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下列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 矜持(jīn) 闲瑕 诲人不倦(huǐ) 祸不单行
B. 修葺(qì) 瞬息 忍俊不禁(jīn). 如释重负
C. 累赘(zuì) 契约 五脏六腑(fǔ) 跚跚来迟
D. 稠密(chòu) 竹蔑 血气方刚(xuě) 耀武扬威
2、
阅读《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完成各题。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张中行
①叶圣陶先生于1988年2月16日逝世。记得那是旧历丁卯年除夕,晚上得知这消息,外面正响着鞭炮,万想不到这繁碎而响亮的声音也把他送走了,心里立即罩上双层的悲哀。
②我第一次见到叶圣陶先生,是五十年代初,我编课本,他领导编课本。这之前,我当然知道他,那是上学时期,大量读新文学作品的时候。相识之后,交往渐多,感到过去的印象失之太浅;至少是没有触及最重要的方面——品德。《左传》说不朽有三种,居第一位的是立德。在这方面,就我熟悉的一些前辈说,叶圣陶先生总当排在最前列。叶圣陶先生是单一的儒,思想是这样,行为也是这样。这有时使我想到《论语》上的话,一处是:“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一处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两处都是孔老夫子认为虽心向往之而力有未能的,可是叶圣陶先生却偏偏做到了。因此,我常常跟别人说:“叶老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所以确是人之师表。
③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无不为他的待人厚而深受感动。前些年,一次听吕叔湘先生说,当年他在上海,有一天到叶先生屋里去,见叶先生伏案执笔改什么,走近一看,是描他的一篇文章的标点。这一次他受了教育,此后写文章,文字标点一定清清楚楚,不敢草率了事。我同叶圣陶先生文墨方面的交往,从共同修润课本的文字开始。其时他刚到北方来,跟家乡人说苏州话,跟其他地方人说南腔北调话。可是他写文章坚决用普通话。他对普通话生疏,于是不耻下问,让我帮他修润。我出于对他的尊敬,想不直接动笔,只提一些商酌性的意见。他说:“不必客气。这样反而费事,还是直接改上。不限于语言,有什么不妥都改。千万不要慎重,怕改得不妥。我觉得不妥再改回来。”我遵嘱,不客气,这样做了。可是他却不放弃客气,比如有一两处他认为可以不动的,就一定亲自来,谦虚而恳切地问我,同意不同意恢复。我当然表示同意,并且说:“您看怎么样好就怎么样,千万不要再跟我商量。”他说:“好,就这样。”可是下次还是照样来商量,好像应该作主的是我,不是他。
④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例如一些可以算作末节的事:有人到东四八条他家去看他,告辞时,客人拦阻他远送,无论怎样说,他一定还是走过三道门,四道台阶,送到大门外。告别,他鞠躬,口说谢谢,看着来人上路才转身回去。他晚年的时候已经不能起床,记得有两次,我同一些人去问候,告辞时,他总是举手打拱,不断地说谢谢。
⑤还记得大概是七十年代中期某年的春天吧,我以临时户口的身份在妻女家中小住,抽空去看他。他家里人说,他很少出门,这一天有朋友来约,到天坛看月季去了。我要了一张纸,留了几句话,其中说到乡居,说到来京,末尾写了住址,是西郊某大学的什么公寓。第二天就接到他的信。他:说他非常悔恨,真不该到天坛去看花。他看我的地址是公寓,以为公寓必是旅店一类,想到我在京城工作这么多年,最后沦为住旅店,感到很悲伤。我看了信,也很悲伤,不是为自己的颠沛流离,是想到十年来的社会现象,像叶圣陶先生这样的人竟越来越少了。
⑥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这包括正心修身和“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我们在一起的时候,常常谈到写文章,他不只一次地说:“写成文章,在这间房里念,要让那间房里的人听着,是说话,不是念稿,才算及了格。”他这个意见,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反应。譬如近些年来,有不少人是宣扬朦胧的,还有更多的人是顺势朦胧的,对于以简明如话为佳文的主张,就必付之一笑。而叶先生则主张写完文章后,可以自己试念试听,看像话不像话,不像话,坚决改。叶圣陶先生就是这样严格要求自己的,所以所作都是自己的写话风格,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
⑦在文风方面,叶圣陶先生还特别重视“简洁”。简洁应该是写话之内的一项要求,这里提出来单独说说,是因为叶圣陶先生常常提到,有针对性。他是带着一些感慨说的:“你写成文章,给人家看,人家给你删去一两个字,意思没变,就证明你不行。”关于繁简,关于修改,鲁迅提到的是字句段。叶圣陶先生只说字,我的体会,一是偏重用语,二是意在强调,精神是可简就决不该繁。可是现实呢,常常是应简而偏偏要繁。举最微末的两个字为例。一个是“了”,如“我见到老师”,“他坐在前排”,简明自然,现在却几乎都要写“我见到了老师”,“他坐在了前排”,显得既累赘又别扭。另一个是“太”,如“吸烟不好”,“那个人我不认识”,也是简明自然,现在却几乎都要写“吸烟不太好”,“那个人我不太认识”,变得不只累赘,而且违理。像这样的废字,删去不只是意思没变,而且是变拖沓无理为简洁合理,可是竟然很少人肯删,也就无怪乎叶圣陶先生感慨系之了。
⑧在我认识的一些前辈和同辈里,重视语文,努力求完美,并且以身作则,鞠躬尽瘁,叶圣陶先生应该说是第一位。上面说的是总的用语方面。零碎的,写作的各个方面,小至一个标点,以至抄稿的格式,他都同样认真,不做到完全妥帖决不放松。还记得五十年代早期,他发现课本用字,“做”和“作”分工不明,用哪一个,随写者的自由,于是出现这一处是“叫做”,那一处是“叫作”的现象。这不是对错问题,是体例不统一的问题。叶圣陶先生认为这也不应该,必须定个标准,要求全.社出版物统一。商讨的结果,定为“行动”义用“做”,“充当”义用“作”,只有一些历史悠久的,如作文、自作自受之类仍旧贯。决定之后,叶圣陶先生监督执行,于是“做”和“作’就有了明确的分工。
⑨叶圣陶先生,人,往矣,我常常想到他的业绩。凡是拿笔的人,尤其或有意或无意而写得不像话的人,都要常常想想叶圣陶先生的写话的主张,以及提出这种主张的深重的苦心。
【1】文章中作者对叶圣陶先生总的评价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方面去加以表现的?
【2】本文的语言平易质朴,那些旧事在作者笔端娓娓道来,有种醇厚的味道。请从下列两个句段中任选一个品析。
(1)我第一次见到叶圣陶先生,是五十年代初,我编课本,他领导编课本。这之前,我当然知道他,那是上学时期,大量读新文学作品的时候。
(2)譬如近些年来,有不少人是宣扬朦胧的,还有更多的人是顺势朦胧的,对于以简明如话为佳文的主张,就必付之一笑。
【3】叶圣陶先生在文章的语言风格上有什么要求?
【4】文章字里行间里流露出作者对叶圣陶先生怎样的感情?试结合一处细节加以体会。
3、
填补下列句子的空缺。
(1)斯是陋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念天地之悠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黄梅时节家家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往来无白丁。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决眦入归鸟。
(7)______________________,吟鞭东指即天涯。
(8)______________________,赚得行人错喜欢。
4、
名著阅读
我们航行在平均一千五百米深的水层。那时跟船最接近的陆地是留卡斯群岛,群岛散开,像铺在海面上的一堆石板。在这一带有高出的海底悬崖,那是像宽大基础那样铺下的平板大石形成的一道一道直立高墙,在墙中间露出许多黑洞,我们船上的电光不可能直照到底。
(1)文段节选自________(国籍)著名科幻和探险小说家儒勒·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作者被誉为“科学时代的预言家”和“______________”。
(2)该小说讲述了尼摩船长驾驶自己设计制造的潜水艇在大海中自由航行的神奇故事,情节曲折紧张,请你从下面两个冒险事件中任选一个,简要复述其情节。(不超过100字)
①恶斗章鱼 ②冰山封路
5、
只要善于发现,生活中就能处处遇见美。正如本册教材中,张中行发现叶圣陶先生的美德闪光点;宗璞发现紫藤萝瀑布昂扬向上的生命力;茨威格发现悲剧背后蕴藏的伟……生活中有很多美好等待我们用心去发现。请以“发现美好”为题写作。
要求:(1)文体不限;(2)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3)不少于600字。
6、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右兽于水中,竞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挪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乙)刘羽冲偶得古兵书
刘羽冲偶得古兵书,伏读经年,自谓可将十万。会有土寇,自练乡兵与之角,全队溃覆,几为所擒。又得古水利书,伏读经年①,自谓可使千里成沃壤。绘图列干②四州官。州官亦好事,使试于一村。沟洫③甫成,水大至,顺渠灌入,人几为鱼。
由是抑郁不自得,恒独步庭阶,摇首自语曰:“古人岂欺我哉!”如是日千百遍,惟此六字。不久,发病死。
后,风清月白之夕,每见其魂在墓前松柏下,摇首独步。倾耳听之,所诵仍此六字也。或笑之,则歘④隐。次日伺之,复然。
泥古者愚,何愚乃至是欤?
何文勤公尝教昀曰:“满腹皆书能害事,腹中竞无一卷书亦能害事。国弈不费旧谱,而不执旧谱;国医不泥古方,而不离古方。故曰:‘神而明之,存乎其人。’又曰:‘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注释)①经年:一年左右。②干:求见。③沟恤:沟渠。④歘(xū):火光一现的样子。
【1】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每句只划一处)
(1)可据理臆断欤 (2)由是抑郁不自得
【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湮(_______) (2)将(_______)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1)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2)泥古者愚,何愚乃至是欤?
【4】说说甲文中的讲学家和乙文中的刘羽冲有什么共同点,两篇文章都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 读课文《丑小鸭》,“只要你是一只天鹅蛋,就算是生在...
- 《爸爸的花儿落了》从全文看,爸爸是一个______...
- 《往事依依》中四件往事给“我”的启示最大的是()A...
- 阅读文段,回答下面的问题。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
- 读课文《羚羊木雕》,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选出正确的...
- 开头的第一句话“我家养了几次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
- 阅读诗歌,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那天早晨上学,我去得...
-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他对独立的要求不知从什么时候起...
- 动物是人类的朋友,谈谈你对斑羚飞渡这件事的看法。
-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文中从敌我两方面议论...
- 《秋天的怀念》中反复写“看花”这一内容的原因是什么...
- 阅读《猫人》,完成后面小题。猫人(美)罗杰迪安基瑟...
- ①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
- 你对本新闻报道《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港隆重举行》...
- 下面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海伦·凯勒是美国女作...
- 读课文《土地的誓言》选出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A....
-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题。(甲)我向里面望了一下,...
- 课内语段阅读: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
- 《羚羊木雕》的中心意思是()。A.写家庭生活中的一...
- 《小圣施威降大圣》第2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 阅读文段,回答下面的问题。浪涌飞舟五月初五头端午,...
- (三)现在他们真是惊慌到了极点。从日记中,人们可以...
- (一)没过多久,他们发现雪地上插着一根滑雪杆,上面...
- 读课文《安恩和奶牛》,安恩把奶牛牵到集市上的理由是...
- 孙悟空的每一次变化,二郎神都能马上找到制服他的办法...
- 【精段阅读】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
- “三味书屋”的先生是一位学问渊博的老者,文中鲁迅对...
- 《梵天寺木塔》中写钱帅心理的一个词是______,...
- 本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属于新闻中的“消...
- 从作者的语言特点方面赏析下列句子。大张着口,似个庙...
- 江西省南昌市二十八中集团七年级上学期期末...
- 云南省保山市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
- 广东省东莞市横沥爱华学校七年级上学期期中...
- 江苏省泰州市常青藤学校联盟七年级上学期第...
- 福建省晋江市南侨中学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
- 江苏省邗江中学(集团)七年级上学期月考语...
-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课邓稼先同...
- 江西省吉安市峡江县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
-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课《在山...
- 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钱桥中学七年级上学期期...
-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课《一面》...
- 山东省东营市河口区义和镇中心学校(五四制...
- 北京市西城外国语学校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
-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月亮上...
-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课《人民解...
-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课《水调歌...
- 山东省临沂市河东区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
-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课《济南的...
-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课《天上的街市》同...
-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课散文诗两...
- 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南湖中学七年级上学期月...
- 山东省日照岚山区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
- 山东省东营市油田学校(五四制)七年级上学...
-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课《口技》同...
- 北京市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七年级上学...
- 福建省泉州市永春县蓬壶中学七年级月月考语...
-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课《十五夜望月...
-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为你...
- 河南省焦作市第十七中学七年级月月考语文试...
- 江苏省东台市第四联盟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