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滨州市联考七校七年级(上)期中历史试卷

初中历史考试
考试时间: 分钟 满分: 7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共12题,共60分)

1、

秦国先后兼并的国家是( )

A.赵﹣魏﹣韩﹣楚﹣燕﹣齐

B.楚﹣燕﹣齐﹣赵﹣魏﹣韩

C.韩﹣赵﹣魏﹣楚﹣燕﹣齐

D.赵﹣魏﹣韩﹣燕﹣楚﹣齐

2、

秦为了统一文字,规定把哪一种字体作为全国规范文字( )

A.大篆

B.小篆

C.隶书

D.楷书

3、

秦王嬴政顺应历史潮流,最终灭六国、统一天下的时间是( )

A.公元前231年

B.公元前230年

C.公元前220年

D.公元前221年

4、

秦朝“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于是( )

A.建立皇帝制

B.确立丞相制

C.推行郡县制

D.强化监察制

5、

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是化水害为水利的著名工程。中国先民兴建的下列工程中也具有这一特点的是( )

A.都江堰

B.长城

C.大运河

D.赵州桥

6、

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的思想家是( )

A.孔子

B.老子

C.孟子

D.庄子

7、

春秋战国时期发生社会大变革的根本原因是( )

A.诸侯争霸

B.百家争鸣

C.商鞅变法

D.生产力发展

8、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是商鞅变法的依据.商鞅的下列变法措施,旨在提高军队战斗力的是( )

A.改革土地制度

B.奖励军功

C.重视农业

D.建立县制

9、

从西周时期成千上百奴隶在一起耕作(千耦其耘)到战国时期以个体家庭为生产单位(个体农耕),这种耕作方式变化的原因是( )

A.磨制石器代替打制石器

B.青铜器代替石器

C.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

D.奴隶获得了自由

10、

在下列图片中,反映长江流域河姆渡原始居民文化特征的是( ) 1

A.①③

B.③④

C.②③

D.①②

11、

文物是考证历史的重要资料.下面器物中,能印证商朝青铜器生产工艺高超的是( )

A.半坡彩陶

B.大汶口黑陶

C.司母戊鼎

D.毛公鼎

12、

传说中,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是( )

A.尧帝 舜帝

B.舜帝 黄帝

C.禹帝 炎帝

D.黄帝 炎帝

二、综合题(共3题,共15分)

13、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学礼,无以立”。

材料二: 他生活在战国末期,是荀子的学生,他强调“法治”并提出“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的理论。

材料三: 春秋战国时代,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产生了各种思想流派,如儒、法、道、墨等,他们著书讲学,互相论战,出现了学术上的繁荣景象,后世称为百家争鸣。

(1)材料一反映的是哪位思想家的名言?请说出他的思想核心是什么?

(2)请说出材料一中思想家关于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的著名言论或主张。(至少两条)

(3)材料二中的“他”是谁?请说出他在治理国家问题上的主张。

(4)根据材料三,谈谈你如何评价“诸子百家”之间的“争鸣”?

14、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白

材料二: “祖舜宗尧自太平,秦皇何事苦苍生。不知祸起萧墙内,虚筑防胡万里城。” ──胡曾

(1)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秦王”“秦皇”指的是谁?

(2)“秦王扫六合”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秦朝建立后,在政治和思想文化方面,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巩固国家的统治?

(3)材料二中“防胡万里城”的诗句反映了哪一史实?诗人是怎么看待这一措施的?

(4)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我们应该如何评价这位威名赫赫的皇帝?

15、

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鞅合并小都、小乡、小邑、小聚为县,设置县令、县丞,共三十一个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员治理;努力从事农业生产,耕耘纺织送交粮食布帛多者,免除本人徭役……变法五年后,国家富强起来。

材料二: 旧贵族由于既得利益受到损害,他们与太子串通一气,诽谤他。……他被诬陷谋反,惨遭车裂而死。他虽遭不幸,但新法仍继续推行,秦的国势日趋强盛。

(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 材料一中所反映的两项变法内容是什么?

(2)公元前350年,秦国平民张三,因斩一敌国甲士,获爵一级,田一顷,宅九亩。你觉得张三是因为哪一项改革措施而获得爵位和田产的?

(3)材料二中的哪句话说明这次变法取得了成功?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这次变法能够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4)你认为商鞅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请说明理由。

山东省滨州市联考七校七年级(上)期中历史试卷

初中历史考试
一、选择题(共12题,共60分)

1、

秦国先后兼并的国家是( )

A.赵﹣魏﹣韩﹣楚﹣燕﹣齐

B.楚﹣燕﹣齐﹣赵﹣魏﹣韩

C.韩﹣赵﹣魏﹣楚﹣燕﹣齐

D.赵﹣魏﹣韩﹣燕﹣楚﹣齐

【考点】
【答案】

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秦灭六国。从公元前230年攻打韩国到公元前221年灭齐国结束,共计10年的时间,秦国先后消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结束了中国自春秋以来长达500多年的诸侯割据纷争的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君主中央集权国家,即秦朝。故选C。

2、

秦为了统一文字,规定把哪一种字体作为全国规范文字( )

A.大篆

B.小篆

C.隶书

D.楷书

【考点】
【答案】

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秦朝统一文字。秦朝建立后,为了巩固统一,秦始皇采取一系列措施,其中规定,统一使用小篆为全国规范文字。故选B。

3、

秦王嬴政顺应历史潮流,最终灭六国、统一天下的时间是( )

A.公元前231年

B.公元前230年

C.公元前220年

D.公元前221年

【考点】
【答案】

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灭六国、统一天下的时间。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陆续灭掉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它结束了长期混战的局面,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对历史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故选D。

4、

秦朝“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于是( )

A.建立皇帝制

B.确立丞相制

C.推行郡县制

D.强化监察制

【考点】
【答案】

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秦朝推行郡县制的准确认识。本题题干中的“周制”是指西周的分封制,依据所学可知随着诸侯势力的增大,分封制却不利于西周的统治,最终还导致西周分崩离析,因此秦朝认为周朝的灭亡是因为实行了分封制所致,因此不再实行这一制度,而推行郡县制。故选C。

5、

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是化水害为水利的著名工程。中国先民兴建的下列工程中也具有这一特点的是( )

A.都江堰

B.长城

C.大运河

D.赵州桥

【考点】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都江堰的知识点。都江堰是著名的防洪灌溉工程,它的修建消除了岷江的水患,使成都平原成为千里沃野。这是中国先民兴建的化水害为水利的著名工程。故选A。

【考点精析】认真审题,首先需要了解大变革的时代(商鞅变法的时间:公元前356年;内容:(1)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2)奖励耕战(3)建立县制的作用:经过变法,秦国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

6、

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的思想家是( )

A.孔子

B.老子

C.孟子

D.庄子

【考点】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了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的主要思想主张。春秋晚期的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记录在《道德经》里。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故选B。

7、

春秋战国时期发生社会大变革的根本原因是( )

A.诸侯争霸

B.百家争鸣

C.商鞅变法

D.生产力发展

【考点】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春秋战时期的社会变革。依据所学,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促进了商业繁荣和城镇的兴盛,传统的社会秩序受到猛烈部冲击。各国竞相掀起改革的风潮。因此春秋战国时期发生社会大变革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发展。故选D。

【考点精析】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理解大变革的时代的相关知识,掌握商鞅变法的时间:公元前356年;内容:(1)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2)奖励耕战(3)建立县制的作用:经过变法,秦国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

8、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是商鞅变法的依据.商鞅的下列变法措施,旨在提高军队战斗力的是( )

A.改革土地制度

B.奖励军功

C.重视农业

D.建立县制

【考点】
【答案】

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商鞅变法内容的掌握情况。商鞅变法的措施中,旨在提高军队战斗力的是奖励军功,即按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这样可以使那些出身低微的人在战场上英勇杀敌,从而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其中A项改革土地制度主要是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C项与提高军队战斗力无关;D项建立县制主要是加强对地方管理。故选B。

【考点精析】掌握大变革的时代是解答本题的根本,需要知道商鞅变法的时间:公元前356年;内容:(1)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2)奖励耕战(3)建立县制的作用:经过变法,秦国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

9、

从西周时期成千上百奴隶在一起耕作(千耦其耘)到战国时期以个体家庭为生产单位(个体农耕),这种耕作方式变化的原因是( )

A.磨制石器代替打制石器

B.青铜器代替石器

C.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

D.奴隶获得了自由

【考点】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带来的耕作方式的变化。西周时期成千上百奴隶在一起耕作(千耦其耘),春秋战国时期,伴随着铁器的出现,牛耕逐渐推广,出现了铁犁牛耕,大大提高了人们的耕作效率,土地的开垦越来越多,由集体耕作逐渐转变为以个体家庭为生产单位(个体农耕)的生产方式。故选C。

【考点精析】掌握大变革的时代是解答本题的根本,需要知道商鞅变法的时间:公元前356年;内容:(1)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2)奖励耕战(3)建立县制的作用:经过变法,秦国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

10、

在下列图片中,反映长江流域河姆渡原始居民文化特征的是( ) 1

A.①③

B.③④

C.②③

D.①②

【考点】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了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题目直接设问考查在下列图片中,反映长江流域河姆渡原始居民文化特征的选项。生活在距今约七千年浙江省余姚市(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使用磨制石器、骨器、用耒耜耕地,住干栏式房屋,过着定居生活,种植水稻。他们还饲养家畜,会制造陶器、简单的玉器和原始乐器,会挖水井。鱼纹彩陶盆是半坡居民制作的,司母戊鼎是商朝文物。故选A。

11、

文物是考证历史的重要资料.下面器物中,能印证商朝青铜器生产工艺高超的是( )

A.半坡彩陶

B.大汶口黑陶

C.司母戊鼎

D.毛公鼎

【考点】
【答案】

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商朝青铜器的识记。商代青铜器的代表主要有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商朝青铜器。A、半坡彩陶印证的是原始农耕时期陶器的使用情况;B、大汶口黑陶反映的是原始农耕时期大汶口文化陶器的发展水平;C、司母戊鼎是商代青铜器的代表,反映了商朝青铜器高超的生产工艺;D、毛公鼎是西周青铜器的代表,反映了西周青铜器的工艺和社会生活。故选C。

【考点精析】利用灿烂的青铜文明对题目进行判断即可得到答案,需要熟知在原始社会末期,我国已经出现了青铜器.商朝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著名的青铜器有司母戊鼎(造型雄伟)和四羊方尊(造型精美).

12、

传说中,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是( )

A.尧帝 舜帝

B.舜帝 黄帝

C.禹帝 炎帝

D.黄帝 炎帝

【考点】
【答案】

D

【解析】

距今约四五千年,我国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活动着许多部落。炎帝和黄帝是我国古老传说中黄河流域著名的部落首领。炎、黄大败蚩尤后,炎帝和黄帝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华夏族是汉族的前身,中华民族的主干部分。他们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至今,海外华人常称自己为“炎黄子孙”。故选D。

二、综合题(共3题,共15分)

13、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学礼,无以立”。

材料二: 他生活在战国末期,是荀子的学生,他强调“法治”并提出“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的理论。

材料三: 春秋战国时代,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产生了各种思想流派,如儒、法、道、墨等,他们著书讲学,互相论战,出现了学术上的繁荣景象,后世称为百家争鸣。

(1)材料一反映的是哪位思想家的名言?请说出他的思想核心是什么?

(2)请说出材料一中思想家关于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的著名言论或主张。(至少两条)

(3)材料二中的“他”是谁?请说出他在治理国家问题上的主张。

(4)根据材料三,谈谈你如何评价“诸子百家”之间的“争鸣”?

【考点】
【答案】

(1)

孔子;仁和礼

(2)

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

(3)

韩非子;提倡法治,加强中央集权。

(4)

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1)依据所学,“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学礼,无以立”出自于《论语》,《论语》是记录孔子言行的著作。孔子的思想核心包括“仁”和“礼”两部分。(2)依据所学,孔子是著名的教育家,他的许多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的主张到现在仍具有重大意义。如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3)由材料二“强调法治”可知,材料中的他指的是法家学派的创始人韩非子。由材料“他强调法治并提出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的理论”可知,韩非子在治理国家上的主张是:提倡法治,加强中央集权。(4)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只要观点正确,言之有理即可。如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所以答案是:(1)孔子;仁和礼。(2)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3)韩非子;提倡法治,加强中央集权。(4)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言之有理即可)

14、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白

材料二: “祖舜宗尧自太平,秦皇何事苦苍生。不知祸起萧墙内,虚筑防胡万里城。” ──胡曾

(1)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秦王”“秦皇”指的是谁?

(2)“秦王扫六合”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秦朝建立后,在政治和思想文化方面,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巩固国家的统治?

(3)材料二中“防胡万里城”的诗句反映了哪一史实?诗人是怎么看待这一措施的?

(4)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我们应该如何评价这位威名赫赫的皇帝?

【考点】
【答案】

(1)

秦始皇(嬴政)

(2)

秦王嬴政统一六国。措施:政治上:开创中央集权制度.(采用皇帝称号,中央设立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地方推行郡县制)思想文化上:统一文字、焚书坑儒。

(3)

修建长城;否定态度

(4)

一分为二的评价秦始皇。功:秦始皇顺应历史发展趋势,统一中国,结束了诸侯长期混战的局面,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巩固了统一。过:实行暴政,修长城等消耗大量民力,制定严酷的刑法,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解析】

(1)据材料一“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和材料二“祖舜宗尧自太平,秦皇何事苦苍生。不知祸起萧墙内,虚筑防胡万里城。”可知,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秦王”“秦皇”指的是秦始皇﹣﹣嬴政。(2)据所学知识可知,“秦王扫六合”指的是秦王嬴政统一六国。从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陆续灭掉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秦朝建立后,在政治上,开创中央集权制度,采用皇帝称号,中央设立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地方推行郡县制。思想文化上,秦朝统一文字和焚书坑儒。秦始皇为了巩固统一,加强中央集权,在思想上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统一使用的文字。实行了“焚书坑儒”,压制了人们的思想,摧残了文化,给我国古代思想文化造成了巨大损失。(3)材料二中“防胡万里城”的诗句反映了秦朝修建长城这一史实。秦朝为了巩固统一,抵御匈奴的进攻,秦始皇在军事上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城防,蜿蜒万余里的“万里长城”。据“秦皇何事苦苍生”“不知祸起萧墙内”可知,诗人对此持否定态度。(4)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们应该一分为二的评价秦始皇。如:秦始皇顺应历史发展趋势,统一中国,结束了诸侯长期混战的局面,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巩固了统一。实行暴政,修长城等消耗大量民力,制定严酷的刑法,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秦始皇为了加强思想控制,接受李斯的建议,实行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所以答案是:(1)秦始皇(嬴政)。(2)秦王嬴政统一六国。措施:政治上:开创中央集权制度。(采用皇帝称号,中央设立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地方推行郡县制)思想文化上:统一文字、焚书坑儒。(3)修建长城。否定态度。(意思相近即可)(4)一分为二的评价秦始皇。功:秦始皇顺应历史发展趋势,统一中国,结束了诸侯长期混战的局面,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巩固了统一。过:实行暴政,修长城等消耗大量民力,制定严酷的刑法,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言之有理可)

15、

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鞅合并小都、小乡、小邑、小聚为县,设置县令、县丞,共三十一个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员治理;努力从事农业生产,耕耘纺织送交粮食布帛多者,免除本人徭役……变法五年后,国家富强起来。

材料二: 旧贵族由于既得利益受到损害,他们与太子串通一气,诽谤他。……他被诬陷谋反,惨遭车裂而死。他虽遭不幸,但新法仍继续推行,秦的国势日趋强盛。

(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 材料一中所反映的两项变法内容是什么?

(2)公元前350年,秦国平民张三,因斩一敌国甲士,获爵一级,田一顷,宅九亩。你觉得张三是因为哪一项改革措施而获得爵位和田产的?

(3)材料二中的哪句话说明这次变法取得了成功?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这次变法能够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4)你认为商鞅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请说明理由。

【考点】
【答案】

(1)

商鞅变法;推行县制;奖励生产。

(2)

奖励军功

(3)

“新法仍继续推行,秦的国势日趋强盛.”;原因: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制定了一系列具体有效的措施;商鞅敢于同旧势力作斗争;国君的支持和百姓的欢迎。

(4)

成功了;经过变法,秦国富强起来,变法措施深入人心,对后世影响深远。

【解析】

(1)据材料一“商鞅合并小都、小乡、小邑、小聚为县,设置县令、县丞,共三十一个县”可知,反映的是商鞅变法;材料一中“商鞅合并小都、小乡、小邑、小聚为县,设置县令、县丞,共三十一个县”反映的是推行县制;材料一中“努力从事农业生产,耕耘纺织送交粮食布帛多者,免除本人徭役”反映的是奖励生产。(2)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国变法,商鞅变法规定奖励军功,按照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公元前350年,秦国平民张三,因斩一敌国甲士,获爵一级,田一顷,宅九亩就是上述规定的具体体现。(3)材料二中的“新法仍继续推行,秦的国势日趋强盛。”说明这次变法取得了成功。结合所学知识,这次变法能够取得成功的原因是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制定了一系列具体有效的措施,商鞅敢于同旧势力作斗争,国君的支持和百姓的欢迎。(4)商鞅变法成功了。因为经过变法,秦国富强起来,变法措施深入人心,对后世影响深远。所以答案是:(1)商鞅变法。推行县制;奖励生产。(2)奖励军功。(3)“新法仍继续推行,秦的国势日趋强盛。”;原因: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制定了一系列具体有效的措施;商鞅敢于同旧势力作斗争;国君的支持和百姓的欢迎。(4)成功了。经过变法,秦国富强起来,变法措施深入人心,对后世影响深远。

【考点精析】根据题目的已知条件,利用大变革的时代的相关知识可以得到问题的答案,需要掌握商鞅变法的时间:公元前356年;内容:(1)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2)奖励耕战(3)建立县制的作用:经过变法,秦国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