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江西省上高二中初三衔接班下学期4月月考历史试卷

初中历史考试
考试时间: 分钟 满分: 19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共38题,共190分)

1、

《战争改变历史》中提出:“总体战所提出的需求残酷地暴露了这种行政方式的弱点。……到1915年初,双方将领都在抱怨弹药短缺;人们发现旧的供应体系——政府向私有公司订购,无法满足迅速增长的需求。”该材料主要表明

A. 第一次世界大战极大地破坏了社会生产力

B. 第一次世界大战催化新技术的产生与发展

C. 政府职能无法适应战争需要

D. 第一次世界大战导致妇女进入生产部门

2、

下列关于17世纪荷兰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是欧洲标准的资本主义国家

B. 掌握世界商业霸权

C. 成为世界范围的殖民帝国

D. 成为“日不落”的世界殖民帝国

3、

1928年,布哈林认为:必须考虑积累的界限问题,投资的最大界限问题.(无论如何)也不能用“未来的砖头”建造“现实的”工厂。这反映出当时苏联的工业化

A. 存在违背经济规律现象

B. 没有得到人民普遍支持

C. 延续了新经济政策精神

D. 受到计划经济体制制约

4、

新航路开辟后,西欧贵金属增加了3倍多,引起金银价格下跌,物价上涨,货币购买力降低。自16世纪30年代至16世纪末,西班牙的物价上涨了4倍多,英法等国上涨了2倍至2倍半。这种现象推动了

A. 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与融合

B.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C. 亚洲国家工业经济的腾飞

D. 欧洲国家封建制度的衰落

5、

从中世纪以来,在西欧就流行着一个传说:祭司王约翰是东方一个强有力的基督教君主。西欧的基督徒梦想和这位君王建立联盟,以便共同攻打穆斯林的势力。热心航海事业的葡萄牙亨利王子的动机除了企图夺取香料贸易之外,便是与东方的祭司王约翰联盟,发动一次新十字军运动。这则材料可以用来佐证

A. 东西方有相同的宗教信仰

B. 宗教改革为地理大发现提供了动力

C. 地理大发现中的宗教动因

D. 建立宗教联盟是地理大发现的根源

6、

1624年英国议会颁布的《垄断法》规定,为新产品的第一个发明人授予专利证书,有效期14年。到1851年为止,总共颁布了一万多项专利。《垄断法》的实施

A. 为工业革命的发生提供有利条件

B. 导致了英国向外进行殖民扩张

C. 加快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

D. 使英国进入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7、

“这是人类意识在劳动方面的巨大觉醒,这只有在工人觉得自己是主人的社会里才有可能”一一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1866—1944)作者赞颂的是

A. 苏联人民投身建设的热情

B. 中国人民投身建设的热情

C. 中国人民实现了当家作主

D. 无产阶级专政的伟大尝试

8、

有人说罗斯福新政“挽救了美国的自由民主制度”,而刘绪贻先生更是一语中的地指出新政“延长了美国垄断资本主义的生命”。这主要是因为罗斯福新政

A. 根本改变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B. 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C. 解决了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

D. 使美国经济进入新的繁荣阶段

9、

1952年,苏共领导人马林科夫在十九大的政治报告上指出:"今年谷物的总收获量达到80亿普特,而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小麦总收获量比1940年增加了48%。以前认为是最尖锐、最严重的问题--谷物问题,就这样顺利地解决了,彻底而永远地解决了。"这一论断

A. 与实际情况完全相符

B. 成为加快工业化的依据

C. 是对斯大林模式的维护

D. 是对农业改革的肯定

10、

“在英属巴巴多斯(加勒比海岛屿),1640年时仅有数百名黑人,然而到1685年,黑人巳达4.6万人,而白人才2万人。同样,在法属安塔提克(美洲岛屿),到1700年时有4.4万黑人和1.8万白人。”中可知,欧洲的殖民扩张

A. 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

B. 传播了欧洲先进的生产方式

C. 引起了殖民国家之间的战争

D. 导致了不同种族人口的流动

11、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这种变化是

A. 垄断组织出现

B. 重化工业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组成部分

C. 化学工业建立

D. 汽车制造成为主要的生产部门

12、

1923年秋,苏联经济陷入了低谷,工业品积压、农产品收购困难。有些人认为这是由于“经济中的无计划性”,应该加强经济计划以同资产阶级的破坏做斗争。这一主张

A. 反映了阶级斗争的严峻形势

B. 折射出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性

C. 促进了社会主义政权的巩固

D. 有利于苏联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13、

1921年农业遭到灾荒而歉收,国家共获得粮食2.33亿普特,1923年国家获得粮食就上升为4.3亿普特,1926年为4.96亿普特,其他农产品的国家采购量也有较大增长,1922年到1926年,油料籽增加3.2倍,动物油增加2倍,籽棉增加27.5倍,畜皮增加1倍。上述现象出现的原因是,苏联

A. 实行固定粮食税

B. 允许商品自由买卖

C. 实行余粮收集制

D. 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14、

第一次工业革命是英国“一花独放”的局面,第二次工业革命是各先进国家“竞相开放”的局面,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前提是

A. 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和日本的普遍确立

B. 美、德等国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后来居上

C. 自然科学研究有重大进展

D. 英国经济实力的急剧衰落

15、

南斯拉夫的萨拉热窝有一块石碑,碑文是:“1914年6月28日,加夫里诺普林西普在这里用他的子弹,表达了我们人民对暴虐的反抗和对自由的向往。”文中的“暴虐”是指

A. 阶级斗争和宗教迫害

B. 宗教迫害和国际侵略

C. 种族歧视和民族压迫

D. 国际侵略和民族压迫

16、

19世纪中叶,西方工业文明开始猛烈冲击东亚文明。作为弱势文明的日本文明,其反应也有其本身的特点。下列描述中,对日本文明保持自己的特性有影响的是

A. “饮似长鲸吸百川”

B. “船小好掉头”

C. “不认账”的心理

D. “短路效应”

17、

沙皇政府第三厅的报告书记载:1862年一年内,共有400处领地上发生了最严重的农民反抗事件。在193处领地上动用了军队,其中93处领地上的农民起来暴动,4处领地上的农民袭击了兵士,44处领地上的农民抵抗对罪犯的拘捕或用暴力释放被捕人员。这一状况出现的原因是

A. 农民痛恨农奴制度

B. 农民境遇未真正改善

C. 改革措施未能落实

D. 克里木战争伤亡巨大

18、

“窃以为皇上筹自强之策,计万世之安,非变通旧法,无以为治。……中国败弱之由,百弊丛积,皆由体制尊隔之故。”此论证变法图自强的必要性的《上清帝第四书》,上书者是

A. 谭嗣同

B. 严复

C. 康有为

D. 梁启超

19、

有专家认为:中国的洋务运动虽以“求强求富”为口号,但始终侧于以“求强”为核心的军事工业进行近代化建设和经营;而日本明治维新在“殖产兴业”口号指导下,在兴办军事工业的同时也大力兴办民用工业,这一观点认为两国早期现代化建设成败的原因是

A. 是否统筹好了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的关系

B. 是否处理好国企和民企关系

C. 是否统筹好了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关系

D. 是否对社会进行了广泛动员

20、

“苟可致富强者,儿自为之,吾不内制也。”“变法乃素志,同治初即纳曾国藩议,派子弟出洋留学,造船制械,凡以图富强也。若师日人之更衣冠,易正朔,则是得罪祖宗,断不可行。”从材料可以得出慈禧

A. 自强求富,积极支持光绪维新变法

B. 厌恶日本,反对向日本学习

C. 中体西用,在维护清朝统治的前提下支持变革

D. 因循守旧,反对光绪变革变法

21、

在工业化的冲击下,日本明治天皇、埃及穆罕默德阿里与土耳其凯末尔都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他们改革的相同之处是

A. 创办新式军队,开始对外扩张

B. 废除政教合一体制

C. 在政府的推动下发展近代工业

D. 开始进行文字改革

22、

下表是中国近代经济发展中某段时间外国输入中国的商品总值变化(单位:万两)。请问在表格所示“X年”至“Y年”这段时间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特征是

项目

日本

美国

英国

法国

德国

X年输入总值

90000

3500

9600

520

2800

Y年输入总值

240000000

110000000

4900

150

0

A. 1895—1912

B. 1914—1919

C. 1927—1937

D. 1945—1949

23、

《世界史·现代卷》指出:“二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在西方国家股份公司,股票不再只为少数资本家所拥有。企业普通职工也拥有股票。……企业所有者退出经营第一线,对企业控制力下降,而由专门的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从事经营。”这反映了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

A. 经济发展促进生产关系的调整

B. 工人阶级地位空前提高

C. 企业所有权发生本质性变化

D. 资本家集团呈现不断扩大趋势

24、

有学者指出:“戊戌政变后,百日维新作为一场政治运动失败了……新学家们带来的解放作用远不是西太后发动的政变所能剿洗干净的。”新学家们带来的最深远的“解放作用”是

A. 唤醒民众救亡图存的爱国精神

B. 传播西方政治学说的启蒙意义

C. 指导维新变法的实践经验

D. 启示知识分子继承改良道路

25、

日本某藩知事到任后不久,又被中央政府改称县知事,明治维新这一举措的实质是

A. 调整国家行政建制

B. 消除封建割据状态

C. 完善政府管理职能

D. 建立资本主义制度

26、

魏文侯变法按照“有劳面绿有功”的原则选拔官吏;“尽地力”充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废沟洫”铲除井田界以便修水利;制定《法经》六篇,包括《盗法》《贼法》《囚因法》《捕法》《杂法》《具法》。据此可知,该变法

A. 维护了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B. 有效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C. 建立了成熟的官吏选拔制度

D. 制定了中国古代最完备的法律

27、

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说:“同治初年,德相毕士麻克语人曰‘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求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江。内呼,令虽不幸而言中矣,惩前毖后,亡羊补牢,有天下之责者,尚可以知所从也。”梁启超意在

A. 分析中日学习西方的根本区别

B. 反对中国购买外国先进武器

C. 为维新变法运动提供舆论条件

D. 指出近代日本崛起的原因

28、

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说:“我不愿农民过得优厚,但我要防止俄国暴动。我认为,我们把农民同土地割裂会点燃俄国。假使要我签字连同土地一起解放农奴,我宁肯把手指砍掉。”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解放农奴会引发地主暴动

B. 农民过得优厚会危及沙皇统治

C. 沙皇顽固地维护农奴制度

D. 沙皇主张让农民获得一定土地

29、

某论文将“俄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失败,开始农奴制改革”“日本遭遇黑船来航的冲击,继而明治维新”“中国遭受列强的侵略,开展戊戌变法”作为重要论据。论文主题可能是

A. 西方殖民侵略与世界市场的形成

B. 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在亚洲的确立

C. 工业革命在亚洲的扩散

D. 工业文明冲击下的近代化改革

30、

清末有奏折称:“自新政改官制添设各部,各部堂官误会破格用人之义,流品之杂,名器之滥,亘古未有……乃市侩胥吏,弹冠相庆,皮毛新学,一岁三迁。”材料反映出官制改革

A. 改变了传统选官标准

B. 加速了政体改革步伐

C. 效果与初衷不尽一致

D. 加剧了官僚队伍腐败

31、

康有为在变法运动之前,做了很多理论准备。他写了《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两部书。但是,那些正宗的儒家学者却把它们视为异端学说。这反映了

A. 当时新旧思想的冲突

B. 康有为托古改制的思想特点。

C. 维新变法的艰难曲折

D. 维新变法以儒家思想为指导

32、

“百日维新”期间,维新派废除八股文一律改试策论。各级考试仍定为三场,历史政治、时务、四书五经;以后一切考试,取士均以讲求实学实政为主,不凭楷法(写字)好坏为取舍标准。该规定说明

A. 大清王朝已不适应时代需要

B. 经世致用思想在清末时出现

C. 洋务派尝试教育方面的改革

D. 维新派在文教方面除旧布新

33、

下表选自库钦斯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史研究》一书。阅读下列数据信息,它主要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1820~1870年英国占世界工业和贸易的比重(%)

年份

占世界工业的比重

占世界贸易的比重

1820

50

27

1840

45

25

1850

39

22

1860

36

1870

32

25

A.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B. 英国确立了世界工厂的地位

C. 英国丧失了贸易中心地位

D. 英国主导了两次工业革命

34、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人类浩劫,但它并不能泯灭人类的良知。战后世界各国人民普遍兴起了和平主义、人道主义思潮。对此,以下相关评价正确的个数是

①这是对一战进行反思的重要成果

②这些反思能够避免战争和世界动荡局势

③这些反思标志着人类文明程度的提升

④这是一战积极进步作用的体现

A. 1

B. 2

C. 3

D. 4

35、

地中海边城市安塔利亚有一处建筑名为“哈德良门”,公元130年罗马帝国的哈德良皇帝为了纪念其对这个城市的统治,下令修建了这座大门。以下有关此建筑说法正确的有

①从修建时间看,此建筑的建造早于罗马大斗兽场

②从建筑风格看,此建筑呈现出希腊和罗马建筑艺术融合的特征

③从建筑功能看,作为了国家统治的象征

④哈德良皇帝统治时期还修建了另一重要建筑“万神殿”

A. ②③

B. ②④

C. ①④

D. ③④

36、

1919年2月,法国在和平会议上提交备忘录:“危险来自德国拥有莱茵河左岸和莱茵河上的桥梁。”为解决此“危险”,协约国所作的决定有

①莱茵河西岸的德国领土由协约国占领15年

②莱茵河东岸50千米内为非军事区

③同意法国与小协约国签订同盟条约

④建立法国保护的“莱茵共和国”

A. ①②

B. ①②③

C. ③④

D. ②③④

37、

建立国际联盟是1919年巴黎和会的一项重要议题,但在和会上,列强从自己的利益出发,提出了不同的主张。其中属于当时日本意图的是

A. 国联盟约应作为和约的组成部分

B. 建立一支由国联调遣的国际部队

C. 和会必须首先讨论建立国联问题

D. 要把种族平等原则写入国联盟约

38、

1917年,中国北洋政府向同盟国宣战,成为战胜国之一,为中国跻身国际舞台创造条件。此后中国政府

①成为国联的创始成员国

②否定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种种政策

③参加“联合监管远东铁路委员会”

④在华盛顿会议上得到帝国主义国家对山东主权的支持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二、综合题(共1题,共5分)

39、

  1872年,近代第一家华资航运企业轮船招商局在上海创立,除仿效西方技术外,也有大胆革新。其发起人李鸿章认为“(中国)轮船之有商局,犹外国之有公司也”。虽意在“招商”,但最初募资时很困难,无人过问。李鸿章于是从官款中批拨二十万串制钱,又邀巨商唐廷枢入股并任总办,渐渐附股者日多。之后又公开向社会挂牌发行股票,自由买卖,民众“遂各怀立地致富之心……趋之若鹜”。招商局由政府斌予了独占华轮航运市场的特权,商人可“附股搭办”,但不得“另行设局”。其资金来自官帑、商股和借款、”公家只取官利”,年息一分(10%),并“物色为股商深信之官,使之领袖,假以事权”,年终扣除各种开销后,其余为红利并向股东分发。亏损时,官利则从借款中抽扣,但政府以免税、官物统归揽运等措施使其“休息周转”。在唐廷枢主持局务期间,因谨慎操办,又因积极参与竞争,招商局效益颇丰,“长江生意华商已占十分之六,南北洋亦居其半”,借款几近还清。唐于是拟仃《章程》,提出商股商办,开童事会,但李鸿章迟迟未批准,1884年上海金融风潮中,唐因积欠局款被迫离职,政府委派官员盛宣怀为督办,招商局从此转为官督官办。

——摘编自罗苏文《轮船招商局官督商办体制的形成原因和影响》

(1)概括指出轮船招商局创设初期的主要特征。

(2)说明轮船招商局的官督商办体制的影响.

2019年江西省上高二中初三衔接班下学期4月月考历史试卷

初中历史考试
一、选择题(共38题,共190分)

1、

《战争改变历史》中提出:“总体战所提出的需求残酷地暴露了这种行政方式的弱点。……到1915年初,双方将领都在抱怨弹药短缺;人们发现旧的供应体系——政府向私有公司订购,无法满足迅速增长的需求。”该材料主要表明

A. 第一次世界大战极大地破坏了社会生产力

B. 第一次世界大战催化新技术的产生与发展

C. 政府职能无法适应战争需要

D. 第一次世界大战导致妇女进入生产部门

【考点】
【答案】

C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题干中“总体战……暴露了这种行政方式的弱点”“发现旧的供应体系——政府向私有公司订购无法满足……需求”,表明政府职能无法适应战争需要。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

2、

下列关于17世纪荷兰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是欧洲标准的资本主义国家

B. 掌握世界商业霸权

C. 成为世界范围的殖民帝国

D. 成为“日不落”的世界殖民帝国

【考点】
【答案】

D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世纪中后期以来的英国,被称为“日不落帝国”。D符合题意,ABC项都是关于17世纪荷兰的正确说法,不符合题意,故选择D。

3、

1928年,布哈林认为:必须考虑积累的界限问题,投资的最大界限问题.(无论如何)也不能用“未来的砖头”建造“现实的”工厂。这反映出当时苏联的工业化

A. 存在违背经济规律现象

B. 没有得到人民普遍支持

C. 延续了新经济政策精神

D. 受到计划经济体制制约

【考点】
【答案】

A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苏联的工业化是牺牲农业基础上发展工业,而且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经济的畸形发展,材料中“用“未来的砖头”建造“现实的”工厂”的信息表明当时苏联的工业化存在违背经济规律现象,故A正确;苏联的工业化比较适合工人阶级,所以并不是没有得到人民普追支持,B错误;新经济政策是遵循市场规律的政策,斯大林模式显然不是延续了新经济政策精神,C错误;受到计划经济体制制约不符合材料的主旨信息,故D项错误。所以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A。

4、

新航路开辟后,西欧贵金属增加了3倍多,引起金银价格下跌,物价上涨,货币购买力降低。自16世纪30年代至16世纪末,西班牙的物价上涨了4倍多,英法等国上涨了2倍至2倍半。这种现象推动了

A. 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与融合

B.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C. 亚洲国家工业经济的腾飞

D. 欧洲国家封建制度的衰落

【考点】
【答案】

D

【解析】

依据题干材料的描述可知,反映的是新航路开辟引起的价格革命的表现,结合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后,贵金属大量流入欧洲,使欧洲市场上的金银持续贬值,引起价格革命,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解体,故D项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择D。

5、

从中世纪以来,在西欧就流行着一个传说:祭司王约翰是东方一个强有力的基督教君主。西欧的基督徒梦想和这位君王建立联盟,以便共同攻打穆斯林的势力。热心航海事业的葡萄牙亨利王子的动机除了企图夺取香料贸易之外,便是与东方的祭司王约翰联盟,发动一次新十字军运动。这则材料可以用来佐证

A. 东西方有相同的宗教信仰

B. 宗教改革为地理大发现提供了动力

C. 地理大发现中的宗教动因

D. 建立宗教联盟是地理大发现的根源

【考点】
【答案】

C

【解析】

A选项是建立在传说的基础之上的,不能从实际上来证明东西方有相同的宗教信仰。A不符合题意;材料不是反映的宗教改革,而是西方的宗教传说对新航路开辟的影响。B不符合题意;从材料明显可以看出,传播基督教的力量,攻打穆斯林,是当时新航路开辟的原因之一,说明地理大发现中有宗教因素。C符合题意;建立宗教联盟是莉莉娜发现的,根源是错误的,地理大发现的根源是经济因素。D不符合题意。所以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

6、

1624年英国议会颁布的《垄断法》规定,为新产品的第一个发明人授予专利证书,有效期14年。到1851年为止,总共颁布了一万多项专利。《垄断法》的实施

A. 为工业革命的发生提供有利条件

B. 导致了英国向外进行殖民扩张

C. 加快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

D. 使英国进入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考点】
【答案】

A

【解析】

根据“为新产品的第一个发明人授予专利证书,有效期14年。”“到1851年为止,总共颁布了一万多项专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垄断法》的实施为工业革命的发生提供有利条件,A符合题意,BCD项与《垄断法》的实施没有直接关系,不符合题意,故选择A。

7、

“这是人类意识在劳动方面的巨大觉醒,这只有在工人觉得自己是主人的社会里才有可能”一一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1866—1944)作者赞颂的是

A. 苏联人民投身建设的热情

B. 中国人民投身建设的热情

C. 中国人民实现了当家作主

D. 无产阶级专政的伟大尝试

【考点】
【答案】

A

【解析】

由材料“这只有在工人觉得自己是主人的社会里才有可能”可知罗曼・罗兰

(1866-194)赞领的是苏联,故A符合题意。新中国在1949年成立,BC不符合题意;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专政的伟大尝试,但很快失败了,D不符合题意。所以B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A。

8、

有人说罗斯福新政“挽救了美国的自由民主制度”,而刘绪贻先生更是一语中的地指出新政“延长了美国垄断资本主义的生命”。这主要是因为罗斯福新政

A. 根本改变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B. 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C. 解决了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

D. 使美国经济进入新的繁荣阶段

【考点】
【答案】

B

【解析】

根据“挽救了美国的自由民主制度”“延长了美国垄断资本主义的生命”是指罗斯福新政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新模式,故B符合题意;ACD材料未体现,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

9、

1952年,苏共领导人马林科夫在十九大的政治报告上指出:"今年谷物的总收获量达到80亿普特,而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小麦总收获量比1940年增加了48%。以前认为是最尖锐、最严重的问题--谷物问题,就这样顺利地解决了,彻底而永远地解决了。"这一论断

A. 与实际情况完全相符

B. 成为加快工业化的依据

C. 是对斯大林模式的维护

D. 是对农业改革的肯定

【考点】
【答案】

C

【解析】

1952年正是斯大林执政的后期,这时斯大林体制的弊端已经产生严重后果,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所以A项表述是错误的,不符合题意;从1928年起苏联通过两个五年计划已经迅速实现了工业化,所以B项不符合题意;马林科夫在报告中的论断明显是要掩饰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掩盖农业方面出现的问题,维护斯大林模式,所以C项符合题意。在斯大林时期农业改革尚未进行,D项不符合题意;所以AB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

10、

“在英属巴巴多斯(加勒比海岛屿),1640年时仅有数百名黑人,然而到1685年,黑人巳达4.6万人,而白人才2万人。同样,在法属安塔提克(美洲岛屿),到1700年时有4.4万黑人和1.8万白人。”中可知,欧洲的殖民扩张

A. 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

B. 传播了欧洲先进的生产方式

C. 引起了殖民国家之间的战争

D. 导致了不同种族人口的流动

【考点】
【答案】

D

【解析】

材料“在英属巴巴多斯(加勒比海岛屿),1640年时仅有数百名黑人,然而到1685年,黑人已达4.6万人,而白人才2万人。”体现的是欧洲殖民扩张推动人口流动,D选项符合题意。材料体现的是殖民扩张对人口流动的影响,A选项不符合题意。材料与传播欧洲先进的生产方式无关,B选项不符合题意。殖民国家之间的战争的说法与材料无关,C选项不符合题意。所以ABC不符合题意,故选择D。

11、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这种变化是

A. 垄断组织出现

B. 重化工业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组成部分

C. 化学工业建立

D. 汽车制造成为主要的生产部门

【考点】
【答案】

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第一次工业革命以后,资本主义世界进入工业化社会,形成了以轻工业为主导的工业格局。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后,形成了以钢铁为代表的重工业为主导的工业格局,B符合题意;我们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确实开始出现垄断组织,但这属于生产关系的调整和生产组织形式的改变,而不是工业生产结构的变化,A不符合题意;化学工业的建立,只是当时出现了一个新兴的工业部门,并不能代表工业结构发生重大改变,C不符合题意;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汽车工业,应该是在19世纪末期,特别是20世纪初才兴起,而在这之前,钢铁工业的兴起就改变了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结构,D不符合题意。所以A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

12、

1923年秋,苏联经济陷入了低谷,工业品积压、农产品收购困难。有些人认为这是由于“经济中的无计划性”,应该加强经济计划以同资产阶级的破坏做斗争。这一主张

A. 反映了阶级斗争的严峻形势

B. 折射出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性

C. 促进了社会主义政权的巩固

D. 有利于苏联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考点】
【答案】

B

【解析】

由题干中的叙述可知,当时苏联的经济建设出现困难,应该继续发挥市场作用,但有人提出却认为应该强化国家(政府)的控制,可以看出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不是一帆风顺的。所以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

13、

1921年农业遭到灾荒而歉收,国家共获得粮食2.33亿普特,1923年国家获得粮食就上升为4.3亿普特,1926年为4.96亿普特,其他农产品的国家采购量也有较大增长,1922年到1926年,油料籽增加3.2倍,动物油增加2倍,籽棉增加27.5倍,畜皮增加1倍。上述现象出现的原因是,苏联

A. 实行固定粮食税

B. 允许商品自由买卖

C. 实行余粮收集制

D. 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考点】
【答案】

A

【解析】

从材料的时间可以看出应该是1921年苏联出现了粮食收购的危机,为此苏联进行了政策调整,实行新经济政策,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所以这一现象的出现,应该是由粮食税取代了余粮收集制。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A。

14、

第一次工业革命是英国“一花独放”的局面,第二次工业革命是各先进国家“竞相开放”的局面,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前提是

A. 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和日本的普遍确立

B. 美、德等国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后来居上

C. 自然科学研究有重大进展

D. 英国经济实力的急剧衰落

【考点】
【答案】

A

【解析】

第一次工业革命是英国“一花独放”的局面,第二次工业革命是各先进国家“竞相开放”的局面,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前提是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的确立。A符合题意;B项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不符合题意;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C不符合题意;英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经济实力并没有急剧衰落,D不符合题意。所以B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A。

15、

南斯拉夫的萨拉热窝有一块石碑,碑文是:“1914年6月28日,加夫里诺普林西普在这里用他的子弹,表达了我们人民对暴虐的反抗和对自由的向往。”文中的“暴虐”是指

A. 阶级斗争和宗教迫害

B. 宗教迫害和国际侵略

C. 种族歧视和民族压迫

D. 国际侵略和民族压迫

【考点】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4年6月28日的萨拉热窝事件是一战爆发的导火线,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普林西普刺杀了奥匈帝国斐迪南大公,所以材科中的“暴虐”指国际侵略和民族压迫,故D符合题意;萨拉热窝事件反映的是民族矛盾,不是阶级矛盾、宗教矛盾,AB不符合题意;萨拉热窝事件反映的实质是国际侵略,不是种族歧视,C不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择D。

16、

19世纪中叶,西方工业文明开始猛烈冲击东亚文明。作为弱势文明的日本文明,其反应也有其本身的特点。下列描述中,对日本文明保持自己的特性有影响的是

A. “饮似长鲸吸百川”

B. “船小好掉头”

C. “不认账”的心理

D. “短路效应”

【考点】
【答案】

C

【解析】

“不认账”心理说明的是日本对自身错误没有进行彻底反省,比如其军国主义思想,这种心理对其保持自身特性有很大影响。故C项符合题意。“饮似长鲸吸百川”体现了一种强大的学习能力,即学习外国进行改革,不符合题意。故A项不符合题意。“船小好掉头”说明的是日本在变革方面存在有自己的优势,而非特性。故B项不符合题意。“短路效应”从社会角度是指不应有的联系,常带来不必要的麻烦。而根据材料“19世纪中叶”可知,该项并不符合日本19世纪中期以后明治维新的相关史实。故D项不符合题意。所以A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

17、

沙皇政府第三厅的报告书记载:1862年一年内,共有400处领地上发生了最严重的农民反抗事件。在193处领地上动用了军队,其中93处领地上的农民起来暴动,4处领地上的农民袭击了兵士,44处领地上的农民抵抗对罪犯的拘捕或用暴力释放被捕人员。这一状况出现的原因是

A. 农民痛恨农奴制度

B. 农民境遇未真正改善

C. 改革措施未能落实

D. 克里木战争伤亡巨大

【考点】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度除了农奴制,但保留大量封

建残余,农民的境遇末得到真正改善,所以出现了严重的农民反抗事件,因此B选项符合题意。A不符合题意;1861年饿国农奴制改革已经废除了农奴制度,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改革措施的不彻底不是改革施并末落实,C不符合题意;D选项误,克里木战争的失败直接引发了1861年的农奴制改革,不是1862年俄国农民暴动的直接原因。所以A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

18、

“窃以为皇上筹自强之策,计万世之安,非变通旧法,无以为治。……中国败弱之由,百弊丛积,皆由体制尊隔之故。”此论证变法图自强的必要性的《上清帝第四书》,上书者是

A. 谭嗣同

B. 严复

C. 康有为

D. 梁启超

【考点】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上清帝第四书》是康有为公车上书的内容,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

19、

有专家认为:中国的洋务运动虽以“求强求富”为口号,但始终侧于以“求强”为核心的军事工业进行近代化建设和经营;而日本明治维新在“殖产兴业”口号指导下,在兴办军事工业的同时也大力兴办民用工业,这一观点认为两国早期现代化建设成败的原因是

A. 是否统筹好了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的关系

B. 是否处理好国企和民企关系

C. 是否统筹好了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关系

D. 是否对社会进行了广泛动员

【考点】
【答案】

C

【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材料反映了中日两国经济建设和军事工业近代化的关系,即是否统筹好了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关系,故C项正确。题干并未体现两国近代化进程中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的关系,A不符合题意。题干未体现是否处理好国企和民企的关系,B不符合题意。题意主要反映了中日两国的军事建设和经济建设,没有体现对社会的动员,故D不符合题意。所以AB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

20、

“苟可致富强者,儿自为之,吾不内制也。”“变法乃素志,同治初即纳曾国藩议,派子弟出洋留学,造船制械,凡以图富强也。若师日人之更衣冠,易正朔,则是得罪祖宗,断不可行。”从材料可以得出慈禧

A. 自强求富,积极支持光绪维新变法

B. 厌恶日本,反对向日本学习

C. 中体西用,在维护清朝统治的前提下支持变革

D. 因循守旧,反对光绪变革变法

【考点】
【答案】

C

【解析】

“变法乃素志,同治初即纳曾国藩议”,说明要延续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的思想,慈禧是在一定程度上支持变法的,但是她要求“苟可致富强者,儿自为之,吾不内制也”,也就是说制度上不能改变,因为是“得罪祖宗,断不可行”所以可以得出慈禧中体西用,在维护清朝统治的前提下支持变革。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

21、

在工业化的冲击下,日本明治天皇、埃及穆罕默德阿里与土耳其凯末尔都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他们改革的相同之处是

A. 创办新式军队,开始对外扩张

B. 废除政教合一体制

C. 在政府的推动下发展近代工业

D. 开始进行文字改革

【考点】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在工业化的冲击下”可知,三国共同面临工业化的问题,所以,三国都通过改革,发展近代工业,走上自强道路,故C项符合题意;土耳其凯末尔没有进行对外扩张,故A项不符合题意。日本明治天皇、埃及穆罕默德•阿里没有废除政教合一体制和文字改革的内容,故BD项不符合题意。所以AB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

22、

下表是中国近代经济发展中某段时间外国输入中国的商品总值变化(单位:万两)。请问在表格所示“X年”至“Y年”这段时间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特征是

项目

日本

美国

英国

法国

德国

X年输入总值

90000

3500

9600

520

2800

Y年输入总值

240000000

110000000

4900

150

0

A. 1895—1912

B. 1914—1919

C. 1927—1937

D. 1945—1949

【考点】
【答案】

B

【解析】

分析表格信息可见,在表格两个时间点的区间内,欧洲列强对华商品输入急剧减少,甚至德国出现空白,而此时日、美迅速增长,一度出现日本在华的绝对优势;以上材料反映了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短暂春天的特征,一战时期,英国、法国、德国忙于欧洲战场,无暇东顾,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故输入中国的商品总值减少;日本和美国趁机扩大对华的经济侵略,故输入中国的商品总值剧增,1914—1919符合一战时期,故B选项正确;1895—1912属于甲午战争后,故A选项错误;1927—1937属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故C选项错误;1945—1949属于解放战争时期,故D选项错误。所以A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

23、

《世界史·现代卷》指出:“二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在西方国家股份公司,股票不再只为少数资本家所拥有。企业普通职工也拥有股票。……企业所有者退出经营第一线,对企业控制力下降,而由专门的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从事经营。”这反映了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

A. 经济发展促进生产关系的调整

B. 工人阶级地位空前提高

C. 企业所有权发生本质性变化

D. 资本家集团呈现不断扩大趋势

【考点】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西方国家“股票不再只为少数资本家所拥有,企业普通职工也拥有股票",股票的分散化使得中下层广大人民拥有了企业的股权,这种资本的社会化被称为“人民资本主义”。“企业所有者退出经营第一线,对企业控制力下降,而由专门的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从事经,这体现了企业经营和管理方式发生变革。这些现象都是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关系的调整,故A符合题意;二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工人阶级依然受到资本家的剥削,“企业普通职工拥有股票”并不代表工人阶级地位空前提高,故B不符合题意;企业所有权在实际上仍然属于少数资本家,并没有发生本质性変化,故C不符合题意。材料叙述了战后资本主乂国家企业经营和管理方式的变革,“企业普通职工拥有股票"并不代表资本家集团的扩大,故D不符合题意。所以B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A。

24、

有学者指出:“戊戌政变后,百日维新作为一场政治运动失败了……新学家们带来的解放作用远不是西太后发动的政变所能剿洗干净的。”新学家们带来的最深远的“解放作用”是

A. 唤醒民众救亡图存的爱国精神

B. 传播西方政治学说的启蒙意义

C. 指导维新变法的实践经验

D. 启示知识分子继承改良道路

【考点】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是戊戌变法传播了西方政治学说,推动了思想解放,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

25、

日本某藩知事到任后不久,又被中央政府改称县知事,明治维新这一举措的实质是

A. 调整国家行政建制

B. 消除封建割据状态

C. 完善政府管理职能

D. 建立资本主义制度

【考点】
【答案】

B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治维新前,各藩的首领大名享有世袭统治权,具有很大的独立性。全国藩国废除后,重新划分行政区域,由中央派官员进行管理,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消除了各地的封建割据状态。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

26、

魏文侯变法按照“有劳面绿有功”的原则选拔官吏;“尽地力”充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废沟洫”铲除井田界以便修水利;制定《法经》六篇,包括《盗法》《贼法》《囚因法》《捕法》《杂法》《具法》。据此可知,该变法

A. 维护了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B. 有效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C. 建立了成熟的官吏选拔制度

D. 制定了中国古代最完备的法律

【考点】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次变动为李悝变法,变法使魏国首先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和个体小农济制,尽地力充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度沟洫”铲除井田界以便修水利等法令有利于为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法律保障,提高农民劳动生产积极性,故B项符合题意。李悝变法为封建性质的变法,

A不符合题意;变法中以军功作为官吏选拔依据,C不符合题意;D项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题意。所以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

27、

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说:“同治初年,德相毕士麻克语人曰‘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求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江。内呼,令虽不幸而言中矣,惩前毖后,亡羊补牢,有天下之责者,尚可以知所从也。”梁启超意在

A. 分析中日学习西方的根本区别

B. 反对中国购买外国先进武器

C. 为维新变法运动提供舆论条件

D. 指出近代日本崛起的原因

【考点】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梁启超指出了中日学习西方的根本区别,指出了近代日本崛起的原因。目的是为维新变法运动提供舆论条件,C不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

28、

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说:“我不愿农民过得优厚,但我要防止俄国暴动。我认为,我们把农民同土地割裂会点燃俄国。假使要我签字连同土地一起解放农奴,我宁肯把手指砍掉。”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解放农奴会引发地主暴动

B. 农民过得优厚会危及沙皇统治

C. 沙皇顽固地维护农奴制度

D. 沙皇主张让农民获得一定土地

【考点】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我不愿农民过得优厚,但我要防止俄国暴动”、“假使要我签字连同土地一起解放农奴,我宁肯把手指砍掉。”可知,沙皇主张实行有限的变革,让农民获得一定土地,缓和社会矛盾,维护专制统治,但是他反对彻底的变革,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择D。

29、

某论文将“俄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失败,开始农奴制改革”“日本遭遇黑船来航的冲击,继而明治维新”“中国遭受列强的侵略,开展戊戌变法”作为重要论据。论文主题可能是

A. 西方殖民侵略与世界市场的形成

B. 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在亚洲的确立

C. 工业革命在亚洲的扩散

D. 工业文明冲击下的近代化改革

【考点】
【答案】

D

【解析】

依据题干“俄国在克里木战争中失败,开始农奴制改革”、“日本遭遇黑船来航的冲击,继而明治维新”、“中国遭受列强的侵略,开展戊戌变法”,结合所学可知,俄国的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中国的戊戌变法,均为工业文明冲击下的近代化改革,都促进了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因此该论文的主题是工业文明冲击下的近代化改革,故D项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择D。

30、

清末有奏折称:“自新政改官制添设各部,各部堂官误会破格用人之义,流品之杂,名器之滥,亘古未有……乃市侩胥吏,弹冠相庆,皮毛新学,一岁三迁。”材料反映出官制改革

A. 改变了传统选官标准

B. 加速了政体改革步伐

C. 效果与初衷不尽一致

D. 加剧了官僚队伍腐败

【考点】
【答案】

C

【解析】

从材料中的“乃市侩胥吏,弹冠相庆,皮毛新学,一岁三近”等信息来看,清末官制改革违背了“裁冗衙”“裁更役”的改革初衷,并未实现官制的现代化,反映出官制改的效果与初衷不尽一致,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

31、

康有为在变法运动之前,做了很多理论准备。他写了《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两部书。但是,那些正宗的儒家学者却把它们视为异端学说。这反映了

A. 当时新旧思想的冲突

B. 康有为托古改制的思想特点。

C. 维新变法的艰难曲折

D. 维新变法以儒家思想为指导

【考点】
【答案】

A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康有为通过批判传统古文经学,宣传维新变法思想势必会激起维护传统封建制度的守旧派的激烈反对,同时宣传西方进化论思想也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格格不入,在操作方法上是激进的,但在思想上具有引领时代发展的作用。所以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A。

32、

“百日维新”期间,维新派废除八股文一律改试策论。各级考试仍定为三场,历史政治、时务、四书五经;以后一切考试,取士均以讲求实学实政为主,不凭楷法(写字)好坏为取舍标准。该规定说明

A. 大清王朝已不适应时代需要

B. 经世致用思想在清末时出现

C. 洋务派尝试教育方面的改革

D. 维新派在文教方面除旧布新

【考点】
【答案】

D

【解析】

依据题干“维薪派废除八股文一律改试策论”、“各级考试仍定为三场,历史政治、时务、四书五经;以后一切考试,取士均以讲求实学实政为主,不凭楷法(写字)好坏为取舍标准”可以看出维新派在文教方面除旧布新,故D项正确。A 项不是题干的主旨,应排除。经世致用思想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题干反映的是维新派在文教方面的改革,故C项错误。所以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择D。

33、

下表选自库钦斯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史研究》一书。阅读下列数据信息,它主要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1820~1870年英国占世界工业和贸易的比重(%)

年份

占世界工业的比重

占世界贸易的比重

1820

50

27

1840

45

25

1850

39

22

1860

36

1870

32

25

A.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B. 英国确立了世界工厂的地位

C. 英国丧失了贸易中心地位

D. 英国主导了两次工业革命

【考点】
【答案】

B

【解析】

从材料可以看出,英国的工业和贸易在世界工业和贸易比重中都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结合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我们可知当时英国确立了世界工厂的地位。B符合题意;材料体现不出世界市场的形成,A不符合题意。英国在世界贸易中仍然占优,相当比重,不能看出,他丧失贸易中心的地位。C不符合题意;材料看不出第二次工业革命可是英国主导的,而且也不符合历史事实。D不符合题意。所以A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

34、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人类浩劫,但它并不能泯灭人类的良知。战后世界各国人民普遍兴起了和平主义、人道主义思潮。对此,以下相关评价正确的个数是

①这是对一战进行反思的重要成果

②这些反思能够避免战争和世界动荡局势

③这些反思标志着人类文明程度的提升

④这是一战积极进步作用的体现

A. 1

B. 2

C. 3

D. 4

【考点】
【答案】

B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一战后兴起的和平主义、人道主义的思潮,正反映了人们对战争危害的反思,故①正确;这些反思并没有避免战争和世界动荡局势,1939年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故②错误;这些反思标志着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故③正确;这种反思不是战争积极进步意义的表现,故④错误。所以正确的有①③,所以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

35、

地中海边城市安塔利亚有一处建筑名为“哈德良门”,公元130年罗马帝国的哈德良皇帝为了纪念其对这个城市的统治,下令修建了这座大门。以下有关此建筑说法正确的有

①从修建时间看,此建筑的建造早于罗马大斗兽场

②从建筑风格看,此建筑呈现出希腊和罗马建筑艺术融合的特征

③从建筑功能看,作为了国家统治的象征

④哈德良皇帝统治时期还修建了另一重要建筑“万神殿”

A. ②③

B. ②④

C. ①④

D. ③④

【考点】
【答案】

B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131年哈德良皇帝建造“哈德良门”,罗马大斗兽场建于公元72—80年间,是古罗马文明的象征,①错误;希脂建筑特色是柱式,罗马建筑特色是拱门和圆顶,“哈德良门”融合了这两种建筑风格,②正确;从建筑功能看,“哈德良门”类似于图拉真记功柱,并不是国家统治的象征,③错误;万神殿建造于哈德良皇帝统治时期,是罗马最宏伟的神庙建筑,④正确;所以②④正确,所以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

36、

1919年2月,法国在和平会议上提交备忘录:“危险来自德国拥有莱茵河左岸和莱茵河上的桥梁。”为解决此“危险”,协约国所作的决定有

①莱茵河西岸的德国领土由协约国占领15年

②莱茵河东岸50千米内为非军事区

③同意法国与小协约国签订同盟条约

④建立法国保护的“莱茵共和国”

A. ①②

B. ①②③

C. ③④

D. ②③④

【考点】
【答案】

A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凡尔赛和约规定:莱茵河西岸的德国领土由协约国占领15年;莱茵河东岸50千米为非军事区,德国不得设防,①②符合题意。③④也是凡尔赛和约的内容,但不针对此问题不符合题意,所以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A。

37、

建立国际联盟是1919年巴黎和会的一项重要议题,但在和会上,列强从自己的利益出发,提出了不同的主张。其中属于当时日本意图的是

A. 国联盟约应作为和约的组成部分

B. 建立一支由国联调遣的国际部队

C. 和会必须首先讨论建立国联问题

D. 要把种族平等原则写入国联盟约

【考点】
【答案】

D

【解析】

要把种族平等原则写入国际联盟盟约是日本的主张,以使日本能无阻碍地向西方移民。故D项正确。A、C项,国际联盟盟约应作为《凡尔赛合约》的组成部分以及和会必须首先讨论建立国联问题是美国的主张。故A、C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国际联盟的建立问题上,法国的意图是建立一支由国联调遣的国际部队,监督各国兵力并在必要时采取军事行动。故B项错误。所以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择D。

38、

1917年,中国北洋政府向同盟国宣战,成为战胜国之一,为中国跻身国际舞台创造条件。此后中国政府

①成为国联的创始成员国

②否定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种种政策

③参加“联合监管远东铁路委员会”

④在华盛顿会议上得到帝国主义国家对山东主权的支持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考点】
【答案】

A

【解析】

①项,1920年6月29日,中国参加国际联盟,即国联。故①项正确。②项,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巴黎和会决定把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转让给日本,遭到中国人民的反对,中国掀起了五四运动,中国代表顾维钧等拒绝在和约上签字。否定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种种政策。故②项正确。③项,联系所学知识可知,一战后中国参加了“联合监管远东铁路委员会”。故③项正确。④项,华盛顿会议上中国在名义上收回了山东主权。但由于北洋军阀政府的腐败无能,日本在山东保留了种种特权,山东的权益并未完全收回。故④项错误。综上所述,①②③正确,④错误,所以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A。

二、综合题(共1题,共5分)

39、

  1872年,近代第一家华资航运企业轮船招商局在上海创立,除仿效西方技术外,也有大胆革新。其发起人李鸿章认为“(中国)轮船之有商局,犹外国之有公司也”。虽意在“招商”,但最初募资时很困难,无人过问。李鸿章于是从官款中批拨二十万串制钱,又邀巨商唐廷枢入股并任总办,渐渐附股者日多。之后又公开向社会挂牌发行股票,自由买卖,民众“遂各怀立地致富之心……趋之若鹜”。招商局由政府斌予了独占华轮航运市场的特权,商人可“附股搭办”,但不得“另行设局”。其资金来自官帑、商股和借款、”公家只取官利”,年息一分(10%),并“物色为股商深信之官,使之领袖,假以事权”,年终扣除各种开销后,其余为红利并向股东分发。亏损时,官利则从借款中抽扣,但政府以免税、官物统归揽运等措施使其“休息周转”。在唐廷枢主持局务期间,因谨慎操办,又因积极参与竞争,招商局效益颇丰,“长江生意华商已占十分之六,南北洋亦居其半”,借款几近还清。唐于是拟仃《章程》,提出商股商办,开童事会,但李鸿章迟迟未批准,1884年上海金融风潮中,唐因积欠局款被迫离职,政府委派官员盛宣怀为督办,招商局从此转为官督官办。

——摘编自罗苏文《轮船招商局官督商办体制的形成原因和影响》

(1)概括指出轮船招商局创设初期的主要特征。

(2)说明轮船招商局的官督商办体制的影响.

【考点】
【答案】

(1)仿效西方股份制公司的制度;充分利用上海的租界文化环境优势、华人商股而创办;商为官用(受政府的直接控制;强调保证致府收益为主,其次兼顾股东收益;既依赖行政保护(垄断性质的特许经营),又服从市场竞争规则。

(2)扶助与庇护了实力尚弱的民间投资者,诱导了民族资本主义的诞生;“分洋人之利",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来经济侵略政府任意占用公司经营权与收益,又对私人资本的自由成长有抑制。

【解析】

(1)根据材料“除仿效西方技术外,也有大胆革新”、“招商局由政府斌予了独占华轮航运市场的特权,”、“其资金来自官帑、商股和借款、”公家只取官利”,年息一分(10%),并“物色为股商深信之官,使之领袖,假以事权”,年终扣除各种开销后,其余为红利并向股东分发。亏损时,官利则从借款中抽扣,但政府以免税、官物统归揽运等措施使其“休息周转”。”等信息可知,轮船招商局创设初期的主要特征有仿效西方股份制公司的制度;充分利用上海的租界文化环境优势、华人商股而创办;商为官用(受政府的直接控制;强调保证致府收益为主,其次兼顾股东收益;既依赖行政保护(垄断性质的特许经营),又服从市场竞争规则。

(2) 根据材料可知轮船招商局的官督商办体制的影响有:扶助与庇护了实力尚弱的民间投资者,诱导了民族资本主义的诞生;“分洋人之利",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来经济侵略政府任意占用公司经营权与收益,又对私人资本的自由成长有抑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