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三高考历史专题专练:近代中国的沉沦与转型--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前
答题卡下载
收藏试卷
平行组卷
一、选择题 (共1题,共5分)

1、

魏源认为:“时务莫切于当代,万事莫备于六官。”“然昨岁之历今岁而不可用,高、曾器物不如祖、父之适宜。时愈近,势愈切。”这表明魏源主张

A. 效仿西方,改革时政

B. 因时变革,奋发图强

C. 废旧布新全面变革

D. 健全官制稳步发展

二、 (共1题,共5分)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所谓“西学中源”,亦称“中源西流”,即西方文化源出中国,近代西方文明,中国“古已有之”。这是中国人早期认知西方文化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特殊文化现象,是“西学东渐”过程的产物。明清之际,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看到了中国传统文明的停滞与落后,希望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乃至制度,但是,传统文明的强大惯性却使他们的心理处在一种矛盾当中……加之时人昧于世界,只能将新生事物与自己熟知的知识相比较,从中寻求认识的依据,所以,“西学中源”说的出现也就顺理成章了。

——摘自中华书局《清史资料》

材料二  “中体西用”是在保持文化优越感的前提下保守派和务实派都认可的“自强”方式,是对“西学中源”的继承与超越……“中体西用”解决了保守派只看到“百年变局”而把注意力集中到收拾人心、重修政治却轻视外部威胁的问题上。……“中体西用”解决了务实派只看到“千年变局”而没有意识到在缺乏对传统文化自信心基础上学习西方也可能引起对传统文化冲击,以及由此引起大一统内部涣散的问题。

——摘自陆勇《从“西学中源”到“中体西用”:传统“中国”观念的调适》

(1)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学中源”和“中体西用”学说产生的不同历史背景,并指出“中体西用”对“西学中源”有何超越。

(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学中源”和“中体西用”对中国产生的共同影响,并谈谈你对“中学”和“西学”的认识。

网友关注的试题 更多>>
网友关注的试卷 更多>>
试卷分析
(总分:20)
总体分析
选择题(1道)
(1道)
难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