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上海申鑫队在源深体育中心迎战北京国安,尽管保级前景几近令人绝望,但是,申鑫队没有______,仍以饱满的精神迎战北京国安队。
②中国政府处理南海问题证明了中国的实力,同时也表明我们依然面临着许多困难。我们既没理由_______,也没理由妄自尊大。
③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陷入一种心理困境:____,感觉自己处处不如别人,这是非常有害的。
A. 自惭形秽 妄自菲薄 自暴自弃
B. 妄自菲薄 自暴自弃 自惭形秽
C. 自暴自弃 妄自菲薄 自惭形秽
D. 自暴自弃 自惭形秽 妄自菲薄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仁义礼智信”即儒家核心思想“三纲五常”中的“五常”,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它最终聚合为一个核心的价值理念,是中国文化长期发展、传承和选择的结果。
在孔子之前,“仁”“义”“礼”“智”“信”这些术语已经广泛流行,是当时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念。“仁”作为一种品德,最初的含义是“爱亲”,即爱自己的亲人。孔子论“仁”,意蕴丰富,尤重视“爱人”和“忠恕”。“仁者爱人”扩展了“爱亲”,使“仁”突破了氏族的界限,上升成为人类社会的一般原则。“忠恕”是仁的具体化。“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是“忠”,指主动的推及行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是“恕”,指出了“为仁由己”的底线。论“仁”的同时,孔子也说“义”。“义”即“宜”。凡合乎道德义理的行为便是“义”。反之便是“不义”。而“礼”,起源于史前初民的宗教祭祀活动,历经数千年传承损益,西周初年周公“制礼作乐”,将其加工改造成了一整套的礼乐制度。孔子主张恢复周代礼乐,同时又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论语·阳货》),认为“礼”不仅仅是形式化的东西;“人而不仁,如礼何”(《论语·八佾》),强调“礼”应根植于“仁”。孔子讲“礼”时轻其仪重其内的态度,为后来儒家的礼学思想奠定了基调。“智”即聪明、有智慧。孔子所言之“智”,并非一般所说的小聪明,而是一种道德境界。孟子更是明确地将“智”与“仁”“义”“礼”相提并论,作为君子的“四德”之一。“信”则是指诚实守约、言行一致的品德,孔子曾多次论及。到西汉武帝时,董仲舒在《举贤良对策》中谓“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首次将这五者并而论之,称之为永恒不变之道。至两汉之交,“五常”的提法就固定了下来。尽管后世儒家对“五常”的解释不尽相同,但孔子的观点一直是他们阐说的根基。
对“仁”“义”“礼”“智”“信”诸范畴的阐发,体现了儒家对人的本质的认识:人不仅有自然性,更有道德性,而后者才是人不同于万物的根本。孔子的“仁”、孟子的“四德”、董仲舒的“五常”正体现了人之为人的本质属性。
作为传统中国的一种核心价值观,“五常”摆脱了时空等具体条件的限制,具有普适性,起到了凝聚民族精神、维系民族文化的重要作用。在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各种学说、文化碰撞不断,比如延续两千多年的本土儒、法等学说的对立与斗争,元、清两代中原农耕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的冲突,佛教传入后中华文化与异域文化的冲撞,等等。但正是因为有了像“五常”这样的价值理念,中华文明才具有无比强固的凝聚力,能容纳不同的文化元素,将产生于不同生活习俗和社会环境乃至于文明背景差异极大的众多文化融合在一起,使其共聚交融于一个极富弹性的文化结构之中。
今天,我们讲“仁义礼智信”,不只是认识它曾经发挥的重要历史作用,还应将它作为宝贵的思想资源,为浇灌当代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观提供养料。
(选自景海峰《什么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五常”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之一,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的界定受孔子思想的影响最大。
B.“仁”“义”“礼”“智”“信”被合称为“五常”是在汉代,但早在孔子之前它们就已广泛流行,并获得了普遍的社会认同。
C.作为品德的“仁”,原意是“爱亲”,而孔子提出的“仁者爱人”,使“仁”突破了血缘关系的界限,上升为人类社会的一般原则。
D.在“礼”的发展历程中,周公是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他将史前留传下来的宗教祭祀活动,加工改造成了一整套的礼乐制度。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随着时代的发展,儒家对“仁”“义”“礼”“智”“信”的阐释可能不尽相同,但它们都体现了儒家对人的本质的认识,揭示了人的道德属性。
B.孔子将“仁”视为做人的原则,把“忠恕”当作实现这一原则的具体方式。“忠”和“恕”虽然有异,但都强调将心比心,为人着想。
C.孔子主张恢复周代礼乐,但又认为不能像周代那样只注重玉帛之类形式化的东西,而应让礼根植于仁,这种轻仪式重内涵的态度对后世影响深远。
D.因为有以“五常”为代表的核心价值观的存在,所以中华文明不但没有在与不同文化的冲撞中崩解或变质,反而能将众多文化融汇其中。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五常”观念的聚合形成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从其具体构成来看,孟子的“四德”观应该对董仲舒“五常”观的提出有重要的影响。
B.“五常”的“常”是“恒常不变”的意思。儒家学者将“仁义礼智信”视为恒常不变之道,这五个范畴所体现的人的本质属性具有跨越时空的永恒性。
C.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充满着不同学说与文化之间的碰撞和融合,其中,以中华文化与异域文化的碰撞最为激烈,也最能体现中华文化的弹性与包容性。
D.“五常”作为传统中国的一种核心价值观,对构建当代中国的价值体系也有实际意义,比如,能启示我们要以人为本、传播爱心、恪守底线、重视诚信等。
3、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破阵子
晏殊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1】杜甫在《蜀相》中写道“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在晏殊的这首词中作者也写到了黄鹂鸟的声音——“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试结合原诗词,简要分析二者所表达的感情有何不同。
【2】词的下阕写人物,试简要分析青年女子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并说说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刻画这一青年女子形象的。
4、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台风可调节地球温度,维持全球热量平衡。台风最高时速可达200千米以上,巨大能量的流动在直接给人类造成灾难的同时,①____。众所周知,靠近赤道的热带、亚热带地区受日照时间最长,气候也最为炎热。台风发展和维持的主要能量来源是水汽凝结释放出的潜热能,其水汽主要来自低纬度的热带洋面;②_____,由其携带的大量热量和水汽即从热带输送至中高纬度地区,它给酷暑难熬的人们带来了清凉。如果没有台风,③____,寒带地区则正好相反。
- 下列对诗句的分析与理解中,不正确的一项是()A.帝...
- 选出下列加线字注音全对的一项()A.悚然(sǒng...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暮雨乡愁张清华一个人在外...
- 仿照下面画线句的内容和形式,联系前文,续写两句话。...
- 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意思、用法与其他项不同的一项...
- 指出下列判断有误的一项()A.《康熙字典》《近思录...
- 《氓》用动物比喻女子不要沉迷爱情的句子是:“___...
- ______,以望复关。(《诗经·氓》)
- 选出对《登高》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A.全诗通...
- 埃里希•弗罗姆(1900~1980),美国著名__...
- ______,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
- 哪一句高度概括了先帝创业过程中艰难险阻,也表达了作...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第八届全国残运...
- 下列各选项中“却”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后秦击赵...
- 对下列作品的分类,最恰当的一项是()①《楚辞》②《...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我们一定能在奥...
- 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①这句话描绘的“景”...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以色列与巴勒斯坦...
- 下列对《长亭送别》【耍孩儿】一曲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何”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吏呼一何怒,妇啼一...
-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元曲...
- 下列说法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三五之夜”即农历...
- 婴儿在出生后的一段时间里,还不能很好地辨认物体,是...
- 下列对《长亭送别》【一煞】一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下列各句中加线词语的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
- 下列句子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例:秦城恐不...
- 读《拿来主义》,第5段在上下文中的作用是承启,其理...
- 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恰当的一组词语是()①既然政...
- 下列各句中,加线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A.在卡...
- 登东皋以舒啸,______。______,乐夫天命...
- 人教版高一必修一第单元第课《别了,“不列...
- 辽宁省大石桥市第二高中高一月考语文试卷(...
- 广西贵港市覃塘高级中学高一月月考语文试卷
- 河北省定州中学高一(承智班)下学期期末考...
- 苏教版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第课《直面困难》...
- 陕西省黄陵中学高一普通班上第四次月考语文...
- 广西省宾阳县宾阳中学高一月月考语文试卷(...
- 广西田阳高中高一月月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 江苏省扬州市红桥高级中学高一月质量检测语...
- 安徽省阜阳三中高一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
- 湖北枣阳七中高一月月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 高中语文必修人教版同步练习:第课记念刘和...
- 人教版高一必修一第单元第课《鸿门宴》同步...
- 人教版语文必修四第三单元*短文三篇《信条...
- 江苏省徐州市沛县中学高一月月考语文试卷(...
- 辽宁省沈阳铁路实验中学高一月月考语文试卷...
- 安徽淮北濉溪中学高一月月考语文试试卷(解...
- 苏教版语文必修五第一单元第课《足下文化与...
- 江苏如东高级中学高一月段测语文试卷(解析...
- 湖北江汉平原高级中学高一月月考语文试卷(...
- 人教版高一必修一第单元第课《包身工》同步...
- 河南省林州市第一中学高一月调研考试语文试...
-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第一单元故都的秋同步...
- 苏教版语文必修五第四单元第课《我们为什么...
- 浙江省嘉兴市第一中学高一苏教版必修一校本...
- 湖北省宜昌市第一中学高一月月考语文试卷(...
-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第一单元荷塘月色同步...
- 苏教版语文必修四第四单元第课《不自由,毋...
- 山西临汾一中高一月考语文卷(解析版)
- 湖北省松滋市第一中学高一月月考语文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