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下列加点词语的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朗润(rùn) 黄晕(yùn) 应和(hè) 塑造(sù)
B. 贮蓄(zhù) 嫩绿(nèn) 澄清(chéng) 看护(kān)
C. 酝酿(niàng) 着落(zháo) 静谧(mì) 枯藤(téng)
D. 莅临(1ì) 粗犷(guǎng) 咄咄逼人(duō) 棱镜(léng)
2、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美妙的羚羊峡谷
①美国西南部的亚利桑那州有一个并不繁华的小镇,那里聚集了众多名声显赫的国家公园。而就在这个小镇东南不远处,有两段神秘的峡谷,当阳光照进幽深宁静的谷中,光与影的舞蹈便在这里释放魅力。这就是美妙的羚羊峡谷。
②羚羊峡谷属于狭缝谷,深入谷底会发现它如同一个美妙的艺术宫殿。谷壁看似轻柔,则非常坚硬,岩石表面像被精心打磨,纹层顺着岩壁流消,如同一万年前的波浪被定格在这峡谷中。阳光从峡谷顶部射入,幻化出奇幻的色彩,所以也有人说,羚羊峡谷是“被上帝抚摸过的地方”。
③羚羊峡谷分上,下两段,两段相隔的几公里之间都是平坦的沙漠。
④上峡谷只有180米长,谷底稍宽一些,但最宽的地方也不过5米。走进上峡谷好像进入了一个大自然的神殿。头顶上射下来的阳光让曲折的峡谷时而暗影朦胧,时而红光沐浴。一道道层峦叠嶂的优美弧线背后不时透出柔和的彩光,神秘莫测,吸引着无数探奇的游人。
⑤下峡谷是一条长800米,深约10米到20米的“地缝峡谷”。它像蛇一样蜿蜒在地下宽的地方只有两三米,狭窄处难有下脚的地方。谷底很平坦。两侧光溜溜的砂岩壁上呈现出各种曲线的三维组合,水平的波纹和纵向的波浪形曲面相交,凹凸有致。构成羚羊峡谷的岩石是红色的砂岩,它之所以显示出鲜艳的红色或橘红色,是因为铁元素以氧化物的形式同沙子一同沉淀下来.充当了红色的染色剂。阳光从头顶上的天缝里倾泻下来,像舞台上的追光灯束,缓缓地扫过地缝。红色的砂岩就在光影里呈现出柔和的各种暖色色阶,从橙黄到赤紫,像火焰在舞蹈,像丝绸在飘动,也像涟漪在变幻。砂岩地层与阳光共同创造了这奇妙的峡谷。
⑥羚羊峡谷主要由流水侵蚀形成。羚羊峡谷地处科罗拉多高原的中部,科罗拉多高原的降水多以集中的暴雨形式在夏季出现。暴雨造成的山洪水量大,水流急,常常沿地表的低洼缝隙急速流下。流水与其中裹挟的沙石块和树木一路撞击侵蚀河床,让它越来越深越来越宽,逐渐变成了宽大的峡谷。
⑦科罗拉多河在日夜流淌,继续塑造着大峡谷。科罗拉多高原上数不清的季节性河流也无定时地冲过羚羊峡谷之类的狭缝谷,把它们不断地加深加宽。地质学家告诉我们,再过几百万年,科罗拉多大峡谷将变得宽得望不到对岸,深得与海平面平齐。那么到那时,如今的缝隙般的羚羊峡谷会不会被溪水开凿成新的大峡谷呢?
【1】选文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羚羊峡谷的?
【2】选文第②段画线的句子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阅读选文第⑤段,请简要写出羚羊峡谷呈现美妙色彩的原因。
【4】请具体分析选文第③④⑤段不可以调换顺序的原因。
【5】选文第⑦段加点词“那时”指什么时候?
3、
(1)东临碣石,以观沧海。___________,___________。(曹操《观沧海》)
(2)潮平两岸阔,___________。___________,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3)《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写景兼点时令,暗含漂泊之感,离别之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朱自清《春》这篇文章中有一句话,指一年的计划要在春天考虑安排,这句话是:“___________”,比喻意是_______________。
4、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小令中,“枯藤”“老树”“昏鸦”“夕阳”等词语描绘了一蝠怎样的景象?
【2】“小桥流水人家”的情意与“断肠人”的愁情是否一致?请简要分析一下。
【3】这首小令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5、
根据阅读的名著,完成各题。
【1】请用一句话对《朝花夕拾》的主要内容做简要概括。
【2】根据以下所给内容写出鲁迅在《朝花夕拾》中写到的对应人物。
(1)有愚昧迷信的一面,但她身上保存着朴实善良的爱,令作者永生难忘。(_______)
(2)他是一位日本医学教授,他平等待人,关心来自弱国的学生的学业,他朴素而伟大的人格令人肃然起敬,治学严谨、平等待人、和蔼可亲是他胡伟大之处。(_______)
【3】选择题。
(1)《狗·猫·鼠》写到了作者何种生活经历( )
A、养狗 B、养猫 C、养隐鼠 D、都不是
(2)《朝花夕拾》是一本( )
A、散文集 B、论文集 C、文学评论集 D、杂文集
6、
题目:那段温暖的时光
要求:(1)选择你最擅长的文体,结合你最熟悉的生活,抒发你最真挚的情感。(2)认真书写,力求工整、美观。(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姓名。(4)字数不少于600字。
7、
阅读《陈太丘与友期行》,回答问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世说新语)》,_____(朝代)临川王______(人名)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期行(____________) (2)相委而去 (__________)
(3)下车引之(____________) (4)元方入门不顾(__________)
【3】这个小故事的主要人物是谁?文章用什么描写方法来刻画主要人物的?
【4】文章内容说元方是从哪些方面反他父亲的友人的?
【5】陈太丘之友和元方各是怎样的人?从文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 (二)①凶猛的暴风雪像狂人似的袭击着薄薄的帐篷,死...
- 阅读下文: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
- 对下列句子运用的表达方式判断有误的一项是()。A....
- 读课文《安塞腰鼓》句子,回答: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
- 读课文《爸爸的花儿落了》下列哪些地方表现“我”长大...
- (一)①试跳成功,紧接着,一对对斑羚凌空跃起,在山...
-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红枣女孩郑渊洁当女孩儿第一次睁...
- 读课文《爸爸的花儿落了》,属于文中插叙的事件有()...
-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题。(甲)我向里面望了一下,...
- 读课文《羚羊木雕》,“这能全怪我吗?”从句式上看这...
- 《本命年的回想》文中对旧年习俗信手拈来,如____...
- 《蝉》的结尾处说“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
- 从杨利伟的成长过程中,你受到什么启发?
- 判断下列各句表达不符合课文《一面》的一项是()。A...
-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①矮胖老师继续用黑板刷轻敲课桌...
- 读课文《伟人细胞》,下列对各句描写手法的判断有误的...
- 《爸爸的花儿落了》全文的情感基调是______,贯...
-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一)做父亲丰子恺①楼窗下的弄...
- 新闻这种问题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包括_____...
- 读课文《十三岁的际遇》,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你从杨利伟“从容而稳健的步伐”中看到了什么?
- 指出下列说法的正误。①《竹影》以几个少年描描画画的...
- 读课文《安恩和奶牛》,符合安恩性格特点的词语是()...
- 作者在《往事依依》中引用田汉的《南归》诗,有什么作...
-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文中说“至发电时止”...
- 读课文《小圣施威降大圣》,大圣是怎样变化的?小圣又...
-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不要是只讲他在这严冬所受的困苦...
- 读课文《安恩和奶牛》,下列句子描写方法判断正确的是...
- 读《在山的那边》“在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之后你终会攀上...
- 故乡红叶凸凹香山的红叶,我是赏过的。第一次赏香山红...
-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课陈太丘与...
- 江苏省江阴市第一初级中学、要塞中学七年级...
- 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南湖中学七年级上学期月...
- 江西省吉安市峡江县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六单...
- 江苏省句容市华阳片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
- 山东省潍坊市诸城市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
- 河南省镇平县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卷
-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课《伟大的悲...
- 广东省东莞市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卷
-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课《十五夜望月...
- 安徽省合肥市肥西县协力中学七年级上学期期...
- 江西省吉安市峡江县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
- 江苏省江阴市青阳片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
-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课土地的誓...
- 黑龙江省桦南县实验中学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
- 湖南省长沙市明德教育集团七年级上学期期中...
- 浙江省宁波市东钱湖中学、李关弟中学等十校...
-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课《羚羊木...
-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十四《蔚蓝的王国...
- 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县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
-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课《回延安...
- 江苏省泰兴市实验初级中学教育集团(联盟)...
-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课《水调歌...
- 湖北省十堰市房县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
- 福建省厦门市六中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
-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课《柳叶儿...
- 重庆市九龙坡区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
- 河南省焦作市第十七中学七年级月月考语文试...
-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四课《安恩...
-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课《黄鹤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