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东北三省三校)高三四模语文试卷

高中语文考试
考试时间: 分钟 满分: 5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共3题,共15分)

1、

下列各句中,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两项是

A. 某旅游景区游客满意度名列全国第一,当记者问到原因吋,负责人说:“我们对游客的意见洗耳恭听,从而强化了对景区的人性化管理。”

B. 不熟悉情况,不调查研究,下车伊始,就发号施令,这样做工作没有不碰钉子的。

C. 当得知数学泰斗吴文俊院士因病去世的消息,作为数学教师的他情不自禁地拍案而起,流下了难过的泪水。

D. 《筑梦路上》以党的历史上30多件大事为切人点,用“讲故車”的叙述手法娓娓道来,深刻揭示了近百年来历史和人民的必然选择。

E. 温庭筠的诗词错彩镂金,意境婉约,注重词的文采和声情,在艺术上有独到之处,历代诗论家对他评价甚高。

2、

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成语是汉语词汇中的瑰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按照美学应该是“乱七糟八”,或者“七乱八糟”,结果它就偏偏是“乱七八糟”,所以就乱七八糟。

①至于“前呼后拥”“千军万马”“山清水秀”,平平仄仄,就是好听

②唯一“不正经”的一句成语,就是“乱七八糟”

③成语往往四个字或者三个字一句,如“置之度外”“想当然”

④成语句式整齐,如“稗官野史”“微言大义”“轻描淡写”“树碑立传”“面黄肌瘦”

⑤字数多的极少,如“牵一发而动全身”

⑥四字成语里面很少有违背这个规矩的

A. ③⑤④①⑥②

B. ④①③⑤②⑥

C. ④③①⑤②⑥

D. ③①⑤④⑥②

3、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要理解中国画教育的特殊本质,改进学校的中国画教育,必须重新认识传统中国画教育形式,是十分必要的。

B. 在上海交通大学举办的“近现代建筑遗产与当代城市更新发展”高峰论坛上,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透露了当初叫停修缮工程的原委。

C. 邓恩是个中国迷,在中国的十几年间他陆续搜集了大量的文物、服饰、出土手工艺品、生产工具、自然样本等并运回美国。

D. 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塑造了一位一心为了工作的“接地气”的市委书记一李达康,随着剧情的深人成为受到观众喜爱的“新网红”。

二、现代文阅读(共3题,共15分)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请吃饭

  这个周末,周小五请了三个人吃饭。三个人中,有两位是他的上司,还有一位是相处多年的朋友,对他都很重要。周小五提前一天就跟他们打了电话,每个人都说没问题。于是,周小五在酒店订好包厢,早早地赶到了。

  服务生介绍说,酒店有一种火锅套餐,分180元、380元和680元三个挡次,周小五不假思索,挑了 680元这一档。请这几个人吃饭,最重要的是面子。

  周小五在新城区上班,父母还住在老城区,尽管离家并不远,但他很少回家,因为有做不完的事。就是到了周末,也得学习韩语、电脑和国际贸易,还要打各种各样的电话、请别人吃饭或者被别人请……靠着这样一点一点的努力,他的事业慢慢发展起来了。

  又过了一会儿,请的人一个也没到,周小五就给其中一位上司打电话,问他现在走到哪里了。上司在电话里先是一愣,接着一副恍然大悟的口气,说:“真不巧,刚才一个重要客户要我去一趟,事关重大,不能来了……’’

  周小五说:“没关系,您忙您的。”他说完,把服务生喊过来,说:“请把套餐换成380元钱那一档的,有一位朋友不能来……”

  这时,电话来了,是另一位上司打来的,说突然出了点事,得留在家里处理,不能来了……

  周小五忍不住自己的失望,问:‘‘必须您处理吗?”

  上司说:“是的……这样吧,明天或者下个周末,我请你。”

  话说到这个份上,对小五也只好认了。他又一次喊来服务生,尴尬地问:“能不能换成180元钱那一档的?”

  服务生有些不乐意了,周小五连忙赔着笑脸,解释说,又有一位朋友不能来了,不想浪费。

  只剩那位相处多年的好朋友了,对小五想,这么要好的哥们,到门口吃个大排档,60块钱就能让两个人吃得乐呵呵的,这顿饭请得有些多余了,但已经到了这个时候,朋友肯定快到了,于是他就让服务生赶紧上菜。

  菜很快上齐,桌子上的煮锅开始沸腾。服务生指着几盘生肉和生菜,问:“现在下锅吗?”

  周小五点点头,服务生就将几盘菜倒进了煮锅。

  想不到的是,这时候朋友也打来电话,说他身体很不舒服,得去医院挂盐水,实在对不起,改日一定摆酒谢罪。

  周小五好一阵沮丧,沮丧过后又为难了:这满满一桌菜他一个人怎么吃呢?打包?他宿舍里连个热饭的炉子都没有,再说,好多菜已经下锅,根本不能打包。

  这时,电话又一次响了起来,这次是父亲打来的,问周小五:“今天是周末,你回家吗?”

  周小五说:“忙,不回了。”

  父亲说:“你空了就回来看看吧,已经一个多月没回家了,你妈老是念叨你。”

  周小五嚷嘆笑了几声,说:“真的有点忙。”

  父亲又问:‘‘你现在在哪里?”

  周小五说:“在酒店……哦,对了,你和妈吃过饭没有?要是没吃,你们就过来一起和我吃吧,我在这里等你们。”

  父亲在电话那头愣怔了一会,然后问周小五:“你刚才说让我们和你一起吃饭?”

“是啊是啊,我请你和妈来吃饭。”

  放下电话,周V五想起自己请过无数人吃了数不清的饭,却唯独没有请父母吃过一顿饭!

  父母一会儿二夫就赶了过来,看来是叫了出租车。他们脸上全是笑容,丝毫没多想儿子为什么突然请他们出来吃饭,一家人第一次在家以外的地方一起吃饭,吃一份最低档次的套餐。

  周小五分别敬了父亲和母亲一杯酒.他将滴一饮而尽的时候.心里突然涌出想哭的冲动。

  吃完饭,周小五和父母一起回了家,在家里住了一个晚上……

  星期一一上班,一位同住一个小区的同事就跑过来告诉周小五:“昨天你爸妈在小区里逢人便讲,说你请他们在大酒店里吃了一顿高档饭,还说你给他们敬了酒,祝他们身体健康……’’

  周小五一下子泪流满面。

【1】下列对小说的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尽管离家并不远,但他很少回家,因为有做不完的車”是小说中隐约的叙亊背景,也是很多人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表现出作者对周小五的深深理解。

B. 小说写周小五的一位上司“电话里先是一愣,接着一副恍然大悟的口气”,这一细节说明他的上司没有把周小五请吃饭一事放在心上。

C. 父母“赴宴”前后的描写,传达出父母对儿子的关爱和儿子只要付出一点父母就倍感骄傲的满足感,运用对比的写法强化了小说所要表达的主题。

D. 小说语言平实,但故事性强,层层铺垫,环环相扣,小中见大,反映了一定的社会问题。

【2】文中划线处周小五的两次“哭”所包含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3】小说以“请吃饭”为题,具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近日,南京大暑杀核案资料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名录”。作为“世界文化遗产"项目的姊妹篇,“世界记忆工程”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3年倡议发起的以保护文献避免被集体性遗忘、被忽视、被蓄意破坏的项目。其宗旨在于,让全世界所有人可以无障碍地接触到这些档案或文件,从而使人类的记忆更加完整。

文字的遗产反映了语言、民族和文化的多样性,它是世界及其记忆的镜象。但是,这种记忆是脆弱的。每天都有一些世界文献遗产永远消失。在和平年代,我们设法保存所有重要的东西,不惜花费超出想象的人力和物力编制应当被保护的建筑、城区、景点名录。从卷帙浩繁的档案文献中,加以甄别、筛选。正是在这种因素下,联合国“世界记忆名录”应运而生。

然而,在“南京大屠杀档案”入选的同时,“慰安妇档案”却意外落选。事实上,纵观整个联合国“世界记忆名录",其中对于人类惨痛历史“讳莫如深”。

在现有的346项纪录中,直接涉及人类历史惨痛记忆的仅有7项。那么,为什么联合国“世界记忆名录”里鲜有惨痛史呢?

1993年“世界记忆工程”在波兰普乌图斯克召开的首届会议达成共识,确定了“世界的记忆”馆藏的标准。我们从“世界记忆工程”的具体评选标准中,可以看出其取向主要偏向艺术史类文献、国家历史档案、图书馆馆藏等。所以,名录上既有《格林童话》、《贝多芬交响曲》,也有《古兰经》手稿、《清代大金榜》。这些经典文学作品和珍贵历史档案材料构成了“世界记忆”的主体。

而那些着重刻画人类苦难史的档案之所以少之又少,是因为它们或是战火纷飞中遭到损毁,遭到施暴者刻意的破坏,或是天灾人祸中散佚在世界各个角落。

事实上,有幸入选“世界记忆名录’’的那些惨痛史,也受到了“涉案”国家的刻意阻挠,经历过相当坎坷的抗争过程。例如“南京大屠杀”申报过程中,日本多次提出抗议,并以影响中日关系为借口,反复要求中国撤回申报。

早在2014年6月,日本内阁官房长官管义伟就曾公开要求中方撤回申请;就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南京大屠杀档案正式列为“世界记忆”目录后,日本外务省随即强烈批评称,对南京大屠杀史料成功申遗表示“遗憾”,并认为联合国相关机构缺乏公平性。此外,日媒报道称日本政府计划冻结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资助”。

身为战争的发动国,纳粹造成的惨剧使得德国人注定长久地活在希特勒的阴影下。而1970年,德国总理勃兰特在华沙犹大隔离区起义纪念碑前划时代的一跪,为德国战后历史上写下了极其重要的一章。“华沙之跪”也成为联邦政府与东欧重归于好之路上的一座重要的里程碑。

相比之下,二战之于日本,则由于广岛的创伤而兼有了受害者的形象,这使对真相的蒙蔽成为可能,历史的原貌也变得模糊。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二战让普通人想起的仍然是广岛、长崎,而不是南京。

时至今日,经历过大屠杀的幸存者所剩无几,有关这场浩劫的记忆方式将发生变化。自传性质的回忆将绝迹,我们只能依靠诸如战争遗物、遗迹和纪念碑等物。由此传播和输入的知识绝对称不上是不言而喻的事实,因为它有别于一个亲历者所回忆的过去。

【1】下列各项不属于“世界记忆名录”中少见惨痛史的原因的一项是

A. “世界记忆王程”的评选标准主要偏向艺术史类文献、国家历史档案、图书馆馆藏等。

B. 着重刻岡人类苦难史的档案或因某些原因而遭到损毁、破坏,或因天灾人祸而散佚。

C. “涉案”国家的刻意阻挠,加大了惨痛史被选人“世界记忆名录”的难度。

D. 经历过大屠杀的幸存者所剩无几,有关这场浩劫的记忆方式将发生变化,自传性质的回忆将绝迹。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倡议发起“世界记忆T程”是为了避免文献被集体性遗忘、忽视或被蓄意破坏,让世人可以无障碍地接触到这些档案或文件。

B. 文字的遗产是世界及其记忆的镜象,然而这种记忆是脆弱的,每天都有一些世界文献遗产永远消失。

C. 人选“世界记忆名录”的档案文献,需要经过公正的甄别、筛选,所以,在“世界记忆名录”中,直接涉及人类历史惨痛记的仅有7项。

D. 由战争遗物、遗迹和纪念碑等物传播和输人的知识并非不言而喻的亊实,无法代替战争亲历者的回忆。

【3】根据文章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在“南京大屠杀”申报过程中,H本内阁官房长官菅义伟曾公开要求中方撤回申请,认为联合国相关机构缺乏公平性。

B.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积极致力于人类文化遗产的保护T作,由它倡议发起的“世界记忆T程”,其馆藏标准早在首届会议中就已确定下来。

C. 历史真相的蒙蔽和原貌的模糊使日本在二战中有了受害者的形象,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二战让普通人想起的仍然是广岛、长崎,而不是南京。

D. 德国在二战之后勇于承认错误,德国总理勃兰特在华沙犹太隔离区起义纪念碑前划时代的一跪使联邦政府与东欧重归于好。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俞可平:仰望星空,做天国的学问

肖堂

  学而优则仕的进阶逻辑,到俞可平这里被颠覆了。争取了两三年后,这位中央编译局副局长的辞职请求,终于得到中央批复。他如愿回到未名湖畔,履新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院长。

  一直以来,俞可平身上最引人关注的,是他大胆而犀利的学术观点。他的成长经历和最鲜活的生活细节,却很少有人知晓。如今看来,恰恰是这些被忽略的部分,生动印证了时代的发展。

  1959年7月,俞可平出生于浙江诸暨。他曾做过两年多生产队干部,之后恰逢国家恢复高考,俞可平考入当时的浙江师范学院绍兴分校,就读政史专业,后来成为厦门大学哲学系第一批硕士研究生。“我们这代人,受毛主席的影响特别深。毛主席喜欢读什么?喜欢读历史、哲学。”他这样解释自己选择专业的原因。

  在厦大三年,因为看到政治对中国的决定性作用,俞可平的兴趣渐渐转向了中国政治。“当时的我,内心似乎涌动着一种莫名的责任感,觉得应该为这个社会的进步做点儿什么。”俞可平说,“所谓责任,无非两种。一种是知识的责任,就是通过研究,推动学术的进步;另一种,就是通过实践,推动社会进步。”

  1984年,俞可平毕业,并留校任教。也是在这一年,北京大学设立了全中国第一个政治学博士点,中国新时期政治学奠基人赵宝煦决定招收开门弟子。经过努力,他如愿走到了赵宝煦面前,成为新中国成立后首批政治学博士生之一。

  入学一年后,俞可平放弃了当时非常难得的海外联合培养机会,试图说服导师同意自己转变研究方向——从国际政治转向中国政治,从政治理论转向政治现实。“中国政治这么敏感,干嘛要学这个?”面对赵宝煦的询问,俞可平给出了两个答案:“第一,在中国社会,起主导作用的是政治,不是经济;第二,整个社会洋溢着改革的氛围,作为政治学研究者,应该参与到改革当中去。”此后,俞可平一直专注于当代中国政治的研究。

  北大毕业在短暂的留校后,俞可平很快就调到中央编译局工作,并且一干就是27年,从一名普通的助理研究员成长为局领导。但热衷学术的他越来越意识到,自己内心更希望做一个纯粹的教授。

  尽管从政多年,俞可平至今仍保持着一个学者的习惯和作息:喜欢爬山、游泳、射击,不跳舞、不去卡拉0K、很少应酬,每天晚上只睡6个小时,早上起来第一件事就是读书、做学问。结果是,其学

术影响力不但一直在政治学和国际政治研究领域中保持领先地位,而且据不久前上海交通大学发布的一项统计显示:过去十年中,在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俞可平发表论文的引用率也高居榜首。

  在俞可平看来,做学问有两种:一种是“尘世的学问”,一种是“天国的学问”。“这两种学问的性质不一样,前者是对策研究,为现实服务;后者是纯学问,属于基础性的理论研究。”他说。重回校园的俞可平,希望能做自己的“天国的学问”。他说,“现在中国的综合经济实力已经很强大了,但具有世界影响的原创思想、原创理论太少了,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在这么重大的转型时期,需要有我们自己的思想,特别是政治思想。”

  他坦率地说以前在中央编译局,尽管是分管科研,但行政事务仍很多,确实感觉时间不够用。”同时,俞可平也希望用自己的行动实践中央提出的干部能上能下的用人原则。“我做了 14年的副局长了,我自己研究的就是政治体制改革,了解一般一个干部在一个岗位上不得超过8年,我已经超过任期6年了,我应当带头能上能下。”

“中国需要仰望星空的人,今后我将有更多的时间仰望星空。”

(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很少有人能像他那样,在为官的时候已经著作等身;也很少有人像他那样,在敏感地带游刃有余,新意频出又从不逾矩……如今,他辞官归学,投身于中国的政治学基础理论研究,以强烈的责任感,推动原创性思想的生产。”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名誉会长、著名经济学家高尚全

②   在中央编译局,俞可平参与了很多中央的重大决策调研和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及建设工程。他发起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为推动中国政府创新和国家治理现代化做了不少努力。还发起了中国社会创新奖,推动中国的民间组织和社会组织创新,鼓励它们为社会进步做贡献。

  —刘巍《从“教官”到教授俞可平的两种责任》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俞可平用他的经历颠覆了学而优则仕的进阶逻辑,在仕途上已经做到中央编译局副局长,辞职后选择了回北大。

B. 俞可平考人大学后选择政史专业、哲学专业,主要是受家庭和时代影响,而后来他转向中国政治则完全是源于内心的责任感。

C. 俞可平在中央编译局分管科研,其学术影响力一直在相关研究领域中保持领先地位,发表论文的引用率也比较高。

D. 俞可平认为“天国的学问”是纯学问,他希望做“天国的学问”,解决中国在重大转型期原创思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 俞可平是中国首批政治学博士,是赵宝煦的开门弟子,这使他深感责任重大,决心为社会的进步做点什么。

B. —直以来,人们关注俞可平大胆而犀利的学术观点,但很少有人知晓他的成长经历和生活细节,而这些被忽略的部分也是值得关注的。

C. 尽管从政多年,但仍然保持着学者的习惯和作息,很少参加应酬,将全部精力用于学术研究,这是俞可平在为官时就已著作等身的原因之一。

D. 中央关干干部任用有“干部能卜能下”的用人原则,俞可平辞官归学,除了热衷学术,也有带头践行中央提出的用人原则的考虑。

E. 文章多次引用了俞可平自己的话,有助于读者直观地了解其经历和思想,使传记具有更为真实感人的力量。

【3】俞可平对责任是如何理解的?又是怎样践行的?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三、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5分)

7、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张淳,字希古,桐城人。隆庆二年进士。授永康知县。吏民素多奸黠,连告罢七令。淳至,日夜阅案牍。讼者数千人,剖决如流,吏民大骇服,讼浸减。凡赴控者,淳即示审期,两造①如期至,片晷分析无留滞。乡民襄饭一包即可毕讼,因呼为“张一包”,谓其敏断如包拯也。

巨盗卢十八剽库金,十余年不获,御史以属淳。淳刻期三月必得盗,而请御史月下数十檄。及檄累下,淳笑曰:“盗遁久矣,安从捕。”寝不行。吏某妇与十八通,吏颇为耳目,闻淳言以告十八,十八意自安。淳乃令他役诈告吏负金,系吏狱。密召吏责以通盗死罪,复教之请以妇代系,而己出营赀以偿。十八闻,亟往视妇,因醉而擒之。及报御史,仅两月耳。

民有睚眦嫌,辄以人命讼。淳验无实即坐之,自是无诬讼者。永人贫,生女多不举。淳劝诫备至,贫无力者,捐俸量给,全活无数。久之,以治行第一赴召去永,甫就车,顾其下曰:“某盗已来,去此数里,可为我缚来。”如言迹之,盗正灌足于河,系至,盗服辜。永人骇其事,谓有神告。淳曰:“此盗捕之急则遁,今闻吾去乃归耳,以理卜,何神之有?”

擢礼部主事,历郎中,谢病去。起建宁知府,进浙江副使。时浙江有召募兵,抚议散之,兵皆汹汹。淳曰:“是骄悍者留则有用汰则叵测不若汰其老弱而留其壮勇则留者不思乱汰者不能乱矣”从之,事遂定。官终陕西布政。

(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六十九》)

【注】①两造:诉讼的双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是骄悍者留/则有用/汰/则叵测/不若汰其老弱/而留其壮勇/则留者不思乱/汰者不能乱矣

B. 是骄悍者/留则有用/汰则叵测/不若汰其老弱/而留其壮勇/则留者不思乱/汰者不能乱矣

C. 是骄悍者留/则有用/汰/则叵测/不若汰其老弱/而留其壮/勇则留者/不思乱/汰者不能乱矣

D. 是骄悍者/留则有用/汰则叵测/不若汰其老弱/而留其壮/勇则留者/不思乱/汰者不能乱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进士,参加殿试取中后才能称为进士。殿试分三甲录取,一甲赐进士出身,二甲赐进士及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B. 十八,是古代常见的按照同曾祖兄弟的长幼次序来排行的一种称呼。如柳永被称为柳七,白居易被称为白二十二。

C. 御史,是古代一种官名,其职责多有变化。自秦朝开始,御史专为监察性质的官职,一直延续到清朝。

D. 擢,是提拔、破格提拔的意思。在我国古代表示提拔的词语还有“加官”、“升”、“超”、“拔”、“陟”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张淳善于断案。审理案件不拖延积压,百姓都说张淳断案就像当年的包拯一样迅速果断。

B. 张淳聪明机智。他故意放出大盗卢十八逃跑很久难以抓捕的风声,先使其放松警惕,然后再用计,将卢十八缉拿归案。

C. 张淳体恤百姓。永康县有很多贫穷的人生下孩子无法抚养,张淳耐心规劝,拿出自己的俸禄给百姓,使很多人活了下来。

D. 张淳料亊准确。离开永康县之前,他告诉下属,有个逃跑的盗贼就在附近,手下人按照他的话去抓捕,果然抓到了盗贼。

【4】把文言文中両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讼者数千人,剖决如流,吏民大骇服,讼浸减。

(2)此盗捕之急则遁,今闻吾去乃归耳,以理卜,何神之有?

四、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5分)

8、

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月”在古诗文中已不是一个普通的天体,而是文人笔下情感和哲思的载体。它是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对友人“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的牵挂不舍,是李商隐《锦瑟》中“______________”的哀伤迷惘,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两句则是由月的圆缺变化而引发的对自然和生命的思考……这些“月”凝聚着诗人的情感经历和生命体验。

五、诗歌鉴赏(共1题,共5分)

9、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各题。

临江仙•再用韵送祐之①弟归浮梁

辛弃疾

钟鼎山林都是梦,人间宠辱休惊。只消闲处过平生,酒杯秋吸露,诗句夜裁冰②。

记取小窗风雨夜,对床灯火多情。问谁千里伴君行?晓山眉样翠,秋水镜般明。

【注】①祐之:辛祐之,辛弃疾的族弟。②裁冰:比喻构思新颖精巧。

【1】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钟鼎”“山林”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方法,分别代指奢侈豪华的生活、隐居乡野的生活,这句诗指出富贵、隐逸的生活都是梦幻。

B. “人间宠辱休惊”一句,劝导族弟辛祐之面对人间得失荣辱,无需心惊,流露出失望消极人生态度。

C. “酒杯秋吸露”一句,写了诗人在秋季用酒杯接取露水来饮用的情形吸露”形容一个人生活清贫。

D. 下阕前两句回忆了往昔与族弟辛祐之小窗风雨、对床夜话的手足情谊,情真意切,清丽洒脱。

E. 作者在下阕运用虚写、对偶、设问等多种手法,表达了离别时对弟弟祐之的深厚情意。

【2】这首送别词结尾三句写景抒情既柔美又不失洒脱豁达,极具辛词特色,请简要赏析。

六、语言表达(共1题,共5分)

1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对数字信息资源的保存是保护人类文明、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使命。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_____①   。2006年全球数字信息总量为1700亿GB.到2020年预计将选到44万亿GB。然而,___② 。例如,网络信息的平均寿命只有4天,而新闻网页的寿命则只有短短的36小时,无数有价值的数字信息资源无声无息地消失了。因此,_____③   。

黑龙江省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东北三省三校)高三四模语文试卷

高中语文考试
一、选择题(共3题,共15分)

1、

下列各句中,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两项是

A. 某旅游景区游客满意度名列全国第一,当记者问到原因吋,负责人说:“我们对游客的意见洗耳恭听,从而强化了对景区的人性化管理。”

B. 不熟悉情况,不调查研究,下车伊始,就发号施令,这样做工作没有不碰钉子的。

C. 当得知数学泰斗吴文俊院士因病去世的消息,作为数学教师的他情不自禁地拍案而起,流下了难过的泪水。

D. 《筑梦路上》以党的历史上30多件大事为切人点,用“讲故車”的叙述手法娓娓道来,深刻揭示了近百年来历史和人民的必然选择。

E. 温庭筠的诗词错彩镂金,意境婉约,注重词的文采和声情,在艺术上有独到之处,历代诗论家对他评价甚高。

【考点】
【答案】

A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词语的运用。

A项,洗耳恭听:做好准备用心地聆听别人说的话,是请人讲话时的客气话;

B项,下车伊始,指官员初到任;

C项,拍案而起:形容非常愤慨,也形容对反动势力不屈服;

D项,娓娓道来:形容谈论不倦或说话动听;

E项,错彩镂金:错,涂饰;镂,雕刻。涂绘五色,雕刻金银,装饰得十分工丽。形容诗文的词藻十分华丽。

2、

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成语是汉语词汇中的瑰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按照美学应该是“乱七糟八”,或者“七乱八糟”,结果它就偏偏是“乱七八糟”,所以就乱七八糟。

①至于“前呼后拥”“千军万马”“山清水秀”,平平仄仄,就是好听

②唯一“不正经”的一句成语,就是“乱七八糟”

③成语往往四个字或者三个字一句,如“置之度外”“想当然”

④成语句式整齐,如“稗官野史”“微言大义”“轻描淡写”“树碑立传”“面黄肌瘦”

⑤字数多的极少,如“牵一发而动全身”

⑥四字成语里面很少有违背这个规矩的

A. ③⑤④①⑥②

B. ④①③⑤②⑥

C. ④③①⑤②⑥

D. ③①⑤④⑥②

【考点】
【答案】

A

【解析】

试题分析:观察选项②和结尾处的句子说的都是成语乱七八糟,故排除B.C两项,③⑤说的是成语的字数,必须连在一起,由此排除D。所以A项正确。

3、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要理解中国画教育的特殊本质,改进学校的中国画教育,必须重新认识传统中国画教育形式,是十分必要的。

B. 在上海交通大学举办的“近现代建筑遗产与当代城市更新发展”高峰论坛上,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透露了当初叫停修缮工程的原委。

C. 邓恩是个中国迷,在中国的十几年间他陆续搜集了大量的文物、服饰、出土手工艺品、生产工具、自然样本等并运回美国。

D. 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塑造了一位一心为了工作的“接地气”的市委书记一李达康,随着剧情的深人成为受到观众喜爱的“新网红”。

【考点】
【答案】

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病。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A项,句式杂糅;C项,并列不当;D项,偷换主语。

二、现代文阅读(共3题,共15分)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请吃饭

  这个周末,周小五请了三个人吃饭。三个人中,有两位是他的上司,还有一位是相处多年的朋友,对他都很重要。周小五提前一天就跟他们打了电话,每个人都说没问题。于是,周小五在酒店订好包厢,早早地赶到了。

  服务生介绍说,酒店有一种火锅套餐,分180元、380元和680元三个挡次,周小五不假思索,挑了 680元这一档。请这几个人吃饭,最重要的是面子。

  周小五在新城区上班,父母还住在老城区,尽管离家并不远,但他很少回家,因为有做不完的事。就是到了周末,也得学习韩语、电脑和国际贸易,还要打各种各样的电话、请别人吃饭或者被别人请……靠着这样一点一点的努力,他的事业慢慢发展起来了。

  又过了一会儿,请的人一个也没到,周小五就给其中一位上司打电话,问他现在走到哪里了。上司在电话里先是一愣,接着一副恍然大悟的口气,说:“真不巧,刚才一个重要客户要我去一趟,事关重大,不能来了……’’

  周小五说:“没关系,您忙您的。”他说完,把服务生喊过来,说:“请把套餐换成380元钱那一档的,有一位朋友不能来……”

  这时,电话来了,是另一位上司打来的,说突然出了点事,得留在家里处理,不能来了……

  周小五忍不住自己的失望,问:‘‘必须您处理吗?”

  上司说:“是的……这样吧,明天或者下个周末,我请你。”

  话说到这个份上,对小五也只好认了。他又一次喊来服务生,尴尬地问:“能不能换成180元钱那一档的?”

  服务生有些不乐意了,周小五连忙赔着笑脸,解释说,又有一位朋友不能来了,不想浪费。

  只剩那位相处多年的好朋友了,对小五想,这么要好的哥们,到门口吃个大排档,60块钱就能让两个人吃得乐呵呵的,这顿饭请得有些多余了,但已经到了这个时候,朋友肯定快到了,于是他就让服务生赶紧上菜。

  菜很快上齐,桌子上的煮锅开始沸腾。服务生指着几盘生肉和生菜,问:“现在下锅吗?”

  周小五点点头,服务生就将几盘菜倒进了煮锅。

  想不到的是,这时候朋友也打来电话,说他身体很不舒服,得去医院挂盐水,实在对不起,改日一定摆酒谢罪。

  周小五好一阵沮丧,沮丧过后又为难了:这满满一桌菜他一个人怎么吃呢?打包?他宿舍里连个热饭的炉子都没有,再说,好多菜已经下锅,根本不能打包。

  这时,电话又一次响了起来,这次是父亲打来的,问周小五:“今天是周末,你回家吗?”

  周小五说:“忙,不回了。”

  父亲说:“你空了就回来看看吧,已经一个多月没回家了,你妈老是念叨你。”

  周小五嚷嘆笑了几声,说:“真的有点忙。”

  父亲又问:‘‘你现在在哪里?”

  周小五说:“在酒店……哦,对了,你和妈吃过饭没有?要是没吃,你们就过来一起和我吃吧,我在这里等你们。”

  父亲在电话那头愣怔了一会,然后问周小五:“你刚才说让我们和你一起吃饭?”

“是啊是啊,我请你和妈来吃饭。”

  放下电话,周V五想起自己请过无数人吃了数不清的饭,却唯独没有请父母吃过一顿饭!

  父母一会儿二夫就赶了过来,看来是叫了出租车。他们脸上全是笑容,丝毫没多想儿子为什么突然请他们出来吃饭,一家人第一次在家以外的地方一起吃饭,吃一份最低档次的套餐。

  周小五分别敬了父亲和母亲一杯酒.他将滴一饮而尽的时候.心里突然涌出想哭的冲动。

  吃完饭,周小五和父母一起回了家,在家里住了一个晚上……

  星期一一上班,一位同住一个小区的同事就跑过来告诉周小五:“昨天你爸妈在小区里逢人便讲,说你请他们在大酒店里吃了一顿高档饭,还说你给他们敬了酒,祝他们身体健康……’’

  周小五一下子泪流满面。

【1】下列对小说的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尽管离家并不远,但他很少回家,因为有做不完的車”是小说中隐约的叙亊背景,也是很多人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表现出作者对周小五的深深理解。

B. 小说写周小五的一位上司“电话里先是一愣,接着一副恍然大悟的口气”,这一细节说明他的上司没有把周小五请吃饭一事放在心上。

C. 父母“赴宴”前后的描写,传达出父母对儿子的关爱和儿子只要付出一点父母就倍感骄傲的满足感,运用对比的写法强化了小说所要表达的主题。

D. 小说语言平实,但故事性强,层层铺垫,环环相扣,小中见大,反映了一定的社会问题。

【2】文中划线处周小五的两次“哭”所包含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3】小说以“请吃饭”为题,具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考点】
【答案】

【1】A

【2】同:都含有平时对父母冷落的悔恨和愧疚

不同:“想哭”是因为自己请过无数人吃了数不清的饭,却唯独没有请父母吃过一顿饭。“泪流满面”是因本是让父母帮忙不想浪费,而父母却逢人便讲,并视之为骄傲,这加重了小五心里的悔恨和愧疚之情。

【3】(1)是贯穿小说的线索,本文的故事情节围绕“请上司、朋友吃饭”——“被请者爽约”——“请父母吃饭”来展开。(2)通过叙述周小五特别重视与领导、朋友吃饭却不重视父母感受的故事,突出了以“周小五”为代表的一类人对外人热情,对家人冷漠的现实,揭示出小说提醒人们亲情不容忽视的主题。

【解析】

【1】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A项,“对周小五的深深理解”不对,文中没有体现。

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近日,南京大暑杀核案资料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名录”。作为“世界文化遗产"项目的姊妹篇,“世界记忆工程”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3年倡议发起的以保护文献避免被集体性遗忘、被忽视、被蓄意破坏的项目。其宗旨在于,让全世界所有人可以无障碍地接触到这些档案或文件,从而使人类的记忆更加完整。

文字的遗产反映了语言、民族和文化的多样性,它是世界及其记忆的镜象。但是,这种记忆是脆弱的。每天都有一些世界文献遗产永远消失。在和平年代,我们设法保存所有重要的东西,不惜花费超出想象的人力和物力编制应当被保护的建筑、城区、景点名录。从卷帙浩繁的档案文献中,加以甄别、筛选。正是在这种因素下,联合国“世界记忆名录”应运而生。

然而,在“南京大屠杀档案”入选的同时,“慰安妇档案”却意外落选。事实上,纵观整个联合国“世界记忆名录",其中对于人类惨痛历史“讳莫如深”。

在现有的346项纪录中,直接涉及人类历史惨痛记忆的仅有7项。那么,为什么联合国“世界记忆名录”里鲜有惨痛史呢?

1993年“世界记忆工程”在波兰普乌图斯克召开的首届会议达成共识,确定了“世界的记忆”馆藏的标准。我们从“世界记忆工程”的具体评选标准中,可以看出其取向主要偏向艺术史类文献、国家历史档案、图书馆馆藏等。所以,名录上既有《格林童话》、《贝多芬交响曲》,也有《古兰经》手稿、《清代大金榜》。这些经典文学作品和珍贵历史档案材料构成了“世界记忆”的主体。

而那些着重刻画人类苦难史的档案之所以少之又少,是因为它们或是战火纷飞中遭到损毁,遭到施暴者刻意的破坏,或是天灾人祸中散佚在世界各个角落。

事实上,有幸入选“世界记忆名录’’的那些惨痛史,也受到了“涉案”国家的刻意阻挠,经历过相当坎坷的抗争过程。例如“南京大屠杀”申报过程中,日本多次提出抗议,并以影响中日关系为借口,反复要求中国撤回申报。

早在2014年6月,日本内阁官房长官管义伟就曾公开要求中方撤回申请;就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南京大屠杀档案正式列为“世界记忆”目录后,日本外务省随即强烈批评称,对南京大屠杀史料成功申遗表示“遗憾”,并认为联合国相关机构缺乏公平性。此外,日媒报道称日本政府计划冻结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资助”。

身为战争的发动国,纳粹造成的惨剧使得德国人注定长久地活在希特勒的阴影下。而1970年,德国总理勃兰特在华沙犹大隔离区起义纪念碑前划时代的一跪,为德国战后历史上写下了极其重要的一章。“华沙之跪”也成为联邦政府与东欧重归于好之路上的一座重要的里程碑。

相比之下,二战之于日本,则由于广岛的创伤而兼有了受害者的形象,这使对真相的蒙蔽成为可能,历史的原貌也变得模糊。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二战让普通人想起的仍然是广岛、长崎,而不是南京。

时至今日,经历过大屠杀的幸存者所剩无几,有关这场浩劫的记忆方式将发生变化。自传性质的回忆将绝迹,我们只能依靠诸如战争遗物、遗迹和纪念碑等物。由此传播和输入的知识绝对称不上是不言而喻的事实,因为它有别于一个亲历者所回忆的过去。

【1】下列各项不属于“世界记忆名录”中少见惨痛史的原因的一项是

A. “世界记忆王程”的评选标准主要偏向艺术史类文献、国家历史档案、图书馆馆藏等。

B. 着重刻岡人类苦难史的档案或因某些原因而遭到损毁、破坏,或因天灾人祸而散佚。

C. “涉案”国家的刻意阻挠,加大了惨痛史被选人“世界记忆名录”的难度。

D. 经历过大屠杀的幸存者所剩无几,有关这场浩劫的记忆方式将发生变化,自传性质的回忆将绝迹。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倡议发起“世界记忆T程”是为了避免文献被集体性遗忘、忽视或被蓄意破坏,让世人可以无障碍地接触到这些档案或文件。

B. 文字的遗产是世界及其记忆的镜象,然而这种记忆是脆弱的,每天都有一些世界文献遗产永远消失。

C. 人选“世界记忆名录”的档案文献,需要经过公正的甄别、筛选,所以,在“世界记忆名录”中,直接涉及人类历史惨痛记的仅有7项。

D. 由战争遗物、遗迹和纪念碑等物传播和输人的知识并非不言而喻的亊实,无法代替战争亲历者的回忆。

【3】根据文章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在“南京大屠杀”申报过程中,H本内阁官房长官菅义伟曾公开要求中方撤回申请,认为联合国相关机构缺乏公平性。

B.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积极致力于人类文化遗产的保护T作,由它倡议发起的“世界记忆T程”,其馆藏标准早在首届会议中就已确定下来。

C. 历史真相的蒙蔽和原貌的模糊使日本在二战中有了受害者的形象,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二战让普通人想起的仍然是广岛、长崎,而不是南京。

D. 德国在二战之后勇于承认错误,德国总理勃兰特在华沙犹太隔离区起义纪念碑前划时代的一跪使联邦政府与东欧重归于好。

【考点】
【答案】

【1】D

【2】C

【3】B

【解析】

【1】试题分析:将选项内容放入原文中查看,“经历过大屠杀的幸存者所剩无几”说法不准确,D项只是针对“南京大屠杀”来说。

【2】试题分析:C项,强加因果关系,“惨痛记忆”“只有7项”的原因并非“甄别”“筛选”,且筛选过程“公正”说法不妥。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俞可平:仰望星空,做天国的学问

肖堂

  学而优则仕的进阶逻辑,到俞可平这里被颠覆了。争取了两三年后,这位中央编译局副局长的辞职请求,终于得到中央批复。他如愿回到未名湖畔,履新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院长。

  一直以来,俞可平身上最引人关注的,是他大胆而犀利的学术观点。他的成长经历和最鲜活的生活细节,却很少有人知晓。如今看来,恰恰是这些被忽略的部分,生动印证了时代的发展。

  1959年7月,俞可平出生于浙江诸暨。他曾做过两年多生产队干部,之后恰逢国家恢复高考,俞可平考入当时的浙江师范学院绍兴分校,就读政史专业,后来成为厦门大学哲学系第一批硕士研究生。“我们这代人,受毛主席的影响特别深。毛主席喜欢读什么?喜欢读历史、哲学。”他这样解释自己选择专业的原因。

  在厦大三年,因为看到政治对中国的决定性作用,俞可平的兴趣渐渐转向了中国政治。“当时的我,内心似乎涌动着一种莫名的责任感,觉得应该为这个社会的进步做点儿什么。”俞可平说,“所谓责任,无非两种。一种是知识的责任,就是通过研究,推动学术的进步;另一种,就是通过实践,推动社会进步。”

  1984年,俞可平毕业,并留校任教。也是在这一年,北京大学设立了全中国第一个政治学博士点,中国新时期政治学奠基人赵宝煦决定招收开门弟子。经过努力,他如愿走到了赵宝煦面前,成为新中国成立后首批政治学博士生之一。

  入学一年后,俞可平放弃了当时非常难得的海外联合培养机会,试图说服导师同意自己转变研究方向——从国际政治转向中国政治,从政治理论转向政治现实。“中国政治这么敏感,干嘛要学这个?”面对赵宝煦的询问,俞可平给出了两个答案:“第一,在中国社会,起主导作用的是政治,不是经济;第二,整个社会洋溢着改革的氛围,作为政治学研究者,应该参与到改革当中去。”此后,俞可平一直专注于当代中国政治的研究。

  北大毕业在短暂的留校后,俞可平很快就调到中央编译局工作,并且一干就是27年,从一名普通的助理研究员成长为局领导。但热衷学术的他越来越意识到,自己内心更希望做一个纯粹的教授。

  尽管从政多年,俞可平至今仍保持着一个学者的习惯和作息:喜欢爬山、游泳、射击,不跳舞、不去卡拉0K、很少应酬,每天晚上只睡6个小时,早上起来第一件事就是读书、做学问。结果是,其学

术影响力不但一直在政治学和国际政治研究领域中保持领先地位,而且据不久前上海交通大学发布的一项统计显示:过去十年中,在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俞可平发表论文的引用率也高居榜首。

  在俞可平看来,做学问有两种:一种是“尘世的学问”,一种是“天国的学问”。“这两种学问的性质不一样,前者是对策研究,为现实服务;后者是纯学问,属于基础性的理论研究。”他说。重回校园的俞可平,希望能做自己的“天国的学问”。他说,“现在中国的综合经济实力已经很强大了,但具有世界影响的原创思想、原创理论太少了,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在这么重大的转型时期,需要有我们自己的思想,特别是政治思想。”

  他坦率地说以前在中央编译局,尽管是分管科研,但行政事务仍很多,确实感觉时间不够用。”同时,俞可平也希望用自己的行动实践中央提出的干部能上能下的用人原则。“我做了 14年的副局长了,我自己研究的就是政治体制改革,了解一般一个干部在一个岗位上不得超过8年,我已经超过任期6年了,我应当带头能上能下。”

“中国需要仰望星空的人,今后我将有更多的时间仰望星空。”

(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很少有人能像他那样,在为官的时候已经著作等身;也很少有人像他那样,在敏感地带游刃有余,新意频出又从不逾矩……如今,他辞官归学,投身于中国的政治学基础理论研究,以强烈的责任感,推动原创性思想的生产。”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名誉会长、著名经济学家高尚全

②   在中央编译局,俞可平参与了很多中央的重大决策调研和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及建设工程。他发起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为推动中国政府创新和国家治理现代化做了不少努力。还发起了中国社会创新奖,推动中国的民间组织和社会组织创新,鼓励它们为社会进步做贡献。

  —刘巍《从“教官”到教授俞可平的两种责任》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俞可平用他的经历颠覆了学而优则仕的进阶逻辑,在仕途上已经做到中央编译局副局长,辞职后选择了回北大。

B. 俞可平考人大学后选择政史专业、哲学专业,主要是受家庭和时代影响,而后来他转向中国政治则完全是源于内心的责任感。

C. 俞可平在中央编译局分管科研,其学术影响力一直在相关研究领域中保持领先地位,发表论文的引用率也比较高。

D. 俞可平认为“天国的学问”是纯学问,他希望做“天国的学问”,解决中国在重大转型期原创思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 俞可平是中国首批政治学博士,是赵宝煦的开门弟子,这使他深感责任重大,决心为社会的进步做点什么。

B. —直以来,人们关注俞可平大胆而犀利的学术观点,但很少有人知晓他的成长经历和生活细节,而这些被忽略的部分也是值得关注的。

C. 尽管从政多年,但仍然保持着学者的习惯和作息,很少参加应酬,将全部精力用于学术研究,这是俞可平在为官时就已著作等身的原因之一。

D. 中央关干干部任用有“干部能卜能下”的用人原则,俞可平辞官归学,除了热衷学术,也有带头践行中央提出的用人原则的考虑。

E. 文章多次引用了俞可平自己的话,有助于读者直观地了解其经历和思想,使传记具有更为真实感人的力量。

【3】俞可平对责任是如何理解的?又是怎样践行的?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考点】
【答案】

【1】B

【2】AC

【3】第一问:俞可平认为的责任包括两种,一种是知识的责任,就是通过研究推动学术的进步;另一种就是通过实践推动社会进步。

第二问:①一直致力于推动学术进步。求学时将目光转向政治,专注政治学的研究;在编译局时并没有停止学术研究的脚步;重返北大,投身于中国的政治学基础理论研究,推动原创性思想的生产。

②为官时,致力于通过实践推动社会进步。在中央编译局,参与重大决策调研和理论研究及建设工程;发起的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和中国社会创新奖,为推动社会进步做贡献。

【解析】

【1】试题分析:B项,原文未提及受家庭影响,且转向中国政治不仅是内心的责任感,还有时代原因,他看到了“政治对中国的决定性作用”。

【2】试题分析:A项,在成为首批政治学博士前就已内心涌动着责任感;C项,“将全部精力用于学术研究”,言过其实。

【3】试题分析:解答这类题目,要善于捕捉主要材料。俞可平认为的责任,一种是通过研究推动学术的进步,另一种就是通过实践推动社会进步。他也一直以此为责任而努力去履行。如他一直致力于推动学术进步以及在为官时通过实践推动社会进步。

三、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5分)

7、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张淳,字希古,桐城人。隆庆二年进士。授永康知县。吏民素多奸黠,连告罢七令。淳至,日夜阅案牍。讼者数千人,剖决如流,吏民大骇服,讼浸减。凡赴控者,淳即示审期,两造①如期至,片晷分析无留滞。乡民襄饭一包即可毕讼,因呼为“张一包”,谓其敏断如包拯也。

巨盗卢十八剽库金,十余年不获,御史以属淳。淳刻期三月必得盗,而请御史月下数十檄。及檄累下,淳笑曰:“盗遁久矣,安从捕。”寝不行。吏某妇与十八通,吏颇为耳目,闻淳言以告十八,十八意自安。淳乃令他役诈告吏负金,系吏狱。密召吏责以通盗死罪,复教之请以妇代系,而己出营赀以偿。十八闻,亟往视妇,因醉而擒之。及报御史,仅两月耳。

民有睚眦嫌,辄以人命讼。淳验无实即坐之,自是无诬讼者。永人贫,生女多不举。淳劝诫备至,贫无力者,捐俸量给,全活无数。久之,以治行第一赴召去永,甫就车,顾其下曰:“某盗已来,去此数里,可为我缚来。”如言迹之,盗正灌足于河,系至,盗服辜。永人骇其事,谓有神告。淳曰:“此盗捕之急则遁,今闻吾去乃归耳,以理卜,何神之有?”

擢礼部主事,历郎中,谢病去。起建宁知府,进浙江副使。时浙江有召募兵,抚议散之,兵皆汹汹。淳曰:“是骄悍者留则有用汰则叵测不若汰其老弱而留其壮勇则留者不思乱汰者不能乱矣”从之,事遂定。官终陕西布政。

(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六十九》)

【注】①两造:诉讼的双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是骄悍者留/则有用/汰/则叵测/不若汰其老弱/而留其壮勇/则留者不思乱/汰者不能乱矣

B. 是骄悍者/留则有用/汰则叵测/不若汰其老弱/而留其壮勇/则留者不思乱/汰者不能乱矣

C. 是骄悍者留/则有用/汰/则叵测/不若汰其老弱/而留其壮/勇则留者/不思乱/汰者不能乱矣

D. 是骄悍者/留则有用/汰则叵测/不若汰其老弱/而留其壮/勇则留者/不思乱/汰者不能乱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进士,参加殿试取中后才能称为进士。殿试分三甲录取,一甲赐进士出身,二甲赐进士及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B. 十八,是古代常见的按照同曾祖兄弟的长幼次序来排行的一种称呼。如柳永被称为柳七,白居易被称为白二十二。

C. 御史,是古代一种官名,其职责多有变化。自秦朝开始,御史专为监察性质的官职,一直延续到清朝。

D. 擢,是提拔、破格提拔的意思。在我国古代表示提拔的词语还有“加官”、“升”、“超”、“拔”、“陟”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张淳善于断案。审理案件不拖延积压,百姓都说张淳断案就像当年的包拯一样迅速果断。

B. 张淳聪明机智。他故意放出大盗卢十八逃跑很久难以抓捕的风声,先使其放松警惕,然后再用计,将卢十八缉拿归案。

C. 张淳体恤百姓。永康县有很多贫穷的人生下孩子无法抚养,张淳耐心规劝,拿出自己的俸禄给百姓,使很多人活了下来。

D. 张淳料亊准确。离开永康县之前,他告诉下属,有个逃跑的盗贼就在附近,手下人按照他的话去抓捕,果然抓到了盗贼。

【4】把文言文中両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讼者数千人,剖决如流,吏民大骇服,讼浸减。

(2)此盗捕之急则遁,今闻吾去乃归耳,以理卜,何神之有?

【考点】
【答案】

【1】B

【2】A

【3】C

【4】(1)打官司的有几千人,(张淳)判决像流水一样迅速顺利,官吏百姓大为吃惊叹服,官司日渐减少。

(2)这个盗贼追捕得急就逃走,现在听说我离开就回来了。按照道理推断,有什么神明呢?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首先要细读所给文段,明确了解文意,然后根据文意进行判断,本段话的大意为:“这些骄横强悍的士兵,留下来有用处,淘汰的话不可预测。不如淘汰那些老弱的士兵,而留下那些勇敢的,那么,留下的不能叛乱,淘汰的也不会捣乱”。其中注意结合文言文行文的习惯,也可借助标志词。本句中注意根据一些名词,如“骄悍者”“留者”“汰者”等,及对称结构“留则有用/汰则叵测”等。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在平时学习中应多多识记积累,解答此道题目,需要逐项审读,按照自己积累的有关知识,判断相关内容,是否正确。A项,一甲赐进士及第,二甲赐进士出身。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D项,原文的意思是生下女孩,大多不抚养。

【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文言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注意字字落实。翻译后的句子要通顺,不能出现病句。第一句得分点:“讼者”、“剖”、“浸”及句子大意;第二句得分点:“遁”、“去”、“卜勇”、“何神之有”宾语前置。

四、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5分)

8、

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月”在古诗文中已不是一个普通的天体,而是文人笔下情感和哲思的载体。它是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对友人“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的牵挂不舍,是李商隐《锦瑟》中“______________”的哀伤迷惘,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两句则是由月的圆缺变化而引发的对自然和生命的思考……这些“月”凝聚着诗人的情感经历和生命体验。

【考点】
【答案】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沧海月明珠有泪 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解析】

试题分析: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寄”“沧”“盈”“卒”“消”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五、诗歌鉴赏(共1题,共5分)

9、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各题。

临江仙•再用韵送祐之①弟归浮梁

辛弃疾

钟鼎山林都是梦,人间宠辱休惊。只消闲处过平生,酒杯秋吸露,诗句夜裁冰②。

记取小窗风雨夜,对床灯火多情。问谁千里伴君行?晓山眉样翠,秋水镜般明。

【注】①祐之:辛祐之,辛弃疾的族弟。②裁冰:比喻构思新颖精巧。

【1】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钟鼎”“山林”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方法,分别代指奢侈豪华的生活、隐居乡野的生活,这句诗指出富贵、隐逸的生活都是梦幻。

B. “人间宠辱休惊”一句,劝导族弟辛祐之面对人间得失荣辱,无需心惊,流露出失望消极人生态度。

C. “酒杯秋吸露”一句,写了诗人在秋季用酒杯接取露水来饮用的情形吸露”形容一个人生活清贫。

D. 下阕前两句回忆了往昔与族弟辛祐之小窗风雨、对床夜话的手足情谊,情真意切,清丽洒脱。

E. 作者在下阕运用虚写、对偶、设问等多种手法,表达了离别时对弟弟祐之的深厚情意。

【2】这首送别词结尾三句写景抒情既柔美又不失洒脱豁达,极具辛词特色,请简要赏析。

【考点】
【答案】

【1】AC

【2】末二句写景,将晚山比作翠眉,将秋水比作明镜,写出了晚山的秀美青翠,秋水的清澈明净,体现出景色细腻、柔美的特点;虽是送别词,但不做悲戚忧伤之态,而是想送别后,族弟一路有秀美山水相伴,来消解旅途的孤寂,写得洒脱、豁达。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是对诗歌鉴赏的综合考查,主要考查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A项,“运用比喻”“喻指”有误,两处是运用借代的修辞。C项,“吸露”形容一个人志向高洁。

六、语言表达(共1题,共5分)

1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对数字信息资源的保存是保护人类文明、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使命。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_____①   。2006年全球数字信息总量为1700亿GB.到2020年预计将选到44万亿GB。然而,___② 。例如,网络信息的平均寿命只有4天,而新闻网页的寿命则只有短短的36小时,无数有价值的数字信息资源无声无息地消失了。因此,_____③   。

【考点】
【答案】

①数字信息井喷式增长

②数字信息也在迅速消失

③保存数字信息资源刻不容缓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根据文意填空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如第①空注意后文“总量为”,第②空注意后面的“消失”第③空注意前文“资源的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