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同步练习

初中历史考试
考试时间: 分钟 满分: 10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共17题,共85分)

1、

改革是社会进步的永恒主题。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社会发展,主要表现在( )

A.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B.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C.加强了对边境地区的管辖

D.结束了南北长期分裂的局面

2、

下面图片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

1

A.民族融合

B.中外交往

C.国家统一

D.经济发展

3、

民族融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以下史实符合这一主流的是( )

①北魏孝文帝实行汉化政策 ②秦始皇修建万里长城 ③西夏模仿汉字结构创制文字 ④康熙率军取得雅克萨大捷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4、

下列历史事件中,与“胡人汉服”“汉人胡食”有关的是( )

A.齐桓公改革

B.商鞅变法

C.李悝变法

D.孝文帝改革

5、

历史上中华各民族不论大小,都有各自的特点,都为中华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下列能够体现南北朝时民族融合趋势的是( )

①胡人汉食、汉人胡食 ②鲜卑人中出现了汉人姓氏 ③各族人民长期杂居,互相交往 ④汉人与鲜卑人通婚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

6、

魏主下诏:“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跋改为姓元;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这段材料反映了孝文帝改革的哪些内容( )

①采用汉姓 ②改穿汉服 ③学说汉语 ④提倡与汉族联姻 ⑤采用汉族的礼乐制度

A.①②③⑤

B.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④

D.②③⑤

7、

善于学习是一个民族进步的源泉,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看,他主要向哪个民族学习( )

A.鲜卑族

B.汉族

C.匈奴族

D.氐族

8、

下列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作用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

B.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C.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D.促进了黄河流域的统一

9、

4世纪后期,建立北魏政权的少数民族是( )

A.匈奴

B.前秦

C.鲜卑

D.氐族

10、

“皇帝总是对胡汉联姻龙颜欣慰,在御座上指派各皇弟应聘各汉族臣僚的女儿之姻缘,他还把自己的鲜卑复音姓氏改称‘元宏’”,“皇帝”这些做法是指( )

A.商鞅变法

B.孝文帝改革

C.王安石变法

D.大化改新

11、

下列人物和政权统一过黄河流域的是( )

①曹操 ②苻坚 ③西晋 ④北魏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2、

你认为我们肯定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主要是因为( )

A.促进了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B.保护了鲜卑族的保守势力

C.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D.迁都洛阳

13、

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共同作用是( )

A.促进了北方民族的融合

B.加速了封建制度的瓦解

C.学习了汉族的先进文化

D.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14、

下列图片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

1

A.民族交往

B.中外交往

C.国家统一

D.经济发展

15、

在其改革措施中,明确提出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风气的少数民族首领是( )

A.前秦王苻坚

B.羯族人石勒

C.北魏孝文帝

D.匈奴人刘渊

16、

我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老年人口超过一亿的国家,尊老敬老的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国人的一种优秀美德,在距今约1500年前的我国一位少数改革家就主张要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他是( )

A.秦始皇

B.汉武帝

C.隋文帝

D.北魏孝文帝

17、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受到北方其他民族的侵扰

B.孝文帝仰慕洛阳城的繁华

C.扩大鲜卑族的影响

D.为了加强对中原的统治,更为了接受汉文化

二、综合题(共3题,共15分)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据《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鞅合并小都、小乡、小邑、小聚为县,设置县令、县丞,共三十一个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员治理;努力从事农业生产,耕耘纺织送交粮食布帛多者,免除本人徭役……变法五年后,国家富强起来。

材料二:公元前350年,秦国平民张三,因斩一敌国甲士,获爵一级,田一顷,宅九亩。

材料三:魏主欲变北俗,引见群臣。……帝曰:“夫名不正、言不顺,则礼乐不可兴。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资治通鉴》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叙述商鞅变法的内容及历史作用?

(2)材料三说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内容的哪一方面?改革产生了什么积极作用?

19、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西北面,击退了游牧部落;为了防止他们卷土重来,还修筑了世界闻名的长城。为了完成这一巨大工程,耗去了大量生命,以致2000多年后的今天,人们仍要谈起这一事实:有10O万人为修筑长城而死去,长城的每一块石头都值一条人命,老百姓都为筑长城的事咒骂皇帝。——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下图西晋时期被汉人使用的方凳、胡床。

1

材料三: 禁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30岁以下的人和在朝廷做官的人,不得继续使用鲜卑语,明知故犯,就要降职或罢官。

请回答:

(1)材料一的“皇帝”指的是谁?他“耗去大量的生命”修筑长城的目的是什么?依据材料谈谈你对他修长城的看法。

(2)材料二中的“胡”是西晋时期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统称,请写出这一时期两个内迁的北方少数民族名称。材料三反映的是历史上哪一次改革?这次改革的目的是什么?

(3)结合三则材料,概括我国从秦汉到南北朝时期民族关系的变化。

20、

皇帝说:“如果名不正言不顺,那么各种制度就不能确立。现在要禁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那些年龄在30岁以上的人,使用鲜卑语已成习惯,可以允许他们不立即改变。但是30岁以下的人和在朝廷做官的人,不得继续使用鲜卑语,明知故犯,就要降职或罢官。”

请回答:

(1)上文中“皇帝”指谁?

(2)他进行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3)除上文内容外,他还有哪些改革措施?

川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同步练习

初中历史考试
一、选择题(共17题,共85分)

1、

改革是社会进步的永恒主题。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社会发展,主要表现在( )

A.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B.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C.加强了对边境地区的管辖

D.结束了南北长期分裂的局面

【考点】
【答案】

B

【解析】

通过所学知识,我们知道: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进步意义主要是促进北方经济的发展,加速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的民族大融合。所以答案是B。

2、

下面图片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

1

A.民族融合

B.中外交往

C.国家统一

D.经济发展

【考点】
【答案】

A

【解析】

胡人汉服的意思是少数民族穿汉族的衣服,汉人胡食的意思是汉族人吃少数民族的食物,这是民族融合的结果,所以答案是A。

3、

民族融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以下史实符合这一主流的是( )

①北魏孝文帝实行汉化政策 ②秦始皇修建万里长城 ③西夏模仿汉字结构创制文字 ④康熙率军取得雅克萨大捷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考点】
【答案】

C

【解析】

解题时注意关键词“民族融合”,即在备选项中找出其中符合民族融合的相关内容,以此可以得出①③符合题意,而②④属于民族分裂及战争,故选C。

4、

下列历史事件中,与“胡人汉服”“汉人胡食”有关的是( )

A.齐桓公改革

B.商鞅变法

C.李悝变法

D.孝文帝改革

【考点】
【答案】

D

【解析】

题文中“胡人汉服”“汉人胡食”的现象反映了汉族与少数民族在生活习惯上互相影响,主要是因为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的民族融合。故答案选D。

5、

历史上中华各民族不论大小,都有各自的特点,都为中华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下列能够体现南北朝时民族融合趋势的是( )

①胡人汉食、汉人胡食 ②鲜卑人中出现了汉人姓氏 ③各族人民长期杂居,互相交往 ④汉人与鲜卑人通婚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

【考点】
【答案】

A

【解析】

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南北朝时出现了:胡人汉食、汉人胡食的现象;鲜卑人中出现了汉人姓氏;各族人民长期杂居,互相交往;汉人与鲜卑人通婚,这些现象体现南北朝时民族融合趋势,故选A。

6、

魏主下诏:“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跋改为姓元;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这段材料反映了孝文帝改革的哪些内容( )

①采用汉姓 ②改穿汉服 ③学说汉语 ④提倡与汉族联姻 ⑤采用汉族的礼乐制度

A.①②③⑤

B.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④

D.②③⑤

【考点】
【答案】

C

【解析】

解决本题需要根据材料回答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材料中并没有体现:采用汉族的礼乐制度的内容,故答案选C。

7、

善于学习是一个民族进步的源泉,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看,他主要向哪个民族学习( )

A.鲜卑族

B.汉族

C.匈奴族

D.氐族

【考点】
【答案】

B

【解析】

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结合所学,迁都洛阳、改汉姓、说汉语、穿汉服等都说明了孝文帝主张学习中原先进的文化。故选B项。

8、

下列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作用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

B.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C.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D.促进了黄河流域的统一

【考点】
【答案】

D

【解析】

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农业、手工业、商业);政治,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缓和民族矛盾,巩固封建统治,促进民族融合,为统一奠定基础。早在439年,北魏政权就已统一黄河流域,故选D。

9、

4世纪后期,建立北魏政权的少数民族是( )

A.匈奴

B.前秦

C.鲜卑

D.氐族

【考点】
【答案】

C

【解析】

鲜卑族是我国古代一支北方的少数民族,鲜卑拓跋氏原来生活在大兴安岭北段,东汉末年向南迁移,逐渐成为北方的一支强大的军事力量。4世纪后期,拓跋珪在各部酋长的拥戴下,建立魏国,史称北魏。公元439年,魏灭北凉,统一了北方。故选C。

10、

“皇帝总是对胡汉联姻龙颜欣慰,在御座上指派各皇弟应聘各汉族臣僚的女儿之姻缘,他还把自己的鲜卑复音姓氏改称‘元宏’”,“皇帝”这些做法是指( )

A.商鞅变法

B.孝文帝改革

C.王安石变法

D.大化改新

【考点】
【答案】

B

【解析】

“皇帝”是指孝文帝,材料反映了孝文帝改革中的“汉化政策”的内容,即与汉人通婚和改汉姓,故选B。

11、

下列人物和政权统一过黄河流域的是( )

①曹操 ②苻坚 ③西晋 ④北魏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考点】
【答案】

D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熟悉历史朝代的更替及基本情况,曹操在三国时期官渡之战后基本统一了北方,苻坚所领导的前秦政权也在4世纪后期统一过北方,西晋在三国以后统一了全国,北魏孝文帝也统一了北方,并进行了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故选D。

12、

你认为我们肯定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主要是因为( )

A.促进了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B.保护了鲜卑族的保守势力

C.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D.迁都洛阳

【考点】
【答案】

C

【解析】

本题可以采用排除法:北魏统一黄河流域之后才进行改革,所以A错;改革主要接受汉族文化,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所以不可能保护鲜卑族的保守势力,B错;迁都洛阳是改革措施而不是原因,D错。故本题答案选C。

13、

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共同作用是( )

A.促进了北方民族的融合

B.加速了封建制度的瓦解

C.学习了汉族的先进文化

D.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考点】
【答案】

D

【解析】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逐步崩溃和封建社会开始形成的时期。商鞅变法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发展封建经济,适应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5世纪时,黄河流域的各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日常的接触和频繁的交往,在生产技术和生活习俗上相互影响,民族融合已经成为趋势。汉族的先进文化已经深深影响着各少数民族。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民族融合,适应了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综上所述,他们能变法的共同影响是都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故选D。

【考点精析】根据题目的已知条件,利用大变革的时代的相关知识可以得到问题的答案,需要掌握商鞅变法的时间:公元前356年;内容:(1)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2)奖励耕战(3)建立县制的作用:经过变法,秦国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

14、

下列图片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

1

A.民族交往

B.中外交往

C.国家统一

D.经济发展

【考点】
【答案】

A

【解析】

“胡人汉服”体现了汉族服饰文化对少数民族的影响,“汉人胡食”体现了少数民族饮食对汉族的影响,民族之间相互影响学习即民族交融,故选择A。

15、

在其改革措施中,明确提出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风气的少数民族首领是( )

A.前秦王苻坚

B.羯族人石勒

C.北魏孝文帝

D.匈奴人刘渊

【考点】
【答案】

C

【解析】

为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加强对中原地区的控制,迁都以后,改用汉语;穿戴汉服,改汉族姓氏,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联姻,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故选C。

16、

我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老年人口超过一亿的国家,尊老敬老的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国人的一种优秀美德,在距今约1500年前的我国一位少数改革家就主张要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他是( )

A.秦始皇

B.汉武帝

C.隋文帝

D.北魏孝文帝

【考点】
【答案】

D

【解析】

根据题干中提示词:“一位少数改革家就主张要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结合课本所学,北魏孝文帝进行了改革政治、经济改革,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风气等。故选择答案D。

17、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受到北方其他民族的侵扰

B.孝文帝仰慕洛阳城的繁华

C.扩大鲜卑族的影响

D.为了加强对中原的统治,更为了接受汉文化

【考点】
【答案】

D

【解析】

阅读题文所给提示信息:“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最主要原因”,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北魏的都城僻处平城,不利于对于广大中原地区的统治。孝文帝还希望通过迁都洛阳来达到统一全国的目的,也是当时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历史发展趋势。采用排除法,A、B、C选项不合题意可排除,只有选项D正确,故选D。

二、综合题(共3题,共15分)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据《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鞅合并小都、小乡、小邑、小聚为县,设置县令、县丞,共三十一个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员治理;努力从事农业生产,耕耘纺织送交粮食布帛多者,免除本人徭役……变法五年后,国家富强起来。

材料二:公元前350年,秦国平民张三,因斩一敌国甲士,获爵一级,田一顷,宅九亩。

材料三:魏主欲变北俗,引见群臣。……帝曰:“夫名不正、言不顺,则礼乐不可兴。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资治通鉴》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叙述商鞅变法的内容及历史作用?

(2)材料三说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内容的哪一方面?改革产生了什么积极作用?

【考点】
【答案】

(1)

内容: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只有买卖。奖励颈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建立县制。作用: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了发展,军队的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封建国家,为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2)

说汉语。促进经济繁荣,国家富裕,农业恢复并迅速发展,工商业兴盛;洛阳成为全国政治、文化和商业中心,成为国际性商业城市;促进北方民族大融合,加速北方民族封建化进程,为隋唐国家重新统一、经济文化高度发展奠定基础。

【解析】

(1)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开始变法,内容是: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只有买卖。奖励颈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建立县制。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了发展,军队的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封建国家,为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这是商鞅变法的影响。(2)通过关键词“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我们可判断出这项改革措施是:说汉语,孝文帝改革的影响是:促进经济繁荣,国家富裕,农业恢复并迅速发展,工商业兴盛;洛阳成为全国政治、文化和商业中心,成为国际性商业城市;促进北方民族大融合,加速北方民族封建化进程,为隋唐国家重新统一、经济文化高度发展奠定基础。

【考点精析】根据题目的已知条件,利用大变革的时代的相关知识可以得到问题的答案,需要掌握商鞅变法的时间:公元前356年;内容:(1)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2)奖励耕战(3)建立县制的作用:经过变法,秦国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

19、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西北面,击退了游牧部落;为了防止他们卷土重来,还修筑了世界闻名的长城。为了完成这一巨大工程,耗去了大量生命,以致2000多年后的今天,人们仍要谈起这一事实:有10O万人为修筑长城而死去,长城的每一块石头都值一条人命,老百姓都为筑长城的事咒骂皇帝。——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下图西晋时期被汉人使用的方凳、胡床。

1

材料三: 禁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30岁以下的人和在朝廷做官的人,不得继续使用鲜卑语,明知故犯,就要降职或罢官。

请回答:

(1)材料一的“皇帝”指的是谁?他“耗去大量的生命”修筑长城的目的是什么?依据材料谈谈你对他修长城的看法。

(2)材料二中的“胡”是西晋时期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统称,请写出这一时期两个内迁的北方少数民族名称。材料三反映的是历史上哪一次改革?这次改革的目的是什么?

(3)结合三则材料,概括我国从秦汉到南北朝时期民族关系的变化。

【考点】
【答案】

(1)

秦始皇;目的:抵御匈奴。看法: 修长城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匈奴的南下掠夺,但也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给老百姓带来了痛苦和灾难。

(2)

匈奴、鲜卑、羯、氏、羌。北魏孝文帝改革。目的:革除落后习俗,吸收汉族的先进文化,巩固北魏的统治。

(3)

变化:从民族间的对抗到民族融合。

【解析】

(1)依据学过的知识已知,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结束了春秋以来长达500余年的诸侯割据纷争的战乱局面,并建立起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秦朝。为巩固统一,抵御匈奴的进攻,秦始皇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长城。秦长城的修筑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匈奴的南下掠夺,但也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给老百姓带来了痛苦和灾难,最终导致秦的灭亡。(2)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内迁的北方少数民族主要有匈奴、鲜卑、羯、氐、羌等,他们同汉族长期杂居,互相影响,民族界限日益缩小,客观上促进了我国民族融合。为了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北魏的孝文帝决定迁都洛阳。495 年正式迁都洛阳;革除鲜卑旧俗,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有改官制、改鲜卑姓氏为汉姓,学汉语,穿汉服,与汉族通婚等。材料三的“禁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之一:说汉语,禁用鲜卑语。(3)依据学过的知识已知,秦朝和北方少数民族的关系主要是对抗关系,战争是那时民族关系的主流。汉朝时的民族关系是有战有和,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所以我国从秦汉到南北朝时期民族关系的变化是:从民族间的对抗到民族融合。

20、

皇帝说:“如果名不正言不顺,那么各种制度就不能确立。现在要禁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那些年龄在30岁以上的人,使用鲜卑语已成习惯,可以允许他们不立即改变。但是30岁以下的人和在朝廷做官的人,不得继续使用鲜卑语,明知故犯,就要降职或罢官。”

请回答:

(1)上文中“皇帝”指谁?

(2)他进行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3)除上文内容外,他还有哪些改革措施?

【考点】
【答案】

(1)

北魏孝文帝。

(2)

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统治。

(3)

迁都洛阳;穿汉服;改用汉姓;同汉族通婚

【解析】

(1)通过材料中的“禁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我们可判断出这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439年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北魏孝文帝统治时期,进行了改革,因此本题的答案是:北魏孝文帝。(2)北魏建立以后,定都平城,那里气候干旱,生产的粮食不能满足都城众多人口的需要;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北魏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也不利于鲜卑政权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所以孝文帝进行了改革,因此本题的答案是: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统治。(3)材料中涉及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有:禁用鲜卑语,使用汉语;除了这项措施外,其他措施还有:迁都洛阳;穿汉服;将鲜卑族的姓氏改用汉族姓氏;同汉族通婚,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的礼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