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资阳市简阳市镇金学区七年级(上)期中历史试卷

初中历史考试
考试时间: 分钟 满分: 7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共11题,共55分)

1、

看到妈妈颈上的玉坠和爸爸杯中的酒,小亮便想起了商朝发达的手工业。如图为“后司母戊大方鼎”,它反映了商朝发达的( )

1

A.冶铁业

B.竹木业

C.制瓷业

D.青铜业

2、

“退避三舍”、“纸上谈兵”等成语故事均出自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间发生的著名战役。“诸侯国”最早产生于( )

A.西周时期

B.战国时期

C.秦朝时期

D.西汉时期

3、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反映了哪个时期的政治局面( )

A.夏商

B.西周

C.春秋

D.秦汉

4、

说到“知心朋友”,“管鲍之交”堪称历史上的美谈,正是由于鲍叔牙的竭力保举和推荐,管仲才免于死罪和得以重用。春秋时期重用管仲为相的诸侯王是( )

A.齐桓公

B.晋文公

C.秦孝公

D.楚庄王

5、

前不久,常州上演“烟雨春秋”水影秀,以水为台,以天作幕,展现了一个激情动荡的春秋时代。在这场演出中,哪一历史人物不能出场( )

A.周武王

B.齐桓公

C.晋文公

D.楚庄王

6、

著名世界的水利工程──都江堰,修建于战国时期,谁主持修建( )

A.商鞅

B.白起

C.李冰

D.管仲

7、

歌曲《龙的传人》有一句歌词“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永永远远是龙的传人”,“龙的传人”有着共同的人文始祖是( )

①黄帝 ②蚩尤 ③炎帝 ④盘古

A.①

B.①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8、

中国历史悠久,如果仅以国家的出现为文明的开始,中国文明距今至少也有( )

A.2 000多年

B.3 000多年

C.4 000多年

D.5 000多年

9、

标志着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的是( )

A.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夏朝

B.禹死后,启继承父位,成为夏朝第二代国王

C.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建立夏朝

D.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

10、

小明假期随父母一起外出旅游,在一处远古人类遗址看到了一个远古人的头部复原像(如图),头像还保留着一些猿类的特征,这个头部复原像应是( )

1

A.元谋人

B.北京人

C.蓝田人

D.山顶洞人

11、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下列属于这一“选贤与能”的制度是( )

A.世袭制

B.任命制

C.禅让制

D.选拔制

二、列举题(共1题,共5分)

12、

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请分别写出春秋时期第一个称霸和最后一个称霸的人物及战国七雄中位置在西边的国家。

(2)列举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

(3)列举战国“诸子”中,具有代表性的思想家。

三、综合题(共3题,共15分)

13、

指出下列典故成语所涉及到的历史人物。

(1)围魏救赵:______

(2)问鼎中原:______

(3)无为而治:______

(4)知己知彼,百战不殆:______

(5)无中生有:______。

14、

根据下面内容回答问题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商鞅

(1)这话表达了商鞅的什么思想?

(2)商鞅于何时将之付诸于行动?怎么做的?

(3)商鞅的这一行动取得了什么成效?

(4)从商鞅的这一行动中你获得了什么启示?

15、

根据下面内容回答问题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1)这是谁说的话?出自什么著作?

(2)这个人在世时有什么政治主张?

(3)他在教育上有些什么贡献?

四川省资阳市简阳市镇金学区七年级(上)期中历史试卷

初中历史考试
一、选择题(共11题,共55分)

1、

看到妈妈颈上的玉坠和爸爸杯中的酒,小亮便想起了商朝发达的手工业。如图为“后司母戊大方鼎”,它反映了商朝发达的( )

1

A.冶铁业

B.竹木业

C.制瓷业

D.青铜业

【考点】
【答案】

D

【解析】

后司母戊大方鼎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8厘米、重832。84千克,四足中空,用陶范铸造,鼎体浑铸,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青铜器。后司母戊大方鼎是商朝最具代表性的青铜器,体现商朝青铜业的灿烂。故选D。

【考点精析】掌握灿烂的青铜文明是解答本题的根本,需要知道在原始社会末期,我国已经出现了青铜器.商朝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著名的青铜器有司母戊鼎(造型雄伟)和四羊方尊(造型精美).

2、

“退避三舍”、“纸上谈兵”等成语故事均出自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间发生的著名战役。“诸侯国”最早产生于( )

A.西周时期

B.战国时期

C.秦朝时期

D.西汉时期

【考点】
【答案】

A

【解析】

西周建立后,为巩固统治,实行分封制。春秋战国时期的各诸侯国最早都是通过西周的分封制产生的。故选A。

3、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反映了哪个时期的政治局面( )

A.夏商

B.西周

C.春秋

D.秦汉

【考点】
【答案】

C

【解析】

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势力不断增强,各诸侯国不断进行战争,强大的诸侯,迫使各国承认他的首领地位,成为霸主。中国历史出现了“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政治局面。故选C。

4、

说到“知心朋友”,“管鲍之交”堪称历史上的美谈,正是由于鲍叔牙的竭力保举和推荐,管仲才免于死罪和得以重用。春秋时期重用管仲为相的诸侯王是( )

A.齐桓公

B.晋文公

C.秦孝公

D.楚庄王

【考点】
【答案】

A

【解析】

春秋时期,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同时改革军制,组建强大的军队,以“尊王攘夷”为号召扩充疆界,公元前651年,齐桓公葵丘会盟,标志着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故选A。

5、

前不久,常州上演“烟雨春秋”水影秀,以水为台,以天作幕,展现了一个激情动荡的春秋时代。在这场演出中,哪一历史人物不能出场( )

A.周武王

B.齐桓公

C.晋文公

D.楚庄王

【考点】
【答案】

A

【解析】

春秋时期社会的主要特点是诸侯争霸。春秋时期,由于周王室衰落,诸侯不再听从天子的命令,天子反而要依附于强大的诸侯。为了争夺领土和人民,各诸侯国之间不断进行战争。强大的诸侯,迫使各国承认他的首领地位,成为“霸主”。春秋时期著名的霸主有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率领周军在牧野之战中打败商军,商朝灭亡。周武王建立周朝,历史上称为西周。春秋时代属于东周时期。周武王是西周时期的人物,不是春秋时期的。故选A。

6、

著名世界的水利工程──都江堰,修建于战国时期,谁主持修建( )

A.商鞅

B.白起

C.李冰

D.管仲

【考点】
【答案】

C

【解析】

都江堰是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父子主持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它的修建,消除了岷江水患,灌溉了大片农田,使四川的成都平原成为旱涝保收的“天府之国”,直到今天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故选C。

【考点精析】认真审题,首先需要了解大变革的时代(商鞅变法的时间:公元前356年;内容:(1)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2)奖励耕战(3)建立县制的作用:经过变法,秦国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

7、

歌曲《龙的传人》有一句歌词“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永永远远是龙的传人”,“龙的传人”有着共同的人文始祖是( )

①黄帝 ②蚩尤 ③炎帝 ④盘古

A.①

B.①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考点】
【答案】

B

【解析】

距今约四五千年,黄帝和炎帝部落联合,在涿鹿之战中打败蚩尤。从此,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因此黄帝和炎帝被后人尊称为人文始祖。故选B。

8、

中国历史悠久,如果仅以国家的出现为文明的开始,中国文明距今至少也有( )

A.2 000多年

B.3 000多年

C.4 000多年

D.5 000多年

【考点】
【答案】

C

【解析】

中国历史悠久,如果仅以国家的出现为文明的开始,中国文明距今至少也有4000多年。随着社会生产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私有财产更多,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公元前与公元年份相距时间公式为两数相加减1,2070+2016﹣1=4085。故选C。

9、

标志着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的是( )

A.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夏朝

B.禹死后,启继承父位,成为夏朝第二代国王

C.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建立夏朝

D.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

【考点】
【答案】

B

【解析】

禹死后,启继承父位。从此,“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故选B。

10、

小明假期随父母一起外出旅游,在一处远古人类遗址看到了一个远古人的头部复原像(如图),头像还保留着一些猿类的特征,这个头部复原像应是( )

1

A.元谋人

B.北京人

C.蓝田人

D.山顶洞人

【考点】
【答案】

B

【解析】

题干中的图片是《北京人头部复原像》。北京人还保留猿的某些特征,眉骨粗大,嘴巴向前凸起。故选B。

11、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下列属于这一“选贤与能”的制度是( )

A.世袭制

B.任命制

C.禅让制

D.选拔制

【考点】
【答案】

C

【解析】

“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指原始社会时期的禅让。在继黄帝之后,我国黄河流域杰出的部落联盟首领还有尧、舜、禹。尧生活俭朴、克己爱民;舜宽厚待人、以身作则;禹,领导人民治理洪水,与群众同甘共苦,三次路过家门而不入。尧在年老时推举舜为继承人,舜年老后采用同样的办法把位置让给治水有功的禹,他们之间采用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历史上叫做“禅让”。故选C。

二、列举题(共1题,共5分)

12、

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请分别写出春秋时期第一个称霸和最后一个称霸的人物及战国七雄中位置在西边的国家。

(2)列举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

(3)列举战国“诸子”中,具有代表性的思想家。

【考点】
【答案】

(1)

齐桓公;越王勾践;秦国。

(2)

老子和孔子

(3)

墨子和韩非

【解析】

(1)春秋时期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同时改革军制,组建强大的军队,以“尊王攘夷”为号召扩充疆界,使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励精图治,最终雪耻灭吴,成为春秋时期最后一位霸主。战国七雄指的是齐、楚、秦、燕、赵、魏、韩,巧记其具体方位的口诀为东南西北到中央,最西边的国家是秦。(2)春秋晚期的著名思想家有老子和孔子。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孔子是春秋晚期鲁国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3)墨子是战国时期墨家学派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希望人们互助互爱,反对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的侵略战争,支持正义战争。韩非是战国末期法家代表人物,他主张改革,反对空谈仁义,提倡法治,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所以答案是:(1)齐桓公;越王勾践;秦国。(2)老子和孔子。(3)墨子和韩非。

三、综合题(共3题,共15分)

13、

指出下列典故成语所涉及到的历史人物。

(1)围魏救赵:______

(2)问鼎中原:______

(3)无为而治:______

(4)知己知彼,百战不殆:______

(5)无中生有:______。

【考点】
【答案】

(1)孙膑

(2)楚庄王

(3)庄子

(4)孙武

(5)老子

【解析】

(1)公元前354年,魏国将军庞涓指挥大军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援,齐国任命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军前往救援。孙膑主张采取避实击虚的灵活战术,向魏国的国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进军,造成兵临城下,大军压境之势。田忌采纳了孙膑的计谋,率军进攻魏国。庞涓得知消息,从赵国撤军回国。孙膑预先在魏军回国的必经之地挂陵设下埋伏,当庞涓率军经过时,齐军突然出击,大败魏军。这场战役又称为桂陵之战,把这种作战方法叫做围魏救赵,从此,孙膑名扬天下,世间争相传诵他的兵法。(2)传说古代夏禹铸造九鼎,代表九州,作为国家权力的象征。夏、商、周三代以九鼎为传国重器,为得天下者所据有。春秋时楚庄王北伐,并向周天子的使者询问九鼎的重量,大有夺取周朝天下之势,因而留下了“问鼎中原”的成语,后来在邲之战中,楚庄王打败晋国,跃升为霸主。(3)在诸子百家中,主张“无为而治”的是战国时期的庄子。庄子是道家在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4)最早提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军事思想的是军事家孙武。孙武是国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他的军事思想影响深远,被称为兵家的鼻祖。(5)无中生有出自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道德经》第40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揭示了万物有与无相互依存、相互变化的规律。所以答案是:(1)孙膑。(2)楚庄王。(3)庄子。(4)孙武。(5)老子。

14、

根据下面内容回答问题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商鞅

(1)这话表达了商鞅的什么思想?

(2)商鞅于何时将之付诸于行动?怎么做的?

(3)商鞅的这一行动取得了什么成效?

(4)从商鞅的这一行动中你获得了什么启示?

【考点】
【答案】

(1)

变法改革

(2)

公元前356年;商鞅变法

(3)

经过商鞅变法使秦国的经济发展,军队的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4)

改革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等。

【解析】

(1)“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意思是治理国家的方法不能是一成不变的,改革只要对国家有利,不必效仿古代。这体现了商鞅主张变法改革的思想。(2)在各国的变法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成效最大。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3)商鞅变法是成功了。通过商鞅变法,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军队的战斗力逐步加强,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4)本题是开放型题目,考查的是学生对开放性思维的能力。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例如:改革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等。所以答案是:(1)变法改革。(2)公元前356年;商鞅变法。(3)经过商鞅变法使秦国的经济发展,军队的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4)改革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等。

【考点精析】通过灵活运用大变革的时代,掌握商鞅变法的时间:公元前356年;内容:(1)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2)奖励耕战(3)建立县制的作用:经过变法,秦国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即可以解答此题.

15、

根据下面内容回答问题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1)这是谁说的话?出自什么著作?

(2)这个人在世时有什么政治主张?

(3)他在教育上有些什么贡献?

【考点】
【答案】

(1)

孔子;《论语》

(2)

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3)

主张“有教无类”,认为人人都应该有接受教育的要机会,他创办私学,不问出身贵贱和家境贫富,广收门徒;注意“因材施教”,善于启发学生思考问题;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要求学生时常复习学过的知识,以便“温故而知新”;鼓励学生要独立思考,敢于坚持正确的意见。

【解析】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是孔子说的话,出自《论语》。由孔子弟子整理的《论语》记载了孔子的言论。(2)春秋晚期鲁国人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3)在教育方面孔子主张“有教无类”,认为人人都应该有接受教育的要机会,他创办私学,不问出身贵贱和家境贫富,广收门徒;注意“因材施教”,善于启发学生思考问题;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要求学生时常复习学过的知识,以便“温故而知新”;鼓励学生要独立思考,敢于坚持正确的意见,他说“当仁不让于师”。所以答案是:(1)孔子,《论语》。(2)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3)主张“有教无类”,认为人人都应该有接受教育的要机会,他创办私学,不问出身贵贱和家境贫富,广收门徒;注意“因材施教”,善于启发学生思考问题;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要求学生时常复习学过的知识,以便“温故而知新”;鼓励学生要独立思考,敢于坚持正确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