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恰当的两项是()
A. 面对“中华匠人”的称号,他多次表态说,自己并没有倚马可待的高超本领,只是把每一个工作的步骤做到最细致,以挑剔的眼光面对自己的工作而已。
B. 苦难出佳作,蚌病成珠这样的规律在古代诗人身上屡见不鲜,不得志的李商隐、亡国之君的李煜……他们的文章均成为文学史上的经典。
C. 广州地铁的乘客确实存在着一些有待改正的行为,比如不少乘客习惯拥堵在站台的车厢出口处,将出口堵得水泄不通,令下车的乘客举步维艰。
D. 电视剧《人民的名义》近来成了一个炙手可热的话题,官方举办论坛,民间街谈巷议,媒体沸反盈天,风光一时无两。
E. 乡村的文明建设要从细节做起,一些地方的“调停会”制度就非常好,由于他们的调解,积不相能的邻居也能够和睦相处。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宣纸,中国书画的千年密码
王章
中国传统书画艺术离不开文房四宝,在众多的手工纸中宣纸堪称“文房之首”。吴冠中大师亦说过:“我国历代书画家对于宣纸的溺爱是令人吃惊的。”并感叹道:“如果没有宣纸,中国书画将是怎样的面目呢?”
西方绘画注重用光影、色彩等手段,倾向于写实,而中国画特有的艺术语言则是以线为主、点皴为辅,特别注重用墨,虽只是黑白,却能“墨分五色”,浓、淡、干、湿、焦,利用破墨、积墨、泼墨等技法共同建构出中国画的神奇世界,这一切都建立在“纸上调墨”的基础上,宣纸神奇的润墨性正好适应了这一要求。
宣纸的主料是青檀皮和沙田稻草,在显微镜下可见宣纸青檀韧皮纤维纤长且均匀,细胞壁密布着特有的皱纹,纤维横向可滞留笔痕、墨粒,纵向又导引水墨沿着皱纹沟槽向外渗扩成浓淡递减的墨阶。晚清画家松年在《颐园论画》中便称“宣纸纸性纯熟细腻,水墨落纸如雨入沙”,在这个意义上,宣纸也是艺术品的创作者。燎草的细纤维与檀皮交织成网状的协调结构,受水墨后不发翘、不起毛,画笔与这样的纸碰撞真是风生水起,而其他纤维如棉、桑皮、构皮等则没有皱纹或皱纹较少,且纤维分布规律性差,一经挥毫即可判别优劣。宣纸与中国书画血肉相融,是绘画风格演变的“幕后推手”。
东汉末年书法艺术开始兴起,粗笨的简和昂贵的丝帛并不适用,纸品质的提高成为社会迫切的需求。及至南北朝,纸已逐步成为文人墨客的密友,梁武帝还写下了咏纸之诗——“皎白如霜雪,方正若布棋”。唐朝盛世更是强力刺激了造纸业的发展。在唐人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中第一次出现宣纸的说法,“江东地润无尘,人多精艺,好事家宜置宣纸百幅,用法蜡之,以备摹写”。这一次的亮相意味深长,它标志着宣州所造之纸作为当时最好的艺术用纸之一步入了历史殿堂。宋代以降文人写意画开始流行,并在以后数百年间日益成为中国绘画的主流。这类画风对一笔一画的深浅浓淡、渗透润化都极其讲究,生宣的独特润墨性被时代青睐,得到大量生产及应用。明清传承,浙派、吴门派、四僧、四王、扬州八怪等一大批书画大师将宣纸和书画的血脉进一步紧密相联,宣纸声名大振,逐渐形成“沿溪纸碓无停息,一片舂声撼夕阳”的局面。可以说,到了清朝,宣纸在漫长的竞争中占据了几乎全部的书画舞台,皇帝也喜欢用它挥毫泼墨,朝廷修《四库全书》用的也是宣纸。这一切都让宣纸在清乾隆时期达到了今天“只能继承而难以超越”的巅峰成就。
宣纸的神奇不仅在于它看起来“轻似蝉翼白如雪,抖似细绸不闻声”,而且其寿命几乎是所有纸中最高的,有着“纸寿千年”的美誉。其百折不损、历千年而如新的品质实在让人惊叹——欧洲几个世纪前的一些壁画已开始龟裂脱色甚至破旧不堪,美国国会图书馆也早已产生了“图书自毁”危机,而我国许多珍贵资料和书画因用宣纸而安然无恙,安徽省博物馆珍藏的南宋张即之写经册距今已有约800年历史,细观纸面仍是光滑洁白,完好如初。
传统手工宣纸的制作复杂繁琐,足有一百多道手工工序。且耗时漫长,有“片纸两年得”之说,堪称传统手工纸中制作最为繁复严格者。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宣纸制造也曾引入化学漂白和机械制浆加工等工艺,将部分工序生产周期缩短为几天。特别改用化学漂白剂后只需百十小时即可得到“白皮”。然而人们很快就发现化学漂白使纸张呈酸性,极易早衰,而机械打浆对纤维的损伤更大,有研究者认为化学漂白和机械制浆可能会使“千年纸”只能“健康存活”几十年,润墨性也差了许多。正因如此,今天用传统手工工艺生产的传统宣纸虽其价格比普通书画纸高出数倍甚至数十倍,仍供不应求,而一些质量更为优秀的明清古宣更是价格不菲。
(选自《中国国家地理》2009年第12期,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画有“墨分五色”的特点,宣纸的润墨性正好符合中国画这种“纸上调墨”的要求。
B. 宣纸主要由青檀皮和沙田稻草构成,不同的纤维构成网状的协调结构,成就了宣纸的特色。
C. 宣纸是唐代最好的艺术用纸之一,并且在宋代之后数百年间日益成为中国绘画的主流。
D. 宣纸不仅轻巧、洁白、光滑、柔软,而且历久如新,寿命很长,有“纸寿千年”的美誉。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及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中国画的独特魅力是通过宣纸呈现的,这说明优秀的艺术作品离不开优良的物质载体。
B. 画家松年称“水墨落纸如雨入沙”,认为宣纸也有缺陷,渗透性强,托墨性不够好。
C. 宣纸战胜其他纸品,受到书画大师的青睐,占据几乎全部书画舞台,得益于其独特的品质。
D. 宣纸生产在当代也在与时俱进,现代工艺在保证质量的同时,还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
E. 本文既有具体详实的介绍,体现了科学严谨的特点,又引用了大量诗文,增加了文学色彩。
【3】宣纸对中国书画的发展有何作用?请分点概述。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唐恪,字钦叟,杭州钱塘人。以荫登第,调郴尉。县民有被害而尸不获,吏执其邻人,抑使自诬,令以为信。恪争之,令曰:“否将为君累。”恪曰:“吾为尉而盗不能捕,更俾亡辜死乎?”躬出访求,夕,若有告者,旦而得尸,遂获盗。知榆次,县豪子雄于乡,不输公赋,前后莫敢诘。恪以理善晓之,悟而自悔,折节为长者。大观中,召为屯田员外郎,持节招纳夷人。夷始恫疑,衷甲以逆,恪尽去兵卫从数十卒,单行。夷望见欢呼,投兵听命。
徙沧州。河决,水犯城下,恪乘城救理。都水孟昌龄移檄索船与兵,恪报水势方恶,船当以备缓急;沧为极边,兵非有旨不敢遣。昌龄怒,劾之,恪不为动,益治水。水去,城得全,诏书嘉奖。乃上疏请暂免诸县租,等第振贷,以宽被水之民,民大悦。
靖康初,金兵入汴,李邦彦荐之,拜同知枢密院事,至则为中书侍郎。八月,进拜少宰兼中书侍郎,帝注礼之甚渥。然恪为相无济时大略金骑再来邀割三镇恪集廷臣议以为当与者十九恪从之。使者既行,于是诸道勤王兵大集,辄谕止令勿前,皆反旆而去。洎金兵薄城下,始悔之,密言于帝曰:“唐自天宝而后屡失而复兴者,以天子在外可以号召四方也。今宜举景德故事,留太子居守而西幸洛,连据秦、雍,领天下亲征,以图兴复。”帝将从其议,而开封尹何栗入见,谓周之失计,未有如东迁之甚者。帝幡然而改,以足顿地曰:“今当以死守社稷。”擢栗门下侍郎,恪计不用。
从帝巡城,为都人遮击,策马得脱,遂卧家求去。御史胡舜陟继劾其罪,谓:“恪之智虑不能经画边事,但长于交结内侍,今国势日蹙,诚不可以备位。”乃以栗代为相。
(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一十一》,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然恪为相/无济时大略/金骑再来/邀割三镇/恪集廷臣议/以为当与者十九/恪从之
B.然恪为相/无济时大略/金骑再来邀/割三镇/恪集廷臣/议以为当与者十九/恪从之
C.然恪为相/无济时大略/金骑再来/邀割三镇/恪集廷臣/议以为当与者十九/恪从之
D.然恪为相/无济时大略/金骑再来/邀割三镇/恪集廷臣议/以为当与者/十九恪从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登第”,第,指科举考试录取列榜的甲乙次第。“登第”就是科举考试考中,但文中的“唐恪”是凭借“荫护”考中。
B.“折节”,指降低自己身份或改变平时的志趣行为。文中指“改变当初行径”。
C.“夷人”,指少数民族的一种,引申为对中国境内华夏族之外的各族人的通称,有“东夷、西戎、南蛮、北狄”之说。
D.“社稷”,谷神和土神的总称,分言之社为谷神,稷为土神。土神和谷神是在以农为本的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原始崇拜物。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恪执政有方。为官期间,豪绅子弟称霸乡里,后因其言省悟自悔,夷人亦因其行扔下兵器服从命令。
B.唐恪忠于职守。在沧州做官时,遇黄河决堤,拒绝了都水孟昌龄索要船只与士兵的要求,一心治理水患,保全了沧州城,受到皇上嘉奖。
C.唐恪得到重用。“大观”“靖康”两朝分别任“屯田员外郎”“中书侍郎”“少宰”等职,两朝皇帝对其礼遇有加,亲自下旨褒奖。
D.唐恪能力有限。曾建议皇帝放弃汴梁迁都洛阳,后遭到了开封尹何栗的反对,计谋不被采用,后被免去相位。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县民有被害而尸不获,吏执其邻人,抑使自诬,令以为信。
(2)从帝巡城,为都人遮击,策马得脱,遂卧家求去。
4、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重庆某小学的老师要求学生从二年级开始和家长一起做菜,到了六年级,每个孩子都学会了20多个拿手菜。老师希望学生通过学做菜,锻炼基本的动手能力、生活技能,增进孩子与父母的交流;孩子觉得做菜很累,体会到父母做饭的不容易,看到父母吃自己做的饭很有成就感;有的父母看到了孩子的成长,体会到了放手的收益,但有的父母觉得孩子太小,做菜中的刀、油、火都会对孩子造成潜在的威胁,而且对孩子的能力要求太高了,很多情况下还是父母在代劳,最好能等到小学毕业再做菜。
对于重庆这个小学的做法,你觉得可以推广吗?请综合材料内容和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与价值判断。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和抄袭。
- 咏“山”:______,______。(杜甫写泰山...
- 曹操的“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顾炎武的“天下兴亡,...
-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编辑饿殍消声...
- 阅读以下文字,结合文中信息,探究书斋命名的意图。俞...
- 杜牧在《泊秦淮》中讽喻晚唐统治者醉生梦死、荒淫误国...
- 填到横线上的问话得当的一句是()_________...
- 下面语段中划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莫言获...
-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近义词选用恰当的一项是()[1]我...
- 咏“水”:______,______。(白居易《忆...
- 咏“鸟”:______,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 程远独在异国,面对晚霞中森林的奇异风光,心想:加拿...
- 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可...
- 《桃花源记》中,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句子有“...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中国出版第一人当年的...
-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抒发作者虽身居漏雨屋舍仍关心...
-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再别...
- 下列句子中,传统礼貌用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A.毕...
- 《陋室铭》中表现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
- 下面各句引文末尾标点的使用,错误的一项是()A.俗...
- 读书的方法很多,可精读、细读,也可如陶渊明《五柳先...
- 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文明礼...
- 2005年4月26日,70岁的国民党主席连战率访问...
-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法国著名小说家巴...
-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
- 下面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上次从你院借来的讲...
-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后面题目过华清宫李约君王...
- 下列新闻标题句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于丹...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央视“听写大会”掀起...
- 下列各句中,加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这座...
- 《次北固山下》中描写长江潮平岸阔,和风吹拂,风帆高...
- 湖北宜昌七中高三月月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 山东省济南市济钢高级中学高三第二次摸底考...
- 湖北宜都一中高三月月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第...
- 安徽省六安二中高三第四次月考语文试卷(解...
- 人教版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五单元第...
- 《影视名作欣赏》人教版语文选修第五课《卧...
- 人教版语文选修《外国诗歌散文欣赏》第七单...
- 河北定州中学高三高补班上月考二语文试卷(...
- 江苏如东高级中学高三热身训练语文试卷(解...
- 辽宁省瓦房店市高中高三月考语文试卷(解析...
- 甘肃平凉庄浪县紫荆中学高三一模语文试卷(...
- 江苏苏州高三大市最新调研测试语文试卷(解...
- 《影视名作欣赏》人教版语文选修第七课《海...
- 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
- 江苏宜兴官林高级中学等四校高三学情检测一...
- 重庆市铜梁县一中高三月月考语文试卷(解析...
- 广东省惠州市高三第二次调研语文试卷(解析...
- 广西玉林市田家炳中学高三月摸底考试语文试...
- 山东潍坊临朐县高三月月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 苏教版语文实用阅读选修《花的秘密》同步练...
- 人教版语文选修《外国诗歌散文欣赏》第六单...
- 《外国诗歌散文欣赏》人教版语文选修第八单...
- 湖北武汉江汉区平原高级中学高三月月考语文...
- 《语言文字应用》人教版语文选修第三单元《...
- 《语言文字应用》人教版语文选修第六单元《...
- 《演讲与辩论》语文选修第二单元《诺贝尔和...
- 北京一零一中学高三第三次模拟练语文试卷(...
- 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
- 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