好几年没碰到做这种旗袍的女人了。薛师傅又看了女人一眼,这女人身材颀长,气韵好。

我父亲眼睛不好,我给你做吧!薛蓝抢着说。

薛师傅说,不是我不做,我的眼睛不好,怕把你的旗袍做坏。

女人说,我相信你会做好,我也是访问了许多人才找到你的。薛师傅站起来,要女人站到当亮的地方,自己眯一只眼,把女人从头到脚看了一眼说,把布料放在这里,你可以走了,七天后来取。薛师傅的眼睛就是皮尺。

薛师傅把自己关在房里,他开始裁剪旗袍,旗袍的领口不能歪也不大,旗袍的腰部要收好,收到增一分肥减一分瘦的地步,下摆的两侧不能露出大腿,要看得见整个小腿,既能走出风采,又不失典雅。 

旗袍的剪裁和针脚是要靠眼力的。特别那些针路,是靠手工一针一线缝出来。如果眼不好,手不匀,面子上就会浮出线头或“蜈蚣虫脚”。是湘绣的大忌。 

几天后,薛师傅打开了房门,旗袍上画了一只金凤凰的图案,凤凰的头从旗袍的胸部开始,到旗袍下摆是凤尾,深红和黄黑颜色搭配,他把老婆拉进房,又关上门。老婆在案前摆好布绷子,绷上绣件,开始飞针走线,粗的细的各种颜色的丝线在她的手中飞舞着,两朵艳丽的蝴蝶结,翩跹在领口上。 

旗袍做好后,薛师傅将旗袍穿在迎门的一个模特儿身上,薛蓝很用心地给模特儿头上戴上一顶荷叶造型的绸缎阳帽,翠绿色的旗袍,就像出水的荷叶。一阵轻风吹过,闪烁而流动,泛出幽幽的色彩。

薛蓝今天穿了件红印花超短旗袍,下摆比阿婆的短裤长不了多少。薛蓝几分得意地说,你不要这样看我,这是改良。传统的印花织布,标准的中国红中加入金色花纹,体现了浓浓的中国情结。黑色琵琶扣点缀,内配金色小吊带,现代的尖角翻领与露背元素,中西合璧,性感妩媚。纵使薛蓝讲得天花乱坠,薛师傅也只能是越看越生气。他只好不去看她,搬了条板凳坐在店门口,等女人来拿旗袍。

每天一早,薛师傅就去挂旗袍。他将叠好的旗袍轻轻打开,往模特儿身上一穿,他喜欢看这种水样滑落的感觉。

燥热的夏天就在薛师傅的等待中过去了,女人还没有来。薛蓝怕父亲急出什么病来,不满地说,其实旗袍这种衣,说看重就看重,说不看重,不过是女人衣橱里多件衣罢了。再过段时间还不知有没有人穿这种旗袍,既繁琐又不适用。 

薛师傅身体里猛然扎了一下。他知道薛蓝从心底里没有真正地喜欢过旗袍。她能做,是靠了她一股子灵性。女儿要的只是旗袍外而的世界,而不是旗袍的内涵。

又过了一段时间,女人仍然没有来。

这时,坡子街要扩建,所有的旧房要拆。这下薛师傅寝食不安了。他想女人来了怎么找旗袍店?他很不愿意搬。薛蓝说,我们在原地方钉块牌子,告诉我们的新地址。薛师傅搬到新门面后,他又不放心了。我还是到那里去等吧! 

薛师傅端了盒子里的旗袍,蹲在薛蓝钉的牌子旁,跟上下班的人一样准时。薛师傅蹲在那里、眼睛空洞地一直望到巷子的尽头,目光游离而迷惘。这天,他终于倒在了那块牌子前。

薛师傅被诊断为晚期胃癌。病床上,薛师傅还在问,女人来了没有?

薛蓝没作声,第二天,她在晚报上登了一则领取旗袍的消息。一个星期过去了,仍然没有人领旗袍。这一天,她又找出那张报纸细看,突然看见,在她的那条消息旁边,还有一条讣告:全国著名民族学学者,省政协委员夏玉珍女士因患白血病,医治无效,于昨日去世,享年48岁。 

这天中午,薛师傅接到了一个女人打来的电话,说她就是那个订做旗袍的女人的女儿,并解释说,当时因为妈妈急于出周考察,把这事搁一边了。

送走那件旗袍后,薛师傅兴奋了大半个晚上,才迷迷糊糊睡着。这一睡,薛师傅就永远睡过去了。

薛蓝伤心至极,我这个主意馊啊!原来,是薛蓝突发奇想,找来自己的女友,扮成那个取旗袍女人的女儿。 

火化父亲和父亲的遗物时,薛蓝拿着那件旗袍,泪汪汪地盯了半天。母亲说,这是你父亲一生做得最用心的一件旗袍。他走了,让你爸带走吧!薛蓝她急忙抱过来.对母亲说,我要留着它。

(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薛师傅开始没答应给女人做旗袍,一是因为自己年纪大了,眼睛不好使,怕把旗袍做坏;二是因为女人要做的低领连袖圆摆旗袍过时了。

B.小说善于从细微处写人,从薛师傅做旗袍时把自己关在房里可以看出,薛师傅对待这件旗袍非常认真,他要全神贯注把它做好。

C.女人访问了许多人才找到薛师傅,她相信薛师傅会做好她的旗袍,她也一定能把旗袍穿出韵味,可惜因为身患白血病,未来得及取因旗袍就去世了。

D.薛蓝并不喜欢旗袍,只是凭着一股子灵性,改良创新,给旗袍开辟了一片崭新的天地,拓宽了旗袍的用途和领域,也拓宽了旗袍之外的世界。

E.这篇小说对旗袍样式和湘绣旗袍的制作工艺描写细腻、生动,在增强作品真实性的同时,也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2)小说多次写到薛师傅父女之间的冲突,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小说在刻画薛师傅这个人物形象时,突出了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4)小说结尾为什么要写薛蓝留着父亲做的最后一件旗袍?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4、

阅读下列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佛教石窟艺术

李泽厚

宗教是异常复杂的现象。宗教艺术也是这样。一般来说,宗教艺术首先是特定时代的宗教宣传品,它们是信仰、崇拜,而不是单纯观赏的对象。它们的理想和审美形式是为其宗教服务的。

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主要是佛教石窟艺术。佛教在中国广泛传播流行.并成为门阀地主阶级的意识形态,在整个社会占据统治地位,是在频繁战乱的南北朝。北魏与南梁先后正式宣布它为国教,是这种统治的法律标志。它历经隋唐,达到极盛时期,产生出中国的禅宗教派而走向衰亡。它的石窟艺术也随着这种时代的变迁、阶级的升降和现实生活的发展而变化发展,以自己的形象方式,反映了中国民族由接受佛教而改造消化它,而最终摆脱它。清醒的理性主义、历史主义的华夏传统终于战胜了反理性的神秘迷狂。这是一个重要而深刻的思想意识的行程,所以,尽管同样是硕大无朋的佛像身躯,同样是五彩缤纷的壁画图景,它的人世内容却并不相同。如以敦煌壁画为主要例证,可以明显看出,北魏、隋、唐(初、盛、中、晚)、五代、宋这些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神的世界。不但题材、主题不同,而且面貌、风度各异。

无论是云冈、敦煌,还是麦积山,中国石窟艺术最早要推北魏洞窟,印度传来的佛传、佛本生等印度题材占据了这些洞窟的壁画画面。洞洞窟的主人并非壁画,而是雕塑。前者不过是后者的陪衬和烘托。四周壁画的图景故事,是为了托出中间的佛身。信仰需要对象,膜拜需要形体。人的现实地位愈渺小,膜拜的佛的身躯便愈高大。然而,这又是何等强烈的艺术对比:热烈激昂的壁画故事陪衬烘托出的、恰恰是异常宁静的主人。北魏的雕塑,从云冈早期的威严庄重到龙门、敦煌,特别是麦积山成熟期的秀骨清相、长脸细颈、衣褶繁复而飘动,那种神情奕奕、飘逸自得,似乎去尽人间烟火气的风度,形成了中国雕塑艺术的理想美的高峰。人们把希望、美好、理想都集中地寄托在它身上。它是包含各种潜在的精神可能性的神,内容宽泛而不定。它并不显示出仁爱、慈祥、关怀等神情,它所表现的恰好是对世间一切的完全超脱。尽管身体前倾,目光下视、但对人世似乎并不关怀或动心。相反,它以对人世现实的轻视和淡漠,以洞察一切的睿智的微笑为特征,并且就在那惊恐、阴冷、血肉淋漓的四周壁画的悲惨世界中,显示出他的宁静、高超和飘逸。似乎肉体愈摧残,心灵愈丰满;身体愈瘦削,精神愈高妙;现实愈悲惨,神像愈美丽;人世愈愚蠢,低劣,神的微笑便愈丰睿智、高超……。在巨大的、智慧的、超然的神像面前匍伏着蝼蚁般的生命,而蝼蚁们的渺小生命居然建立起如此巨大而不朽的“公平”主宰,也正好折射着对深重现实苦难的无可奈何的强烈情绪。但它又仍然是当时人间的形体、神情、面相和风度的理想凝聚。尽管同样向神像祈祷,不同阶级的苦难毕竟不同,对佛的恳求和憧憬也并不一样。

(选自《美的历程,佛陀世容之悲惨世界》)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宗教和宗教艺术都是异常复杂的现象,都是用来信仰和崇拜的,但宗教艺术

并不是单纯用来观赏的,一般是特定时代阶级的宗教宣传品。

B.敦煌壁画在不同时代神的世界有所不同比如题材、主题、壁画中人物的画貌、风度不同等.这能够说明华夏传统战胜了反理性的神秘迷狂

C.北魏佛像雕塑成为中国雕塑艺术的理想美的高峰无论是龙门、敦煌还是麦积山等佛像都秀骨清相、长脸细颈、神采奕奕、飘逸自得

D.神像的巨大、智慧、超然使跪倒在它们面前的芸芸众生显得十分渺小,但即使这样.跪拜祈祷的人们因阶级的不同而对佛的恳求也不同。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南北朝频繁的战乱背景下,佛教得以在中国广泛传播和流行,其在整个社会占据统治池位的法律标志脸是北魏和南梁宣布它为国教

B.中华民族对佛教的态度经历了接受、改造、消化、摆脱的过程.这是一个深刻的思想意识行程,体现了中国人对宗教的深刻理解

C.北魏时代的石窟被人们认为是中国最早的石窟艺术,其中一个原因是这些洞窟中的壁画描绘的是由印度传来的佛传、佛本生内容

D.云冈、敦煌、麦积山等洞窟的所有璧画都是佛像的陪衬,用营造出惊恐、阴冷、血肉淋漓的悲惨世界来显示佛像的高超和飘逸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的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佛教石窟艺术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宗教艺术形式之一,这种艺术是为宗教内容服务的,会在时代变迁、阶级变化等方面发生变化

B.为显示洞窟佛像雕塑的面部宁静,先民们在创作雕像时将壁画人物与佛像相对比,以及将现实生活中人物的渺小一与佛像的高大相对比。

C.中国佛像雕塑寄托了中国人的未来、美好、希望,但佛像本身却役有显示出慈祥、仁爱的神情,似乎对人类没有什么关怀和动心

D.高大的佛像体现的是人间的神情、面相、风度,是由人世间渺小的生命建造的,折射了世间的人们对现实苦难的无可奈何的情绪

三、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5分)

5、

文言文文本阅读

晁君成诗集叙

苏轼

“达贤者有后,张汤是也。”张汤宜无后者也。“无其实而窃其名者无后,扬雄是也。”扬雄宜有后者也。达贤者有后,吾是以知蔽贤者之无后也。无其实而窃其名者无后,吾是以知有其实而辞其名者之有后也。贤者,民之所以生也,而蔽之,是绝民也。名者,古今之达尊也,重于富贵,而窃之,是欺天也。绝民欺天,其无后不亦宜乎!故曰:达贤者与.有其实而辞其名者皆有后。吾常诵之云尔。

乃者官于杭,杭之新城令晁君君成讳端友者,君子人也。吾与之游三年,知其为君子,而不知其能文与诗,而君亦未尝有一语及此者。其后君既殁于京师,其子补之出君之诗三百六十篇。读之而惊曰:嗟夫,诗之指虽微,然其美恶高下,犹有可以言传而指见者。至于人之贤不肖,其深远茫昧难知,盖甚于诗。今吾尚不能知君之能诗,则其所谓知君为君子者,果能尽知之乎。君以进士得官,所至民安乐之,惟恐其去。然未尝以一言求于人。凡从仕二十有三年,而后改官以没。由此观之,非独吾不知,举世莫之知也。

君之诗清厚静深,如其为人,而每篇辄出新意奇语,宜为人所共爱,其势非君深自覆匿,人必知之。而其子补之,于文无所不能,博辩俊伟,绝人远甚,将必显于世。吾是以益知有其实而辞其名者之必有后也。昔李郃为汉中候吏,和帝遣二使者微服入蜀,馆于郃。郃以星知之。后三年,使者为汉中守,而郃犹为候吏,人莫知之者,其博学隐德之报,在其子固。《诗》曰:“岂弟君子,神所劳矣。”

(选自《苏轼文集》,有改动)

【注】①岂弟(kǎitì):即“恺悌”,和乐平易。

【1】对下列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吾与之游三年   游:交往

B.博辩俊伟,绝人远甚   绝:超过

C.和帝遣二使者微服入蜀   微服:改变常服以避人耳目 

D.其博学隐德之报,在其子固   报:回复

【2】下面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有名望的人,是通达世情而受人尊敬的人,不仅百姓赖以生存,而且有杰出的后代。

B.新城令晁君行事正派,从不求别人做一件事,前后做官二十三年,可惜刚刚给他加官,就去世了。

C.晁君儿子晁补之,对于各种文体无所不能,学识渊博,文思辩捷,人物英俊,气度宏伟,卓越不凡,因而英明显世。

D.作者认为,张汤是通达贤德的人,晁君成、李郃是有真才实学而不享其名的人,他们都有杰出的后人。

【3】翻译句子

(1)贤者,民之所以生也,而蔽之,是绝民也。

(2)诗之指虽微,然其美恶高下,犹有可以言传而指见者。

(3)至于人之贤不肖,其深远茫昧难知,盖甚于诗。

【4】作者认为晁君成“有其实而辞其名”,请依据文章内容分别简要概括“有其实”“辞其名”理由。

四、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5分)

6、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孟子》)

(2)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_________。(《三峡》)

(3)__________,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赤壁赋》)

(4)飞湍瀑流争喧豗,____________。(《蜀道难》)

(5)架梁之椽,___________。(《阿房宫赋》)

(6)___________,大珠小珠落玉盘。(《琵琶行》)

(7)然而其持之有故,___________。(《荀子》)

(8)作德,心逸日休;作伪,____________。(《尚书》)

五、诗歌鉴赏(共1题,共5分)

7、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次韵几复①和答所寄

黄庭坚

海南海北梦不到,会合乃非人力能。

地褊未堪长袖舞,夜寒空对短檠灯。

相看鬓发时窥镜,曾共诗书更曲肱。

作个②生涯终未是,故山松长到天藤。

【注】①几复:即黄几复,诗人好友。时几复由岭南四会至汴京,作者亦由德州德平调汴京。两年前作者曾写《寄黄几复》一诗。②作个:这个。

(1)诗的颔联很有意味,请分析其内涵。

(2)颈联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说明。

(3)这首诗作者要表达的感情十分丰富,请简要概括。

六、语言表达(共1题,共5分)

8、

下面是用“金字塔”的形式所描述的“学习方法及其效果”示意图。请根据图示,就某一点说说你的体会,50字左右。

1

七、作文(共1题,共5分)

9、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前不久央视著名电视节目《等着我》播出了这样一期内容:一个农村青年,凭着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周围人都羡慕的名牌大学,然后又进一步考研。为了让他上大学,父母倾尽了家里的所有,弟弟也为他而辍学打工。然而就在他边等待考研结果边找工作的时候,遇到的事情很不顺利,遭遇了很多挫折。他给家里发了一条“不出人头地,誓不回家”的信息,就失踪了,一走就是9年。家里人无奈只好求央视《等着我》帮助寻找。

这件事情,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反响。有人指责他,说他不孝不忠,无情无义;也有人认可他,说他有骨气有担当,男儿就当有作为,不干出一番事业誓不休。

对此,你怎么看?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写作文,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山东滕州十一中高三一轮复习第四周同步测语文试卷(解析版)

高中语文考试
一、选择题(共2题,共10分)

1、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语文考试能得高分的学生大都思维敏捷,______,并且综合能力较强。

②小王今天淋了雨,周身湿透了,______,应当赶快吃点防感冒的药。

③只要你能______为我想一想,就会同情我的处境,不会这样指责我了。

A.博闻强志  毫发不爽  身临其境

B.博闻强志  浑身颤抖  设身处地

C.博大精深  毫发不爽  身临其境

D.见多识广  浑身颤抖  设身处地

【考点】
【答案】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词义辨析能力。词义辨析,要求考生一定要熟知词语(成语)的意思,尤为注意词语(成语)的感情色彩,词义的理解课结合语境进行推断,另外,平时一定要加强积累,多记诵,多查字典。本题,只要区分开“博闻强志”和“见多识广”意思和语体色彩,便能确定正确答案了。博闻强志:见闻广博,记忆力强;见多识广:见闻较多,经验学识丰富广泛。根据①句横线后信息“综合能力较强”,“见多识广”更合适些,故选D。

2、

下列词语中加横线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殷红/胭脂  缱绻/蜷伏  蹊跷/蹊径

B.脸颊/狡黠  莞尔/鲩鱼  迤逦/逶迤

C.萌芽/蒙昧  酒靥/梦魇  颤抖/颤栗

D.翩跹/悭吝  嬗变/擅长  稽首/稽查

【考点】
【答案】

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字音拼读能力。此类题型,考生要特别注意口语中的错误拼读及声调,能正确规范地认读字音;特别注意方音辩正,知晓本地方言与普通话读音的不同并加以纠正;能注意辨析常用多音字、异读字、形声字和形近字的读音。平时要常查字典,多记诵。本题,A项分别读作yān,quǎn/quán,qī/xī;B项分别读作jiá/xiá,wǎn/huàn,yǐ/yí;C项分别读作ménɡ,yè/yǎn,chàn/zhàn;D项分别读作xiān/qiān,shàn,qǐ/jī。故选B。

二、现代文阅读(共2题,共10分)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湘绣旗袍  薛媛媛

薛师傅的案板上云集一堆红红绿绿的布料,都是些真丝布料。这些真丝布料经过他的手,变成一件件女人旗袍。

再过几天就是薛师傅的六十大寿,过完大寿就准备不碰针了。女儿薛蓝今天穿了件吊带旗袍,圆润的肩部以及半个胸部端出来,腰部间夹了大块薄如蝉翼的雪纺,隐约看到肚脐和整个腰部。薛师傅鼓起眼睛看,火就要从眼睛里冒出来。而年轻女人爱模仿薛蓝的派头,薛蓝穿什么,她们做什么,这样一来,找薛蓝做旗袍的人越来越多。

我想请您做件湘绣旗袍,做那种低领连袖圆摆。门口站着一个女人,手里拿着一块翠绿色缎面真丝布料。

你还喜欢那种旗袍。薛师傅疑惑地看着女人。薛师傅有好几年没碰到做这种旗袍的女人了。薛师傅又看了女人一眼,这女人身材颀长,气韵好。

我父亲眼睛不好,我给你做吧!薛蓝抢着说。

薛师傅说,不是我不做,我的眼睛不好,怕把你的旗袍做坏。

女人说,我相信你会做好,我也是访问了许多人才找到你的。薛师傅站起来,要女人站到当亮的地方,自己眯一只眼,把女人从头到脚看了一眼说,把布料放在这里,你可以走了,七天后来取。薛师傅的眼睛就是皮尺。

薛师傅把自己关在房里,他开始裁剪旗袍,旗袍的领口不能歪也不大,旗袍的腰部要收好,收到增一分肥减一分瘦的地步,下摆的两侧不能露出大腿,要看得见整个小腿,既能走出风采,又不失典雅。 

旗袍的剪裁和针脚是要靠眼力的。特别那些针路,是靠手工一针一线缝出来。如果眼不好,手不匀,面子上就会浮出线头或“蜈蚣虫脚”。是湘绣的大忌。 

几天后,薛师傅打开了房门,旗袍上画了一只金凤凰的图案,凤凰的头从旗袍的胸部开始,到旗袍下摆是凤尾,深红和黄黑颜色搭配,他把老婆拉进房,又关上门。老婆在案前摆好布绷子,绷上绣件,开始飞针走线,粗的细的各种颜色的丝线在她的手中飞舞着,两朵艳丽的蝴蝶结,翩跹在领口上。 

旗袍做好后,薛师傅将旗袍穿在迎门的一个模特儿身上,薛蓝很用心地给模特儿头上戴上一顶荷叶造型的绸缎阳帽,翠绿色的旗袍,就像出水的荷叶。一阵轻风吹过,闪烁而流动,泛出幽幽的色彩。

薛蓝今天穿了件红印花超短旗袍,下摆比阿婆的短裤长不了多少。薛蓝几分得意地说,你不要这样看我,这是改良。传统的印花织布,标准的中国红中加入金色花纹,体现了浓浓的中国情结。黑色琵琶扣点缀,内配金色小吊带,现代的尖角翻领与露背元素,中西合璧,性感妩媚。纵使薛蓝讲得天花乱坠,薛师傅也只能是越看越生气。他只好不去看她,搬了条板凳坐在店门口,等女人来拿旗袍。

每天一早,薛师傅就去挂旗袍。他将叠好的旗袍轻轻打开,往模特儿身上一穿,他喜欢看这种水样滑落的感觉。

燥热的夏天就在薛师傅的等待中过去了,女人还没有来。薛蓝怕父亲急出什么病来,不满地说,其实旗袍这种衣,说看重就看重,说不看重,不过是女人衣橱里多件衣罢了。再过段时间还不知有没有人穿这种旗袍,既繁琐又不适用。 

薛师傅身体里猛然扎了一下。他知道薛蓝从心底里没有真正地喜欢过旗袍。她能做,是靠了她一股子灵性。女儿要的只是旗袍外而的世界,而不是旗袍的内涵。

又过了一段时间,女人仍然没有来。

这时,坡子街要扩建,所有的旧房要拆。这下薛师傅寝食不安了。他想女人来了怎么找旗袍店?他很不愿意搬。薛蓝说,我们在原地方钉块牌子,告诉我们的新地址。薛师傅搬到新门面后,他又不放心了。我还是到那里去等吧! 

薛师傅端了盒子里的旗袍,蹲在薛蓝钉的牌子旁,跟上下班的人一样准时。薛师傅蹲在那里、眼睛空洞地一直望到巷子的尽头,目光游离而迷惘。这天,他终于倒在了那块牌子前。

薛师傅被诊断为晚期胃癌。病床上,薛师傅还在问,女人来了没有?

薛蓝没作声,第二天,她在晚报上登了一则领取旗袍的消息。一个星期过去了,仍然没有人领旗袍。这一天,她又找出那张报纸细看,突然看见,在她的那条消息旁边,还有一条讣告:全国著名民族学学者,省政协委员夏玉珍女士因患白血病,医治无效,于昨日去世,享年48岁。 

这天中午,薛师傅接到了一个女人打来的电话,说她就是那个订做旗袍的女人的女儿,并解释说,当时因为妈妈急于出周考察,把这事搁一边了。

送走那件旗袍后,薛师傅兴奋了大半个晚上,才迷迷糊糊睡着。这一睡,薛师傅就永远睡过去了。

薛蓝伤心至极,我这个主意馊啊!原来,是薛蓝突发奇想,找来自己的女友,扮成那个取旗袍女人的女儿。 

火化父亲和父亲的遗物时,薛蓝拿着那件旗袍,泪汪汪地盯了半天。母亲说,这是你父亲一生做得最用心的一件旗袍。他走了,让你爸带走吧!薛蓝她急忙抱过来.对母亲说,我要留着它。

(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薛师傅开始没答应给女人做旗袍,一是因为自己年纪大了,眼睛不好使,怕把旗袍做坏;二是因为女人要做的低领连袖圆摆旗袍过时了。

B.小说善于从细微处写人,从薛师傅做旗袍时把自己关在房里可以看出,薛师傅对待这件旗袍非常认真,他要全神贯注把它做好。

C.女人访问了许多人才找到薛师傅,她相信薛师傅会做好她的旗袍,她也一定能把旗袍穿出韵味,可惜因为身患白血病,未来得及取因旗袍就去世了。

D.薛蓝并不喜欢旗袍,只是凭着一股子灵性,改良创新,给旗袍开辟了一片崭新的天地,拓宽了旗袍的用途和领域,也拓宽了旗袍之外的世界。

E.这篇小说对旗袍样式和湘绣旗袍的制作工艺描写细腻、生动,在增强作品真实性的同时,也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2)小说多次写到薛师傅父女之间的冲突,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小说在刻画薛师傅这个人物形象时,突出了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4)小说结尾为什么要写薛蓝留着父亲做的最后一件旗袍?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考点】
【答案】

(1)EB(答E给3分,答B给2分,答D给1分;答A.C不给分。回答三项或三项以上,不给分)

(2)①展现两代人对待湘绣旗袍的传承与发展的理念不一致;②表现出父女俩的个性,使其形象更鲜明更丰满;③引发读者对传统与现代关系的思考和对民间艺术继承与创新的关注;④为下文写女儿逐渐理解父亲、珍视旗袍和尊重传统作了铺垫。

(3)①技艺高超。他不用量身就可裁衣,眼力好,手工好;②对人真诚,讲究诚信。他为顾客的信任而感动,坚持在原地守候顾客来取旗袍;③对事业专注、执着。他做了一辈子旗袍,将旗袍做到极致;④坚守传统。他接受不了女儿对旗袍的改良与创新。

(4)①表现她的内心有了触动:她重新审视父亲看重的湘绣旗袍蕴含的内涵与老一辈艺人的艺德;②使小说的结局意味深长,给读者一种想象和期待的空间——年轻的传人将选择回归到旗袍的内涵与意韵,湘绣旗袍的技艺或将后继有人;③与上文写她不理解父亲对传统的坚持形成对比,突出她认识上的转变。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能力。此类题型,要先通读全文,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然后根据题干确定答题的区间,找到答题区间,再把选项内容与原文内容进行对比,判断正误即可。本题,A项“因为女人要做的低领连袖圆摆旗袍过时了”强加原因,这在文中无据可查;C项“因旗袍去世”这属于强加因果;D项“拓宽了旗袍的用途和领域,也拓宽了旗袍之外的世界”属于篡改文意,原文说薛蓝从心底里没有真正地喜欢过旗袍。答E给3分,答B给2分,答D给1分;答A.C不给分。回答三项或三项以上,不给分。故选EB。

4、

阅读下列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佛教石窟艺术

李泽厚

宗教是异常复杂的现象。宗教艺术也是这样。一般来说,宗教艺术首先是特定时代的宗教宣传品,它们是信仰、崇拜,而不是单纯观赏的对象。它们的理想和审美形式是为其宗教服务的。

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主要是佛教石窟艺术。佛教在中国广泛传播流行.并成为门阀地主阶级的意识形态,在整个社会占据统治地位,是在频繁战乱的南北朝。北魏与南梁先后正式宣布它为国教,是这种统治的法律标志。它历经隋唐,达到极盛时期,产生出中国的禅宗教派而走向衰亡。它的石窟艺术也随着这种时代的变迁、阶级的升降和现实生活的发展而变化发展,以自己的形象方式,反映了中国民族由接受佛教而改造消化它,而最终摆脱它。清醒的理性主义、历史主义的华夏传统终于战胜了反理性的神秘迷狂。这是一个重要而深刻的思想意识的行程,所以,尽管同样是硕大无朋的佛像身躯,同样是五彩缤纷的壁画图景,它的人世内容却并不相同。如以敦煌壁画为主要例证,可以明显看出,北魏、隋、唐(初、盛、中、晚)、五代、宋这些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神的世界。不但题材、主题不同,而且面貌、风度各异。

无论是云冈、敦煌,还是麦积山,中国石窟艺术最早要推北魏洞窟,印度传来的佛传、佛本生等印度题材占据了这些洞窟的壁画画面。洞洞窟的主人并非壁画,而是雕塑。前者不过是后者的陪衬和烘托。四周壁画的图景故事,是为了托出中间的佛身。信仰需要对象,膜拜需要形体。人的现实地位愈渺小,膜拜的佛的身躯便愈高大。然而,这又是何等强烈的艺术对比:热烈激昂的壁画故事陪衬烘托出的、恰恰是异常宁静的主人。北魏的雕塑,从云冈早期的威严庄重到龙门、敦煌,特别是麦积山成熟期的秀骨清相、长脸细颈、衣褶繁复而飘动,那种神情奕奕、飘逸自得,似乎去尽人间烟火气的风度,形成了中国雕塑艺术的理想美的高峰。人们把希望、美好、理想都集中地寄托在它身上。它是包含各种潜在的精神可能性的神,内容宽泛而不定。它并不显示出仁爱、慈祥、关怀等神情,它所表现的恰好是对世间一切的完全超脱。尽管身体前倾,目光下视、但对人世似乎并不关怀或动心。相反,它以对人世现实的轻视和淡漠,以洞察一切的睿智的微笑为特征,并且就在那惊恐、阴冷、血肉淋漓的四周壁画的悲惨世界中,显示出他的宁静、高超和飘逸。似乎肉体愈摧残,心灵愈丰满;身体愈瘦削,精神愈高妙;现实愈悲惨,神像愈美丽;人世愈愚蠢,低劣,神的微笑便愈丰睿智、高超……。在巨大的、智慧的、超然的神像面前匍伏着蝼蚁般的生命,而蝼蚁们的渺小生命居然建立起如此巨大而不朽的“公平”主宰,也正好折射着对深重现实苦难的无可奈何的强烈情绪。但它又仍然是当时人间的形体、神情、面相和风度的理想凝聚。尽管同样向神像祈祷,不同阶级的苦难毕竟不同,对佛的恳求和憧憬也并不一样。

(选自《美的历程,佛陀世容之悲惨世界》)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宗教和宗教艺术都是异常复杂的现象,都是用来信仰和崇拜的,但宗教艺术

并不是单纯用来观赏的,一般是特定时代阶级的宗教宣传品。

B.敦煌壁画在不同时代神的世界有所不同比如题材、主题、壁画中人物的画貌、风度不同等.这能够说明华夏传统战胜了反理性的神秘迷狂

C.北魏佛像雕塑成为中国雕塑艺术的理想美的高峰无论是龙门、敦煌还是麦积山等佛像都秀骨清相、长脸细颈、神采奕奕、飘逸自得

D.神像的巨大、智慧、超然使跪倒在它们面前的芸芸众生显得十分渺小,但即使这样.跪拜祈祷的人们因阶级的不同而对佛的恳求也不同。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南北朝频繁的战乱背景下,佛教得以在中国广泛传播和流行,其在整个社会占据统治池位的法律标志脸是北魏和南梁宣布它为国教

B.中华民族对佛教的态度经历了接受、改造、消化、摆脱的过程.这是一个深刻的思想意识行程,体现了中国人对宗教的深刻理解

C.北魏时代的石窟被人们认为是中国最早的石窟艺术,其中一个原因是这些洞窟中的壁画描绘的是由印度传来的佛传、佛本生内容

D.云冈、敦煌、麦积山等洞窟的所有璧画都是佛像的陪衬,用营造出惊恐、阴冷、血肉淋漓的悲惨世界来显示佛像的高超和飘逸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的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佛教石窟艺术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宗教艺术形式之一,这种艺术是为宗教内容服务的,会在时代变迁、阶级变化等方面发生变化

B.为显示洞窟佛像雕塑的面部宁静,先民们在创作雕像时将壁画人物与佛像相对比,以及将现实生活中人物的渺小一与佛像的高大相对比。

C.中国佛像雕塑寄托了中国人的未来、美好、希望,但佛像本身却役有显示出慈祥、仁爱的神情,似乎对人类没有什么关怀和动心

D.高大的佛像体现的是人间的神情、面相、风度,是由人世间渺小的生命建造的,折射了世间的人们对现实苦难的无可奈何的情绪

【考点】
【答案】

【1】C

【2】D

【3】B

【解析】

试题分析:

【1】本题考查考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能力。此类题型,要先通读全文,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然后根据题干确定答题的区间,找到答题区间,再把选项内容与原文内容进行对比,判断正误即可。该类题目选项重点一般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形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混淆范围、以偏概全、偷换概念等。本题,C项,文中说“从云冈早期的威严庄重到龙门、敦煌,特别是麦积山成熟期的秀骨清相、长脸细颈……”可以看出,“秀骨清相、长脸细颈、神采奕奕、飘逸自得”指麦积山雕像。

三、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5分)

5、

文言文文本阅读

晁君成诗集叙

苏轼

“达贤者有后,张汤是也。”张汤宜无后者也。“无其实而窃其名者无后,扬雄是也。”扬雄宜有后者也。达贤者有后,吾是以知蔽贤者之无后也。无其实而窃其名者无后,吾是以知有其实而辞其名者之有后也。贤者,民之所以生也,而蔽之,是绝民也。名者,古今之达尊也,重于富贵,而窃之,是欺天也。绝民欺天,其无后不亦宜乎!故曰:达贤者与.有其实而辞其名者皆有后。吾常诵之云尔。

乃者官于杭,杭之新城令晁君君成讳端友者,君子人也。吾与之游三年,知其为君子,而不知其能文与诗,而君亦未尝有一语及此者。其后君既殁于京师,其子补之出君之诗三百六十篇。读之而惊曰:嗟夫,诗之指虽微,然其美恶高下,犹有可以言传而指见者。至于人之贤不肖,其深远茫昧难知,盖甚于诗。今吾尚不能知君之能诗,则其所谓知君为君子者,果能尽知之乎。君以进士得官,所至民安乐之,惟恐其去。然未尝以一言求于人。凡从仕二十有三年,而后改官以没。由此观之,非独吾不知,举世莫之知也。

君之诗清厚静深,如其为人,而每篇辄出新意奇语,宜为人所共爱,其势非君深自覆匿,人必知之。而其子补之,于文无所不能,博辩俊伟,绝人远甚,将必显于世。吾是以益知有其实而辞其名者之必有后也。昔李郃为汉中候吏,和帝遣二使者微服入蜀,馆于郃。郃以星知之。后三年,使者为汉中守,而郃犹为候吏,人莫知之者,其博学隐德之报,在其子固。《诗》曰:“岂弟君子,神所劳矣。”

(选自《苏轼文集》,有改动)

【注】①岂弟(kǎitì):即“恺悌”,和乐平易。

【1】对下列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吾与之游三年   游:交往

B.博辩俊伟,绝人远甚   绝:超过

C.和帝遣二使者微服入蜀   微服:改变常服以避人耳目 

D.其博学隐德之报,在其子固   报:回复

【2】下面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有名望的人,是通达世情而受人尊敬的人,不仅百姓赖以生存,而且有杰出的后代。

B.新城令晁君行事正派,从不求别人做一件事,前后做官二十三年,可惜刚刚给他加官,就去世了。

C.晁君儿子晁补之,对于各种文体无所不能,学识渊博,文思辩捷,人物英俊,气度宏伟,卓越不凡,因而英明显世。

D.作者认为,张汤是通达贤德的人,晁君成、李郃是有真才实学而不享其名的人,他们都有杰出的后人。

【3】翻译句子

(1)贤者,民之所以生也,而蔽之,是绝民也。

(2)诗之指虽微,然其美恶高下,犹有可以言传而指见者。

(3)至于人之贤不肖,其深远茫昧难知,盖甚于诗。

【4】作者认为晁君成“有其实而辞其名”,请依据文章内容分别简要概括“有其实”“辞其名”理由。

【考点】
【答案】

【1】D

【2】C

【3】(1)贤人是百姓依靠他来生存的人,(蔽贤者)却蒙蔽他,这是断绝百姓的生路啊。

(2)诗歌的旨意虽然隐晦,但它美妙高明之处,还是有可以用语言表达、指明的。

(3)至于一个人是贤能还是不才,他的(思想)是深刻还是愚昧,难以知晓,(这)大概比(理解)(他的)诗歌更困难啊。

【4】①有其实:晁君成的诗歌清淡,温厚,深远,语言清新,语意新奇。②辞其名:晁君成隐藏自己的才能。

【解析】

试题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实词含义掌握情况。近几年文言文考查都坚持“课外材料考课内”这一原则,即考查的语段和内容是学生陌生的,但知识点却是课内的,可从学过的文言篇目或熟知的成语典故中找到相关依据。因此考生拿到考题时要运用联想,联想已学过的课文中的词句。还有可以联想现代汉语双音节词和成语,此外,还要注意古代汉语中通假字、偏义复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四种情况。本题,D项,“其博学隐德之报,在其子固”大意理解是“他学问渊博德行隐蔽的回报,应在他儿子李固身上”。可见“报”的含义是“回报”。故选D。

四、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5分)

6、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孟子》)

(2)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_________。(《三峡》)

(3)__________,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赤壁赋》)

(4)飞湍瀑流争喧豗,____________。(《蜀道难》)

(5)架梁之椽,___________。(《阿房宫赋》)

(6)___________,大珠小珠落玉盘。(《琵琶行》)

(7)然而其持之有故,___________。(《荀子》)

(8)作德,心逸日休;作伪,____________。(《尚书》)

【考点】
【答案】

(1)向为身死而不受;

(2)不以疾也;

(3)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4)砯崖转石万壑雷;

(5)多于机上之工女;

(6)嘈嘈切切错杂弹;

(7)其言之成理;

(8)心劳日拙。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此题中需注意“向”、“疾”、“惟”、“砯崖”、“壑”、“工”、“嘈”、“拙”等字词的书写。名句默写答题技巧:(一)要突破生僻难写字。(二)要注意同音异义词。(三)要注意同义异形词(四)要留意具体环境(五)要留心语句顺序(六)要注意语句出处。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一要领悟含义,圈点强记,边诵边写。对每一条名言名句,都要领悟其大致含义,特别是其中的关键字词。对名言名句中的易混字、易错字,要用红笔圈点出来,以激起有意注意,防止“口是手非”。二要要突破生僻难写字,规范书写。对于文质兼美的名句名篇,很多同学都能熟读成诵,但在考试中却不能得分。其中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生僻难写字的书写有误,一字之差,导致丢分。三要要注重同音异义词。读音相同,意义不同甚至相反的词语在名句名篇中大量地存在着,这也是命题人“设伏”的热点。这就要求应该特别注意这些同音异义词,通过有意识地分析比较,既知其音,更知其义。四要关注同义异形词。意思相同而字形迥异的词在名句名篇中也是屡见不鲜的,对学生有更大的迷惑性和误导性,是考试得分的“盲点”之一,复习时也应引起高度的重视。五要留心语句顺序。有不少名句的语句顺序即使颠倒,意思也不会发生改变,也正是这个原因,一部分学生往往就是观其大略、不求甚解,而导致把语句的顺序写颠倒,白白地丢掉了分数。

五、诗歌鉴赏(共1题,共5分)

7、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次韵几复①和答所寄

黄庭坚

海南海北梦不到,会合乃非人力能。

地褊未堪长袖舞,夜寒空对短檠灯。

相看鬓发时窥镜,曾共诗书更曲肱。

作个②生涯终未是,故山松长到天藤。

【注】①几复:即黄几复,诗人好友。时几复由岭南四会至汴京,作者亦由德州德平调汴京。两年前作者曾写《寄黄几复》一诗。②作个:这个。

(1)诗的颔联很有意味,请分析其内涵。

(2)颈联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说明。

(3)这首诗作者要表达的感情十分丰富,请简要概括。

【考点】
【答案】

(1)上句写偏僻之地使人不能施展才能,下句写友人寒夜面对孤灯空自叹息,反映了朋友岭南生活的艰辛与清苦。

(2)运用对比手法,将当年相伴读书时的闲适快乐与现在相逢时的沧桑景象作对比。

(3)①相会无期的无奈;②老友见面的喜悦;③对友人境遇的同情;④对时光流逝的感慨;⑤对故乡故土的思念。

【解析】

试题分析:

(1)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语言能力。鉴赏诗歌的语言,首先要通读全诗,整体上把握诗歌的内容主题和情感,在此基础上根据题干回归诗歌,找到要赏析的诗句,结合整首诗的内容情感从修辞角度、感官角角度度、写景角度、遣词造句角度、描写角度等进行赏析即可。本题在题干中已经指明“分析其内涵”,应先解释颔联的意思,再分析其效果。颔联“地褊未堪长袖舞,夜寒空对短檠灯”,是写有人的处境,前一句写偏僻之地使人不能施展才能,后一句写友人寒夜面对孤灯空自叹息,主要是反映了朋友岭南生活的艰辛与清苦。

六、语言表达(共1题,共5分)

8、

下面是用“金字塔”的形式所描述的“学习方法及其效果”示意图。请根据图示,就某一点说说你的体会,50字左右。

1

【考点】
【答案】

示例一、学以致用是良方。学习马上就应用,所学的知识才能巩固,如果不用,很快就会遗忘。所以,边学边用是最好的学习方法。

示例二、要变被动为主动。传统的听讲是被动的学习方法,效果最差。要把被动的“听”变为积极主动的思考和运用,才能学有所得。

示例三、实践、交流是正道。学习效果高于50%的方法,都与实践、交流密切相关。所以要勤于实践,加强交流,这是学习的正道。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图文转换能力。图文转换,要求考生将图表中的信息转换成语言文字信息,但一般不需要也不允许我们进行想象甚至虚构。这类题答题思路是:先看标题,再看画面,不放过图中看文字,然后看图中内容,明确图中寓意指向,最后联想现实,概括答题。本题,“金字塔”的正面是学习方法,从塔底到塔尖依次列出七种不同的方法。侧面是学习效果,七种不同的效果和七种不同的方法,在同一层次上一一对应。从效果上看,越往上效果越差;从方法上看,越往下方法越好。组织答案是关键,把图读懂后,选择某一点,写出你的体会。答题时,严格按照要求操作,一是只说“某一点”,抓住一点说深说透,切记面面俱到;二是字数要符合规定,不能超过太多,也不能严重不足。

七、作文(共1题,共5分)

9、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前不久央视著名电视节目《等着我》播出了这样一期内容:一个农村青年,凭着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周围人都羡慕的名牌大学,然后又进一步考研。为了让他上大学,父母倾尽了家里的所有,弟弟也为他而辍学打工。然而就在他边等待考研结果边找工作的时候,遇到的事情很不顺利,遭遇了很多挫折。他给家里发了一条“不出人头地,誓不回家”的信息,就失踪了,一走就是9年。家里人无奈只好求央视《等着我》帮助寻找。

这件事情,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反响。有人指责他,说他不孝不忠,无情无义;也有人认可他,说他有骨气有担当,男儿就当有作为,不干出一番事业誓不休。

对此,你怎么看?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写作文,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考点】
【答案】

正视现实的才是勇士

一个农村青年,父母倾尽家中所有,弟弟为他辍学打工,只为了供他上大学。但他因为受挫,留下一条讯息,就失踪了九年。有人指责他,有人认可他有骨气有担当。而我认为这不是有骨气有担当,这是在逃避责任。

鲁迅先生说过:“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张爱玲也说过:“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上面爬满了虱子。”生活本身可能并不美好,只有真的勇士才能找到生活的美妙。逃避只会让人龟缩一隅,不仅解决不了任何问题,而且会让生活越来越糟。“守得云开见月明”,那是在正视现实、直面困难之后的。

这位农村青年看似好有担当,但他有没有想过在他失踪的九年里,他的亲人是如何度过的?他失踪看似要完成亲人殷切的期望,实际上并不是,本质上是懦弱是逃避,是无颜面对为他付出一切的父母,无颜面对托付了未来的弟弟。“不出人头地,誓不回家”,看似一句铮铮誓言,九年的沓无音信恰好暴露了这句话不过是一块遮羞布。就像一张免死金牌或补偿券一样,不过是暗示自己“我没有回避,我誓不回家只是因为我要出人头地”。

我想请问他:“你生为人子孝顺父母的责任呢?你生为人兄扶养弟弟的义务呢?”谁的人生又是一帆风顺的?那些看上去的一帆风顺,中间的沟壑都被泪水、汗水甚至血水给填满了。我们又岂能因为小小挫折就逃避责任?

项羽自刎于乌江畔,他是个懦夫!胜败兵家常事,一次失利便经受不住,怪不得诗人议论“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勾践卧薪尝胆,给吴王夫差当马夫,受尽折辱,十年磨一剑,终成鸿图霸业!这说明一个共同的道理:逃避,只会让你进退维谷;正视现实,才可能有绝地反击的机会。

如果你连正视现实直面困难的勇气都没有,还谈什么担当呢?古往今来,纵观历史上的成功人士,无一不是正视现实直面困难的勇士。今人也是如此。马云面对腾讯财付通的反超与逆袭,敢于承认错误,直面问题。逐鹿中原,究竟鹿死谁手,结局尚不知晓。但不敢正视现实,你连坐在桌上竞争的机会都不会有。

过下等生活,受下等折磨;过上等生活,受上等折磨。没有历尽千帆、承受巨浪的心理素质,怎么会有伫立潮头、笑傲江湖的那种成就?若那个农村青年侥幸取得一定成功,那等待他的必将是更多更大的困难。若是一点风浪来临,就抛弃责任,龟缩一隅,他的成就一定不会大。那么对于他来说,何日才是还家时?

无论如何,我们呼唤他及早正视现实,及早还家,尽职尽责,做个平凡生活中的勇士!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属于材料作文,通过材料考查考生的分析、整合、写作、表达能力。材料作文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材料作文根据材料中有价值的信息构思立意。材料作文,我们先来研读材料,抓住材料的主要内容,也就是材料中提示性的语句立意。如抓住“有人指责他,说他不孝不忠,无情无义;也有人认可他,说他有骨气有担当,男儿就当有作为,不干出一番事业誓不休”这一句,可以从其中一个方面立意。比如根据第一种说法,可以将作文立意为:重视现实;勇挑生活重担等;根据第二中讲法,可以将作文立意为:男儿应当有骨气;做事应当有决心等。也可以将两者联系在一起谈。无论怎么立意,都要注意字数要求: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