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东北三省三校)高三四模语文试卷
答题卡下载
收藏试卷
平行组卷
一、选择题 (共1题,共5分)

1、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要理解中国画教育的特殊本质,改进学校的中国画教育,必须重新认识传统中国画教育形式,是十分必要的。

B. 在上海交通大学举办的“近现代建筑遗产与当代城市更新发展”高峰论坛上,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透露了当初叫停修缮工程的原委。

C. 邓恩是个中国迷,在中国的十几年间他陆续搜集了大量的文物、服饰、出土手工艺品、生产工具、自然样本等并运回美国。

D. 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塑造了一位一心为了工作的“接地气”的市委书记一李达康,随着剧情的深人成为受到观众喜爱的“新网红”。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5分)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俞可平:仰望星空,做天国的学问

肖堂

  学而优则仕的进阶逻辑,到俞可平这里被颠覆了。争取了两三年后,这位中央编译局副局长的辞职请求,终于得到中央批复。他如愿回到未名湖畔,履新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院长。

  一直以来,俞可平身上最引人关注的,是他大胆而犀利的学术观点。他的成长经历和最鲜活的生活细节,却很少有人知晓。如今看来,恰恰是这些被忽略的部分,生动印证了时代的发展。

  1959年7月,俞可平出生于浙江诸暨。他曾做过两年多生产队干部,之后恰逢国家恢复高考,俞可平考入当时的浙江师范学院绍兴分校,就读政史专业,后来成为厦门大学哲学系第一批硕士研究生。“我们这代人,受毛主席的影响特别深。毛主席喜欢读什么?喜欢读历史、哲学。”他这样解释自己选择专业的原因。

  在厦大三年,因为看到政治对中国的决定性作用,俞可平的兴趣渐渐转向了中国政治。“当时的我,内心似乎涌动着一种莫名的责任感,觉得应该为这个社会的进步做点儿什么。”俞可平说,“所谓责任,无非两种。一种是知识的责任,就是通过研究,推动学术的进步;另一种,就是通过实践,推动社会进步。”

  1984年,俞可平毕业,并留校任教。也是在这一年,北京大学设立了全中国第一个政治学博士点,中国新时期政治学奠基人赵宝煦决定招收开门弟子。经过努力,他如愿走到了赵宝煦面前,成为新中国成立后首批政治学博士生之一。

  入学一年后,俞可平放弃了当时非常难得的海外联合培养机会,试图说服导师同意自己转变研究方向——从国际政治转向中国政治,从政治理论转向政治现实。“中国政治这么敏感,干嘛要学这个?”面对赵宝煦的询问,俞可平给出了两个答案:“第一,在中国社会,起主导作用的是政治,不是经济;第二,整个社会洋溢着改革的氛围,作为政治学研究者,应该参与到改革当中去。”此后,俞可平一直专注于当代中国政治的研究。

  北大毕业在短暂的留校后,俞可平很快就调到中央编译局工作,并且一干就是27年,从一名普通的助理研究员成长为局领导。但热衷学术的他越来越意识到,自己内心更希望做一个纯粹的教授。

  尽管从政多年,俞可平至今仍保持着一个学者的习惯和作息:喜欢爬山、游泳、射击,不跳舞、不去卡拉0K、很少应酬,每天晚上只睡6个小时,早上起来第一件事就是读书、做学问。结果是,其学

术影响力不但一直在政治学和国际政治研究领域中保持领先地位,而且据不久前上海交通大学发布的一项统计显示:过去十年中,在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俞可平发表论文的引用率也高居榜首。

  在俞可平看来,做学问有两种:一种是“尘世的学问”,一种是“天国的学问”。“这两种学问的性质不一样,前者是对策研究,为现实服务;后者是纯学问,属于基础性的理论研究。”他说。重回校园的俞可平,希望能做自己的“天国的学问”。他说,“现在中国的综合经济实力已经很强大了,但具有世界影响的原创思想、原创理论太少了,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在这么重大的转型时期,需要有我们自己的思想,特别是政治思想。”

  他坦率地说以前在中央编译局,尽管是分管科研,但行政事务仍很多,确实感觉时间不够用。”同时,俞可平也希望用自己的行动实践中央提出的干部能上能下的用人原则。“我做了 14年的副局长了,我自己研究的就是政治体制改革,了解一般一个干部在一个岗位上不得超过8年,我已经超过任期6年了,我应当带头能上能下。”

“中国需要仰望星空的人,今后我将有更多的时间仰望星空。”

(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很少有人能像他那样,在为官的时候已经著作等身;也很少有人像他那样,在敏感地带游刃有余,新意频出又从不逾矩……如今,他辞官归学,投身于中国的政治学基础理论研究,以强烈的责任感,推动原创性思想的生产。”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名誉会长、著名经济学家高尚全

②   在中央编译局,俞可平参与了很多中央的重大决策调研和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及建设工程。他发起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为推动中国政府创新和国家治理现代化做了不少努力。还发起了中国社会创新奖,推动中国的民间组织和社会组织创新,鼓励它们为社会进步做贡献。

  —刘巍《从“教官”到教授俞可平的两种责任》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俞可平用他的经历颠覆了学而优则仕的进阶逻辑,在仕途上已经做到中央编译局副局长,辞职后选择了回北大。

B. 俞可平考人大学后选择政史专业、哲学专业,主要是受家庭和时代影响,而后来他转向中国政治则完全是源于内心的责任感。

C. 俞可平在中央编译局分管科研,其学术影响力一直在相关研究领域中保持领先地位,发表论文的引用率也比较高。

D. 俞可平认为“天国的学问”是纯学问,他希望做“天国的学问”,解决中国在重大转型期原创思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 俞可平是中国首批政治学博士,是赵宝煦的开门弟子,这使他深感责任重大,决心为社会的进步做点什么。

B. —直以来,人们关注俞可平大胆而犀利的学术观点,但很少有人知晓他的成长经历和生活细节,而这些被忽略的部分也是值得关注的。

C. 尽管从政多年,但仍然保持着学者的习惯和作息,很少参加应酬,将全部精力用于学术研究,这是俞可平在为官时就已著作等身的原因之一。

D. 中央关干干部任用有“干部能卜能下”的用人原则,俞可平辞官归学,除了热衷学术,也有带头践行中央提出的用人原则的考虑。

E. 文章多次引用了俞可平自己的话,有助于读者直观地了解其经历和思想,使传记具有更为真实感人的力量。

【3】俞可平对责任是如何理解的?又是怎样践行的?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三、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5分)

3、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张淳,字希古,桐城人。隆庆二年进士。授永康知县。吏民素多奸黠,连告罢七令。淳至,日夜阅案牍。讼者数千人,剖决如流,吏民大骇服,讼浸减。凡赴控者,淳即示审期,两造①如期至,片晷分析无留滞。乡民襄饭一包即可毕讼,因呼为“张一包”,谓其敏断如包拯也。

巨盗卢十八剽库金,十余年不获,御史以属淳。淳刻期三月必得盗,而请御史月下数十檄。及檄累下,淳笑曰:“盗遁久矣,安从捕。”寝不行。吏某妇与十八通,吏颇为耳目,闻淳言以告十八,十八意自安。淳乃令他役诈告吏负金,系吏狱。密召吏责以通盗死罪,复教之请以妇代系,而己出营赀以偿。十八闻,亟往视妇,因醉而擒之。及报御史,仅两月耳。

民有睚眦嫌,辄以人命讼。淳验无实即坐之,自是无诬讼者。永人贫,生女多不举。淳劝诫备至,贫无力者,捐俸量给,全活无数。久之,以治行第一赴召去永,甫就车,顾其下曰:“某盗已来,去此数里,可为我缚来。”如言迹之,盗正灌足于河,系至,盗服辜。永人骇其事,谓有神告。淳曰:“此盗捕之急则遁,今闻吾去乃归耳,以理卜,何神之有?”

擢礼部主事,历郎中,谢病去。起建宁知府,进浙江副使。时浙江有召募兵,抚议散之,兵皆汹汹。淳曰:“是骄悍者留则有用汰则叵测不若汰其老弱而留其壮勇则留者不思乱汰者不能乱矣”从之,事遂定。官终陕西布政。

(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六十九》)

【注】①两造:诉讼的双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是骄悍者留/则有用/汰/则叵测/不若汰其老弱/而留其壮勇/则留者不思乱/汰者不能乱矣

B. 是骄悍者/留则有用/汰则叵测/不若汰其老弱/而留其壮勇/则留者不思乱/汰者不能乱矣

C. 是骄悍者留/则有用/汰/则叵测/不若汰其老弱/而留其壮/勇则留者/不思乱/汰者不能乱矣

D. 是骄悍者/留则有用/汰则叵测/不若汰其老弱/而留其壮/勇则留者/不思乱/汰者不能乱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进士,参加殿试取中后才能称为进士。殿试分三甲录取,一甲赐进士出身,二甲赐进士及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B. 十八,是古代常见的按照同曾祖兄弟的长幼次序来排行的一种称呼。如柳永被称为柳七,白居易被称为白二十二。

C. 御史,是古代一种官名,其职责多有变化。自秦朝开始,御史专为监察性质的官职,一直延续到清朝。

D. 擢,是提拔、破格提拔的意思。在我国古代表示提拔的词语还有“加官”、“升”、“超”、“拔”、“陟”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张淳善于断案。审理案件不拖延积压,百姓都说张淳断案就像当年的包拯一样迅速果断。

B. 张淳聪明机智。他故意放出大盗卢十八逃跑很久难以抓捕的风声,先使其放松警惕,然后再用计,将卢十八缉拿归案。

C. 张淳体恤百姓。永康县有很多贫穷的人生下孩子无法抚养,张淳耐心规劝,拿出自己的俸禄给百姓,使很多人活了下来。

D. 张淳料亊准确。离开永康县之前,他告诉下属,有个逃跑的盗贼就在附近,手下人按照他的话去抓捕,果然抓到了盗贼。

【4】把文言文中両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讼者数千人,剖决如流,吏民大骇服,讼浸减。

(2)此盗捕之急则遁,今闻吾去乃归耳,以理卜,何神之有?

四、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5分)

4、

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月”在古诗文中已不是一个普通的天体,而是文人笔下情感和哲思的载体。它是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对友人“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的牵挂不舍,是李商隐《锦瑟》中“______________”的哀伤迷惘,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两句则是由月的圆缺变化而引发的对自然和生命的思考……这些“月”凝聚着诗人的情感经历和生命体验。

五、诗歌鉴赏 (共1题,共5分)

5、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各题。

临江仙•再用韵送祐之①弟归浮梁

辛弃疾

钟鼎山林都是梦,人间宠辱休惊。只消闲处过平生,酒杯秋吸露,诗句夜裁冰②。

记取小窗风雨夜,对床灯火多情。问谁千里伴君行?晓山眉样翠,秋水镜般明。

【注】①祐之:辛祐之,辛弃疾的族弟。②裁冰:比喻构思新颖精巧。

【1】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钟鼎”“山林”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方法,分别代指奢侈豪华的生活、隐居乡野的生活,这句诗指出富贵、隐逸的生活都是梦幻。

B. “人间宠辱休惊”一句,劝导族弟辛祐之面对人间得失荣辱,无需心惊,流露出失望消极人生态度。

C. “酒杯秋吸露”一句,写了诗人在秋季用酒杯接取露水来饮用的情形吸露”形容一个人生活清贫。

D. 下阕前两句回忆了往昔与族弟辛祐之小窗风雨、对床夜话的手足情谊,情真意切,清丽洒脱。

E. 作者在下阕运用虚写、对偶、设问等多种手法,表达了离别时对弟弟祐之的深厚情意。

【2】这首送别词结尾三句写景抒情既柔美又不失洒脱豁达,极具辛词特色,请简要赏析。

六、语言表达 (共1题,共5分)

6、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对数字信息资源的保存是保护人类文明、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使命。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_____①   。2006年全球数字信息总量为1700亿GB.到2020年预计将选到44万亿GB。然而,___② 。例如,网络信息的平均寿命只有4天,而新闻网页的寿命则只有短短的36小时,无数有价值的数字信息资源无声无息地消失了。因此,_____③   。

网友关注的试题 更多>>
网友关注的试卷 更多>>
试卷分析
(总分:50)
总体分析
选择题(1道)
现代文阅读(1道)
文言文阅读(1道)
名句名篇默写(1道)
诗歌鉴赏(1道)
语言表达(1道)
难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