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南昌市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高中语文考试
考试时间: 分钟 满分: 5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共3题,共15分)

1、

下面一段文字后的四个选项中,能准确概括文字内容的一项是

琴声渐起。我仿佛看见一滴饱满的水珠儿洒落在含苞待放的桃花上,又恋恋不舍地挂着丝儿似的落下来,犹如一个活泼的小精灵。这一条奔腾不息的大河,它裹挟着泥沙、卵石,翻滚着向前奔去,撞击着河岸,向阻挡它的一切势力发起猛烈冲击。那河上还有勇敢的艄公,正在与恶浪搏斗。一阵清风穿过树林,一粒沙子从屋檐上滚落,掉在门前那口空水缸里,清脆悦耳,回音似璧。琴声欲止,似一朵烟花静静地绽放。

A. 琴音似水   B. 琴音遐想   C. 琴声悠扬   D. 琴声如风

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中国历来有尊重文字和书本的传统,读书拥有了非凡的意义,甚至成了身份和地位的象征。读书提升了人的修养,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也取决于全民的阅读。

B. 写出高水平的散文赏析文章不易,创作一篇优秀的散文作品更难,著名散文家梁衡对散文情有独钟,因此,他平时在这方面做出不少的努力。

C. 中国计生系统需要重新定位自己的社会角色,处理好人口数量、素质、结构等之间的关系,将围绕控制人口数量为中心的计生工作,转到促进优生优育的人口服务上来。

D. “萨德”入韩,不仅仅是韩美两国部署武器的简单事件,而是一个涉及周边多个国家乃至整个地区,牵动政治、外交、军事、经济等全方位国际关系的复杂事件。

3、

下列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部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目前家具刚刚仍然存在诸多隐患,当商品与图片不相符,家具质量难以保证、售后得不到保障等问题出现时,消费者不要忍辱含垢,应积极与卖家协商,争取第一时间解决问题。

②经过十几年的建设和发展,红谷滩新区呈现出改天换地的面貌,由以前的农田和荒滩变为宜居宜业的“园林时尚之城”,逐步形成的特色,改善了当地的生态文化。

③2016年9月,中国政府再次公布了“中国制造2025”规划,中国智能制造正迎来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时期,对于制造业来说,可谓机不可失,时不我待。

④“一带一路”建设启动三年来,我国已和30多个国家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协议。这些城下之盟让“一带一路”建设呈现出了蓬勃发展的生机与活力。

⑤央视推出的《中国诗词大会》《见字如面》《朗读者》具有浓郁的文化意蕴,这些电视节目不仅受到社会各界的极力推崇,而且在广大民众中掀起轩然大波。

⑥国产手机经过最近几年的发展,可以说是已经今非昔比,越来越多的手机品牌进入到我们的视野,华为、OPPO、vivo三足鼎立,留给我们非常深刻印象。

A. ①②④   B. ②③⑥   C. ①③⑤   D. ②④⑥

二、现代文阅读(共2题,共10分)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人民网】“公考热”曾经席卷全国,而与此同时,智联招聘发布的《2015春季人才流动分析报告》却显示,2015年春节公务员跳槽数量更比去年增加超三成。这一出人意料的结果令人惊诧,公务员“跳槽热”是否真的来临?

这又是喜还是忧?从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大力反腐,大力整顿四风,并出台各项规定与禁令。我国公务员便逐渐地褪去了“光环”,逐步走下了“神坛”。随着养老金“双轨制”的废除,改革的不断深入,公务员越来越市场化,这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

从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来看,公务员“跳槽热”的到来有其“必然性”,这对社会发展与进步是相当有力的。公务员愿意跳槽、敢于跳槽,一定程度上激活了公务员这个群体,也激活了社会人才市场,有利于人才资源的合理分配,使社会全面和谐发展。

当然,公务员“跳槽热”也必然会引发担忧,公务员作为管理者与服务者,需要稳定的建设与发展;而公务员跳槽过于频繁,则有可能对公务员队伍建设造成负面影响,也有可能降低公务员群体的服务水平。

无论是喜还是忧,公务员开始跳槽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这也是改革与社会发展的趋势。既然发展的是市场经济,就应让市场更多地去决定,更多地遵循市场自身的发展规律,少一些过度的解读,相信最终势必会达到“多赢”的状态。

材料二:

【新华网】近日,智联招聘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向来被认为抱着“铁饭碗”的公务员,竟成为当前跨界跳槽最活跃的人群。

其实,公务员只是普通职业中的一种,公务员行业并没有大家想象中那样光鲜。首先,公务员并非是个高收入行业,同样大学同年毕业的大学生,进入企业工作和当公务员,5年以后,收入就会拉开明显差距。越是经济发达地区,这种差距就越明显。其次,“上升空间狭窄”、“人事关系复杂”、“自我价值体现困难”等问题,也时常困扰着他们。这样的情况下,公务员频繁跳槽,其实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所以,社会应当以平常的心态来看待他们的选择,对公务员跳槽多些理解与包容。

从某种角度来讲,公务员辞职人数剧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进步。一方面,不少抱着升官发财的想法进入公务员队伍的人会离开,这有利于干部队伍吐故纳新;另一方面,优秀人才不再只向公务员这种单一职业蜂拥,这是市场主体和管理人才的回归,有助于市场经济的完善与构建。

跳槽既是市场条件下自由选择的结果,也是对自己职业发展的“纠偏”。对于单位来说,老员工的离开一方面有利于更新换代,但大规模员工离职尤其骨干员工离职,则容易导致人才短缺,应当引起警惕并适当采取措施。所以针对公务员频频辞职“下海”现象,政府应当建立合格人才进得来、不合格的人出得去、优秀人才留得住的公务员选拔任用机制。对于用人单位,也要用待遇留住人才,解决他们基本的生存发展问题。只要实现一个行业内人才的自由流动与良性竞争,并且赋予这一行业从业者合理的福利待遇和职业尊严,那么它就会自动实现人才的匹配,而不会出现短缺的问题。

材料三:

【曲靖文明网】曾经让许多年轻人慕名并为之倾心竭力的热门行业出现了倒寒逆流之潮——公务员跳槽,这让很多人深感震惊和意外,是什么原因导致一些年轻人放弃“前功”、尽弃“公务员”而另谋生路呢?

国家行政部门的规范和严格管理,让许多年轻人越来越感受不到国家公务员带来的种种实惠,这是公务员跳槽的客观原因。中国公务员制度有一个成长、发展的历程,它引纳外国的公务员制度并采用了古代的“科举制”的积极因子。但随着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依法治国、依法行政、依法用权等慢慢地纳入法制化轨道,行政工作人员的行为有了规范和约束,自然感到受限制。

相比其他行业的收入,原先的愿望打算与现实需求的巨大反差,使公务员萌生了跳槽另谋生路的打算,我想这是跨行业公务员跳槽的最直接最现实的原因。

中国在职公务员的跳槽和近几年“国考热”的降温,是人们对各种职业工作认识的理性回归。以前很多人认为在国家的行政部门从职既有政治上的功名,又有经济上的实惠,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也在不断变化。国家公务员只是为人民办实事的工作人员,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更谈不上什么特权,随着认识上的变换,一些公务员选择跳槽,流动到其他的行业,也属正常。

针对以上的问题,政府要大力推进,行动起来。合理的职业流动机制是中国公务员的“跳槽”助推器。国内各行各业的从业人员一直都在不停地流转、变动,公务员的“跳槽”也是行业流动机制的一个重要环节。如何让公务员的“跳槽”融入到正常的流动中来,政府需要思考。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对“公务员跳槽热是喜是忧”这一问题持谨慎观望的态度,既指出了公务员跳槽在人才资源的合理分配上的好处,也表达了自己的担忧,突出强调遵循市场规律的重要性。

B. 材料二认为,社会对待“公务员跳槽热”这一现象应给予理解和包容。材料在分析了公务员跳槽的原因和社会意义的基础上,也向用人单位和政府提出了的相应的应对措施。

C. 材料三对公务员跳槽现象原因的分析侧重于为政府提供相应的应对思路,认为政府若能建立合理的职业流动机制,就能让公务员融入社会各行业的正常流动中去。

D. 三则材料都围绕“公务员跳槽”这一社会现象进行了真实客观的报道,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分析现象背后的原因或意义,读者综合参考可以比较全面地把握新闻事件的价值。

【2】下列各项中,对材料三“公务员跳槽热”原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 越来越多的年轻公务员希望改善自身的经济状况,以达到与自身能力和需求相匹配的收入水准。

B. 国家行政部门的规范动作和严格管理,一方面强化了对公务员行为的规范和限制,另一方面也取消了公务员的各种实惠。

C. 依法行政、依法用权等慢慢纳入法制化轨道,公务员受到了更多的限制、约束,表现自我能力和价值的空间变得狭窄。

D. 人们对公务员职业工作的认识回归理性,认识到公务员职业与其他职业相比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更谈不上什么特权。

E. 社会各行业人员一直都在不停地流转、变动,作为行业流动机制的一个重要环节,公务员的正常流动是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

【3】对“公务员跳槽热”现象,材料一和材料二认为会带来哪些问题?它们的分析角度有何不同?请结合原文信息,简要概括。

5、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药食同源”是保健养生家津津乐道的话题。那么,药物与食物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究竟是怎样一种关系呢?

农耕时代以前,食物主要通过采捕获得,渔猎需要体力,采集更需要智慧。《淮南子》说:“(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

药物的出现,基于人类有意识的觅药行为,这一过程确实与觅食有关。可以设想这样的场景,神农品尝了大黄的根茎,腹痛腹泻,于是将这种“叶大根黄”的植物列入有毒有害品的清单,成为传说中所遭遇的“七十毒”之一。直到有一天,部落中的某人,因饮食积聚而备受煎熬,神农忽然想起这株能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的植物,找来给病者服下,各种不舒服霍然而愈。人类治疗史上第一个药物就此产生,“聚毒药以供医事”,大致就是这个意思。

食物治病很早就有,《周礼》疾医“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据郑玄注:“五谷,麻、黍、稷、麦、豆也。”相关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五谷、五畜、五果、五菜,用之充饥则谓之食,以其疗病则谓之药。因此,平时用于填饱肚子吃的粳米,就是食物;但补养脾胃时食用的粳米,成了药物。

药物与食物之间,难于截然划断,典型的例子有二。《金匮要略》有当归生姜羊肉汤,治寒疝、腹中痛、里急:“当归三两、生姜五两、羊肉一斤,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七合,日三服。”这里除了当归,其他都是药物。《后汉书·华佗传》记载道:华佗曾在路上见到有咽喉阻塞的人,想吃东西却不能下咽,家人用车载着欲前往就医,华佗听到了呻吟声,看了一番,对家人说,刚才路旁有家卖面食的,你到那去取他家的蒜泥萍醋(一种用浮萍制作的很酸的醋),喝它三升,病就好了。病人喝了,果真吐出了一条虫来,病也痊愈了。对此,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序录》中说:“此盖天地间物,莫不为天地间用,触遇则会,非其主对矣。”所以,米谷果菜、虫兽禽鸟,诸多可食之品,也堂而皇之地载入《本草经》。

食物疗饥,药物治病,乃是常识;若是颠倒过来,以药丸充饥,用食物治病,则成为笑谈。有人说芹菜所含的芹菜素或许有助于控制血压,于是让高血压病人常吃芹菜,这样的建议算不得离谱;可因此让病人停止正规的高血压药物治疗,专门靠芹菜来降低血压,就荒谬而有害了。

何以如此呢?药与食同源而异途,食物是能够满足机体正常生理和生化能量需求,并能延续正常寿命的物质。相对于药物而言,食物对机体生理生化过程的干预极小,长期乃至终身食用,一般不会给机体造成严重伤害;也正因为此,食物不足以改变因疾病而异常的生理生化过程,故不可能取代药物。

即使站在传统医学的立场,过度强调食物疗疾,也很难做到逻辑自洽。孙思邈在《千金食治》的序论中明确承认药与食为两途,即所谓“安身之本,必资于食;救疾之速,必凭于药。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不明药忌者,不能以除病也。”并指出,只是缘于药性猛烈,所以建议医生治病,先“以食治之”,若“食疗不愈,然后命药”,并没有以食疗代药疗的意思。

【1】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原文所论“药食同源”的一项是

A. 君子有病,期先食以疗之,食疗不愈,然后用药。——战国扁鹊

B. 凡草可食者,通名为蔬;蔬,从草从疏,所以辅佐谷气,疏通壅滞。——古籍

C. 五谷为养,五蓄为助,五菜为充,五果为益。——《黄帝内经》

D. 大蒜上场,药店关张;萝卜缨子不要钱,止泻止痢赛黄莲。——民间谚语

【2】下列理解与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药食同源”最初是指人类早期食品和药物都是通过采集植物或捕猎动物来获得的。这一过程中,人们需要不同程度地付出体力和智慧。

B. 农耕时代以前,人们在觅捕食物过程中,开始对百草水泉中的有毒有害物加于区分,药物的出现,正是基于这个有意识的行为。

C. 人类治疗史上的第一个药物,就是神农氏在寻觅食物时发现的能够“荡涤肠胃,推陈出新”治疗腹痛腹泻的植物——大黄。

D. 传统医学认为,不可过度强调食物治疗,药食同源而异途,就像芹菜可以帮助控制血压,但不能改变身体因高血压而异化的过程。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周礼》中记载,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可见,在农耕时代,疾病就认识到“五谷”既是食物,又是药物。

B. 《金匮要略》中的当归生姜牛肉汤和华佗的蒜泥萍醋之所以不同,就是因为前者用了当归应属药疗,后者才是纯粹的食物疗法。

C. 《本草经》之所以能堂而皇之地记录“米谷果菜、虫兽禽鸟”等天地间可食之品,正是因为作者对“药食同源”理念的认同。

D. 《千金食治》中明确指出“安身”与“救疾”应是食药两途,建议医生在治病过程中,先食后药,但不能以食疗代替药物治疗。

三、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5分)

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吕蒙正字圣功,河南人。祖梦奇,户部侍郎。蒙正太平兴国二年擢进士第一,授将作临丞,通判升州。未几,擢左谏议大夫、参知政事。上谓之曰:“凡士未达,见当世之务戾于理者,则怏怏于心;及列于位,当尽其所蕴,虽言未必尽中,亦当俾协于道。”

李昉罢相,蒙正拜中书侍郎兼户部尚书平章事。蒙正质厚宽简,有重望,以正道自持。遇事敢言,每论时政,有未允者,必固称不可,上嘉其无隐。赵普开国元老,蒙正后进,历官一纪,遂同相位,普甚推许之。俄丁内艰,起复。先是,卢多逊为相,其子雍起家即授水部员外郎,后遂以为常。至是,蒙正奏曰:“臣忝甲科及第,释褐止授九品京官。况天下才能,不沾寸禄者多矣。今臣男始离襁褓,乞以臣释褐时官补之。”自是宰相子止授九品京官,遂为定制。至道初,以右仆射出判河南府兼西京留守。真宗即位,进左仆射。六年,授太子太师,封蔡国公,又封许。景德二年春,表请归洛。陛辞日,肩舆至东园门,命二子掖以升殿因言远人请和弭兵省财古今上策惟愿陛下以百姓为念上嘉纳之。上谓蒙正曰:“卿诸子孰可用?”对曰:“诸子皆不足用。有侄夷简,任颖州推官,宰相才也。”夷简由是见知于上。

富言者,蒙正客也。一日白曰:“儿子十许岁,欲令入书院。”蒙正许之。及见,惊曰:“此儿他日名位与吾相似,而勋业远过于吾。”令与诸子同学,供给甚厚。言之子,即弼也。后弼两入相,亦以司徒致仕。其知人类如此。许国之命甫下而卒,年六十八。赠中书令,谥曰文穆。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二十四》)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门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命二子掖以升殿/因言/远人请和弭兵/省财古今上策/惟愿陛下以百姓为念/上嘉纳之

B. 命二子掖以升/殿因言远人/请和弭兵省财古今上策/惟愿陛下以百姓为念上/嘉纳之

C. 命二子掖以升殿/因言/远人请和/弭兵省财/古今上策/惟愿陛下以百姓为念/上嘉纳之

D. 命二子掖以升/殿因言远/人请和弭兵/省财古今上策/惟愿陛下以百姓为念/上嘉纳之

【2】下列对文中加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户部为古官署,掌管全国疆土、田地、户籍、赋税,俸饷及财政事宜。

B. 岁星(木星)绕太阳一周大约需要十年,所以古代称十年为“一纪”。

C. “陛辞”是指朝官退休时离开朝廷,上殿辞别皇帝。

D. “谥”即谥号,是古代皇帝、贵族、杰出官员或其它有地位的人死后所加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吕蒙正为人厚道正直。他遇事敢出来讲话,每次讨论时政,只要有不公允的,他一定坚持反对意见,皇帝赞许他能无所隐瞒。

B. 吕蒙正为官铁面无私。前任宰相之子刚出仕就授官水部员外郎,吕蒙正做了宰相后,上奏反对,使卢多逊之子的官位止授九品京官,并被当作例制。

C. 吕蒙正任人唯贤。当皇上问他的两个儿子哪个可以重用时,他回答自己的几个儿子都不足任用,并且推荐了有相才的吕夷简。

D. 吕蒙正关心国政。退休之际,他到朝廷辞别之时,还不忘向皇帝进言,殷殷寄语。皇帝非常高兴地采纳了他的建议。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凡士未达,见当世之务戾于理者,则怏怏于心

(2)臣忝甲科及第,释褐止授九品京官。况天下才能,不沾寸禄者多矣。

四、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5分)

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逍遥游》中,庄子认为真正的逍遥游要达到的境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用典故表达了作者怀念故友的感情,暗示了自己因世事变迁而怅惘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语言表达(共2题,共10分)

8、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周国平建议,好学生应具备两种能力。__________,能从学习本身获得莫大快乐。二是自主学习的能力,__________。这是对学校教育的期望,应该使学生第一爱上学习,做知识的追随者,第二学会学习,__________。相反,如果是学生成了知识的仇人兼仆人,则是教育的最大失败。

9、

下面是江西乡村从教20年教师荣誉徽标,请写出其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120个字。

1

六、作文(共1题,共5分)

10、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某中学学生会准备举行一次青春读书活动。筹备会上,学生会主席提出可以模仿中央电视台《朗读者》形式,并要求登台朗读者必须在高中三年中有过获奖经历。文体部长表示反对:“读书活动,应该关注读‘什么’,而不是‘谁’读。”学习部长也说:“读书就是一种生活常态,不必太讲究形式。”学生干部们垂询与会的团委老师的意见,老师说:“读书也需要仪式感,只是用什么方式读,需要我们慢慢思考。”

对这次读书活动,你有怎样的建议与看法?请结合自己的体验和思考,阐述你的观点和理由。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江西省南昌市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高中语文考试
一、选择题(共3题,共15分)

1、

下面一段文字后的四个选项中,能准确概括文字内容的一项是

琴声渐起。我仿佛看见一滴饱满的水珠儿洒落在含苞待放的桃花上,又恋恋不舍地挂着丝儿似的落下来,犹如一个活泼的小精灵。这一条奔腾不息的大河,它裹挟着泥沙、卵石,翻滚着向前奔去,撞击着河岸,向阻挡它的一切势力发起猛烈冲击。那河上还有勇敢的艄公,正在与恶浪搏斗。一阵清风穿过树林,一粒沙子从屋檐上滚落,掉在门前那口空水缸里,清脆悦耳,回音似璧。琴声欲止,似一朵烟花静静地绽放。

A. 琴音似水   B. 琴音遐想   C. 琴声悠扬   D. 琴声如风

【考点】
【答案】

B

【解析】

试题分析:注意语段由“我仿佛看见”引导,后面出现若干的场景,只能用“琴音遐想”,其他三个都不全面。

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中国历来有尊重文字和书本的传统,读书拥有了非凡的意义,甚至成了身份和地位的象征。读书提升了人的修养,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也取决于全民的阅读。

B. 写出高水平的散文赏析文章不易,创作一篇优秀的散文作品更难,著名散文家梁衡对散文情有独钟,因此,他平时在这方面做出不少的努力。

C. 中国计生系统需要重新定位自己的社会角色,处理好人口数量、素质、结构等之间的关系,将围绕控制人口数量为中心的计生工作,转到促进优生优育的人口服务上来。

D. “萨德”入韩,不仅仅是韩美两国部署武器的简单事件,而是一个涉及周边多个国家乃至整个地区,牵动政治、外交、军事、经济等全方位国际关系的复杂事件。

【考点】
【答案】

D

【解析】

试题分析:A语序不但,应为“读书拥有了非凡的意义,读书提升了人的修养,甚至成了身份和地位的象征”;B语序不当“写出高水平的散文赏析文章”“创作一篇优秀的散文作品”调换位置;C结构混乱,“围绕控制人口数量为中心”句式杂糅。

3、

下列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部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目前家具刚刚仍然存在诸多隐患,当商品与图片不相符,家具质量难以保证、售后得不到保障等问题出现时,消费者不要忍辱含垢,应积极与卖家协商,争取第一时间解决问题。

②经过十几年的建设和发展,红谷滩新区呈现出改天换地的面貌,由以前的农田和荒滩变为宜居宜业的“园林时尚之城”,逐步形成的特色,改善了当地的生态文化。

③2016年9月,中国政府再次公布了“中国制造2025”规划,中国智能制造正迎来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时期,对于制造业来说,可谓机不可失,时不我待。

④“一带一路”建设启动三年来,我国已和30多个国家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协议。这些城下之盟让“一带一路”建设呈现出了蓬勃发展的生机与活力。

⑤央视推出的《中国诗词大会》《见字如面》《朗读者》具有浓郁的文化意蕴,这些电视节目不仅受到社会各界的极力推崇,而且在广大民众中掀起轩然大波。

⑥国产手机经过最近几年的发展,可以说是已经今非昔比,越来越多的手机品牌进入到我们的视野,华为、OPPO、vivo三足鼎立,留给我们非常深刻印象。

A. ①②④   B. ②③⑥   C. ①③⑤   D. ②④⑥

【考点】
【答案】

D

【解析】

试题分析:忍辱含垢:忍受耻辱。改天换地:指改造社会,改造自然。望文生义。时不我待:时间不会等待我们。指要抓紧时间。城下之盟:指在敌方兵临城下时被迫签订的屈服的和约。褒贬误用。轩然大波:比喻大的纠纷或乱子。三足鼎立:比喻三方面对立的局势。对象错配,“对立”不和语境。

二、现代文阅读(共2题,共10分)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人民网】“公考热”曾经席卷全国,而与此同时,智联招聘发布的《2015春季人才流动分析报告》却显示,2015年春节公务员跳槽数量更比去年增加超三成。这一出人意料的结果令人惊诧,公务员“跳槽热”是否真的来临?

这又是喜还是忧?从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大力反腐,大力整顿四风,并出台各项规定与禁令。我国公务员便逐渐地褪去了“光环”,逐步走下了“神坛”。随着养老金“双轨制”的废除,改革的不断深入,公务员越来越市场化,这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

从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来看,公务员“跳槽热”的到来有其“必然性”,这对社会发展与进步是相当有力的。公务员愿意跳槽、敢于跳槽,一定程度上激活了公务员这个群体,也激活了社会人才市场,有利于人才资源的合理分配,使社会全面和谐发展。

当然,公务员“跳槽热”也必然会引发担忧,公务员作为管理者与服务者,需要稳定的建设与发展;而公务员跳槽过于频繁,则有可能对公务员队伍建设造成负面影响,也有可能降低公务员群体的服务水平。

无论是喜还是忧,公务员开始跳槽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这也是改革与社会发展的趋势。既然发展的是市场经济,就应让市场更多地去决定,更多地遵循市场自身的发展规律,少一些过度的解读,相信最终势必会达到“多赢”的状态。

材料二:

【新华网】近日,智联招聘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向来被认为抱着“铁饭碗”的公务员,竟成为当前跨界跳槽最活跃的人群。

其实,公务员只是普通职业中的一种,公务员行业并没有大家想象中那样光鲜。首先,公务员并非是个高收入行业,同样大学同年毕业的大学生,进入企业工作和当公务员,5年以后,收入就会拉开明显差距。越是经济发达地区,这种差距就越明显。其次,“上升空间狭窄”、“人事关系复杂”、“自我价值体现困难”等问题,也时常困扰着他们。这样的情况下,公务员频繁跳槽,其实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所以,社会应当以平常的心态来看待他们的选择,对公务员跳槽多些理解与包容。

从某种角度来讲,公务员辞职人数剧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进步。一方面,不少抱着升官发财的想法进入公务员队伍的人会离开,这有利于干部队伍吐故纳新;另一方面,优秀人才不再只向公务员这种单一职业蜂拥,这是市场主体和管理人才的回归,有助于市场经济的完善与构建。

跳槽既是市场条件下自由选择的结果,也是对自己职业发展的“纠偏”。对于单位来说,老员工的离开一方面有利于更新换代,但大规模员工离职尤其骨干员工离职,则容易导致人才短缺,应当引起警惕并适当采取措施。所以针对公务员频频辞职“下海”现象,政府应当建立合格人才进得来、不合格的人出得去、优秀人才留得住的公务员选拔任用机制。对于用人单位,也要用待遇留住人才,解决他们基本的生存发展问题。只要实现一个行业内人才的自由流动与良性竞争,并且赋予这一行业从业者合理的福利待遇和职业尊严,那么它就会自动实现人才的匹配,而不会出现短缺的问题。

材料三:

【曲靖文明网】曾经让许多年轻人慕名并为之倾心竭力的热门行业出现了倒寒逆流之潮——公务员跳槽,这让很多人深感震惊和意外,是什么原因导致一些年轻人放弃“前功”、尽弃“公务员”而另谋生路呢?

国家行政部门的规范和严格管理,让许多年轻人越来越感受不到国家公务员带来的种种实惠,这是公务员跳槽的客观原因。中国公务员制度有一个成长、发展的历程,它引纳外国的公务员制度并采用了古代的“科举制”的积极因子。但随着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依法治国、依法行政、依法用权等慢慢地纳入法制化轨道,行政工作人员的行为有了规范和约束,自然感到受限制。

相比其他行业的收入,原先的愿望打算与现实需求的巨大反差,使公务员萌生了跳槽另谋生路的打算,我想这是跨行业公务员跳槽的最直接最现实的原因。

中国在职公务员的跳槽和近几年“国考热”的降温,是人们对各种职业工作认识的理性回归。以前很多人认为在国家的行政部门从职既有政治上的功名,又有经济上的实惠,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也在不断变化。国家公务员只是为人民办实事的工作人员,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更谈不上什么特权,随着认识上的变换,一些公务员选择跳槽,流动到其他的行业,也属正常。

针对以上的问题,政府要大力推进,行动起来。合理的职业流动机制是中国公务员的“跳槽”助推器。国内各行各业的从业人员一直都在不停地流转、变动,公务员的“跳槽”也是行业流动机制的一个重要环节。如何让公务员的“跳槽”融入到正常的流动中来,政府需要思考。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对“公务员跳槽热是喜是忧”这一问题持谨慎观望的态度,既指出了公务员跳槽在人才资源的合理分配上的好处,也表达了自己的担忧,突出强调遵循市场规律的重要性。

B. 材料二认为,社会对待“公务员跳槽热”这一现象应给予理解和包容。材料在分析了公务员跳槽的原因和社会意义的基础上,也向用人单位和政府提出了的相应的应对措施。

C. 材料三对公务员跳槽现象原因的分析侧重于为政府提供相应的应对思路,认为政府若能建立合理的职业流动机制,就能让公务员融入社会各行业的正常流动中去。

D. 三则材料都围绕“公务员跳槽”这一社会现象进行了真实客观的报道,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分析现象背后的原因或意义,读者综合参考可以比较全面地把握新闻事件的价值。

【2】下列各项中,对材料三“公务员跳槽热”原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 越来越多的年轻公务员希望改善自身的经济状况,以达到与自身能力和需求相匹配的收入水准。

B. 国家行政部门的规范动作和严格管理,一方面强化了对公务员行为的规范和限制,另一方面也取消了公务员的各种实惠。

C. 依法行政、依法用权等慢慢纳入法制化轨道,公务员受到了更多的限制、约束,表现自我能力和价值的空间变得狭窄。

D. 人们对公务员职业工作的认识回归理性,认识到公务员职业与其他职业相比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更谈不上什么特权。

E. 社会各行业人员一直都在不停地流转、变动,作为行业流动机制的一个重要环节,公务员的正常流动是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

【3】对“公务员跳槽热”现象,材料一和材料二认为会带来哪些问题?它们的分析角度有何不同?请结合原文信息,简要概括。

【考点】
【答案】

【1】C

【2】BC

【3】①问题:材料一认为会对公务员队伍建设和公务员服务水平产生负面影响,材料二则认为人才流失会造成人才短缺问题。②角度:材料一是从改革和社会发展的角度进行分析,材料二是从公务员职业本身的角度进行分析。

【解析】

【1】试题分析:原文“合理的职业流动机制是中国公务员的‘跳槽’助推器”,选项“若能建立合理的职业流动机制,就能让公务员融入社会各行业的正常流动中去”过于绝对。

【2】试题分析:A项,原文只是说“以前很多人认为在国家的行政部门从职既有政治上的功名,又有经济上的实惠”,选项“取消了公务员的各种实惠”文中没有依据。C项,“自我能力和价值的空间变得狭窄”无中生有。

【3】试题分析:注意答出“公务员队伍建设和公务员服务水平产生负面影响”“人才流失会造成人才短缺问题”,然后从社会和自身的角度进行分析。

5、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药食同源”是保健养生家津津乐道的话题。那么,药物与食物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究竟是怎样一种关系呢?

农耕时代以前,食物主要通过采捕获得,渔猎需要体力,采集更需要智慧。《淮南子》说:“(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

药物的出现,基于人类有意识的觅药行为,这一过程确实与觅食有关。可以设想这样的场景,神农品尝了大黄的根茎,腹痛腹泻,于是将这种“叶大根黄”的植物列入有毒有害品的清单,成为传说中所遭遇的“七十毒”之一。直到有一天,部落中的某人,因饮食积聚而备受煎熬,神农忽然想起这株能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的植物,找来给病者服下,各种不舒服霍然而愈。人类治疗史上第一个药物就此产生,“聚毒药以供医事”,大致就是这个意思。

食物治病很早就有,《周礼》疾医“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据郑玄注:“五谷,麻、黍、稷、麦、豆也。”相关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五谷、五畜、五果、五菜,用之充饥则谓之食,以其疗病则谓之药。因此,平时用于填饱肚子吃的粳米,就是食物;但补养脾胃时食用的粳米,成了药物。

药物与食物之间,难于截然划断,典型的例子有二。《金匮要略》有当归生姜羊肉汤,治寒疝、腹中痛、里急:“当归三两、生姜五两、羊肉一斤,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七合,日三服。”这里除了当归,其他都是药物。《后汉书·华佗传》记载道:华佗曾在路上见到有咽喉阻塞的人,想吃东西却不能下咽,家人用车载着欲前往就医,华佗听到了呻吟声,看了一番,对家人说,刚才路旁有家卖面食的,你到那去取他家的蒜泥萍醋(一种用浮萍制作的很酸的醋),喝它三升,病就好了。病人喝了,果真吐出了一条虫来,病也痊愈了。对此,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序录》中说:“此盖天地间物,莫不为天地间用,触遇则会,非其主对矣。”所以,米谷果菜、虫兽禽鸟,诸多可食之品,也堂而皇之地载入《本草经》。

食物疗饥,药物治病,乃是常识;若是颠倒过来,以药丸充饥,用食物治病,则成为笑谈。有人说芹菜所含的芹菜素或许有助于控制血压,于是让高血压病人常吃芹菜,这样的建议算不得离谱;可因此让病人停止正规的高血压药物治疗,专门靠芹菜来降低血压,就荒谬而有害了。

何以如此呢?药与食同源而异途,食物是能够满足机体正常生理和生化能量需求,并能延续正常寿命的物质。相对于药物而言,食物对机体生理生化过程的干预极小,长期乃至终身食用,一般不会给机体造成严重伤害;也正因为此,食物不足以改变因疾病而异常的生理生化过程,故不可能取代药物。

即使站在传统医学的立场,过度强调食物疗疾,也很难做到逻辑自洽。孙思邈在《千金食治》的序论中明确承认药与食为两途,即所谓“安身之本,必资于食;救疾之速,必凭于药。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不明药忌者,不能以除病也。”并指出,只是缘于药性猛烈,所以建议医生治病,先“以食治之”,若“食疗不愈,然后命药”,并没有以食疗代药疗的意思。

【1】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原文所论“药食同源”的一项是

A. 君子有病,期先食以疗之,食疗不愈,然后用药。——战国扁鹊

B. 凡草可食者,通名为蔬;蔬,从草从疏,所以辅佐谷气,疏通壅滞。——古籍

C. 五谷为养,五蓄为助,五菜为充,五果为益。——《黄帝内经》

D. 大蒜上场,药店关张;萝卜缨子不要钱,止泻止痢赛黄莲。——民间谚语

【2】下列理解与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药食同源”最初是指人类早期食品和药物都是通过采集植物或捕猎动物来获得的。这一过程中,人们需要不同程度地付出体力和智慧。

B. 农耕时代以前,人们在觅捕食物过程中,开始对百草水泉中的有毒有害物加于区分,药物的出现,正是基于这个有意识的行为。

C. 人类治疗史上的第一个药物,就是神农氏在寻觅食物时发现的能够“荡涤肠胃,推陈出新”治疗腹痛腹泻的植物——大黄。

D. 传统医学认为,不可过度强调食物治疗,药食同源而异途,就像芹菜可以帮助控制血压,但不能改变身体因高血压而异化的过程。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周礼》中记载,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可见,在农耕时代,疾病就认识到“五谷”既是食物,又是药物。

B. 《金匮要略》中的当归生姜牛肉汤和华佗的蒜泥萍醋之所以不同,就是因为前者用了当归应属药疗,后者才是纯粹的食物疗法。

C. 《本草经》之所以能堂而皇之地记录“米谷果菜、虫兽禽鸟”等天地间可食之品,正是因为作者对“药食同源”理念的认同。

D. 《千金食治》中明确指出“安身”与“救疾”应是食药两途,建议医生在治病过程中,先食后药,但不能以食疗代替药物治疗。

【考点】
【答案】

【1】A

【2】C

【3】B

【解析】

【1】试题分析:原文的论点“药食同源”重点强调“药物与食物之间,难于截然划断”,而A中“期先食以疗之,食疗不愈,然后用药”把食物和药分开。

【2】试题分析:“人类治疗史上的第一个药物,就是神农氏发现大黄”,文中没有依据,无中生有。

【3】试题分析:原文“药物与食物之间,难于截然划断,典型的例子有二”,可见选项列举的两个事例“前者是药疗”后者是“食疗”错误。

三、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5分)

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吕蒙正字圣功,河南人。祖梦奇,户部侍郎。蒙正太平兴国二年擢进士第一,授将作临丞,通判升州。未几,擢左谏议大夫、参知政事。上谓之曰:“凡士未达,见当世之务戾于理者,则怏怏于心;及列于位,当尽其所蕴,虽言未必尽中,亦当俾协于道。”

李昉罢相,蒙正拜中书侍郎兼户部尚书平章事。蒙正质厚宽简,有重望,以正道自持。遇事敢言,每论时政,有未允者,必固称不可,上嘉其无隐。赵普开国元老,蒙正后进,历官一纪,遂同相位,普甚推许之。俄丁内艰,起复。先是,卢多逊为相,其子雍起家即授水部员外郎,后遂以为常。至是,蒙正奏曰:“臣忝甲科及第,释褐止授九品京官。况天下才能,不沾寸禄者多矣。今臣男始离襁褓,乞以臣释褐时官补之。”自是宰相子止授九品京官,遂为定制。至道初,以右仆射出判河南府兼西京留守。真宗即位,进左仆射。六年,授太子太师,封蔡国公,又封许。景德二年春,表请归洛。陛辞日,肩舆至东园门,命二子掖以升殿因言远人请和弭兵省财古今上策惟愿陛下以百姓为念上嘉纳之。上谓蒙正曰:“卿诸子孰可用?”对曰:“诸子皆不足用。有侄夷简,任颖州推官,宰相才也。”夷简由是见知于上。

富言者,蒙正客也。一日白曰:“儿子十许岁,欲令入书院。”蒙正许之。及见,惊曰:“此儿他日名位与吾相似,而勋业远过于吾。”令与诸子同学,供给甚厚。言之子,即弼也。后弼两入相,亦以司徒致仕。其知人类如此。许国之命甫下而卒,年六十八。赠中书令,谥曰文穆。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二十四》)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门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命二子掖以升殿/因言/远人请和弭兵/省财古今上策/惟愿陛下以百姓为念/上嘉纳之

B. 命二子掖以升/殿因言远人/请和弭兵省财古今上策/惟愿陛下以百姓为念上/嘉纳之

C. 命二子掖以升殿/因言/远人请和/弭兵省财/古今上策/惟愿陛下以百姓为念/上嘉纳之

D. 命二子掖以升/殿因言远/人请和弭兵/省财古今上策/惟愿陛下以百姓为念/上嘉纳之

【2】下列对文中加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户部为古官署,掌管全国疆土、田地、户籍、赋税,俸饷及财政事宜。

B. 岁星(木星)绕太阳一周大约需要十年,所以古代称十年为“一纪”。

C. “陛辞”是指朝官退休时离开朝廷,上殿辞别皇帝。

D. “谥”即谥号,是古代皇帝、贵族、杰出官员或其它有地位的人死后所加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吕蒙正为人厚道正直。他遇事敢出来讲话,每次讨论时政,只要有不公允的,他一定坚持反对意见,皇帝赞许他能无所隐瞒。

B. 吕蒙正为官铁面无私。前任宰相之子刚出仕就授官水部员外郎,吕蒙正做了宰相后,上奏反对,使卢多逊之子的官位止授九品京官,并被当作例制。

C. 吕蒙正任人唯贤。当皇上问他的两个儿子哪个可以重用时,他回答自己的几个儿子都不足任用,并且推荐了有相才的吕夷简。

D. 吕蒙正关心国政。退休之际,他到朝廷辞别之时,还不忘向皇帝进言,殷殷寄语。皇帝非常高兴地采纳了他的建议。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凡士未达,见当世之务戾于理者,则怏怏于心

(2)臣忝甲科及第,释褐止授九品京官。况天下才能,不沾寸禄者多矣。

【考点】
【答案】

【1】C

【2】B

【3】B

【4】(1)凡是读书人在未被任用时,见当世这政事不合理的地方,那么心中不满。(2)我取得进士及第,出仕时只授为九品京官。况且天下有才能的人,没有得到朝廷丝毫俸禄的人很多。

【解析】

【1】试题分析:“升殿”一个词语,不要分开,“远人”“古今”“上”都作后句的主语。

四、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5分)

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逍遥游》中,庄子认为真正的逍遥游要达到的境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用典故表达了作者怀念故友的感情,暗示了自己因世事变迁而怅惘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
【答案】

  (若夫)乘天地之正   而御六气之辩   以游无穷者  怀旧空吟闻笛赋   到乡翻似烂柯人

【解析】

试题分析:理解性默写的题目难度比根据上下文默写要难,首先要选准诗句,然后不要出现错别字,此题注意提示语中的“真正的逍遥游要达到的境界”“因世事变迁而怅惘”,这样就能准确的答出题目,注意“辩”“烂柯”的写法。

五、语言表达(共2题,共10分)

8、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周国平建议,好学生应具备两种能力。__________,能从学习本身获得莫大快乐。二是自主学习的能力,__________。这是对学校教育的期望,应该使学生第一爱上学习,做知识的追随者,第二学会学习,__________。相反,如果是学生成了知识的仇人兼仆人,则是教育的最大失败。

【考点】
【答案】

  一是快乐学习的能力  善于自己安排自己的学习  做知识的主人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根据文意填空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如第①空注意后文“自主学习的能力”,第②空注意前面的“从学习本身获得莫大快乐”,第③空注意后文“知识的仇人兼仆人”。

9、

下面是江西乡村从教20年教师荣誉徽标,请写出其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120个字。

1

【考点】
【答案】

①徽标外圈以麦穗环绕,寓意乡村教师献身乡村教育事业的无私奉献精神(或扎根乡土获得丰茂的成果);②点燃的蜡烛图形和汉字书法“师”字相结合,寓意老师职业燃烧自己,用学识和温暖照亮沉重(或如灯塔指引学生走向理想的人生方向)③点燃的红烛内含有数字20,体现教师将一生奉献给教育事业、敬业爱岗的高尚品格。(或体现20年教学的人生追求和深厚底蕴)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图文转换的题目,图文转化的题目主要有解析徽标、解说题片、描述图片、分析统计图表和漫画等,此题属于分析徽标的题目,分析徽标常见的题目是写出构图要素和分析寓意,构图要素要概括题干要求的徽标中索要的图案的内容,重点注意徽标中的一些抽象变形的图案,时间、地点、主题的汉语或英文的首字母的变形;分析寓意要结合徽标的名称分析,如此题注意“师”字,“蜡烛”的象征意义和“20”的数字。

六、作文(共1题,共5分)

10、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某中学学生会准备举行一次青春读书活动。筹备会上,学生会主席提出可以模仿中央电视台《朗读者》形式,并要求登台朗读者必须在高中三年中有过获奖经历。文体部长表示反对:“读书活动,应该关注读‘什么’,而不是‘谁’读。”学习部长也说:“读书就是一种生活常态,不必太讲究形式。”学生干部们垂询与会的团委老师的意见,老师说:“读书也需要仪式感,只是用什么方式读,需要我们慢慢思考。”

对这次读书活动,你有怎样的建议与看法?请结合自己的体验和思考,阐述你的观点和理由。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考点】
【答案】

给仪式一点空间

清明时节雨纷纷,今年的清明仍在眼前:长辈们恭谨地洒下纸钱,淋上黄酒,将甘蔗整齐码在坟头,孩子们在烛光前虔诚地叙述思念……

“繁琐”的仪式,我们一步也不肯落下,那牵引出来丝丝缕缕情意与悠悠中华文化,令人动容。快节奏的生活,我们该慢下来守护仪式,守护一种习惯,守护背后深情与文化,守护一种认真生活的态度。

“爆竹声声一岁除”,年初一,各家各户总要点上红火的鞭炮,并且进行祭祖仪式,这种仪式随着历史长河流传至今,成为一种习惯,不易改变。仪式成为习惯后不易改变,也不必大费周章去改变。复旦大学教授严复锋说:“习惯的意义在于维持生活的安稳感。”仪式流传千年,已经与我们的生活紧密联系,若强行改变,会给人多大的不适感?人生活不安稳,社会又如何安定?所以,应该给仪式一点空间,维持生活的常态,而不轻易改变。

不改变仪式,亦在于对它背后的人情与中华文化的珍视;这些情,这些文化,纵世事百变,依旧动人。广东婚礼仪式中有一环节是新娘梳头。“一梳梳到尾,二梳白发齐眉,三梳儿孙满地”,母亲在待嫁女儿身旁一下下梳着,这古朴的仪式中,蕴含了多少美好祝愿与不舍。这正是仪式的意义所在,无论是清明祭祖还是春节仪式,都源于人与人之间温热的情感:亲情,友情,爱情……除此以外,还是一份对中华文化的守护。在婚礼上,按仪式,新娘都要给老爷、婆婆递上“媳妇茶”,这是中华孝道的体现。而在希腊,婚礼仪式上他们会跳圆圈舞,这与希腊的热情一脉相承。中华文明蕴藏在种种仪式中,也正是这些仪式,让中华文明区别于其他文明。

而仪式,也是现代人表达感情,给每一天制造不同的惊喜感觉的手段,是一种乐活的生活态度。和郑重写下一行字相似,收藏家在接收心仪收藏品前总要进行净身仪式,这净身里,道尽了多少欢喜与爱惜。没错,生活节奏是很快,但我们不能一味的快,应该偶尔慢慢下来,在小小仪式之间,觅到丝丝缕缕的快乐,从一种愉悦的状态出发,重新上路,怎知不会更快?

给仪式留一点空间吧。仪式既成习惯不易改变,不如留下,收获心安;仪式背后的深情也不会因落伍沦落到抛弃地步;仪式带来的乐活态度也足以让我们在快节奏中收获喜悦。如此,为何要改?

愿你我在仪式之间,收获幸福与温情。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材料作文,注意三方的观点,一个强点“谁读”,一个强调“怎么读”,一个强调“读书的目的”。可以从中选取一点进行立意分析,也可以综合分析谈“形式”和“内容”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