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八上历史第三单元资产阶级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测试卷(带答案)

初中历史考试
考试时间: 分钟 满分: 5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共8题,共40分)

1、

袁世凯死后,中国出现军阀割据局面的根本原因是( )

A. 封建经济的分散性和帝国主义分而治之的政策

B. 袁世凯死后群龙无首

C. 辛亥革命反封建不彻底

D. 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2、

袁世凯实行独裁的下列史实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是( )

①修改总统选举法,使总统可以无限期连任 ②废除《临时约法》 ③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 ④下令解散国民党

A. ①③②④   B. ②①④③   C. ③④②①   D. ④②①③

3、

1917年孙中山在汕头各界欢迎会上追述革命历程,称“一次革命,起于武昌,为推翻满清之专制。二次革命,则在南京,为袁世凯暗杀宋教仁而起”。下列关于材料中“一次革命”与“二次革命”的关系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没有“一次革命”就没有“二次革命”

B. “二次革命”与“一次革命”没有任何关系

C. “二次革命”是“一次革命”的继续

D. “一次革命”和“二次革命”都是为了民主共和

4、

“宋教仁案”的发生从本质上反映了( )

A. 统治集团内部的权力之争   B. 民主共和与专制独裁的矛盾

C. 美日争夺中国的斗争   D. 国民党与北洋军阀的矛盾

5、

下列有关《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说法,正确的有( )

①具有宪法性质②规定了国家的一些基本原则  ③与《中华民国约法》是一致的④规定了人民的各项权利与义务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6、

“七十二健儿,酣战春云湛碧血;四百兆国子,愁看秋雨湿黄花。”此联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 镇南关起义   B. 武昌起义   C. 皖浙起义   D. 黄花岗起义

7、

在同盟会影响下爆发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武装起义是( )。

A. 萍浏醴起义   B. 浙皖起义   C. 镇南关起义   D. 黄花岗起义

8、

孙中山(1866~1925)在回忆录中说:“28岁那年,我就与20多个华侨,在海外成立起革命团体,决心用流血斗争推翻满清王朝。”孙中山“28岁那年”的主要行动是( )

A. 他与革命党人一起发动广东沿海起义

B. 联合其他革命团体,成立中国同盟会

C. 成立兴中会,提出“振兴中华”的口号

D. 他领导华侨支持康有为和梁启超的戊戌变法运动

二、综合题(共2题,共10分)

9、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凡革命以前所有满政府与各国缔结之条约民国均认为有效,至于条约期满为止。其缔结于革命起事以后则否。2、革命以前,满政府所借之外债及所承认之赔款,民国政府亦承认偿还之责,不变更其条件……。

——摘自《临时大总统宣告各友邦书》(1912年1月)

材料二  所有前清政府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所订条约、公约、协约必应恪守,及前政府与外国公司人民所订之正当契约亦应恪守……(外国人)已享有之权利并特行豁免各事,亦切实承认,以联交谊。

——摘自(大总统宣言)(1913年10月)

请回答:

(1)两则材料各是谁的文章引文?

(2)两则材料的共同之处是什么?

(3)两则材料各自说明了什么问题?

10、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众生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这三样有一样做不到,也不是我们的本意。达到了这三样目的之后,我们中国当成为至完美的国家。

——孙中山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纪念会上的演说

材料二 ……所有国民军对外之行动,宣言如下:一、所有中国前此与各国缔结之条约,皆继续有效。二、偿还外债照旧担认,仍由各省洋关如数摊还。三、所有外人之既得权利,一体保护。

——《中国同盟会革命方略·对外宣言》

材料三 我同盟会主张者,有三民主义:一民族主义,二民权主义,三民生主义。今民族、民权已达目的,唯民生问题尚待解决。

——孙中山在1912年8月25日《在国民党成立大会上的演说》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孙中山要建立的“至完美的国家”是什么样的国家?为建立这样的国家,孙中山在1894年和1905年成立的革命团体(或政党)分别是什么?

(2)据材料一、二,分析民族主义的局限性。

(3)材料三的论述有哪些不符合当时的实际?

(4)按孙中山的主张能建立起“至完美的国家”吗?为什么?

部编人教版八上历史第三单元资产阶级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测试卷(带答案)

初中历史考试
一、选择题(共8题,共40分)

1、

袁世凯死后,中国出现军阀割据局面的根本原因是( )

A. 封建经济的分散性和帝国主义分而治之的政策

B. 袁世凯死后群龙无首

C. 辛亥革命反封建不彻底

D. 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考点】
【答案】

A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封建经济的分散性和帝国主义分而治之的政策是导致20世纪初军阀割据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A项符合题意;袁世凯死后群龙无首是军阀割据局面出现的客观原因;辛亥革命反封建不彻底并不一定出现军阀割据局面;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使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由此分析BC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A。

2、

袁世凯实行独裁的下列史实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是( )

①修改总统选举法,使总统可以无限期连任 ②废除《临时约法》 ③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 ④下令解散国民党

A. ①③②④   B. ②①④③   C. ③④②①   D. ④②①③

【考点】
【答案】

C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1912年2月13日,袁世凯赞成共和,孙中山向临时参议院提出辞职,并推荐袁世凯继任临时大总统;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从此中国进入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袁世凯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1913年2月下令解散国民党;废除《临时约法》,修改总统选举法,使总统可以无限期连任。仔细审查③④②①符合题意,故此题选C。

3、

1917年孙中山在汕头各界欢迎会上追述革命历程,称“一次革命,起于武昌,为推翻满清之专制。二次革命,则在南京,为袁世凯暗杀宋教仁而起”。下列关于材料中“一次革命”与“二次革命”的关系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没有“一次革命”就没有“二次革命”

B. “二次革命”与“一次革命”没有任何关系

C. “二次革命”是“一次革命”的继续

D. “一次革命”和“二次革命”都是为了民主共和

【考点】
【答案】

B

【解析】

依据题干信息:“一次革命,起于武昌”可知,1911年武昌首义,辛亥革命爆发,推翻了清朝统治,建立中华民国;1913年宋教仁被刺杀,袁世凯决定武力镇压国民党,孙中山、黄兴等掀起二次革命;“二次革命”与“一次革命”没有任何关系表诉错误,B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B。

4、

“宋教仁案”的发生从本质上反映了( )

A. 统治集团内部的权力之争   B. 民主共和与专制独裁的矛盾

C. 美日争夺中国的斗争   D. 国民党与北洋军阀的矛盾

【考点】
【答案】

B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因为袁世凯代表了封建大地主的利益,而宋教仁代表了新型资产阶级的利益,这是矛盾冲突的根源。由于宋教仁改组了国民党,想通过组织内阁来限制袁世凯的权力,阻止其专制独裁,袁世凯极端仇恨,派人刺杀了宋教仁,由此可见,“宋教仁被刺案”的发生实质上是民主共和与专制独裁的斗争。B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B。

5、

下列有关《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说法,正确的有( )

①具有宪法性质②规定了国家的一些基本原则  ③与《中华民国约法》是一致的④规定了人民的各项权利与义务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考点】
【答案】

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相关内容。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颁布的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它规定了国家的一些基本原则,规定了人民的各项权利与义务。但它与《中华民国约法》的性质是不一致的,《中华民国约法》是袁世凯颁布的,它肆意践踏了“主权在民”和“三权分立”原则,以法律形式确认了袁世凯专制独裁制度。故选B。

6、

“七十二健儿,酣战春云湛碧血;四百兆国子,愁看秋雨湿黄花。”此联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 镇南关起义   B. 武昌起义   C. 皖浙起义   D. 黄花岗起义

【考点】
【答案】

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黄花岗起义的相关内容。本题属于材料式选择题,出自黄兴的挽七十二烈士联,“七十二健儿”是指起义牺牲的72名烈士,“湿黄花”是指合葬72烈士的地点是黄花岗,所以可以判断是“黄花岗起义”。

7、

在同盟会影响下爆发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武装起义是( )。

A. 萍浏醴起义   B. 浙皖起义   C. 镇南关起义   D. 黄花岗起义

【考点】
【答案】

A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萍浏醴起义是1906年12 月爆发于湘赣边境的起义,是同盟会成立后,在黄兴策动下,由革命党人发动的第一次大起义。A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A。

8、

孙中山(1866~1925)在回忆录中说:“28岁那年,我就与20多个华侨,在海外成立起革命团体,决心用流血斗争推翻满清王朝。”孙中山“28岁那年”的主要行动是( )

A. 他与革命党人一起发动广东沿海起义

B. 联合其他革命团体,成立中国同盟会

C. 成立兴中会,提出“振兴中华”的口号

D. 他领导华侨支持康有为和梁启超的戊戌变法运动

【考点】
【答案】

C

【解析】

依据题干信息可知,孙中山生于1866年,他28岁那年是1894年。结合所学可知,1894年孙中山成立兴中会,提出“振兴中华”的口号。C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C。

二、综合题(共2题,共10分)

9、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凡革命以前所有满政府与各国缔结之条约民国均认为有效,至于条约期满为止。其缔结于革命起事以后则否。2、革命以前,满政府所借之外债及所承认之赔款,民国政府亦承认偿还之责,不变更其条件……。

——摘自《临时大总统宣告各友邦书》(1912年1月)

材料二  所有前清政府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所订条约、公约、协约必应恪守,及前政府与外国公司人民所订之正当契约亦应恪守……(外国人)已享有之权利并特行豁免各事,亦切实承认,以联交谊。

——摘自(大总统宣言)(1913年10月)

请回答:

(1)两则材料各是谁的文章引文?

(2)两则材料的共同之处是什么?

(3)两则材料各自说明了什么问题?

【考点】
【答案】

(1)材料一是孙中山的文章引文,材料二是袁世凯的文章引文。

(2)都承认以前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承认外国人在中国的一切特权。

(3)材料一说明了以孙中山为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的妥协性;材料二说明袁世凯的卖国,也说明他是帝国主义的代理人。

【解析】

(1)依据材料信息:“《临时大总统宣告各友邦书》”可知,材料一是是孙中山的文章引文;依据材料关键词“(大总统宣言)(1913年10月)”可知,材料二是袁世凯的文章引文;

(2)依据材料信息可知,两则材料都承认以前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承认外国人在中国的一切特权;

(3)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一说明了以孙中山为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的妥协性;材料二说明袁世凯的卖国,也说明他是帝国主义的代理人。

10、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众生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这三样有一样做不到,也不是我们的本意。达到了这三样目的之后,我们中国当成为至完美的国家。

——孙中山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纪念会上的演说

材料二 ……所有国民军对外之行动,宣言如下:一、所有中国前此与各国缔结之条约,皆继续有效。二、偿还外债照旧担认,仍由各省洋关如数摊还。三、所有外人之既得权利,一体保护。

——《中国同盟会革命方略·对外宣言》

材料三 我同盟会主张者,有三民主义:一民族主义,二民权主义,三民生主义。今民族、民权已达目的,唯民生问题尚待解决。

——孙中山在1912年8月25日《在国民党成立大会上的演说》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孙中山要建立的“至完美的国家”是什么样的国家?为建立这样的国家,孙中山在1894年和1905年成立的革命团体(或政党)分别是什么?

(2)据材料一、二,分析民族主义的局限性。

(3)材料三的论述有哪些不符合当时的实际?

(4)按孙中山的主张能建立起“至完美的国家”吗?为什么?

【考点】
【答案】

(1)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兴中会、同盟会。

(2)民族主义是推翻清王朝的统治,解除民族压迫,但缺少明确的反帝内容。

(3)“今民族、民权已达目的”不符合当时的实际,北洋军阀统治下的中国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只有民国之名而无民国之实。

(4)不能。因为当时中国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外反动势力要维护其统治,不允许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资产阶级本身又软弱、妥协,不敢彻底反帝反封建,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解析】

(1)第一问依据材料信息可知,孙中山要建立的“至完美的国家”是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孙中山在1894年成立兴中会,1905年成立了同盟会;

(2)依据材料信息可知,民族主义是推翻清王朝的统治,解除民族压迫,但缺少明确的反帝内容;

(3)依据所学可知,“今民族、民权已达目的”不符合当时的实际,北洋军阀统治下的中国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只有民国之名而无民国之实。

(4)第一问依据所学可知,孙中山的主张不能建立起“至完美的国家”;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因为当时中国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外反动势力要维护其统治,不允许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资产阶级本身又软弱、妥协,不敢彻底反帝反封建,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行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